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1课《七律长征》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1课《七律长征》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1课《七律·长征》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我们踏入了第二单元的篇章,首当其冲的是毛泽东主席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

这首诗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豪迈的笔触,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与英勇无畏,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歌。

接下来,我们将一同梳理这首诗的重要知识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文主题、文学体裁、作者信息及主要内容●课文主题:歌颂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每句七个字,共八句,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

●作者信息: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主要内容:全诗通过描绘红军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现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乐观态度和英雄气概,最后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结,表达了胜利在望的喜悦和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

●中心思想:颂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字词●生字:逶(wēi)迤(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páng)礴(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多音字:无直接多音字,但需注意“难”字在此处读nán,表示困难;而在“难民”中读nàn,表示灾祸。

●近义词:逶迤—蜿蜒磅礴—雄伟●反义词:逶迤—笔直乐观—悲观修辞手法●比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的细小波浪,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的泥丸,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主题思想: (2)五.注解: (2)六.鉴赏: (3)七.课后习题: (6)第1课时同步练习 (7)第2课时同步练习 (8)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笔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求得革命胜利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战役。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长征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充满艰难险阻和牺牲奉献。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对长征的探讨。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长征发生的背景是国共内战的爆发。

当时国民党在毛泽东领导下追击共产党,为了保卫革命的成果和继续开展革命事业,红军不得不进行强行转移。

长征的起因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与国民党作战,确保革命的延续和胜利。

二、长征的过程和经历长征的过程非常艰苦,红军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翻越险恶河流、跋涉草地荒漠等各种恶劣环境。

红军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战斗,与敌人进行激烈的交锋。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面对敌人的追击和封锁。

红军士兵饱受饥饿、疲劳和寒冷的折磨,但他们始终坚韧不拔、英勇不屈。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的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环境下的顽强斗争,也是一次进行革命战争艰苦实践的生动课堂。

长征锻炼了红军,提高了官兵们的战斗素质,同时也加强了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和组织能力。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了更大的政治地位,使得党的声望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长征还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

长征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范围内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人们,对革命斗争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四、长征的启示和反思长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意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长征也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长征的精神和经验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借鉴和运用。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时期的一次重要行动。

长征虽经历艰辛和牺牲,却以伟大的胜利告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1.我会认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mín)山云崖.(yá)大渡.(dù)桥2.词语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诗情分析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4.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

《七律·长征》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必备知识点关于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的必备知识点,可以归纳如下:一、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字词解析1. 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

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丸:泥丸。

2. 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jǐn(尽管)。

3. 形近字崖(山崖)与涯(天涯)。

渡(渡河)与度(度假)。

4. 注解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等闲:寻常、平常。

三、诗句解析1.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心句,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比作“细浪”和“泥丸”,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对偶句,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1. 诗歌的韵律和形式:
这首诗是以七律为形式的,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它严格遵循诗歌的韵律,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与下一句的相对应位置的字押韵。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主题是长征,表达了红军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3.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红军的艰辛和坚韧。

4. 诗中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当时红军正在进行长征,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敌人的追击。

然而,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5. 诗中的文化元素:
这首诗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诗歌元素,如韵律、对仗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诗歌的元素,如象征、隐喻等。

这种融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6. 个人感受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的英勇和革命精神。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和魅力,它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 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下面是该课文的课堂笔记,以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
本课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一次重要行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红军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
1.标题:《七律长征》
2.作者:毛泽东
3.体裁:七言律诗
4.写作特点: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5.内容概述:描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6.重点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
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思考与讨论
1.诗中描述了哪些著名的战役和地理环境?
2.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思想?
3.你认为诗中的哪些词句用得最好?为什么?
4.你如何理解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如何借鉴和应用这些精神?
四、拓展阅读
建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了解更多细节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PPT教学课件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PPT教学课件带内容
乐观主义精神。
七 律
长 征
·
LONG MARCH
3-1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

常的事。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翻腾的细小


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
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
的流水将两岸高耸的山崖也拍击得

长征先后顺序抓住五个重点场景来描述的。背诵时可以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还
需注意韵律,诗的语调、语速和停顿等。
·
七 律 长 征
LONG MARCH
课文 习题导航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案:诗句的意思: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
长 征
LONG MARCH
(páng bó)


磅 礴 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zǒu ní wán)

