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前言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

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正文:轻物重生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

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

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

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

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

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

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
(《庄子 ·逍遥游》)般气息,培养每日精进之精 全的形体,更重要的是扩大自己的精神空间、拓展自
j8
----------------------- Page 2-----------------------
文学漫谈
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大干世界五光十色,人们面 (“缘督以为经”) ,只有采用如此隐士修养之方
对着金钱、权力、名誉、声色、犬马等诸多诱惑,正 式才能真正 “保全生,养天年”。
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 陈鼓应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其实是充满悲剧意
----------------------- Page 1-----------------------
巾外文艺 ‰
辨析 《庄子 ·养生主》的养生观
张郑波
摘要:庄子在 《养生主》中借用了一连串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其养生之道,核心观点是 缘‘‘督以为经”,标准是 “保
“缘督以为经”,那又该如何理解这五个字呢?郭象 也就吻合养生之道了。
日: “顺中以为常也。” 成玄英疏日: “缘,顺 (二)养神与形
也。督,中也。经,常也。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 庄子借 “泽雉逍遥 自在”来说明 “养神”乃养生
忘物,不为外物所累,追求逍遥自得。养神的要领在

、 养生之道
于 “蓄神”,即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保持宁静的心
在 《养生主》中庄子谈到 “秦失吊老聃”一事: (二)养生观是一种精神素养和生活理念
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养生之道,其实应该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
种和谐、恬淡、无限及 自然的境界。在陈鼓应看来, 意》)。
“庄子的 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自由 庄子在 《达生》篇中,表达了 “形全精复”的理

庄子内篇《养生主》解读:顺应自然存万世,忘却情感活千年

庄子内篇《养生主》解读:顺应自然存万世,忘却情感活千年

庄子内篇《养生主》解读:顺应自然存万世,忘却情感活千年庄子传世的现存著作有许多经典,正如内篇中的这个《养生主》,它给我们透露了先哲的智慧,为迷失在现代化里的我们指明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养生主》并非是说一个喜欢养生的人的故事,而是讲养生的主旨。

文章通过庖丁解牛、与右师问答、薪火的例子,外加一段精辟的议论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养生主张: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而事实上“顺应自然,忘却情感”只是文中的惠文君所理解到的东西,庄子所表达的则有更大的智慧。

想要深刻透彻的了解《养生主》,还是要从文本出发,全文可以按表达的强度分为三个部分来讲述:一、与自然和谐,尽天理,穷人道与大多数,现存的对庄子《养生主》的观点不同。

我认为庄子所提出的顺应自然,不是对自然的百依百顺,而是与自然和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确实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吧!这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的探索。

而在探索的同时,庄子提出两个指导策略:尽天理,穷人道。

也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天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违背人伦道德。

二、与社会和谐,无是非、无争辩社会的构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说到底就是与人的和谐。

这与《齐物论》中,“齐论”的观点如出一辙。

人们的想法,看法和观点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事物的本源就是那一个,不如探求本源,解决问题,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态度。

庄子所主张的“顺应天理”,其中的“顺应”二字并非屈从与恐惧,而是一种谦让,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不争是非,不纠缠矛盾的大胸怀。

《养生主》之所以回归到讲是非对错,其意义还是在传授于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不争是非对错,顺应自然,趋避害处。

三、忘却情感,依乎天理金庸的名作《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小龙女,在初期就是一个忘却情感的人。

从小生活在活死人墓中的小龙女,不懂得世俗种种,只有她的师父教导她人生来没有什么悲喜哀乐。

以至于,活死人墓中的老奶奶为搭救杨过而丧命后,小龙女并没有掉半滴眼泪,也未从心底真正的伤心。

《庄子》谈养生

《庄子》谈养生

《庄子》谈养生我们都知道,庄子重视养生,而且,庄子在其著述《庄子》中,专门有《养生主第二》的篇名。

那么,庄子对于养生是什么观点呢?庄子的观点与《内经》是一样的吗?庄子如何看待形神兼顾呢?本文一一为您分析。

一、庄子的养生观我们都知道,庄子是看淡生死的。

庄子的夫人去世后,庄子居然能敲着盆唱歌,并不悲伤。

对于一个看淡生死的人,养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庄子写《养生主第二》,这个篇名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生”,是指人好好地活着,即人生;这里的“主”,是指人之所以活着,即人生的主宰,这个主宰就是“生命之神”。

