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子名字来源-word文档资料
近代发现史上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世界科学2012.8●自从首次预测希格斯粒子存在的50年以来,科学家终于宣布,世界上最期望已久的粒子终于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被检测到。
在瑞士日内瓦附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的礼堂内,充满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口哨声和欢呼声。
这一突破意味着解释所有已知粒子以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力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可望得以完成。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负责人7月4日宣布,质量约为125至126GeV 的希格斯玻色子分别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上的CMS 和ATLAS 子探测器上被发现,确定性水平,或者说标准偏差分别为5西格玛。
即使按照粒子物理学家的严格标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也足可以认定这种粒子已被发现。
“我认为我们已经发现了它,”CERN 总干事罗尔夫·霍耶尔(Rolf Heuer )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始的久已期盼的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时宣布道。
CMS 项目组的乔·英卡代拉(Joe Incan -dela )和ATLAS 项目组的法比奥拉·贾诺蒂(Fabiola Gianotti )报告称发现了质量约为125至126GeV 的希格斯玻色子,并达到5西格玛的标准偏差。
这一结果与去年12月这两个项目组宣布的在统计学意义上稍逊的发现希格斯粒子“迹象”的报告大致相同。
3日晚约11时,人们就开始井然有序地进入礼堂所在地,并在外露营休息,而于4日早上才开始排队准备进入的许多人,却因人满为患而被拒绝进入。
之前的几天里,各种传言、小道消息和炒作满天飞舞,但事实上,发现希格斯粒子几乎是可以肯定的,所以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人们有信心相信,一定会是如预期的最好结果。
希格斯玻色子赋予所有基本粒子以质量,是所有物质存在的基础,是希格斯场的最基本单位。
希格斯场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实体,所有粒子都从中通过。
有些粒子,如光子,可以不受阻碍地从中通过,它们是无质量的。
而其他一些粒子则更像被困糖浆中的蝇子一样必须用力才能通过。
玻色:他和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共事合作,理论成果丰硕,却没有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导读:玻色的全名是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
是一个对粒子物理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本章旨在告诉大家,所有的例子,不是费米子,就是玻色子。
这是第十四章,我的行文脉络到此思维还是清晰的,前言写出了为什么继续写这本书。
第一章就阐明了我的一个总的基调,然后从EPR之争,贝尔不等式开启了本篇的内容。
之后介绍了经典物理史的发展,再介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
这两章内容,大概占到了3万多字,看似枯燥,但其实内容庞大,对这两章内容熟悉,我们就能对整个物理发展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接着是来介绍和光有关的各种实验,直到第十三章才进行了光知识的总结性认识。
但还不够究竟,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量子力学的点滴。
那么就必须走近量子力学的众多粒子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要写这一章内容。
在介绍粒子世界的开始,我给大家截一张图。
大家先看这张图,就能理清了众多粒子的归属。
然后再慢慢一步步深入了解。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量子力学的分支粒子物理是如何划分粒子的。
1、基本粒子分为两类,就是我们常说的费米子和玻色子。
2、下来是复合粒子,分为强子和其他粒子。
3、假想的基本粒子,所谓假想,即是没有被真正发现的粒子。
还停留下理论预言阶段。
4、还有假想复合粒子。
5、最后是准粒子。
我们这一章不对具体的粒子做介绍,我们的任务是要理解和了解粒子是如何划分的,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后面,我们能够更深入的解释和理解量子物理学的种种现象。
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费米子。
费米子(fermion):费米子是依随费米-狄拉克统计、角动量的自旋量子数为半奇数整数倍的粒子。
费米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遵从泡利不相容原理。
根据标准理论,费米子均是由一批基本费米子组成的,而基本费米子则不可能分解为更细小的粒子。
费米子包括所有夸克与轻子,任何由奇数个夸克或轻子组成的复合粒子,所有重子与很多种原子与原子核都是费米子。
术语费米子是由保罗·狄拉克给出,为纪念恩里科·费米在这领域所作的杰出贡献。
量子力学中的费米子与玻色子
量子力学中的费米子与玻色子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行为。
在量子力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粒子类型,分别是费米子和玻色子。
费米子和玻色子的性质和行为在量子力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于我们理解微观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费米子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的,它们遵循了费米-狄拉克统计。
根据费米-狄拉克统计,两个费米子不能处于完全相同的量子态。
也就是说,费米子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质,这被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电子排布在原子中的规则,即充满能量最低的量子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原子中的电子排布是如何的。
