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公开课教案(打印版给大家)
13.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13. 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道德感召和文化内涵;2.掌握文化词汇“魁梧”、“阔别”,并能适当解释故事中的生僻词汇;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讲解《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的故事情节,并注重词汇解释和阅读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把握;2.生僻词汇的适当解释,如:“魁梧”、“阔别”等。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2.《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故事书;3.教学用书。
五、教学过程5.1 预习课文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履历。
5.2 课堂讲解1.故事情节介绍讲解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主角段太尉因忠于国家而被贬官之后,终因忠诚守护王宫而受到王室的表彰。
注重强调故事主题:“君臣忠诚,民族尊严”。
2.词汇解释解释文中生僻词汇“魁梧”、“阔别”等,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故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如何忠诚于国家,如何平衡利益关系等等。
5.3 练习1.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再读许多遍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2.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5.4 总结回顾1.总结教学内容,重点强调故事主题:“君臣忠诚,民族尊严”;2.通过答疑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写作等指标,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七、教学体会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过程中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的重要性。
同时也认识到要全方面把握教材内容,创造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案标题:《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文的主题和意义;2. 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及翻译版本;2. 学生阅读材料和学习笔记;3. 讲解PPT或黑板;4. 讲解视频或音频资源;5. 学生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激发学生对《段太尉逸事状》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段太尉逸事状》这个故事有了解吗?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或猜测?”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或翻译版本;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疑问;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三、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背景和作者;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四、阅读理解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回答;2. 学生个人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答案讲解;3. 学生展示对文本的评价,包括喜欢的部分、触动的地方等。
五、写作活动(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段太尉逸事状》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观点和感受;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3.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课堂分享。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背景段太尉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将领,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被封为太尉。
然而,他也因为一些逸事而被人所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喝醉了酒,误把酒杯当成了宝剑,结果将宝剑挥舞起来,将桌子砍成了两半。
这个故事被流传了很久,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教案目的通过讲述段太尉逸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内容1.介绍段太尉的生平和功绩,让学生了解他在明朝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2.讲述段太尉的逸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3.分析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4.探讨历史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方法1.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对段太尉的逸事产生兴趣。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结合历史和文化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了解段太尉的生平和逸事,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探讨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增强了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总结本教案以段太尉逸事为主线,结合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段太尉逸事状》 教案
附:全文重点字词及翻译 段太尉逸事状 [唐]柳宗元
1、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 bīn 州, 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 shì暴恶者,率 shuài 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 不嗛 qiè,辄奋击,折人手足,椎.chuí釜 fǔ鬲 lì瓮 wèng 盎àng 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4、出入戍守之地,备得太尉遗事,叙述作状因由。(8 自然段)
六、课文分析
学习 1-4 自然段:斩乱兵,孤 身入营,勇服郭军。
1、 学生分小组研读,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先齐读,然后该小组的同学逐一翻译每句话,点
出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1
多媒体屏幕显示重点字音: 泾州 jīng 汾阳王 fén 蒲 pú 晞 xī 邠 bīn 嗜 shì 嗛 qiè 椎 chuí 釜 fǔ 鬲 lì 瓮 wèng 盎àng 恬然 tián 都虞侯 dū 槊 shuò 躄 bì 谕 yù 恣 zì 戢 jí 晡 bū 哗 huá 柝 tuò 2、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3、 每一个自然段串讲完字词以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讲述的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每 段拟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第一件事:斩乱兵,孤 身入营,勇服郭军。 (1)、 郭家军横暴于市,邠恶人争附之,民不聊生。 (2)、 为民请命,太尉自荐平乱。 (3)、 杀乱兵,郭营大噪,独闯军营,晓以大义。 (4)、 郭军折服,胸怀坦荡,夜宿军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体会、学习本文褒贬自 现的叙事手法。
13.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13. 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等内容;•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词语理解、语法解析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类似的语文题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阅读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段阅读、理解句子结构等;•培养逐步深入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类似的语文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并能够解析段太尉逸事状中的语言;•理解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等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段太尉逸事状中的长难句结构;•独立思考并解答语文题目。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逸事状”这个词的含义;2.引入《段太尉逸事状》。
2.讲解(35分钟)1.让学生自读段太尉逸事状;2.指导学生分析段太尉逸事状的基本结构:分段阅读、理解句子结构等;3.向学生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人物关系、情节等详细内容,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古语词汇的含义。
3.练习(35分钟)1.布置《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一些相关习题,请学生独立完成;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批改并讲解习题。
