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响。以下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公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公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公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公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4.?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解析:A项中的“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的“均以报纸为蓝本〞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从“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5.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这是因为他们( )

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

D.对封建势力作出了一定的妥协

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公布的诏令中没有表达,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此选D。

答案:D

6.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方案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参谋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历,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就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阔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历,方案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根底稳固]

1.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响: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抚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响的是( )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解放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试图翻开中国的市场大门的战争,而中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第一种反响类似,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的行为,试图“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属于中国内战,与“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说明( )

A.维新危害了广阔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根底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对抗

解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展还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又脱离广阔人民群众,注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答案:B

3.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了民族危亡B.实现了政治变革

C.引进了西方技术D.促进了思想启蒙

解析:戊戌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挽救到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改变中国政治面貌,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就已经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