费米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具有半整数的自旋。
自旋是粒子的一个内禀性质,类似于一个围绕其自身轴旋转的时钟指针。
费米子的半整数自旋决定了它们的统计行为,使得它们遵循费米-狄拉克统计。
常见的费米子包括电子、中子和质子等。
相反,玻色子是由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的,它们遵循了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多个玻色子可以处于相同的量子态,同时具有相同的能量和动量。
这意味着玻色子具有相互吸引的性质,可以形成一种称为“玻色凝聚”的现象。
玻色凝聚是固体物质变为超流体和超导体的基础。
玻色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具有整数的自旋。
这种整数自旋使得玻色子具有特殊的统计行为,不同于费米子。
在自旋为整数的玻色子中,最著名的是光子,它是构成电磁波的基本粒子。
此外,超冷原子气体中的玻色子也展示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费米子和玻色子的区别不仅仅局限于它们的统计行为和自旋。
它们在相互作用和组成物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费米子和玻色子在不同的物理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行为。
例如,在凝聚态物理中,费米子负责组成晶格中的电子壳层,决定了材料的电导性质;而玻色子则负责描述声子的振动,影响热传导等性质。
另外,费米子和玻色子的研究也为我们了解宇宙奠定了重要基础。
例如,宇宙中的暗物质,相信是由一种或多种未知的费米子构成的。
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希格斯粒子,将它称为“上帝粒子”,是因为它是基本粒子的质量之源。
我们知道,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构成。
而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和胶子组成,夸克、胶子和电子等至今为止没有发现有更深层次的结构,因此被称为基本粒子。
简单地讲,有了希格斯粒子,基本粒子才有质量,有了质量才产生引力,才会有宇宙中的元素、恒星、行星和生命。
按照物理学标准模型,物质的质量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夸克、电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另一部分则是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结合能,这部分占的比重其实还要更大。
另外在物理学标准模型的62种基本粒子中,其他61种都已被实验证实了存在,只有希格斯粒子这关键一环仍然悬而未决,它的难以捉摸也让研究者多了几分敬畏根据物理学标准模型和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起始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刚发生时,无数的正反粒子同时产生,轻子和夸克通过与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获得了质量。
这些粒子凝聚成物质,通过长时间的演化形成了星系。
而希格斯粒子的使命,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初始就已经完成了。
现在物理学家要再次寻获希格斯粒子的踪迹,就只有建造能量强大的对撞机,在里面给两束高能粒子进行加速、对撞,来模拟宇宙开始的时刻,在实验室里重新“复活”希格斯粒子。
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标准模型并不是唯一的金科玉律。
其他还有像超对称理论,认为存在多种希格斯粒子,且与标准模型当中的希格斯粒子有很大不同;而霍金等一些科学家则支持超弦理论,这种理论能把包括引力在内的自然界全部4种基本作用力统一起来,这是标准模型和超对称理论做不到的;但超弦理论中并没有希格斯粒子的位置。
正因为这个,霍金才会出100美元跟人打赌说希格斯粒子并不存在,不过他打输了。
物理学标准模型不是万能的,像暗物质、暗能量、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等问题,它都不能解释。
而根据现有理论,我们的宇宙组成中有73%是暗能量,23%是暗物质,只有4%是目前理论所能解释的物质。
希格斯玻色子为什么被称为“上帝粒子”?没有它就没有一切
希格斯玻色子为什么被称为“上帝粒子”?没有它就没有一切“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icle)与空间中的物体的质量的形成有关。
有了质量,粒子才会结合为原子,有了原子,才会有分子,有了分子,才能有物体。
因此,“希格斯粒子”被认为是一种形塑了世界万物的粒子,没有它,就没有人们所见的世界,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它会被赞誉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的原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开始尝试研究物质拥有质量的根本原因。
需要知道的是,“质量”不只简单地代表物体所含的物质的量,它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物体获得加速度的难度。
举个例子,一辆较重的大卡车要刹车或加速,肯定会比一辆较轻的小轿车困难得多,用的时间长,需要的能量也大。
加速的难度越大,质量越大。
据说,希格斯在一次野外散步的时候突发奇想,认为空间就像水,水中的物体在运动时会遇到阻力,让运动变得困难,相应地,粒子穿行于空间中,也应该承受某种“阻碍”,使其需要有所付出才能获得加速度,在宏观世界中体现为“质量”。
空间中的这种使物质获得质量的机制,被称作“希格斯场”(Higgs field)。
理论物理学家布莱恩·葛林(Brian Greene)曾经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可以把“希格斯场”想象成“狗仔队”,把空间中的各种物质看作“明星”。
“狗仔队”看见明星就会一拥上前,将其团团围住,而明星则必须要使劲往前挤才能逃走;明星挤得越费劲,与狗仔队的互动越多,受到的阻碍越大,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他的“名气”越大。
演员们的名气,就等价于物质的“质量”。
由于演员们的名气有大有小,相应地,不同物质(基本粒子)的质量也各不相同。
比如,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因此光能以理论上空间中的最快速度运动。
后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在日内瓦建造了一座“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希望能从空间中找到“希格斯场”中的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粒子”,以此验证希格斯的理论。
玻色-聂榕
谢 谢 !
