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1. 引言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对高风险病例的管理和防范措施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本制度旨在确保高风险病例的安全性和保障患者的权益,同时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 高风险病例管理流程2.1 高风险病例识别-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的识别机制,将可能存在高风险的病例纳入管理范围。

- 高风险病例的识别标准应包括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大、潜在并发症高等。

2.2 高风险病例评估- 对于被纳入高风险病例管理的患者,医疗机构应进行评估,确定和记录其风险等级。

- 高风险病例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风险、患者个体特征等因素,并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流程。

2.3 高风险病例管理措施- 高风险病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医疗团队进行管理和治疗。

-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专家组,定期对高风险病例进行讨论和指导。

- 高风险病例管理应强化质控和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4 高风险病例信息共享与反馈-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高风险病例的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 高风险病例信息共享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原则,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3. 监督和评估3.1 监督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管理的监督机制,对高风险病例的管理和防范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

- 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高风险病例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2 效果评估- 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高风险病例管理的效果,包括治疗效果和患者体验等方面。

-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及时调整和改进高风险病例管理措施。

4. 法律责任和纠纷解决4.1 法律责任- 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高风险病例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疏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患者对于高风险病例管理不当导致的损害有权提起诉讼。

4.2 纠纷解决- 针对高风险病例管理中的纠纷和争议,医疗机构应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依法妥善解决患者的投诉和索赔要求。

高风险病例处理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处理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处理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有效应对医院高风险病例的处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声誉,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疗科室、护理部门及相关医务人员,在处理高风险病例过程中必需严格遵守。

二、定义和分类高风险病例是指具有较高医疗风险、疾病危重或潜在风险较大的病例。

依据不同医疗科室的特点和患者病情,可将高风险病例划分为以下几类:1.重症监护病例:包含重症患者、危重患者、病情恶化快速等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特殊管理的病例;2.手术病例:包含大型手术、高风险手术、紧急手术等需要严格操作并特殊留观的病例;3.感染病例:包含疑似传染病、传染病暴发、院内感染等需要隔离治疗的病例;4.特殊患者病例:包含孕妇、儿童、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及其合并症的病例。

三、管理程序1.高风险病例审核(1)医院成立高风险病例审核委员会,由院领导、专家及相关科室负责人构成,定期审核和评估高风险病例的处理。

(2)医院科室在收治高风险病例前,应提交病例相关资料并填写高风险病例申请表,交由高风险病例审核委员会审核。

(3)高风险病例审核委员会依据病例情况、科室设备和人员配备等因素,对申请进行综合评估,决议是否收治高风险病例。

2.高风险病例处理(1)医院各科室和护理部门在收治高风险病例后,应立刻启动应急处理流程,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和搭配。

(2)医疗科室应设立高风险病例专责护士,负责病例的监护、记录,及时报告病情变动。

(3)医疗科室应依法依规进行治疗操作,确保操作安全、准确,并记录相关治疗过程和效果。

(4)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掌控措施,对高风险病例进行必需的隔离和防控,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高风险病例协调(1)医院设立高风险病例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科室和护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确保高风险病例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2)高风险病例协调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高风险病例处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为实现“关口前移”,早期介入高风险患者管理,调动医院资源关注重点人群并及时干预,保证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特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并明确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责。

一、定义高风险患者是指包括但不限于病情疑难危重、重大手术、虚弱老人、意识不清、有自杀倾向、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婴幼儿和新生儿、特殊职业或身份、涉及第三方损害、大额欠费、吸毒酗酒、“三无”人员、医疗纠纷隐患等其他高风险的患者。

二、目的制定统一规范的高风险患者服务流程和上报管理规定,使全院各部门统一标准,为患者提供以安全为前提的优质、合理、高效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安全,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三、高风险患者服务流程医护人员严格根据法律法规、诊疗规范、遵守核心制度开展各项诊疗护理工作。

针对高风险患者重点执行:(一)患者知情告知制度。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和医患沟通记录,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二)值班交接班制度。

高风险患者、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病危病重患者实行床旁交接班和书面交班,科室对诊疗护理进行连续干预,保证安全。

(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每天查房一次,主治医师每天查房两次,住院医师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查看患者并及时处理,记录在病程录中。

(四)会诊制度。

对疑难重症患者科室组织讨论,由科主任审核后可申请院内会诊和多科会诊,院外会诊提交医务科。

(五)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执行各种医疗文书记录,有重大病情变化要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及科主任、护士长,另要及时报告医院相关职能部门。

