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2edab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c.png)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f25f4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4.png)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2.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3.掌握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大气环流的特征。
2.了解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图示法。
五、教学内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呈现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
力。
2.概念讲解:
首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因素,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分类及特征:
接着,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能够区分和了解不同大气环流的特征。
4.作用分析:
接下来,重点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5.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后的小测验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
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八、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图片、视频。
3.案例分析。
4.小测验。
一轮复习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轮复习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1909449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e.png)
2024广东,13-14,6分
2023山东,17,14分
2023全国甲卷,37,24分
命题方向 以“冰川老鼠”为背景,考查风的影响。 以某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为背景,考查风向的判读。 以海南岛东部海域为背景,考查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读。 以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为背景,考查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以陕西榆林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为背景,考查风的影响。
形成和风 实践力)
向的规律。结合大气基本原理,认识大气景观,理解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人地协调、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二、考情分析
真题展示 2024全国甲卷,6,4分 2024浙江1月卷,17,2分 2024福建,6-7,3分 2024广西,18(1),8分 2024安徽,7-8,6分 2024山东,12,3分 2024湖北,13-15,9分
二、考情分析
真题展示 2022北京,17(1),4分 2022海南,6,3分
2022福建,18(1),4分 2022天津,2,2分
命题方向 以毛里求斯岛易受热带气旋影响为背景,考查风向判断和降水影响因素 以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风 向和风速的判读。 以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为背景,考查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 以天津四处的景观图片为背景,考查海陆风热力环流的应用。
地面
B
密 度 逐 渐 减 小
空 气 越 来 越 稀 薄
海拔越高,空气密 度越小,气压越低
A
C
(1)基本概念
➢ ②高压、低压:在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 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422d56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f.png)
公开课教案课题大气热力环流授课时间2023年9月27日教学目标①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②学会运用热力环流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常见的热力环流。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一、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强。
学生动手画图的过程中从实践上升到原理的归纳,达到思维的升华,完成思维的构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根据对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充分理解,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增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①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②山坡上昼夜温差增大,白天山腰处易有云雾。
③谷地或盆地地区夜间以上升气流为主,多雨。
3.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链接高考:链接高考,知识运用和迁移小结作业优化方案7071页的选择题设计课后反思。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境”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7c714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a.png)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境”教学设计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高三一轮复“热力环境”教学设计的框架,以帮助学生全面复和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 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掌握与热能转化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教学内容基础概念复-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三大定律回顾- 热力学系统、界面和过程的定义和分类- 温度、热量和焓的概念及其单位热能转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功和热量的关系-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定压过程、定容过程等常见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热力学计算- 热能转化计算方法:热容、焓变化、功和热量计算- 热力学循环的计算方法:效率、功率和换热器效果计算- 热力学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路和方法实验设计和分析- 设计热力学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求解未知量-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案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通过讲解热力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组织学生进行热力学实验,引导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结束后,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小组合作与课堂互动分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估测试与作业通过定期测试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热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考察其对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口头提问与讨论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复习与加深对“热力环境”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和辅导。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98cd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a.png)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408b101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3.png)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气热力环流》选自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框题。
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本课题《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等内容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讲解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热力环流原理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个重要原理。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包括正文、三幅插图、一个案例和一个活动。
三幅插图分别展示了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和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一个案例是认识城市热岛环流;一个活动是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教材中的案例与活动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二、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对区域环流的分析,增强对区域下垫面性质差异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综合分析气流、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模拟,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和过程。
4.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绿化带及污染工业,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三、重难点分析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由陆游《秋怀》中,“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描写的什么现象?【实验演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