图中的干涉图是激光吸收图, 图中的干涉图是激光吸收图,图形宽度 1.1毫米 干涉图形的条纹间距为15 毫米, 15微 为1.1毫米,干涉图形的条纹间距为15微 米,
这对应着非常大的物质波长, 这对应着非常大的物质波长,常温下的原子德 布洛意波长只有0.05纳米,小于原子的尺度。 0.05纳米 布洛意波长只有0.05纳米,小于原子的尺度。 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冷凝态相位相关现象 。
BEC的实现
JILA科学家首次实现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一个 小的可怜的铷原子球,直径只有约20um,但确实是 人们盼望已久的新物态—BEC,表现出了三个特征: 第一,在一个很宽的热速度分布上出现一个很窄的尖 峰,尖峰在零速度位置上;第二,处于这个低速峰上 的原子数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急剧的增加;第三,这个 峰出现非热的、各向异性的速度分布。
三、原子激光
•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间的干涉现象 相位关联是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一个重要 的物理性质,MIT小组通过把冷凝态分为两部分而 的物理性质,MIT小组通过把冷凝态分为两部分而 观察而观察到了它们之间的干涉图样。 观察而观察到了它们之间的干涉图样。证明了相 位关联现象的存在。 位关联现象的存在。 • 在两部分冷凝态之间的干涉实验中,用激光束对 在两部分冷凝态之间的干涉实验中, 原子的排斥力将冷凝态分为两部分, 原子的排斥力将冷凝态分为两部分,冷凝态被分 为两部分之后被排出阱外在引力场中自由下落, 为两部分之后被排出阱外在引力场中自由下落, 40毫秒之后 毫秒之后, 40毫秒之后,两部分相位相关的原子云在下落过 程中互相扩大到一起, 程中互相扩大到一起,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位是一 致的,故在原子云叠加的区域出现了干涉现象。 致的,故在原子云叠加的区域出现了干涉现象。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
获奖理由: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又称上帝粒子 (God particle),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 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它是标准模型中 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它可以帮助解析 为何其它粒子会有质量。
理论缺陷 虽然发现希格斯粒子(标准模型难题中缺失 的一部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是标准模 型并不是宇宙难题中的最终一块。其中一个 原因是标准模型认为特定粒子,中微子,是 几乎没有质量的;而研究显示,它们实际上 是有质量的。另一个原因是,模型仅能描述 可见物质,而可见物质只占宇宙中物质的五 分之一。寻找神秘的暗物质是欧洲核子中心 科学家继续追寻未知粒子的目的之一
获奖意义
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比往年更醒目,不光因 为许多人一两年前就猜中了结局,也因为上帝粒 子本身无比关键,证实了它,宇宙微观构造图一 段众所瞩目的虚线,就可以填实了。
获奖科学家提出的理论解释了粒子如何获得质量, 有助于人类了解亚原子粒子质量的起源 。
清华大学教授何红建长期研究质量起源,他评论说‚这是一 份沉甸甸的诺奖。上帝粒子’是描述自然界基本结构的‘标 准模型’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粒子,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 个粒子,它涉及自然界一切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故名为 ‘上帝粒子 。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罗尔夫·霍伊尔表示,发现希格斯 玻色子标志着全世界众多研究者数十年来智力努力的高峰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发现相关理论成就巨大,但发现 希格斯玻色子并非完成宇宙谜题拼图的最后一块。这一 模型仅描述了宇宙可见物,只占到整个宇宙物质的五分 之一,更多神秘的未知领域还有待更多科学家去探寻 作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名誉教授,希格斯通过该 大学发表声明说,希望他的获奖能让人们更加重 视那些‚看似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基础研究
西格斯粒子
西格斯粒子一、什么是西格斯粒子?西格斯粒子(Higgs boson),又称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基本粒子,由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等人在1964年提出。
它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未被实验观测到的粒子,也是标准模型中解释质量来源的核心部分。
二、西格斯粒子的重要性1.解释质量来源:根据标准模型,物质的质量来自于与之相互作用的希格斯场。
通过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其他基本粒子获得了质量。
因此,西格斯粒子对我们理解物质的起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2.验证标准模型:标准模型是描述基本粒子和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西格斯粒子的发现验证了标准模型中关于希格斯场和质量生成机制的预言,进一步巩固了这个理论框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3.探索新物理:除了验证标准模型外,西格斯粒子还可能为揭示更深层次的物理学提供线索。
通过研究西格斯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科学家可以进一步探索超出标准模型范围的新物理现象。
