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2商鞅变法 教案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
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
做到熟悉能讲!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对商鞅变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正能力,比较能力。
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变革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原动力,使学生懂得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道理。
教学方法为任务式教学、合作探究、归纳讲授、重难点讲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认识商鞅变法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斗争精神。
【二】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三】学生情况:本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商鞅变法的史实有大致的了解,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意识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参与课堂的特点。
学生也较为熟悉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将历史教学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引发学生自主探求、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阶段:【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了解秦国之所以变法的历史必然性,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商鞅其人,以及地处西边,落后的秦国是如何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的。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教学目标,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难点。
)【2】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1、成长的历程“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
”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要求: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和“战国”,记忆铁器的使用,牛耕开始出现,私田开始出现以及社会出现的变化,井田制瓦解,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其结果及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和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资料解析能力,史论结合能力。
运用分析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认识了解商鞅变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改革是为了解决当时面对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是针对现实,改革不可避免会有局限性。
体会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改革,并且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既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教学方法:讲述、谈话、讨论、自学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立木赏金的故事“立木赏金”的背景及经过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精品教案-word
专题二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铁器广泛使用。
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最早是魏国李惶变法,率先强盛。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楚国很快强盛。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②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③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④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
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讲解】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特征:大动荡: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一、商鞅变法背景㈠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①政治格局变化:形成了战国七雄,②阶级关系的变化:A、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B、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③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4、思想上: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人民版新教材选修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1、了解历史: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2、理解历史: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改革中的地位及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如改革与创新、法治建设等。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短文,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2.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与创新的认识,要求:观点独到、论述充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商鞅变法的历史氛围中,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情景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历史角色扮演活动,如让学生扮演商鞅、秦孝公等历史人物,再现商鞅变法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感悟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秦国崛起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商鞅变法做好铺垫。随后,提出问题:“秦国为何能在战国时期崛起?商鞅变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商鞅变法的背景:介绍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的局势,分析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不足,阐述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本单元的地位和意义 商鞅变法迎合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不但使居于偏远落后的秦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奠定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代相近,但性质与结果大相径庭。
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格局。
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与商鞅变法的内在联系。
关于“引言”:本单元引言主要概括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商鞅变法的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商鞅变法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我通过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社会状况,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有直观的了解。然后,我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原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最后,我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分析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秦国地图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商鞅变法产生好奇心。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军队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第2单元商鞅变法教案
[信息解读]史料体现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的提高。
史料四(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卷六十八
请回答:
(1)摘录材料中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不得大段抄写)。
(2)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任选一角度,举材料中的一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答案(1)材料一中的“决裂阡陌”,材料四中的“坏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
