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陶研会第十二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市编号:省编号:(本行由评审单位填写)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

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教育家,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给我们遗留的精神财富是非常珍贵的。他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等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浅谈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鼓励质疑、创造教育、潜心育人的思想精髓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潜心育人;启示

一、生活教育、开放教学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包含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于一炉,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应当满足社会所需求。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现代教育绝对不能脱离生活,不能离开生活实践。

从这一方面来看,不难看出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问题。一些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压迫下非常被动地学习,然而当他们把这些知识背得很熟练时,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派不上用场。相反,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加以灵活运用,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是同陶行知先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有目的的加以教育这一思想相一致,我从中得出启示:应该从适应生活的角度,去探索去选择书本里的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倡导综合性活动,这其实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以课堂为基点,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可以设计一些当促销员、导游、服装设计师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提高能力,全方位把学生的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生活,将头脑中储存的相似模块调动、激活诠释新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鼓励质疑,尝试探究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拙。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敢于质疑对学生多么重要。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要素就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提不出问题不代表你已经完全理解,恰恰说明你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漏洞,或者存在思维定式。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驱动力,是投入其中,用心钻研的一种表现,有了它,教师毋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教师应当学会保护学生当堂质疑表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创设质疑情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大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使课堂成为“生疑—质疑—释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互动、高潮迭起的生动课堂。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问”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不同程度地解决产生的疑问,有些问题他们通过同伴交流能解决,这过程就培养了他们集体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能力,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目前无法解决的,这就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浓厚兴趣,在他们的心理里埋下了一颗萌发的种子,他们会不断地去尝试探究,验证假设,发现真理。所以,陶行知的“学则须疑”对现在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可贵求知精神,不仅是在课堂,而且要把它带进生活中,随处都要留个心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创造教育,创新联想

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

育的核心。早在1919年,他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创造工具;在培养

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

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创造性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越发突显,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知识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当我们满怀信心跨入充满希望与挑

战的新时代之际,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担子和责任的重大。我们必须把增

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

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

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

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

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有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教育

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指出: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致力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创造思维是创造素质教育的核心。由于课堂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积极引导,认真组织课外生活中的后继性研究,使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挖掘生活和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引发学生创新联想,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进行重新组合加工进行新的联想、创作。

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中原有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教师少给学生束缚,真让学生的灵性得到尽情的挥展。在防疫期间,我校发出了“云上植树节”的倡议书,开展“我和植物合个影”、“我给小树写首诗”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踊跃参与,将优秀作品推送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虽然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和恐慌,束缚了我们外出的步伐,但阻挡不了我们在家创作的热情,本次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四、潜心育人、甘为人梯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斗争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在30多年的教育活动中,始终高举教育救国的大旗,创建了至今仍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教育思想,启迪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前行。他的一生是行的高标,做的巨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风范的高度凝结,是潜心教育,专注教育的体现。“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观,又是何等彻底的奉献精神。先生高尚的人格,潜心育人,为教育事业鞠躬精粹的精神品质深入人心。

我们由此不得不深思现在基础教育面临的现状。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可如今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地位被逐渐弱化,教师时刻都在忙,非教学任务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校长什么都在管,成了“迎检专业户”,经常无暇顾及教学管理。教师丢了天职,学校失去中心,形式主义正在折腾广大中小学教师。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不停呼吁:还学校一片宁静教育的空间,给老师松绑,让老师做纯粹的教育,让学校工作回归教学主阵地,让校长精心办学,让教师潜心育人,让教育少一些折腾,多一份专注,还学校一个宁静的教育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事业。教育最怕被打扰、折腾。古人云,人能常清净,天地皆悉归。心静则智生,智生则事成。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宁静、守恒,如果天天被这些与形式主义相关的杂事、烦事缠身,很难做到精心教书、潜心育人。但愿还原教育净土,给教师“减负”的呼吁能切实得到有效解决,回归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纯净无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本质风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

633-6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