(六)医护人员严格落实病情评估和风险评估制度,医师根据诊疗规范执行诊疗措施,护士根据基础护理规范和患者安全护理规范执行护理操作。

四、各部门上报高风险患者职责(一)各临床医技科室1.科室及时将高风险患者信息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审核后上报高风险系统,及时干预并处理患者,情况紧急或非正常上班时间电话报医务科和总值班备案。

医院高危患者管理制度

医院高危患者管理制度

医院高危患者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高危患者的管理工作,保障高危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质量,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门诊、住院部门,对高危患者的管理和服务。

三、定义1、高危患者:指因疾病、病情等因素,存在较高风险和复杂性的患者。

2、医院高危患者:指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高危患者。

3、高危患者管理团队:由主治医生、护士长、检验科、影像科等相关医务人员组成的团队。

四、管理原则1、尊重患者权益,关爱患者生命。

2、科学合理评估高危患者风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加强医疗团队合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4、及时沟通,保持信息畅通,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五、管理流程1、入院评估:高危患者入院后,由主诊医生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并制定治疗计划。

2、诊疗协作:医院高危患者需由多学科医疗团队协同工作,实施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3、风险预警:定期对高危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

4、护理监测:护士长对高危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情况。

5、后续管理:对治疗后高危患者进行随访服务,跟踪患者病情变化,提供持续支持。

六、管理要求1、医生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制订高危患者诊疗方案。

2、护士长须具备过硬的护理技能和责任心,能够保障高危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3、医院应建立高危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等重要信息。

4、医疗团队应定期开展高危患者管理培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七、安全防范1、医院应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确保高危患者的安全。

2、医疗器械和药品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和使用,防止患者意外伤害。

3、医疗环境要保持清洁整洁,消毒防护工作要做好,预防医院感染传播。

八、管理评估1、医院应定期对高危患者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水平。

2、医院领导应定期检查高危患者管理情况,做好管理督导工作。

九、后果责任1、医院对高危患者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患者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确保医院内部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的安全以及提高医疗质量,本制度旨在规范高风险科室的操作流程、患者管理和安全措施,确保医院与患者的共同利益。

2. 定义2.1 高风险科室:本制度所指的高风险科室包含但不限于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放射科、化验室等。

3. 高风险科室负责人3.1 每个高风险科室需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整个科室的管理和安全工作。

3.2 高风险科室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具备相应的管理本领和经验;—熟识高风险科室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能够有效领导和协调团队成员。

3.3 高风险科室负责人必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进修课程,以不绝提升自身管理和专业水平。

4. 患者管理4.1 高风险科室接诊患者必需依照医院相关流程进行操作,包含但不限于接诊、登记、评估、治疗等环节。

4.2 患者在进入高风险科室前,必需进行认真的患者评估,包含病情、过敏史、手术史等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4.3 患者在高风险科室内需进行严密监护,并记录监护指标,如呼吸情况、血压、心率等。

4.4 高风险科室应建立有效的患者信息沟通机制,确保相关医疗人员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5 高风险科室应订立患者家属探视规定,明确探视时间和探视要求,以减少患者和科室的安全风险。

5. 安全措施5.1 高风险科室必需配备完善的安全设备和器材,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5.2 高风险科室必需建立完善的感染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手卫生、消毒灭菌、废弃物处理等,并遵从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指南。

5.3 高风险科室必需建立完善的紧急病情处理流程,包含急救措施、突发事件处理等,并进行定期演练和评估,以提高应急响应本领。

5.4 高风险科室必需建立有效的医疗错误报告和处理机制,对显现的医疗错误要及时报告并进行认真分析和处理,以防止仿佛事件再次发生。

5.5 高风险科室的医务人员必需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遵守相关专业伦理和法规,不得违反操作流程和规定。

高风险患者护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护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护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1.1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风险患者(如危重病患者、手术患者、疾病多而杂患者、感染易发患者等)的护理需求渐渐加添。

1.2 目的:本制度旨在确保高风险患者能够接受到高质量、安全、有效的护理,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二、适用范围2.1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部门和员工,对接触高风险患者的人员具有管束力。

三、责任和义务3.1 医院管理层负责订立和完善高风险患者护理制度,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

3.2 科室负责人有责任确保科室内高风险患者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订立科室内具体的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

3.3 医护人员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严格执行高风险患者的护理制度,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4 患者及其家属应乐观搭配医院的高风险患者护理工作,如实供应个人健康信息,并自动参加治疗和病愈工作。

四、高风险患者的识别与评估4.1 识别:依据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程度、诊断结果等,通过科室负责人和医护团队的共同讨论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属于高风险患者范围。

