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复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概说1、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著有《美学》,他被称为“美学之⽗”,标志美学作为⼀门独⽴学科的正式确⽴。
2、美学研究是三种范式:①以美的本质为核⼼来研究审美对象②以审美⼼理为核⼼来研究美感③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3、美学定义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研究美和艺术的⼀门科学,包括哲学美学、⼼理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研究对象分别是美、美感和艺术。
第⼆章西⽅美学发展历程⼀、古希腊到⽂艺复兴时期(美的哲思,⼈的赞颂)⼩结:古希腊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区分了现象和本质,确⽴了西⽅美学研究的第⼀种范式。
⽂艺复兴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对⼈的⼼灵的启迪和赞颂。
⼆、⼗七、⼗⼋世纪美学(转向内⼼,深⼊⼼灵)理性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启蒙主义美学⼩结:美学研究的重⼼已经由美的形⽽上学的思考转向对⼈类美感经验的考察;由泛美⾛向艺术,转⽽研究艺术。
三、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登上⾼峰,⾛向繁荣)笛卡尔:“清晰明⽩的理念”布⽡洛:三原则“事之常理”“⼈之常情”“普遍永恒⼈性”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合理地否定了神学、美学,但是后期理性主义⼜⾛上了⼀个极端,过于重视理性,⽽否定了感性。
夏夫兹博⾥、哈奇⽣休谟博克荷加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纠正了理性主义,重经验、重感觉,从审美主体能动的⽅⾯和客观形式的影响⽅⾯阐述了相关的美学理论。
伏尔泰、狄德罗、莱⾟、⽂克尔曼、鲍姆嘉通、维柯歌德评论莱⾟的著作《拉奥孔》“这部著作把我们从⼀种幽暗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理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峰俄国⾰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美学开始萌芽(唯意志主义美学,现代⼼理学美学早期诸多流派)马克思主义美学厄尔尼雪夫斯基“美是⽣活”西⽅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⑴区分现象和本质,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重⼼)⑵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础结构,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注重⼈与物的对应和美感的研究(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重⼼)⑶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美学原理 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一、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真: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善:伦理学、宗教美:美学、艺术问题引入:什么是美?从美的视角看世界与从真、善的视角看世界有什么不同与联系呢?(请同学们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二、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张图片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丹麦是北欧设计的重镇有很多设计史上的大师都来自丹麦他们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作完美的吻合。
这一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突破了工艺、技术僵硬的理念,融进人的主体意识,从而变得充满理性。
白色烂花大牡丹绘紫藤直领褙子(不加衬里、半透明)+交襟琵琶袖上襦(半透明、须着中衣)+纯白烂花大牡丹马面裙范斯沃斯住宅——躺椅和线条简单的桌椅总结:感性层面的美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
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对美的理性思索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
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1、一般识记:一般得美学观点如:鲁迅得喜剧观与悲剧观、形式美得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得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得东西毁灭给人瞧。
鲁迅得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得撕破给人瞧。
形式美得内涵:形式美就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得有规律得组合。
美得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得内容就是间接得,朦胧得。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得美,一般指得就是优美。
优美就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得合目得性与客观得合规律性得与谐统一。
它就是真与善得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得一种与谐关系,优美得本质在于人与世界得与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得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就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得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得本质就是人化得自然。
自然美就是无目得,无概念,自由得,在自然风景上显美,就是主客观得统一,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得统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得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就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得一个充满生命力得意象世界。
丑:丑就是美得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得本质力量受到窒息与排斥,非人得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得外观走进了我们得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得就就是丑。
美感:美感就是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得一种感动,就是一种赏心悦目与怡情得心理状态,就是对美得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得感情体验愉悦得特征,始终不离感性得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得认识。
2、整体理解:重要得美学观象得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得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得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得美学意义、意境得基本特征、艺术品得层次结构崇高得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得“大”与对象数量得“多”,一般具有磅礴得形式,突出审美得力度。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讲: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1、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是何时?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西方美学的历史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本体论阶段:世界本体。
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特的、终极的、普遍的美。
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
认识论阶段:真理获得。
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代表人物:狄德罗、黑格尔、康德、培根语言学阶段:3、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审美是人一种生命实践(命题)。
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4、审美是特殊的人生境界(命题)。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第二讲:审美活动论1、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审美需要有何特征?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是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1、美学1750年,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哲学学科;是交叉学科;是正在发展的学3、学习美学的意义:提升自我人格修养,提升自己人生境界,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培养自我思考能力,从而获得一种人生智慧。
4 、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蔡仪,吕荧、高尔太,李泽厚,朱光潜。
5、审美意象性质:a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情趣的感性世界(月是故乡明);b不是一个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c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d给人一种审美愉悦。
6、审美态度:有审美的眼光才能看到美,需要摒弃事物的科学性,实用性。
从主客二分中跳出来。
7、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特征):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
8、移情:设身处地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人也感觉到事物的这种感觉,并产生同情和共鸣。
9、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1)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2)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影响。
10、美是历史的范畴,没有永恒的美。
审美活动不能脱离自然。
11、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风俗习惯等。
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
12、社会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趣味:个人审美偏爱,标准,理想,带有个体的特征。
格调: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的表现。
在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13、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有等级的分别、(桂林山水甲天下)14、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依赖社会文化环境,是历史的产物。
西方:文艺复兴;中国:魏晋时期。
人与自然的契合。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一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织的意识系统。
2、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示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1、美在生活:“美在生活”是说把美同人类社会生活明确联系起来,断言“美是生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
2、美在形式------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
二1、1750年,鲍姆加通发表《美学》一卷,这被美学史认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2、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表明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3、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色彩、形状、声音。
4、自然美指自然界万物的美。
自然美欣赏的历史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5、科学美是一种理性美,用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领悟”。
