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来提供恰当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心律失常病人护理的关键要点。

1.观察病人的心律和心率: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或血压,了解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2.观察病人的症状: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或明显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确定病人的病因:针对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因。

一些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

了解病因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4.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是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理人员需要仔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和作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用药的时间规定,并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5.提供体位调整:有些心律失常病人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低血压和晕厥。

在这些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如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6.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需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向病人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和调适技巧,帮助病人积极应对心律失常带来的压力。

7.教育病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告知病人其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治疗效果,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我监测和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法。

8.定期复查和进展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复查病人的心电图、心率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情况。

根据病人的进展和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

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

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5、用药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及利尿剂,是否有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重点了解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情况。

6、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可出现于生理和病理状况,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在评估病人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疾病、药物因素外,还应注意其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部分病人因过分紧张或情绪激动出现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后精神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7、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依据。

【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2、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3、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有关【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力使不适感加重。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病人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吸烟史、跌倒史、晕厥史、用药治疗及抢救情况、过敏史及家庭史。

2、评估患者有无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

3、评估患者有无胸闷、黑朦、晕厥、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还应评估患者的神志等。

4、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工作与生活。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嘱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药物治疗与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时速度易慢,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上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中、后的心率、心律等心电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3、潜在并发症的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出现猝死,立即进行抢救。

4、避免诱发因素: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5、减轻焦虑:(1)保持病室环境舒适,避免过冷、过份潮湿或干燥。

(2)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3)抢救时,护士要保持镇静,给患者信任和安全感,并做好必要的解释。

三、健康指导要点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心律发生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缓、不规则等。

心律失常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来确保心脏的正常功能和维持患者的健康稳定。

本文将介绍针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护、药物治疗、宣教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

1. 监护措施心律失常患者的监护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 心电监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随时进行心电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的发作。

- 血压监测: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

-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呼吸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

-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医疗措施。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一种常用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 心律平稳剂: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用于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

- 抗凝血剂:对于存在血栓风险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以给予抗凝血剂,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发生。

-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部分复杂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帮助恢复正常的心律。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3. 宣教心律失常患者和其家属需要接受相关的宣教,包括以下内容: -心律失常的基础知识:了解心律失常的原因、症状以及可能影响心律的因素。

- 药物治疗:患者应了解所用药物的名称、用法、副作用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心理状态。

对于家属,也需要宣教相关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协助患者的治疗和照顾。

4. 生活方式改变除了药物治疗和宣教外,患者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心律失常的症状和预防发作: - 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的食物,如巧克力、浓茶等。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护理的常规措施。

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稳定或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1. 监测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病情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心率、心律和ST段等指标的异常。

2. 观察病情: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的快慢、节律的规律性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药物治疗,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控制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应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5. 心理支持:对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不适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6. 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心律失常患者,对病情变化进行评估和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涉及监测心电图、观察病情、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心理支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定期随访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管理心律失常患者,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生紧密合作,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异常,可以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类。

根据发作心率的快慢,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在护理评估方面,需要评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等。

主要护理诊断包括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有受伤的危险和焦虑等。

在护理措施方面,需要注意体位与休息、半有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作好急救准备以及做好各种护理记录和抢救记录等。

在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以及防治知识,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

4.家庭指导
为了方便患者自我检测病情,家庭可以教会患者如何自测脉搏。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家庭还应该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有晕厥史的患者,应该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并在出现头晕、黑蒙等症状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5.护理评价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够长期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同时,他们也了解服药的注意事项,能够正确地进行用药管理。

心律失常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

心律失常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
心律失常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
科别:床号:姓名:诊断:
项目
质量标准
分值
质量评价标准
评估方法
扣分情况
病情
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临床症状及体征
10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新病人,测量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
•评估患者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率、心律、血压、心律失常。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查看护士接待病人情况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药物指导:正确使用抗律失常药物,定期门诊随访。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
•指导患者学会自己测量心律,观察胸闷、心悸心律、心率的变化。
询问病人宣教未落实扣
1分/处
出院指导
10
•做好出院药物指导,介绍出院办理流程、随防时间,帮助整理用物,送病人至电梯口,做好回访记录。
∙及时发现并处理阿-斯综合征、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
•责任护士熟练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及护理措施。
询问护士、查看病历病情未掌握扣
1分/处
治疗及护理措施未落实或不及时扣2分/处