4.2 评估:对于被确定为高风险患者的病人,医护团队应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包含生理情形、心理情形、病史、用药情况等,了解患者的具体需求和风险因素。

五、高风险患者护理计划5.1 护理目标:依据高风险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订立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病愈效果。

5.2 护理措施: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护团队应订立全面而科学的护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术前准备、手术操作规范、感染掌控措施、危重病患者监护与护理、药物管理安全等。

六、高风险患者护理质量掌控6.1 护理评估:每位高风险患者应定期进行护理评估,包含疼痛评估、生命体征监测、病情察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不适和异常情况。

6.2 护理记录:医护人员应认真记录高风险患者的护理过程、护理效果和患者的反馈情况,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性。

医院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医院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高风险病人的有效救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高风险病人的定义高风险病人是指因病情严重、疾病复杂、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等因素,可能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病人。

三、高风险病人的识别与评估1. 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对疑似高风险病人进行及时识别。

2. 对已识别的高风险病人,科室应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评估,明确病人的病情、治疗难度、风险等级等。

3. 评估结果应及时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专家进行审核,确定高风险病人。

四、高风险病人的管理与救治1. 医务科负责高风险病人的管理工作,对高风险病人实行分级管理,确保救治措施落实到位。

2. 高风险病人由主治医师负责,上级医师进行指导、监督。

3. 对高风险病人,科室应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包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病情监测等。

4.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等信息,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五、高风险病人的转诊与交接1. 对需要转诊的高风险病人,科室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转诊手续,确保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2. 转诊过程中,应确保病人病情稳定,并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病情介绍、治疗记录、用药情况等。

3. 接诊科室应认真核对病人信息,了解病情,确保病人得到连续、有效的治疗。

六、高风险病人的培训和考核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高风险病人救治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救治能力。

2. 医务科负责组织高风险病人救治相关考核,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确保救治水平。

七、责任追究1. 对未按规定识别、评估、管理高风险病人的科室和个人,医院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在救治高风险病人过程中,因延误救治、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为了保障高风险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安全与健康,供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特订立本《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高风险患者的安全管理标准和程序,有效防备和掌控高风险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安全风险,最大程度确保患者的生命资产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包含但不限于病房、手术室、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

三、术语定义1.高风险患者:指其疾病种类、诊断结果、治疗方案或身体情形等特殊情况可能导致其在医院期间面对较高的安全风险的患者。

2.安全措施:指医院为保障高风险患者安全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人员配备、设施设备、文化建设等。

四、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要求1.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诊疗标准化:对高风险患者,医院应订立严格的入院前评估流程,确保医疗团队全面准确了解患者病情和医疗需求。

在诊疗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依照订立的标准化流程操作,确保患者获得规范的医疗服务。

2.医疗团队责任明确:医院应设立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由相关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构成,明确各类高风险患者的责任人,并订立具体的责任分工表。

医疗团队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安全管理问题,确保每位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3.充分的医护人员配备:对高风险患者,医院应依据他们的特殊需求,合理布置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的配备。

同时,医院应建立常规的培训计划,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对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的意识。

4.安全设施设备完备:针对高风险患者,医院应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包含但不限于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消毒设备等。

医院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使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5.楼层警示标识:医院应在高风险患者所在的病房楼层设置与其他区域不同的警示标识,以提示医护人员该楼层的特殊性。

同时,在高风险患者所在的门口设置警示标语,以确保非授权人员无法进入。

高风险患者保护与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保护与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保护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高风险患者的权益,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规章制度依据《医疗法》《感染性疾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和工作人员。

第二章高风险患者的定义和划分第三条高风险患者的定义1.高风险患者是指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的患者:–年龄≥65岁或≤1岁;–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含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化疗患者等;–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患有重度疼痛、昏迷、失去行动本领等无自理本领的患者;–需要进行特殊治疗或操作的患者,如手术患者、诊疗操作患者等。

第四条高风险患者的划分1.依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患病情况,将高风险患者划分为以下几类:1.隔离类患者:患有高度传染性疾病或需要进行隔离治疗的患者。

2.感染类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可能引起感染的疾病的患者。

3.重症类患者:病情严重、危重的患者。

4.特殊手术类患者:需要进行特殊手术的患者。

5.高危药物应用类患者:需要应用高危药物的患者。

第三章高风险患者的保护与管理第五条入院环境管理1.针对隔离类患者,应设立特地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并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料子。

2.针对感染类患者,应设置独立的感染病房,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消毒、通风等。

