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合集下载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风光、生活场景为素材,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

他的田园诗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着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爱和敬畏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然如水。

” 他认为自然是最值得崇敬的存在,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世俗之累。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大自然,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理想的人格美。

他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追求理想的人生”,这在他的田园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归园田居》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田园诗传达出他对于官场腐败和暴政的不满,以及关于人心的思考。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摆脱心灵的羁绊,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善良、友爱与人情味的人格美。

他在田园诗中总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耕读、乐道与天地万物相结合。

诗中的人物不以外在的财富和权力为重,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这种快乐和自由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之间的友爱。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精神反映出作者的博爱和普渡之心,代表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向度和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真理和良知的探究,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及其形成的根源内容提要:陶渊明存诗仅120多首,而他对中国诗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对之形成的根源做了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思想;生活;艺术创作;平淡自然;性情、意识形态、根源一个杰出的诗人,必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一篇优秀的诗歌,必有让人感动的地方。

读陶渊明之诗,尤如见其人,朴素、平淡、不事雕塑,没有半点的华丽繁缛,然而其意境神韵俱足,读后如见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

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艺术等几方面,来论述他的平淡自然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

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

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

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拟古九首》其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也曾做过几次官。

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已交病”。

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

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婢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

他对自己曾经的大济苍生之望冷齿了。

官场的腐败与骄奢淫逸,令陶渊明深恶痛绝,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他只好选择逃避,选择从此隐居不仕。

从浑浊的官场回到贫瘠却诚实的土地上,看着迎风摇曳的凄凄芳草,看着林中的数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旷达了,这时候,一篇千百年以来为人称颂的辞赋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一、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品格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渊明的品格1. 乐观向上陶渊明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能够积极面对,从不轻易放弃。

例如,在他被贬到桂阳做官时,他没有因为离开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而感到失落,反而把握机会去了解桂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写下了《桂阳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2. 坚持真理陶渊明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他始终相信只有真理才能够指引自己前行。

在他写作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和名利的厌弃,强调了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3. 爱国精神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精神的人,他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充满着期望和祝福。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世界,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期望。

三、陶渊明的创作1. 田园诗陶渊明以田园诗为代表作,他在诗歌中描绘了大量与自然有关的景象和情感。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写下“村童群笑,相与舞之;而我独异之。

问其故,则曰:‘此之谓也!’”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带来的美好。

2. 散文陶渊明还以散文为代表作,他在散文中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评让他的散文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3. 辞赋陶渊明还以辞赋为代表作,他在辞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和政治现实的不满。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羸兮,謇朝谇而不矜。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饮酒》
独酌无相亲,
对酒当歌去。

陶渊明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颂扬了独处的智慧,他认为,作为一个智者,不应该与别人计较。

他应该独自一人酣畅淋漓地安静地享受酒的美好,不必担忧与其他人的交往,不必担心被其他人干扰。

这里隐含着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即使面对艰难,也不要向别人求助、寻求更多的关心,要勇于独自一人直面挑战,拥抱孤独,做自己的主人。

诗中强调的人文精神就是自立自强,鼓励人们勇于独自一人拥抱孤独,勇于直面挑战,要求人们要有自尊心,实现自真实自我。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东篱赋、西涧序之风神”。

他的诗歌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风格与哲学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本文将介绍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清新自然、豁达超脱和情感深沉。

他善于以自然为背景,以心灵为主角,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愁苦,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生命力。

例如《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纯净的世外桃源,暗含着陶渊明超脱尘世的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他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情感的深广和复杂性。

例如《归去来辞》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红为比喻,表现人生的无常和转变。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还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喜欢运用古风、通俗、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契合。

例如《桃花源记》中句句含蓄,字字抒情,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二、陶渊明的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一位对人生、世界、自然、人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的哲学家。

他善于从自然、诗歌、写作等角度来探讨人生和人性的真谛。

1. 儒家思想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

他深受《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影响,强调“仁爱”、“中庸”、“和平”等思想。

2. 遁逸思想陶渊明善于借用辞藻,表达出对人生的放逐和流浪的思想。

他崇尚遁逸之道,认为逃避纷扰才能真正体验自然的美妙和个性的自由。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作品体现了这一思想。

3. 大众化思想陶渊明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是,他的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大众化特点。

他不以高深的思想和难以理解的语言为享乐的对象,不拘泥于书本和学术,而是倾向于自然和实际。

他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更多的人传递自己的思想。

三、陶渊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陶渊明的创作风格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为基点,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

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

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独特性,直至今日仍然为世人所推崇。

本篇文章将探讨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并给予一些深入的解读。

陶渊明的诗歌独特性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纯真淳朴而著称,他的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主题,借用自然现象、悟得哲理,使诗歌中自然的美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仙境,其中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状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方面,陶渊明的诗歌还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其诗歌中并不是直白地描绘生活的真实,而是经常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法传达情感。

