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形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物形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水”的意象2007-06-19 19:45:10 阅读360 评论0

[摘要]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大多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水已成为他创作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所要表达作家的审美理念和理想是什么呢?它又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呢?

[关键词]沅水水边的人物水的意象审美效果文化背景关系

沈从文一生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绝大多数湘西小说,都发生在横贯湘西全境的沅水流域,河流成了他笔下自然性的代表。这里来说一下沅水。沅水的正源在贵州省都匀境内云雾山鸡冠岭,在常德汇入洞庭湖,全长1033千米,它的最大支流酉水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酉源山,在湘西沅陵县沅陵镇汇入沅水,全长477公里。湘西多山少平地,人们习惯于依沅水及各支流而居,有水处,必有人家,水的交汇处,转折处,因了这种地形,建起了一个个码头和城镇。沈从文的童年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度过的,在他的自传里记述了小时侯的他常从私塾逃学,三五伙伴相邀,跳到河里游泳洗澡,这种很快乐的游戏,大人们通常是不允许的,当他们听到家人来找时,便将整个身子浸入水中,单露一张面孔到水面上,以防止被发现,同伴也会扯谎帮忙瞒过家人的。沿着酉水的一条支流沱江往上走,进入乌巢河,便会来到苗区,这里是苗人聚集之地,因沈从文的祖母是苗人,所以说他也可以算是苗人的一分子。沿着酉水的另一条支流花垣河上行,经过花垣,龙山,在川湘交界湖南一侧,有一个因[边城]而闻名的小城---茶峒。一条小溪,挡住了四川入湖南的官路,翠翠与爷爷在这里为过往行人摆渡。水边还有水手,妓女及其他出现在沈从文笔下的人物。

首先要说一下的是翠翠。翠翠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出场便是美丽而又动人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美丽可爱的少女形象,大家读过的并不少,但是翠翠的美与动人,却有些不同。沈从文写她,突出了她的“自然性”即如水一般,作者把她写的如小动物一般可爱,“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她的一切,都来自于清山绿水的自然,并保持了那份和谐,那份清新。她所受到的教育是自然的,不同于外面的世界的教育,不同于她爷爷所受的教育,因为爷爷的人世阅历和沧桑的经验是人事给予的教育。这就如同自然界里的水,一切都那么平静,那么自在。翠翠就像是一个生活在童话里的人物,她拥有快乐,又有美丽,也有朦胧的爱情,她的生命如水,在小说中互相映照,物我合一。

其次来说一下沈从文小说中的水手门,或者叫船夫以及与他们关系甚密的妓女。船是船夫的生命之舟,吊脚楼是妓女的生活之船。船夫离不开水且不论,妓女却是湘沅水域河边的特殊人物,生活依赖水手接济,与水手之间有着太多的纠缠和感情。尤其是那悬在河两岸石崖上的吊脚楼,成为湘西特有的风物。沈从文谈起水手来,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兴致勃勃的听他们说“野话”--城里人会把这叫做“脏话”,他仔仔细细的计算他们每天可得多少钱,他知道每天两毛钱从天亮拉到天黑的船夫在这条河里有三十万,他熟悉他们的愿望,高兴和不高兴。他在《湘行书简》里说“他们的希望只是多吃一碗饭,多吃一片肉,拢岸时多得了钱,就拿去花了到吊角楼上的女人身上,一回两回钱玩事了,船又应当下行了。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不高兴,为了船搁浅,为了大冷大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蓬,为了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人,但与我们都市上所谓的人却离的很远!一看到这些人说话,一同与这些人接触,就使我想起一件事情来,我想好好的来写他们一次。我相信我若动手来写,一定写得很好但我总还嫌力量不及,因为这些人太大了。”“这种河街我见得太多了,它告诉我许多知识,我大部分提到的水上文章,是从河街”认识的人物的。我爱这种地方,这些人物。他们生活的

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我同他们那么‘熟’—一个中国人对他们发生了特别兴味,我以为我可以算第一位!……我多爱他们,五四以来用他们作对象我还是唯一的一人!由此可见水手们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当然,那些寄生水边的女性,既有水性的温柔,又有勇敢的生活,勇敢的爱,既多情浪漫,又岌岌可危,他们滋润和养育着湘沅的船夫,所以船夫和妓女犹如水与草木花树一般,彼此不能分离又相似为命。

最后在谈一下沈从文笔下的其他一些人物。溪水边长大的三三过着悠然自足的生活, 做着少女纯真的美梦。但一个城市青年男子的闯入搅乱了三三宁静的内心, 这个男子的病逝使她陷入了失去梦的惆怅。“三三站在溪边, 眼望着一泓碧流, 心里好象掉了什么东西, 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 却数不出”, 失去梦的三三只能借溪水排遣心中的寂寞和郁。三三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女孩,她的心事全部要对小溪说,因此水就成了她的梦的寄托。还有《萧萧》中的萧萧,王安忆在〈解读萧萧〉中说过“我觉的,女学生就象是水一样,流过水道河床,流向四面八方,而萧萧就象是水边的石头,永远不动,当水流过的时候,听着水响。湘西的村寨,常常是扎在水边,竹子的房柱浸在水里,变了颜色,千年万代的样子”。

在分析了沈从文笔下众多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发现这些人物都无一例外的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让人不由的想到,水是否已成为沈从文笔下的一种意象?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方面, 意指人的思想情感, 象指具体的物象。意象则是以具体的感性形态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审美者借助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词语来表达无穷的情意。而审美者借助意象抒写主观情意时,对某一意象的选择则受到特定文化和审美者心里因素的制约。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水意象在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是作家兴之所至的偶然现象, 而是作家深思熟虑有意为之的必然结果。《湘行书简》中,他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表示:“我看久了水, ⋯⋯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久,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生命美丽,而生命易逝,沈从文深情爱恋世界,爱恋人生,对人生怀有深刻的悲悯,无所不至的爱。而世界的真实令他惆怅,他把笔转向了梦里水乡,动情描写翠翠、三三、夭夭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潜意识中把女性与水作了极富诗意的调配。同时,沈从文对水的独特感悟,使他作为“乡下人深重的孤独感”找到了倾注的对象,这与水的原始意象表达孤独隔阻、忧郁悠然相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这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命运融于此间。水不单纯为水,在水中,人类的创造性幻想,得到了自由表现。水一旦成为了原始意象,就会无意识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家运用了这种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将他所要表达的出来。水作为一种意象是平静,孤独,忧郁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给人以无限空间。

沈从文正是运用这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念,下面我们就来试析一下他运用水意象所要传达的审美理念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

“水”意象所要表达的审美效果之一便是忧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水作为原始意象的功能之一是孤独苦闷、忧郁愁苦的象征。水的流逝性与生命的单向动态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它的逝而不返性所触发的孤独忧郁情怀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经验。孔子最早借水传达人的这种生命体验。孔子的生命感伤情怀为水意象定下了忧郁苦闷的基调, 后世的文人大抵沿着这一基调进行生发。个性忧郁、敏感的沈从文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和无常, 对水的感悟和生命孤独无常的体验, 使沈从文接通了水的原始意象。而水意象所蕴含的孤独苦闷、忧郁愁苦象征能和沈从文所追求的“美丽总是使人愁”美学风格获得了内在的契合。因此, 借助水意象沈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