【新授】为什么气体在盒子内、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会进行这样有规律的环流运动呢?这样的运动是如何形成的呢?如图所示,这儿是某地地面,这儿是一定海拔高度的上空,同学们看我右侧标注的三个气压值是否合理?原因是海拔高气压低。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d9461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7.png)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2.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索生活中的实例,培养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能够利用热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给学生展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让学生形成对热循环的直观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1.请四人一组,在草稿上画出刚才的实验过程,并试着分析一下同桌之间的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4.学生总结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1.学生绘制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刚刚学过的热循环知识,试着画出海风的示意图。
2.教师提示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108dd0f111f18582d05a95.png)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规律性及生活中的一些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的形成分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但对于文科学生也言,物理知识的欠缺、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固以及地理各知识点的不融会,虽然是复习课,本节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热力环流是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因为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协助作用。
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因为是复习课,必须要求全体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地画图并理解气压的分布规律,为了促动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的巩固,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实行分析,而实例中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即使学生对零散地理知识实行了整合,也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模式,确定计分标准激励学生集体的凝聚力。
共设计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实行阐述,当阐述完毕后先由本组同学实行补充,再组间实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能够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水平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及局地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水平和理解问题的水平。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c4035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a.png)
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图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会比较风力大小(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 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https://img.taocdn.com/s3/m/57d1dfa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f.png)
课时13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热力环流 (1)原理(2)形成过程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及特征⎩⎪⎨⎪⎧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始终与风向垂直(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思考在等压线图上,如何判定近地面和高空?答案一般来说,近地面气压值接近一个标准大气压(1 013 hPa),所以等压线图上气压值接近1 000 hPa时,即为近地面;如果等压线数值只有500 hPa左右,即表示“高空”。
1.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气流下沉距离以外。
2.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如图,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类型相反。
热力环流教学案
![热力环流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9e1f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1.png)
《热力环流》教学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天气和气候〃中〃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 .学生分析新课改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微视频、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②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
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城市风”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②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微视频,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教学、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64065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6.png)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流动”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7fac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1.png)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流动”教学设计介绍本文档为高三一轮复中的“热力流动”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目标- 理解热力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热力流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进一步发展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学策略1. 概念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热力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重点强调热力流动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2. 实例分析: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壶的热传导、风扇的对流和太阳的辐射。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力流动的具体应用和影响因素。
3. 计算练:提供一些与热力流动相关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算。
这些题目可以涉及热传导的热阻和热流密度、对流的换热系数和传热面积等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和公式推导。
4. 实验观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热力流动的现象。
例如,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通过不同形状和材料的来比较热传导的差异,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5. 知识拓展:在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应用相关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分析太阳能的利用原理和热力发电厂的工作原理,拓宽对热力流动的认识。
教学资源- 课件:准备一份包含重点知识点和示意图的电子课件,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 实验设备: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备,如不同形状和材料的、温度计等,以便进行实验观察。
教学评价- 自主研究: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引导他们在复中发现问题和深化理解。
- 计算练:通过评价学生在计算题目中的准确性和独立完成度来评价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价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 口头回答:在课堂中随机提问学生,评价他们在知识点表述和实例分析中的能力。
结论通过本次“热力流动”教学设计,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力流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为高考提供更好的备考基础。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cda5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0.png)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 理解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热力环流动力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 认识热力环流动力学在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 高中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理想气体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模型。
