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

合集下载

康复评定常用标准量表

康复评定常用标准量表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评定内容评定标准支持坐位0分不能保持平衡1分能保持平衡,但时间短,不超过5分钟2分能保持平衡,超过5分钟健侧展翅反应0分被推动时,无肩外展及伸肘1分健肢有不完全反应2分健肢有正常反应患侧展翅反应0分被推动时,患肢无外展及伸肘1分患肢有不完全反应2分患肢有正常反应支持站立0分不能站立1分完全在他人帮助下站立2分1人帮助站立1分钟无支持站立0分不能站立1分站立少于1分钟或身体摇摆2分站立平衡多于1分钟健肢站立0分维持平衡少于1-2秒1分维持平衡4-9秒2分维持平衡多于9秒患肢站立0分维持平衡少于1-2秒1分维持平衡4-9秒2分维持平衡多于9秒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定内容评定标准自己坐0分:不能坐1分:稍许帮助(如一只手)即可坐2分:独自坐超过10秒3分:独自坐超过5秒保护性反应—病人闭上眼睛,从左侧向右侧推;再从右侧向左侧推0分:无反应1分:反应很小2分:反应缓慢,动作笨拙3分:正常反应在帮助下站立0分:不能站立1分:在2个人中度帮助下才能站立2分:在1个人中度帮助下能够站立3分:稍许帮助(如一只手)即可站立独立站立0分:不能站立1分:能站立10秒,或质心明显偏向一侧下肢2分:能站立1分钟,或站立时稍不对称3分:能站立1分钟以上,上肢能在肩水平以上活动单腿站立(左腿、右腿)0分:不能站立1分:能站立,不超过5秒2分:能站立,超过5秒3分:能站立,超过10秒说明:可能最高得分:15分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脊髓损伤受试者的平衡测试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功能级分值微弱0~25很差26~50差51~75功能不完全76~89完全有功能90~98功能达最大99(利手)、96(非利手)④甚少出现大便失禁,病人在使用栓剂或灌肠器时需要监督,或需要定时有人从旁提示,以防失禁。

⑤没有大便失禁,在需要时病人也可自行使用栓剂或灌肠器。

其他方法:肛门造口或使用纸尿片。

考虑因素:“经常大便失禁”是指有1个月内超过一半的时间出现失禁,“间中大便失禁”是指1个月内有一半或以下的时间出现失禁,“甚少大便失禁”是指每个月有不多于一次的大便失禁。