3.针对重症类患者,应供应特地的重症监护室,并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和设备。

4.针对特殊手术类患者,应供应无菌手术室,并依照手术要求进行消毒和准备。

5.针对高危药物应用类患者,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规定用药,并加强察看和监测。

第六条医务人员管理1.全部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感染掌控培训,了解高风险患者的保护与管理要求,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2.全部医务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帽子等。

3.医务人员在与高风险患者接触前后,应进行手卫生并遵守消毒规程。

4.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确保身体健康,以减少传染风险。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制定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福祉。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高风险病人,包括但不限于需要特殊注意或具有潜在危险的病人。

目标
1. 提供高风险病人的安全和保护,确保其受到适当的关注和护理。

2. 减少高风险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不良事件,包括错误诊断、药物过量等。

3. 提高医务人员对高风险病人的认识和关注,增强他们的能力来应对相关挑战。

4. 促进医疗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以确保对高风险病人的照顾得到全面考虑。

管理要点
1. 评估和识别高风险病人:医疗机构应建立一个系统,用于及早识别高风险病人,并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2.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针对每位高风险病人,医疗机构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监测要求、相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计划。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高风险病人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加强他们的意识和理解。

4. 加强沟通与协作:医疗团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协调行动,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和处理高风险病人的问题。

5. 监测和回顾: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和回顾机制,定期审查高风险病人的护理过程和结果,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总结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和识别高风险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加强沟通与协作以及监测和回顾,医疗机构可以为高风险病人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这不仅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和信誉。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是医院或医疗机构为了提高高风险病人的安全性和质量,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总称。

高风险病人是指那些因疾病的严重性、治疗方法的复杂性以及治疗后患病率较高而容易出现不良后果的病人。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预防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高风险病人的医疗风险。

1.高风险病人的识别:医院或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识别高风险病人的方法和标准。

这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等方面的评估。

2.高风险病人的分级和分流:根据高风险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难度,将其分级,确定相应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例如,可以将高风险病人分为重症监护级别、普通病房级别和门诊治疗级别,以便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3.高风险病人的监测和评估: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高风险病人监测和评估机制。

通过定期的病情观察、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防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4.高风险病人的个性化护理:根据高风险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护理服务。

例如,对于有营养不良风险的病人,提供营养支持和膳食指导;对于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提供安全措施和协助行动等。

5.高风险病人的教育和指导:医院或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高风险病人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提供相关的生活习惯指导和用药指导,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高风险病人的跨科室协作:由于高风险病人的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治疗。

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跨科室协作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例如,重症监护病房应与心血管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密切合作,实施联合诊疗。

7.高风险病人的安全事件管理: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人的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

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事故,应及时报告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高风险病例会诊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会诊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会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在面对高风险病例时进行有效有效的会诊管理,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内全部科室,包含但不限于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定义1.高风险病例:指疾病情况多而杂、病情危重、治疗方法难度较大,需要多学科协同参加决策的病例。

2.会诊:指由多名医生构成专业团队,对高风险病例进行集体讨论,供应治疗建议和方案。

3.会诊恳求方:指向本院发出对高风险病例需要会诊的科室。

4.会诊接收方:指接收会诊恳求并组织会诊团队进行讨论和决策的科室。

第二章会诊流程第四条会诊恳求1.当会诊恳求方认为遇到高风险病例时,应及时向会诊接收方发出书面会诊恳求。

2.会诊恳求内容应包含病案摘要、影像资料、试验室检查结果等必需资料,并注明会诊目的和要求。

3.会诊恳求方在发出会诊恳求后,亦需及时电话通知会诊接收方,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第五条会诊召集1.会诊接收方接到会诊恳求后,应及时召集相应的专家构成会诊团队。

2.会诊接收方应在召集会诊团队时,注意选择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确保会诊质量。

3.会诊接收方应提前与会诊团队成员沟通,确认参加会诊的时间、地方以及会诊议程。

第六条会诊讨论1.会诊接收方应布置合适的时间和地方,组织会诊团队开展会诊讨论。

2.会诊接收方应提前向参会专家供应会诊资料,并通知会诊讨论的时间和地方。

3.会诊讨论应充分听取各专家的看法和建议,进行综合评估和讨论,以确保订立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七条会诊决策1.会诊接收方应依据会诊讨论的结果,订立高风险病例的治疗方案,并书面反馈给会诊恳求方。