4.总结与反馈(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点名反馈学生的表现;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关系等内容,指导学生正确阅读;2.练习法:通过布置相关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问题解答时,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答案。
五、板书设计段太尉逸事状六、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测试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掌握不够的学生应进行个别辅导;2.收集学生的意见,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3.评估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程度。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段太阴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段太阴的品德节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课文内容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出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鼓励进步学生。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段太阴逸事状》的具体内容,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
七、教学步骤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段太尉逸事状优课教案
汝又取不耻。
汝将何以视天地。
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果不用吾言。
然终不以在吾第。
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窃好问老校退卒。
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
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
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
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
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
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
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的刚勇无畏。
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
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
这是一写其勇。
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
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
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
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
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
段太尉逸事状(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段太尉逸事状(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传主既刚勇忠贞又慈惠爱民的性格特征和清正廉洁的情操。
2、学习本文根据主旨的需要合理剪裁、精心安排结构的写作技巧。
3、认识文章让事实和形象说话,在叙事中寄寓作者褒贬的史传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传主的性格特征和高尚情操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合理剪裁、让事实和形象说话、寄寓褒贬的写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自读理解文句,了解传主事迹。
教学进程:一、简介1、写作背景: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做参考的。
2、介绍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
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
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
3、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自读、理解文句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领行偷嗜暴恶不嗛第二段:以状白府愿计事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且大乱,若何?愿奉教幸甚出如尉请。
第三段:注槊上,植市门外无伤也!请辞于军。
老躄者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第四段:当务始终戢士火伍晡食请假设草具戒候卒击柝卫太尉谢不能,请改过。
第六段:巽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乃我困汝!第七段:汝诚人耶?野如赭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暴抗自恨死第八段:以司农征幸致货币果不用吾言以如司农治事堂其故封识具存第十段: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为人姁姁以色待物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言信行直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三、了解传主事迹文章写了段太尉哪几件事?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提示: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段太阴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段太阴逸事状》。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节描绘,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段太阴的敬仰之情,培养尊敬英雄、崇尚正义的品质。
(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传统文化的态度。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段太阴逸事状》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绘手法。
难点:(1)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段太阴逸事状》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成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绘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段太阴逸事状》中的成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想象力和细节描绘,引导学生欣赏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讲解成语和典故的用法和含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文中人物,体会人物情感。
1.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想象力和细节描绘,引导学生欣赏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必修二语文《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必修二语文《段太尉逸事状》教案必修二语文《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识记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体会、学习*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体会、学习*褒贬自现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人物关系,分析段太尉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提问“唐宋八大家”进入作者介绍,提及本单元有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二、学习目标多媒体屏幕显示:学习目标了解柳宗元以及*相关背景。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相关的古文知识。
理解作者对太尉品质的赞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作者简介学生齐读,并增补课本注释上的内容。
多媒体屏幕显示: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共同发起对我国散文发展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四、题解学生齐读书本注释,并按照教师在屏幕显示的内容增补。
1、多媒体屏幕显示:段太尉:太尉,官职名。
其人叫段秀实。
逸事状:“状”,又称“行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实、爵里、行治、寿年等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人物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
2、教师讲述柳宗元写此逸事状的背景以及太尉生平。
多媒体屏幕显示:文史背景: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
官至司农卿。
唐德宗建中四年,发生叛乱,叛军拥戴节度使朱泚为帝,当时段在朝廷,怒斥朱泚,并以朝笏击其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段太阴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段太阴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段太阴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精神。
