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课件
肝酶升高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但并非所有药物性肝损伤都会出现肝酶升高。
评估方法
肝功能检查
肝脏病理学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 (TBIL)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状态。
对于难以确诊的药物性肝损伤,必要 时可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 断。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肝 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有助于诊 断和鉴别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慢性 、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肝损伤。
发病机制
01
02
03
药物代谢
药物在肝脏内代谢,产生 有毒代谢产物,导致肝细 胞损伤。
免疫反应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 与肝细胞内蛋白结合后诱 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 损伤。
遗传因素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 反应存在差异,与遗传因 素有关。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测和临床表现。病 毒性肝炎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药物性肝损伤则常在用药后出现肝 酶升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有相似之处,但 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有肥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表现,而药物性肝损伤则与药 物使用有关。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上的推 荐剂量使用药物,避免超量或不足。
遵循用药指导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不要自行更改用药 方式或停药。
了解正在使用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 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肝损伤。
监测与预警
定期监测肝功能
在药物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医学PPT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医学PPT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 损伤。
评估方法
01
02
03
04
详细询问用药史
了解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剂 量、使用时间等,以评估药物
与肝损伤的关联性。
肝功能检查
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 等指标,以评估肝脏损伤程度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或MRI等,有助 于了解肝脏形态和结构。
病理学检查
对于病因不明或严重肝损伤患 者,可能需要通过肝穿刺活检
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强化监管力度
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确保药品 质量和安全。
落实责任追究
对于因药品质量问题导致的肝损伤 事件,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 任。
药物性肝损伤的科研
05
进展与展望
科研现状
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01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了
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评估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与管理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控制 • 药物性肝损伤的科研进展与展望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01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使用某种或 多种药物后,肝脏受到的损害或 异常反应。
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慢性 、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肝损伤。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
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 中产生有害物质,直接对 肝脏造成损害。
免疫介导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 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 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损伤。
代谢异常
药物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 导致能量生成不足和毒性 代谢产物的积累。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PPT课件

05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
护理评估
药物使用情况: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
肝功能检查:评估患者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
症状观察: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生活习惯:了解患者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
社会支持:评估患者家庭、朋友等社会支持情况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PPT课件
刀客特万
01.
02.
03.
04.
目录
药物性肝损害概述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研究进展
药物性肝损害概述
概念及分类
概念: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分类:根据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分为直接肝毒性和间接肝毒性
直接肝毒性:药物直接作用于肝脏,导致肝细胞损伤
间接肝毒性:药物通过影响肝脏的代谢过程,导致肝细胞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肿大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01
药物本身毒性: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
02
药物代谢产物: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
0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肝损害
04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导致肝损害
05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可能导致肝损害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
01
诊断方法: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
02
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RUCAM)
03
鉴别诊断: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相鉴别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药物和毒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占20-40% 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的总
