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课时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2022年)
![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课时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2022年)](https://img.taocdn.com/s3/m/e2d0766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79.png)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1.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知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难点】热的传递方式。
探究实验法铁架台、火柴、金属圆片、蜡烛、铁丝一、导入新课播放张学友的歌曲天气这么热,每到夏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很热,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理解这种变化吗?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看一看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第一个活动使用手感觉金属条中的热传递。
结论: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思考:如果用蜡烛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猜一猜:金属棒中间会热吗?另一端会热起来吗?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注意事项:1.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3.不要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以免被烫伤;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用嘴吹,要用酒精灯的灯盖熄灭。
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记录表在铁丝的中间加热,观察那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那一端的后掉下来。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传递。
总结:无论是在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丝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
我们知道了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规律。
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了解热的传递规律。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方法: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最新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附板书设计
![最新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附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e3877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c.png)
最新科教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附板书设计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时安排表本册教学⽬标与内容概要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学⽣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是⽤浮⼒和重⼒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从密度的层⾯解释沉浮现象。
在“热”单元⾥,将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活中的应⽤也是不同的。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感受时间的长短,了解古时候⼈类计时仪器,学⽣制作计时⼯具并进⾏观测和测量,认识钟摆及其原理并制作简单的计时⼯具。
认识计时⼯具的⼯作原理,感受计时⼯具的发展对⼈类⽣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类为了不断改进⼯具所作的不懈努⼒。
w W w.x K b 1. c om在“地球的运动”单元⾥,让学⽣认识昼夜交替现象,让学⽣认识⼈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法进⾏推理、论证,不断地利⽤已知探究未知的⽅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转和公转)的模式。
⼆、各单元概述与教学⽬标第⼀单元《沉和浮》第1课从学⽣常见的现象开始。
⾸先涉及到的是哪些物体在⽔中下沉,哪些物体在⽔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埋下⼀个伏笔。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的关系。
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的物体容易沉。
第4课是沉浮的应⽤,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个⾓度,即浮⼒和重⼒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本单元的核⼼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3a089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3.png)
第二单元热第6课时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教学过程】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温度较高温度较低热教学后记:课内拓展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自修室墙上写到: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https://img.taocdn.com/s3/m/cfaae59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e.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5课,主要讲述了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探究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热在水中的传递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温度变化的概念和方法有所了解,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及其原理。
2.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及其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课件: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实验操作步骤等。
3.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案例、疑问解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洗澡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吗?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热传递的原理,让学生明白热是如何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规律是什么?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小学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小学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511e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8.png)
小学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引言:本节课将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过程以及其中的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的方式和规律;2. 能够观察并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3. 发展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思维。
二、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和材料:- 两个相同的保温杯- 热水和冷水- 温度计- 计时器2. 教学资源:教学板、投影仪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你们是否有过观察热在水中传递的经历?”“你们觉得热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2. 实验(40分钟)a. 实验前准备:- 装满热水的保温杯A放置在教室中央- 用冷水装满保温杯B,放置在校园通风位置- 同时使用温度计测量两个保温杯中水的温度,记录下初始温度b. 实验步骤:- 记录保温杯A和保温杯B中水的温度- 等待一段时间(建议约5分钟),再次记录两个保温杯中水的温度- 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c. 实验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比较两个保温杯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热是如何从热水杯传递到冷水杯的?3. 知识总结(15分钟)根据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总结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和规律。
- 热传递方式:- 热传导:热可以通过物体内部的直接碰撞传递,就像火柴的两端,一个点燃了,火焰在火柴上迅速传递。
- 热对流:热在液体或气体中通过流动传递,这就是为什么你在锅里搅拌粥时会觉得手柄发烫。
- 热辐射:热可以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辐射传递,就像太阳把热辐射到地球上。