脑卒中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一)知觉障碍:失认症(在脑损害后患者无视觉、 (一)知觉障碍:失认症(在脑损害后患者无视觉、 听觉、触觉、智力、意识等障碍的情况下而不能通过 相应的感觉通道进行认识,常有视觉、听觉和触觉失 认);失用症(部分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常 认);失用症(部分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常 表现有意念性失用或意念性运动性失用等现象);单 表现有意念性失用或意念性运动性失用等现象);单 侧忽略(在疾病早期出现的障碍,表现为对大脑损伤 侧忽略(在疾病早期出现的障碍,表现为对大脑损伤 灶对侧身体或空间呈现的刺激不能作出反应) (二)认知障碍: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因脑组织的损害 (二)认知障碍: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因脑组织的损害 常见有记忆障碍、注意力降低、思维和处理复杂事物 困难。
同侧联合反应:①患侧上肢抗阻力屈曲,引发患侧下 同侧联合反应:①患侧上肢抗阻力屈曲,引发患侧下 肢伸肌张力增高或伸展;②患侧上肢抗阻力伸展,引 发患侧下肢屈肌张力增高或屈曲。 4.步态异常脑血管病后,由于患者在没有足够的肌力, 4.步态异常脑血管病后,由于患者在没有足够的肌力, 肌张力异常和协调、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下,过早的 强行站立及步行,导致行走姿势的异常状态(画圈步 态、长短步态和膝过伸步态)
2.共同运动是在脑组织损伤后出现的一种肢体异常 2.共同运动是在脑组织损伤后出现的一种肢体异常 活动,表现为患侧肢体某一关节进行主动运动时, 会引发相邻的关节甚至同一肢体的所有关节出现不 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上肢共同运动:以屈肌功能占优势,表现为肩胛骨 上肢共同运动:以屈肌功能占优势,表现为肩胛骨 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肘关节屈 曲,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 下肢共同运动:以伸肌功能占优势,表现为髋关节 下肢共同运动:以伸肌功能占优势,表现为髋关节 后伸、内收、内旋,膝关节伸直,踝跖屈、内翻, 足趾背屈。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
明显的标记物。
当测试者发出“开始”的指令后,受试者从靠背椅上站起。站稳后, 按照平时走路的步态,向前走3米/5米,过粗线或标记物处后转身,返
回并坐回座椅,靠到椅背上。
测试者记录受试者背部离开椅背到再次坐下靠到椅背所用的时间,以及 在完成测试过程中出现可能会摔倒的危险性。
每次评定均用相同的靠背椅,每次测试2次,中间休息1分钟,取其均数
与前庭相关的疾病
躯干、下肢骨关节、肌肉损伤、病变、畸形
……
精品课件
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
操作方法与步骤
(1)跪位平衡反应:受检者跪位,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使之倾斜。 1)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 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2)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 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 性反应。
切监视,以免摔倒
差 <21分 需要支持来保持身体平衡。

0分 需要最大量的帮助以保持身体平衡。
精品课件
需乘坐轮椅 需乘坐轮椅
项目 1.由坐到站 2.保持站立 3.保持坐位 4.由站到坐 5.转移 6.闭目站立 7.双足并拢站立 8.站立位上肢前伸 9.站立位从地上拾物 10.转身向后看 11.转身一周 12.双足交替踏台阶 13.双足前后站立 14.单腿站立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精品课件
内容
平衡评定的目的、定义和内容 平衡评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平衡临床评定内容、方法及操作 平衡量表评定内容、方法及操作 平衡仪器评定内容
精品课件
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
1.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 2.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3.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5.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术、药物)和康复训练的疗效; 6.跌倒风险的预测。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

走出房子并走到停在车道的车旁?__________%
进入汽车 __________%
穿过停车场走到购物商场?__________%
在斜坡上下走动?__________%
在一个拥挤的商场内行走,里面的人快速的经过你?__________%
当你在商场内行走时,会被人撞倒?__________%
ERBE:Balance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静态平衡测试
上:健康老人, 下:脑卒中老人
脑卒中
正常
脑卒中
动态平衡测试方法
Biodex:Balance
Balance Master
Equitest
平衡功能评估总结
传统观测法—粗略、主观,缺乏量化,主要用于筛选
(2)坐位平衡反应:受检者坐在椅子上,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
侧牵拉。
1)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 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2)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 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 应。
(3)站立位平衡反应:
(4)跨步反应:受检者站立位,检查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
受检者身体。 1)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
现调整; 2)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
调整。
(5)活动:评定在活动状态下(最好是ADL中)能否保持平衡。
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 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线,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
平衡测试仪评定—检测定量、客观

协调与平衡能力

协调与平衡能力
.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
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并 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 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 动模式来应变, 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1)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
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速走 指示准确
Ⅶ.运动徐缓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突然停止后再走
绘圆或横8字试验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跟膝胫试验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Ⅷ.姿势紊乱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指-他人指试验
单足站
.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 人体恢复原有平衡
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
种平衡反应, 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 在于支持身体, 防止摔倒。 2.跨步及跳跃反应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内, 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 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以外时, 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 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 体位稳定性好, 容易维持平衡;支撑面小, 身体质心 提高, 体位的稳定就需. 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持。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直线走

2018年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6(1)

2018年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6(1)

