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e9275c73a417866fb84a8e15.png)
② 在我国: • 归化与异化之争源于1987年刘凯英在《现代外语》上发 表的名为《归化—翻译的歧途》的文章。他在该文章中 尖锐的批判了归化译法的弊端,指出归化译法是“翻译 的歧途”,大力倡导异化译法的主导地位,并总结了归 化在我国的几种表现: (1)滥用四字格成语; (2)滥用古雅词语; (3)滥用抽象法; (4)滥用“替代法”; (5)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和典故化。
•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 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又被称为“译者的彰显/显身”( the translator’s visibility).
• 异化法的优点: retaining the original image enriching the TL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 异化法的缺点: non-smoothness easily resisted or boycotted by the TL readers
《傲慢与偏见》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
三.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简爱》祝庆英译本和吴均燮译本:
1. The fact is, I was a trifle beside myself, as the French would say;1 was conscious that a moment’s mutiny had already rendered me liable to strange penalties. 祝译:事实上,我有点失常;或者像法国人所说的,有点超出我自己的 常规。我意识到,片刻的反抗难免会给我招来异想天开的惩罚。 吴译:实际上,我是有点失掉了自制;或者象法国人常说:忘乎所以了。 我明知道,一时的反抗早已使我难免要受到种种难以想象的惩罚。
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翻译方法ppt课件
![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翻译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55afb6ee06eff9aff80711.png)
19
LOGO
意译
•意译: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 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 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 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意译在英语中 运用十分广泛。
20
LOGO
Effect(意译的效果)
12
LOGO
Relationship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对立统一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 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 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 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 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 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 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 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LOGO
Definition
直译
•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下,在译文 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 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 形式.
17
LOGO
Effect(直译的效果)
直译有很多优点, 例如能如实传达原文的意义体现 原文的风格, 在英汉翻译中有相当一部分句子需要 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 因此, 直译法是一种广为采 用的重要的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中有很多情况 下需要直译。
LOGO
归化
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 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 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 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 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 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被后来 的研究者成为“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5
LOGO
3 词汇的意译 有些词汇在一定的句子中具有一定的含义, 如果直译就会曲解原意, 因此必须采用意译 来处理。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8f2b31d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c.png)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汉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英汉译文更具有文化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化的衔接。
因此,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便成为尤为突出的现象。
当谈及归化时,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以译者在译作中加以体现其本文化背景的能力。
他以母语作者的方式发掘和当地语种读者相关联的文化信息,并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质的新的文字表达。
也就是说,译者减少文化隔阂,使读者不致迷失在译文之中;使其能够快速地理解译文,并够以母语的角度理解其中的文字表达。
归化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因其能够尽量之源于文本精髓,从而让文字表达更具有通俗性,从而让读者和原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性。
然而,当提到异化时,它又取不同的意义,它是指译者将原文中任何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进行转换,译成读者所能理解的用文,同时又具有文化色彩的外文表达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新的文字风格,使译文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质。
这样的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能够将源文的文化语义经由转换和夸张,将新的译文与母语文化相结合,并诠释出创造性的文字突破,从而使小说的文学性和意象性不可比拟的完善。
因此,归化与异化不仅仅是翻译语言风格上的问题,更涉及到作品中文学性、意象性、艺术性等高级语言表现形式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作出合理的取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文字更加流畅,而且也能不亏待原作信息,开展出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
总之,归化与异化是影响英汉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因素,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理智地取舍,意识到翻译的技巧的复杂性,并尽力获得一份卓越的翻译作品。
只有充分理解文学,把握常识性的知识基础,且能够把握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辩证法等文化理论,才能够将文学翻译变得更具艺术性,更有吸引力。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43c80f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4.png)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指的是当翻译文本时,翻译者应采取的译文写作策略。
这些策略涉及到译文是否遵循源语文体、语言特点,还是采取异化策略,这取决于翻译者如何权衡准确性、流畅性以及文本表达效果等。
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尽可能减少源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使译文看起来就像是目标语文化中的原生文本,以便更容易被目标语文化的读者理解。
异化翻译策略要求翻译者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和文化,以获得更准确的意思表达,但也可能会让原文的表达效果受到影响。
翻译者应根据文本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等,综合考虑归化与异化,选择恰当的策略,以保证翻译文本的正确性、流畅性及表达效果。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者都应努力按照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精神提供最好的译文。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c6e01e2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a.png)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翻译方法1. 归化和异化之源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
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
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
“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
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57c81f7375a417866f8f96.png)
赶猪去市场 意译:打鼾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15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
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 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 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16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共性而发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 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Foreignization is a source-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which strives to
preserve the foreign flavor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o the target one.
