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曾国藩的自我教育思想
曾国藩自我教育古代案例(2篇)
第1篇1. 勤奋学习: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尤其重视读书。
他坚持每天读书、写字、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他提倡“读书为学,学以致用”,认为读书要结合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修身养性:曾国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他提出“三戒”:戒多言、戒多欲、戒多事,要求自己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严谨治学:曾国藩在学术研究上严谨治学,主张实事求是。
他在研究历史、地理、经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4. 勤奋工作:曾国藩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注重实践,勇于担当,努力为国家民族事业作出贡献。
5. 注重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提倡“教育为立国之本”,主张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以下是曾国藩自我教育的一些具体案例:1. “十日读书法”:曾国藩制定了“十日读书法”,即每天读书十页,每月读一百页,每年读一千页。
这种方法使他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2. “日记反省法”:曾国藩坚持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
他认为,通过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
3. “戒慎恐惧法”:曾国藩提倡“戒慎恐惧”,要求自己在言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4. “勤奋工作法”:曾国藩在军事、政治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与他的勤奋工作密不可分。
他每天早起晚睡,努力工作,为国家民族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5. “兴办教育法”:曾国藩重视教育,他创办了“曾文正公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
他还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曾国藩的自我教育经历,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2篇1. 勤奋好学:- 曾国藩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他勤奋读书,广泛涉猎,从儒家经典到史书、兵书,无所不读。
他曾说:“吾辈之学,以读书为第一义。
”这体现了他对学习的重视。
2. 日课:- 曾国藩提倡每日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言行和思考。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曾国藩的教育与治学观念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曾国藩的教育观念 • 曾国藩的治学观念 • 曾国藩教育观念的实践 • 曾国藩治学观念的实践 • 曾国藩教育与治学观念的评价与启
示
01
引言
曾国藩简介
0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 乡人,清朝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 家。
文化传承
弘扬传统文化
曾国藩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
提倡读书明理
他强调读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可以明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注重家庭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石,通过家庭 教育可以培养子女的品德和学识。
对后世的影响
B
C
曾国藩的治学观念以“实事求是”为核心, 主张学术研究要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验 证和理论创新。
他还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提倡广泛涉猎、 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勇于实践。
D
曾国藩的教育观念
02
家庭教育
01
重视家庭环境
曾国藩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06
与启示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其教育与治学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理念,在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了大量人才
曾国藩在教育和治学方面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他提倡“经世致用”的观念,注重培养学 生的实际能力。这种教育观念在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 要贡献。
曾国藩:自省修身,静坐养神
曾国藩:自省修身,静坐养神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
曾国藩的成功与其修身有莫大的联系,其中“自省”和“静功”为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
对于自省,荀子这样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国藩一生都在遵循荀子的这句话。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之人,其实曾国藩远远算不上聪明,甚至可以用笨来形容。
这个观点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经过很多研究者所证实的。
曾国藩除了不聪明之外,他的坏习惯也很多,他在刚进北京做官的那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坏习惯最多的一个时期。
那时候的曾国藩和我们后来所了解的曾国藩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他也想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
但是反反复复好几次,这些恶习还是没有改掉。
后来曾国藩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
倭仁教给曾国藩两个自省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记日记。
他告诉曾国藩,一个人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所以需要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看清自己、面对自己。
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人,才会一丝不苟的把自己的错误记下来,进行反思、自省。
除了记日记之外,倭仁还教给曾国藩另一个自省的方法——敬、慎独。
敬指的是心中要对自己信奉的理想和思想有所敬畏,要有敬畏之心。
其实很多人身上都有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口无遮拦、口吐狂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敬畏。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独处或无人注意之时,也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
在《曾文正公家书》中,曾国藩记录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有一天,曾国藩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的财产,他很羡慕。
早晨醒来之后,他觉得自己很可耻,居然在做梦的时候都在羡慕别人的钱财。
于是曾国藩对自己痛加指责。
接着,梦醒之后,他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有一个人最近发了一笔横财,曾国藩的心又为之所动,希望是自己得到了这笔横财。
回来后,曾国藩在日记里写到:“早晨刚批判了自己,接着又犯了相同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是卑鄙、下流。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受过西方教育的容闳说,曾国藩被同辈奉为“泰山北斗”,“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可谓完全之真君子”。
融通中西的郭斌龢认为,曾国藩“有宗教家之信仰”,“有道德家之笃实”。
他们认为,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其“道德文章事功三者之成就”,是“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最良之果之一”,体现了“中国教育之特色,中国文化之特色”。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身,将其视为家国天下的根本。