健康宣教
10
•做好饮食、药物、特殊检查宣教
评估方法不正确扣1分/处
入院宣教
10
•详细介绍床位医生、护土、科主任、护士长,入院须知的内容、病区环境、便民措施,并做好安全告知、安全指导、卫生宣教及心理指导。
病人不知晓扣1分/处
护理

治疗及护理病情观察
60
•积极配合医生做好严重的心律失常的抢救工作,予以卧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输液速度,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

心律失常护理要点解析

心律失常护理要点解析

心律失常护理要点解析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病症。

心律失常的护理工作对于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心律失常护理的要点进行详细解析。

1. 心律失常的监测与评估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心律失常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

通过监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等手段,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节律是否正常。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的间歇时间、稳定性等指标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变化。

2. 保持患者的安静与休息心律失常患者通常面临着心慌气短、心悸等不适症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患者的安静与休息,减少患者的精神和体力负担。

合理的休息有助于缓解心律失常症状,维持心脏的稳定状态。

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见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开具适当的药物用于调节心律。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常见的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掌握正确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心律失常的心理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常常会因为症状的不适而带来情绪上的困扰,例如焦虑、抑郁等。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5. 心律失常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控制良好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对于心律失常的护理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向患者宣传心脏健康的饮食原则,例如减少盐分摄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此外,提醒患者注意避免摄入咖啡因、可可碱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防止心律失常加重。

6. 心律失常的体位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平卧位或改变体位时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体位护理。

推荐患者采取适合自己的舒适体位,例如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7.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在一些突发的心律失常情况下,我们需要迅速采取紧急的处理措施。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无类似发作病史。

2.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加快或细弱、血压下降、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措施1.对某些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应鼓励其维持正常规律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

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

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伴有呼吸困难、发等缺氧者给予氧气(2~4L/min)吸入。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对服利尿剂患者多进食含钾的食物如橘子、香蕉,避免低血钾而诱发心律失常;避免饱餐及饮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而诱发心律失常,保持大便通畅。

3.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有无频发(每分钟在5次以上)、多源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注意观察血清钾值。

4.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滴药物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

5.对高危患者,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

6.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焦虑、紧张情绪。

三、健康教育1.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指导患者避免心律失常的诱因,保持心情舒畅。

3.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督促其服药治疗。

4.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患者及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四、出院回访1.了解患者是否坚持观察脉搏变化,有无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不适,定期复查。

2. 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查房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查房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查房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跳不规则等症状。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查房工作对于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疗效、预防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心律失常病人护理查房的主要内容。

一、病史询问在护理查房时,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诊断和治疗情况等。

还要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史、药物过敏史、心脏手术史等。

二、症状观察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失去意识等。

记录心率、呼吸状态以及疼痛情况。

三、体征检查进行常规体检,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观察病人的面色、皮肤湿热情况,检查颈静脉压、肺部听诊等。

特别注意观察心脏听诊音,有无心脏杂音或奔马律。

四、心电图监测心电图是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

查房时,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了解病人的心律状态和是否存在心电图异常。

根据心电图结果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

五、药物治疗观察观察病人的药物治疗情况,了解是否按时服药、剂量是否合理。

观察用药后的效果,是否能控制心律失常症状。

特别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六、病情变化观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心律失常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间歇等。

注意观察心律失常有无加重、继发并发症的出现,如血栓栓塞、心衰等。

七、病人安全防范八、心理护理九、教育指导十、记录与报告查房时,要认真记录病人的主诉、体征、症状、用药情况、心律状态等。

记录要准确、详细,以便于医生及时评估和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同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重要的病情变化。

总之,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查房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护理工作。

通过全面观察和评估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律失常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律失常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多种类型。

对于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操作的准确与及时对于恢复其正常心律以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心律失常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心律失常护理操作流程1. 患者评估在护理操作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心电图监测、测量血压、观察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律失常类型。

