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口服降糖药物,对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在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二甲双胍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成为内分泌科和糖尿病科的重要治疗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二甲双胍还具有改善血脂、减轻体重等多重作用,这使得其在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二甲双胍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等。因此,在应用二甲双胍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针对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专家们达成了一些共识。二甲双胍应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超重或肥胖患者。二甲双胍的最佳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在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老年患者往往存在肾功能减退,使用二甲双胍时应谨慎调整剂量,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有严重心、肝、肺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多重作用机制和良好的降糖效果使其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不良反应和适应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卡前列甲酯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学特点、体内过程和代谢特征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卡前列甲酯在妇科、男科、产科和外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本文将综述卡前列甲酯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卡前列甲酯是一种天然的前列腺素甲基衍生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它可以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前列腺素受体结合,发挥其药理作用,如抑制胃酸分泌、收缩血管、增加血小板聚集等。在临床上,卡前列甲酯被广泛应用于痛经、产后出血、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妇科疾病:卡前列甲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的治疗。有研究表明,卡前列甲酯可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对于子

宫肌瘤,卡前列甲酯可以通过抑制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来发挥治疗作用。

男科疾病:卡前列甲酯在男科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涉及早泄和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表明,卡前列甲酯可以通过增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症状。对于早泄,卡前列甲酯也可能通过抑制射精中枢的活动来延长性生活时间。

产科疾病:卡前列甲酯在产科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产后出血和催产。研究表明,卡前列甲酯可以收缩子宫平滑肌,增加子宫内压力,从而有助于止血和预防产后出血。卡前列甲酯还可以作为催产剂,诱导宫缩,促进分娩过程。

外科疾病:卡前列甲酯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涉及手术麻醉和镇痛。研究表明,卡前列甲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术后疼痛和炎症的发生。卡前列甲酯还可以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发挥镇痛作用。

为了进一步规范卡前列甲酯的临床应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卡前列甲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制定过程中,专家们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卡前列甲酯的药理学

特点、体内过程和代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卡前列甲酯的药理学特点和体内过程:专家共识详细介绍了卡前列甲酯的药理学特点,包括其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等。同时,共识还讨论了卡前列甲酯的体内过程,包括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卡前列甲酯在妇科、男科、产科和外科领域的应用:专家共识分别从妇科、男科、产科和外科领域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卡前列甲酯的治疗作用、适用范围、剂量选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卡前列甲酯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专家共识总结了卡前列甲酯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其禁忌证、慎用情况、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同时,共识还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卡前列甲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达成,有助于规范卡前列甲酯的临床应用,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然而,共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争议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共识内容,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治疗方案。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然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即清晨高血糖现象,单独使用二甲双胍可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探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影响,本研究展开了一系列实验。

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是指患者在早晨空腹血糖浓度升高,往往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下降有关。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患者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增加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患者空腹血糖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有效缓解黎明现象。

本研究旨在探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临

床影响。

样本选择:本研究共纳入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数据收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体重等)、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

研究方法:实验组患者每晚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处理。

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浓度,改善胰

岛素抵抗,从而缓解黎明现象。

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对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幅度也有所改善,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减轻了焦虑、抑郁等心理负担。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患者,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疗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状况,还能减少全天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二甲双胍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观察长期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未对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等亚组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评估黎明现象改善的

其他指标,如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等。

本研究表明,睡前口服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在缓解空腹高血糖和改善全天血糖波动方面,二甲双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疗法还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

考虑到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和适用范围,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睡前口服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2020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完整版) 摘要 2型糖尿病(T2DM)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慢性肾脏病(CKD),且心肾疾病为T2DM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对T2DM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并筛查和防治心肾疾病。本共识中推荐,对于T2DM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极高危、心力衰竭(HF)或CKD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或不耐受,二甲双胍应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同时,不论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达标,T2DM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极高危的患者建议优先联合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T2DM合并HF患者建议优先联合SGLT2i;T2DM合并CKD患者建议优先联合SGLT2i,若不能使用SGLT2i,建议联合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GLP-1RA。此外,在T2DM合并ASCVD、HF或CKD的患者中,还需全面管理好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等,同时应特别注意防范低血糖。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迅速攀升至2013年的10.40%[1]。2型糖尿病(T2DM,本共识中的英文缩略语释义详见正文后附录1)易合并心肾疾病,而心肾疾

