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1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生物下册 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1 新人教版(1)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课前准备教师: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2、准备显微镜及人血永久涂片。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4、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学生: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2、结合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3、收集有关血液的资料:人类对血液的认识过程、血液循环的发现等。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浆:成分作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观看课件展示的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结合简短的说明。
由宏观到微观,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引入课题同学畅谈对血液的认识。
观察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结合讨论提纲,小组交换认识,派代表发言。
结合实际展开交流讨论。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识别各种血细胞。
展示课件,创设联想的思维空间,认识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问题导入,运输业需要车、船、飞机等搭载货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什么“搭载”呢?教师引导,理顺学生认识,对不同观点分别处理。
设疑,引入血液的组成。
提供相关资料并组织分析,讨论。
巡视指导。
课件展示各种血细胞的显微图片及电镜下的形态。
教学过程导言(大屏幕展示录相)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员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人员、货物的往来运输,有赖于运输线的正常有序的运转。
师:现实生活中需要交通运输,满足人员及货物往来的需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4、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二)教学难点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分三种血细胞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知识容量较大,教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驱动为一条主线,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释疑点拨、学以致用等“七环节”为教学策略,以“六步”探究式诊断卡为抓手,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景,设疑启思→问题引领自主思考→实验、视频增强感性认知→疑难问题,合作释疑→展示交流,点拨释疑→归纳梳理,学以致用。
同时渗透“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现象与生理功能之间相联系等生物观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疑问与困惑,用科学的生物知识指导学生健康生活成长。
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式探“血液”之奥秘,以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教学准备(一)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加入抗凝剂的羊血、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红色气球、血液常规化验单。
(二)学生预习教材和诊断卡上的相关知识,带着疑问进课堂,师生、生生思维碰撞;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预习感知生:课前利用探究式诊断卡预习教材,发现疑惑。
师:课前批阅,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关键知识点,明确自身需要学什么?想什么?议什么?教师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从而使课堂探究有的放矢。
探究新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图中这位可爱、坚强,令人心疼的小朋友正在通过什么方式维持生命呢?生:输血师:输血为什么能维持一些病人的生命,点燃生命之光呢?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血液的秘密。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输。
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
2.结合案例,能正确概述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3.结合理论知识,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4.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贫血、发炎和血流不止的原因。
5.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形成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功能。
难点:结合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等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当我们去体检或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常常需要抽血做血常规的检查。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展示化验单。
教师:假如你是医生,你会重点看哪些项目?(学生回答)看来血液对我们的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等非常重要。
那血液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新课教学任务一:血液的组成教师:(直接引入血液的组成)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血液的组成教师引导:怎样才能看见血液的组成?离体后凝固的血液还可以看见组成吗?学生:不能教师:因此要看见血液的组成首先得防止血液凝固。
那怎样防止血液凝固,并看见血液的组成呢?展示分层的图片并总结血液的组成。
任务二:血浆1.血浆的组成2.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任务三:血细胞1.实验: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并完成实验中的讨论:1、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2.图片展示并讲解各种血细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尝试识别口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2)说出血液中各组成成分的特点和功能2.过程与方法(1)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2)分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疋确的血液观。
(2)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关注造血于细胞及研究进程,培养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H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牛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重、难点突破:课前搜索一个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一些血细胞数冃界常情况。
通过两个资料分析,观察血细胞的图片、血液的永久涂片及视频,分角色表演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1己寻求血细胞的成分及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屮去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思路观看512汶川大地震遇难的部分孩子们的短片,创设问题情最引入新课——资料分析了解血液成分一一观察人血涂片和电镜下血细胞图片区别血细胞一一分角色扮演血液成分,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特点及区别血细胞一一分析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理解血细胞的功能一一链接生活——学生谈谈对血液的认识从而总结归纳木节所学知识知识运川巩固知识一一关注白血病,了解造血干细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屮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牛活动教学意图或理念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播放课件,献给512汶川大地震遇难的孩子们的图片短片。
2.展示大学生无偿献血图片3.展示-•位女性的血帘规化验单观看短片,观察图片。
悲痛,感动,身同体受。
1 •情感教育,观看短片后,学生很悲痛和感动,此时此景学主也愿意无偿献血,帮助他人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急于解开血常规化验单的奥秘。
人教版七年生物下册第四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课时教学设计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1.成分
2.主要作用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视频: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方法步骤
①将显微镜对好光,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②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体积最大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教材第52页“讨论”
①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