发生率达到3-9%
7 Lewis J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Best Practice of Medicine. January 2000.
法国Sgro等19972000调查81301例居民
举例
异烟肼、呋喃妥因、氟烷、曲格列酮、丙戊 酸、水杨酸类
氟烷、双氯芬酸、呋喃妥因、右丙氧芬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乙酰氨基酚、硫唑 嘌呤 某些草药 抗癌药、哌克昔林、他克林、氧青霉素、丹 曲林 甲氨喋呤、维生素A
氟烷、苯妥英钠、磺胺类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丙戊酸 异氟烷、氟烷、恩氟烷、红霉素、布洛芬
是固定和短暂的 暴露人群中肝损伤发病率高 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四氯化
碳、氯仿, 2-硝基丙烷、三氯乙烷
26
“间接”毒性作用
药物经过1相药酶催化后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加 具有解毒作用的1相酶先天或后天缺乏 1相酶被诱导或抑制,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变得有毒,
CYP450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 人体内肝细胞中CYP450含量最高,其他组织细
胞亦有分布,如:皮肤、肺、肾、肠道等
18
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
CYP450分为可溶性和膜性,后者包括“微粒体氧化酶”和“线 粒体氧化酶”,“线粒体氧化酶”仅代谢内源性化学物质
19
20
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
CYP450对药物的代谢包括活化和灭活双相过程,外来物质可 能被转化为具细胞毒性、致突变性或致癌作用更强的物质
CYP450本身的活性可以被诱导或抑制。诱导或抑制酶活性 的物质包括药物和食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病理生理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肝 细胞的坏死、炎症、纤维化等,最终 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肝区疼痛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放射至 肩背部。
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 酶(AST)等指标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 高。
白蛋白降低
合成功能受损。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 活动度降低。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慎重使用药物
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 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定期监测肝功能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二: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三:联合用药的肝毒性风险

药物性肝损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
感染科
1
探讨药物不良事件必要性
威胁患者用药后的生命 安全问题(安徽华源 “欣弗”、齐二药“亮 菌甲素”、完达山“刺 五加”)
临床医生执业过程中可 能遇到的职业风险问题
制药企业可能蒙受巨大 经济损失的问题
药物监督机构重点关注 的药品安全问题
2
药物性肝损害定义 定义
肝脏是药物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也是药物损伤最重要靶器官,所以药 物及毒物引起的肝损害是较为常见的。
Maria量化诊断标准(《Hepatology》1997)
29
诊断
2007年在上海中华医学会制定了中国标准。
病因
患者比例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45 25
26 18
35 25
28 18
31 13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南京
40 总体平均 35
30
25
20
肿瘤内科 肿瘤外科 总体平均
15
10
5
0
20%以上 肿瘤病人存在药物肝损伤
12
初步研究
N=105
易引起肝损害的化疗药物
13
仅有ALP>正常上限2倍 或 ≤2
ALT、ALP均>正常上限2倍 和 2~5
20
药物种类 例数
中草药
72
抗肿瘤药
47
抗细菌药物 31
抗甲状腺药 18
抗结核药
15
抗高血压药 14调脂药来自10精神类药10
降糖药
9
减肥美容药 7
抗真菌药
7
激素
7
解热镇痛剂 6
免疫抑制剂 5

药物性肝损伤护理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护理课件


定期复查
03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避免高脂肪食物,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 饮食为主。
控制钠盐摄入
避免高盐食物,以低盐饮食为主,减轻肝脏负担 。
PART 05
药物性肝损伤的康复与预 后
康复指导
休息与活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饮食调整
遵循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预后评估
1 2
肝功能检查
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评估肝脏恢复情况。
症状观察
留意患者是否有黄疸、乏力、恶心等症状,及时 处理。
3
并发症预防
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
预防复发
避免再次用药
01
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
健康生活方式
0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药物性肝损伤可 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类。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 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 等。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免疫反应、代谢异常、氧化应激 等多种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黄疸、发热、右上 腹疼痛等症状。
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尤其是 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药物性肝损伤.ppt

药物性肝损伤.ppt
• 轻中重度黄疸分类:
候金林, 黄疸的鉴别诊断
治疗
立即停止使用导致药物性肝病或有可能引起药物性 肝病的药物。如果患者因某种疾病而不能停用药物 或改用其他药物时,应减少剂量或改变用法,同时 给予适当的保肝药。
根据肝损伤类型给与相应机制的药物及不同作用机
