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知识测试题1.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字号)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宽泛,文风谨慎清楚。

(编年体)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

(诗、书、礼、乐、易、春秋)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册。

记录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此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若是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能够说亲如兄弟。

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情并未所以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情不可以够称为( D)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存亡之交(特别要好、齐心合意)C.金兰之交(齐心合意、存亡与共) D.竹马之交3.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 ,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此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辈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册。

D.《太平广记》,着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写(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升平,故名。

4.以下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D)A.欧阳永叔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A.《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B.《稼轩长短句》C.《王子安(王勃的字)集》D.《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6.我们常说的“两姓之好”指的是( B)A.兄弟父亲母亲之间亲情深沉 B.指两姓联婚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A.决议权、审议权、履行权 B.审议权、履行权、审议权C.履行权、审议权、决议权D.履行权、决议权、审议权8.先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阴历十月被称为(C)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阴历十一月为建子月】9.以下节气次序摆列正确的选项是( C)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10.以下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 A)A.《大学》B.《论语》C.《春秋》D.《孟子》【《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第四十二篇独自成文。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判断题答案为正确的1.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2.“扬州八怪”中影响较大的是郑燮,诗、文、词、曲都写得很好,书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

3.从层次角度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文化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4.袁雪芬、严凤英、红线女、叶盛兰分别是越剧、黄梅戏、粤剧、京剧的著名演员。

5.《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石门颂》、《泰山刻石》行书、楷书、隶书、小篆的代表作。

6. 《洛神赋图卷》、《游春图卷》、《历代帝王图卷》、《听琴图轴》依次属于顾恺之、展子虔、阎立本、赵佶的作品。

7. 京杭大运河数段中最早开凿的是邗沟。

8. 中国历代宫殿在形制演变上基本上呈现出规模逐渐缩小,而建筑密度逐步增大的趋势。

9. 金瓶掣签是藏传佛教寻找转世灵童的一种方法,它仅适用于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的认定。

10. 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那么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

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11、中国的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等级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15、八股文的写作步骤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6、汉字六书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7、书法九势是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8、竹林七贤是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21、扬州八怪是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22、北宋四大家是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23、唐宋古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00道判断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 ) 泛指学校。殷代叫序,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周代一叫庠句。,其中的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 《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人才。( 对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对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
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如福建路、广东路。(对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
称为“家”。( 对 )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 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对 )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
用“右迁”一词。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
40.“出”在古代官一极般少是用指“地右方迁的”官一员到词朝)廷担任要职,如
(二)山川与地理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
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对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 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

国学知识竞赛500题(判断题)(附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500题(判断题)(附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500 题(判断题)(附答案)国学知识竞赛500题:150 道判断题1. 被称为"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

(错)2. " 心外无物" 的观点是由王守仁提出来的。

(对)3. 古代" 上元"指春分前后,主要为祭祀祈祷农事。

(错)4. 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是授时历。

(对)5. 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鼓。

(错)6. 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对)7. 《洛神赋图卷》、《游春图卷》、《历代帝王图卷》、《听琴图轴》依次属于顾恺之、展子虔、阎立本、赵佶的作品。

(对)9. 《梅花谱》是围棋的著作,而《玄玄棋经》则是象棋的著作。

(错)10.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明清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对)11. 不分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成的好朋友称为莫逆之交。

(错)12.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非常突出,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数的概念,并且采用了十进位制,这是最先进、最科学的记数法。

(对)13. 古代作品《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被金圣叹称为"六才子书"。

(对)14. 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发生在今天的安徽境内。

(对)15. 《梅花三弄》是用民族乐器洞箫演奏的。

(对)16.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十八种武器。

(错)17. 五禽戏是东汉的华佗发明的。

(对)19." 既望"是指农历每个月十五这一天。

(错)21.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 仞" ,一仞约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错)22. 春秋战国之际,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

(对)23. 朱熹担任洞主,亲自掌教的书院是白鹿洞书院。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01.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02.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考核试题一、判断题1.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开始使用陶器。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已发现6个头盖骨和属于40个男女个体的人体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长期使用天然火的痕迹。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3.据分析,北京人身体进化不平衡,呈现四肢先进、头部原始的特征,这是劳动创造人的生动证明。

()A.正确√B.错误4.《史记》“天有列宿,地有州域”指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是对应的,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5.寅时对应的时间是1~3点()。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6.古代帝王、诸侯、高官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称为谥号,目的是褒贬善恶。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7.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后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分。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8.旧石器时代出现氏族组织前期母系氏族,后期发展为父系氏族。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9.北京人遗址发掘表明北京人身体进化已经达到与现代人基本相似的程度,并出现了人种分化。

()A.正确B.错误√10.北京人遗址已发现10多件石器和长期使用天然火的痕迹。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1.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为种植水稻、使用黑陶、修建干栏式建筑。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2.龙山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等亚型,其轮制的黑陶薄如蛋壳,十分精良。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3.中国古代农业兴旺,于是产生了对土地和谷物的崇拜,即社稷崇拜。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4.传说“五帝”的产是严格按照“传贤”的原则民主推选的,也可以世袭,叫作“禅让”。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5.夏朝传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6. 商周青铜器上常有铭文,周器字数少,商器字数多。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01.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判断正误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来检测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来检测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快来检测!01.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02.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附答案)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附答案)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附答案及解释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附答案及解释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Ⅱ)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Ⅱ)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21.(2016·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22.(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拓展]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拓展]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27.(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拓展]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拓展]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5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5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5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

号,又叫别号、表号。

5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5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

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6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

6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

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 62.(2016·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6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