2.会诊决策应包含病情评估、诊疗建议、手术布置、护理措施等相关要点,并注明会诊团队成员的姓名。

第八条会诊结果通知1.会诊接收方在订立会诊决策后,应及时将会诊结果书面通知会诊恳求方,并注明治疗方案的具体细节和时间布置。

2.会诊结果通知应由会诊接收方负责,确保会诊结果准确完整地转达给会诊恳求方。

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预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预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涉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确保医院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有效防备和掌控高风险患者的相关问题,特订立本《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涉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涉及高风险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管理工作。

高风险患者是指存在较高患病风险或因病情、治疗方式等原因需特殊关注的患者。

三、责任分工1.医院领导:负责订立并监督该制度的执行情况。

2.医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协调和推动本制度的实施,组织相关培训和沟通。

3.护理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和引导护理人员执行本制度要求。

4.医疗团队负责人:负责协调医疗团队对高风险患者的监测和干涉工作。

四、高风险患者筛查1.全部入院患者需进行高风险患者筛查,筛查内容包含个人及家族病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等。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筛查操作规范,对筛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并及时报告给医疗团队负责人。

五、高风险患者监测1.高风险患者应依据其具体情况订立监测计划,包含监测内容、频率和方法等。

2.医务人员应依照监测计划进行监测记录,并及时将监测结果报告给医疗团队负责人。

3.对于显现异常监测结果的高风险患者,医疗团队负责人应及时订立干涉方案,并确保干涉措施的执行。

4.监测记录应做好归档和备份,供日后参考和追溯使用。

六、高风险患者干涉管理1.针对高风险患者的干涉管理应依据其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干涉方案和措施。

2.医疗团队负责人应组织医务人员对干涉方案和措施进行培训,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3.干涉方案和措施的执行情况应进行定期评估和整改,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4.医务人员在进行干涉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情况,及时调整和改善干涉措施。

七、高风险患者交接1.高风险患者在病情稳定期需进行交接,确保患者信息和管理顺利过渡。

2.交接内容包含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变动、治疗方案、干涉措施等。

3.医疗团队负责人应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交接培训,确保交接过程规范和有序。

4.交接记录应认真并准确,包含交接人员信息、时间、内容等,并做好归档保管。

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

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

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一、引言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是指为了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具有潜在安全风险的个人进行分类管理的制度。

这些高风险人员包括罪犯、恐怖分子、精神病患者等,他们的行为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范围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适用于以下人员:1.罪犯:指已经依法判决的犯罪分子,包括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刑且尚未服刑的人员,以及已经服刑但仍存在潜在危险的人员。

2.恐怖分子:指已经被确认或怀疑参与恐怖活动的人员。

3.精神病患者:指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险的人员。

4.其他高风险人员:包括可能有严重危险行为倾向的人员,例如企图自杀的人员、极端主义者等。

三、管理措施高风险人员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登记管理对高风险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犯罪记录、精神状况等。

这些信息可作为日后管理和防范措施的依据。

2. 监控措施利用科技手段,对高风险人员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他们的行动受到监控和限制。

这可以通过安装摄像头、GPS追踪器等方式实现。

3. 限制出行对高风险人员的出行进行限制和控制,例如限制出入敏感区域、禁止出国等。

这有助于减少他们对社会造成的潜在危害。

4. 社会关注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应该加强社会对这些人员的关注度,通过建立信息公开渠道,让公众了解高风险人员的情况,并提供线索和举报渠道。

5. 心理辅导对于精神病患者等高风险人员,应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减少潜在危险。

四、管理责任高风险人员管理制度需要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具体责任如下:1.公安机关负责对罪犯和恐怖分子的登记、监控和管理工作。

2.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和心理辅导工作。

3.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负责对其他高风险人员的管理和社会关注工作。

五、信息保密与合法性高风险人员管理涉及大量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相关部门应对这些信息进行合法性审查和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风险病人的管理成为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障高风险病人的安全和康复,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建立了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本文将分析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探讨其目标和内容,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高风险病人指的是那些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复杂性、病情的不稳定性等因素,需要特殊的医疗管理和照顾的患者。

这类病人的康复和安全风险较高,如果不加以妥善管理,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建立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病人安全性:通过规范病人的治疗过程和护理行为,减少意外事件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2. 优化病人康复:通过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帮助病人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高风险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通常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合理管理这些病人,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提升医疗机构形象:建立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彰显了医疗机构对病人安全和康复的重视,有利于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形象。

二、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内容1. 目标: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保障高风险病人的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满意度。

2. 内容:(1) 高风险病人的识别和分级:对符合高风险病人标准的患者进行识别和分级。

常用的指标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复杂性、病情的不稳定性等。

(2) 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包括药物使用、手术操作、护理措施等内容。

(3) 专业团队的建立与培训:建立高风险病人的专业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等。

对团队成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他们在高风险病人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