制的药物,做到早期、足量、足疗程 多重机制。例如
胆红素升高是胆汁淤积常见表现 的临床特征
• 胆汁淤积时,胆红素分泌障碍或胆汁未能进入肠道而反流入血,引起 血清胆红素升高,并使巩膜、粘膜及皮肤呈黄色导致“黄疸”。
• 胆汁淤积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黄疸、瘙痒、皮肤黄色瘤及色素沉积、 脂肪泻等。
• 其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黄疸,即“胆红素升高”。
• 血清总胆红素>34umol/L(2mg)称为现行黄疸 • 血清总胆红素17.1-34u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
ALT和AKP〉2XULN或ALT/AKP介于2-5之间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按作用机 制
作用机制
中毒性肝损 伤
产生肝损伤 与剂量相关
的成分

药物及其代 有,可预测 谢产物的直 接损伤
特异质性肝 损伤
药物半抗原 无,不可预 与肝内特异 测 蛋白质结合 成抗原激活 免疫系统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肿瘤科现在使用的毒性评价标准NCI CTC 3.0
肿瘤专科药物性肝损伤
目录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 治疗
诊断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DILI):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 害,叫做药物性肝损害,是一种常见的肝病
按照受累部位分三型:1 肝细胞损伤型 ALT〉 2XULN或ALT/AKP≥5;2 胆汁淤积型 AKP〉 2XULN或ALT/AKP≤2 ;3 混合型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

2.加强蛋白质组学在药物保肝本质研究 中的应用力度
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质
的研究中已有应用,如薯蓣皂苷对 CCl4大鼠肝损伤保护机制;五味子乙素 保肝本质探讨等。
下阶段应加强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 质研究中的应用力度。
可以先从当前公认的保肝药物着手,探讨其 蛋白质组机制; 在此基础上,开展不为人熟 知的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机制,最终全面揭 示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本质,从而为保肝药 物
发病机制
1、药物本身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的中毒性肝 损伤。
2、药物代谢产物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形成新抗原, 启动机体细胞或/和体液免疫,引起免疫介 导肝损伤。
3、不同年龄、性别、妊娠、营养状态以及遗传 因素使机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4、长期饮酒以及肝内外疾病的存在是增加药物
性肝损伤发病的危险因素。
的科学应用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中毒性肝损伤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
有可预见性 呈剂量依赖
性 动物实验可以复制 发生率高 病程长
不可预见性 无明显剂量相关
动物实验不可以复制 发生率低 病程短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DILI发生的一般机制
1.药物自身性质(毒性) 2.个体的易感性-- 根据药物的初始损害分类,一般分为 固有肝毒性和异质肝毒,后者再分为过
新型蛋白表达的显著升高,表明尿
SOD1,CA3,CaM 可作为 PAPA 致 DILI 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实例2
Wang 等将小鼠灌胃给药吡咯里西啶类 生物碱 isoline,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 测和病理切片观察isoline 的急性肝损 伤,抽提肝组织蛋白做 双向凝胶电泳( 2-DE) 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进而通过基 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技术 鉴定,

药物性肝损害演示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演示ppt课件
病因治疗
针对导致肝硬化的病因进行治 疗,如抗病毒、戒酒等。
抗纤维化治疗
采用抗纤维化药物,延缓肝硬 化进程。
并发症处理
对肝硬化并发症如腹水、消化 道出血等进行积极治疗。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肾功能损害预防
注意药物对肾脏的影响,避免使用肾毒性药 物。
神经系统损害预防
关注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时调整用药 方案。
药物性肝损害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 录
• 药物性肝损害概述 • 药物性肝损害危险因素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药物性肝损害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害定义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这种损害可以是药物直接毒性作用,也可以是药物引起 的过敏反应。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药物直接毒性、药物代谢异常、免疫介导反应等。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 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细胞坏死或凋亡;另一些药物可引起肝脏代谢异常,如胆汁淤积、脂肪变性等;还有一些 药物可引起免疫介导的肝脏损害,如自身免疫性肝炎。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药物性肝损害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较高,但具体发病率因不同药物
立即停用
一旦确诊或怀疑药物性肝损害,应立即停用相关 或可疑药物。
避免再次使用
对于已知会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患者应避免再次 使用。
谨慎用药
在必须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肝毒性较小 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
保肝降酶治疗及营养支持
保肝降酶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用适当的保肝降酶药物,如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 肽等,以减轻肝脏炎症和坏死。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04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 断