根据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哲学,“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他学派也有同样的看法,如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曾国藩达到“真君子”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承继了传统的修身理论和思想,毕生“战战兢兢,死而后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对此作一探讨,不仅可更深入了解曾国藩的人物轨迹,亦有助于认识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在人格培养方面的效用。
一、积诚为慎,修德砥行如何修身,儒家的伦理哲学提出了根本之法,这就是“诚”。
所谓“诚”,是儒家伦理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既是本体论,又是修身的功夫论。
从本体论来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朱熹解析说:“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
” 《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朱熹对“诚”作了明确的界定:“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此前周敦颐更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圣,诚而已矣。
”作为功夫论的“诚”,与本体论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曾国藩如何提升自己
一、勤奋学习,砥砺品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尤其注重修身养性。
他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
他曾说:“吾辈读书,只有二事,一者进德,二者修业。
”在进德方面,他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修业方面,他主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
二、善于总结,改进方法曾国藩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他曾说:“吾辈之学,无他,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他认为,只有向优秀的人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总结经验时,他注重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种善于总结、改进的方法,使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注重时间管理,提高效率曾国藩深知时间的重要性,他认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努力,则一事无成。
”因此,他注重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他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规定每天早读、午读、晚读的时间,并坚持每天按时完成。
此外,他还提倡“分秒必争”,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虚心求教,广交朋友曾国藩一生广交朋友,虚心求教。
他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
他曾说:“与人交,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在与人交往中,他尊重他人,虚心听取意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五、自律自省,修正错误曾国藩一生坚持自律自省,勇于修正错误。
他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他敢于承认,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这种自律自省的品质,使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总之,曾国藩通过勤奋学习、善于总结、注重时间管理、虚心求教、自律自省等方法不断提升自己。
正是这些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曾国藩的这些品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分析曾国藩其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谥号文正。
公元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湘乡县。
官至一品大员,是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攻克天京,是湘军的创立者兼统帅。
曾国藩一生的政治思想颇多,涵盖了军事、官场政治,做人处事、政治学术、民生观念、招揽人才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由我来一一做个分析介绍。
一、政治思想态度:他最主要的政治思想便是“忠君爱国”,不管是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还是他一向主张的、比较出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他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跟出生后一直所受的的教育渊源非常大。
曾国藩出身于豪门地主家庭,其父又是私塾先生,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儒家教育,学习礼仪廉耻和仁信礼义,试问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君是天,臣是民,民必须得爱君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人怎可能不忠君爱国?而且,湖南那时理学风气盛行,曾国藩明显就受到了理学的很大影响,其思想表现为“王道”与“霸道”的结合。
这一点他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尤是如此。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血腥镇压,只能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为此他还得到一个颇为滑稽的称号,名曰“曾剃头”。
他这种对待农民革命血性态度源于他对法家“霸道”思想的全力贯彻。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较量,其实就是一场西方神学思想与中国封建旧儒学思想的较量,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儒学思想和封建地主统治,一方面,在上书《讨粤匪檄》这片文告中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之道扫荡前年礼仪人伦,指出:历世圣人扶持名教,孰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屡不可倒置;一并攻击太平天国破坏封建等级制度的朴素平等思想,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显然,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宣扬“礼治”,就是要配合对农民群众的武力镇压,用纲常名教的枷锁来禁锢农民群众的头脑,消弭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并强化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另一方面,他又不惜号召知识分子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可以说,他其实是中国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山祖师。
试论曾国藩教育思想
在1 8 6 1年 , 曾 国藩攻 下安 庆 , 创 立 了安 庆军 械所 , 以 用来 研制洋 枪洋 炮 ; 1 8 6 8年 , 在容 闳的奏 请下 , 在江
南机 械制造 总局 内设 立 了机 械学 校 , 让 中 国的 青年
曾 国藩 所生 活 的时代 是一个 中西 方相互 交融 渗 透、 政 治 风云复 杂多 变 的时代 , 此 时 的近代 文化犹 如
作者简介 : 周善菊( 1 9 6 6一) , 女, 贵州遵义人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 地方历史与文化 。
教育文化论坛
2 0 1 3年
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
J I a o Yu We n H u a L u n T o n
2 . 曾国藩教 育思 想的 主要 内容
教 育 文化 论 坛
2 o 1 3 f - 2 期
试 论 曾 国 藩 教 育 思 想
周善 菊 刘清凤
( 遵 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 , 贵州 摘 遵义 5 6 3 0 0 0 )
要: 本 文 将 曾 国藩 的 教 育 思想 分 成 三部 分 , 即从 曾 国 藩教 育 思 想 的 背 景 、 教 育 思 想 的 内容 、 教 育 方 法 三 个 方 面