庄子认为,养护躯体以求长寿,这只是养形,不是养生。

在《达生第十九》里不无悲哀地警醒大众,养形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伤生,乃至丧生。

庄子说:“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庄子的意思是说:世人皆痴迷于将养形体来求得长生,却不知养护形体绝不是保存生命之道。

若为了养护形体而活着,而奔波劳碌,这样做的人,其实是为形体所累罢了。

我们分析一下庄子的养生观:其一,庄子心目中的“生”,不是指形体,而是指“生命之神”,也就是说,庄子重视养神,而不是养形;其二,“神”才是生命的真正主宰,人之所以为人,关键是因为有“生命之神”。

神寄寓于形体,人才成为人;其三,庄子认为,生与死只是人的两种存在方式。

若神寄寓于形体,谓之生;若神离开形体,谓之死。

换句话说,生命有生有死,生是生命的形式,死也是生命的形式。

因为神为本,形为标;其四,庄子认为,我们的形体注定是要消失的,但生命之神却借以在一个又一个的短暂人生、一代又一代的同样短暂的人世而永远存续着,庄子说,人的生命之神是“不知其尽也”;其五,庄子看淡生死,所谓生,所谓死,其实都是生命之神的不同存在方式。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都是同一概念,用庄子的话来说,叫作“一生死”,或者“齐生死”。

二、养神,而不是养形在庄子看来,养神才是养生的关键。

《庄子奥义》养生主

《庄子奥义》养生主

《庄子奥义》养生主《养生主》奥义——身心兼养的“人生”论弁言真谛必“知”,俗谛必“行”《养生主》是庄学“人生”论。

《齐物论》已明“为知”欲达至真谛,必须超越人间视点,达至道极视点;《养生主》继明“为行”欲达至俗谛,必须身心兼养,同时以心为主。

复原近真的《养生主》,白文570字:补脱文1字,订讹文2字。

厘正通假字、异体字12字,重复不计。

纠正重大误断2处,小误不计。

共四章。

开篇卮言一章,总述养生义理;其后寓言三章,形象说明义理。

一吾生有涯,有殆当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卮言章首节:“有涯无涯”卮言,阐明知行二“已”。

奥义藏于“殆已”。

《齐物论》已明“为知”真谛之境,必须超越人间视点,达至道极视点。

而达至道极视点的“齐物”,必先“丧我”。

《养生主》继明“为行”俗谛之域,必须身心兼养,以心为主。

而以心为主的“养生”,必先“存吾”,故首字为“吾”。

“生有涯”之“生”,著于篇名,兼寓“身形”、“德心”。

保养身形,谓之“保身”;葆养德心,谓之“葆德”[1]。

物德“有涯”,所以“为行”因应外境,必有极限。

“知无涯”之“知”,上承《齐物论》之重心“为知”,下启《养生主》之重心“为行”。

上知真谛,必须知而不行,不行悖道之事,是为“无为”。

下知俗谛,必须知而行之,仅行顺道之事,是为“无不为”。

天道“无涯”,所以“为知”顺应天道,永无极限。

“殆已;已而为知者”,与《齐物论》“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句法全同,义理相关。