走 泥 丸 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mín shān)
岷 山 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
(sān jūn)
长 征
三 军 这里指红军队伍。
LONG MARCH
字词 近义词

字 词 百 花
LONG MARCH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课外 知识积累


> 描写战争场面的四字词语

【学霸笔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学霸笔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本文共有( )句。

2.默读课文两遍,朗读三遍,读准节奏,读出磅礴的气势。

试着背诵课文。

3.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律l ǜ 崖y á 渡d ù 索su ǒ注意:“崖”下面是两个“土”;“渡”左部是三点水,与“度”区分。

4.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并用画线的词造句。

逶迤 乌蒙 等闲 磅礴 云崖 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认真读课文,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乌蒙大渡河。

金沙金沙江。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乌蒙山。

6.诗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读诗句,选一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欣喜B.全都C.喜欢D.竭尽8.思考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9.选择题:“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说明了(),“寒”说明了()。

A.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B.飞夺泸定桥战争的惊险悲壮10.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填空。

《七律·长征》是一首_____诗,这首诗写于_____,当时_____率领中央红军越过_____,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_____的战斗豪情。

知识梳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生字分析带习题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注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注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注释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 红军:军队的通称。

3.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4.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主要山岭绵延起伏叫“五岭”;细浪:小浪花,这里比喻翻山越岭时红军战士走过的地方。

5.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的高原上,气势雄伟叫“磅礴”;“走泥丸”是以滚泥丸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 金沙: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7.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8. 大渡:大渡河。

9. 铁索寒: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由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寒在这里代表高耸入云,让人望而生畏。

10. 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是指红一、二、三方面军,只有红军全部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才能说是“尽开颜”。

赏析: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不是用抽象的笔墨来描写长征的伟大与艰辛的,而是用既具形象又蕴深意的比喻来予以表现的。

诗中“万水千山”的形容绝不止是夸张的手法,而现实中的万水和千山无疑在证明着红军长征途中所跨越的地理距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写山,“腾细浪”和“走泥丸”的比喻生动地揭示了红军的伟大力量以及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是写水,“云崖暖”和“铁索寒”的对比则反映了红军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所保持的乐观态度。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笔记《七律·长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笔记《七律·长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笔记《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的一篇诗歌,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表达了对于革命英雄的深深敬意和赞美之情。

下面是本课的笔记内容。

长征,是中华民族崭新历史中的一座高山。

这是一篇描写红军长征的七律,通篇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表达了长征的千辛万苦,英勇坚毅的红军战士,以及他们为了全国的革命事业而顽强奋斗的决心。

第一节中,诗歌开篇就呈现了长征的辛苦和艰难。

通过描绘“五岭逶迤腾细浪,冲波洗遍九曲河”,作者刻画了长征逆流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的英雄形象。

在第二节中,诗歌通过“铁索一条铺川道,青泥何盘萦岭卧”描绘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状况,语境中洋溢着长征途中创造奇迹的精神。

第三节表达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意志。

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人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前行的情景。

第四节中,通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将红军的奋斗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强调了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和成功。

整首诗歌既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困难,又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红军用他们的血与汗书写了英雄的篇章。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能够体悟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和红军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总结起来,《七律·长征》这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非常凝练,以七律格式呈现出红军长征岁月中的艰苦和英勇。

通过描绘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困境和坚持信念,展示了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和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

这篇诗歌振奋人心,让人敬仰红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红军崇高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必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课文知识点 (2)一、我会写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义 (2)六、朗读节奏 (3)七、文学常识 (3)八、问题归纳 (4)九、诗歌大意 (5)十、课文主题 (5)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的笔记,供您参考:
1. 主题:《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表达了红军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 重点词语:
七律: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万水千山:形容山峰和河流的数量极多。

等闲:平常,轻松。

五岭:五座岭山,在江西省和广东省之间。

腾细浪:翻涌的细小浪花。

走泥丸:在泥球上走过。

3. 诗歌分析:
诗歌前两句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展现了红军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决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移的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五岭和乌蒙山比作细浪和泥丸,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描述了红军在金沙江和大渡河上的战斗和行军,通过对比“暖”和“寒”两个词,表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英勇和坚韧。

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表达了红军对岷山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展现出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顽强斗志。

4.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5. 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根据这首诗的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者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九、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十、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年)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课后习题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