洪秀 全 的乡 民心 中没 有礼 , 缺乏 礼 , 才会 跟随洪 秀全 犯上 作乱 。因 此 , 他 主 张 把 “日教 民 以孝 悌 仁 义 之 经” …” 作 为教 育 的首要 任务 。他认 为 , 只有社会 都 遵“ 礼” 守“ 法” , 民众 都 按 照 三 纲 五 常行 事 , 封 建 统 治 的危机 才能 消除 , 才能恢 复正 常 的封建 宗法秩 序 。 人们 通过 教育 后 , 恢复“ 仁、 义、 智、 信” 等后 , 人 与人 之 间可 以“ 以礼 待人 , 以礼治 人 ” 。到最 后 人们 还 是 会 自觉 的遵 守 纲常伦 理 , 去维护 封建 统治 。
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
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王向东(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10111022)摘要: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人物,被后人称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也没有像张之洞的《劝学篇》那样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他在镇压太平军以及同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由此萌生了富国富民、自强御侮的近代洋务思想。
在创办近代洋务企业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将近代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其近代的教育思想。
他十分重视西方新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对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实践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人物,被后人称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也没有像张之洞的《劝学篇》那样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他在镇压太平军的以及同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由此萌生了富国富民、自强御侮的近代洋务思想。
在创办近代洋务企业的同时,曾国藩认识到洋务人才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将近代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其近代的教育思想,并为此身体力行,进行了一些实践。
学界研究曾国藩的思想体系,往往对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学术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领域倍加重视,所出成果也主要集中于此。
在曾国藩教育思想的领域,对其教育思想进行宏观把握者较少,众多的研究是着力于家庭教育方面,对其近代教育思想的探讨尤少,纵有论述,论者也多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等角度提及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但未有更深入的论证。
从曾国藩的生平来看,其后半生的理学经世实践对时人的影响最深,这种经世实践的思想与其开创近代洋务事业的活动密不可分。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教师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国藩先生的教育理念。
在接下来的三分钟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曾国藩先生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曾国藩,字子贞,号涤生,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曾国藩先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教育应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他强调:“教人者,教之以德;养人者,养之以道。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命运,因此,教育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教育应注重实践。
曾国藩主张,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他提倡:“读书以立德,立德以立身,立身以立业。
”他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教育应因材施教。
曾国藩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强调:“因材施教,无有不成。
”在他看来,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二、曾国藩的教育实践曾国藩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倡教育,更在实践上身体力行。
以下是他教育实践中的几个亮点:1. 建立学堂。
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创办了“湘乡书院”,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书院。
他提倡“文以载道”,将儒家思想融入教育之中,培养了一大批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才。
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曾国藩认为,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他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曾国藩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提倡“文武双全”,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三、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曾国藩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他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1. 德育为先。
曾国藩思想智慧拾萃
曾国藩思想智慧拾萃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智慧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各个领域,为中国近代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是曾国藩思想智慧的拾萃。
一、道德修养曾国藩强调君子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要自我修炼和修身养性,更要践行道德规范。
他认为:“凡君子必学道德,为不成者过也。
”他主张道德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不断加强修养,直到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境界。
二、纪律严明曾国藩非常重视纪律,他认为纪律是军队的生命。
他倡导“以官为范,以律为纲,以勇为主”,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纪律。
他的纪律观点不仅适用于军队,也适用于政府和社会组织,影响深远。
三、教育思想曾国藩注重教育思想,他主张“以学为先,以体为本,以道为中,以德为重”。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推进国家发展。
同时,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统治思想曾国藩主张从领导者到百姓都要遵循法律的原则和守护社会道德。
他认为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权利。
他以身作则,以严明、公正的法律和纪律管理人民和官员。
他的统治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体制和民族文化。
五、开放思想曾国藩推崇开放思想,他认为要拥抱世界,与时俱进,保持开放的思想。
他倡导与外国人交流和学习,使中国文化能够与世界文化融合。
他的开放思想为中国在封闭的时代走向现代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六、崇尚实践曾国藩崇尚实践,他认为真正的学问要以实践为基础,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才能推进科学的发展。
他通过不断实践,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获得了卓著的成就,并为后人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
七、创新思想曾国藩倡导创新思想,他认为只有勇于创新,才能推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
