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科学知识论文范文3篇
科学知识论⽂范⽂3篇⾃然主义科学知识论⽂⼀、传统认识论的消解与科学社会学的解构随着科学史发掘的逐渐深⼊,⼈们发现传统认识论过于注重逻辑和理性,从静态的和个体的⾓度建构知识,完全排除社会、历史和⼼理因素,忽视知识的产⽣与证实过程中社会⽬标和社会规范对它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逐渐⾛向衰落。
默顿描述的科学活动因未涉社会,被冠以科学知识的“⿊箱理论”之名。
⾃奎因提出⾃然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在库恩之后,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张⼒引起了传统科学认识论的断裂、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的解构危机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然主义认识论的提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1969年,奎因在《⾃然主义认识论》中为摆脱认识论困境作了⼀个有益的尝试,明确⽽系统地阐述了通过将认识论⾃然化来拯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他指出:“认识论将继续存在,尽管是在新的背景下并且是以⼀种清晰的形象出现的。
认识论,或与它类似的东西,属于⼼理学的⼀章,因⽽也是⾃然科学的⼀章。
”[3]83他试图从客观事实中寻找认识论原因,并体现出⾼度的开放性:“⾃然主义认识论包含于⾃然科学之中,⽽⾃然科学⼜包含在⾃然化认识论之中。
”[3]83为撼动科学社会学的哲学基⽯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库恩等⼈发起的科学哲学⾰命,使对科学知识进⾏社会学的分析成为可能。
随着库恩《科学⾰命的结构》的发表及其历史主义的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库恩提出⼀个崭新、动态、⾮线性、⾮累积式的科学发展模式,将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个进化与⾰命、积累与飞跃的连续交替变化的过程。
在库恩看来,不同的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因为评判知识的标准不同,范式也就不同。
[4]既然如此,默顿的规范在认识论意义上就难以继续成⽴。
库恩的历史主义被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吸收,相对主义的成分⼜被激进地解读,爱丁堡学派代表⼈物巴恩斯、布鲁尔主张的强纲领将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引⼊认知层⾯,象征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他们关注历史、社会及具体的⼼理过程等因素在科学知识⽣产过程中所产⽣的独特甚⾄决定性作⽤,以⾃然主义及纯粹描述为特征,与科学社会学规范化和规定性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探析
t i 的拒斥 , is v m) 尤其是它所 开展 的丰富多彩的经验 社会学
研 究 , 得 对 知 识 和 科 学 的社 会 研 究 继 2 纪 2 3 使 0世 0~ 0年
会协 商的产 物” 想 .
因 素 , 倡 怀 疑 主 义 , 消 解 科 学 理 性 的 合 法 地 位 。 主 要 提 以
在6 0年代发起 了“ 文化 运动 ” 支持 与科 学共 同体普遍 反 ,
主义立场相对的价值与精 神 , 两种文 化 ( 人文文 化与科学 文化 ) 的对 立由此形成 。人 文学 者认为 , 科学 并不是 理性
纬度 演进 的三代 发展 历程 , 步摆 脱 了其理 论 困境 , 向成熟 , 逐 走 显示 出强大的生命 力 , 而为科 学知识社会 学 进
的 未 来 走 向 开拓 了新 的发 展 空 间 。
关键词 :S 代际演进 ; S K; 强纲领 ; 社会建构论 ; 社会 学有限主义
中 图 分 类 号 :9 一 6 C l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2 7 20 ) 5— 0 5— 4 10 4 0 (0 6 0 0 2 0 种 等 价 于 权 力 的 知 识 系 统 。。这 种 对 “ 化 霸 权 ” 批 文 的
二 、 学知识 社会 学 的代 际演进 科
科学知识社会学根 据科学 对社 会作 用 的变化而 不断
6 0年代 以来 的特殊社会文 化背景 紧密相连 。二战后 科学
霸权 地 位 的确 立 、大 科 学 ” 念 的形 成 和 “ 文 化 运 动 ” “ 观 反
调整其指导纲 领 : 从强纲 领 、 社会建 构论 到社会 学有 限 主 义 , 现为不断向实践纬度演进 的三代 发展 历程: 展
第四章 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
(二)研究纲领模式 研究纲领模式是由波普尔的学生和同事、生于匈牙利的犹太裔学者拉卡
托斯提出的。 ①研究纲领。拉卡托斯认为“研究纲领”是科学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是
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理论体系。对“研究纲领”的理解有三点:①研究纲 领内部是有结构的。②研究纲领是可以发展变化的。③研究纲领是理性的产物, 而不是心理上的信念。
②范式更替模式。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他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前 科学一常规科学(形成范式)一反常一危机一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一新常规科 学”。 典范(或范式)的形成是常规科学阶段的特征,典范的产生也是一门具体科学达到成熟的标 志。
③“范式论”发展模式的特点:①避免了证伪主义割断历史,忽视实际存在的科学发展的 长期积累的弊端。②突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主体性条件,突出了新生力量、年轻人在科学发展 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鲜明的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心态。③把“范式”变 革作为科学技术发生的标志,突出了认知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②研究纲领的结构。包括硬核、保护带和助发现法。硬核是研究纲领的 核心。保护带是硬核外围部分,保护硬核免受冲击。“助发现法”包括“正 面助发现法”和“反面助发现法”两种。
③“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三 个方面: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的坚韧性与整体性;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发 展中理的继承性和必然进步性,较之库恩和波普尔的理论更符合实际;该模 式的“助发现法”所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发展了与亚里士多德动力学完全 不同的新动力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
考核目标
识记(20%):要求考生能记住本课程中的重要历史实践、法案或模式等 概念,能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30%):再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 联系。 简单应用(30%):要求再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中的某些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20%):要求能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现实做出相应的论述、借鉴, 或是对某个实践、法案、模式等进行论述和评价。