2. 心律失常类型识别根据心电图结果,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窦性心动过缓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3. 病因与诱因探寻探寻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与诱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反应、心脏病变、应激等。

在护理操作中,及时排除与控制这些可能的病因与诱因,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心律稳定。

4. 胸痛与不适缓解心律失常常伴随胸痛与不适,需要通过药物或其他适当的护理手段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 给予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和反馈。

6. 心电监测与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持续进行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心律的变化,及时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如有必要,进行除颤或心脏复苏等紧急操作。

7. 有效护理措施在护理操作中,护士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规律的生活作息与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防止应激与紧张情绪的产生;-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 定期复查心电图,了解病情进展。

心律失常评分标准为了评估患者的心律失常护理操作效果与治疗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1. 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评分根据患者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进行评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等级:频繁发作(每天数次)、复发(每周数次)、间断(每月数次)、临时可忍受(每季度数次)、偶发(每半年数次)等。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程序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程序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程序2009-07-27 23:23:00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病人,一般护理程序如下:【护理评估】询问病人的既往史和现病史,有无不适感觉,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诱发因素;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评估心律失常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如心悸、胸闷、乏力、头晕、晕厥等,病人的意识状态及循环变化。

病人是否因心律失常引起的胸闷、心悸、乏力等不适而紧张不安,过于注意自己的脉搏;房颤病人有无因血栓脱落导致栓塞,使病人致残而忧伤、焦虑;心动过速发作时,病人有无恐惧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生活自理的程度。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者对手术及自我护理认识如何,有无情绪低落、信心不足。

【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2.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缺乏信心有关3.潜在并发症:猝死【护理目标】病人活动耐力增加;焦虑情绪减轻或控制,积极配合治疗;心律失常的危险征兆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未发生猝死。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休息病人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应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

2.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便秘;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二)病情观察连接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及早发现危险征兆。

及时测量生命体征,测脉搏时间为1分钟,同时听心率。

病人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R on 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II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监测电解质变化,尤其是血钾。

(三)抢救配合准备抢救仪器(如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抢救药品,做好抢救准备。

(四)用药护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毒副反应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律失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律失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出现异常节律或节律不规则的情况。

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心脏结构异常、血液电解质紊乱、药物不良反应等。

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或猝死。

护理诊断和措施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诊断1. 心律失常相关的护理诊断•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患者通常会出现心电图异常,包括心率不齐、ST段改变等。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节律过快或过慢,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心功能受限: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影响心脏功能。

2. 与护理相关的心律失常诊断•不良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心律失常,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药物反应。

•血液电解质紊乱:血液电解质的异常(如钾、钙离子浓度改变)可引发心律失常,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监测。

•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是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护理人员需要对这类患者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

护理措施1. 针对心律失常症状的护理措施•观察心律失常症状: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心率、节律、血压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纠正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不适:根据患者具体症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氧气、镇静剂等。

•定期复查心电图:对于频发或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2. 针对心血管病因的护理措施•控制血压:对于有高血压的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人员应监测和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预防心肌缺血:对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确保心肌供血充足。

•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能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慌,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3. 针对药物治疗的护理措施•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等指标,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的部位,传导的速度与激动的次序异常。

【评估要点】1.有无既往病因。

2.心律失常的病因。

3.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4.脉搏频率和节律的变化。

5.有无排血量减少的症状。

【护理要点】1.按本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必要时监测血压,并做好护理记录。

3.测量心律失常病人的脉搏时,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分钟。

4.特殊检查治疗时,要向病人解释其注意事项,鼓励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检查。

5.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防治过量或严重的毒副作用发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6.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仪器,如除颤器,起搏器等。

7.阿-斯综合症抢救的护理配合⑴立即叩击心前区及进行人工呼吸,通知医生。

⑵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按时给药。

⑶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做电击除颤或安装人工起搏器。

8.心脏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⑴同阿-斯综合症抢救的护理配合法。

⑵保证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做好护理。

⑶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迅速、及时的遵医嘱给药。

⑷脑缺氧时间较长者,头部可置冰袋或冰帽。

⑸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

⑹监测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填写护理记录。

9.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再次发作时间较短者,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救:⑴刺激咽部,诱发恶心。