例如他的《饮酒》一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表达了陶渊明追求纯真自然、远离烦扰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更是举世闻名。

他的哲学思想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追求人生自由、简单、平和、幸福。

他反对士人卑躬屈膝、争功夺利的传统观念,提倡走自己的路、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

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愚以明,俗以察”。

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他在诗歌中不时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生活束缚的摒弃。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还表现在他对于政治社会的关注上。

在《桃花源记》一篇散文中,他描述了一个自给自足、和平自由的理想乌托邦社会形态,以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

在一些篇章中,他还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奸诈,讴歌勇敢正义的人物和事件。

结语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是其文学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不朽的精神财富。

他的诗歌和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的高峰,对于後来的文学和思想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田园诗以其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风格,展现了浓厚的人格美。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更能品味到他的高尚品格和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境界。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淳朴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其诗作中大量描绘了农村田园的风物和农民的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些诗句体现了他对世俗繁华的远离,追求生活的清静和宁静,这正是一种淳朴、自然、质朴的田园风光,表现了陶渊明淳朴的人格美。

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他高尚的品格美。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忠贞的情感,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

他在《饮酒》中写道:“动无衣以居,不怨冬日暮。

始知漏墙有耕者,饭糟不厌炊。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勤劳朴实的农民生活的赞美和敬重,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情操。

他的这种品格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陶渊明的诗歌体现了他清新的情感美。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纯真、情感真挚。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落纶子其何病?愿闻其详也!平生我好静,久为世所嫌。

心愿地中陋,车马少,衣食足,长如陶潜隐。

废书邻里纷,园中佳人笑。

暮途穷,农夫坠,可奈何?未知如之何!生当复如归去来。

”这些诗句充满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了他清新淡雅的情感美。

陶渊明的诗歌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美。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近原而避深巷,乱纶散鸦俦。

凉风飒飒,天气清和。

砌下落纶接鱼肠,阶前横网泊船篷。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得。

策蹇而策愈。

饮泉避世,山高踊石,路倍而山崩。

登临撮草,忽闻中一叹。

泉形应思,竟连星乱。

”这些诗句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他高洁的品格和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境界。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陶渊明田园诗以其幽静、淡泊、自由的田园意境,展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美。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追求内心自由的人格美。

陶渊明生活在混乱的社会时期,他深感世事繁忙,政治腐败,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在他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不受世俗的束缚。

例如《归园田居·其四》中写道:“虽无他草木,阴阳故我许。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通过隐居的方式拒绝了社会的繁杂与纷扰,追求自我真实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自然与心灵的平衡和处理,而不是来自于世俗的名利。

这种追求内心自由的人格美体现了陶渊明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热爱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可以说是他田园诗的灵魂所在。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深深喜悦与赞美。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生机与美好,仿佛与人们共舞。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使他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宁静与美好。

他通过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纯粹、淳朴的人格美,让人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鸣。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他在田园生活中的自由与独立。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自足,更是精神的自由。

例如《归园田居·其六》中写道:“黄花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他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自己从容淡定的心态,他无论面对风雨还是诱惑,都能保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他的田园生活不受外界干扰,他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陶渊明人格美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主要体现在追求内心自由、热爱自然以及独立自主等方面。

他的田园诗以其幽静、淡泊、自由的田园意境,展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素材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素材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

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

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

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作品以其清新淡雅、质朴自然、感人肺腑的风格而著称。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更蕴含着他的人格美。

在他的诗作中,人格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展现出了一种清高、超脱、忠贞和恬淡的精神风貌。

陶渊明的人格美首先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中。

在他的田园诗中,常常描绘了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色,真挚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倾慕之情。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些诗句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不难看出他对于自然纯粹、恬淡生活的渴望,这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了他对于个人修养的追求。

他倡导的田园生活方式,与尘世的纷争格格不入,极其平和安逸。

在其诗作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更是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展现出了对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和醉心之情。

陶渊明的人格美也表现在他对人生境遇的态度上。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超脱的心境和超然的态度。

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发为君书,愿言配德声。

耿耿星河欲曙天,眠风吹雨觉池塘。

”这些诗句中表现出的不拘于世俗、超然于尘世的心态,正是他独特的处世哲学。

他不媚世俗,不计功名,不追逐金钱,反而宁愿放下世俗的一切,过着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种超脱并非是对社会的冷漠,而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然处世的态度,他并不愿意去迎合世俗的虚华,而是选择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和纯洁。

陶渊明的人格美也体现在他对忠贞之情的坚守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表现出对友谊、对忠贞的重视。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念归去来兮,田园陶渊明。