为免“已”被误解为“矣”,庄子异篇重言“已,已而”顶针句式,对误解打了预防针。

“殆已”是老聃“知止不殆”的变文。

“因是已”和“殆已”,均属苏轼所谓“止于不得不止”。

field is downwind, brooding House separate from the breeding shed, and ... Building chicken farms must also conside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cken manure treatment facilities such as septic tanks, methane-generating pit, do not let the chicken manure directly. Five to do a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o not cut corners. Built into the chicken in chicken farm, will be required to do a variety of vaccine injections and disinfection in chicken farm, do not hold the chance, and do scientific farming. Reasonable problems in building a chicken coophen house layout, can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chicken, making its full productive potential, so other than 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cken itself, and must beproperly planned and constructed sheds. A chicken layout considerations 1. Sites to choose away from populated areas, traffic convenient, away from the road 2. Gaozao terrain, a lot of sunshine. Winter sun as possible, summer wind, and not after the rain water. Larger, leaving room for development 3.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pollution-free, easy to access, sufficient power is guaranteed 4. Building structure, the economy, saving money, and saving energy, it is facing in accordancewith local environmental an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lighting is good, easy to ventilation, easy to operate, so conducive to cooling in thesummer, to insulation in winter cold 5. Layout of premises should be reasonable, do distinguish between老庄常言“不得已”[2],则是苏轼所谓“行于不得不行”。

《2024年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范文

《2024年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范文

《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篇一一、引言《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养生主》篇章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与推崇。

此篇以“养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养生”之道。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核心思想。

二、篇章内容与主旨《庄子·养生主》主要讲述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为例,将“养生”与“治世”相结合,强调了人生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以达到“逍遥于世”的境界。

主旨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的。

他反对过度追求名利、欲望等外在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与健康。

三、思想内涵1. 顺应自然:庄子强调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

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也适用于人类,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节奏,不违背自己的本性,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2.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违背规律的一种态度。

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应该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强行干预。

3. 内外兼修:庄子认为,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修心养性。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心灵净化等方面的努力。

4. 逍遥于世: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逍遥于世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摆脱名利、欲望等外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四、结论《庄子·养生主》以“养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养生”之道。

其主旨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庄子·养生主》鉴赏

《庄子·养生主》鉴赏

《庄子·养生主》鉴赏养生是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然而哲学家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世俗之人所谓养生,关注于肉体生命的护养;哲学家所谓养生,却关注于精神生命的护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养生主》就是一篇专论养生之道的名文,它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就是护养精神生命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庖丁解牛”这个家喻户晓的的故事,是《养生主》篇的主体部分。

庄子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

他以牛的筋骨之盘根错节,比喻世道之复杂凶险;以庖丁在实践中领悟的宰牛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启迪人们处世不能强行妄为,而要依循客观规律;以庖丁在解牛时遇到筋骨盘结之处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态度,告诫人们遇到困难时行事更应警惕、专注;又以庖丁成功后“踌躇满志”的喜悦和“善刀而藏之”的谨慎,教导人们凡事应含藏内敛,不宜过于张扬;更以庖丁解牛之挥洒自如和出神入化,向人们展示了“得道”者的自由境界。

惠文君观看庖丁解牛,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把宰牛的技艺升华至“道”的境界,这就告诉我们,大道是无所不在的,人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无不包含着通向最高的真理——“道”的途径,就看你是否善于体验和把握了。

庄子在《达生》篇和《知北游》篇中讲述的“佝偻者承蜩”和“大马之捶钩者”,与“庖丁解牛”一样,都是讲的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心灵的虚静、凝聚而升华而臻至“道”的完美境界。

大道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惠文君观看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表演,听了庖丁讲述解牛的道理,于是心领神会,从中悟出了养生的道理,那就是凡事都不能强行妄为,而应顺任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对养生之“主”(即精神境界)的求索,是人生塑造、提升、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同精神生命相比,人的肉体生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形体残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全而心残。

养生主 讲解

养生主 讲解

养生主讲解
《养生主》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载于《庄子·内篇》。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第三部分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时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以上就是《养生主》的基本讲解,希望能帮助您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养生主》养生观

《养生主》养生观

从《养生主》“三辨”看庄子的养生观摘要:《养生主》阐释了庄子的养生哲学,庄子在《养生主》一开篇就提到了自己养生哲学的主旨——缘督以为经,即顺应生命自然的循环规律。