⑵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

⑶按压一侧颈动脉窦5-10秒。

10.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给予必要地安慰和解释,对监护病人加强巡视。

【健康指导要点】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

应用某些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排钾利尿剂等)后产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2.适当休息与活动。

3.教会病人及家属测量脉搏和听心律的方法。

4.指导病人正确选择饮食。

饱食、刺激性饮食、嗜烟酒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应选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量多餐;合并心力衰竭及使用利尿剂时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多进含钾的食物,以减轻心脏负荷和防止低血钾症而诱发心律失常。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效果评估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效果评估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效果评估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8例作为资料,随机分组各44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护理效果、心电图指标及治疗依从性。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45%、79.55%,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改善症状,护理价值较高。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冠状动脉组织在正常状态下能为心脏提供足够的血流,但人们的饮食在改变,摄入过多脂肪后,存在脂质成分沉积的情况,若未得到控制,沉积问题会加重,逐渐在冠状动脉位置形成硬化组织。

在硬化组织的阻碍下,原本的血流速度会减缓,会造成心脏损伤,诱发心脏疼痛等症状,提高冠心病发生率。

冠心病是老年人多发性疾病,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常见胸闷、胸痛等症状,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受到影响,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且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冠心病治疗周期长,多数患者不良情绪明显,会降低临床疗效,此时实施护理干预能改善治疗效果。

传统冠心病护理措施较片面,仅重视生命体征的监测,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冠心病患者的活动,可抑制体征波动,但很难逆转心脏损伤,常造成冠心病持续进展。

且该措施未关注冠心病患者的情绪,在不良情绪下,会降低冠心病治疗配合度,加重心脏病变。

与传统冠心病护理不同,综合护理的核心是患者,将患者特点、权利作为护理依据,在改善病情的同时关注患者心理需求,并结合自身经验,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满足患者自尊心理,让患者能高度配合医师的各项治疗,有效控制冠心病的进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经心电图、心动图等检查确诊,并满足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推荐诊断标准。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心脏骤停和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还可能增加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心律失常,以及预防其发生,对于维护心脏健康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地管理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脏健康水平。

1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特点1.1心房颤动定义和病因: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心房肌细胞不规则地收缩,导致心脏无规律地跳动。

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症状和体征:心房颤动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

体征方面,可观察到不规则的脉搏、心率快速、心音不规则等。

风险和并发症:心房颤动可增加中风、心力衰竭、心脏病发作等风险。

长期存在的心房颤动还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和血栓形成。

1.2室上性心动过速定义和病因: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起搏点位于心房或房室结以上,导致心率加快。

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脏病、应激、药物等。

症状和体征: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体征方面,可观察到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等。

风险和并发症: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心脏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

1.3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和病因: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起搏点位于心室,导致心率不规则或过快。

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等。

症状和体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症状。

体征方面,可观察到心率不规则、心律不齐等。

风险和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

室性心律失常还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和心脏骤停。

2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2.1监测和评估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识别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频率,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包括心搏过快、过慢、不规则等情况。

心律失常的患者常常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威胁,因此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针对心律失常的护理进行论述,包括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等方面。

一、护理目标护理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心脏正常节律,保障其生命安全。

具体来说,护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和评估: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心律、QRS复合波形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疼痛管理:心律失常可能伴随胸痛、心绞痛等不适症状,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镇痛治疗,缓解患者疼痛。

3. 氧气治疗:对于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治疗,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脏供血。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5. 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能给患者带来焦虑、恐惧等压力,护理人员应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缓解情绪。

二、护理措施1. 保持患者安静:心律失常患者应尽量减少刺激,保持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恢复正常心律。

2. 规律作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减轻心脏负担。

3. 饮食控制: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高盐饮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鼓励患者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提高心脏功能。