病又是T2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T2DM合并心肾疾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一些新型降糖药物除有明确的降糖作用外,还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因此,在T2DM合并心肾疾病患者中,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联合制订了本专家共识。 本共识的主要推荐意见详见表1。 表1 本共识的主要推荐意见 一、T2DM合并心肾疾病的流行病学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背景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 表1 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 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 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 表3 常见缩略语

近2年糖尿病药物治疗指南、共识汇总【最新版】

近2年糖尿病药物治疗指南、共识汇总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为此,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该共识共包括7大方面内容,分别为: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作用机制,剂量与临床疗效,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降糖外作用。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磺脲类药物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磺脲类药物可以与多种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且可作为治疗方案的基础用药之一长期使用。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磺脲类药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内分泌专家基于循证证据的进展,对2004年版《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格列喹酮作为二代磺脲类促泌剂,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同时兼具肾脏保护作用,获得全球多个权威指南推荐。为进一步指导规范格列喹酮的临床应用,中国50余位知名内分泌代谢领域专家起草、讨论、制订了《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OAD)联合治疗T2DM 在临床应用中已十分广泛,其中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美国糖尿病协会等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作为二者的固定复方制剂,具有经济方便的优点,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单独使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或与其他多种OADs联合用药。 为提高或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类单片复方制剂的认识,促进基层治疗的合理用药,内部分内分泌专家和学者依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最新专家建议教你正确应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二甲双胍,简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它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增强组织对 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自 1957年上市以来,二甲双胍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首选的抗糖尿病 药物之一。本文将介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一、二甲双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联合使用。此外,对于青少年糖 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然而,由于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肾功能受损的患者 需要慎用或避免使用。同时,对于存在肝功能损害、心血管病、呼吸 系统疾病、酒精中毒等的患者,二甲双胍也应谨慎使用。此外,对于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二甲双胍过敏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也是禁 忌的。 二、二甲双胍的常见副作用和安全性考虑 二甲双胍在临床使用中,一般剂量调整逐渐增加,以减少不良反应 的发生。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多见于治疗初期,一般在1-2周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另外,二甲双胍还可能引

起乳酸性酸中毒,此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过度饮酒、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高风险患者,应慎重使用二甲双胍,以免加重现有疾病或引发不良反应。在使用二甲双胍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乳酸水平等指标,确保患者安全。 三、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及剂量调整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以增强疗效。目前,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 在联合治疗中,剂量调整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同时又不引起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起始剂量为500mg,每周逐渐递增至最大剂量2000mg。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剂量需减少,甚至停用。 四、二甲双胍的临床研究和前景展望 随着对糖尿病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对二甲双胍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年来,二甲双胍在预防糖尿病的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一些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未糖尿病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 识(2019年更新版)》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要点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以肾脏结构和(或)肾功能长期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当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常合并CKD,后者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血糖控制良好对于延缓早期CK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口服降糖药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 更新要点包括:?? (1)CKD可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无论有无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筛查蛋白尿并监测eGFR。 (2)CKD患者血糖管理的理想策略是遵循个体化原则,在降糖达标的同时尽量避免低血糖。 (3)常用口服降糖药在CKD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更新,同时增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类药物。 (4)SGLT-2抑制剂具有而部分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格列喹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5)增加基于不同肾功能分期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路径。