- 规律:- 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 传热速度取决于温度差异的大小。
4. 提出问题与探究(15分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 如果保温杯A和保温杯B中的水温度分别是60摄氏度和20摄氏度,那么经过相同的时间,两杯中的水温相差会更大还是更小?- 如果将保温杯A和保温杯B的位置互换,结果会有所不同吗?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尝试设计并进行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和观点。
2023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热第5课时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热第5课时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一)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973c2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7.png)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热第5课时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2.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二、知识梳理1/ 41.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热对流是热量由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3.热在固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传导,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4.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即热水比同体积的冷水轻,所以热水会向上运动,冷水会向下运动。
5.“开水养小金鱼”的实验原理是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发生对流,尽管试管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金鱼还在游来游去。
三、实验解析1.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热在水中的传递。
2/ 4(2)实验材料:烧杯、红墨水、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清水等。
(3)实验步骤:①在一只大烧杯内注入约三分之一容量的清水;②用滴管吸取红墨水,伸入到水下待加热的地方,挤出2滴红墨水;③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底部加热;④观察加热后的水是怎么流动的,以及水中的颜色怎样变化。
(4)实验现象:下方的冷水受热后向上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流动,水的各个部分发生相对运动,即热对流。
(5)实验结论:热可以在水中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转移到温度低的部分,形成热对流现象。
2.指点迷津3/ 4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
烧杯底部的冷水受热后向上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流动,水的各个部分发生相对运动,即热对流,随着加热整杯水就都热起来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9e829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0.png)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热》单元的第三课,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变化,也已经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这一课时是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的水之间的变化,这也是在上面两课时中隐含的信息,水的温度可以由外界温度的变化(酒精灯加热)而发生变化,而使水温度变化还有其他的方式。
课堂引入就是从生活中的情景给冰箱中的牛奶加热开始的。
根据教材的安排,热传导是下一课时中进行的,那么这一课时就先不提出这个概念,仅仅是让孩子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不是无限的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温度就相对稳定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温度计。
这节课用平时生活中热水加热牛奶现象来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然后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这是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研究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为下面几课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了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并制作成折线图,比较发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制作折线图,能通过数据分析描述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
【教学准备】[教师]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数字温度计、教学课件等。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c9e6659ef7ec4afe04a1dff0.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这节课要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在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
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让学生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硬币、课件、茶杯、汤勺、平底锅等。
实验准备:铁架台、铁丝(金属棒)、打火机、酒精灯、蜡烛环多个、涂蜡的汤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课件:安全教育视频——学生严重烫伤2、学生谈谈这个学生为什么会烫伤?为什么冷水没有烫伤?3、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在上科学课之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严重的突发事件,同时让了解热传递知识做了铺垫。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4af75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d.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教材简析】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进一步根据生活经验推测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质,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
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
教材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
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墨水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对流现象,使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
他们已经知道水受热后温度会升高。
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他们不清楚在加热试管和烧杯底部时,热量在水中是怎样传递到各个部分的。
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中,学生将在感温粉末或红墨水的帮助下,观察、了解到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进而分析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情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发现热对流的应用。
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
3.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 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 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https://img.taocdn.com/s3/m/0bc1e8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1.png)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热》单元里第3课【教材分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热》单元里的第三课。
在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
本节课由“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两部分组成,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做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去初步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了解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知识,让同学们知道水和很多液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一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学会用实验去验证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理解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另外,“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水和很多液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一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①改进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②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将学习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锥形瓶、红墨水、橡皮塞、玻璃管、平底烧杯、热水、冷水、记录表、两瓶没打开的饮料。
