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新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练习(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古诗+语用)(附参考答案)

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论述类文本)

【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

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

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2023年新高考II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语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

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小说)

【2023年新高考II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古文阅读)

【2023年新高考II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标号,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

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古诗题)

【2023年新高考ll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语用题)

【2023年新高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①,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附: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

【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1.

解析:C。根据原文“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故选C。

2.

解析:D。原文最后一段中是说“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造成了真正的伤害”推断错误。故选D。

3.

解析:A。A项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项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项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D项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A。

4.

解析: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5.

解析: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每点2分)

【2023年新高考II卷】

1.

解析:B。A项材料一,从青年干部出发,针对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存在的问题,阐述在开展调查研究中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正确方法和态度;材枓二则从社会工作者出发,针对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态度)问题,阐述研究者正确的立场、方法、态度累;由此可知,两个材料“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C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表述,“社会科学并不拥有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得出“社会科学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的结论,所以C项错误。D项根据材料二第6、7段表述,文本只是以“医生与病人”作比喻,并非实指,“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本题答案应选B。

2.

解析:C。根据材料7~8段,“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由此可见,“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故应选C。

3.

解析:B。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主要阐述观察社会现象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各种因子的作用,且指出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故答案应选B。

4.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某些重要词语的作用,包括对词语表意和使用形式的鉴赏。具体要回答三个问题: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文本内容,答案可以概括为:①作者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揭示调查人在开展调查研究时错误的做法和态度;②这些词运用词语移用的修辞,新鲜活泼,风趣幽默,发人深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5.

解析:①调查研究要“客观”,调查方法要科学,调查内容要实在,调查结果要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

②调查研究是求“客观”的,但任何调查从一开始就有主观的渗入,比如调查动机、调查态度等。③调查研究

立场、方法、态度等“主观”因素,在某种角度上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二、小说

6.

解析:D。根据前文掌班的来请求几位要人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后文又指出“这个包封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以知道会长“被迫点一出”,此细节表现会长的客气谦让,不可能是“吝啬”。故答案选D。

7.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解析:C。本文最后一段写景,与鲁迅《社戏》归家途中的写景,虽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人们的心情,但衬托的心情却大不相同:《社戏》衬托的是人们的失落与惆怅;而本文从“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这些表述中,可知人们的心情是快乐的、满足的、新奇的。故答案应选C。

8.

解析:从题干的“如何描写”可知,本题侧重考查小说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外貌描写:通过对人们特别是妇女换新衣、戴首饰等服饰描写,表现人们对社戏的重视。②细节描写:通过对社戏的一系列筹备,开锣时的磕头焚香、杀羊宰鸡,开锣后的“打加官”、额外点戏等细节,表现举办社戏的郑重、敬畏、有序。③场面描写:通过对社戏时人们摆摊买卖、看戏闲聊等场景的描写,表现人们对社戏的向往和享受。

④侧面描写:通过文末的优美景象,表现人们愉悦满足的心情,从侧面描写人们对社戏的仪式感。⑤点面结合:既有对村人群体的描写,也有对长顺、会长等个体的描写,突出社对的仪式感。

考虑到本题4分,答出4条,应该就可以了。

9.

解析:本题结合语境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既不能脱离文本,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挖掘词语背后的意味(隐含意),也即“你的理解”。大致如下:①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社戏从筹备到演出已形成固有的程序化。

②人们对传统习俗认同且享受,社戏一开锣,人们照例热热闹闹做买卖,高高兴兴看大戏。③人们存有尊卑等级观念,忌惮权贵,社会照例要请要人、打加官、额外点戏。④人们因循守旧重规矩,凡事依照成例,不增不减不改变。⑤时局动荡,生活艰难,戏班子掌班要依照老规矩送拜帖,请赏脸。⑥知礼数,有敬畏,长顺和村里首事人照例请要人,拜神像,预备破钞等。

考虑到本题6分,一般来说,写出任三条就可以了,当然,可以多写一两条(撞个大运也不错 )。

三、古文阅读

10.