异化与直译 归化与意译
11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
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Foreignization or domestication can be viewed as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2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
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 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 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 中提出来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将前者概括为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异化),后者为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归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ebffbfea910ef12d2af9e797.png)
文史 纵 横
文学翻译 中的归化与异化
王 文 臣
( 西安 财 经学 院行知 学 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3 8 )
【 摘 要 】 文章概述 “ 归化”与 “ 异化” 两种翻译 策略的理论 。认 为归化强调 译者运 用读者 所熟悉的母语 传达 出原作 的内容及思 想感情 ; 而异化则强调译 者打破 读者所熟 悉的语 言模 式 , 将 原作的 内容及 思想感情以最 少的改动原 汁原味 地传达给读者 。列举 了不同文本
再举 一例 ,“ i f n o t b y h i s m o u t h , t o t h e l o w e s t p i t i n t h e i n f e r n a l
也推崇奈达的归化翻译。在我国, 归化翻译的运用可以说始于后秦耗 汉语地道的表达方式 将其归化译成 “ 教海” 二字则恰到好处。
小说 、 散 文、 诗歌 、 戏剧 的范例 , 阐释 了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 中的应用。同时 , 探 讨了在翻译 中对归化 与异化 “ 度” 的把握和恰 当地运用。
【 关键词】 文学翻译 ; 文学文本 ; 归化 ; 异化
一
、
归化 与异化
1 、 归 化 与 异 化
归化 ( 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 )是指 以 目的 语文 化 为 归宿 , 要 求译 者用 目的语 读者 所熟 悉的词 汇和 句法来 传 达原文 内容 的一种 翻译 策略 。 这种 翻译策 略 以目 的语 读 者的反 映为 中心 , 不拘泥 于原 文 的形式 只 求保 存 原作 的 内容 。归 化翻 译始 于 1 7 世 纪 的英 国 , 那时 以 目的语
也提出 “ 亍顺而不信”的归 化翻译的观点。 j r e g i o n s ” 翻译为 “ 即便嘴里不说, 心里也要诅咒我下到十八层地狱
英汉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可编辑)
![英汉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b2f86e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1.png)
英汉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一.直译与意译: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translation。
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
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1.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直译。
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
直译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Literal translation is where the forms of the original are retained as much as possible, even if those forms are not the most natural form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ometimes called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s opposed to thought-for-thought translation.A more accurate, but less well-known, label for this approach is formalequivalence translation. Because literal translation focuses on forms of language, it sometimes misse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those forms, since meaning is found not only in the forms of individual words, but also in relationships among words, phrases, idiomatic uses of words, and influences of speaker-heare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Words ofte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a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se differences. So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is not the most accurate form of translation.直译的五大误区:①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A.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论文学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两个层次
![论文学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两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38a864a133687e21ae45a9cb.png)
论文学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两个层次[摘要]翻译的倾向争论经久不衰,其中归化与异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本文从新的双向角度(宏观与微观),结合哲学理论(对立统一论),提出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最新诠释。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从宏观把握,异化是文化翻译的正道。
在微观层面,是语言的操作分析,应该归化与异化杂合(语言转换从属于,服务于文化转换)。
这一崭新的视角有助于归化异化理论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翻译理论实践的进步。
[关键词]归化;异化;语言;文化;矛盾翻译是人类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文学科。
不同语言承载不同民族的文化。
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一座沟通的桥梁被搭建起来,两种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
翻译也是一种文化语境下的行为,它受到文化的干预。
具体地说,翻译的主体—―翻译者的文化趋向对于翻译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翻译者应有何种文化倾向,一直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焦点。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异的主张。
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东西,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味。
�ヒ弧⒐榛�与异化:一对矛盾�ピ诜�译理论中,归化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倾向,是一对矛盾。
伴随翻译的文化转向,归化异化理论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对于这一矛盾何者为主要方面,何者为次要方面的争论愈演愈烈。
��在翻译的文化论之中,归化与异化存在于整个文化系统之中。
有归化就有异化,无归化就无异化可言。
对一个翻译理论工作者来说,他在提出其中一种翻译倾向的时候,心中必然明白还有另一倾向的存在。
孙致礼在《坚持辩证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中提出的12种翻译矛盾之中就有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1]。
�ザ杂诠榛�与异化,是不是用足够的论据证明其中一方更合理,更科学或更实用,就可以平息这长久的争端呢?不然。
无数的理论论据和实践论据都可以说明归化与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都具有实用性和合理性。
翻译中的规划与异化处理-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翻译中的规划与异化处理-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6e39f85f0e7cd18525366b.png)
翻译中的规划与异化处理-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跨文化交际最主要的手段。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何处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词语成为翻译的一大难题。
翻译不仅牵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性。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归化与异化是一对常见的矛盾处理方法,而它们之间的论争,可谓由来已久。
有人主张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有人则追求译笔的地道。