(4)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一、高风险患者范围(一)年龄>70岁老人。

(二)残疾人。

(三)交流障碍(语言、听力障碍)患者。

(四)受虐待的患者包括各种事件的受害者。

(五)急、危重症患者。

(六)自杀/其他行为紊乱患者。

二、高风险患者护理管理对高风险患者应做好护理评估及记录,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患者的权利,给予相应的医疗护理。

(一)门诊护士主动迎接,询问需求,指引、解释就诊路线和程序。

必要时搀扶或给患者提供车、床、轮椅等帮助,方便诊疗。

(二)病房应为住院高危患者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给予优先照顾,安排家属陪伴等。

(三)年龄>70岁老人:评估听力、视力,了解其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进行跌倒、坠床危险度评估。

(四)残疾人:门诊、急诊、病房等应为行动不便者提供轮椅等辅助器具。

(五)交流障碍患者:使用图片、卡片或宣传资料等帮助沟通或请家属协助沟通;在可能时配备翻译人员,使其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六)受虐待患者是指各种事件(主要指遭受暴力或强暴)的受害者,病区对这些患者采取以下措施:1.护士发现患者有伤痕或瘀斑等疑似受虐的患者,以及主诉受虐的患者,通知医生进一步体检和提问,了解伤痕来源。

2.对受虐情节严重、伤害较重的要及时通知护士长、科主任、医务处、保卫处,夜间及节假日通知院总值班,协助患者及时报警。

3.对这些患者实施保护措施,给予专人看护,尊重患者,通知相关医生进行诊治。

4.配合好警方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七)急、危重症患者:1.制订护理计划,根据需要或按医嘱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做好护理记录。

2.预防意外损伤:躁动不安者,根据情况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护,防坠床;痉挛抽搐者,用牙垫防咬伤;如有活动假牙应取出,以防误入气道;经常修剪指甲,防抓伤。

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平卧时,应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

4.预防肺炎:定时翻身拍背、刺激患者咳痰或给予吸痰;预防受凉;如无禁忌,应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0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工作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工作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工作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建立和规范高风险病例管理的工作制度,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高风险病例是指存在严重并发症风险或其他潜在风险的病例,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能造成重大影响。

目标1. 确保高风险病例得到专业、全面和安全的医疗管理。

2. 最大限度减少高风险病例的发生和并发症风险。

3. 加强团队合作,提高高风险病例的整体护理和治疗效果。

管理程序1. 识别和分类* 通过相关评估工具和方法,及时识别潜在的高风险病例。

* 根据风险程度,将高风险病例分为不同的分类,以便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2. 多学科团队评估与制定护理方案* 高风险病例应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制定护理方案。

* 团队成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以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3. 制定个性化风险管理计划* 针对每个高风险病例,制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计划。

*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需求,明确风险预防策略、监测方案和应对措施。

4. 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 向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他们对高风险病例管理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 提供相关指导和流程说明,确保团队按照规范和流程执行高风险病例的管理工作。

5. 持续监测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高风险病例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 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以提高高风险病例的管理质量和安全性。

附则以上工作制度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执行和归档,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和可追溯性。

如有需要,本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但调整应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一、高风险病人的范围1.危重病人,主要指心、肺、脑、肾、肝等人体生命器官出现功能衰竭者,其中最常见的为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也可见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各种休克(最常见的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昏迷(脑性和代谢性昏迷等);2.手术后病人,尤其是胸外手术、脑外科手术、骨科手术后病人;3.新生儿病人,其高风险程度比较明显;4.疾病晚期的临终病人,是需要进行特别照料的人群;5.急诊病人,尤其是成批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的外伤病人,或成批中毒病人,对社会影响较大;6.社会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人物;7.与医疗纠纷或司法案例有关的病人等。

8.有自杀倾向的病人。

二、“四三”管理责任制度1.门诊、急诊、病房负责制(1)对急诊病人和危重病人,门诊要及时发现和处理;(2)急诊要24小时应诊,作好一切抢救的准备;(3)病房要做门急诊的后盾,及时全力支持医务人员的抢救并收治必须住院的病人。