4. 定期活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适当参加有氧运动,提高心脏耐力。

5. 定期复查:定期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紧急救治:对于急性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进行除颤、心肺复苏等,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护理评价护理评价是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对护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电监测:根据心电图的变化,评估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2. 症状缓解: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有缓解,如心慌、胸闷等不适感是否减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没有明确心脏病或其他原因的病人。

心律失常的后果取决于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从心律失常对心、脑、肾灌注的影响来判断。

轻者病人可无症状,一般表现为心悸,但也可出现心绞痛、气短、晕厥等症状。

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不一,有时仅持续数秒、数分,有时可持续数日以上,如慢性心房颤动。

(二)相关病理生理正常生理状态下,促成心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以一定的顺序传导于心房与心室,使心脏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发生有规律的搏动。

如果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使整个心脏或其一部分的活动变为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活动的程序发生紊乱,即形成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有多种不同的发生机制,如折返、自律性改变、触发活动和平行收缩等。

然而,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能直接对人在体内心脏研究的仅限于折返机制,临床检查尚不能判断大多数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产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冲动发生异常、冲动传导异常以及触发活动。

(三)主要病因与诱因1. 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

2. 非心源性疾病几乎其他系统疾病均可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3. 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各种酸碱代谢紊乱、钾代谢紊乱可使传导系统或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异常而引起心律失常。

4. 理化因素和中毒电击可直接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中暑、低温也可导致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其机制各不相同,洋地黄、奎尼丁、氨茶碱等直接作用于心肌,洋地黄、夹竹桃、蟾蜍等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拟肾上腺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可溶性钡盐、棉酚、排钾性利尿剂等引起低钾血症,窒息性毒物则引起缺氧诱发心律失常。

5. 其他发生在健康者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部分病因不明。

(四)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诊断大多数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

详细询问发作时的心率快慢,节律是否规整,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是否伴有低血压、昏厥、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同时要对病人全身情况、既往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五)辅助检查1.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技术。

应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记录清楚显示P波导联的心电图长条以备分析,通常选择V1导联或Ⅱ导联。

必要时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病人24小时的心电图。

2. 运动试验病人在运动时出现心悸、可作运动试验协助诊断。

运动试验诊断心律失常的敏感性不如动态心电图。

3. 食管心电图解剖上左心房后壁毗邻食管,因此,插入食管电极导管并置于心房水平时,能记录到清晰的心房电位,并能进行心房快速起搏或程序电刺激。

4.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是将几根多电极导管经静脉和(或)动脉插入,放置在心腔内的不同部位辅以8~12通道以上多导生理仪,同步记录各部位电活动,包括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冠状静脉窦(反映左心房、左心室电活动)。

其适应证包括:①窦房结功能测定。

②房室与室内传导阻滞。

③心动过速。

④不明原因晕厥。

5. 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及导航系统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及导航系统(三维标测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标测技术,能够减少X线曝光时间,提高消融成功率,加深对心律失常机制的理解。

(六)治疗原则1. 窦性心律失常(1)若病人无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不必治疗,仅定期随诊观察。

对于有症状的病窦综合征病人,应接受起搏器治疗。

(2)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病人发作心动过速,单独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能加重心动过缓。

应用起搏治疗后,病人仍有心动过速发作,可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 房性心律失常(1)房性期前收缩:无需治疗。

当有明显症状或因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室上行心动过速时,应给予治疗。

治疗药物包括: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或β受体拮抗剂。

(2)房性心动过速:①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②抗凝治疗。

③控制心室率。

④转复窦性心律。

(3)心房扑动1)药物治疗: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或洋地黄制剂(地高辛、毛花苷C)。

转复心房扑动的药物包括ⅠA(如奎尼丁)或ⅠC(如普罗帕酮)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心房扑动病人合并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时,不用ⅠA或ⅠC类药物,应选用胺碘酮。

2)非药物治疗:直流电复律是终止心房扑动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食管调搏也是转复心房扑动的有效方法。

射频消融可根治心房扑动。

3)抗凝治疗:持续性心房扑动的病人,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增高,应给予抗凝治疗。

(4)心房颤动:应积极寻找心房颤动的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进行相应处理。

治疗包括:①抗凝治疗;②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③控制心室率。

3.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1)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

