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
一、疾病概述
(一)概念和特点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没有明确心脏病或其他原因的病人。心律失常的后果取决于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从心律失常对心、脑、肾灌注的影响来判断。轻者病人可无症状,一般表现为心悸,但也可出现心绞痛、气短、晕厥等症状。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不一,有时仅持续数秒、数分,有时可持续数日以上,如慢性心房颤动。
(二)相关病理生理
正常生理状态下,促成心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以一定的顺序传导于心房与心室,使心脏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发生有规律的搏动。如果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使整个心脏或其一部分的活动变为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活动的程序发生紊乱,即形成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有多种不同的发生机制,如折返、自律性改变、触发活动和平行收缩等。然而,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能直接对人在体内心脏研究的仅限于折返机制,临床检查尚不能判断大多数心
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产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冲动发生异常、冲动传导异常以及触发活动。
(三)主要病因与诱因
1. 器质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
2. 非心源性疾病
几乎其他系统疾病均可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3. 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各种酸碱代谢紊乱、钾代谢紊乱可使传导系统或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异常而引起心律失常。
4. 理化因素和中毒
电击可直接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中暑、低温也可导致心律失常。某些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其机制各不相同,洋地黄、奎尼丁、氨茶碱等直接作用于心肌,洋地黄、夹竹桃、蟾蜍等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拟肾上腺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可溶性钡盐、棉酚、排钾性利尿剂等引起低钾血症,窒息性毒物则引起缺氧诱发心律失常。
5. 其他
发生在健康者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部分病因不明。
(四)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诊断大多数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询问发作时的心率快慢,节律是否规整,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是否伴有低血压、昏厥、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同时要对病人全身情况、既往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五)辅助检查
1. 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技术。应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记录清楚显示P波导联的心电图长条以备分析,通常选择V1
导联或Ⅱ导联。必要时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病人24小时的心电图。
2. 运动试验
病人在运动时出现心悸、可作运动试验协助诊断。运动试验诊断心律失常的敏感性不如动态心电图。
3. 食管心电图
解剖上左心房后壁毗邻食管,因此,插入食管电极导管并置于心房水平时,能记录到清晰的心房电位,并能进行心房快速起搏或程序电刺激。
4.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
是将几根多电极导管经静脉和(或)动脉插入,放置在心腔内的不同部位辅以8~12通道以上多导生理仪,同步记录各部位电活动,包括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冠状静脉窦(反映左心房、左心室电活动)。其适应证包括:①窦房结功能测定。②房室与室内传导阻滞。
③心动过速。④不明原因晕厥。
5. 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及导航系统
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及导航系统(三维标测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标测技术,能够减少X线曝光时间,提高消融成功率,加深对心律失常机制的理解。
(六)治疗原则
1. 窦性心律失常
(1)若病人无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不必治疗,仅定期随诊观察。对于有症状的病窦综合征病人,应接受起搏器治疗。
(2)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病人发作心动过速,单独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能加重心动过缓。应用起搏治疗后,病人仍有心动过速发作,可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 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无需治疗。当有明显症状或因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室上行心动过速时,应给予治疗。治疗药物包括: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或β受体拮抗剂。
(2)房性心动过速:
①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②抗凝治疗。③控制心室率。
④转复窦性心律。
(3)心房扑动
1)药物治疗:
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或洋地黄制剂(地高辛、毛花苷C)。转复心房扑动的药物包括ⅠA(如奎尼丁)或ⅠC(如普罗帕酮)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心房扑动病人合并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时,不用ⅠA或ⅠC类药物,应选用胺碘酮。
2)非药物治疗:
直流电复律是终止心房扑动最有效的方法。其次食管调搏也是转复心房扑动的有效方法。射频消融可根治心房扑动。
3)抗凝治疗:
持续性心房扑动的病人,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增高,应给予抗凝治疗。
(4)心房颤动:
应积极寻找心房颤动的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进行相应处理。
治疗包括:①抗凝治疗;②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③控制心室率。
3.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1)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通常无需治疗。
(2)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
一般无需治疗,必要时可起搏治疗。
(3)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可停用洋地黄,可给予钾盐、利多卡因或β受体拮抗剂治疗。
(4)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急性发作期应根据病人的基础心脏状况,既往发作的情况以及对心动过速的耐受程度作出适当处理。
主要药物治疗为:
1)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为首选。起效迅速,副作用为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面部潮红、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