第二章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学习一门知识需要从认识这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入手,本章重点说明科学社会学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原因等.本章内容包括如下三节内容.⏹第一节科学社会学的前历史发展⏹第二节科学社会学研究课题的出现⏹第三节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与成熟第一节科学社会学的前历史发展⏹自然科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对自然科学的社会学讨论还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近代自然科学是与资本主义同时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时候产生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19世纪末期,出现了哲学家、社会革命家和社会学家在讨论一般社会问题时提到了科学与社会关系各种问题;并产生很多具有光辉思想的真知灼见,其中有些思想成为了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这些思想家的学科发展路径来看,包括哲学家、社会革命家和知识社会学家两类。
第一类代表人物包括如下:培根、圣西门、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第二类代表人物(知识社会学家)包括:迪尔凯姆、韦伯、舍勒、曼海姆。
一、哲学家、社会革命家的科学社会学思想1、弗郎西斯·培根⏹他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重要的哲学家和近代科学的代言人。
⏹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主张利用科学知识造福人类……。
⏹他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任何社会阶级当他们发展一定阶段时候就需要社会承认和获得社会地位等,并都会产生代表他们的思想和思想家等)。
⏹他主张将社会改造计划与科学结合在一起。
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未完成的著作《新大西岛》一书中。
⏹培根描述的新大西岛是一个乌托邦,在这个理想王国中有一座所罗门宫——智慧之宫、科学之宫,是这个乌托邦的核心。
⏹科学之宫是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科学活动的场所;利用科学造福社会和改善生活的机构。
这个宫殿中,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还有各种技术人员进行实用工艺研究;有天文台、力学实验室、动植物研究实验室;还有研究食物防腐、医疗保健、改善住房等使用的设备等。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刘华杰博士科学知识社会学虽然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题目在国内可能还很陌生。
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这一领域的引进算是比较慢的。
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
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在10年左右就会传到中国来,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这要晚了20年。
虽然在90年代国内有一些零星的介绍,但整体上还属于空白。
从新世纪开始,这一学科开始被大规模的引进来。
我今天讲的内容只是对这一学科进行介绍性概述,其中也提出几个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在这里不可能做非常详细的回答。
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跟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简单说二者是个包含关系。
科学社会学中包含了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也叫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它在70、80年代处于正统地位,其首领人物默顿曾经得过美国总统科学奖,当年戈尔给他发过奖章。
但目前起源于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取而代之,取得了统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关于这一学科最近的进展,南开大学刘军军博士写了一本综述性著作,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SSK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文献非常齐全。
另外这本书是一个三阶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本书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学”。
目前国内正在对这一学科做大规模的引进。
下面我开始讲SSK的起源。
这里讲的是非常粗线条的,也未必正确。
SSK的前身很复杂,根据Bloor和Barnes讲,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的图宾根学派有一个“教会编史学”,认为应该把正统的思想与非正统的思想都给予中肯的对待。
SSK的倡导者认为这对他们有启发,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后来找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在提出自己的学科以后又回到前人那里寻找佐证。
第二个前身是旧知识社会学。
我们知道知识社会学哲学味比较浓,而且有观念论的色彩,属于欧洲哲学跟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但它在19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以后,就停滞不前了。
接下去是美国默顿学派的统计性、宏观的对社会运行的科学占了主导地位。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代际演进探析
的大萧 条 、 次世界 大 战 、 两 核军 备竞赛 及 环境 和生
态危机后 , 学之 剑 的 “ 刃性 ” 科 双 已为人 们 充 分 体
会 。人 文学 界 在 2 O世 纪 6 O年代 发起 了“ 反文 化 运动 ” 支持 与科 学共 同体普 遍 主义立场 相对 立 的 ,
知识 社 会 学 研 究 的 早 期 代 表 迪 尔 凯 姆 ( . E
科确立 于 2 0世纪 2 0年代 , 克思 、 马 舍勒 、 曼海姆 、 默顿 等是其 先驱 。 马克 思 “ 会 存 在 决定 社 会 意 社 识” 的思想是 “ 知识社 会决 定论 ” 的由来 , 为它 给 并 出 了一条基 本原理 : 所有 知识 都是 由社 会决定 的 。 因此 “ 克思 主义 成 了知识社 会学 的风 暴 中心 ” 马 。
作 者 简 介 : 英 豪 (9 7 ) , 北 师 范大 学 政 法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社 会 学 基本 理 论 。 罗 17 一 女 西 研
3 6
维普资讯
份 及 阶级 利益 , 且根 植 于特 定 的文 化 类 型 中 ; 史 与反思 , 广 泛 汲 取 库 恩 思 想基 础 上 建 立 了科 学 历 在
( ) 一 二战后科 学 霸权地位 的确 立 、大科 学” “ 观 念 的形成和“ 反文化运动” 的兴起是科学 知识社会学
