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输出量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题

运动生理学题

运动生理学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步电位变化。

5.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6.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7.心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摄入主动脉的血量。

8.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够随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加能力。

10.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1.解剖无效腔:指每次吸入气体,一部分将留在呼吸性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将这部分呼吸道的容积成为解剖无效腔。

12.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这种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激素:有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生物能活性物质。

15.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阙:在渐增负荷强度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值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

17.无氧功率:是指具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的最大力量和速度的机能。

18.自动节律性:心机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19.重心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流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暂时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现象。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

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心输出量测定

心输出量测定

心输出量测定1简介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

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

2作用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

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

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

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3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

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

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

另外,某些强心药物如洋地黄,可使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

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英汉双版

生理学名词解释英汉双版

cardiac cycle(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cardiac cycle。

Stroke volume(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即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射出的血量。

正常成人安静平卧时约为70ml。

Ejection fraction(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约55%-65% Cardiac output(每分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心输出量)Cardiac index(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安静、空腹状态下的心指数,称静息心指数。

Stroke work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功每分功:是指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所做的功即心室完成每分输出量所做的机械外功,等于每搏功x心率。

Blood presure(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Arterial blood pressure(动脉血压):是动脉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Central Venous Presure(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0 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外周静脉压):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Digestion(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Absorption(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slow wave potential**(慢波):又称Basic electrial rhythm(BER,基本电节律),指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

Gastric emptying 胃排空指的是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胆盐的肠肝循环,进入小肠的胆盐绝大部分由回肠粘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系统回到肝脏再形成胆汁。

每搏输出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每搏输出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每搏输出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一次心搏所射出的血液量,通常以毫升/次为单位进行表示。

它反映了心脏的泵血能力,对于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理学中,每搏输出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的泵血能力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中,每搏输出量的降低可以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每搏输出量的检测和评估,是生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搏输出量的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显像等。

其中,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用于检测每搏输出量的下降和心电图异常,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每搏输出量是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对于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于每搏输出量的检测和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脏的泵血能力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O)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存在大出血可能的手术、血管手术及伴有心室功能降低和瓣膜病变的患者,准确测定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及时反映心血管系统状态并指导治疗.肺动脉插管监测技术在1970年引入临床后,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可为那些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和临床麻醉.肺动脉漂浮导管以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是临床判断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进一步发展,生物阻抗、多普勒超声、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等无(微)创心输出量测定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临床床边患者心输出量检测技术原理分析及进展(摘)2009年07月27日星期一 09:32 P.M./view_article.php?id=420随着危重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的心输出量(CO),目前临床监测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起到重要作用。

各种方式的检测技术也逐步成熟,就相关技术原理,检测方法和进展本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

1 检测方法分类和进展1.1 分类心输出量(CO)也称心排量,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和操作形式,从临床操作上可分为有创,无创和微创三种。

从检测技术上分为热稀释法,多普勒超声学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Fick法,染色剂稀释法,部分重复呼吸法。

检测方法上还可以分为直接、间接、连续和非连续测量,各种方法以下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创检测同样有连续和非连续监测二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Fick 法和染色剂稀释法属于有创方法;微创检测形式有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学检测和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无创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和部分重复呼吸法。

1.2 进展测量心输出量的动脉脉搏轮廓法最初是由Otto Frank在1899年提出。

此后,建立了各种推算每次心脏搏动时射出血量的血压轮廓公式。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特意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含同化和异化过程。

4、喜悦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喜悦组织拥有感觉刺激产生喜悦的特征。

5、应激性:是机体或全部活体组织对四周环境变化拥有发生反响的能力或特征。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拥有的这类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必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战胜各样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状况下,糖还能经过必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开释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真相像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响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耗费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单恢复到本来水平,甚至超出本来水平,这类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本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遇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缩短,这类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运动单位:是一个@ -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缩短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 :肌肉的缩短是因为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即当肌肉缩短时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 带中央滑动 ,结果相邻的各 z 线相互凑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 ,进而致使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由:静息电位是K 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 K 离子的静挪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固在必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第二节心输出量测量