(2)使秦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从商鞅的性格、措施及其影响。材料三“天资刻薄”(性格),材料四“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影响)。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生产力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材刻薄人也。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前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一、知识梳理
1.时代背景
二、主题探究
主题一 图解商鞅变法的要点
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其影响宏观上要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高三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使商鞅变法具有必然性。同时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将选修与必修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历史回响
商鞅变法之后:
二百二十五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34年)
三百年:汉宣帝:霸王道杂之(前73-前48年)
二千年: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法
教师总结升华:商鞅变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今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华诞,我们国家如今国泰民安,国富兵强,在国际上都影响力都越来愈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好?就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在40年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事实证明只有改革才是一个国家前进的重要动力。最后让我们向理想主义者商鞅致敬,也向那些前仆后继改革的先辈们致敬。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2》里“烧白起小吃的起源”的视频,通过看视频请大家谈一下对战国时代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精品教案
专题二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铁器广泛使用。
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最早是魏国李惶变法,率先强盛。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楚国很快强盛。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②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③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④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
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讲解】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特征:大动荡: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一、商鞅变法背景㈠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①政治格局变化:形成了战国七雄,②阶级关系的变化:A、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B、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③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4、思想上: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梭伦改革第1 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是何许人也?在历史有何贡献?通过今天的学习第1 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让学生回忆必修的有关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如政治的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王室衰微;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
各国为了争霸,必须要富国强兵,秦国改革就是在种大的环境下进行的。
教师提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对书本知识梳理归纳,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国家振兴的重要手段。
【教材处理】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目。
设置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封建阶级关系如何产生的?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进行点拨、归纳。
2.“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一目。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结合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赋税改革的相关内容,说明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如何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比较李悝和吴起这两次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一目。
在教学中,设计秦国变法的原因和条件?【主题探究导学】【自主学习】主题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开垦了大量荒地。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制度和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
人教版选修1第商鞅变法教案
改革变法的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一.变法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的改革(1)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封建生产关系确定A.所有制B.产品分配C.相互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A.旧贵族的没落B.新兴地主兴起C.自耕农的出现)(2)变革上层建筑的要求:奴隶主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封建专制统治: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俸禄制中央集权制2直接原因:兼并战争要求改革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
二.变法的条件:1.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的实施,为商鞅在秦国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春秋:(1)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2)变更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战国:(1)魏:李悝楚:吴起(2)A.经济:重农;B.政治:法治吏治,限制贵族权力。
C.军事:养兵,奖励军功。
3.秦国自身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1)政治:中央权力(2)思想:法治、尚武。
(3)外部:晋国分裂。
(4)人才: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2.认识其特点教学过程:一、经济改革(以农求富,发展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1)内容:承认土地私有(2)作用: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地位。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内容:(2)作用:“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统一度量衡:(1)内容:(2)作用: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政治改革1.推行县制:(1)内容:(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集中人力物力2.加强法制(严刑峻法):(1)内容:户籍制、连坐、族诛、什伍制(2)作用:强化对基层民主的管理与统治。
三.军事:1.奖励军功(1)内容:二十等爵制世卿世禄制(2)作用:鼓励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建立军功,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和加强中央集权四.思想:(1)内容:燔诗书而明法令(2)作用:加强了思想统一和法制。
商鞅变法(教案)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强大起来纷纷进行变法,秦国仍用商鞅进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的学习商鞅实行的变法是如何促进秦国强大起来的。
二、知识讲解考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考点2.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考点3.商鞅变法的评价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4、消极影响:(1)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2)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4)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安排几位学生表演“秦孝公求贤”的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并对教材相关内容做适当拓展和充实。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课堂表演、讨论法等。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习新课: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展示战国形势图,联系之前所学知识让学生概括战国的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图片,分析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具体表现(即变法的背景)总结概括政治上战争频繁,社会是大动荡;经济上,土地由国有中出现私有,是一种大变革;文化上是种思想的解放,是种大发展。