三、西格斯粒子的发现1.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为了寻找西格斯粒子,科学家在瑞士日内瓦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能够以接近光速将质子加速到高能状态,并使它们在加速器环中相互碰撞。
2.ATLAS和CMS实验:LHC上有两个主要实验,分别是ATLAS实验和CMS实验。
这两个实验利用巨大的探测器来记录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粒子。
科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寻找与西格斯粒子相关的特征。
3.2012年发现:在2012年7月4日,ATLAS和CMS实验宣布,在之前进行的实验证明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质量约为125 GeV/c²,符合希格斯玻色子(即西格斯粒子)的预期。
四、西格斯粒子的性质和特征1.质量:西格斯粒子的质量约为125 GeV/c²,相对较轻。
2.自旋:西格斯粒子的自旋为0,这意味着它是一种玻色子。
3.衰变模式:西格斯粒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衰变模式来分解为其他粒子。
常见的衰变模式包括衰变成两个光子、四个轻子(例如电子、μ子等)或两个强子(例如夸克)等。
玻色子
玻色子百科名片编辑本段玻色子-结构图数的整数倍(玻色子,如光子、介子等)或半整数倍(费米子,如电子、质子等)。
费米子和玻色子遵循完全不同的统计规律。
前者遵循的费米-狄拉克统计,其中一个显著和特点,就是1925年瑞士科学家泡利发现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在一个费米子系统中,绝不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在电荷、动量和自旋朝向等方面完全相同的费米子。
这就像电影院里的座位,每座只能容纳一个人。
而玻色子则完全不同,一个量子态可以容纳无穷多个玻色子。
因此,也只有玻色子才可能出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
例如,锂的两种同位素锂6和锂7分别为费米子和玻色子。
图片分别显示在810、510和240nk时锂6和锂7原子气和原子云照片。
我们可以看到,锂7(左),随着温度的降低所占的尺寸变小,也就是发生了凝聚,而锂6(右)的尺寸则保持稳定,不发生凝聚。
这是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使两个费米子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占据同一个空间。
正因如此,白矮星最终只能在引力作用下坍塌到一个极限尺寸而不再进一步缩小。
编辑本段希格斯玻色子质子高速对撞后产生希格斯玻色子的瞬间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
“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
但是这一“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为了修补缺陷,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他假设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
其它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尔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
本词条涉及专业知识,为防止被恶意篡改,需要本领域专家参与编辑。
请编辑者参考专业文献,协助完善词条,传播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
百科名片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至今尚未在实验中观察到。它也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机制。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2012年7月2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最新数据接近证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பைடு நூலகம்
希格斯玻色中文名: 子希格斯粒子,希格斯子,上帝粒别称外号: 子
提出者: 彼得·希格斯(P.W.Higgs) 外文名:Higgs boson
目录
简介
诠释
研究背景
研究历史
理论
物理理论
方程简式
标准模型
其他模型
验证
成果
萍踪难觅
最新发现
相关著作
进展
玻色子_费米子和任意子
玻色子、费米子和任意子童 红,石筑一(贵州民族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技术系,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论述了玻色子、费米子和任意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玻色子;费米子;任意子;分数统计中图分类号:O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4)04-0020-03Boson ,fermion and anyon TONG Hong ,SHI Zhu -yi(Department of Physics ,Guizhou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 g ,Guizhou 550025,China )A bstract :The difference and the relations of boson ,fer mion and any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boson ;fermion ;anyon ;fractional statistics0 引言在三维空间中,基本粒子被划分为玻色子(bo -son )和费米子(fer mion )两大类。
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的为费米子,例如电子、质子、中子、μ子等是费米子。
自旋量子数是整数的为玻色子,例如光子自旋量子数为1,π介子自旋量子数为零,它们是玻色子。