康复评定常用量目录一.肌力评定二.肌张力评定三.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四.平衡功能的评定1.Fugl-Mayer平衡反应测试2.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3.Berg平衡量表4.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5.MAS平衡功能测试6.三级平衡评定标准五.运动平衡协调功能评定1.协调功能分级2.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3.非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4.平衡功能分级六.步态分析1.步行周期各关节活动度2.步行周期中肌肉活动情况3.Hodden步行能力评定4.Hoffer步行功能分级5.异常步态汇总七.感觉功能评定八.神经反射发育评定九.心功能评定1.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协会十.肺功能评定十一.肌电图检查十二.认知功能评定1.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2.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3.焦虑自评量表(SAS)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十三.ADL能力评定1.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2.功能独立评定量表(FIM)3.Frenchay活动指数十四.生活质量评定1.脑卒中患者的疾病影响调查表中风专用量表-30(SA-SIP30)2.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十五.脊髓损伤评定1.感觉损伤的评定2.运动功能损伤的评定3.AS2A脊髓功能损伤分级十六.偏瘫运动功能评定1.Brunnstrom评定2.偏瘫手功能评定3.Fugle-Meyer评定十七.神经损伤评定1.Glasgow昏迷量表2.韦氏记忆量表3.Albert线段划消测验4.Schenkenberg二等分线段十八.压疮的评定1.美国压疮协会压疮分级十九.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一.肌力评定1.Lovett肌力评定标准.分级名称评级标准0 零未触及肌肉收缩1 微弱可触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2 差解除重力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 可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 良好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5 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分级评估标准5 能抗阻力作全范围活动,与正常肌肉相同5- 能抗5级相同的阻力,活动范围<100%>50%4+ 活动初中期能对抗4级相同阻力,末期对抗5级的阻力4 能对抗轻度阻力全范围活动4- 能对抗与4级相同阻力,活动范围<100%>50%3+ 与4-只是阻力大小的区别3 能抗重力全范围活动3- 能抗重力,活动范围<100%>50%2+ 能抗重力,活动范围<50%2 去除重力全范围活动2- 去除重力活动范围>50%1+ 去除重力活动范围<50%1 可触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0 不能触及肌肉收缩二.肌张力评定三.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四.平衡功能的评定1.Fugl-Mayer平衡反应测试3.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总分56分。

第三章 6(平衡功能评定)

第三章 6(平衡功能评定)

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 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 少身体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 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 和保持平衡。
③跨步调节机制(stepping strategies)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
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LOS),髋调节机制不
(3)运动控制(协同运动模式)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 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 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 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动作机制。
功能性前伸试验:
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或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脚跟碰脚趾行走
走直线
走圆圈 绕过障碍物行走
跌倒危险指数(姿势应力试验)
主要用于老年人检查,让其站立位下,腰部系
5.评定内容:
①静止状态下: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
衡,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在一定 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整 反应。 ②运动状态下: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 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 ,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 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
5.评定内容:
前庭觉
重力与空间 位置
移动不平整基底移 非正常运动 动目标或在黑暗中 环境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中 反

