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出土于陕北地区的汉砖石画《牛耕图》《拾粪图》的拓片。据此可知,汉代时期的陕北()
《牛耕图》《拾粪图》
A.田庄经济促进农业进步B.人们比较注重生态环保
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较为繁荣
2.据《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107年),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时隔七年后,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或赈济饥民。由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B.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
C.江南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
3.表2是中外学者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统计,据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
时期统计
春秋时期齐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
汉代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
唐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
宋代城市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
清代非农业人口约占17%
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
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
5.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A.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
C.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较为完善D.私有财产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6.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
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
7.表2 唐中后期京畿乡村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一览表
项目粟绢(绵)、布钱
收入粮食52.2石绢(绵)2.5匹、布5端/
支出夏秋税 2.1石
口粮39.5石
其他 5.5石
制衣绵6两
制衣布1端3丈
夏秋税钱、榷酒钱2870
文
耕牛300文
生产生活用品1322文
盈亏
5.1石
(折合钱4080文)
绢(绵)1.5匹、布3端2丈
(折合钱1375文)
—4492文
A.农民生活相对稳定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
C.赋税改革深得民心D.货币经济发展迅速
8.南宋时期形成多个不同的货币区,流通不同的纸币,形成不一样的铸币。四川地区延续使用钱引和铁钱,出现了关外银会子和小铁钱会子等纸币;长江以南使用铜钱和东南会子;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使用铁钱和淮交;京湖地区使用铜钱和湖北会子,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丧失货币主权B.货币管理制度混乱
C.经济区域差异较大D.商业经济发展繁荣
9.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整个长江水系粮食运输量年平均至少在1850万石以上,而安徽仅为100万石,只占总量的5%。其中,铜陵县“壤地偏小,无物产之饶,其民自农亩外,无商于四方者,故岁常不舒,即名巨家亦无厚蓄”;怀宁县“民但知服田力穑,不为商贾淫巧末作以取奇赢”。据此可知,当时安徽地区()
A.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社会逐利风气盛行导致道德沦丧
C.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D.商品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10.据《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能够得到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座城市的长期固守保证了财税的供给。这座城市应是图6中的()
图6 安史之乱形势图
A.①B.②C.③D.④
11.唐朝许浑《汉水伤稼》诗云:“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白居易《杜陵叟》诗云:“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这两首唐诗反映了()
A.农民对良好年景倍加期盼B.农业经济抗灾能力的欠缺
C.封建政府对农民赈济缺失D.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
12.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而宋代,出现专营名家之作的牙人,士大夫“呼牙侩高评其值以自售”。宋代的新现象反映了()
A.宋代商品经济活跃B.宋人审美情趣异化
C.画作教化功能丧失D.文人文化生活富庶
13.北宋时期,“海外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宋钱)”,沈括感叹“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北宋政府虽明令禁止“铜钱出外界”,但“法禁虽严,奸巧愈密”,铜钱外流难以遏制。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B.榷场互市及走私猖獗
C.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D.朝贡贸易及笼络诸蕃
14.下图为《唐代小麦分布图》
由图可知()
A.唐代经济重心仍然停留在北方B.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不均衡
C.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D.南方经济开发相对北方而言稍缓慢15.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东方的齐国多为八口之家;中原地区的魏国则多为五口之家;西方的秦国平均每个家庭为4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
A.宗法关系的强弱B.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C.社会转型的深度D.铁犁牛耕普及的广度
16.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资财雄厚的大富商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这反映了唐代()
A.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D.市场管理为富商把持
二、非选择题
17.“江南”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早期文献中,“江南”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城”等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城区划。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前期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定地理区划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各地差异巨大,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今日浙、闽二省与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其余地区则列入“江南西道”。唐后同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设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南东道则被再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道。到了宋代,为着财政上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唐时的江南东道被分为两浙路、福建路与江南东路。明清以来,江南指的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文化高度繁荣,迄今为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摘编自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周振鹤《释江南》请以“江南”概念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