(oioyo c nic nweg ) 生 的 时代 背 景 Sc l f i tiK o l e产 og S e f d 2 0世 纪 的 历 史 文 化 史 有 一 种 十 分 吊 诡 的 现
科 学 知识 社 会 学 的 代 际演 进 探析
罗英 豪
( 西北 师 范大 学,甘肃 兰州 7 0 7 ) 3 0 0
科学知识的社会学阐释--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解读
科学知识的社会学阐释--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解读
陈新辉
【期刊名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拉图尔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反对和解构科学社会学,用“社会”的一极
代替“自然”的一极,两者都只注重了科学事实的解释。
拉图尔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行为和行动,行动者网络理论更是实验室研究成果的提升和超越。
深入阐释和理解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拉图尔的学术思想,把握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陈新辉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
【相关文献】
1.科学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拉图尔理论观点述评 [J], 任辉
2.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规范的阐释 [J], 欧阳锋;黄旭东
3.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规范的阐释 [J], 欧阳锋;黄旭东
4.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解读 [J], 陈正洪
5.在知识的谱系中理解科学知识社会学——巴恩斯《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解读 [J], 李叔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缘起、进展及启发
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缘起、进展及启发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论文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抹煞了科学的社会性,从全然上是错误的。
通过科学争辩、实验室研究和科学文本话语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为自身研究的合法性进行了重要论证,并试图增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
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完全否定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结果致使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以下简称SSK)自20世纪70年代初在英国诞生后进展势头一直很迅猛,目前在国外社会学研究领域占据主流的地位。
但在国内,人们对SSK的熟悉却只能说是方才起步。
国内对SSK的最先介绍能够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南开大学的刘甭浦教授在其主编的《科学社会学》一书中对SSK 有初步评判。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第一本对SSK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一些主流的社会学和哲学杂志也开始密集地翻译SSK的论文,一些出版社那么系统地引人了SSK的要紧作品。
尽管一直受到猛烈的批评,但笔者以为SSK的研究也有其合理成份,若是对其作深人的反思,并从中得出有利的东西,那么对咱们的学术进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SSK产生的理论传统及历史背景1.SSK的学术思想渊源。
SSIC有多种学术思想渊源。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凯宣称,他们是在库恩的哲学思想阻碍下,在批判了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以后,研究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社会内容的学派。
科学社会学家本·戴维指出:那个学派是在“反实证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现象主义、社会学中的人类学方式)兴起和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建构主义的阻碍下产生的。
而且,它与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传统相联系。
国内研究SSK的闻名学者刘华杰那么以为,SSK的思想能够追溯到19世纪德国图宾根学派的“教会编史学”、旧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家库恩后期的哲学及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反对。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术语
目录
01 简介
03 产生与发展
02 理论渊源 04 社会学方法
基本信息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继以默顿为代 表的传统科学社会学之后产生的新科学社会学。
简介
简介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爱丁堡学派的巴恩斯和布鲁尔为代表,深受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把科学 知识看作是由社会建构的,把他们的纲领定位为“相对主义知识观”,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是在批判默顿 传统和正统科学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诸如“利益理论”,“磋商理论”,“信用度循环理论”,“行动者——络理论”等理 论。
谢谢观看
爱丁堡学派一方面在看待科学的方式上发动了一场科学观变革,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 作用;但另一方面,以经验方法研究哲学观点且观点偏激,反科学色彩浓厚。它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科学共同体 共同接受的信念”这一预设本身就有失偏颇,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研究,在知识论领域几乎导致了极端 的相对主义。
“强纲领”是这一学派提出的研究知识的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包含着 某种社会维度,而且这种维度是永远无法消除或超越的。因此,所有知识都被当做社会学研究的材料。所谓“强” 意味着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成因给予社会学说明的理论趋向。强纲领的基本内容就பைடு நூலகம்布鲁尔概括 的四条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公正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和反身性原则。
20世纪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