枢 应
运动系统
牵张反射 脊髓 外界刺激 局限并固定 模式 不随意运动 脑干皮质下 外界刺激 随意运动 脑干皮质 自身外界

Semans平衡功能评定法

Semans平衡功能评定法
Semans平衡功能评定与平衡功能三级评定法一样属于观察评定法,但其观察内容和分级标准则
与后者迥然不同,主要应用于小儿脑瘫及卒中后偏瘫患者,目前在国内应用并不广泛。下面是修订
后的Semans标准:
级别
特征
Ⅴ 能单腿站立
Ⅳ 能单膝跪立
Ⅲ 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立着时能将身体重心从后腿移向前腿
Ⅱ-3 能双足站立
大球或滚筒上的训练:
患者双手分开,与肩同宽,抓握体操棒,治疗师与患者手重叠协助握棒动作,并使腕关节保持背伸 位 患者用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健侧足轻踏于大球球体,治疗人员用脚将大球前后滚动,患者下肢随之 运动,但不得出现阻碍大球滚动的动作 健侧下肢支撑体重,患足置于大球上,随大球的滚动完成屈伸运动 6.专门设备的平衡训练 平衡仪训练(静态) 患者站在平衡仪平台上 双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向体侧 通过观看平衡仪屏幕上的各种图形,按图形要求完成立体重心的调整 注意室内安静,保证患者精神集中 6.专门设备的平衡训练 水中平衡训练 1级: 双足分立,保持良好的姿势列线
双上肢于肩水平外展,掌心向前 完成双上肢向胸前合拢的动作 2级: 双足间距离缩小,直至并拢, 完成动作 3级: 单腿站立,完成动作 4级: 闭眼,完成动作 5级: 双手佩戴划水板,增加阻力 完成动作 7.运动系统疾患的平衡训练 躯干的平衡训练 主要针对腰痛等脊柱疾患 腰痛患者的平衡问题: 姿势摆动过多 平衡反应差 平衡策略发生改变 (以髋和腰为支点保持直立平衡
对于由于肌肉骨骼损害或神经肌肉损害所致的平衡功能障碍,应注意加强损害水平的康复治疗 有认知损害者应改良平衡训练方法 训练首先应保持头和躯干的稳定 动态平衡训练时,他人施加的外力不应过强,仅需诱发姿势反射即可 若训练中发生头晕、头痛或恶心症状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

偏瘫平衡评定的三级评定标准

偏瘫平衡评定的三级评定标准

偏瘫平衡评定通常采用三级评定标准,具体如下:
1. 一级评定:完全丧失平衡能力。

患者无法自主站立、行走或保持身体的平衡,需要完全依赖他人提供支持和协助。

在进行平衡测试时,患者无法完成任何要求平衡的动作。

2. 二级评定:部分丧失平衡能力。

患者在站立、行走或保持身体平衡时存在明显困难,但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协助实现平衡。

在进行平衡测试时,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步行器)或者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些要求平衡的动作。

3. 三级评定:基本保持平衡能力。

患者在站立、行走或保持身体平衡时有一定的困难,但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中需要平衡的动作。

在进行平衡测试时,患者能够完成绝大多数要求平衡的动作,并且不需要倚靠辅助工具或他人的帮助。

这些评定标准用于对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定量评估,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和设计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1。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 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
(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 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 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
(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 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
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 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
动的能力; 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
制; 3.精细运动:评定测量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
速度的能力;
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 某部分的能力;
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 姿势的能力。
评定程序
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 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 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
动; 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评定方法
分为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 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
(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 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 渐加快速度。
(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 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 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 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
(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 手拍膝。
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与灵巧性
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CNS控制下,一组或 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衡、准确而协调的随意 运动
灵巧性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 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的准确性等

平衡功能临床评定

平衡功能临床评定

(三)“站起-走”计时测试
• 方法
• 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 返回来的时间以及在行走中的动态平衡
• 结果判断
• • • • • 1分:正常 2分:极轻微异常 3分:轻微异常 4分:中度异常 5分:重度异常。
(四)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 (PASS) -1
• 姿势维持
无支持下保持坐位 0分:不能保持坐位; 1分:能在轻微的支持下(如用一只手)保持坐位; 2分:能在没有支持下保持坐位>10s; 3分:能在没有支持下保持坐位5min。 坐在一张高约50cm检查台的边上 或坐在椅子上,例如Bobath床,双脚触地
• 强化Romberg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 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 为60秒
临床观察(二)
• 自发姿势反应:
受检者取中立位站立,用轻或中等强度力量在胸骨
或骨盆处向后推,然后再向前推,观察在不同方向 平衡有无丧失。分正常、良好、一般、差、不能5级。
• 功能性前伸试验(Functional reach test) • 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平衡的生理基础
• 前庭系统 若身体已失去平衡或即将失去平衡时,来
自半规管的刺激将会通知CNS来调整或修正,
使身体免于失去平衡。
当躯体感觉冲动和视觉冲动均不存在或者
出现错误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
平衡中才变得至关重要。
平衡的生理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中枢神经系统根据三 种感觉输入判断COG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状况。 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做出正确的决定,相应的 肌群协调参与以应对姿势变化,调整身体重心 回到原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评定ppt课件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评定ppt课件