(2)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一般无需治疗,必要时可起搏治疗。

(3)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可停用洋地黄,可给予钾盐、利多卡因或β受体拮抗剂治疗。

(4)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期应根据病人的基础心脏状况,既往发作的情况以及对心动过速的耐受程度作出适当处理。

主要药物治疗为:1)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为首选。

起效迅速,副作用为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面部潮红、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2)洋地黄与β受体拮抗剂:静脉注射洋地黄可终止发作。

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病人仍作首选。

β受体拮抗剂也能有效终止心动过速,选用短效β受体拮抗剂较合适如艾司洛尔。

3)普罗帕酮1~2mg/kg静脉注射。

4)其他:食管心房调搏术、直流电复率等。

预防复发:是否需要给予病人长期药物预防,取决于发作的频繁程度以及发作的严重性。

药物的选择可依据临床经验或心内电生理试验结果。

(5)预激综合征:对于无心动过速发作或偶有发作但症状轻微的预激综合征病人的治疗,目前仍存有争议。

如心动过速发作频繁伴有明显症状,应给予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导管消融。

4. 室性心律失常(1)室性期前收缩:首先应对病人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症状及其原有心脏病变做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方法治疗以及确定治疗的终点。

(2)室性心动过速: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有气质性心脏病或有明确诱因应首先给以针对性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发生非持续性短暂室速,如无症状或无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的原则与室性期前收缩相同;持续性室性发作,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应给予治疗。

(3)心室扑动与颤动:快速识别心搏骤停、高声呼救、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气管插管、吸氧、药物治疗等。

5. 心脏传导阻滞(1)房室传导阻滞: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一度与二度Ⅰ型房室阻止心室率不太慢者,无需特殊治疗。

二度Ⅱ型与三度房室阻滞如心室率显著缓慢,伴有明显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Adams-Strokes综合征发作者,应给予起搏治疗。

(2)室内传导阻滞:慢性单侧束支阻滞的病人如无症状,无需接受治疗。

双分支与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有可能进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是否一定发生及何时发生均难以预料,不必常规预防性起搏器治疗。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生双分支、三分支阻滞、或慢性双分支、三分支阻滞,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则应及早考虑心脏起搏器治疗。

二、护理评估(一)一般评估心律失常病人的生命体征,发作间歇期无异常表现。

发作期则出现心悸、气短、不敢活动,心电图显示心率过快、过慢、不规则或暂时消失而形成窦性停搏。

(二)身体评估发作时体格检查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

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

缓慢(<60次/分)而规则的心率为窦性心动过缓,快速(>100次/分)而规则的心率常为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分,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分左右。

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房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

心律规则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大炮音),尤其是伴颈静脉搏动间断不规则增强(大炮波),提示房室分离,多见于完全性或室速。

(三)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病人常有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承认自己的感觉,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术。

②安慰病人,告诉病人较轻的心律失常通常不会威胁生命。

有条件时安排单人房间,避免与其他焦虑病人接触。

③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需要,帮助其解决问题,如主动给病人介绍环境,耐心解答有关疾病的问题等。

(四)辅助检查结果的评估1. 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应记录12导联心电图,包括较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

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 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

通过逐个分析提早或延迟心搏的性质和来源,最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

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优于普通心电图。

3. 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可增加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和敏感性,是对DCG很好的补充,但运动试验有一定的危险性,需严格掌握禁忌证。

4. 食管心电图是食管心房调搏最佳起搏点判定的可靠依据,更能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起到特殊而独到的作用。

食管心电图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PSVT提供可靠的分型及定位诊断。

亦有助于不典型的预激综合征病人确立诊断。

5.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为有创性电生理检查,除能确诊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性质外,还能在心律失常发作间隙应用程序电刺激方法判断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系统功能,诱发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确定心律失常起源部位,评价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效果,以及为手术、起搏或消融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

(五)常用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1. 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迷走神经抑制药或碱化剂(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

护理评估:①服药后心悸、乏力、头晕、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无改善。

②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2. 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