解析:断句,其实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被自己人谋划陷害却想战胜对手,不是很难吗?我以前说没有计谋,符坚之类就是这样的人。特别注意语意完整、成份完备的句子要断开,固定结构一般要单独成句,如“不亦……乎?”。所以,本题断句应为: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

11.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解析:B。“金”与“刁斗”不同:“金”是古代指挥军队停止进攻或撤退的锣或其它金属制品;“刁斗”是古代军中白天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用具。

网上大多选C,但C项两处“片”的意思不同:“片善”的“片”为形容词,微小的;而“片甲”的“片”为量词,即一片的意思。“片甲不留”指连一片铠甲也没留下,形容全军覆没。两个“片”意思不同,C项表述正确。

12.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解析:D。根据前文符坚与吴天汉的事迹,唐太宗得出结论:前人的得(吴汉取胜)和失(符坚惨败)可以作为后世万代借鉴。故D表述错误。

13.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译文:请您稍微向后撤退,让我军将士渡河,以便能与您的军队进行决战,我和各位骑马徐行,从容观战,不是也很快乐吗!

关键词语有:却、周旋、不亦……乎。这些词语力求直译,保证准确。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译文:古人身临战阵常出奇计,攻击对手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就是善于察看奇正变化的法则吧?

关键词语有:奇、斯、亦……乎。这些词语要译得准确无误。

14.

解析:李靖认为苻坚失败总的原因是“苻坚之不善也”,具体有两条:一是“坚为垂所陷”;二是“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故答案可概话为“①苻坚不善;②慕容垂陷害;③用兵能合不能分”。

当然,如果只要两条,也可删掉第一条。你懂得哦 !

四、古诗题

15.

解析:C。诗人从湖上乘舟归家,眺望湖面烟水浩渺,感觉简直就像篷瀛仙境,表现诗人澹泊、自在的心情;舟行渐近诗人的居所,鸡犬的鸣叫人从树木藤萝间隐约传来,这也表现出诗人恬然、自在、喜悦的心情。没有“破坏”和“变化”的说法。故应选C项。

16.

解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理论的理解,也是对诗歌内容的解读,特别是对诗歌抒情方法的辨识理解。答题的思路(次层)和答案大致如下:①“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意思是,从我的角度(立场、认识等)观察和处理外物,因此外物都附著着我自己的主观色彩。②本诗颔联小船随意自在地“横”在秋水里,山寺愜意恬然地“倚”着山峦,正是由于诗人以自己恬淡自在的心情“观物”,因此诗人描写的“舟”“寺”才如此自在,如此闲适,即“著我之色彩”。③颈联舟行惊起鸟群如“避”,莲花香气弥漫似“迎”,正因为诗人从“我”的感觉出发,好像鸟群有了“躲避”的意味,莲花有了“迎接”的心意,这正是“著我之色彩”的表现。④王国维先生这句话用在诗歌抒情方式上,其实就是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也可以称为移情。

17.

解析:(1)句的填空与后面为承接关系,处于“装在锦囊中……奔赴战场”前面,应填入“则遣从事以一

少牢告庙请共矢”。(2)句的填空与后面句子为解释关系,应填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句的填空根据设置的情景,文天祥在历史剧《正气歌》中吟诵前人月下江边描写壮阔景物的名句,可填入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

五、语用题

18.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①处表达仙鹤拿乌龟“没办法”,故可填写“奈何不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无计可施”等成语。②处表现“我”看皮影表演后“赞叹入迷”状态,故可填入“叹为观止”“赞叹不已”“如痴如醉”等成语;但网络上填入“身临其境”,觉得并不合适。(专家的话不可全信)

19.

解析:本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但设题有新意,有点反套路的意味。审题要注意“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句话,重点不是说“原句”表达效果怎么好,而是说“改句”怎么不好!所以答案大致这样:①改句用“正”替代原句“着”,表示仙鹤正在进行的动作,且都用两个音节的词表达仙鹤的动作;②在音韵上,不及原句排比短句的节奏感好,也不及原句句尾字音相同朗朗上口,和谐优美;③用词结构单一,不及原句有参差,更鲜活;④在情感表达上,不及原句能表现“我”的赞叹入迷。

20.

解析:文中句与B项“谁”指任何人;其它项的“谁”指某些人或哪一个人。故选B。

21.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意、语法、逻辑等语境,关键词语“戴耳机”,①填入“你只需要一副耳机”或者“你只要戴上一副耳机”等。前句提到“过度使用”,后句讲使用的“度”,又是疑问句,关键词“度”,故②可填入“需要怎么的度呢”或“要有怎样的度呢”等。前句讲“忍忍”,后文讲“忍的后果”,且递进关系,故③可填入“这些症状忍忍不仅过不去”等等。

22.