Cha损伤
可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腹 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功能检 查可见ALT(谷丙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 酸酶)、GGT(谷氨酰转移酶) 、TBIL(总胆红素)、DBIL(直 接胆红素)等轻度升高。
中度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增加DILI的 风险。
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代谢途径等均可能影响DILI的发生。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 、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较易导致肝损伤。
宿主因素
个体差异、遗传因素、免疫状态等均可影响DILI的发生。例如,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免疫 系统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更容易发生DILI。
环境因素
营养不良、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DILI的风险。DILI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 ,轻度病例可能在停药后迅速恢复,而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重型肝炎 和急性肝衰竭的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预后
DILI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轻度病例可能在停药后迅速恢复,而严重病例可能导 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诊断标准
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有明确的用药史
②出现肝损伤的症状和/或体征
诊断标准
③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
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药物性肝 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轻度药物性肝损伤:ALT和/或AST轻度升高,TBIL<3×ULN(正常值 上限)。
诊断标准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版 )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0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和分类 • 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 •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 •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和管理 • 总结和展望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4
国外报导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占所有 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仅次于皮肤粘膜 损害和药物热
15% 药源性肝损
85%
5
一般人群中10%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 老年人群中40%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
其它肝炎 90%
其它肝炎 60%
6
美国15-25%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由药物不 良反应引起,病死率高达50%
直接毒性作用
不再使用了的“毒药”,如:锑剂 还必须使用的“毒药”,如:各种肿瘤化疗药物 被挖掘的新的“毒药”,如:三氧化二砷(砒霜) 、
斑蝥
17
P450酶
自由基、氧基
药物
膜脂质过氧化
膜破坏溶酶 体酶释放
释放酶类
亲电子基
共价结合
肝细胞受损或
膜泵受损等
细胞死亡
18
直接毒性作用特点
❖可预测性 ❖剂量依赖性 ❖首次应用肝毒性物质和发生肝损伤之间的间隔常
8
药物性肝病的易患因素(2)
因素
酗酒
肥胖
影响
肝毒性阈值降低,发 生率增加,预后差 增加发生率
举例
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甲氨喋呤
氟烷、曲格列酮、他莫昔芬、甲氨喋呤
饥饿
增加发生率
肝脏病
增加肝损伤
糖尿病
增加肝纤维化
HIV/艾滋病 过敏反应增加
肾功能减退 增加肝毒性、纤维化
对乙酰氨基酚 海恩酮、培美林、抗结核药、布洛芬 甲氨喋呤 磺胺药 四环素、甲氨喋呤
是固定和短暂的 ❖暴露人群中肝损伤发病率高 ❖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四氯化
碳、氯仿, 2-硝基丙烷、三氯乙烷
19
“间接”毒性作用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16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不良反应
• 增加口服剂量时偶可引起胃肠不适、腹 泻等。
• 极少数患者可对本药注射液中的苯甲醇 发生过敏反应。
17
多烯磷脂酰胆碱
——注意事项
• 禁忌证:(1)对本药任一成分过敏者。 (2)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本药注射液。
• 胶囊剂应于餐后用大量液体整粒送服。 • 静脉滴注时,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适应症
• 本品为护肝药,其主要用于:
• 1、用于急、慢性肝炎、肝肿大、早期肝硬 化。
• 2、用于脂肪肝,肝内胆汁淤积、一般肝脏 机能障碍。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产品特点
• 1、促进肝细胞再生、解毒、治疗脂肪肝。 • 2、保肝治疗一线用药。 • 3、维生素衍生物,促进肝细胞再生。 • 4、增强肝细胞的解毒能力。 • 5、抗脂肪肝作用。
• b、转运肝脂肪:卵磷脂、肝脂肪、胆固醇与载脂蛋白结 合成脂蛋白,脂蛋白易溶于血浆,从而将脂肪由肝内转运 到肝外,减少肝内脂肪聚集。
• c、本品能降低动脉中的甘油及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减少 肝脏对甘油的吸收。同时刺激甘油三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入血,从而有效抑制肝脏甘油三酯的合成。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稀释(如5%或10%葡萄糖溶液、5%木糖醇溶液),严 禁用电解质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林格液等) 稀释。建议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按1:1的比例稀释。 • 如患者少服用一次剂量,可在下次服药时补服; 如少服一日剂量,则无须补服. • 视病情的严重程度疗程可高达1年。