庄子通过一则则寓言故事,主要从天人之辨、有无之辩和出入之辨三个方面了阐释“缘道以为经”的主张。

关键词:庄子《养生主》养生哲学《养生主》为《庄子·内篇》中的一篇。

顾名思义,《养生主》中谈论的就是关于养生的问题。

养生主即养生之主,是养生的宗旨。

庄子在文章开篇便点明了自己的养生观:“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保身”是保护身体,“全生”是保全生命,“养亲”是养护精神,“尽年”是享尽天年,“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四者是评判一个生命是好是坏的四个标准,要做到这一切就应该“缘督以为经”。

“缘督以为经”是全篇的主旨所在,庄子认为顺应生命自然的循环规律,不为自己的“成见”所禁锢,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了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游刃,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而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缘督以为经,我认为庄子是通过对三组相对意象的辨析来进行阐述的。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将天人之辨,有无之辩,出入之辨融入其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养生观。

一、天人之辨在《养生主》的几则寓言故事中,最突出的一组相对的意象就是天与人。

天即道,是主宰万物之所在。

它可以是构成万物的规律,也可以直接化为万物本身。

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与消亡的根本缘由,是先于一切存在的存在。

人指代一切与人相关的概念,人与天不同,天是无形的,其概念宽泛而抽象,而人是有形的,关于人的概念可以变得很具体;天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逍遥的,而人则往往受制于其它,是不自由的;天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共性,而人则充满了变数,是一个个体。

人需要“为人”,但更需要“顺天”以此达到平静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文慧王惊叹于庖丁熟练地解牛手法,于是说出了:“嘻,善哉!技盖至此乎?”面对如此夸赞,庖丁却没有欣然接受,而是一本正经的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中的庄子美学思想探微

“庖丁解牛”中的庄子美学思想探微

108《名家名作》·研究薄 雯“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其主要描绘了庖丁为文惠公解牛的过程,但这样一种充满血腥与杀戮的活动是如何具有美的呢?其实,从庄子的语言特点来看,庄子善用“寓言”“重言”与“卮言”来表达深刻的义理,庄子之言如指月之手,读者若想要无限接近庄子的本意,则须顺着手指的方向,遥望月之皎洁。

“庖丁解牛”之寓言可开显出多重真理,其可以是养生之理,或是处世之道,或是美学之思。

本文便是从艺术与审美这一视角来剖析“庖丁解牛”中的庄子美学意蕴的,解牛之事只是用来表达内在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一个比喻与象征的物象。

因而,庄子本意并非以剥夺生命的残忍方式来获得美感,而是借助外在的解牛活动揭示内在的美学意蕴。

在拨开了语言表达的迷雾后,“庖丁解牛”中的庄子美学思想便呼之欲出。

一、“庖丁解牛”之初的审美心胸思想“庖丁解牛”之寓言一开篇就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展现于读者面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

其每一次进刀解牛都伴随着皮骨相离之声,这声响并非日常解牛时所发出的碎骨噪音,而是与《桑林》《经首》等上古舞乐节奏相合的美妙乐音,此时的解牛活动更像是舞台上的歌舞艺术,这样的解牛过程超越了一般现实生活中的功利目的而具有了艺术与美学意义。

在“庖丁解牛”之中,庖丁被看作是进行审美欣赏与创造的审美主体,而审美欣赏与创造的实现是以主体内在精神为重要条件的。

超功利的审美主体的产生离不开虚静空明的心境,从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的凝神静观状态中,便可以推测出在进行解牛时的庖丁精神达到高度集中的状态,以至于停止了具体的感官活动,排除了一切私欲与杂念。

结合庄子在《人间世》篇与《大宗师》篇中提到的“心斋”“坐忘”等思想来看,庄子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述其实内在包含着其最朴素的审美心理特征问题,“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于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养生主”是著名的春秋文献《庄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庄子的养生观。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他的养生观,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养生观是庄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约束,可以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平衡身心,使自己变得健康、活力四射。