一、翻译的本质文化传播活动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和国家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学习和借鉴不可或缺的手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意义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我们在转换一个文本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翻译的本质是释义,是意义的转换。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恰当地传达原语文化在语言、文化和诗学方面的陌生性,以便为目的语文化所吸收和接纳,从而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
[1]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翻译的策略且又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归化和异化的取舍,应以翻译的本质促进文化交流为标准。
二、译者的使命文化传播既然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那么译者自然而然就成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者。
译者的使命,不仅是将原文的语言信息在译文中得以再现,而且还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所以,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尽量用异化的方式来处理原文。
此外,异化翻译除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外,还可以丰富各民族语言。
例如,正是通过英汉翻译中的异化,汉语才吸收了为数众多形象生动的英语表达用语,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 ,武装到牙齿(armedto the teeth) ,伸出橄榄枝(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 。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https://img.taocdn.com/s3/m/6184855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c.png)
的事。 译文 4 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土耳其人”和“夜游狼”的说法,前者来源于当时
欧洲人对土耳其人的歧视,骂人是土耳其人常含有凶狠残酷的意思,虽然读者、观众可能不 了解这种说法的历史起源,但是通过上文“一个疯子,一只狗,一个魔鬼”进行联想和猜测, 也能够理解这里“土耳其人”的内在意义是说唐璜十分疯狂可怕;同理也可以推理出“夜游狼” 是跟鬼神和迷信有关的内容。异 化的译法保留了原语 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未 给读者/观众的 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相反却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异国的文化传统习惯,译文 6 中的“二十 次”(用来表达汉语中“屡次”、“多次”的含义)和译文 7 中的“祝爵爷健康”(等同于汉语中 的“干杯”)在这里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一、归化策略的优势 纵观中国的翻译史,不难发现,归化的翻译策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严复、张若谷、 朱生豪、茅盾、傅雷、钱钟书等著名翻译家都是这一理论的拥护者与践行 者:从“信、达、 雅” 到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从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到重神 似不重形似,把化境视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在这些归化译理指导下,他们的译著在国内 翻译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归化策略的优势可见一斑。这种译法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是因为 它容易在读者中找到共鸣: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充分考虑译入语读 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在异化的翻译方法不能准确达意的情况 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贴近于读者 [2]。另外,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中有效的 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 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未必能保证译文对译文普通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普通读 者所起的作用一样 [3],而译者就肩负着这样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的责任,采用归化的策略 可以使译文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契合读者的文化观念,从而完成翻译促进文化交流 的使命。 二、异化策略的优势 异化的翻译策略要 求保留原语的异 国情调,也就是 所谓的“洋 气”(鲁迅),它可以在 今天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读者架起 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而且,译 文如果不能传达原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同时,异化的翻译策略 把原语语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语语言中会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为一个国家文化 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中国,鲁迅等翻译家在上世纪初有意识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
规划与异化
![规划与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90183fa60029bd64783e2ccb.png)
从以上的译例可以看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并非静态而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针对相应的源语文本作者意图翻译目的及读者要求动态地看待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并灵活运用将二者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不同Fra bibliotek化之间的成功交流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雪山飞狐》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鹿鼎记》 The Book and the Sword 《书剑恩仇录》 Eagles and Heroes 《射雕英雄传》
杨宪益夫妇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克斯(David Hawks)翻译的 霍克斯 翻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两本译作中, 这两本译作中, 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可以说是异 化的代表, 而霍克斯的译本则是归化的代表。 化的代表 而霍克斯的译本则是归化的代表。
《红楼梦》第38回林黛玉著有《问菊》一诗, 其中 有一句“鸿归蛰病可相思”。 杨译: when swans fly off, crickets chirp, does your heart ache? 杨宪益此处使用的是不折不扣的异化翻译法。 “鸿归”“蛰声”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富含凄凉, 萧瑟的寓意, 中国人读到此句便会 产生凄凉、失落之情。 但是西方读者在读此诗句时一定会感到 莫名其妙: 为什么swans fly off, crickets chirp 的时候, 人的心会痛呢? 霍译: The geese return; the crickets mourn his fate。 相比之下, 霍克斯的译文更达意一些。
翻译2 直译意译,归化异化
![翻译2 直译意译,归化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a98c04f1ba0d4a7302763a6c.png)
[1][2]
[<]
5.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on/adaptation or foreignization / .归化与异化( alienation) )
归化的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 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避免多义或歧义。习惯认为, 当原文与译文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出现不能通达的情况 时,“要用译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即把在译语中找 不到对等的外语词汇改头换面,或套用译语中与之相 似的现成的表达法,把它们变成读者熟悉的译语文化 形象。 归化派代表人物尤金 • 奈达( Eugene A. Nida ) :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 What i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 1)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 (2)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异化)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霍译: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杨译: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
[<]
6.段落翻译练习 .