二十世纪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在科学认识的形成过程中,科学事实的描述,科学定律的表达,都离不开科学概念的运用。
科学定律则是用科学语言(符号公式)表示的;原理定律是在溯因过程中运用猜想和理论模型方法求索的。
科学概念、科学语言、理论模型等等,都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所依赖的理性认识要素,是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的成果。
科学理论确立之后,在20世纪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三种模式盛行于西方,它们也代表了三种不同科学理论发展观,即:累积式发展模式(观)、否证式发展模式(观)与社会历史模式(观)。
一、累积式发展模式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不同于其他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是由于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有自身特殊的观点与方法(经验论与唯理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特殊的认识手段(观察手段与实验手段)、特殊的表示方式(用科学语言表示的理论体系)。
累积式发展模式是科学理论的各种发展模式中最早的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较有影响的看法。
累积式发展模式包括两个阶段: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模式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模式。
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
代表人物“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
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
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量的不断累积的过程。
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1、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
所以理论家的方法是,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建立逻辑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学 第2章 科学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科学社会学的成熟
• 3.李约瑟
•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讨论了中国现代科 学技术落后于欧洲的原因,分析了科学发 展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 4。本—戴维斯 • 数量研究方法
科学社会学的成熟
•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成熟表现为形成一种社 会建制。 标志: 1.科学社会学的专业队伍形成 • 2.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 3.招收这个领域的研究生 • 4.专业学术团体和专业杂志的出现
二 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的前身
• 知识社会学的产生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20、30年代,是一 般的社会理论向专门研究的转折时期,从 而出现了知识社会学。
把科学视作知识的一种形态,在讨论一般 知识时涉及科学知识的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的前身
• 迪尔凯姆 • 1.知识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人。 • 2.一些基本概念与逻辑范畴的起源与原始社 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 3.他认为:科学知识从根本上说是集体的, 所以,从原则上说,对科学也许能够进行 社会学的分析。
科学社会学研究课题的出现
• 体制、活动和规范 • 1.默顿 • 科学社会学领域重要奠基性文献是默顿的 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 与社会》,这篇论文是科学的历史社会学 著作,也是对历史上的科学进行经验性社 会学研究的结果。 研究方法:用经验的研究来分析论证他所提 出的假说。还使用了内容分析方法。
科学社会学的前历史发展
• 圣西门 • 1.主张工业化和科学来改造社会,建立一种 有利于科学进步和促进实业繁荣的社会组 织。 • 2.论述了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关系以及科 学的历史发展和科学的分类。 • 3.为技治主义奠定基础,科学家与技术人员 进行管理与掌握权力的思想。
科学社会学的前历史发展
• 马克思 • 1.把科学作为社会的内在因素来考虑的。 • 2.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 进步、社会变革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 是一种在历史上其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 3.科学作为精神力量对哲学变革和思想变革 所起的作用。
社会科学与科学发展观
社会科学与科学发展观引言社会科学拥有与自然科学相似的研究对象,但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人类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发展观被认为是指导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
社会科学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本文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的定义与特点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似,都通过系统观察和实证研究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但它们研究的是不同的现象和规律。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行为、思想、关系和制度等方面的现象,其目标是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来解释这些现象,并提供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社会科学方法既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也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
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社会实践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与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的,秉承了科学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研究应当立足于国家的需求和社会的利益,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科学第一科学第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客观、真实、严谨的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