行潦路善举,风景迥可更新。

君若转忧仇,尽以沧村识。

”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对于忠贞之情的坚守,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真情,对友情、忠贞廉耻持守,不受世俗的影响。

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忠贞与真情的坚守,都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不可动摇的品质。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其独特的隐逸思想和清新的诗风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中体现了隐逸思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方面进行论述。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流离和残酷战乱为背景,写出了许多感慨世事的诗篇。

例如《桃花源记》中写道:“至今事重悲咨嗟,管仲居然流汉家。

”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安乐境地,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渴望远离尘世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与抒发。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对大自然美景的直接描摹,展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之情,希望在恬静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充满了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权贵阶级的压迫,嘲讽附庸风雅的文人,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追求。

例如《归去来兮辞》写道:“归去来兮汉无事,挥手自兹去。

”这是陶渊明表达对尘世繁杂的厌恶和对自由隐逸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枷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深入反思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批判功利主义和权力欲的追求。

例如《读山海经》中写道:“阅之沉潜,错时终天。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追寻的深思,他认为人生应该以追寻真理、探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为重,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名利。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出发点,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呼唤人们远离尘嚣,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提倡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诗人和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化符号。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之一。

他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人格美成为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入手,对其进行浅谈。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了他独特的田园人格美。

他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在诗中写道:“桃李满天下,蔬果盈交枝。

”这些诗句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透露出他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弥漫着他的人格美,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关怀。

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关爱和同情之情。

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出一片和谐的田园景象,表达对贫困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通过田园生活传达出了对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的向往。

再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他在诗中经常表达自己超越世俗的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的诗中常常描绘出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清净和内心平衡的向往。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些诗句展现了他悠然自得、心境高远的情感,彰显了他的高尚品质。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人格美紧密相连,彰显出他原创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的田园诗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观念,而是以他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和感悟为基础,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他的田园诗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人格美成为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他独特的田园人格美,弥漫着关怀和同情之情;反映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展现出他的高尚品质;与他的人格美紧密相连,彰显出他原创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汉代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涵探析

汉代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涵探析

汉代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涵探析汉代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

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诗意和奇思妙想,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哲理和思想内涵,深受后人喜爱。

本文将对汉代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涵进行探析。

一、自然精神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入关注和热爱,自然成为他创作的一个重要对象。

他在诗歌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例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了对自然景色的赏心悦目之感。

陶渊明不仅在诗歌中对自然景色进行描绘,更注重自然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自然是最真实、最美好的东西,是值得人类借鉴和学习的。

在《归去来辞》中,他直接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相对比,强调自然之美对于人生的启示和指引。

二、思想追求陶渊明的诗歌表现出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他希望社会能够回到信、仁、礼、智的标准上,反对当时的腐败和庸俗。

在《桃花源记》中,他借箴言说,“信义简泊,道德丰茂”,呼吁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

陶渊明的思想追求不仅来源于社会问题的反思,还涵盖了对人生哲学的探索。

他在《饮酒·其五》中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对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的感悟。

他在诗歌中也表达出对生死、爱情、友情等人生关键问题的深刻思考。

三、自由情怀陶渊明的诗歌中流露出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他反对当时的政治体制,赞美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在《饮酒·其七》中,他写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现出对自由和游荡的向往。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自己在一片天然、美丽的山水之间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一情节也反映了陶渊明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

四、美好人生陶渊明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美好的人生需要包含对自然、社会、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他在《归去来辞》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吁读者也需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陶渊明(陶潜,365-42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和人格特点的简要分析:1.归隐思想:陶渊明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归隐思想。

他强调返璞归真,远离尘嚣和权谋的激烈竞争,重拾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纯粹。

他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隐居退避世俗的向往,抒发了对自然、宁静和纯真生活的欣喜之情。

2.自然与人道的和谐:陶渊明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自然与人道的和谐统一的思考。

他重视自然和人的相互关系,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生态环境,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慰藉和启发。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自然事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

3.忧国忧民的情怀:陶渊明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心和忧虑。

他深感时代的动荡和政治腐败,对国家社会的状况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爱,呼吁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祝愿。

人格特点:1.温和宽厚:陶渊明以温和宽厚的人格著称,他待人和善,乐于助人。

他倡导以和为贵,主张不争不抢,与人为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

2.清高洁白: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追求心灵的明净和思想的清高。

他以傲然自持的姿态,不受外在的诱惑和压力,保持自己清白的人格。

3.审美情趣:陶渊明鉴赏力极高,对自然美和人文美有着敏锐的感受。

他的作品展示了对诗歌和文学的执着追求,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诉求。

综合而言,陶渊明的思想强调归隐理想、自然与人道的和谐,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忧愁;他的人格特点包括温和宽厚、清高洁白和审美情趣。