18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成分
11
生化检查
CHE、PT
反反映映肝肝细细胞胞损损伤 伤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① 药物治疗后与肝损伤症状及肝脏生化异常出现 的时间有明显关联性。
② 停药后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恢复正常
③ 能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肝损伤
④ 再次给药后ALT水平高至正常值2倍以上 符合以上标准的①~③ ,或①~③ 中有两项符合,
加上④,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25
最新版整理ppt
需要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肝损伤
2、性别:女性>男性,尤其胆汁淤积型多见。 3、营养:低蛋白饮食降低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 4、环境因素:二恶因(除草剂),二甲苯 5、基础疾病:病毒型肝炎,糖尿病、脂肪肝。 6、遗传易感性: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CYP2C9与
双氯芬酸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有关。
12
最新版整理ppt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5
最新版整理ppt
流行病学
国外报导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10~ 15%,仅次于皮肤粘膜损害和药物热
85%
15%
药源性肝损
药物不良反应
6
最新版整理ppt
流行病学
一般人群中10%、老年人群中40%的肝炎为 药物药性肝物损性害所肝占损比害例(一般人群) 药物性肝损害所占比例(50岁以上人群)
19
最新版整理ppt
间接毒性作用(免疫毒性)
依据:
– 使用过某种药物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肝外表 现”;
– 血液学检查发现嗜酸性细胞增多、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阳性, – 肝组织学检查表现为嗜酸性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等。
20
最新版整理ppt
间接毒性作用(药酶相关)
1、药物经过1相药酶催化后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加 2、具有解毒作用的1相酶先天或后天缺乏 3、1相酶被诱导或抑制,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变得有毒,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有(2)(4)(9)者可确诊,有(2)(4)两项及其他项者为可疑。
15
药物性肝炎的治疗与预防
(一)药物性肝炎的治疗
1.立即停用有关的或可疑药物,并观察几天内病情是否改善。 2.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维生素类,饮食不佳者静脉输注葡萄糖,
同时可加速药物的排泄。 3.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等。 4.有过敏症状或明显胆汁淤积者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强力宁。 5.特殊药物性肝损害有特异性治疗。如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
2.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
近年来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发生率 据国内1995~1997年间文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
害的20~30.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
5
3.治疗肝病的药物引起肝损害
许多治疗肝病的药物也可引起肝损害。 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免疫调节剂可引起肝损害。 保肝药物、降酶药物、治疗肝病的中草药 例如联苯双酯可加重肝损害,引起AST升高及黄疸。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Itoh等报道40例中9例转氨酶升高及黄疸,
四环素影响肝脏脂肪代谢过程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氨甲喋呤6巯嘌呤等选择性地干扰肝实质细胞代谢的某一环节影响肝脏蛋白质的合成甲氰咪胍和心得安使肝脏血流减少引起肝脏解毒功能障碍利福平新生霉素干扰胆红素向胆小管排泌或由血中摄取而引起淤胆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理二个体因素遗传性特异质体质或遗传因子的变异均可使某些人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增加
混合型:
ALT和ALP均升高,ALT/ALP 2~5
(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
13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早期诊断 关键在于有高度警惕性。 凡遇肝损害者应首先排除药物性肝损害 问诊时应认真询问服药史及药物 过敏史,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发现可疑 药物及时停药,观察停药后肝损害有无好转。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重可因所用药物和患者个体特异质性而出现较 大差异和不同的临床类型。因此在服用已知有肝损害的药物和新药或长期用药要注 意监测肝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Rockey DC, Seeff LB, Rochon J, et al. Causality assessment i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using a structured expert opinion process: comparison to the Roussel-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Hepatology. 2010. 51(6): 2117-26.
DILI分类——细胞损伤角度
➢ 临床分型:
大致判断方法:R=(ALT / ALT ULN)/(ALP / ALP ULN) ULN:正常上限值
✓ 肝细胞损伤型: R≥5 ✓ 胆汁淤积型: R≤2 ✓ 混合型: 2<R<5
➢ 特殊类型:
✓ 肝窦阻塞综合征
.
eg:男,45岁,服某药1月,乏力1周,肝功:
➢ Kortsalioudaki C, Taylor RM, Cheeseman P, Bansal S, Mieli-Vergani G, Dhawan A.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acetylcysteine in children with non-acetaminophen-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 Liver Transpl. 2008. 14(1): 25-30.