他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军事与政治领域创新,提出了多项崭新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除了在政治上做出了许多贡献,还有着独特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历史上的很多名人,而且迄今为止还在影响着现代的教育。
一、道德教育曾国藩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因此,他非常注重孩子们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孩子们的幼年时期开始,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曾国藩主张学会正义、勇敢、谦逊等品质,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
曾国藩在自己的家教子女时也非常注重道德教育。
他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处事。
他也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们面前做个好榜样。
二、对教师的要求曾国藩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素质。
当时的教育界比较腐败,曾国藩认为这是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他提出了“选贤任能”的原则,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服务。
曾国藩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同时也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还强调教师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要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刻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
他还提倡教师互帮互助,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三、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曾国藩认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得出色。
他在教育孩子时,注重实践,尽可能让孩子们亲手去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曾国藩还提倡在学校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实用知识,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如农耕、制作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四、强调教育与现实的联系曾国藩认为,教育必须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要学会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有意义。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实际,把教育与生产、科学技术等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修身的启示和感悟
曾国藩修身的启示和感悟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名将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特别是他对修身的重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曾国藩修身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曾国藩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一生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修身,不仅广泛涉猎各类书籍,还亲自撰写了《曾国藩全集》等著作,这些都是他修身养性的体现。
曾国藩的启示在于,无论在什么时代,学习都是重要的,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增加自己的见识,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此外,修养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修养好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修为和修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我们需要从曾国藩身上学习,不断努力学习和修养,才能不断发展自己。
其次,曾国藩注重自律和自强的精神。
曾国藩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秉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原则,他不向艰难低头,也不向困难屈服,始终保持自律和自强的精神。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在政治上坚持原则,在家庭和教育上注重自律和自强。
曾国藩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拥有自律和自强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和毅力,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坚持,才能走向成功。
最后,曾国藩注重品德和人格的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他提倡忠诚、正直、勤奋和谦虚等美德,自己也身体力行。
曾国藩以身作则,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声望,也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曾国藩的启示在于,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决定了他的价值和成就。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总之,曾国藩对学习、修养、自律、自强、品德和人格的重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我们应该从他的身上学习,努力修身自律,增强自己的修养和品格,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韩立君摘要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1.修身、内省。
曾国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
2.崇仁、孝,尚勤俭。
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理学思想。
3.教子与经世。
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
4.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
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经世致用思想经世之学,“是指讲求通晓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际的崇实学风和价值趋向”。
曾国藩推崇理学经世的思想核心是注重维护封建伦理制度和调整封建统治政策,增强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他虽以理学家相标榜,但不尚空谈而务实际。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就是非常严格按照理学家“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一、修身、内省曾国藩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如他主张黎明即起,按时练字,熟读经史和写反省日记等)。
曾国藩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后,唐鉴、倭仁帮他制定“日课”、“十二条规”,最主要的就是修身、自我反省,简直就像个宗教徒,实为儒教教徒、理教教徙。
虽然,他后来没有按照理学家的样式,坚持每日做“功课”,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严要求,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封建道德的行为,时常进行反省和自责,经常见诸日记和书牍之中。
特别是在1858年再次出山之后,通过一番“大悔大悟”,曾国藩更严格地按封建统治要求规范自己。
曾国藩在同治九年二十二日《日记》中,记载“是日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修身,就必须“慎独”。
所谓“慎独”: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成以心泰,就是要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完全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
探析曾国藩的自我教育思想
探析曾国藩的自我教育思想-->关于,欢迎阅读观赏,希望你们喜欢。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今湖南双峰县)人。