• ③ 异化可以在句子结构层次出现。朱生豪翻 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公认的佳译,其中就运用 了不少“欧化句式” 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场中,波洛 涅斯告诫女儿不要轻信哈姆雷特时说: “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 ung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 朱生豪将其译为:“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 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 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cb7081f66f1aff00bed51e95.png)
翻译方法1. 归化和异化之源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
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
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
“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
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
后来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https://img.taocdn.com/s3/m/6460489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0.png)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异化毫无疑问,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
因为异化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而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
文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Venuti)根据他的定义,《翻译研究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同样,我们从《红楼梦》中选出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两个注解.紧随其后: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Yang)再看下一种: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林黛玉的聪明和美貌在比干和西施的映衬下呼之欲出。
两位大师均采用了异化翻译,前者还附加了两个注解来确保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又如:“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曹)“You don’t know her yet.” The Lady Dowager chuckled. “She’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In the south they’d call her Hot Pepper. Just call her Fiery Phoenix.”(Yang )“You don’t know her, ” said Grandmother Jia merrily. “She’s a holy terror this one. What we used to call in Nanking a ‘peppercorn’. You just call her ‘Peppercorn Feng’. She’ll know what you mean!” (Hawkes)王熙凤泼辣能干,精于算计,她在贾府的地位无人能及。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b36719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7.png)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
归化翻译是指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等因素调整到译文中,使译文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异化翻译则是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显示出原文的独特性。
下面将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进一步阐述和比较。
归化翻译是一种以“转变”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归化翻译中,译者将尽量使译文与目标语言的语境相符,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归化翻译注重语言的通畅和易懂,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构造复杂的句子。
通过调整语言表达方式,译者可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异化翻译则是一种以“保留原貌”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异化翻译中,译者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气、风格和文化特色,尽量不对原文进行过多的调整。
异化翻译可以使译文更忠实地保留原文的独特魅力和神韵,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结合运用,取长补短。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翻译一些特定领域的专业文献时,可以使用归化翻译,将源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对应名称或概念,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在一些文化类的作品翻译中,例如文学作品、诗歌等,可以使用异化翻译,保留原文的独特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原文的内涵。
总之,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策略。
归化翻译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异化翻译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和目的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翻译方法PPT课件
![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翻译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6187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f.png)
翻译方法的分类与比较
直译与意译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句式和结构进行翻译,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意译则是 根据原文的含义和精神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归化与异化
归化是将原文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 表达习惯;异化则是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源语言的文 化氛围。归化和异化也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科技翻译
虽然科技翻译的语言较为严谨、客观,但为了使译文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需要采用归 化法。在科技翻译中,归化法可以帮助译者将源语言的科技语言转化为符合目标语言文化 背景和表达习惯的语言。
归化法的优缺点分析
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归化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译文更加地道、易于理解。
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由于归化法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以及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预期,因此可以提高读 者的阅读体验。
归化法的优缺点分析
• 有利于文化交流:归化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促能失去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归化法的重点在于将源语言的文化背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背 景,但有时会导致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在译文中失去。
异化法的优缺点分析
• 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如文学翻译、广告翻 译等,异化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异化法的优缺点分析
缺点
过度使用异化法可能导致译文生硬、晦涩,影响读者的 阅读体验。
在某些情况下,异化法可能导致译文读者难以理解原文 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在某些专业领域或技术性文本中,异化法可能不适合, 因为需要准确传达信息而不是强调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1.归化和异化之源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
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
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