- 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关键参数。
- 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应用案例和实践技巧。
3. 教学方法
- 授课结合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 利用示例和案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动力学的计算方法和模拟技巧。
- 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介绍热力环流动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 第二课时:讲解理想气体的性质和热力学模型。
- 第三课时:引入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参数。
- 第四课时:介绍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应用案例和实践技巧。
- 第五课时: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评价
- 设计课堂实时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结合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估其合作能力和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定期进行作业和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动力学的掌
握情况。
以上为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安排。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热力环流动力学的
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第12课时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第12课时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教学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51adee14791711cd79173e.png)
第12课时热力环流与等压面1.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成因:□04地面冷热不均。
(2)图中曲线为□05等压面。
(3)等压面向上弯曲,形成□06高压;等压面向□07下弯曲,形成低压。
(4)填图,在图中直线上添加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提示:顺时针画箭头。
)2.典型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是□0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夜晚为顺时针,白天为逆时针。
)(2)城市风与郊区相比,城市气温较□03高,降水较□04多。
城市风的形成与城市□05热岛效应有关,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城市为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
)(3)山谷风受山谷风的影响,谷地夜晚降水较□06多。
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白天空气沿山坡爬升,夜晚空气沿山坡下沉。
)考点十四热力环流研究发现,我国河西走廊西部某绿洲,昼夜气温均比周围戈壁荒漠低,夏季甚至低30 ℃。
蒸发量和沿海湿润地区相当,比荒漠戈壁少一半。
夏季,绿洲与绿洲沙漠过渡带之间形成小的热力环流——绿洲环流。
据此完成(1)~(3)题。
(1)绿洲温度低是因为( )A.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 B.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C.林木削弱了太阳辐射 D.地面反射和植物反射(2)绿洲环流大气运动的特点是( )A.绿洲气流白天上升,夜晚下沉B.过渡带气流白天上升,夜晚下沉C.绿洲气流全天上升,过渡带全天下沉D.绿洲气流全天下沉,过渡带全天上升(3)绿洲蒸发量较小的原因是( )①过渡带气流阻碍沙漠干热空气的影响②绿洲垂直方向气流抑制了空气上下交换③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④温度低,空气容纳水汽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3(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模型”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模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921e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4.png)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模型”教学设计引言热力环流模型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在复阶段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高三一轮复“热力环流模型”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热力环流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各种热力环流模型的形成和特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模型解释地球的天气气候变化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介绍热力环流模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热带辐合、温带辐散和极地辐散等要点。
- 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热力环流模型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2. 各种热力环流模型的形成和特点- 分别介绍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气压带的形成与特点。
- 引导学生对各种热力环流模型的气候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和比较。
3. 运用热力环流模型解释地球的天气气候变化- 分析热力环流模型与全球气候带的关系,并讨论各个气候带的特征。
-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模型解释地球上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图文、案例等方式对热力环流模型进行详细讲解。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各种热力环流模型的形成和特点,并互相交流和比较彼此的理解。
- 案例分析:以具体实例为基础,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热力环流模型解释气候变化。
教学评估- 平时作业:设计一份小练,测试学生对于热力环流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期末考试:设置一道综合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模型进行气候变化的解释和分析。
教学资源- PPT演示文稿:包括图表、实例和案例分析等。
- 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背景阅读资料。
结论通过本教学设计,高三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模型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各种热力环流模型的形成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模型解释地球的天气气候变化。
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大气环境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是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研究大气运动相关知识及天气、气候知识的基础内容。
如果学生不能将其知识真正的理解肯掌握,会对今后的研究产出不利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力求通过研究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而解释生活中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山谷风形成,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大气运动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并且能够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
进而在试题给出一地热力环流状况时,能够判断该地的气压、气温高低状况,海陆、山谷和城郊的分布状况;能够推知该环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海陆风、山谷风图,培养绘图能力;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和典型实例的成因的分析、描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研究、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因果关系的真确理解。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产生错误。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高一的研究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到现在已经有些模糊不清。
虽说提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让他们具体分析问题,就表达的不是很到位。
拟利用多媒体举行知识梳理、讲解,加深学生对这局部知识的理解,能够解决试题中、糊口中的一些问题。
五、教学方法
启发法、图示分析法、绘图法、讨论对比法。
6、讲授进程
讲授流程教师活动学糊口动设想意图
创设情
景,激起学生
求知欲,让学
生感触所学
知识与实际
糊口联系密
切
了解所
学知识在高
中天文研究
中的重要性,
再次激发学
生研究本节
知识的求知
许多同学都去过海滨城市,在那里感觉空
气是比较潮湿的,但白天和夜晚是有区别的,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爽?另外,我们家观看图片,引
里为什么将冷空调、暖气安装在房屋的不同部起回顾、思考
位?这些都与我们今天复的热力环流知识
有关。
【投放资料】
单元地位:
大气环境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是大气运
动,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方式,是学大气运动相关知识及天气、气候知识的基础内容。
考试内容:
导入新课
考纲解读阅读、思考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应用。
考点精讲:
一、热力环
流形成原
理
1、几个常
用概念
【投放资料】
1、几个常用概念
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产生的压力,单位为百帕(hpa)。
B、等压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各
点的连线。
C、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称的点所组成的面。
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
【教师提问】
1.比较某地区近地面与高空中气压的大
小?