②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红色,数量多,不用染色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白细胞的体积比红细胞大,数量少,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清楚。
2.红细胞
(1)形态结构: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程标准对本届内容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第五个一级主题,五、生物圈中的人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二、本节教学建议:本节内容为第四章第一节作为开篇要帮助学生理顺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的内容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
本节主要介绍血液,对其他内容应适当处理。
本节策略: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
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总之,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一些恐惧。
因此,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教材或者教师准备),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当然,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很全面,不很系统。
这时,教师不要忙着补充,而是要及时评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继续积极补充,再进行归纳,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3个问题。
关于血浆,只需作简要的介绍。
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做铺垫。
关于三种血细胞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以及数量多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血液的颜色、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
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
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③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④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3、难点突破: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捐献骨髓的新闻事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
师:
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
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
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
生:
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
五、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后,氧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
本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作了铺垫。
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识别人血永久涂片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图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3、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三、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四、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比较几种血细胞五、课前准备:1、分组学习课改主持培训2、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课型新授课上课班级162班)一、导入1、人体营养来自哪里?到哪里去了?2、人为什么要呼吸?学生讨论,展示A营养来自食物,六类。
最终到达细胞内(构建细胞,生命活动等)。
B为细胞的生命活动供能。
3、营养和氧气如何到达细胞内,废物又是怎样排出?二、新授探究血液1、外部特征问:你曾流过血吗?请描述一下你对血的认识2、探究血液内部成分根据目标完成自学,目标:知道血液的组成;知道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3、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4、引导学生自主完善知识结构知识提纲:①血浆的主要作用。
②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③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④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难点突破,深化理解①血红蛋白: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激发学生思考如果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偏低会患什么疾病,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学科生物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授课教师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2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5.2.1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5.2.2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通过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认同生物学及医学伦理观念,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学会根据血常规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描述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种成分组成;2.通过显微观察和视频讲解,说出血细胞的种类、形态、数量等特点从而推测出各类血细胞的功能;3.学会根据血常规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学习重点能够区分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明确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对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了解,掌握血红蛋白的功能特性作业目标1.基础作业课上完成,归纳对比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同。
2.提升作业课下完成,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教学方法观察法,推导法,实例分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希沃白板,显微镜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单元导入:疫情期间,交通管制,我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可见,交通对于一个城市极为重要。
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很多物质需要运输,所以也存在着一条这样的交通线——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两大器官构成的封闭管道,血液就在其间循环流动着。
类比疫情时期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体会血液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出本章内容。
并阐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第二环节新课导入:出示一张血常规化验单这是一张化验单,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获得这样的单据呢?医生为什么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判断你的健康状况?第三环节血液的成分交流从生活经验获取的有关血液的信息,初步感知血液和健康的关系,引出本节内容。
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课题: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授课班级:7-班7- 班7-班7-班7-班7-班7-班授课时间:首课三分钟:核心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实践: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科学思维: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态度责任: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2.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3.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学生学习方式观察归纳小组讨论教学辅助工具教材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问导入学生归纳叙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消化器官)→小肠→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空气中的氧→呼吸道→肺/肺泡→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活动1:教:思考1:复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被小肠吸收,去了哪里?思考2:空气的氧气进入肺部,最后去了哪里?血液组成1.观察血液检测成分报告单,以及结合演示视频。
2.带着课本51的讨论问题,进行分组讨论;①分成3层,说明血液中多种成分组成。
②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③由2种不同的细胞组成,归为组织。
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活动2:一、血液组成1.师:展示一张血液检测成分报告单。