“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
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
后来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
可见,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
”(葛校琴,2002:33)泱泱中华是文化大国。
数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的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魅力,从古至今不仅使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也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中国古典作品的对外翻译中,处理好异化归化之间的矛盾有着特殊的意义。
2.归化和异化之义归化根据文努蒂的理论,《翻译研究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奈达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
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感受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
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奈达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一:生态文化;二:语言文化;三:宗教文化;四:物质文化;五:社会文化。
下面我们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英译中选取一些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例子作一分析。
1)宗教文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曹雪芹)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Yang Xianyi)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天”与“人”的关系则是异常敏感的。
皇帝自称“天子”,要稳固统治必须“顺天应民”;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号称要“替天行道”。
“天”似乎是一切规律、法则的总称。
仅仅把它理解成佛教的影响似乎有些太过笼统。
对于这样一个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概念,外国读者如何才能理解并接受呢?好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哲学思想,因此杨宪益和霍克斯分别使用“上天”和“上帝”这两个概念替换了“天”。
原则上说,杨译是异化,霍译属于归化。
2)物质文化一部《红楼梦》就如同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物质文化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无疑,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物质文化给古籍英译带来很大的障碍。
《红楼梦》中服饰、医药、礼仪、建筑、文学、饮食、民俗等等无一不包,翻译时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蕴意尽失。
曹氏在描写贾家无尽风光之后的败落时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曹雪芹)“陋室” “空堂”哪个文化中都有,不足以构成理解障碍,难就难在什么叫“当年笏满床”,这个“笏”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中国古代礼仪规定,官员百姓不得直视君王,因此官员上朝面君时往往带上一块用竹、玉或象牙做成的细长的板子,可以在上面记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笏,笏板,做官的,象牙的,带弯的,见皇帝,床不是睡觉的床,古代的床就是摆东西的架子,这个大富贵之家,他们做官那个笏板下了朝来都摆在那儿,都摆满了。
)杨宪益翻译如下:Mean huts and empty halls,Where emblems of nobility once hung. (Yang) 在杨的笔下,笏不是笏,而是显示高官厚禄的“徽章”。
读者便不必去无谓地猜测自己文化中没有的物质,而抓住这一特定的物质所揭示的寓意,这不是事半功倍吗?霍克斯对本句的处理同样也可圈可点: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Hawkes)为了显示贾家的位高权重,霍克斯既没有把“笏板”直译,也没有象杨一样转成“族徽”,而是从其他官员日日拜访贾家来间接告诉读者,贾家非同一般。
真是神来之笔。
3)社会文化《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尤其是小人物口中的俗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俗语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意思是目的达到了,就不要再继续下去了,有点类似于不要得陇望蜀的意味,用以比喻做人或者做事情要留有余地,不要太过分,以免殃及无辜或给他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幸,那样对自己也未必有太多的好处。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Yang)“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杨宪益在处理本句时使用了直译法,和霍克斯使用归化译法相比,虽然也可以将汉语中的慷慨表现出来,但明显不如后者生动形象。
归化翻译的正确恰当应用使本句让译文读者更加易于接受了。
异化毫无疑问,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
因为异化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而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
文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Venuti)根据他的定义,《翻译研究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同样,我们从《红楼梦》中选出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两个注解.紧随其后: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Yang)再看下一种: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林黛玉的聪明和美貌在比干和西施的映衬下呼之欲出。
两位大师均采用了异化翻译,前者还附加了两个注解来确保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3.归化和异化之争归化异化各占半壁江山,各领风骚。
究竟孰优孰劣?持归化论者认为归化翻译的长处在于:一,不会将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读者;二,不会因为文化冲突带来误解;三,不会对读者的智力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尽量将原语文化接近目的语读者的世界。
而持异化论者认为异化的优点在于:一,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的初衷,同时也是翻译的目的。
二,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原语文化会丰富后者的表达方式。
三,译者应该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足以理解异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4.归化和异化之和在中国古籍的翻译中归化异化又应如何把握呢?请再看例子: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曹:156)“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 ht.‟”(Yang:155)“I know…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unpredictable.‟”(Hawkes:231)杨宪益采用的是异化的方法,保留了原语中的“风云”、“祸福”等形象,而霍克斯采用归化译法,两者的意义都没有太多缺失,唯一不同的是前者似乎从形象上更胜一筹,而后者则照顾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谓各有短长。
又如:至于才子佳人等书…(曹:5)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Y ang:4)And the “boudoir romance”…(Hawkes:49)两位翻译大家在处理“才子佳人”这一中国味道十足的形象时,杨先生使用了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原文文化特色;而霍克斯则使用归化译法,读者一眼看去便像西方罗曼史中的英雄美人,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能不接受吗?不难看出,归化异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在古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把握的还有以下几个变数: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群、交际功能等等。
归化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矛盾的统一,而非绝对的对立。
它们所映射的“不仅仅是语言或语言中所含文化的单纯转化问题”。
(葛校琴:2003,5)因此,非此即彼的争论显得多少有些乏味。
而与此同时,古籍的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
其丰富的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
无论对一种的接受还是对另一种的排斥,都必须将它置于特定的背景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谨慎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