第二节心输出量测量

之差,用肺活量计
测定;肺动脉氧浓
度Cv用动脉心导管
测定。可以通过测
量肺动脉和肺静脉
的氧浓度测量心输
出量。
C.O.(L / min) dV / dt ( ml / min )
Ca Cv ml / L ml / L
染料稀释法
热稀释法心输出量测量方法
• 热稀释法是较常用 的心输出量监护法。
• 热稀释采用冷生理 盐水作为指示剂, 具有热敏电阻的漂 浮导管(四腔导管: 血压、指示剂、温 度传感器、漂浮气 囊)作为心导管。
79.96 × ART Mean dynes·sec/cm-5
/CO
心功能的测量、计算和意义
输出参数 含义
PVR 肺血管阻抗
PVRI TPR
肺血管阻抗指 数
全肺阻抗
LVSW LVSWI RVSW
左室每搏输出 功
左室每搏输出 功指数
右室每搏输出 功
计算公式
79.96 × ((PAmPWP) / C.O.) 79.96 × ((PAmPWP) / CI) 79.96 × PA mean / C.O. 0.0136 × (ART Mean - PWP) x SV 0.0136 × (ART Mean- PWP) x SVI
LHCPP 左心冠脉灌 Diastolic ART-PWP mmHg 注压
RPI
额定血压指 Systolic ART × HR mmHg/min

注:体表面积Boyd 公式:(用于体重小于15kg 身高小于 80cm者) BSA = WT (0.7285 - 0.0188 × (log10WT) × HT0.3 × 0.0003207 体表面积的Dubois公式: (其他病人) BSA = WT0.425 × HT0.725 × 0.007184 (WT=体重 以克计; HT=身高 以厘米计,精度=0.01)

心输出量(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心输出量(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心输出量(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CO)是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量,包括自左、右心室每分钟分别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总血量。

如心率以75次/分钟计算,则心排出量在男性为5~6L,女性略低些。

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

在肌肉运动、情绪激动、怀孕等情况下,心输出量均增加。

二影响心输出量因素心输出量等于每搏量和心率的乘积。

因此,凡影响每搏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

1.每搏量(1)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充盈血量多,心肌纤维就拉得长,每搏量则增加。

我们把心舒末期充盈的血量或压力,即心室收缩前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增大时,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量或每搏量增加。

(2)心肌收缩性心肌收缩性是一种内在特性,是决定心肌细胞功能状态高低的内在因素。

心肌收缩性和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成正比关系。

当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时,搏出量和搏功增加。

(3)后负荷心肌收缩后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

心室射血过程中,必须克服大动脉压的阻力,才能使心室血液冲开半月瓣进入主动脉,因此,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心室肌的后负荷取决于动脉血压的高低,动脉血压的变化将影响心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每搏量。

2.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影响每搏量或心输出量。

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输出量,但有一定限度。

因心率太快(如超过180次/分钟),则心舒期明显缩短,心室充盈量不足,虽然每分钟搏动数增加,但由于每搏量显著减少,心排出量反而降低。

心率太慢(低于40次/分钟),心输出量亦减少,因为心舒期过长,心室的充盈量已接近限度,再增加充盈时间,也不能相应提高充盈量和每搏量。

三临床意义心脏不断地射出血液,供给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射血功能的强弱与是否正常的指标,也是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很重视的问题。

心输出量的正常值为3.5~5.5L/min。

心脏指数是指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L/(min·m2)。

血流动力学的主要指标

血流动力学的主要指标

血流动力学的主要指标
血流动力学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每搏输出量(SV):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基本相等。

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

心舒末期容积(即心室充盈量)约130~150毫升,心缩末期容积(即心室射血期末留存于心室的余血量)约60~80毫升,故搏出量约70毫升。

2. 每分输出量(CO):每分钟两侧心室搏出的血量。

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安静时,成年人搏出量为60~80毫升/次,心率为75次/分,则心输出量为4.5~6.0升/分。

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高达25~35升/分。

故心输出量的变动范围很大。

3. 射血分数(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55%~65%。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4. 心指数(CI):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指数等于心输出量(L/min)与体表面积(m^2)之比。

体表面积可用杜伯氏(Dubois)公式计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内容。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当心室肌收缩、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