2.师:观看关于血液分层的演示视频,并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讨论:①. 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分成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层现象?②.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分别位于哪一层?③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血浆的组成及功能1.学生阅读归纳:血浆由90%的水,约7%的血浆蛋白和约3%的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组成。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科目生物年级初一班级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第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的物质运输主要是由循环系统完成的;2.说出人体血液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3.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说出它们的主要功能;4.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与血液有关的各种问题。
板书设计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二、血浆功能: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
三、血细胞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止血和凝血实施教学过程设计温故而知新人体通过(消化系统)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获取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小肠中的营养物质和肺中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的呢?流程图展示: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
一、生活采血小体验图片展示:去医院看病或体检的时候,常常需要抽血作血常规检查,你知道为什么吗?图片展示:血液常规报告单,医生可以通过对血液检测结果的分析,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
引入课题:本节课一起来探究血液的奥秘。
二、探究学习(一)血液的组成图片展示:鸡血凝结成块(生活中,新鲜的血液放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凝固,为了更好的观察血液的组成成分,任务1:取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混合均匀,静置30分钟,观察实验现象。
图片展示:血液出现分层。
思考:①.为什么会分层?(血液具有不同的组成成分,比重不同)②.血液分为几层,每层的颜色是怎样的?(上层淡黄色的血浆,下层是血细胞(中间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暗红色的是红细胞))(二)血浆任务2:观察“血浆成分示意图”,思考:①血浆的组成成分有哪些?(主要是水、还包括血浆蛋白、氨基酸和葡萄糖等)②从血浆的主要组成成分来看,推测血浆的功能是什么?功能: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
(三)血细胞任务3: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视野图”,思考:①数量最多的细胞是哪种?体积最大的是是哪种?(红细胞)(白细胞)②为什么很难观察到血小板?(体积太小,不易观察到)③这些血细胞各自有哪些形态特征?图片展示:三种血细胞种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特征两面凹的圆盘状、红色、数量最多体积最大、数量少、由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体积小1名学生代表上台移动完成填空,其余同学在教材中圈记相关关键词。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1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3.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难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带领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部分同学利用课前活动时间到屠宰场取猪血或鸡血;血常规化验单及我国成年人血常规正常参考值。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课前预习,准备血浆成分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1.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失血过多的危重病人需要马上输血而不是输液。
2.日常健康检查和疾病诊断需要做血常规化验。
血液在人体的血管中来往穿梭,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保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流动的组织——血液。
(建议播放视频:【情境素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言,感性认识血液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一)血液的组成【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观察结果。
提出问题: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层现象?【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分析讨论血液中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分成了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血常规检查时的一张化验单。
让同学们讨论化验单上的各个项目成分,思考下列问题:1.分析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分别位于哪一层?2.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分别给出答案,由学生代表来回答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组成的。
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第1课时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第1课时●教学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通过对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观察,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通过血常规化验单的测定值与正常参考值的比较,学会认识血常规化验单,并能初步预示某些疾病,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及对化验单的解读,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3.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的培养。
●教学难点1.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学。
2.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的培养。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对比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带领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部分同学于课前活动时间到屠宰场取猪血或鸡血。
(2)按实验组准备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3)脱脂棉、消过毒的针和载玻片、体积分数75%的酒精。
(4)血常规化验单及我国成年人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教参上有)。
(5)白细胞吞噬细菌的CAI课件。
2.学生准备:(1)取4~5支各装有几滴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到屠宰场取血。
(2)有条件的同学准备血常规化验单。
(3)网上查阅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是细胞。
师:对,是细胞。
同样道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细胞,这些细胞要进行生命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即生物圈中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那么,这些物质是怎样被运送的呢?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与这种运送有关的内容(板书:第一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59第一段。
生:自学。
[讲授新课]师:担负这种运输功能的是什么?生:是血液。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血液的有关知识(板书: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
2.描述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
难点: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
1.课前准备三支等体积的试管并编号,分别向2、3号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3~5 mL抗凝素,1号试管中加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然后将等量的哺乳动物血液分别滴加到三支试管中,并将它们放到0~4 ℃的冷藏箱备用,课前将2号试管摇匀。
2.收集血液组成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收集家人或其他亲友的血液化验单。
四、相关资源
《【情境素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视频资源、《【情境素材】流动的组织——血液》视频资源、《【知识解析】血液的组成部分》演示动画资源、《【生物世界】血浆的成分及功能》知识卡片资源、《【教学图片】血液的分层现象》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情境素材】流动的组织——血液。
(上图为素材库中《【情境素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视频截图)你们抽过血吗?在什么部位取血?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哪里?