设问:此时的秦孝公该如何抉择,默默平庸还是一鸣惊人?本节课开始对“商鞅变法”的学习。
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到秦国来之前的故事?学生: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卫国人,原名叫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因功封为商,号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
他从小好学,精通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早年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任商鞅为相,但魏王没有答应,公叔痤又建议将商鞅杀掉。
后来公叔痤偷偷告劝商鞅逃跑。
教师:讲得很好,魏王不按丞相的话重用商鞅,也没有听丞相的话杀了商鞅。
可后来商鞅还是离开了魏国,奔向了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秦国。
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课件上显示秦孝公颁发的《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秦国颁布《求贤令》,招揽贤才。
”“因为秦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富国强兵。
”“因为商鞅想在秦国实现在自己的理想。
”……教师:是的,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无不希望富国强兵,称雄诸侯。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招揽人才,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秦孝公也不例外。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那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都看不起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向天下广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给一部分国土。
当然,对商鞅这样胸怀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
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
商鞅的变法主张虽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但是顽固派大臣却极力阻挠,双方在朝廷上进行了唇枪舌战。
他们是怎样进行激烈辩论的呢?请看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秦孝公求贤》。
(提示同学们在欣赏话剧的同时,仔细留意商鞅的对话,思考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
变法涉及哪些内容)旁白一人,宫廷管家一人,秦孝公一人,商鞅(改革派)若干人,反对派大臣若干人旁白: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初期,一天,在秦国的宫殿里……秦孝公(忧心忡忡):唉!在七国中,我秦国地处西方,综合国力最弱,近来,魏国又夺我黄河以西的领地,长此以往,秦何以保?宫廷管家:大王,东方六国正开会立定盟约,并未邀请我大秦参加。
秦孝公(大怒):什么?!欺人太甚!此乃大耻也,吾必发奋图强,雪洗此辱。
来人,将此《求贤令》贴出去,吾要告知各国人:谁要是能想办法让我秦国富强,我就封他作官,还要把国土分给他。
(宫廷管家在交通要道上贴《求贤令》)商鞅(苦闷而又欣喜地):想我公孙鞅也是贵族后裔,有着雄才大略,却苦于无用武之地。
近闻秦国广招贤才,这正是实现我远大志向的好机会。
我要去试上一试。
旁白:说罢,公孙鞅高兴离去..(宫廷大殿上)宫廷管家:大王,有一公孙鞅先生在殿外求见.秦孝公(激动地丢下奏折求见):传商鞅经人引见:拜见大王。
秦孝公:先生请起,不知先生何许人也?商鞅:臣,公孙者,单名一鞅.卫国国君后裔,早年在魏国国相门下,屡不得志,故投奔我秦国,施展抱负,恳请殿下重用臣.秦孝公:哦,那不知先生有何高见?商鞅(踌躇满志地):大王,当今形势想必大王一定是知道,想我大秦在七国之中脱颖而出必先富国强兵.一个国家要富,必须发展农业,这样,百姓有吃有穿,才能安居乐业,军粮才有保障;一个国家要强,必须训练军队。
秦孝公(点头):先生此言甚是!可是怎样才能把农业发展起来呢?商鞅(坚定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这是大势所趋,因此臣以为承认百姓已经开垦的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买卖.大臣甲:大王,臣以为允许土地私有与买卖必将不能保我秦之财政收入,先生未免有些太异想天开了.商鞅派(1):此言差矣,我等是公孙先生的支持者,我等以为土地私有的同时,应当要赏罚分明,百姓努力生产,垦荒多者、向国库上缴粮食和布帛多者,方可免除一家徭役;懒惰以及弃农经商者,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为官奴。
这样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又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秦孝公(微笑点头):依先生之见,却可如此.大臣乙(蔑视):那么先生先前说一个国家要强,必先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那么怎样才能把军队训练强大呢?商鞅派(2)(坚定地):大王,臣等以为军队同样要赏罚分明,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土地、车辆、衣服和房子也越多。
旧贵族没有军功者,自然就不能享受特权。
秦孝公(点头):您很有见地。
大臣丙(愤怒):大王,我等爵位皆由祖辈沿袭,若依先生所言,我等断不能认同.商鞅:大王臣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秦孝公:愿闻其详!商鞅(神情非常坚定地):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改掉祖宗的旧制度。
但是,大王,这必会损害一些贵族的利益,达官贵人必然会坚决反对。
自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以来,这些贵族世代享有特权,不需要努力就能拥有很高的爵位、做大官,因此在我大秦存在着一些贵族不思进取、腐朽无能,这也大大阻碍了我秦国的强大。
要实现秦国的富强,就应当选拔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管理国家。
秦孝公:先生所言极是!可是先生有所不知,在我秦国,我国君的权力不大啊!商鞅(3)(略思索):那就要加强国君的权力。
臣等以为,可以把秦国分成30个县,由大王您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予以治罪.大臣丁(蔑视):哼,我大秦地广人稀,不知先生又要如何管理我大秦子民?商鞅:对大秦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实行连坐制.同时要实行法治,用法律制度来贯彻变法措施的实行,不知大王可否有决心?!秦孝公(欣喜地):先生,您就是我的知音哪!在七国中,秦国最弱小,再不改革我大秦必将被六国吞并,将来我也无脸见我秦之列祖列宗了。
吾意已决,我会全心全意地支持你的!教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同学们看得很认真。
那么,大家认为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呢?(学生发表看法):“因为商鞅讲得有道理”;““因为商鞅要利国利民”;“因为旧的制度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因为秦孝公想利用商鞅变法把秦国变得富强”(教师得出结论):时代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师讲述):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商鞅为了保证新法的在百姓中顺利进行,又采取“徙木立信”的方法,得到了国君的支持,百姓的信任,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史海拾贝这个故事。
想一想,商鞅的这种取信于民、说话算数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同学们议论):“如果你说话不算数,别人对你也会说话不算数”;“没有信任就没有关心与支持”;“没有信任就没有朋友”……教师:如今的社会提倡诚信,这也是公民道德的要求,我们每一个都应该诚实可信,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否则将非常糟糕。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又取信于民,于是在前356年开始了变法。
现在我们就来看商鞅采取的法令措施。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列举出变法的条目,教师逐一讲解)经济方面:1、改革土地制度周朝的土地在各义上都是谁的?是周天子所有。
土地奖给了他们,但是不归他们所有,能安心发展生产吗?立了战功的人有了爵位和土地,不能传给子孙,随时有可能被收回,能安心打仗吗?土地归属问题不解决,秦国就不可能进一步富强。
于是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转变,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农民安心生产,将士无后顾之忧,秦国可以向更富强的目标前进了。
2、重农抑商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了国家的财源。
政治方面:3.奖励军功以前无军功的旧贵族可以世袭爵位,有军功的将士都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秦国的战斗力能加强吗?不能!商鞅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分封制使得地方权力过大,诸侯拥有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形成国中之国。
在全国设置31县,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5.严明法令实行轻罪重刑,连坐。
是新法贯彻实施的保障。
了解了这些措施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过渡)通过这些变法,大家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
三、秦国的变化(课件显示标题)学生: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
总之,有利于秦国的富国强兵。
教师: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商鞅虽然用高压政策保证了新法的贯彻,但使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寻找时机来报复商鞅。
所以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数年后,新国君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