解析:本题必须改的有两处语病①主语残缺,②搭配不当。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就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受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或”可改为“甚至”,但不改也行。

高中语文2024新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练习(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古诗+语用)(附参考答案)

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论述类文本) 【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 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难解,一在于断章取义。由孔子所谓的“不学《诗》,无以言”,可知春秋是一个言必称诗的时代。而春秋学者称引赋诗,往往各取所需而望文生义,使得诗之原初义渐远而文本义得以强化。战国孟子时诗之原初义渐已失传,其只能“以意逆志”推论之。荀子的引诗证言,又将断章取义从外交场合的交流意会转化为学术论著中的引经据典,断章所取之义,便脱离了诗作为乐歌、用于礼仪的原初意义,而成为仅剩下道德赋能、语言赋义的文本形态。其文本义随引用者的理解而随意游移。二在于汉儒解经。两汉经学的功能。不是求其真论其实,而是借助前代经典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为汉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学理支撑。以《禹贡》治河,借助历史经验管理水道;以《洪范》察变,形成五行学说确定天人秩序;以《春秋》决狱,建构历史价值观用以评骘行政得失,三者皆直面客观现实而能够引证。而以《三百篇》为谏书,在赋予了《诗》的政治经典性地位的同时,也使得《诗》失去了求真求实的必然性,与时俱进地跟着政治学说在不断调整,从辨风知政、补察民情的王道之作被解读为颂美先王、讽刺昏庸之说。 宋儒最能体会汉儒借助经典稳定世道、引导人心的用意,但其不能不面对唐以诗赋取士、宋以策论科考的新需求。汉王朝奉若神明高高在上的经典文本,其知识体系及其学说已经在史学、子学、玄学、释道的传承之中被重构、被阐释。汉儒在五经中寄托的政治理想、价值认同、制度建构以及文本阐释已经无法面对近世的读书人,更无力像汉代那样作为经验提供给帝国用于国家治理。宋代的疑经风气,与其说是对汉儒解经的反思,毋宁说是宋儒对经学传统的自救。他们是在维持经学地位的前提下,对汉儒的不合理的阐释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或者完善。朱熹《诗集传》中对汉儒曲解之诗有所解放,但对“郑卫之诗”要比汉儒更加深恶痛绝。宋儒改良式的解经,是对汉儒经说的修订,其所打开的门径,却成为明清怀疑、放弃《诗经》经解并自立新说的坦途。 这一坦途解放了《诗经》,使得原本被误解被曲解的诗作,可以去除外部的捆绑而活泼存在,但却无意中将之引向了望文生义的歧途,即不再关注时世背景、制度形态、礼乐用义而直接解读,或径将之作为民歌,或多言男欢女爱,或常为阶级斗争,《诗经》刚从经学清规戒律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便又进入到随心所欲的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 对比阅读(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益,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鹈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八六子 泰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眷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被再贬横州(今广西横县),途经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将此词赠予孔平仲。于是此词广为流传,苏门师友之后均有和作。②西池:与诸同僚聚会之地。鹅鹭同飞盖:指和同僚一同乘坐着车辆飞驰于大道。 1.请比较两词结尾处划线句情感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④,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④《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2.两首诗的末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画线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分析概括观点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分析概括观点考点练习题1.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持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 【相关链接】 娜拉走后怎样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鲁迅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伊孛生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 in P 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但P 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 ie F rau vom M eer,《海的女人》,中国有人译作《海上夫人》的。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高祖始受隋 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 ..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 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 ..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注】桃茢:桃杖与扫帚。古代用以毕邪除秽, (选自《论佛骨表》韩愈(唐代),有删改)文本二: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上得表,大怒,出示宰相,将加愈极刑。裴度、崔群为言:“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 自战国之世,老、庄与儒者争衡,更相是非。至汉末,益之以佛,然好者尚寡。晋、宋以来,日益繁炽,自帝王至于士民,莫不尊信。下者畏慕罪福,高者论难空有。独愈恶其蠹财惑众,力排之,其言多矫激太过。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阅读练习(含答案)