2. 人才第一人才第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支持。
3. 发展为了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应当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主文明的建设。
4.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
学研究》2023-11-01CATALOGUE 目录•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与贡献•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01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科学、社会与文化的交汇点23爱丁堡学派认为科学知识不仅仅是个人或集体的心理活动,而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爱丁堡学派追溯了科学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其理论依据和主要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该学派强调了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科学知识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对科学知识的塑造。
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演进理论框架的建立爱丁堡学派建立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知识的评价等环节。
实践应用的研究该学派不仅关注理论探讨,还注重实践应用,研究了科学知识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
与其他学派的对话与交锋爱丁堡学派与其他学派进行了对话和交锋,推动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和深化。
02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知识的社会性01爱丁堡学派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性的,是由社会建构的,而非纯粹逻辑推理的产物。
这一观点强调了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
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02爱丁堡学派关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科学家在生产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03爱丁堡学派认为科学知识具有社会价值,它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利益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不仅关注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生产过程,还关注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如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教育等。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应用领域爱丁堡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应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如实地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以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影响和应用效果。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看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的 不 对 称解 释
自启 蒙运 动 时 起 ,整 个 知 识体 系 就被 划 分 为
Ab t a t sr c :Th x ln t n fs in i c k o e g r m r d t n ls in ii p i s p y a d s c l g f s i c , ie e e p a a i so ce t i n wld e f o ta ii a ce t c h l o h n o i o y o ce e . ., o f o f o o n t ea y h s mm e rc le pa a in, t l o s s m me r a x ln t n ma kst e e tb ih e to o il g fs in i c k o e g t ia x ln to O B o e y t i l p a a i r h sa l m n fs co o y o ce tf n wld e c e o s i
维普资讯
第8 卷第 3 期
20 0 6年 9月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hn o gU i ri f c n e& T cn l yS c l c ne) ora o ad n nv s yo i c S e t Se eh oo (oi i cs g aS e
在科 学知识 社 会学 (S S K)之 前 ,无论 是 逻辑 经验 主义 、曼 海姆 知识 社会 学 ,还是 默顿 的科 学社 会学 ,都 曾经 试 图探究 科学 知识 的本性 。他们 所作
想 的典 型代 表 。1这种 思想 后 来 又 被 迪 尔 凯 姆 ( [ ] E
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
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知识社会学发端于马克思的社会决定论,当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形成了三大学派,即“德意志社会学一哲学学派”、“法兰西迪尔凯姆学派”和“美国芝加哥学派”;曼海姆提出了社会科学应具有属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而解释学和现象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成为知识社会学成熟的标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实质上是对传统“知识二分法”,即科学技术知识和非纯粹知识的诘难和批判;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知识社会学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转变。
一、知识社会学的发端与形成启蒙运动将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划分为两种形态:一类是纯粹知识,即科学技术知识,它具有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普遍一致性特点;另一类是非纯粹知识,是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历史条件制约的知识。
随着世界科学中心向德国转移,以培根和笛卡儿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势态迅速移向德国,自然科学知识的优越性亦与日俱增。
“知识社会学”一词源丁•德文,为哲学及社会学大师舍勒(M • Scheler)所首创。