(6)增加特殊人群的用药推荐。 一、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中国成年人群血糖状况和CKD调查结果显示,高血糖是中国成人CK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糖代谢正常者显著增加(2.05倍)。 二、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 CKD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时间>3个月,且这种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对健康有影响,其诊断标准见表1。由糖尿病引起的CKD称为糖尿病肾病,其诊断标准参考表2,符合任何一项者可考虑为糖尿病肾病(适用于1型及2型糖尿病)。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推荐检测血清肌酐,使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eGFR(CKD-EPI)计算公式计算eGFR(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5819342753.html,)。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指南根据eGFR来进行CKD的肾功能分期。 除外eGFR,尿白蛋白水平也是诊断CKD的主要依据。 总体而言,GFR是肾功能的体现,蛋白尿可反映肾脏损伤的程度,一旦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在治疗方面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应对eGFR和UACR均进行监测,评估糖尿病患者CKD 的进展程度。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1次UACR和eGFR 评估,有条件时应同时进行肾小管蛋白监测。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的推荐,CKD可根据GFR和蛋白尿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图1)。

最新: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

最新: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 这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临床应用的指导性文件,为临床医生了解并规范应用SGLT2i联合二甲双胍及其复方制剂(FDC)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建议。那么共识有哪些特色、亮点和重点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睹为快! T2DM患者管理的困境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总体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理想。T2DM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尤其心肾疾病,是其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随着T2DM病情进展,传统的阶梯治疗是一种追求失败的治疗策略(Treat to failure), 而经过治疗理念的发展和变迁,治疗策略应该由Treat to failure转为追求治疗成功(Treat to Success),全面定义应为通过早期/起始联合治疗达到血糖长期稳定控制,心肾并发症综合管理,和更好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了实现Treat to Success,更早更积极地应用联合降糖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减缓或阻止T2DM进展和远期并发症发生发展非常关键。基于临床需求,首个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血糖达标是T2DM管理的关键,但因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且随病情进展单药治疗往往难以有效维持理想的血糖控制,大约2/3患者需要

同时使用≥2种降糖药物,因此及时、合理地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对于早期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至关重要。 二甲双胍是基础降糖药物之一;SGLT2i为新型口服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具有确切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并改善最终临床结局。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联合治疗方案。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均缺乏关于SGLT2i联合二甲双胍应用的共识及指南。鉴于此,为了让临床医生对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有更全面的认识,首个《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重磅发布,详细阐述了SGLT2i联合二甲双胍在T2DM人群中的合理应用。 机制与特点,共识首次多角度阐明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方案的合理性 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在T2DM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诸多优势。SGLT2i联合二甲双胍可针对T2DM不同的病理生理缺陷,覆盖多重病理生理机制和多个靶点,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图1)。SGLT2i联合二甲双胍相较其他联合方案依从性更好,便于临床使用,二者联合(复方制剂)的降糖疗效优于等剂量的单药治疗,联合(或复方制剂)治疗可以减少为控制血糖达标而依靠单药增加剂量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降低治疗失败的风险。同时,T2DM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易合并心肾疾病,尽早干预并选择具有心肾获益的药物治疗,可降低心肾疾病发生风险及不良事件发生。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随着二甲双胍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丰富,我国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尤其是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阐述,要点如下。 1.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A)。 二甲双胍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同样适用于体重正常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质指数(BMI)无关(A)。 二甲双胍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目前我国尚未批准用于预防糖尿病(C)。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及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 T2DM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A)。 二甲双胍可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UKPDS 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Ⅰ级)。UKPDS 10年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所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其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Ⅰ级)。 REACH 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2年,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HOME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比单用胰岛素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意大利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相比,二甲双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SPREAD 研究显示,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T2DM 患者,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46%(Ⅰ级)。

二甲双胍VS造影剂(注意事项解读)