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B.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C.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D.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文中指逃亡,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的“行”意思不同。 B.再,文中表示两次,与《苏武传》中“愿勿复再言”的“再”意思不同。 C.兵,文中指兵器,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相同。 D.而,文中表修饰关系,与《离骚》中“夫孰异道而相安”的“而”用法相同。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时,表明自己不愿逃跑的原因是国君年迈,国君的孩子年少,国家多灾多难。 B.白公胜作乱之时,申鸣想以身许国,他父亲以不合孝道制止他,但是申鸣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C.白公胜被申鸣包围,自己不知如何应付,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提出的对策极其阴险毒辣。 D.申鸣认为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尽忠国君,使国家安定,致父亲被杀,无颜面对天下人所以自杀。 9.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新高考语文组合练15 论述类文本+语段综合+下定义+古诗文默写(解析版)

组合练15 论述类文本+语段综合+下定义+古诗文默写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2021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我们要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确保完成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组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要深入基层村社和农户,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等活动,把各项政策和培训计划、岗位需求等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比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最近3年每年平均输出劳动力50 万人,其中有组织外出务工约占七成,务工收入已经成为该州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方式,人均年劳务收入2 万元以上,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促进就业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就业扶贫,一定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就业扶贫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努力把扶贫车间培育成产业和就业扶贫的企业,推动扶贫企业形成产业链,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梯度转移,为贫困地区开展就业扶贫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脱贫。例如,贵州省正安县曾经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县,后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吉他产业园,极大促进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脱贫。 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化,探索建立大企业支撑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探索形成“公司+农户”“万企帮万村”等精准扶贫模式,稳定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预期;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形成“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汇聚农户力量;以电商发展为基础形成“互联网+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民参与产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就业和增收。 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一些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职业技能是第一位的原因。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关键是让贫困家庭小孩接受更多普通教育,让贫困劳动力接受职业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审题立意含解析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阅读强化练8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审题立意 一、(2022·云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 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例如古希 腊的“迷狂说”“净化说”,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空灵说”等。然而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 存在则是近代和现代的事情。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开始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 理阐释,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是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 从研究对象看,实验心理学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转向审美主体 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从研究方法看,它不是采用演绎的方法,从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美学体系,而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一套观点和理论。美学研究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重要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同时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实 验心理学同时兴起的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等心理学理论,它们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 析美感和审美体验,努力使美学走向心理学。 如果说实验心理学19世纪开创了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文艺心理学在20世纪则进 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蓬勃发展给文艺心理学带来生机,形成了精神分析文艺心 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等一系列文艺心理学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它们 把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命题,研究对象都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西方文艺心理学在我国也引起反响。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接触西方近代心理学开始的,它与我国古代文论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王国维是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他在20世纪初 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 走向成熟,其代表是朱光潜。特别是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 心理学的形成。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他的研究意图是“丢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 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出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 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他所说的“心理事实”就是“美感经验”,这本书的中心实 际上就是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既要把“我”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我”与物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美 感经验是与生理运动有关的,也是富有个性的。显然,朱光潜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是对西方美学 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运用,同时也融入中国古代的美学文论,是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的。在现代,朱光潜第一次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文艺心理学》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 的开山之作。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名校模考新题型练习(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名校模考新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23年2月3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为后续线路开通运营创造条件。验收完成后,预计4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年内具备开通运营条件。静态验收是高速铁路竣工验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建设、系统设备等的第一次全面“体检”。铁路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将检查确认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 福厦高铁于2017年9月全线开工,正线全长277.42公里,设计最高行车时速350 公里。建成通车后,福厦高铁将推动福州、厦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串联起一条“黄金旅游带”,加速经济贸易,让城市更繁荣。福厦高铁的修建,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带来益处。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根据文中信息,给"静态验收"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4分) 二、202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①……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②,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 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③,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专项练习(共两大题9小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B.中篇批判秦二世不行仁政,沿袭无道,过分迷信武力而失掉民心,提出了“牧民之道,务在之”的观点。 C.下篇重点批评子婴的过失,忠臣不谏,智士不谋,而天下大乱。认为秦的本末都未能守住,没办法长久。 D.三个选段分析天下形势,总结秦亡原因,批评秦的过失,提出“仁政安民”的主张,为汉朝治提供借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B.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C.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D.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6、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指调动官职,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传》)中的“徙”意义相同。 B.委,意为呈献,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中的“委”意义相同。 C.县官,旧指天子,也可指县级的行政长官。本文中指朝廷、官府。 D.栉沐,与成语“栉风沐雨”的意思相同,都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励精图治,振兴国运。他凭借武力平定汴州、洛阳,成就帝业,天下初定时,他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郭崇韬委以重任。 B.庄宗猜忌权臣,贪图逸乐。他轻信后宫、伶人的话,疏远有功劳的将领,沉迷于荒淫的享乐,最终导致朝政混乱,身死国灭。 C.郭崇韬劳苦功高,深谋远虑。他虽为庄宗立下汗马功劳,但没有居功自傲,并且从国家长远的角度出发,打击伶宦,重用士人。 D.向延嗣居中弄权,扰乱朝政。郭崇韬在他出使蜀中时没有以礼相待,他借机挑拨郭崇韬与庄宗的关系,最终导致了郭崇韬被杀。 8、薛居正认为庄宗失天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请结合文本概括对后世有哪些警诫。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故事题材作品)2024新教材高考语文