湘军之父,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人物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特别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自我教育,以身示范;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广受后人推崇,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自我教育观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自我教育之源:程朱理学和湘人精神宋明理学对湖南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大理学家朱熹和张栻都曾在当时全国闻名的岳麓书院讲学多年,弟子达千人,影响甚远,享有斯文正脉之誉。
其后,程朱理学虽然在明、清受到心学、考据学等学说的排挤,但后两者都对湖南文化教育界和学术思想界影响不大,没有动摇其统治地位。
罗汝怀曾说:湖湘尤依先正传述,以义理、经济为精宏,见有言字体、音义者,恒戒以为逐末遗本。
传教生徒,辄屏去汉唐,诸儒务必以程朱为宗。
[1]5宋明理学修身理论包含外在的身体修养和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又包括个人品德和封建伦理纲常的修养。
宋明理学的修身理论以及湘地所特有的湘人精神,是曾国落一生自我教育的源头活水。
曾国藩早年求学于岳麓书院,师从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钧,当然深受宋明理学之影响。
中进士之后,曾国藩又曾向同乡、官居太常寺卿的理学大师唐鉴先生请教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唐鉴告诉他说: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
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
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
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
[2]4867唐鉴特别强调理学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曾国藩听完之后感慨昭然若发蒙也,在给贺长龄的信中写道:国藩本以无本之学寻声逐响,自从镜海先生游,稍乃初识指归[3]1858,曾国藩自此初步确立了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和目标。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及现代启示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及现代启示曾国藩喜欢通过书信向家中子弟传授读书阅世心得的习惯,他在书信中很少讲求经纶天下大事的道理,孜孜以求的,是儒家修身齐家的本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这位家族掌门人的苦心孤诣的引导之下,曾氏家族几乎人人向学,也所以人才辈出。
绝大局部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
据相关调查统计,当今曾国藩兄弟5人的后代共240余名,遍布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大多为学贯中西、成就卓越的科技、教育与文化艺术界的名家大师,有的还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叮嘱子弟要戒骄、戒躁,去除惰气与傲气,字里行间,平实到了几近啰嗦的地步,但正因为其平实,所以曾氏家书谈及修身齐家之道,很有可操作性,为一部别致的修身教材。
曾国藩家教特色主要为六个字:耕、读、勤、敬、孝、友。
曾国藩认为理应“耕、读”并列,不要丢失农家子弟的本色。
“耕”(包括种菜、养鱼、养猪等)可养子弟勤劳之品质并使家衣食足而有生机;”读”则可使家有书香之气,二者结合,既能提升子弟的各种水平,又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对子弟实行教育,曾国藩力持“勤、敬”(谦恭,恭敬),戒骄、戒惰、戒奢。
他要求家庭全体成员,不管是男是女,是长是幼,都应有出息,明确指出:“历观古来家世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
”曾氏认为,理论与事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勤、敬”二字则贯通其中,这是家世兴衰好坏的基本准则。
曾氏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孝、友”,即对长辈要孝敬,对子弟友邻要和善,兄弟之间要团结。
曾氏最欣赏的是孝、友之家,次则耕、读之家,如能把孝、友与耕、读二者结为一体,那么家世将有可能永不衰败。
可见,曾氏把“孝友”的教育摆到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在近代以来的家庭教育方面影响很大,一是要求子弟读书明理,二是不要给子弟太多的财产,要多留给他们精神上的财富。
曾国藩人生感悟
曾国藩人生感悟
首先,曾国藩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清正廉洁的品德,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有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
其次,曾国藩强调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思考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同时,他也强调了睡前要有所梦,意味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此外,曾国藩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这也提醒人们要不断学习,同时要有勇气和毅力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曾国藩还强调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要始终保持初心,不忘初衷,不断奋斗和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这也提醒人们要坚定信念,不断前行,不被外界诱惑和困难所动摇。
总之,曾国藩的人生感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启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做人处事,如何追求成功,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初心。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曾国藩智慧与教育心得体会
曾国藩智慧与教育心得体会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根据他的著作和言论,可以得出许多关于智慧和教育的体会。
首先,曾国藩强调知行合一。
他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将其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增长智慧。
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写道:“天然聪明能讲知识,但不上进也是愚人……如能将所学尽力生用,始能应用其中,方可使智慧得以增长。
”他的教育观念强调实践和实用性,他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而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
其次,曾国藩非常重视品德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心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写道:“德行制约人之心,而非知识也……古人云:立己达人,必先立志。
”他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正直、诚信、勤奋和谦卑等,他认为这些品质对于学生成为一名有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公民至关重要。
此外,曾国藩还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领导力。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和领导团队。
他相信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他们将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并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曾国藩还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和兴趣,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在教育中强调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提倡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总之,曾国藩的智慧和教育心得体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强调知行合一、品德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在当今教育中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曾国藩的智慧和教育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曾国藩的自我教育思想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今湖南双峰县)人。