“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位大师。
首先应该追溯的是马克思。
他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2卷,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说来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行动。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显然,马克思的这一表述是“知识社会决定论”的由来。
著名知识社会学家赫克曼(S*J*H e k e r a a n )对此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马克思为知识社会学给出一条基本原理,即所有知识都是由社会决定的。
马克思甚至认为,即使是自然科学知识也是由社会目标决定的。
科学社会学 第10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
方法:分析话语 中的语言特征、 语境、话语实践 等探究其背后的 社会结构和意义。
应用:在科学知 识社会学中话语 分析用于探究科 学知识的生产、 传播和应用中的 社会结构和意义。
Prt Five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 应用领域
科技政策制定
科技政策制定者利用科学知识社会 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科技发展的趋 势和问题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科技 政策。
价值的文献
文献分析:对 筛选出的文献 进行深入分析 提取相关信息
和观点
文献综述:对 分析结果进行 综合评价形成 对研究问题的
全面认识
案例研究方法
定义:案例研究是一种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内 在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
特点:案例研究方法具有针对性强、深入细致、能够提供具体实例和经 验等特点。
素
Prt Three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 主要理论
科学的社会建构论
简介:科学的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 知识是由社会建构的而非单纯基于 客观事实。
主要观点: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利益关系、意 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代表人物:布鲁尔、巴伯拉·明托等。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研究、案例分 析等方法探究科学知识的形成和演 变过程。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应用包括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 效率和准确性。
大数据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应用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技术能够揭示科 学知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将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 究和应用。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 未来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
他把科学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 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不断 增加 贯穿该模式的红线是猜测与反驳的过 程 他自己将这个模式称为“以猜测和反 驳为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
14
3、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①要有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怕犯错误是一种可怜的愿望” “从错误中学习” “科学史仅是一部不可靠的猜测史或错误史” ②要有批判精神 向权威批判 向自己批判 ③要有否定精神 否定已有理论是发展新理论的前提,否定得越早, 进步越快。
P =Problem P1=问题1 TT=Tentative Theory 试探性理论 EE=Elimination of error 用证伪消除错误 P2=下一个新问题
12
波普尔模式包含四个环节
①科学从问题开始 ②针对问题,科学家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 性猜测,即提出假设和理论 ③各种理论之间激烈竞争,相互批判,并 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从而清除错 误,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④新理论被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开始下 一个过程
15
4、对波普尔模式的评价:
①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对科学知识仅作静 态的语言逻辑分析的框框,把人们的眼光 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和对 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方向上 去。 ②他的科学始于问题的提法也给人以启迪。 ③他认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一个问题(理 论)不对。理论有一定免疫能力。只强调 科学革命,不承认科学积累与史实也不相 符。
36
对范式的选择也不是毫无标准:
简单性 有效性 精确性 广泛性 一贯性
37
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以新范式为指导的科学发展时期
38
2. 库恩模式的评价
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解读
克思 提 出知 识社会 学 的一条 基本 原理 , 即所 有知识 都是 由社 会决定 的 。马克 思甚 至认 为 , 即使是 自然科 学
知识 也是 由社会 目标决 定 的 。 2 O世纪初 , 知识社 会学作为独立 学科 大 体形 成 , 出现三 个学 派 , 别是 “ 兰西 学派 ” “ 意 志学 派” 分 法 、德 和 “ 国学派” 法兰西学派 ” 美 。“ 深受狄德罗思想 的影响 , 在坚持 “ 知识二 分法 ” 原则 的基础上 , 尝试用 自然科 学 的 实证 方法研究知识 的社会决定 、 知识 的起 源和概念 的演化 。德意志 学派在 马克思 之后 , 韦伯仔 细研 究 了知识
第3卷 2
第 6期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h uTe c e sColg o r a fH z o ah r l e e
Vo1 2 No. .3 6
De ., O1 c 2 0
21 0 0年 l 2月
对“ 科学知识社会学 ” 的科学解读
陈 正 洪
识、 客观性 和真理等传统 范畴所采取 的方式 。 哈贝 马斯认 为科学 知识 只是 知识 体系 中 的一 种 形态 , 学 知 科
收 稿 日期 : 0 0—1 21 1—1 8 作 者 简 介 : 正 洪 , 理研 究 员 , 士 , 事 科 学 哲 学 和 科 技 史 研 究 。 陈 助 博 从
中 图 分 类 号 : 3 N0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7 4 2 1 ) 6 0 6 5 10 —1 3 (O 0 0 —0 5 —0