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小说阅读训练专项 【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一模】《晓风杨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因此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那只黑狗已经跑得不知去向,风吹着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渊明正在赵家喝酒。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真题】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稳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疾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论述类文本精练(适用于旧高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文体,属于“记”类散文,起初主要用来叙述学校的兴建过程。学记起源于中唐,兴盛于宋。一种文体的兴盛,往往是时代文化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文体形式本身的演进。宋代学记的创作发生与发展同宋代文化诸层面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科举制度是宋代学记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举制度对宋代政治、文化及文学创作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学记创作的影响尤其明显。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宋代学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科举催生,地方政府因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兴建官学,学记也随之大量产生。地方官学的兴建,最初的动机之一便是地方官员想为本地的士子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科举考试。而学校兴建完毕后,负责修建的官员士绅往往请一些著名的文人来撰写学记,以表彰其政绩。比如,仁宗庆历七年,杜应之出守浔州,“下车三日……乃大相厥土,而营学宫”,完工以后便请余靖作记。科举取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官学教育往往比较兴盛,该地的学记作品数量也比较多。 科举制度催生了宋代学记,但宋代创作的学记并没有因此对这一制度歌功颂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反而变成了反思、批判科举制度的一面镜子。胡寅在《桂阳监学记》中就将科举取士视为“世远道丧”的表现。随着科举考试中各种弊端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对科举制度进行批评与否定的内容涌现在宋人的学记里面。学记成了宋人表达自己崇高的“政学一体”政治文化理想的一种常用文体。如王安石的名作《虔州学记》《慈溪县学记》,在批评科举取士之弊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学校乃为政之本。 其次,道学的兴盛对宋代学记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学是儒学的新形态,是宋代思想界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从学记创作的数量上看,南宋远超过北宋,但其创作质量却又另当别论,这一点与道学家对学记的情有独钟密不可分。南渡以后,道学家积极地利用书院讲学、修建社仓等方式,向外界宣扬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各个地方的官学与书院一样,成为道学家宣讲道学的必争之所,学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道学家宣扬心性之学的理想文体,如朱熹、张栻、真德秀、胡寅、魏了翁等道学家均撰有学记来讨论心性问题。 南宋道学家的学记创作大都以阐述道统观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修养方法为主,认为求仁成义,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才是学习的正确方向。其他的辞章之学,训诂之学等等,在他们看来都不足以称之为学。如胡寅的《岳州学记》中载:“有囿于训诂者焉,有耽于文词者焉……豪杰之士慨然自拔于流俗,曰:“道德性命,圣人之奥也'。”倘若说北宋学记议论部分的重点在于阐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那么南宋道学家的学记议论部分的重点则转向探讨兴学与成圣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学记中必要的叙述部分,在南宋学记中就显得相当粗糙,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叙述都省略掉了。如张九成《重建赣州学记》用极大的篇幅来讨论“学者以格物为先,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的观点,至于“版筑之工、土木之役、岁月之终始”,他认为“皆非学之先务,兹得以略云”。另外,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考订也往往比较空疏,经常一笔带过,甚至完全以议论之笔来写作记