首先,庄子强调要增强自身健康,努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他建议人们要早睡早起、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改善身心状态,保持身体健康,获得安定心境。

此外,他建议人们要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活力。

其次,庄子强调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调节身心,建立心理健康。

庄子认为,在生活中要善于练习静心,静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更充分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此外,要培养归于内心的清晰素描,静坐冥想,以实现宁静。

此外,庄子强调要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依此作出改变。

庄子说,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而后要省察自己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切莫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

庄子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平静心态。

最后,庄子强调要体悟自然,合乎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体悟自然、和谐融洽,才能获得安定和平。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以拥有和谐的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观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他把“健康”放在首位,把除病之外的调节身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从内心把控自己,探索自然,获得身心全面协调。

庄子提出的养生观提倡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有助于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庄子养生观的主要内容

庄子养生观的主要内容

庄子养生观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养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养生的关键是追求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身体,而是应该顺其自然。

他主张不要过于强调功利和功效,只需按照自然的规律养生,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和谐。

2. 安守中庸:庄子强调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他认为,身体的养生应该避免过度的劳累和消耗,同时也不应过度沉迷于享乐和寻求过多的快乐。

3. 微观宇宙:庄子将人体看作是一个小型宇宙,身体的养生需要与宇宙的运行规律保持一致。

他认为,人体应该保持与自然界的联系,合理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并注重精神修养。

4. 自由自在:庄子主张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拘泥于物质欲望和外界荣辱的追逐,会导致身心疲惫和痛苦。

因此,他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宽广。

5. 真实自我:庄子认为个体应该追寻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外界规范和期望所束缚。

他主张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和真实本性,不要盲目追求他人的评价和赞同。

6. 空静无为:庄子主张保持内心的空静和无为。

他认为,人应当少欲知足,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养生主翻译赏析_养生主阅读答案

养生主翻译赏析_养生主阅读答案

养生主翻译赏析_养生主阅读答案[题解] 《养生主》的主旨是讲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其中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养神的方法。

他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

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从“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总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

第二部分,从“包丁为文惠君解牛”至“得养生焉”。

以包丁解牛喻养生之道,说明处理社会事物就象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自然”,“游刃有余”地避开是非矛盾而生活。

第三部分,从“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至“不知其尽也”。

通过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写除去形骸残全的观念,视生死如一和薪尽火传的本性,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听任命运的安排和天性的延展。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2)。

以有涯随无涯(3),殆已(4);已而为知者(5),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6),为恶无近刑(7)。

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9),可以全生(10),可以养亲(11),可以尽年(12)。

[注释] (1)生:生命。

涯:一作崖,极限,边际。

(2)知:通智,智慧,知识。

(3)随:犹逐,追随、追求。

逐即逐物,即《天下》中的“逐万物而下反”。

(4)殆:通怠,疲倦。

已:助词,通了。

(5)已:此。

而:还。

为:从事,求。

为知:追求知识。

(6)为:做。

名:名利。

(7)刑:刑戮。

(8)缘:因,顺行。

督:中,中道。

经:常法。

缘督以为经:因顺著名刑之间的自然之道做为养生的常法,达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宗旨。

(9)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

(10)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免受思虑之苦。

(11)养亲:事养父母。

庄子此观点与盂子说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有矣,未有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也”相类似。

有训亲为精神或训亲为身者非。

(12)尽年:指享尽天年,保持自然的寿命而不使年寿夭折。

[翻译]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求生向生、乐生长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目标,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心所在,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演变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范式。

然而,如何生?如何乐生?如何长生?面对这些看似简单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却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更没有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许多关于“生”的哲学命题和文化思想,几乎被国家政治、社会发展、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各种所谓历史主题所遮盖,各类科学围绕“生”所进行的探讨与研究,要么停留在生存与死亡、贫困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等范围止步不前,要么聚焦于国家和民族、地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竞争和利益争夺上,将“生”的主题牢牢固定在感官快乐和各种欲望满足的历史车轮上疯狂旋转,从而导致真正“以生为本”的哲学与文化很难获得发展提高。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各种全球化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科技进步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特别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存的价值观和社会机制,重新思考“生”的哲学,重构一种新的“生态”文化,已成为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时代任务。