(2)通过分析段太阴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概括和描述段太阴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3. 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段太阴的历史背景和逸事。
(2)引导学生关注段太阴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标记并解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关于段太阴的事迹的描述。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情况。
2. 课文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写作能力: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段太阴逸事状》文本。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教案】
课题名称:段太尉逸事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段太尉的逸事状;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
通过介绍段太尉的逸事状,让学生了解段太尉的风采和聪明才智,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一些图片展示或简短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段太尉的了解与兴趣。
Step 2:逐段解读(15分钟)
通过老师的解读,将段太尉的逸事状逐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其中的内容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段太尉逸事状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让他们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展示出来。
Step 4:总结(10分钟)
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段太尉逸事状,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感想和体会。
Step 5:拓展(10分钟)
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到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的程度,并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教学资源:
1.段太尉逸事状的课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
3.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
教学评估:
1.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评估学生对段太尉逸事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通过拓展课堂,评估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的程度。
教学反思: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化作品,通过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深度。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By.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Niki 【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识记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2.体会、学习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2.体会、学习本文褒贬自现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1.理清人物关系,分析段太尉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性格特征;2.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柳宗元以及本文相关背景。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相关的古文知识。
3.梳理文章脉络,分析讲解第一部分。
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主人翁及“逸事状”知识导入:1.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共同发起对我国散文发展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2.柳宗元的传记散文特点:①能比较深刻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反映人民生活的悲惨。
②所选择的人物、事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而且,他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具有各自的形貌和性格特征。
柳宗元在《与史官韩愈致〈段太尉逸事〉书》中,曾提到这篇作品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事实确凿;二是努力刻画人物。
3.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
官至司农卿。
唐德宗建中四年,发生叛乱,叛军拥戴节度使朱泚为帝,当时段在朝廷,怒斥朱泚,并以朝笏击其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见两唐书本传)4.“状”,又称“行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实、爵里、行治、寿年等的一种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教你一招满分作文的方法授课时间:2008.10.14 授课地点:B座208 授课人:郑艳华
本节课是在对课文字词进行了梳理,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预习:对段太尉人物的写法段太尉人格品质的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从纵向和横向展开写足文章内容。
2、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会从纵向和横向展开写足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有同学问我作文到底怎么提高,我觉得课本中的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模仿对象,这些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今天我就教你从《段太尉逸事状》中学一招满分作文的方法,有没兴趣?
二、新课
1、用三个字评价段太尉:勇、仁、廉
2、读第三段,下列刻画段太尉之“勇”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最精彩?
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2)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
3)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4)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5)晞一营大噪,尽甲。
6)…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
7)“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一个勇者形象栩栩如生。
1)敢于杀掉暴卒十七人并把人头挂在市门外,勇!
2)敢于独赴士兵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郭晞军营,勇!
3)不带随从佩刀,选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赴郭晞军营,勇!
4)来到军营门口面对全副武装的士兵,笑且入。
5)面对放纵士兵任意妄为的郭晞晓以大义,慷慨陈词,勇!
3、读第四段思考,由第三段郭晞士兵“尽甲”到第四段“解甲”,矛盾已经化解,可以结束这一事件的叙述,为什么还要写以下内容?
1)下午于郭晞军营吃晚饭
2)晚上留宿郭晞军营
3)旦日偕郭晞至白孝德所
小结:为了写足“勇”,纵向写足时间
4、读第五段,找出最能表现段太尉“仁”的语句
1)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
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3)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5、读第六段思考,写完第五段,事情已经结束,为什么还要写第六段?
尹少荣大骂焦令谌
焦令谌极羞愧而死
小结:为了写足“仁”,横向写足人物
6、读第七段思考:
1)该段写到何处可以结束?
2)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两句?
栖之梁木上(780)
——太尉终----泚取视(783)
7、读第八段思考:
1)文章写到第八段可以结束了吗?
2)为什么还要写第九段?
为了写足“勇、仁、廉”,横向写足来源
8、回顾总结
为了写足“勇”,纵向写足时间
为了写足“仁”,横向写足人物
为了写足“廉”,纵向写足时间
为了写足“精神”,横向写足来源
文章其他优点
1)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精神
2)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3)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4)通过直接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
5)运用倒叙方式来表现人物
6)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
善于写足人物精神
三、拓展:《周亚夫军细柳》
读下面文字,体会写足人物精神
四、总结:
这种写法富有指导意义
写足记叙文内容:纵向多写几个时间;横向多写几个人物;写足议论文内容:纵向增加论述层次;横向增加人物/事例;写足散文内容:纵向多写几个时间;横向多写人物故事
五、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