2024届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大单元每周拔高练(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以劳易劳到以劳易资的历史发展蕴含着人类从事劳动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个体的劳动属性,即劳动研究中常说的技能。第二,技能的社会需求。理论上,在给定时和空,社会对某一劳动技能的需求是一定的。换句话说,人尽其力是社会对个体劳动技能需求的函数。 在不同历史阶段,两个条件对劳动约束的方式有着本质差异。以劳易劳和以劳易物是在有限时空的个体自由劳动,原始零工劳动完全嵌入在对劳动有着充分共识的社会环境中。劳动的尊严从社会共识中来,社会对劳动技能的需求也是对人的劳动需求,技能的社会意义以人的社会意义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以劳易资则是在无限时空展开的有限劳动,其中,岗位劳动是个体被选择的、符合岗位技能资质标准的劳动。一方面,劳动和时空的差异性让劳动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劳动尊严被迫从社会共识转向市场供需;另一方面,劳动技能与人分离,岗位需要的是技能,不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尊严在岗位劳动里没有载体。这让我们马上想到著名的霍桑实验,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工厂车间里会出现与生产无关的人的非正式群体。从人尽其力当享尊严的逻辑上,非正式群体可以被视为岗位劳动中人性安放的一种场景性解决方案。 以劳易资意味着在三百多年的岗位劳动发展中,市场完全放弃了传统社会针对劳动者人性诉求的社会共识,逐步形成了针对岗位技能的市场共识。在这个共识中,把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对劳动岗位的报酬相分离,劳动力市场聚焦于劳动技能而无视人对尊严的诉求,形成了与尊严无关的报酬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可以解决零工劳动者对劳动机会的诉求,并且实现机会普惠。理论上,数字零工劳动依然是基于岗位需求的劳动。数字技术对零工劳动的赋能在于为差异化的劳动者提供需求信息汇聚和优化匹配。可是,要实现有效率的匹配,作为匹配主体的数字平台依旧需要把需求信息岗位化。与工厂劳动的岗位化不同,工厂劳动的岗位化是产品生产流程或服务提供流程的岗位化,岗位技能的类型和标准有限;数字零工劳动的岗位化是离散性生产或服务的岗位化,技能覆盖几近完备,进而标准接近人的劳动能力的自然系谱。这就是为什么说数字技术给拥有不同技能包括自然技能的劳动者带来了人尽其力的机会普惠,不仅激活了被工厂劳动革命掩埋的机会,还创造了无数新的机会。 可是,数字技术赋能却无法解决劳动者对劳动尊严的诉求。初始的原因是,自工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4复习任务群一信息性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四归纳

练案[4] 复习任务群一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四归纳、比较与评价探究文本内容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近日各高校晒出了今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古人曾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 1

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制成,“长五寸许,间半之”。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的科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个。不过这种通知书也只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朝廷取消了。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第三回写道: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和四位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书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三代姓名。明清时的 2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而为人者,在于人有“觉解”;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的”。由此可见,“心”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 概括起来,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心。他讲到心有四种功能:感觉、思议、了解、自觉。其中,了解和自觉又合称“觉解”。冯友兰论述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心的觉解程度的高低,而觉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过程:第一,运用心的思议功能得到事物之理及其知识形态的概念(思);第二,站在事物之理的高度“以理观物”(观),并在实践过程中用经验、知觉去印证名言的概念知识(悟)。观与悟合称“了解”(解);第三,将心的“了解”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反观,使心处于明觉状态(觉)。第四,觉解其觉解。因此,思、观、悟、觉等概念所表达的都是心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状态,冯友兰将其合称为“觉解”。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明诚”“转识成智”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以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冯友兰所关注的正是由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由常人的心理转化为圣人的心理。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心”。他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一盏“宇宙灯”。 宇宙间有觉解,与宇宙间有水有云,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不过宇宙间有水有云,不过是有水有云而已。而宇宙间有觉解,则可使其他别的事物被了解。如一室内有桌椅,有灯光。就存在方面说,灯光与桌椅的地位,是相等的。但有桌椅不过是有桌椅而已。有灯光则室内一切,皆为灯光所照。宇宙间之有觉解,亦正如是。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