【学生回覆】高空中单位面积上的空气柱短气学生阅读理
压小。
解相干概念,主动
【教师提问】
思考回答相关问
2.等压线与等压面都表示气压的分布状态,有题.
何分歧?
【学生回答】线、面的不同;等压线表示的是气压的水平分布状态,等压面表示的是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
【教师举例】
1.等压线分布图,在其上认识大气活动中央高
气压、低气压。
2.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同一个高度气压相同,所以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高度上升,等压面的值减小。
【承转】通常情况下地区间是冷热不均的,冷热不均的情况下气压、气流如何变化、运动?欲。
复旧
知,做好复
前相关知识
铺垫。
2、形成过
程
【教师提问】
三地出现受热差异,空气会怎样运动呢?(请同学们将研究结果标注在学案上)
【学糊口动】A地受热较多,近空中空气膨胀上升,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沉。
①充分发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中受热不均首先出多媒体辅佐
现的是大气的垂直运动。
讲授的优势,
【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解】
探讨、分析问突破难点,培
在高空,由于A空气上升,空气密度与
题,学案上画图,养学生的空
同一高度相比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得出相关结论。
间思维能力。
空气下沉,空气密度与同一高度相比减少,形②培养学生
成低气压。
在高空这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探究问题的
差,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A地上空的空气流意识。
向B、C两地。
同理,在近空中,A地由于上空的空气流
出,空气柱密度削减,形成低气压;而B、C 两地由于上空有空气流入,空气柱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在近空中这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B、C两
地流向A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在学案上填出框架图。
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问题探讨】
1.比较A、B、A1、B1四点气压值的大小?
2.总结关系:
气压与高度:近空中的气压高于高空
气压与温度:冷热在近空中对应高低压
气压与气压:近地面、高空的气压表述相反气压与气流:高压流向低压(强调在同一水平面上)
3.绘制等压面,总结“高高低低”变化规律。
【典例探究】
例1:1.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表示图
高度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地,空气
做运动;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
【承转】:形成原理分析了,理论联系实际,来分析糊口中的实例。
【承转】:形成原理分析了,实际联系实际,来分析糊口中的实例。
二、热力环
流实例分
析
1.XXX
【情景呈现】出示有关沿海地域XXX白天炊烟的飘动方向的两幅图片,判断哪一幅真确?【学生活动】:学案上绘制海陆风。
一同学上黑板绘制,之后教师显示正确答案,并解释为XXX城市为何白天更加湿润。
①检测学生
探讨、分析生
原理掌握程
活中的实际问题,
度。
②培养学
学案上绘图,得出
生分析问题
相干结论。
的能力2.山谷风【情景呈现】山坡上的甲村庄受到的污染,白
天与夜晚相比,何时更严重,为什么?①培养学生
【学糊口动】:学案上绘制山谷风。
教师黑板分析问题的
绘制,教师显示正确答案。
探讨、分析问能力②强调
【探究】;1.为何“巴山夜雨”多?题,学案上绘图,知识需掌握
2.三国时期,XXX在上方谷火攻XXX为得出相干结论。
原理的根蒂根基
何是白天下大雨?大雨浇灭了XXX上,活学活
XXX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用。
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播放课件图象,让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课下
自立研究
通过以上的知识梳理我们了解了热力环
流的基本状况,那么在试题中是如何考察的?
常常是先给出环流状态,按照环流状态判断该
地的气压、气温高低状况,海陆、山谷和城郊的分布状态;能够推知该环流
判断该地的气压、气温高低
状况,海陆、山谷和城郊的
环流状况→分布状况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
成因及规律,是研究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回答下题。
自立研究,独
立分析问题的能
力。
查阅材
料,深化课堂
内容。
3.城市风
命题分析
思考、体味。
明确方
向,让学生学
知识之后,
知道解决试
题时如何运
用。
典例探究
分析、解答
2.如果该图为在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以下说法精确的是:
XXX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XXX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对热力环流相干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本单元的复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同时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分析糊口中的现象。
教室效
果检测,知识
的试题运用。
课后延
伸,帮助同学
养成良好的
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