当我们回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时,就会发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与思想借鉴。

庄子的“养生论”,无论其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其思想范畴与文化内容,无论其哲学命题与逻辑概念,还是其审美价值与社会实践,都对之进行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探索,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养生之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生”是植根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养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养生论”则是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庄子的养生美学,不仅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本体方向,而且体现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实践精神,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理论命题、概念形成、外延拓展都从庄子而来,都因庄子而成。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 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欣赏“解牛之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并理解庖丁给文惠君的解答。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欣赏“解牛之美”
手、肩、足、膝
和谐并用
触、倚、履、踦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 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 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而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道家看儒家
以道家的立场来看,儒家所调的道德规 条,礼制规范,这皆是人为的标准,束 缚人的本性,而且大大违反了自然。人 唯有返回自然本性,自然各得其所。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
(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
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
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 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奋斗目标 成长阶段 解牛经验 解牛态度
道(自然规律)
三个阶段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 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 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 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庄子《养生主》的宗旨

庄子《养生主》的宗旨

庄⼦《养⽣主》的宗旨庄⼦《养⽣主》的宗旨施百忍在《齐物论》中,庄⼦思考着借助形体参与造化的可能,最终提出了超越形体⽣命的“物化”理念。

“物化”是⾛出个⼈“成⼼”的⽣命本质的变化。

“物化”如何成为可能?这就触及到了“养⽣”。

中医认为,养⽣是采取各种⽅法,使⼈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的。

但庄⼦的“养⽣”关⼼的是⽣命的动态过程,⽽⾮⾝体的⾃然⽣命。

例如,庄⼦在《逍遥游》中指出了只活⼀⽉的朝菌、只活两季的蟪蛄,但也有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以⼋千岁为春,⼋千岁为秋的⼤椿。

接着,庄⼦说⼈们却希望和活了⼋百岁的彭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庄⼦的养⽣虽然不是养形,但形体禀受“真君”⽽诞⽣。

(见《齐物论》)因此,庄⼦不能离开形体直⾔⽣命。

反之,他⽤了很⼤的⼒量来阐述如何让形体发挥作⽤,从⽽使⽣命之⽕代代相传。

因此,如何保⾝、全⽣、养亲、尽年全都指向了⾃⾝。

此时,个体⽣命⾯对⼀个问题:吾⽣也有涯,⽽知也⽆涯。

以有涯随⽆涯,殆已;已⽽为知者,殆⽽已矣。

庄⼦清醒认识到,有形的⽣命是有限的,⽽认知是⽆限的。

⽤有限的去追求⽆限的,⼀定很危险。

既然如此,还不停地追求,那就更加危险了!似乎,庄⼦不⼤赞同求取知识,倘若回到庄⼦的语境中,我们将看到认知的⽆限其实另有所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是⾮,此亦⼀是⾮,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穷。

是亦⼀⽆穷,⾮亦⼀⽆穷也。

故⽈莫若以明。

(《庄⼦·齐物论》)以上论述,庄⼦指出“是”、“彼”对⽴,从我的⾓度看我是“是”,他是“彼”;从他的⽴场看,我是“彼”,他是“是”。

结果,他是⼀“是⾮”,我也是⼀“是⾮”。

真的有“彼”和“是”吗?还是没有“彼”和“是”呢?⽆论如何,“彼”和“是”常常陪伴左右。

庄⼦认为,若能化解“彼”和“是”的⼆元对⽴,就掌握“道枢”了。

道枢即道的关键。

掌握了“道枢”,就能在“环中”应对⽆穷的“是”与“⾮”了。

《养生主》独特而完整的解读

《养生主》独特而完整的解读

养生: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庄子·内篇·养生主》解读人的生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常说的身和心。