科学美的特征是抽象简洁、和谐规律、新奇深刻。
6、审美心理过程一般要经历开始、高潮和效果延续阶段,从而呈现出美感的不同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一、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1.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
2.美的本质及其特点
3.美学的分类与学派
二、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美的主观性的含义和特点
2.美的客观性的含义和特点
3.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三、美的标准与价值
1.美的标准的形成与评价
2.美的标准的多元性与相对性
3.美的标准与文化、历史的关系
四、美的表现形式与艺术
1.美的表现形式的分类与特点
2.艺术的定义及其与美的关系
3.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的变迁与发展
五、美学与审美经验
1.审美经验的特点与形成
2.审美经验的价值与意义
3.美学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六、美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1.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2.美学研究的途径与技巧
3.美学研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七、美学的社会意义与实践
1.美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2.美学在教育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3.美学的实践与应用领域
八、美学原理的发展与传承
1.中国古代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3.当代美学原理的新思考与前景展望
九、美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2.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运用
3.美学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和谐发展
这些提纲涵盖了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复习的框架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和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美学理论、案例和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连接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知识,全面理解美学原理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美学原理》(XXX)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XXX)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XXX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XXX提出的,因此又称为“XXX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5.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知识
• 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 什么是自由创造? 最珍贵特性? 最珍贵特性? • 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 、 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 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 求的活动。 求的活动。 •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 、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有三点: 有三点: •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 特征之一。 特征之一。 • (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 二、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 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 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 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 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 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 是从审美的角度, 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 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 一、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 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 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 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 合所具有的美。 合所具有的美。
• 二、形式美的特征:1、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 形式美的特征: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义。2、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 一定的抽象性。 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 一定的抽象性。3、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 着密切的联系。 着密切的联系。
《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
引言概述:美学原理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美学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进行复习,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为审美经验的形成、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审美价值的判断、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帮助读者巩固对美学原理的理解,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正文内容:一、审美经验的形成1.1情感与意识对审美经验的作用1.2感官感受对审美经验的影响1.3社会文化背景对审美经验的塑造1.4媒介与技术对审美经验的改变1.5自我意识对审美经验的参与二、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2.1美的本质及其特征2.2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2.3表示与表达的美学原理2.4美的形式与美的内涵的关系2.5美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三、审美价值的判断3.1审美标准的多元性与主观性3.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3.3美的相对性与普世性的平衡3.4传统与创新在审美价值判断中的作用3.5文化差异对审美价值的影响四、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4.1艺术家的创造过程与意图4.2艺术品的审美表现形式与特征4.3观众的审美体验与共鸣4.4自然与人为在艺术品创作中的作用4.5艺术品的多重层次解读与欣赏方式五、美与文化的关系5.1美的文化观念与审美观念的异同5.2文化对美的认知与评价的影响5.3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独立发展5.4文化多元性对美的丰富性的意义5.5美学原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总结:通过对《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的详细阐述,我们对审美经验的形成、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审美价值的判断、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审美经验的形成不仅涉及情感与意识的作用,还与感官感受、社会文化背景、媒介与技术、以及自我意识的参与密切相关。
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及其特征、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表示与表达的美学原理等。
审美价值的判断既具有主观性又应考虑客观性,传统与创新、文化差异等因素也需要综合考虑。
美学原理 重点
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Äesthetik)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
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人称之为“美学之父”。
2.中国的美学: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
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行美育。
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乎象。
著作:《诗论》、《谈美》、《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里的“花”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对象,而“花是美的”这里的“花”则是客观自然景物与人的主观情思相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白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3.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人。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历,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立。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开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立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立: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表达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表达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根底。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根底—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构造提醒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鲍姆嘉通——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
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物种的尺度和需要——即该物种之所以为该物种的那种尺度和需要, 如动物只会营造巢穴, 像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
这既是该物种的尺度, 又是它的本能的需要。
内在的尺度——即是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 一方面要认识客观规律, 一方面要符合人本身客观需要, 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即“内在的尺度”, 所以叫“内在的尺度”因为它不是外在的物种的尺度。
例如:桌子原本是木头做的。
《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提出的, 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美是关系——狄德罗提出的, 他说: “就哲学观点来说, 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 就是美的。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在诗画戏曲以与园林等门类艺术中, 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 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 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意境体现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 欣赏和批评中, 意境常被作为衡量一个艺术美的标准。
美是生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
社会美: 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 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丑, 艺术丑和艺术美是对应的。