代谢性(代谢特异质)
个体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药物 代谢能力下降,药物或代谢产物蓄 积,肝毒性增加
多变(1周-1年)
过敏性(免疫特异质)
药物或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 诱导免疫反应
1-5周


缓(数天-数周) .
迅速(1-2天) 9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8(4): 202-11.
ACG Clinical Guideline 2014
慢性DILI临床表现
✓ 慢性肝炎,伴或不伴肝硬化 ✓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AIH、PBC和PSC ✓ 慢性肝内胆汁淤积 ✓ 肝血管病变,如肝紫斑病和肝窦阻塞综合征 ✓ 肝脏良性或恶性肿瘤
DILI分类——病程角度
➢ 急性:
✓ 病程<6月
➢ 慢性:
✓ 病程≥6月 ✓ 肝酶、胆红素水平和/或进展性肝病
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腹水、肝性脑 病、门脉高压、凝血异常)未恢复 至发病前水平
➢ 演变:
✓ 15%~20%急性DILI可发展为慢性DILI ✓ 胆汁淤积型较细胞损伤型更易慢性化
.
DILI
11
1542-9.
.
2
药物性肝损伤( DILI )
➢ 定义:指人体暴露于常规剂量或高剂量药物后,因药物本身 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或人体对药物或其代谢产 物产生过敏或代谢特异质反应,而导致的肝脏损伤。
药物
治病 致病
➢ 本质: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
3
有关DILI的一些数字
➢ 涉及药物:1000余种 ➢ 年发病率:19/10万 ➢ 占药物不良反应比例:10%-15% ➢ 急性肝炎病因:10%以上 ➢ 急性肝衰竭病因:10%-25%(美国:50%以上) ➢ 不明原因肝损伤病因:50岁以上患者多见
肝毒性是上市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
4
ACG Clinical Guideline 2014
Dru
“黑框警告”
➢ 有临床证据证实某种药物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 尤其可能致死时
➢ 不需要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
5
DILI涉及药物-1
60% 以上
➢ ALT = 600 IU/L ALP = 150 IU/L
➢ 临床类型:?
ALT ULN = 40 IU/L ALP ULN = 100 IU/L
R = (600/40)/(150/100)
= 10 → 肝细胞损伤型
R ≠ 600/150 = 4 → 混合型
10
ACG Clinical Guideline 2014.
➢ Squires RH, Dhawan A, Alonso E, et al. Intravenous N-acetylcysteine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nonacetaminophen acute liver failure: a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Hepatology. 2013. 57(4):
✓ 直接毒性反应
✓ 难以预测,通常无明确的药物剂量依赖性
✓ 可预测、剂量依赖
✓ 发生于对特定药物易感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大
✓ 发生于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相似 ✓ 在动物模型上常无法复制
✓ 在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 典型代表:对乙酰氨基酚(APAP)
特异质型
发生机制
发病时间 过敏反应 (发热、皮疹等) 刺激实验
临床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
马元吉
.
2014.10.22
主要参考资料
➢ ACG Clinical Guideline:
➢ AASLD Clinical Guideline:
➢ Tujios S, Fontana RJ. Mechanism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from bedside to bench.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8(4): 202-11.
质子泵抑制剂
.
7
ACG Clinical Guideline 2014
DILI涉及药物-我国情况
我国16家大型医院1204例成人急性DILI住院病例(2000-2005):
.
8
中华消化杂志.2007.(07):439-442.
DILI分类——发病机制角度
➢ 固有型(intrinsic): ➢ 特异质型(idiosyncratic):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异烟肼
复方磺胺甲噁唑 氟喹诺酮类
大环类酯类 呋喃妥因
米诺环素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卡马西平
拉莫三嗪 丙戊酸钠
镇痛药
.
6
ACG Clinical Guideline 2014
DILI涉及药物-2
免疫调节剂
硫唑嘌呤
草药和膳食补充剂
促蛋白合成类固醇 吡啶生物碱
甲氨蝶呤 别嘌呤醇
胺碘酮
吸入麻醉药 柳氮磺胺吡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