那么,人生一世,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且看庄子的《养生主》。

读庄子的文章要有两个原则。

第一,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就篇论篇,而应该把句放入段、把段放入篇、把篇放入整部《庄子》来读,否则就会读不懂、歪读、误读,就是断章取义,这是读庄子的难处。

第二,不能无限拔高甚至神化庄子,不管他说什么,都硬要往现代社会的核心思想上靠。

下面就用这两个原则来解读《养生主》。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题目的意思就是“养生的主旨、要领”。

《养生主》所讲的养生是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不是指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后世道教的练功、延寿、修仙,是理解偏了庄子的思想。

尽管这类人尊庄子为南华真人,但庄子称他们为“益寿者也”、“彭祖之流”、“神仙家流也”,对他们不大以为然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第一段:主旨和总纲。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开门见山,揭出主旨和文章的总纲: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痛苦而必败;养生的要领在于“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不困于外物。

总括起来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这一段又分为两部分,到“殆而已矣”为止,讲的是“生命和求知”,后半段讲的是“身、心、精神、生死”。

“求知”是“认识论”问题,《齐物论》对此作了集中论述。

“求知”是生命与外在世界关系的首要问题,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全文起首,紧承《齐物论》的文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第一部分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这是字面意思。

论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庄子以自然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肯定自然身体本身的美。

庄子以感觉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注重从身体的感觉和被感觉的身体出发来理解身体。

庄子以完满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除了重视作为形体的身体,而且重视人的精神。

庄子以自由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注重身体的自由状态即理想状态。

【关键词】庄子;身体美学;自然;感觉;完满;自由要探讨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首先要对身体美学作一个大概的认识和阐述。

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其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指出:“‘身体’这个术语所表达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和情感、感觉灵敏的身体,而不是一个缺乏生命和感觉的、单纯的物质性肉体;而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强调身体的知觉功能(其具体化的意向性不同于身体/心灵二元论),二是强调其审美的各种运用,既用来使个体自我风格化,又用来欣赏其他自我和事物的审美特性”。

赵文俊提出:“身体美学应在‘灵’与‘肉’的统一中来研究对人的血肉之躯的身体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

”彭富春认为:“严格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

”“从身体出发的美学正是对于身体的身体性的美学思考。

”王晓华指出:“身体美学首要的是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

”总结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身体美学是从身体出发来研究身体和与身体相关的审美表现。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是说人对身体的原生形态的保持和呵护是对父母的尊重,就是孝。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中对身体也给予了很多关注,那么,这些对身体的关注和描写透射出了庄子怎样的身体美学思想呢?一、以自然的身体为美李泽厚和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庄子及其后学以自然无为为美,因此他们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凡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的东西,而不能是虚假做作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作者:李朦
来源:《商情》2020年第38期
【摘要】养生这一永恒主题一直都收到中国文化的关注。

然而哲学家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很大的不同。

世俗之人的养生观更关注于肉体生命的护养;哲学家的养生,更关注于精神生命的护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养心;保身;尽年
一、养生超然的境界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关于“养生主”的理解,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1.养生的主要原则;2.养护生命之主。

但不管如何理解,都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庄子笔下的养生的内涵。

按照后代学者对于庄子所指的养生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主要是指养精神,另一种说法是养生命。

??该篇所透漏出的庄子所认为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听凭天命,并顺应自然。

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以残缺了一只脚却神气旺盛的右师为例,告诉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求得真正自由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即使形体残缺或者像《养生主》下文中关于老聃之死所述,只要精神上能够达到自由,形体残缺甚至是死亡都无所畏惧。

庄子又以泽雉寓言来佐证:生活在大自然的野鸡没有充足的滋养,但比起生活在牢笼中没有自由的同类来说,不受牢笼之困,得以悠然闲适是多么的可贵。

透过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类似于陶渊明的思想:拔然超脱,不为名利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颇有“久在樊笼里,负复得返自然”的自得。