二甲双胍VS造影剂 增强CT检查时停用二甲双胍,停用原因: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典药物,增强CT、增强核磁等检查期间不能服用二甲双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 肾功能衰竭风险:二甲双胍口服后,大部分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而增强CT、增强核磁等检查基本都要注射碘化造影剂,这些碘化造影剂也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有可能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肾功能衰竭。 乳酸酸中毒风险:在第一个原因基础上,如果两种药物联用造成肾功能损伤,就会导致二甲双胍无法通过肾脏排泄,从而在体内蓄积,引起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危及生命的概率达到了50%。 恢复使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指出:患者在造影检查前和检查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成至少48h后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的情况下可恢复使用。 碘普罗胺:使用造影剂前48小时内应停用双胍类药,待肾功能稳定后再恢复用药。 碘海醇:肾功能/血清肌酐正常的患者在注射造影剂时必须停用二甲双胍并在48小时内不能恢复用药,直至肾功能/血清肌酐达正常值。对于肾功能不正常或未知的急救病例,医生必须评估使用对比剂检查的利弊,并采取预防措施。 碘克沙醇:血清肌酐/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在注射造影剂时必须停用二甲双胍并在48小时内不能恢复用药,直至肾功能/血清肌酐达正常值。血清肌酐/肾功能不正常的患者必须停用二甲双胍并将造影剂检查推迟至48小时后。对有些肾功能不正常或未知的急救病例,医生必须评估使用造影剂检查的利弊,并需采取预防措施。 因此各种版本的碘造影剂说明书中对是否须在造影前48小时就停用二甲双胍,尚无统一意见。

建议:小药建议糖友们在预约检查时将自己的二甲双胍服用情况告知医生,由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决定停药时机。另外可以明确的是,造影检查完成后需至少停用二甲双胍48小时,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的情况下才可恢复使用二甲双胍。 使用造影剂期间停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小药提醒糖友们需坚持饮食控制,积极运动,监测血糖。如血糖升高或者波动明显,应及时就医。

二甲双胍,能做的不仅仅是降糖!(专家共识解读)

二甲双胍,能做的不仅仅是降糖!(专家共识解读)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作为一线首选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不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扮演核心角色,其兼具的多种降糖外作用也由于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得到临床医生青睐。那么,除了做好降血糖的本职工作,二甲双胍还在哪些疾病的管控上做兼职?任务完成得是否出色呢?新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版)》(下文简称“共识”)为我们带来了二甲双胍降糖外作用的最新证据,一起来看看。1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血脂,表现优秀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脂肪的合成与代谢。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总胆固醇(TC)水平,但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改变不明显。2非酒精性脂肪肝,二甲双胍可安全使用 一些临床医生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降糖药物选择上常有迟疑,许多患者也因自身肝脏疾患,对应用口服降糖药物产生畏惧。 对此,《中国NAFLD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明确提出,二甲双胍可改善NAFLD相关指标和组织结构,NAFLD患者可以安全使用二甲双胍(V级)。但对于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3治疗多囊卵巢,二甲双胍必不可少!二甲双胍作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一线或二线药物,在国内外已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循证医学证据表示,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雄激素水平和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改善PCOS患者的受孕及生产存活率。《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学院PCOS临床诊治指南》推荐,二甲双胍可作为青少年女性PCOS单药或联合避孕药和抗雄激素药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指南也提到:二甲双胍可减轻绝经前PCOS妇女的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注:目前,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PCOS的适应症。)4惊喜不断!二甲双胍还可以抗肿瘤已有大量研究论证,糖尿病

【疾病诊疗】最全、最实用的二甲双胍临床问答,都在这里了!

【疾病诊疗】最全、最实用的二甲双胍临床问答,都在这里 了! 自1957年问世以来,二甲双胍迄今已有6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被欧美及我国权威指南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对二甲双胍的认识可能还存在误区或不足,其规范运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 | 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徐乃佳 来源 |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1 临床应用篇 Q1:二甲双胍改善高血糖的主要机制仅仅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吗? A1:二甲双胍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改善高血糖1,2: ①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②作用于肌肉和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③作用于肠道,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活性,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同时上调GLP-1受体表达。 Q2: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如何? A2: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二甲双胍单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1.5%,我国人群证据显示,二甲双胍单药降低HbA1c达0.7%~1.0%3。此外,二甲双胍可中度降低空腹血糖,轻度降低餐后血糖4。 Q3:超重或肥胖患者更适合选用二甲双胍吗? A3:不少医生习惯将二甲双胍用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研究结果均显示,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相当,因此,体重不是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决定因素,且疗效、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无关1。 考虑到二甲双胍具有减重效果,故更适用于非消瘦的2型糖尿病人群。因此,只要无禁忌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缺氧