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

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3.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每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4.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5.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心指数(cardiac index)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7.搏功(stroke work)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

可用搏出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

8.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又称为心肌的变力状态。

9.异长调节Starling机制是指在生理范围内,心脏通过自身调节使搏出量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变化而改变,即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而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

10.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1.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由快钠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

12.慢反应细胞(slow response cell)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博动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安静时为60-80ml.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通常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安静时为4-6L/min。

·败血症: 病菌进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称~。

·脓毒血症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各组织或脏器,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称~。

·菌血症:细菌进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而出现的中毒症状,称为~。

·毒血症:病原菌不入血,只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

·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映。

·临床前预防:又称二级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疾病有可能及早治愈或不致加重。

·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隐性黄疸: 指患者血清胆红素虽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4.4umol/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黄疸:由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巩膜、皮肤、粘膜、大部分内脏器管和组织以及某些体液的黄染。

·细胞凋亡: 是由体内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用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理化应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唤时,每分钟近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昌盛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综合的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是指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每一种都是针对某一类特异抗原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于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所泵出的血量
等长自身调节:于心肌初长度无关,而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心室泵血功能的机制
运动性蛋白尿:由于运动引起尿中出现蛋白质的情况
热价或卡价:通常把1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
氧热价:通常把某种物质氧化时耗氧1L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
呼吸商:通常把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同一时间内耗氧量的比值称为。。。
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构成的系统
牵张反射: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肉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腱反射:由于肌肉受到快速牵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姿势反射:正常机体无论在安静或运动状态下,其肌肉都表现为一定紧张性以维持某种姿势
状态反射:头部的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改变
有氧氧化系统:指当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氧的需求时,运动所需的ATP则由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过程提供能量再合成
能量连续统一体: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之间时相互联系的,它们形成一个连续的一体
特异性投射系统:有脊髓和脑干上行的感觉传入,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具有点对点的联系,并能产生明确的感觉
内呼吸:指组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以及引起不可兴奋组织产生应激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靶细胞和靶组织:人体在体液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被调节的组织称为靶组织。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强度:在刺激作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利用时:用基强度作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3.时值:在保持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两倍基强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

4.肌小节:肌原纤维上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7.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除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称为心输出量。

8.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1.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

12.潜在起搏点: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13.期间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14.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15.房室延搁:房室连接处兴奋传导的速度缓慢,其中结区的传导速度最慢。

导致兴奋在房室连接处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16.房室延搁的意义:房室延搁使心室兴奋落后于心房,使心室收缩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17.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8.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9.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20.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21.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2.组织换气:细胞通过组织液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医学生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生理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为射血分数。

4应激反应:机体遇到缺氧、创伤、手术等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和其他全身反应。

5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使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适应性反应。

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年人平均值125mL|min。

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基本指标。

7牵扯性痛: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8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时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现象。

9阙值:能引发动作点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阙值。

10肝肠循环:胆盐从肠到肝,再从肝回到肠的循环过程。

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约有95%左右在回肠被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来。

胆盐的肝肠循环具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11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及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3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的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14内环境: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及外环境直接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就是肌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1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包括播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6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如果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大,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输出量名词解释
心输出量是指心脏在有效搏动期内,每分钟可以将血液输出到全身的量。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证明心脏有效工作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的状况,从而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输出量由心脏静息期、心室及正常心动期压力变化所决定。

心输出量可以用常规方法测量,这种方法是检测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变化,根据收缩期和舒张期容量和频率来计算。

此外,心输出量还可以通过超声或冠状超声来测量。

心输出量的正常值一般为每分钟4-8毫升。

当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出现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下降,从而表示心脏功能减弱,心脏衰竭或心室容量减少等症状。

心输出量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也可用于监测心脏功能的改变,及时识别心脏功能衰竭等状况。

此外,心输出量也可用于衡量药物治疗过程中心脏衰竭危险性及治疗效果的改变。

心输出量的测量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从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状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但是,由于心输出量受许多环境因素影响,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因此需要通过更多研究和知识来改善测量方法。

总之,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可用来诊断心血管疾病,帮助医生监测心脏功能,从而控制心脏病及其后遗
症的发展。

此外,研究和改善测量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测量的准确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