一
、
科 学知 识 社 会 学 的理 论 渊 源
科 学知识 社会 学是 国外最 近几 十年兴 起 的一 门新兴哲 学 分支 , 入 国 内时 间也 很短 , 进 对其 科学 解读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非对称性解释;对称性解释;新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论文摘要: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前,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还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都曾经试图探究科学知识的本性。
他们所作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关解释可谓格格不入。
前者认为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而后者则坚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
从非对称性解释到对称性解释,这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知识的不对称解释自启蒙运动时起,整个知识体系就被划分为两类,即“纯知识,,( Pure Knowledge)和“不纯知识”(Impure Knowledge)o“纯知识”指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客观知识或实证知识;“不纯知识”则指受社会因素影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主观知识。
启蒙运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知识视为带有某种优越性的特殊知识。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狄德罗(D · Did erot)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这种思想后来又被迪尔凯姆(E·Durkheim)、曼海姆(K·Mannheim)等学者所推崇和加强,如曼海姆曾经将知识划分为“精密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谓精密科学即指自然科学。
“知识的二分法”传统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解释上的不对称关系,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
因此,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一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仅严格限于社会科学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则享有特权,免于社会学解释。
关于知识的不对称性解释在以后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延续,科学知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被进一步强调,其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也逐渐被接受。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知识的本性作了系统的解释:科学知识是实证的、客观的,观察独立于理论,观察陈述严格区别于理论陈述,判断知识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应该诉诸于经验事实。
可以说,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知识本性所作的解释是当时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标准解释,他们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也被称为“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理论”。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本性作出了如下解释:科学知识是确定无误的。
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知识生产时必须遵守某种“科学良知”—某种制度化的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即传统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积极鼓吹和倡扬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件的怀疑主义。
这四类制度性的规范来自于科学的制度性的目标—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
而“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
在默顿看来,科学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必然性“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有益的。
它们是技术上的规定,也是道德上的规定”。
研究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方法、严格的科学程序,加上由于科学家自身的精神气质所产生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作为该过程结果的科学知识从理论上来讲就依然是可信可靠的。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中,虽然是以科学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这种研究决不涉及科学知识的内容,换句话说,科学知识的内容、性质在默顿科学社会学中被“黑箱化”了。
由以上可见,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科学社会学都对科学知识本性作了近乎一致的解释。
他们坚信科学知识是特殊的享有某种优越性的知识体系,坚持对这种真的、理性的和成功的信念及知识状态“关注于有效的证据”,而将伪的、非理性的和失败的信念及知识状态作社会学解释。
显然这种解释是一种不对称立场的外在表现。
他们把科学知识与其他文化形态截然区分并对立起来,因此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二、对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原则的质疑波普尔(K·Popper)首先对逻辑经验主义奉行的解释原则提出了怀疑,并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者无法用事实来说明科学知识具有牢固的实证基础,观察不可能独立于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操作都应该被理解为科学家带着一定的框架理论去主动介人。
波普尔还注意到科学家在接受或者排斥观察事实和实验结果时情境因素的重要性,认为新的知识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修正而得以产生的,而不是科学家通过与物理世界直接对话获得的天然产品。
汉森(N·R·Hanson)的观点更为激进。
他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者所悟守的观察独立于理论的信条是根本错误的,为此他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
依照这种观点,只有得到某种理论的解释和支持的知识才会被接受和认可。
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为某种理论所支持,换个角度可以说,离开理论支持的知识是毫无意义的。