据统计,一个成年人身高不足2米,其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加起来会有10万千米长,
能足足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这些分布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血管,如同世界最长的“河流”,担负着繁忙的运输工作。
推动人体内这条不断流动的“河流”的动力,来自那伴随我们一生、似乎不停歇的心脏。
今天我们就来开始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当我们去体检或医院看病的时候,常常需要抽血做血常规的检查。
为什么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
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
【讲授新课】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液的组成
展示一张人体血常规化验单。
你能看懂这张化验单提供的信息吗?通过这张化验单,你能初步判断这个人患了什么疾病吗?
要想看懂这张化验单,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血液的组成。
出示课前处理好的三支试管,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讲解:研究离体血液成分时必须加入抗凝剂,否则就会出现1号试管里的现象,血液凝结成块,就很难分析血液的组成成分。
展示血液的分层现象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3号试管的分层现象:上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下层呈深红色,两层之间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
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层深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夹在两者之间,所占比例非常少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称为血细胞。
所以,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
现在我们通过动画来详细观察一下血液的分层实验。
播放动画:【知识解析】血液的组成部分。
《血液的组成部分》
(上图为素材库中《【知识解析】血液的组成部分》演示动画截图)2.血浆
出示血浆成分示意图。
讨论1.血浆里都有什么物质?
讲解: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等物质。
讨论2.血浆有什么作用?
讲解:血浆中含量做多的物质是水,含量高达90%。
水有流动性,90%都是水的血浆也有流动性。
这样,随着血浆的流动,血浆中含有的重要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以及血细胞都能被运送到相应的地方去。
所以血浆的作用就是运输,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出示知识卡片:【生物世界】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讲解: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血浆的90%是水,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包括通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课堂反馈
例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会分成三层,从上到下依次是()
A.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
B.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红细胞
C.红细胞→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
D.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
答案:A
解析: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会分成三层,从上到下依次是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
例2.在盛有新鲜血液的甲试管中加入柠檬酸钠,乙试管中的新鲜血液不加柠檬酸
钠,静止一段时间后,看到甲、乙试管中的上清液依次是()
A.血浆、血清B.血清、血浆
C.都是血清D.都是血浆
答案:A
解析:加入抗凝剂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现象,不加抗凝剂的血液会出现凝固现象。
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后上面的液体是血浆,而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出现的液体是血清。
如图所示:
例3.血浆的主要功能是()
①吞噬病菌②运载血细胞③与氧结合
④运输养料⑤运输废物⑥止血和加速凝血
A.①③⑤B.②④⑥
C .①②⑥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血浆的作用就是运输,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例4.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90%是( )
A .氧气
B .氨基酸
C .无机盐
D .水
答案:D
解析:血浆中含量做多的物质是水,含量高达9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及血浆的功能,下面我们回顾一下。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血浆的90%是水,还包含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血浆蛋白等,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的产生的废物。
七、板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成分:水、营养物质、代谢废物、血浆蛋白等
功能:运输作用 血液的组成 血浆:水、营养物质、代谢废物、血浆蛋白等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