2.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住院医师(包括进修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各在其位,加强请示报告和督促检查制度;3.临床、医技、行政工勤人员负责制高危病人诊疗不只是医师护士之事,要靠各医技部门的支持配合,要靠行政后勤部门的服务,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招致不良后果;4.院长(业务院长)、医务处、临床科室负责制(1)各临床科室要高度重视高危病人的诊疗工作,并及时请示报告;(2)医务处要经常深入病房、门急诊了解情况,参加讨论,征求意见,进行协调;(3)院领导能重点掌握全院高危病人诊疗情况,重点巡视高危病人,参加甚至组织指挥全院性的重点抢救、病例讨论会或大会诊,解决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三、高风险病人日报制度医院要制定本院高危病人的管理标准,建立日报制度,病房和门急诊要填写高危病人情况表,对病重通知或病危通知的病人情况要及时向医务处或院领导汇报,使全院上下对本院高危病人诊疗情况清楚明了并管理有力。

(附表)四、危重病人抢救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医院各级抢救组织,并做到思想、组织、技术、人员、药品器械、后勤保障落实;2.及时填写高危病人通知单,上报院医务处,并通知病人家属;3.强调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4.强调严格执行各种抢救危重病人的技术操作规程;5.强调一切抢救药品、器械、敷料等定位、标记和管理措施;6.强调必须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工作;7.强调重大抢救必须立即报请医务处或院领导亲临参加指挥;8.强调在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并制定对影响抢救工作或造成不良后果者的惩处制度。

五、院总值班夜间巡视制度凡夜间院总值班者必须了解和巡视重点病人的主要情况,主动帮助科室解决抢救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做好巡视情况登记并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六、建立重症监护病房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专科发展的需要已建立新生儿监护病房等,应加强相应管理。

七、高风险病人管理实施细则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强化高风险病人的管理,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结合"医疗质量万理行"活动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制度,具体如下:(一)、各临床科室要强化对高风险病人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积极主动为急危重症病人服务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二)、医院各科室要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完善急危重症的救治预案,规范收治管理,及时、规范转诊急危重症病人,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医院对危重患者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进行全程管理。

各临床科室每天8.00之前填写《xxxxxxxxx医院危重病人上报表》,报告前24小时科室报病危及停病危患者(必要时须说明患者去向,如:收住、转院、放弃治疗、成功、死亡等)。

由信息科收集上报医务处及院领导。

并由本科室及医务处填写《xxxxxxxxx医院高风险病人登记本》。

(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督导小组不定期深入病房检查、巡视全院高危病人,指导临床各科的高危病人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五)、本制度自2012年9月10日起执行。

附表:xxxxxxxxxx医院x科高风险病人上报表。

病人姓名年龄住院号主要诊断风险程度备注病重病危收住入院转院放弃治疗抢救成功死亡八、各级医医护人员的职责(1)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行政上担任科主任,负责监护病房医疗、行政领导,组织实施每日查查房,制定和调整重大的治疗方案,要求具有丰富的处理危重病人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2)主治医师在科主任领导下具体执行治疗方案,预测疾病发展趋势,采取预防性医疗措施,修改治疗计划,指导下级医师,修改医嘱;(3)住院医师在主治医师领导下具体实施危重病人的诊疗抢救工作,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做出诊断并下达医嘱,操作特殊治疗;(4)护士长协助科主任工作,全面管理护理工作,监督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熟悉每一种监护仪器的性能,熟练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规程;(5)护士具体执行监测、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具有急救处理的应变能力和技术素质。

九.、高风险病人医疗业务环节规范(1)病历书写病历要求各种记录资料必须及时、详实、准确、连贯,要能充分记载和反映病人入室后的病情演变真实状况,在特别紧急状况下可采用先抢救后补记的原则;(2)医嘱高风险病人的特点是医嘱必须适应病人病情变化,因此临时医嘱多、口头医嘱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更加严格执行医嘱制度;(3)查房①科主任(主任医师)必须坚持每天晨间带领全体医师查房1次,检查病情,判别疗效,分析发展趋势和转归,决定可否离室;②主治医师每天必须查房2次以上;③值班医师要不离病房岗位,不间断地巡视病人,观察病情,检查各类仪器使用情况,分析各种仪器的参数,凡遇病情突变应立即投入抢救并呼请上级医师。

(4)会诊必须加强各科室会诊,可在院长领导下成立由各科专家组成的治疗小组,便于联系协调。

十.、建立健全病房的规章制度(1)监护病房要在院长领导下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严格付之执行,具体包括:①交接班制度;②医嘱查对制度;③会诊制度;④抢救工作制度;⑤晨会制度;⑥保护性医疗制度;⑦病例讨论制度;⑧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⑨药品器械物品管理制度;⑩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⑾消毒速度制度;⑿家属探视制度;⒀各种护理管理制度等。