库恩(T·Kuhn)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他在批判传统的累积性科学观的基础上,借用自己独特的范式理论来解释科学的进步。
科学知识的增长在常规科学时期表现为高度累积性的,而在科学革命时期是间断的,甚至是跳跃的。
范式决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信念体系、价值观等等。
范式的变更必然会导致科学家思维方式、信念体系、价值观等的变更,因此,科学知识的意义只能由特定范式所决定,而且仅仅由这个范式来决定。
“没有一个先验的理由能允许我们指望任何一种范式是尽善尽美的,甚至不能指望它是所得到的最好的一种”。
困不同范式下形成的科学知识是历史的和相对的。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宗教、巫术、占星术和神话都是“平等的人类传统”,“传统谈不上好坏,创门仅仅是传统”。
川科学史家耶胡达·埃尔卡纳在《关于知识人类学的尝试性纲领》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要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考察。
埃尔卡纳认为,在传统上“科学很少被认为象艺术或宗教那样是属于人文文化整体的,因为它被看作是某种不相同的、独一无二的、相互背离”,但他所坚持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的不同维度:宗教、艺术、科学、意识形态、普通常识、音乐,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文化系统”。
可以看出,从波普尔到费耶阿本德等人对科学知识本性的探讨中已明显带有反对将科学知识特殊化、精英化和黑箱化的倾向,这些思想直接导致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最初发韧,为此后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寻求关于科学知识的另类解释埋下了伏笔。
三、关于知识的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前,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分属两个领域,二者都将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考察排除在研究范围以外。
如前所述,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仅指社会科学知识,而传统的科学社会学实际上只是外在地将社会性的研究纬度适用于科学事业,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的特性却无实质性的社会学考察,所以有人将默顿学派研究纲领称为“科学家的社会学”或者“科学制度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批判并否定了科学知识在传统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享有的特殊地位,开拓了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做法,强调对所有知识要诉诸一种对称性的解释。
科学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和巴黎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布劳尔和拉图尔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对称性原则。
布劳尔的对称性原则在强纲领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具体涵义是什么呢布劳尔这样解释:“就共同持有的观念来说,无论它们是真的还是伪的,合理的还是非理性的,都同样应该成为社会学好奇心的对象,并且都应该被同样的原因所解释。
在所有案例中,分析者必须确定信念的当地的、偶然的原因。
这种要求乃是针对以前盛行过而且在某些地方仍然得到辩护的一种假设提出来的,这种假设认为,真的或者合理性的信念可以用实在来解释,而伪的或者非理性的信念用社会的曲解的影响来解释”。
为了说明“以前存在的这种假设”,布劳尔举了一个被知识社会学批评者经常使用的例子:以前人们解释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这一事实时,往往归功于他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对植物的精心培植和细致观察,而解释李森科的反孟德尔主义时,则往往归咎于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所起的负面影响。
在布劳尔看来,必须持有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才能对对称性原则进行正确解读。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被卷人信念的形成过程中。
他所强调的“对称”是指引起知识形态的两种原因,即我们关于物的经验和关于人的经验,都作为主要的部分暗含在信念中。
信念系统,也就是人们共享的知识的成文形式,是人们协调他们共有的与物质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与物质世界发生某种因果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必然将会呈现于所有文化中。
采取一种对称的立场意味着承认所有的文化都同样地接近自然。
也就是说,根据对称性原则,错误的信念系统与正确的信念系统一样,都是与自然发生某种关系的方式,方式无所谓好坏,不论看起来有多别扭。
例如采纳了对称性原则就意味着把孟德尔主义和李森科主义看作与物质世界发生因果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
它们都包括来自物质世界的感觉输人(sensory input)、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对现存文化资源的运用以及两者各有争议的标准和目标。
它们都带有当时的社会建制的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它们的实践者和信奉者不与自然发生因果性的相互作用,恰恰相反,这些实践者和信奉者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与自然相互作用,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同样是要求对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拉图尔认为,布劳尔依据强纲领对科学知识做出的解释最终都落到了社会范畴上,这样做极其不合理。
他批评强纲领的对称性原则虽然名为对称性,但实际上依然具有很强的不对称J性,只不过在实证主义者那里,不对称性表现为把自然界(客体)设定为知识和现象背后确定无疑的最终依据,一切问题都可以诉诸自然而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
而布劳尔是从社会(主体)角度出发来解释一切,包括自然(尽管布劳尔强调是关于自然的信念)。
两者都是在客体(自然)—社会(主体)框架中由两极(自然和社会,或主体和客体)中的一极出发,并朝向另外一极的解释。
实证.主义者用自然的状态解释社会的进化和一致性的建立,成为“自然实在论者”,而布劳尔等人则用社会因素解释人类如何解决有关事实问题,成为“社会建构论者”。
在这两种解释模式中,呈现出来的科学只是“单向度的科学”。
为了弥补布劳尔对称性原则的缺陷,拉图尔提出了一个新的对称性原则,即: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不能解释科学知识的形成。
既不能象实证主义者一样把科学知识看作在本质上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证明为真的命题的集合,也不能象布劳尔那样一味诉诸社会因素寻求科学知识的成因,而是应该把科学当作活动或实践过程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