1、协调定义
• 协调: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 力。
• 协调运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 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 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 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 进行运动。
2、协调的临床评价
• 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 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功能评定适应证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氏病、小脑疾 患、脑瘫、脊髓损伤等
• 前庭功能损害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截肢、 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平衡功能评定禁忌证
• 严重的心肺疾病 • 下肢骨折未愈合
(四)平衡评定方法
• 1、评定的程序 • 2、评定方法
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 1分-不能活动。
谢 谢!
平衡仪测 试法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 成站立反应。
谢 谢!
二、协调功能评定
二、协调功能评定
• 1、协调的定义 • 2、协调的临床评价 • 3、评定程序 • 4、评定方法
然停下和开始.
1、评定程序
• (3)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 • (4)在用力时维持平衡(推一个物体) • (5)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
2、平衡评定方法
• 观察法 • 量表法 •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例如:睁、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双足靠拢站,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量表评定平衡
Fugl-meyer平衡测定 PASS平衡评定 Berg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Tinnetti量表
(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
平衡评定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Romberg检查法: 1851年由Romberg制定
受检者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 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强化Romberg检查法:1966年由Gragbiel
开始使用
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 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秒。
前庭系统掌管平衡感
前庭系统在所有的感觉系统中,是最先成熟的。 大约在婴儿八、九周大时,内耳的平衡器官便 以形成,并且开始运作。
胎儿期所接收到的刺激主要来自母亲的活动, 当母亲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散步、爬楼梯、做 体操等,都能促进胎儿前庭系统发展,有助於 宝宝未来对外界刺激输入时发挥自动调节的作 用,过滤掉不必要的刺激,或使宝宝对刺激更 敏感。
心理因素 可分为以下两种: ①高度因素———有否有恐高症. ②紧张因素———如考试前的紧张;运动员比赛前的
紧张、罪犯说谎时的紧张等.
技术因素 可分为两种: ①姿态因素———如上肢上举或侧平举;单脚支撑下
悬空腿上提的高度等. ②负重因素———如背书包的姿势与重量;走钢丝时
手握横杆的长度及重量等
平衡评定的目的
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 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 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 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 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 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 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 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 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站立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是指根据运动神经元损伤程度、运动控制、观测和支持(例如辅助设备)的需要,将平衡功能分为五个级别。