等)和不耐受,二甲双胍均应作为基础治疗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3,5。 Q4:二甲双胍能否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 A4: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有效性1。 Q5:除了降糖,二甲双胍是否还具有其它作用? A5:二甲双胍对血脂谱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均可起到改善作用,也可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肿瘤风险。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患者,二甲双胍可以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月经周期,诱导排卵1。 2 规范治疗篇 Q6:二甲双胍的降糖剂量和给药频率如何抉择? A6: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成人最大剂量为2550 mg/d,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 mg/天1,这也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剂量。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建议根据血糖监测,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二甲双胍全血消除半衰期达17.6h,每日2次服用可维持24h有效血药浓度1,必要时也可以每日3次给药。 Q7:胃肠道反应是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常常影响治疗依从性,如何避免? A7: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等,为避免不良反应,二甲双胍的使用应遵循“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的原则1。如以500 mg/d起始,根据血糖1~2周后的状态滴定至最佳有效剂量,餐时或餐后服用二甲双胍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二甲双胍的胃肠反应多出现在用药早期(约前10周),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1。二甲双胍缓释剂型或肠溶剂型,如君力达(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相对于普通片剂而言,可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提高用药依从性1。 Q8:二甲双胍剂型有哪些?它们有何区别,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二甲双胍固然好,但这8种情况下请不要再吃

二甲双胍固然好,但这8种情况下请不要再吃 双胍类药物分类1、苯乙双胍(降糖灵)2、二甲双胍(麦特美,格华止)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 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 抑制肝脏糖原异生☆ 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增加外周组织无氧酵解 二甲双胍适合哪一类患者使用?1单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获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2可单独用药,也可合用。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3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哪些情况下不宜再吃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虽好,使用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以下8种情况下不宜服用二甲双胍。1.肾功能中度损伤、严重肾衰竭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二甲双胍本身不伤肝、不伤肾,但如果存在肾功能损伤或者是处于糖尿病肾病中晚期,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选择。根据《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要求,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水平调整二甲双胍剂量:eGFR≥60 ml/(min·1.73 m2 )不用调整,eGFR 为45~59 ml/(min·1.73 m2)需调整剂量,eGFR<45 ml/(min·1.73 m2)禁用。通过计算李女士的eGFR为52min·1.73 m2,偏重体型、血糖控制尚可,二甲双胍可以减量继续服用。2.感染严重和外伤、外科大手术和低血压情况下禁止使用严重感染时,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此时血糖会升高或波动较大,药物降糖效果不佳,感染也可造成机体缺氧,无氧状态下可能导致乳酸堆积导致糖尿病乳酸酸中毒而发生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所以严重感染时停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可降低血小板凝聚剂敏感性,外科手术时有可能发生出血不止,因此外科手术期间禁止使用二甲双胍。3.患缺氧疾病者禁用二甲双胍可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尤其是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恶化),如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近

2023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3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关注的热点之一。《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于2014年首次发布,经历了2016年、2018年两次更新,已成为我国临床医生合理应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 要点一:“首选一线”和“首选联合”——强调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 2023年版《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和器官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若无禁忌证和优先使用其他降糖药物的强适应证,二甲双胍仍应作为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础用药,并贯穿糖尿病的治疗全程。有关二甲双胍的使用: ➤当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时:建议二甲双胍作为T2DM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需优先使用GLP-1RA或/和SGLT2i时:二甲双胍可作为首选的联合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的疗效不受体重限制,无论对于超重/肥胖或体重正常的