由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为费米系统,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在含有多个全同近独立的费米子系统中,一个个体量子态最多能容纳一个费米子,即费米子排斥。
由玻色子组成的系统称为玻色系统,玻色系统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约束,这就是说,由多个全同近独立的玻色子组成的系统中,处在同一个体量子态的玻色子数目是不受限制的。
在温度趋于零的情况下,几乎全部的玻色子都聚集在最低能级上,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费米系统中粒子的最概然统计分布为a l =ωle α+βεl +1(1)玻色系统中粒子的最概然统计分布为a l =ωle α+βεl -1(2)(1)式称为费米—狄拉克(Fer mi -Dirac )统计分布或费米统计分布,(2)式称为玻色—爱因斯坦(Bose -Einstein )统计分布或玻色统计分布[1]。
物理学家宣布找到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学家宣布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学家今天宣布,他们观察到了Higgs玻色子的一个明显信号——希格斯玻色子是所有粒子具有质量的原理的关键。
两项独立的实验结果在CERN(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的高能物理实验室)得到汇报。
它们同时给出了一种质量约为125兆电子伏特的新型玻色子,这与现阶段对Higgs玻色子的理论预估相符。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得说:‘我觉得我们有它了’。
你同意吗?”CERN的总干事Rolf-Dieter Heuer问熙熙攘攘的观众。
聚集在场的物理学家们爆发出掌声。
“在我有生之年能观察到它真是太奇妙了,”Peter Higgs强忍着泪水说道。
这种玻色子正是以这位理论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这个宣告在Higgs和其他四位理论物理学家预言该玻色子存在的近50年后姗姗来迟。
引入这种粒子最初是为了解释为何W玻色子和Z玻色子具有质量,而光子——构成光的粒子——没有质量。
W玻色子和Z玻色子传导核子的弱相互作用力(主导一定类型的辐射衰减),而光子传导电磁场力。
因此,通过解释它们质量的差异,Higgs玻色子让物理学家们将两种力结合为“电弱”作用力。
就其本身而言,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就建立在类似Higgs一类的粒子存在的基础上。
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另一位首先预言该粒子的理论物理学家T om Kibble 说,这些年来,对于其他例子的测量已经将这个模型以惊人的精度进行了证实,也奠定了Higgs粒子存在的基础。
“如果它不存在,整个粒子物理学都无法很好地连成一体”。
今天的公告被认为是该模型的有力证明,也有力证明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两个实验的成功。
在大约500万亿次的碰撞中,“我们要观察的信号是约几十个或几打粒子”,集成μ介子螺线管(CMS)实验的发言人Joe Incandela如此说道。
这相当于在一个装满沙子的奥利匹克级泳池用筛选出几颗谷粒。
“我对合作参与他们的工作感到很自豪,”他说。
Heuer将实验为统计误差的可能性估计为百万分之一——以物理学家的话来说,约5ε。
奥秘探索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大多数人初次听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个术语时,都感到既陌生又神秘。
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早在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萨蒂延德拉·纳思·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1894-1974)提出了一个分析光子行为的统计力学方法,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玻色统计”。
玻色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理论,它与传统的统计理论仅在一条基本假定上不同。
传统统计理论假定一个系统中所有粒子是可区别的。
基于这一假定的经典统计理论圆满地解释了理想气体定律,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然而玻色认为,我们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光子有何不同。
玻色讨论了如下问题:将N个相同的小球放进M个标号为1,2,……的箱子中,假定箱子的容积足够大,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在此问题的基础上,他采用与传统统计相似的方法得到了一套新的统计理论。
玻色的理论无须借助经典物理就可以正确描述光子的行为,但他在发表自己的论文时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人们不相信他的理论,不肯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他的论文。
于是玻色就将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这位当时最著名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立刻意识到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它发表在德国的学术刊物上。
也许有人会问,玻色的理论为什么还同时用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呢?事实上,爱因斯坦不仅帮助玻色发表论文,而且进一步对他的理论进行深化和推广。
爱因斯坦认为,玻色的理论不但对光子适用,而且可以用来研究所有原子的行为。
他最终建立了遵守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粒子的完整量子理论模型。
有关结果在1924-1925年的两篇论文中发表。
