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f339e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2.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92a01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9.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主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课:航天事业的历史与意义- 学习航天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探讨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 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2. 第二课: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 学习太空基本概念:太阳系、行星、星球等。
- 了解人类已经探索过的空间站和太空飞船。
- 学习太空探索相关的科学知识,如重力、空气压力等。
3. 第三课:模拟太空人员培训- 了解太空人员的培训过程和技能要求。
- 分组组建“太空团队”,模拟太空人员培训。
- 设计太空任务训练项目,如重力环境下的体能训练、舱外行走模拟等。
4. 第四课:探索太空的工具和技术- 学习太空探索中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如航天飞机、火箭等。
- 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太空探索工具。
- 学习利用简单材料制作模型火箭,实践发射并观察其运动过程。
5. 第五课:太空实验与观测- 学习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和观测的重要性。
- 分组进行太空实验设计,如悬浮液滴观测、太阳系模型制作等。
- 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类要进行太空探索?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3. 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学习的方式,学习和探讨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和太空人员培训等。
4. 实践操作:进行模拟太空人员培训活动和制作模型火箭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太空工具设计和太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6. 展示分享: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和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00a517ee06eff9aef807e3.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
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
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
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
(小组交流2分钟)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补充:此种结构并不陌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就有类似结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175e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8.png)
创新驱动可以加速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创新驱动还可以促进跨界融 合和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链。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太空探索历程
从早期的火箭试验到现代的载人航天,了解人类 飞向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太空科技原理
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太空望远镜 ,为人类观测宇宙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视角和成果。
未来太空探索趋势预测
01
月球基地建设
随着各国对月球资源的关注和 开发,未来可能在月球建立人
类长期驻留的基地。
02
火星探测与殖民
火星作为离地球最近的类地行 星,未来可能成为人类深空探
测和殖民的首选目标。
03
深空资源开发与利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实 现对深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络。
遥感技术在地球观测和环境保护中作用
1 2 3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利用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进 行探测和识别。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快、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点。
遥感技术在地球观测中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如 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城市扩张等,为地球科学 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 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飞行原理与基础知识 • 太空探索实践与成果展示 •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技术探讨
目录
• 太空科技应用与产业前景展望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目标
掌握航空航天基本原理和关键 技术,了解航空航天发展历史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1daaa8b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b.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
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ffc4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a.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案概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是为中学生开展的一节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学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宇宙的奥秘、太空探索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太空的方式。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太空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了解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掌握宇宙常识和相关科学术语。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训练学生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1. 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太空探索的起源与发展;-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
2.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 美国宇航局(NASA);- 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等。
3.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行星、恒星、星系等基本概念;- 太空中的重力、真空等特殊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师生对话:引入太空探索的话题,询问学生对太空的认识和疑惑。
-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太空探索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太空探索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太空探索的历史与重要性- 讲解:介绍太空探索的起源、关键事件和重要里程碑。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探讨太空探索带来的科技和文化变革。
4.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重要成就。
-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各自对某一国家或机构的了解。
5.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讲解:解释宇宙中常见的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 实验演示:进行太空环境下实验的演示,如真空实验、火箭推力实验等。
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https://img.taocdn.com/s3/m/90ef6608650e52ea551898c3.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时教案今天我主播:哪位同学来播报今天的新闻点评。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
同学们先把书翻到52页。
52页上面有一幅《嫦娥奔月图》。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
虽然等我们长大以后,很遗憾地得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神话,是人类虚构的,但是,嫦娥所去到的、地球以外的那个神秘的世界,却因为这一个神话而深深地印刻到了我们的脑海里。
而到了明朝,终于有一个人,把我们“飞天”的梦想从神话拉到了现实中。
他就是明朝的士大夫——万户。
万户他试图用自制的火箭飞向天空,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的努力、他对天空的向往,无疑又拉近了我们人类和外太空的距离。
一直到了2003年10月15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被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入了外太空。
可以说,这是一件令全中国为之振奋、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大事。
当时,对于我们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包括神舟五号的研发团队等等,关于他们的报道,多到简直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那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我们教材在众多报道中特别为我们选取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
二、主要内容我们无论是在分析课文,还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第一步,最基础的,我们首先要通过初读文章,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内容。
那我们如果想第一遍读一篇新闻,就能够整体地把握这篇新闻,就必须通过初读来达到两个目标:归纳主要内容、划分新闻结构。
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新闻从结构上,可以划分成几部分:——好,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你来速度课文,注意时间的把握,完成两项任务:1、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划分这篇新闻的结构,并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大家注意,我还是强调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读课文的同时,把段落标好,把你不熟悉的生字生词画出来)三、划分结构好,提出了它的主要内容,下一步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新闻,划分结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c0c86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6.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fb0c26a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1.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71bfc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b.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2. 准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题目,以及讨论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1. 分发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师生共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后面讨论时解答疑问。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题目,然后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2. 小组讨论的题目可以包括:- 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 你有没有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为什么?3. 讨论过程中,老师记录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可以通过画表格或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讨论结果。
写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短文。
2. 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逻辑和结构,以及语言的表达清晰简明。
展示和分享: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短文展示给全班,或者与小组成员分享。
2. 全班同学可以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建议,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学习。
总结反思:1. 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2.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对太空探索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你在讨论和写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希望下一次还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拓展延伸:1. 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航天博物馆或参加一些与太空探索相关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太空探索的了解和体验。
