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a1620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d.png)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0fd00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2.png)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587e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c.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下面是我分享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f2210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5.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0d880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d.png)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引导语: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
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a04c1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08.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
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
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
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c5aa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e.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081b5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a.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2024年《将相和》教案(精选
![2024年《将相和》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096037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1.png)
2024年《将相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主要讲解第一、二自然段。
内容包括:了解“将相和”故事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廉颇与蔺相如的爱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爱国精神。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深入理解人物品质,联系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地图,引入战国时期背景。
(2)讲述“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第一、二自然段,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例句分析,讲解生字词。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批改并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廉颇与蔺相如的爱国精神。
(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树立爱国情怀。
(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题《将相和》,人物形象(廉颇、蔺相如)2. 黑板右侧:生字词,爱国精神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廉颇与蔺相如爱国精神的理解。
答案提示:从廉颇与蔺相如为国家利益放弃个人恩怨,共同努力保卫国家的角度进行阐述。
2. 课后阅读:《战国策》中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将相和》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战国时期背景,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96404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e.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37710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5.png)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将相和》教案设计篇1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54463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0.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be2b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1.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
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1、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
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e074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0.png)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将相和课文教案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fa0f5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f.png)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
该课分为三个章节,详细内容如下:1.第一章:介绍课文背景,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的“将相和”故事。
2.第二章: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化解矛盾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体会课文主题。
2.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的“将相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将相和》2. 板书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板书课文主题:团结合作、化解矛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生词。
(2)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造句。
(3)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例句:他们之间虽然有过矛盾,但最终通过沟通化解了。
(3)见学生个人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课文和课堂讨论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重点词语:如“谦让”、“宽容”、“团结合作”等,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2. 重点句子和段落:如文章中描述将相之间矛盾冲突的句子和段落,需要学生分析其表达方式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观点。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338f0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c.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二、检查预习(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1.和氏璧的资料。
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
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__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1、指导璧的写法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1)自由读文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3)小组代表发言(4)自由发言(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6)指导朗读(7)总结人物个性四、课时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将相和》优秀教案
![《将相和》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6d136dba0d4a7303763a19.png)
《将相和》优秀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195b6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8.png)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
(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在着因果关系。
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
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
(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
(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
(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
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
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板书:英勇善战)(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出示: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卿”qing 正音)(2)、引读: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3、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叙了言和的过程。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一)从廉颇的语言着手,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点。
1、结合屏幕上的两句句子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服气)2、课文如何把廉颇的不服气表现出来的?找到相关句子。
出示第10节。
这段话是通过语言写出了廉颇的不服气。
读一读,思考廉颇讲了几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在书上作分层记号。
(三层)(1)指名交流。
(2)引读:他先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再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最后说——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3、再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层意思。
(1)第一层的意思是: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大。
2从句中哪些词中看出他功劳大?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就是“战功赫赫”)2这句夸赞的话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读一读,读出什么味道?2出示词卡:居功自傲(自认为有功劳而感到骄傲)(2)他认为蔺相如没能耐。
(换词:没本领)(3)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板书:为难(4)谁能连起来把廉颇这段话的意思说给别人听?4、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小结:课文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男生齐读。
(二)学习《渑池之会》,抓住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
1、面对他的挑衅,蔺相如怎么做?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1)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
(2)课文又写了有一次蔺相如路上偶遇廉颇的做法——指名交流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2、你们发现蔺相如怎么做?板书:避让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4、渑池会上,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占赵王的便宜,羞辱赵王。
读一读渑池之会的内容,说说面对什么情况,蔺相如怎么说。
(1)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说——出示:“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出示:瑟、缶的图片你们看,瑟是一种弹弦乐器,而缶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
(2)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出示:“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出示词卡:声色俱厉)解释: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再读。
5、这就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
从蔺相如的语言中,你认为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
2有智慧。
(和秦王针锋相对,让秦王击缶,使他在言语间占不了便宜。
) 2有勇气。
(蔺相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刀光剑影地相拼,但是凭着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捍卫赵国的尊严,怎么说没能耐呢?)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如果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说:——(你真有能耐!)(三)继续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关键语句,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感受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这么有能耐的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为难的?师引读:廉颇要为难蔺相如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
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是——避让。
(生答)师;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是真的怕他?默读课文,蔺相如是怎么说的?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4、从这里你们读懂了什么?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样委屈自己,这就叫——板书:顾全大局5、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
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不应该”什么?(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
)6、引读。
师:廉颇知道自己不顾国家利益,觉得自己真是罪人,——(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可见他能——板书:知错就改,(请罪态度相当诚恳)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热情”一词可见他不计前嫌)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8、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9、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10、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四、总结。
板书: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英勇善战)廉颇蔺相如(有勇有谋)为难知错就改避让顾全大局负荆请罪《将相和》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__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__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2、蔺相如怎样对待?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案篇3《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供参考阅读!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