T2DM患者,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控制高血糖的基础用药。 要点二:肯定二甲双胍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2023年版《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可通过直接抗动脉硬化和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甲双胍可减少已存在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及其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改善作用。 ➤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时,具有心血管或肾脏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有助于血糖达标和维持血糖的长期良好控制。 要点三:急性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2023年版《共识》就“特殊人群使用二甲双胍”提出以下建议:

“神药”二甲双胍使用全攻略

“神药”二甲双胍使用全攻略 “神药”二甲双胍使用全攻略 - 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二甲双胍具有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低风险的特点,目前应用于临床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参考文献,1),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 1 二甲双胍是如何发挥降糖作用的? 如图:二甲双胍主要药理作用是:(1)通过抑制糖异生,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2)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2)增加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4)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参考文献,2)。 2 特殊人群如何使用二甲双胍?

作为一线和初始治疗药物,二甲双胍优势体现在1.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2.作用可靠且不易发生低血糖3.可使肥胖患者体重稍减轻或保持稳定。在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上,近年来二甲双胍的应用门槛亦逐渐下放。特殊人群用药细则如下(参考文献,1): 1)心衰患者:回顾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本身不引起心衰,亦不会对心衰造成不良影响。201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指出,如果肾功能正常,二甲双胍可用于病情稳定的充血性心衰(CHF)患者。欧洲版二甲双胍说明书中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 2) 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双胍可达到良好降糖效果,且较少低血糖风险,但需定期监测肾功能(3~6个月检查一次)。老年患者eGFR 45~59ml/(min·1.73m2)者应减少剂量。 3)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T2DM的儿童或青少年,且最高剂量不超过2000mg/d,不推荐用于10岁以下的患儿。 4) 妊娠糖尿病患者: ADA已允许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在孕期的安全性级别等同于胰岛素(B级),但基于国内证据缺乏,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应用于妊娠妇女。 5) 肝功能不全的T2DM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会明显限制乳酸的清除能力,建议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6) 肾功能不全的T2DM患者:建议根据患者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剂量。eGFR≥60 ml/(min·1.73m2)无需调整剂量,eGFR 45~59 ml/(min·1.73m2)减量,eGFR<45ml>45ml>2)禁用 3 如何科学服用二甲双胍?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 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 三联优化方案(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抑制剂)血糖达标是成人2型糖尿病(T2DM)管理的关键,研究证实,降糖治疗达标有益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研究表明,中国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32.6%。随着新型口服降糖药(OAD)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上世后循证证据的积累,为治疗T2DM提供了新选择,也促进了降糖方案不断优化。以二甲双胍(Met)+ DPP-4i+ SGLT2i为代表的OAD三联方案,覆盖糖尿病多重病理生理机制,且具有优化降糖、心肾获益及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等作用,适用于多数T2DM患者。 本共识推荐意见的强度分为4 级,见表 1。 表1 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内容 Met与DPP-4i或 SGLT2i联合治疗3个月后HbA1c仍未达标,若无使用禁忌或不耐受,建议添加SGLT2i或 DPP-4(i ⅠA) 患者已接受至少3个月足量 Met 单药治疗HbA1c高于目标值1%~2%,若无使用禁忌或不耐受,建议同时联合DPP-4i与SGLT2(i ⅠA)接受Met+Ins治疗,HbA1c已达标,基于心肾获益或减少低血糖风险的目的,可转换为Met+DPP-4i+SGLT2i 三联方案(Ⅱa B)若病情需要(如大剂量Met不耐受)可考虑低剂量 Met与DPP-4i和SGLT2i联合治疗(Ⅱb C) 患者接受其他联合治疗,或可基于血糖控制、心肾获益、低血糖风险和减重需求等,转换为Met+DPP-4i+SGLT2i三联方案(Ⅱb C)对于部分HbA1c>9%的新诊断患者,起始联合相比序贯治疗能更快速且持久降糖达标,基于病理生理机制,联合治疗可选用Met+DPP- 4i+SGLT2i三联方案(Ⅱb C) 接受Met+GLP-1 RA治疗且HbA1c已达标,可考虑转换为OAD方案(如 Met+DPP-4i+SGLT2i)以达到相当的降糖疗效及代谢指标控制(Ⅱb C) 一、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二、Met、DPP-4i和SGLT2i三联方案的作用机制 三、Met、DPP-4i和SGLT2i三联方案的降糖疗效 四、Met、DPP-4i和SGLT2i三联方案的降糖外优势 1. 低血糖风险小: 2. 器官保护作用: 3. 保护胰岛功能: 4. 改善多种代谢参数: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控制达到目标水平。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 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 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 1%~2%。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