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并不是以放弃肉体上的自由为前提,也就是说,尽管庄子追求精神自由,但是是以肉体自由为前提的。

在牢笼里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像东方朔隐于朝,身体上的自由被世俗权力剥夺,但是还是能够达到精神上的超然,但是庄子认为“不善也”。

在《逍遥游》中,庄子所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明确表达了对身体自由的渴望。

这个片段除了表明精神和身体自由双重重要性之外,也可以换种角度理解:庄子向我们传递出一种弱者的生存哲学,其意在于说明如何对待人生中所遭遇的伤残与屈辱。

将不幸归咎于天命,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不幸选择释然和洒脱。

退而说之,既然身体上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那就选择在精神上达到完美——两者必拥其一。

二、真正人生的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中,动作繁杂,但作者要言不烦地写出了解牛过程。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手、肩、足、膝,触、倚、履,身体的四个部位,三个动作,扼要却生动地写出了解牛的大动作;“批大郤,导大髋”,批、捣,大郤、大髋,两个动作,两个牛体部位,进一步展示解牛的动作;有间的节、难解的族,前者运用刀刃,后者专注细心动刀。

由大场面到小细节,解牛的过程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来了。

解牛的庖丁的形象也十分鲜明。

由上述动作之分析,可看出庖丁解牛动作娴熟。

解牛本来是残酷的杀戮,可是庖丁解牛过程中所有动作却“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就不仅仅是技术了,这是艺术化的解牛了。

再看庖丁的神态,整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细微处“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解完牛“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的形象与一般的屠夫形象真是天壤之别,大手笔中有细致入微,细致入微的背后是整体观,庖丁何其潇洒、自得!收获感、成就感慢慢地。

庖丁的论述也是很精彩,从事解牛这一职业过程的变化、具体的解牛过程、解牛前后的心理状态、明白的人生道理,庖丁一一道来,繁简得当,有条不紊,这哪里是屠夫,分明融音乐家、哲学家、演说家、文学家于一体的大家。

庖丁真是超越技术,进入道的境界了
对比手法也很独到。

开始解牛、三年之后,十九年之后,三个时间段,庖丁的对牛的认识、对解牛的认识在逐渐发生变化,在对比中庖丁的解牛技术日臻完善,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走向了道的天堂。

良庖、族庖和庖丁他们用到的方式形成对比,刀在他们手下命运不同,对比之中展示出,运用道事半功倍的大道理。

借助刀的境遇,展现道的魅力,刀中有道!两种对比,让我们深刻明白方法的重要性!庄子的主旨可不在此,我的这种解读只能是断章取义。

韵味十足。

庖丁解牛的过程,反复阅读,会收获不同的道理。

“泽雉”,野鸡甘愿在自然中辛苦觅食,不愿被人喂养在樊笼之中,这是对自由的向往。

文章的结尾,作者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薪”“火”含义是什么呢?薪指作者的文字、故事、文章;火之其间蕴含的作者所要表达的道理,如此理解薪与火,那么这就话的含义就成了,文章有结束也有
限制,所要表达的道理却是丰富、无限的。

《养生主》所述之养生,非养有限之生,而是“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外順乎天理,内依循人固有之性,安时处顺,薪尽火传,而人之生命于无限时空延续传承之生也。

“庖丁解牛者”即“率性之谓道”也。

“率”之义为循,在《尚书》中率字用法即是“循”之义,和现代汉语里率领之率不同。

“率性之为道”,即“循性之谓道”。

中间“公文轩见右师”与“泽雉”之寓言,皆是“天命之谓性”之义,最後老聃死,可与论语中孔子之志向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对看。

此处庄子所谓老聃(老丈、老翁),非世俗所谓周王室图书馆馆长之老聃,更非做道德经之老聃。

其借老聃死所言者,即承前启後、继往开来,薪尽火传之义也。

也即“修道之谓教”也。

思想文化通过“教”来传递,个人之“生”亦由教从有涯延拓至无涯。

更要知道如何追求知识,才能让生命更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