所谓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就这样诞生了。
爱因斯坦发现,他建立的方程式表明,原子在非常低的温度下的表现与通常状态相比大为不同。
如果原子足够冷,那么就可能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它是那样的奇异,以至爱因斯坦无法确定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
也许有人认为,爱因斯坦是永远不会错的,但事实上他只对了一半。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遵守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希格斯玻色子
亮点一:发现起源粒子不约而同地,两大科学杂志都把“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列为2012年度科学重大成果。
也许,即将过去的2012年,真是属于物理学家的幸运年。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说,理论上认为它应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
但它极为重要又难以寻觅,常被称作“上帝粒子”。
科学家们提出的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释为何其他粒子会拥有质量。
根据这一理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种看不见的力,即希格斯场和与之相对应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一同形成。
正是这个场赋予其他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属性。
在过去的16年中,基本可以用郁闷这个词来形容粒子物理学家的集体状态,因为自从1995年发现了顶夸克,他们已经有16年没有发现任何新粒子了。
在宇宙大爆炸发生137亿年之后,为了捕获希格斯粒子,人类齐集了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尝试还原当时爆炸的一瞬间。
在横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大地之下,大型强子对撞机占据着一条长27公里的圆形隧道。
这个空旷的地下世界相当于4个梵蒂冈,如果你要走完全程,要花上整整4个小时。
全世界几十万台计算机组成了巨大的分析网络。
如此强大的阵容,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小得几乎不占任何空间的粒子。
这一切,还得先从40多年前一个名为斯蒂芬·温伯格的物理学家所提出的“标准模型”说起。
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杰夫·佛尔莎的话说,标准模型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雄心勃勃,意味着“我们肉眼可见的一切,无论多么复杂而多元,都是由一小撮基本的粒子,根据同样简单的规律相互作用而构建起来的”。
“一开始,根本没人相信这个。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说,有关标准模型的论文发表后,3年内皆无任何引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其预言的“中性流”首次被实验证实,模型才为学界重视。
随后的20多年里,这个模型经受了各种挑战,终于在1979年斩获诺贝尔奖。
直到今天,它所预言的61种基本粒子已有60种被成功发现,剩下最后一个,就是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说希格斯玻色子将很快被发现据新华社日内瓦2008年4月12日电在40多年前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日前在参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时对媒体说:“几乎可以确定,很快就可以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它是“标准模型”这一粒子物理学理论中最后一种未被证实的粒子,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
因此,它被称为粒子物理学的“圣杯”,也被称为“上帝粒子”,充满了神秘色彩。
自从希格斯预言这一粒子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实验中发现该粒子从而证实其存在,但至今所有努力均告失败。
于2003年开始兴建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区地下100米深、约27公里长的环形隧道中,耗资总计约20亿美元,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始运行。
届时,它将凭借能使单束粒子流能量达到7万亿电子伏特而成为世界上能级最高的对撞机。
科学家普遍期望在这一对撞机的帮助下,能够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包括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在内的新发现。
不过希格斯认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未必一定需要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帮助。
他说,迄今已运行多年的美国费米实验室的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可能已经获得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数据,“这是可能的……希格斯玻色子的身影可能已存在于他们获得的数据中了,只是还没有从数据分析中找到而已”。
新闻资料粒子物理学的“圣杯”——希格斯玻色子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
“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
希格斯玻色子与标准模型(繁体中文)
希格斯玻色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希格斯玻色子(英語: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所預言的一種基本粒子。