艺术丑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美是生活: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
多样统一: 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 也叫和谐。
体现了生活, 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 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 “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 但不等于生活, 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总结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总结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普遍规律和本质的学科,它探讨的对象是艺术和审美现象。
在此次学习中,我们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了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形式与结构以及美的感受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总结美学原理的重点。
首先,美学的起源和定义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一个重点。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追求与研究。
在古希腊,美学主要是关于感性美与理性美的辨析,以及美与真、善的关系。
而在现代,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和审美经验,它将美与艺术划等号,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艺术品、音乐、文学、戏剧等等。
其次,美学的特征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个重点。
美学认为美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特征。
客观性是指美存在于客观的事物之中,不同的人在感受美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但并不会改变事物本身的美。
而主观性则是指美是一个主观感受,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都不同,所以对于美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美的形式与结构是美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
结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在组织结构,如节奏、比例、对比等。
形式与结构是美的主要表现方式,它们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观者的审美体验。
在此次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线条的种类与运用、色彩的基本原理、形状与构图的要素等内容,这些都是美的形式与结构的基本知识。
美的感受是美学原理中的核心内容。
感受是指人们对美的直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美的感受可以是欣赏、喜爱、赞赏等,也可以是震撼、感动、激动等。
感受是美学原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它与美的创造者和美的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在此次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美的感受的心理原因和生理机制,了解了美的创造者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观众如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美的享受。
最后,美学原理还涉及到美的价值和意义的讨论。
美的价值是指人们对美的认同和追求,美的意义是指美对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
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
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
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
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他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7.美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上的“美”的区分: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
这些都不是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
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而广义上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8.柏拉图观点: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奇妙无比的“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是客观的。
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9.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①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是典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②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美在心不在物。
就美与美感的关系说,是美感决定美;③李泽厚: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④朱光潜: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10.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1.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答: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肯定。
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化了自己,而其实体化了客体,因而总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彼此外在、相互对立的,所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把实体性的“自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否定。
到了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真正见到事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皆如其本然,这种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
这是刹那间的真实。
这是“心物不二”。
所以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万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现、敞亮。
反过来说,“心”的存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12.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13.梵高《一双鞋》能解释什么: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漫不经心的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不存在,而只有梵高对它进行审美观照时,也就是当他进入梵高的审美活动(审美体验)时,它才对艺术家敞开。
艺术家于是看到属于这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界。
这不是一双作为物理存在的鞋或有使用价值的鞋,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14.真善美的统一:真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被人认识和利用的时候,即是“为我之物”,真代表“有”。
善是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遵循它,利用它,以符合人的意愿,便有了善的价值。
人类社会体系中,主要是“真”和“善”的价值,经历了一个从真到求善的一个过程。
美以真善为前提,美必须建立在真的前提上,美必须以善为前提,真善并非都是美的。
美是以真善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内容。
真善美的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15.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用“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说明美感的性质(美感的三个层面):“现在”是当下的直接的感兴,是“心目之所及”。
“现成”就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世界。
美感是“显现真实”—是真与美的统一。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体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16.审美态度是什么及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态度?①为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观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
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
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瑞士审美学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
所谓“心理的距离”,就是指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②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老子提出“涤除玄鉴”的命题,“涤除玄鉴”就是把关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
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理论最核心的思想是要人们从自己内心排除利害观念,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
“平常心”是禅宗的概念。
所谓“平常心”,一是要破除“功利心”,二是要破除“分别心”。
17.什么是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意象的生成。
18.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
区分的根据主要是两点:第一,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快感则其与实用要求的满足。
第二,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但是不要把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这种区别加以绝对化,要注意:第一,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
第二,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19.高峰体验是什么?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的特征: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
2,高峰体验的认识是存在认识。
3,存在认识和普通认识还有一个区别。
存在认识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4,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5,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和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
6,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是手段体验。
7,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8,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情怀。
20.美感的特征(综合描述):1,无功利性。
2,直觉性。
3,创造性。
4,超越性。
5,愉悦性。
21.为什么审美具有社会性:1,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2,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22.自然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而这种方式和精神气质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
梁启超提出两个论点,①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象(审美风貌)。
②不同的天然景物,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两种不同的意向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