2.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或者探索其他的科学领域。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b4a6d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2.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叙事清晰,语⾔流畅⽣动。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推荐关于《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案以及原⽂分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时:⼀课时 三、教学⽬的: 1、知识⽬标:分析⽂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分析长篇新闻的能⼒; 2、能⼒⽬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和⽅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引导学⽣多关⼼国家⼤事,感受中国⼈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贡献,激发其民族⾃豪感,使之树⽴为祖国繁荣发展⽽努⼒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耐⼼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章脉络、线索,获取有⽤信息; 2、引导学⽣多关⼼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导⼊: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师“冯如……我们这个古⽼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千年。
(边讲解边展⽰彩图,让学⽣轮流传阅)然⽽,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不断增强,科技⽔平逐步提⾼,国⼈才能亲眼⽬睹这⼀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骄傲⾃豪的“飞天”历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07125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a.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太空旅行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人类进入太空的方法和技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并对参与太空探索有积极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太空旅行的起源和发展。
2. 人类进入太空的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太空旅行的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2. 探究人类进入太空的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好奇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太空的认识和想象。
2. 学习展示(约1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介绍太空旅行的起源和发展,如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的历史,载人航天器的发展,以及航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
3. 小组讨论(约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太空旅行对人类有哪些好处?b. 进入太空需要哪些科学技术支持?c. 你认为未来的太空探索会是什么样子?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4. 个人思考(约10分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如果你有机会参与太空探索,你希望去哪里?b. 你认为太空探索对人类有哪些积极影响?让学生自由发挥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回答。
5. 总结(约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强调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对未来的太空探索保持兴趣和热情,并积极关注航天科技的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发言和个人思考内容是否合理和有逻辑。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太空旅行的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3. 学生是否能够探究人类进入太空的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过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1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1](https://img.taocdn.com/s3/m/aca25b3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8.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二、实力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溢了这种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造就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构造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构造特征,以之为范本,进展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三、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32c42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41.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导入】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意图:概括文意。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翌年(yì)横亘(gèng)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án).....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字音。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读了课文后,你能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吗?明确:①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过程。
②我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奋斗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标题的作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合作交流】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以把握读新闻的语气)明确:1―3段①交代了神州五号发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场面和意义。
2.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明确: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82742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b.png)
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包括生 词、短语和句型等。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发展。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关键人物,模拟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索精神。
。
互动教学
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 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
效果。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 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小组讨论 的贡献等。
作业和测验
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以检验学生对 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项目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与太空相关的项目或实 践活动,评价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 协作精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与太空探索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 识。
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涉及 的航天科技原理和太空探索的基本概 念。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 里程碑。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参与度如何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
改进措施
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确保其具体、可衡 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 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增强学生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4bb9c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3.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参考资料:航天员吃什么、穿什么、怎样训练教学过程:(一)导语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
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
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三)鉴赏全文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6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63)](https://img.taocdn.com/s3/m/8f8e6b3258f5f61fb636665f.png)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1
一、导入新课 ①检查预
习(或当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
神秘天空的探寻欲望,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
堂预习) 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
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 ②导入、 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
目标、重 的实现。这一天就是 201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
难点呈现 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 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
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解决思
考题:
1、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④课内练
1、采 用 图 片激趣法、 信息归纳 法 合作探究讨 论法:通过 学生讨论, 教师适当点 拨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 学习。 2、学习新闻 的表达技 巧,激发学 生关注国家 科技发展的 热情,提升 民族自豪 感。
2
习(及检 2、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测)
①数十载钻研苦苦尽甘来,几千年飞天梦梦圆神舟。
②半个世纪经风雨求索,几代精英苦钻研助飞。
③航天梦使举国上下立志展翅,神舟行让男女老少笑看苍
穹。
⑤课堂 3、品读文章词句(详情见课件)
小结 五、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补充出“神五”飞天后我国的航天事件激发学生关注
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⑥布置作 六、学生总结航天精神,教师完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6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60)](https://img.taocdn.com/s3/m/339d8861dd88d0d232d46a69.png)
二、文本详析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 2003 年 10 月 15 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
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
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
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获奖教案
![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055a1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6.png)
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视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导入利用神舟五号发射的网络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神舟五号的发射状况。
二、神舟五号发射的相关资料介绍。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XX 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三、目标展示。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四、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结构,理清本文脉络。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五、教学过程1、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3、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州\\\'号的成功发射.3、学会写新闻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4、作业A、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B、写一则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关于练习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四、教学建议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同步闯关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诞(dàn)生苛(kē)刻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相当(dāng)扭转乾坤(kūn)C.秘(mì)密横亘(gèn)飞船着(zháo)陆D.酝(yùn)酿尘(chén)封耸(sǒng)入云天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运载规划四战四捷B.沉闷竖立直刺九宵C.震动跨进大漠深处D.落伍响彻发源地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______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______是安全返回技术;______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A.首先第二第三B.不仅仅更重要的最关键的C.前提接着更重要的D.不仅仅更重要的前提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标新立异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B.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C.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D.“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______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A.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