在標準模型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中,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被實驗證實的粒子。
[1][2][7]:401-405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由於對於基本粒子的基礎性質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大眾傳媒中又被稱為「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具有質量的玻色子,[註 1]沒有自旋,不帶電荷,非常不穩定,在生成後會立刻衰變。
為什麼有些基本粒子具有質量,而有些基本粒子的質量為零?標準模型的希格斯機制可以解釋這問題。
根據希格斯機制,有些基本粒子因為與遍佈於宇宙的希格斯場彼此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但同時也會出現副產品希格斯玻色子。
這玻色子是希格斯機制的必然後果,是物理學者長久以來尋覓的對象。
現今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被實驗所證實,給予了希格斯機制極大的肯定,特別是對於為什麼有些基本粒子具有質量這問題的解釋,也確定了標準模型基本無誤。
[註 2]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緊湊渺子線圈(CMS)探測到質量為125.3±0.6GeV 的新玻色子(超過背景期望值4.9個標準差),超環面儀器(ATLAS)測量到質量為126.5GeV的新玻色子(5個標準差),這兩種粒子極像希格斯玻色子。
[8]7月31日,緊湊緲子線圈實驗團隊和超環面儀器實驗團隊又分別提交新的偵測結果,將這種玻色子的質量確定為緊湊緲子線圈的125.3 GeV(統計誤差:±0.4、系統誤差:±0.5、統計顯著性:5.8個標準差)[3]和超環面儀器的126.0 GeV(統計誤差:±0.4、系統誤差:±0.4、統計顯著性:5.9個標準差)[5]。
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佈新聞稿,正式宣布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1][2]。
玻色子和费米子的概念
玻色子和费米子的概念
玻色子来自印度物理学家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而费米子则来自一位著名的意大
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物理学家将不同自旋的粒子分成两种。
一种自旋是整数(比如0、±1、±2,…)被称为玻色子,另外一些自旋是半整数(比如±1/2、±3/2、±5/2…),称
为费米子,但费米子有着比较强烈的排外。
资料拓展:
费米子就是什么?
在一组用相同粒子组成的体系中,如果该体系中的量子态只能容纳一个粒子,那么该
粒子被称为费米子,并且不可能出现两个或更多个费米子处于相同的量子态中。
年,量子力学蓬勃发展,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明确提出了这种特定粒子的概念。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证实费米子的确存有,对于量子力学来说,这就是一个相对了不起的
辨认出,它具备更关键的意义。
玻色子是一种具有一定弹性的粒子,光子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玻色子,它们同时进入
一个小盒子里,不会把盒子装满也不会有什么阻力,只要持续做这个动作就可以了。
费米子和玻色子相同,费米子存有很强的排斥性,即使就是同类也就是如此,如果他
们存有了自己的空间,他们也不能使其他费米子紧邻自己,把费米子放到一个盒子里,他
们最终可以清空这个盒子。
费米子的排列规律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化学这门重要学科也因此确立,而且至今仍然扮演着更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色子名字来源
“玻色子”以印度物理学家博斯的名字命名
欧洲核研究组织4日宣布发现一种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相似的亚原子。
这一消息,对于印度物理学界而言,有些自豪感,也有些挫折感。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提出者是英国科学家彼
得·希格斯,但是在他之前,“玻色子”这个名称已经出现,而且是以印度物理学家萨蒂延德拉·纳特·博斯的名字命名。
博斯1894年出生在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大学和达卡大学任教。
1924年,他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信,提出一个关于光粒计算的重要理论,后来,爱因斯坦将这一理论扩展到特定类型的原子。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这种类型的原子气体被降低到极低的温度,那么所有的原子就会突然聚集在一种尽可能低的能量状态。
这种过程与从气体中滴下一滴冷凝液体相似。
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作“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现象”。
博斯的理论和发现,成为描述两种基本级别的亚原子粒子的基础,这两种亚原子后来分别以博斯和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尔米的名字命名,称作玻色子和费米子。
再后来,不少研究玻色子的科学家相继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博斯从未得到这一殊荣。
为纪念博斯,印度在加尔各答设立萨蒂延德拉·纳特·博斯国家中心。
供职在这座物理研究机构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尔沙内·马宗达4日告诉法新社记者,若非生在殖民年代,博斯会更为世人所知。
“如果那时候的印度是一个独立国家,博斯会比今天更获得外界的认可。
”
博斯1954年在印度获得第二高平民荣誉帕德马·威布山奖,197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