(2)要制定各项技术操作常规和护理规范。

十一、要特别强调监护病房的管理守则每个监护病房都要对医护人员强调几项管理守则,其内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保证各种急救器械完好使用、常备不懈;(2)报警信号就是呼救信号,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3)在给病人使用机械通气装置时,护士绝不能离岗,要杜绝通气机械故障或通气管脱落时未及时发现造成不良后果;(4)应用各种血管扩张剂或强心药物时必须密切观察和调整滴速;(5)必须保证科主任、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查房次数,及时作出相应处理;(6)工作人员语言必须清晰明了,尤其是下达口头医嘱时决不能含糊不清,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读,以免造成错误;(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包括工作人员进出时的衣帽鞋罩和人数的控制,转送病人都应用清洁车或活动车,工作人员洗手和定期作鼻拭子培养,鲜花不入清洁区,病人只能隔窗观赏,严格掌握病人的分室安排,正确安排单房间、隔离间和多人房间;(8)要保持监护病房的安静舒适。

十二、病房感染管理制度感染是病房最常见的并发症,50%的死亡病人与院内感染有关,因此感染管理是病房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1.监护病房预防感染的管理措施病房内预防感染的管理工作要抓好病人、环境和病原体三个中心环节,关键是抓好医务人员的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感染管理,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监护病房建筑设施、环境卫生和消毒处理要做好对地面、墙壁、天花板、门窗、柜橱、病床、室内空气的消毒处理,并形成制度,定期检查,例如地面每日要用0.2%过氧乙酸消毒剂湿拖清扫4次,可减少细菌数95%以上;(2)污染用品的消毒处理①被污染的被单、床单、衣服等,床上的棉被、褥垫、毯子等,用后都要用药物消毒或射线照射;②便盆、尿壶最好固定使用,但也应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3)医疗器械和装备的消毒①外科手术、换药器械敷料等都要高压灭菌消毒;②通气机要坚持24小时更换气囊袋管道和连接物;③对接触病人的雾化器喷头、管道和药液盛器都要作浸泡消毒;④为预防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采用密闭式导尿。

(4)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根据日本报道,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使手术后感染率下降三分之一,现在不仅使用一次性输液、导管(包括血管导管、气管导管、尿路导管、胃肠导管等)插管、针头等,就连医务人员使用的衣帽口罩和手套,医用包装敷料纸等均为一次性材料;(5)合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有条件的要开展血浓度监测,做到合理地、科学地、正确地使用抗生素。

2.对病房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要求(1)出入病房的更衣换鞋制度工作人员所用衣、帽等要保持清洁,勤洗换;(2)无菌操作制度尤其在进行上呼吸道护理、换药、灌肠、留置导尿管时均应戴无菌手套;(3)洗手制度凡接触病人(包括处理病人物品、尿壶、便盆后)都要认真洗手,必要时要再用75%酒精擦拭手部;(4)物品消毒和专用制度物品要求专人专用,用后消毒;(5)常用器械物品专床专用制度例如每位病人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和吸引装置,以及简易呼吸器等,必须每床专用,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6)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或肠胃道病症时要避免接触病人的制度;(7)工作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的制度;(8)室内禁止养花、插花的制度;(9)区分病人隔离的制度,尤其对器官移植病人;(10)消毒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卫生部第22号令《消毒管理办法》,做到熟悉各种消毒剂的性质和作用,合理使用消毒剂溶液,定期检测监护病房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和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总数。

十三、病房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1.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要求。

它包括:(1)循环系统监护理论围绕着心泵收缩功能、体内血容量、周围血管阻力和心脏传导功能(心脏电生理)等问题对各种休克、低心输出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病理循环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和操作,例如尿量分析、中心静脉压测定分析、心电图操作和分析、血气测定值分析等;(2)呼吸系统监护理论围绕对通气、灌注、弥散、运输和组织氧合作用五个方面,特别是通气功能,监测参数变化的分析;(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理论包括对神志、血压、瞳孔、眼球、四肢反射、感觉、肌张力、脑电图和诱发电位改变等方面的观察、分析,特别是脑灌注量和灌注压改变对心肺脑复苏病人是最为重要的;(4)水电解质平衡监护理论保持需要量、补足丢失量等方面的监测;(5)内分泌危象监护理论主要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高血压危象等早期监测和处理;(6)其他包括肾脏、肝脏、出凝血、感染等方面的监护理论;2.护理人员操作技能要求(1)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能娴熟地掌握各种监护器械的操作技能,如心电监护仪、压力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等;(2)能在护理中善于及早捕捉各种变化的信号,供医师作出诊疗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