1. 一级平衡功能:能够独立站立、行走和转身,没有明显的平衡问题。

2. 二级平衡功能:需要手柄或支撑物支撑,能够在平稳的地面上行走。

3. 三级平衡功能:需要辅助设备或其他人的帮助才能行走,可能存在一定的平衡问题。

4. 四级平衡功能:需要助行设备(例如助行器、轮椅等)或其他人的帮助才能行走,平衡问题明显。

5. 五级平衡功能:需要床上卧位或其他人的全面支持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能独立行走。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一、概述
(三)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人体正常平衡功能的维持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前庭功 能、躯体感觉(主要是本体感觉)、视觉和肌肉的完整整 合,是一个综合的神经肌肉共同协同运动的过程,包括感 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3个环节。
一、概述
1.感觉输入
人体对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关系的感知, 有赖于视觉、躯体感觉、前庭功能的正常,适当的感觉输入, 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重要 作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衡的定义及分类、平衡反应,平衡的维持机制及 评定方法;协调的定义,协调障碍常见类型及表现。 2.熟悉平衡与协调评定的目的和评定内容。 3.了解平衡功能评定适应症与禁忌症及评定的注意事项; 协调障碍的分级,上下肢协调性试验和上田氏协调实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二、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适应症 三、平衡功能评定的内容与注意事项 四、平衡功能常用的评定方法
四、平衡功能常用的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闭目直立检查法 受试者闭目直立,双脚并拢,两手臂下垂、侧平举
或两手互扣于胸前,观察受检者有无站立不稳或倾倒。若 有前庭功能障碍,将向患侧偏倒;转动头部时,偏倒方向 也随之改变。若小脑有病变,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头部 转动时不会引起偏倒方向的改变。此方法仅适合于前庭功 能障碍的患者,不适合于正常人。
4.计时“起-行”测试
评定时患者穿平常穿的鞋,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椅子 座高约 46cm,扶手高约21cm),身体靠在椅背上,双手放在 扶手上。在离座椅3m远的地面上贴一条彩条的粗线。当测试 者发出“开始”的指令后,患者从靠背椅上站起,站稳后, 按照尽可能快走路的步态,向前走3米,过彩条粗线后转身 ,然后迅速走回到椅子前,再转身坐下,靠到椅背上。受试 者从座椅上开始站起的瞬间开始计时,当其再次回到座椅坐 下计时结束。测试过程中不能给予任何躯体的帮助。记录时 间,时间越短,平衡能力越好。

立位平衡分级

立位平衡分级

立位平衡分级
立位平衡分级是一种评估人体平衡能力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6个等级,从1级到6级,分别表示着不同的平衡能力水平。

1级:需要支持,无法自行平衡。

2级:需要接触物体支持,能维持平衡姿势,但无法站立稳定。

3级:无须接触物体支持,能维持平衡姿势,但姿态有轻微变化。

4级:可以在不平稳的支撑面上站立,但无法完成较为复杂的动作。

5级:能在不平稳的支撑面上站立,同时完成较为复杂的动作。

6级:完全平衡掌控,不论在何种支持面上,都能完成高难度的平衡动作。

立位平衡分级的结果可以帮助医学专业人员评估病人的康复进展,也可以帮助个体自我评估身体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
介绍
功能分级是一种将软件或系统的功能按照重要性或紧急程度进行分级的方法。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不同级别的功能进行平衡分配,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的定义、目的、原则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定义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是指将软件或系统的功能按照自身的特点、用户需求和系统资源进行分级,以便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分配,并达到平衡的效果。

目的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的目的在于解决软件或系统过于臃肿、功能冗余或功能不足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使软件或系统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更加高效、稳定和可靠。

原则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按需分级: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资源合理分级,将重要且必需的功能放在高等级,次要但常用的功能放在低等级。

2. 有序优化:对每个功能等级进行有序优化,以确保高等级功能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3. 资源合理分配:根据系统资源情况,合理分配功能等级之间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

4. 可扩展性考虑: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升级,应设计具有可扩展性的功能分级体系。

实施方法
1. 确定功能等级
根据软件或系统的特点和用户需求,结合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不同功能的等级划分。

常见的等级划分可以包括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等,具体划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2. 分级优化
根据确定的功能等级,对每个等级的功能进行优化。

高等级功能要优先进行优化,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用性。

对于低等级功能,可以根据资源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适度的优化,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3. 资源分配
根据系统资源情况,合理配置和分配功能等级之间的资源。

高等级功能可以占用更多的资源,而低等级功能则需要适度控制资源使用。

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4. 测试和评估
在实施功能分级5级标准之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进行及时修复和改进。

评估可以对功能分级5级标准的效果进行检验和总结,以便调整和优化。

结论
平衡功能分级5级标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解决软件或系统在功能分配上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

通过合理的分级和优化,可以实现功能的平衡和系统的稳定。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应遵循相关的原则,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测试和评估。

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使功能分级5级标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和系统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