【教学过程】一、设疑---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有兴趣吗?那在此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同学们有没有在家里烧过开水呢?(课件显示烧水的水壶)烧过的你想一想,你烧开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现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水为什么会从水壶里溢出来呢?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7be96d0066f5335a8121e0.png)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
包括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蜡烛烧金属条,火柴掉落的现象;观察蜡烛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
本课得出的结论有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的勺子,盘子,喝水时的杯子会变热等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基础。
但这些经验又都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1 / 6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讨论法、观察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老师手中拿的汤匙,大家都熟悉吧。
(走到学生中间)请你来摸摸它的温度是怎样的?师:如果把汤匙的一端放入热水中,猜一猜过一会儿它的温度会有怎样的变化?你来猜?(学生)你说?(学生)你认为呢?(学生)师:同学们都能大胆猜测,很好,你们猜的是不是与事实一致呢?请刚才摸过的同学再来摸一摸。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起来了》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起来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db079d5a8102d277a22f69.png)
学பைடு நூலகம்科
科学
单 元
第二单元 热
备课者
课 型
新课
课 题
1、热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活动二: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活动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 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bc497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1.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对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热水中会变大,在冷水中会变小,引发学生对热现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PPT或者黑板,将实验数据进行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材料,还有哪些物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热胀冷缩现象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c046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2.png)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课标角度《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是物质科学领域的关于能量的内容,主要对标第6条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具体内容是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它以不同方式传递。
这一领域的内容的上位概念是:物质与变化,物质与能量、结构和功能。
二、单元角度本课是五下第四单元的第5课。
基于热模块学习的进阶性,与本课内容相关性较大的是前一课的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在这个基础上本课继续学习热传递中的另一种方式:热对流。
为单元后续制作保温杯打基础。
因此从单元角度来说,本课是属于单元的核心内容,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
从学段角度来看,三年级的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建构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本课水的热胀冷缩性质的建构形成类比和迁移的基础。
三、教材内容本课在聚焦环节,结合生活中的烧水镜头,提出热是怎么传递的?探索和研讨板块:一是加热试管里的水,二是加热烧杯里的水。
让孩子经历猜测-观察-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
拓展环节是取暖器是如何使整个房间全部变热的?【学情分析】1.前概念:从孩子的前测来看,对于热在水中传递的两种方式:热对流和热传导。
孩子们的认识是不足的。
课堂上展示对孩子的前概念调查结果做了展示:受生活经验和前面热传导学习的影响,主流观点是不传递、直线传递,这些错误概念和迷思概念需要在本课的学习实践中得到修正。
对于加热时水的流动,热水上升是有生活经验的,冷水下降是缺乏关注的。
2.探究能力:对于变化的过程性观察和描述能力较弱,需要老师搭建学习支架。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目标是:以观察描述的现象为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建构热在水中的主要传递是热对流,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真实记录、证据意识,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描述和推理验证中建构热对流。
难点:细致观察和有据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1.小组材料:铁架台2个、试管夹2支、试管2支,感温粉末、水、护目镜(每人一个)、酒精灯、抹布、废液缸、火柴、学习单(作业单和评价单)、文件夹、红白粉笔、展示卡。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1e98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c.png)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热传导教案引言:热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我们常常会遇到热的传导现象。
了解热传导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热传导的特点。
一、知识引入1. 请学生回答,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热传导的情况?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对着火炉坐的时候会感到很热?二、观察实验:热导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的热导特点。
材料: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瓷砖步骤:1. 将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和瓷砖放在桌子上。
2. 用手指触摸每一个物质,感受它们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观察每一个物质的温度是否一致。
4. 用手指按住钉子的一头片刻,再用另一只手触摸另一头,记录触摸到的温度。
记录表:物质初始温度传导后温度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瓷砖自主思考:1. 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 哪些物质的传热特性比较好?哪些物质的传热特性比较差?三、理论解释1.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铁钉和铜钉的传热速度比较快?- 因为金属是良好的导热材料,可以迅速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的物质。
2. 为什么木钉和塑料钉的传热速度比较慢?- 木材和塑料是一种较差的导热材料,它们不容易传递热量。
四、适应拓展1. 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热材料和导热不良的材料。
2.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并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五、实际应用1. 请学生找出并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需要利用导热材料的情景。
2. 请学生思考并描述一个他们可以设计利用较差导热材料的热不传导情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次实验和讨论,我们学到了什么关于热传导的原理和特点?七、作业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热传导?2. 列举3个利用导热材料的实际应用例子。
3. 列举3个利用较差导热材料的实际应用例子。
拓展阅读:1. 请学生自主搜索并了解热传导的其他形式,如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