2023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 识(完整版) 摘要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进展性疾病,单药治疗经常难以有效满足临床需求。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FDC),包括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二甲双胍FDC、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二甲双胍FDC、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FDC、格列奈类/二甲双胍FDC、磺脲类/二甲双胍FDC,被证明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降低医疗花费。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FDC在T2DM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共识旨在增进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了解,规范二甲双胍为基础FDC的临床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迅速攀升至11.2%,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目前糖尿病治疗的达标率低,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7%的患者比例不足50%[1, 2],而患者依从性较差,联合治疗过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血糖不达标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项纳入了34 737例T2DM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新诊断且诊断后至少存活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诊断后第1年的HbA1c≥6.5%与预后较差相关,以病程<1年暴露期间HbA1c<6.5%为参照,HbA1c≥6.5%与

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HbA1c≥7.0%与死亡率增加相关[3]。因此,在糖尿病诊断后1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与未来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直接相关,早期控制血糖达标(一般HbA1c<7%,个体化目标为HbA1c<6.5%)仍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2]。二甲双胍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基础用药[2,4],但由于高血糖发生的机制复杂,随着T2DM的进展,单药治疗达标率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依从性差。因此,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FDC)成为联合治疗的重要选择,在T2DM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增进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了解,促进合理应用,国内相关专家成立了《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编写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基于临床实践,撰写了本共识,以期规范以二甲双胍为基础FDC的临床应用。 降糖药物FDC应用优势和基本原则 一、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为实现血糖达标,大多数T2DM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当单药治疗血糖不达标时,应及时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2]。对于血糖明显升高的新发T2DM患者,推荐两种降糖药物起始联合治疗[4]。研究显示,我国超过50%的新诊断T2DM患者仅接受口服单药治疗[5]。由于单药治疗无法满足所有T2DM患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要求,使血糖控制在起始治疗即不达标。VERIFY研究显示,平均HbA1c≥6.7%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完整版)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完整版) 二甲双胍最早在1957年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在我国也已有3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卫生经济学证据以及心血管保护相关的证据,并且具有多种降糖外的作用,已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控制高

注:GLP-1RA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SGLT2i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DPP-4i为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eGFR为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推荐级别:Ⅰ为推荐使用,Ⅱa为应当考虑,Ⅱb为可以考虑,Ⅲ为不推荐使用;证据水平:A为高质量证据,B为中等质量证据,C为有限数据或专家意见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1.二甲双胍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并可轻度减轻体重。在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基线值相似的条件下,最佳有效剂量(2 000 mg/d)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优于其他口服降糖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需要联合第二种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后续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概率也最低。二甲双胍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时还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从而降低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二甲双胍还具有许多降糖外的作用。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为一过性的;在掌握好禁忌证的前提下,长期使用二

甲双胍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风险;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因此,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作为T2DM控制高血糖的基础用药。 在没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GL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二甲双胍作为T2DM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因改善心肾临床结局需要优先使用GLP-1RA或/和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首选的降糖药物。 2.二甲双胍的疗效不受体重限制: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的T2DM患者中降糖疗效相当,不良反应相似,且在超重和肥胖患者中的减重效果更佳。因此,无论T2DM患者是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均可推荐二甲双胍为控制高血糖的基础用药。 二、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改善高血糖的主要机制为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作用于外周组织(肌肉、脂肪),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肌肉糖原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葡萄糖向肠道排泄,提高GLP-1水平。二甲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