湘军之父,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人物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特别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自我教育,以身示范;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广受后人推崇,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自我教育观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自我教育之“源”:程朱理学和湘人精神宋明理学对湖南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大理学家朱熹和张栻都曾在当时全国闻名的岳麓书院讲学多年,弟子达千人,影响甚远,享有“斯文正脉”之誉。
其后,程朱理学虽然在明、清受到心学、考据学等学说的排挤,但后两者都对湖南文化教育界和学术思想界影响不大,没有动摇其统治地位。
罗汝怀曾说:“湖湘尤依先正传述,以义理、经济为精宏,见有言字体、音义者,恒戒以为逐末遗本。
传教生徒,辄屏去汉唐,诸儒务必以程朱为宗。
”[1]5宋明理学修身理论包含外在的身体修养和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又包括个人品德和封建伦理纲常的修养。
宋明理学的修身理论以及湘地所特有的湘人精神,是曾国落一生自我教育的源头活水。
曾国藩早年求学于岳麓书院,师从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钧,当然深受宋明理学之影响。
中进士之后,曾国藩又曾向同乡、官居太常寺卿的理学大师唐鉴先生请教“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唐鉴告诉他说:“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
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
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
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
” [2]4867唐鉴特别强调理学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曾国藩听完之后感慨“昭然若发蒙也”,在给贺长龄的信中写道:“国藩本以无本之学寻声逐响,自从镜海先生游,稍乃初识指归”[3]1858,曾国藩自此初步确立了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和目标。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八月九日,他在给国潢、国华、国荃、国葆四位弟弟的信中告诫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 [2]5062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初八,他在给国潢等四位弟弟的家书中断言:“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
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2]5144.通过对宋明理学修身理论的学习,曾国藩不断反思其现实生活并追求提升自身的精神生活质量,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实现对自身意义的追寻;最终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告别自发,渐成自觉;告别短暂,趋于永恒。
湖南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闭塞,经济很不发达,自古便有“南蛮之地”的说法。
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指出:“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
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
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4]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特有的地理环境对湘人性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正如钱基博先生所说,“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可以称得上是湘人精神的内质。
曾国藩是近代湘人的代表,亦是湘人精神活的灵魂。
无论在其日记中还是在家信中,他常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屡败屡战”,以及他处处对立志和恒心的强调,无一不反映出其坚毅决卓的湘人性格。
宋明理学的修身理论以及湘地所特有的湘人精神,是曾国藩一生自我教育的源头活水。
二、自我教育之“体”:明理君子与克己修身曾国藩自我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人生境界是做“明理君子”.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2]5512曾国藩认为,做一个“明理群子”,必须注意“修仙”和“养气”两个方面。
曾国藩一生都在探索和践行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给自己制定了“主敬”、“主静”、“谨言”、“养气”、“保身”等十二条日常必修功课,称之为“日课十二条”.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以“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2]5054五条箴言勉励自己,劝诫诸弟。
咸丰二年(1852年),曾氏认为自己虽暮齿衰迈,仍应在“敬静纯淡”四字上痛下功夫。
咸丰九年(1859年),他强调“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而敬、恕、诚、静、勤、润六课即六条修身养性条规是德成的途径[2]4878.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思量立身之道,主张修己治人应当遵循“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2]4878.同治十年(1871年),已是重病缠身的他在金陵节署的日记中给家人提出了“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等四条修身原则,确信慎独则心安,主敬则心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2]5586-5588.概而言之,曾国藩的道德修养方法尤重下列几点:首先,庄敬日强。
在曾国藩看来,人们必须心怀庄严持重、敬慎严谨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自强。
他十分重视“敬”之工夫,断言敬则存心渐趋于厚;主张“礼以居敬、乐以导和。
阳刚之恶,和以宜之。
阴柔之恶、敬以持之。
饮食之过,敬以检之。
言语之过,和以敛之。
”[2]4875他认为,无论是做人之道还是为学之方,皆离不开“敬”字。
“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彻始彻终,性功事功,俱可包括。
”[2]5247“为学之方,无过主敬之要,主敬则百病可除。
自后守此二字,终身断不敢稍有陨越。
”[5]5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在回顾自己平生居敬涵养的心得体会时说:“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驱,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2]5587曾国藩明确指出“敬”能强身健体,强调要以“敬”修身。
在此基础上,他进而提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2]5587曾国藩详细探讨了“敬”之工夫、表现、效验,把居敬的意义提升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其次,主静安详。
受唐鉴的影响,生性好动的曾国藩将静心、静养视为道德修养的得力方法。
他认为,人们如果静心修养,不为外物所动,就会获得安宁、详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他在日记中云:“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工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工夫足。
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工夫,所以他能不动心。
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2]4894经过唐鉴的点拨,曾氏决心接受并践行宋明理学的主静修身养性方法。
说来容易做起难,曾氏在此前后并没有非常切实地践行主静的修养方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他在日记中自责说:“数日心沾滞于诗,总由心不静,故不专一,当力求主之一法。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