2.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究热传导。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2861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6.png)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一、课前准备在进行本次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我首先进行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我仔细研读了本单元的教科书,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所需要的教具、试剂和实验设备进行了核对,并做好了备课笔记以便于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
此外,我也事先与学生进行了沟通联系,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二、授课过程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热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讲解,并通过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热和温度的相关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了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首先,在讲授环节中,我采用课件和白板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热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演示的方式呈现了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太阳、火炉等都是热量的来源,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到了热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实验做好了铺垫。
随后,在实验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和温度的定义、特性和变化规律。
并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在总结评价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学习心得,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表扬。
三、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准备不足: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授课中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例如,在讲解有关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的内容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尚不够清晰明了,没有很好地将复杂知识点简化并具体化,这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实验环节的不足:在实验环节中,虽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但有的学生可能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并引导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二 热 热是怎样传递的》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二 热 热是怎样传递的》公开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45cc972a59eef8c75fbfb3e3.png)
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很高兴给你们来上课。来,和老师握手理解一下吧。什么感觉?老师的手为什么会这么热呢?(刚才老师手中拿一个杯子,杯子里有热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细心观察是探索科学奥妙的好方法。
那么热是怎样从热水杯跑到老师收上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是怎样传递的》(出示课件),课堂上老师希望同学做到大胆猜想、精心实验、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动脑思考。
2.生猜测。
3.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
备课预设:再用粘火材的方法。
A金属片有个较宽的面,用粘火材的方法我们只能看到热在金属片上某些部位、某些点的传递情况,如果我要看到热在面上所有部位的传递过程,怎么办呢?
B粘火柴的方法比较费时,
有没有既节约时间,效果有明显的实验方法呢?引导学生想到用凡士林涂抹或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8.热在金属球上是怎样传递的?
9.播放热传导视频
(三)、热传导
1.小结:不管是铜棒上还是金属片,热在这些物体中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2.热传导
家两百年的努力,到1912年,能斯托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后,人们对热的本质才有了准确的理解,并逐步建立起热学的科学理论。
C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凡士林的变化)
4.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就熄灭酒精灯。
(3)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火实验后的金属片。
5.分组实验
6.交流: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推测出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顺序和方向吗?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哪个传热快》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哪个传热快》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db8ea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b.png)
《哪个传热快》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六课。
教材共包含两个活动: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导热快慢研究和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比较。
通过对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比较,使学生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这一初步认识。
学生们通过交流,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前面几课的研究活动突出的是热传递方式的探究,那么本课注重的则是导热性能的比较。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性能是不同的,从而为下一课《做个保温杯》积累知识和经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水”单元已经对热现象有了一定了解。
在本单元,学生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
通过前一课对热传导的深入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
那么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相同的热源中,它们导热速度相同吗?通过设计研究导热比赛的活动,学生将学习如何区分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本课“三种金属传热比赛”的实验设计,完全建立在前一课的基础之上,对于实验中蜡烛油和感温油墨的运用,学生会借鉴已有经验,把原来单一的观察,设计成横向的对比实验,这也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思维上获得的又一提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根据导热能力的不同,材料可以分成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3.能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2.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热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1、热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活动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2、冷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探究
问题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科学实践园地
实践应用
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活动一: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学习
目标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文化
阅读
查阅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信息
学习
重难点
重点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二:4、全班交流
学习
目标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探究
问题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科学实践园地
实践应用: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文化
阅读
查找有关热的资料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
活动一: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板书
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3、液体的热胀冷缩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活动三: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活动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活动二: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