这些思想和人格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道德楷模。

陶渊明田园诗欣赏_陶渊明的性格

陶渊明田园诗欣赏_陶渊明的性格

陶渊明田园诗欣赏_陶渊明的性格陶渊明是宋代诗人,而且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那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怎样的?着与陶渊明的性格有关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欣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的田园诗欣赏陶渊明的诗作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田园诗,他在田园诗方面的成就也最高。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其他枯燥乏味的诗歌不同,虽然诗歌风格平淡,诗句用语朴实无华,但是表现出来的情感相当真切,构造出来的意境也非常优美,非常容易打动人心。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年少时期,陶渊明就受儒家与道教思想的熏陶,喜好宁静悠闲的生活,到了后期入仕,充满利益争夺的官场并不被陶渊明所喜,并且使他更为向往那种悠闲宁静的田园生活,于是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陶渊明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辞官隐退,归隐山林,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正是因为陶渊明的那些经历,不论是少时所受的教育以及思想熏陶,还是壮年时期十几年的官场生涯,都对陶渊明创作出颇具他自身特色风格的田园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陶渊明得以开创我国诗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陶渊明的田园诗颇具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因为诗句朴实自然,不追求过度华丽和优美,使诗歌显得较为亲切自然,表达出来的情感也较为真切,也更易打动人心。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表现了陶渊明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对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不愿与世俗中那些热衷于追求利益的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陶渊明的性格不论是从陶渊明的出仕归隐,还是平常生活中的饮酒赋诗,从他一生的生平事迹中就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真性情。

从陶渊明创作的那些独具特色的田园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坦率性格、旷达的胸襟以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

从小陶渊明就受到儒家的教育与道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年轻时期陶渊明颇有一番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然而在黑暗的官场中沉浮十余年,本性真淳的陶渊明并不喜欢那般充满利益黑暗的生活,甚至在最后一次出仕中发生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最后作出了辞官隐退,回归自然田园的决定。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名伟大诗人,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他的性格和主要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陶渊明的性格和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立的人格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涵、文学风格以及人格美等方面进行探讨。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涵是其人格美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通过描写田园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弃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反对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生活态度。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句诗展现了他返璞归真、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诗歌以其简洁、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而著名。

他善于用深沉的诗情抒发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思想感悟,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句诗以简短的文字表达出对友情的珍重和感激之情,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陶渊明田园诗所展现的人格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是一个追求自由自在、独立精神的文人。

他在田园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不愿意沉浸在功名利禄之中,而是倾注心力来研究自然和农耕工作。

他的人格美在于拒绝了俗世的琐碎,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正因为他对自我的坚守,他的田园诗才展现出独特的人格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凭借其思想内涵、文学风格以及人格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弃。

他的诗歌以其简洁、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而著名。

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美在于拒绝了俗世的琐碎,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摘要:文章以诗论结合的手法,在解析陶渊明诗文代表作品大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儒道结合的思想渊源、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的人生思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洞悉了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思想性格;儒道结合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其诗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尤其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言为心声”,本文便尝试着从其诗文入手,解读其深刻内涵,探讨其思想性格,从而由表及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

一、道结合是陶渊明的思想渊源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其中仅引用《论语》就有37处。

如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人生无根蒂》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说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

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

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就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这其实就是儒家经典思想。

陶渊明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因为他同样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子》、《庄子》的典故,共77处之多。

《老子》、《庄子》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诸多方面,其中“朴”、“淡”是其核心观念。

“朴”、“淡”的美学要求就是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

陶渊明无疑认可接受了老庄所阐发的美学趣味,所以古今论陶均不离“素淡”。

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诗描述的都带有着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的痕迹,本色本香,却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好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陶渊明并不沉溺于儒家和老庄,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身体力行,勤于耕种。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就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二、“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陶渊明的归隐,是与生活的窘迫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在归隐之初,陶渊明有自己的田庄和仆从,生活还算富足,但由于接连的灾祸,陶渊明的生计日益艰难,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去乞食,在《乞食》中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 如此真切的感受,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不是胸怀宽阔行为坦荡之人不敢写出。

那种被妻子赶出门乞食时神情的茫然,敲开邻里房门时言辞的笨拙,乞得食物后和主人融洽的交谈以及诗人自己欢快的心情,渐渐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陶渊明并不为贫穷感到自卑,即使是乞食,也乞的不卑不亢,妙趣横生。

当然,他更不会因贫穷而放弃隐居,即使是朝廷请他去做著作郎,他也推辞不就。

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贫穷看作了隐居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不抱怨嫌恶,反而乐于安守这样的生活。

他在《咏贫士》(其四)中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陶渊明既是咏黔娄,又是咏自己,那是一种明知“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却依旧“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的情怀。

陶渊明宁可穷困,也不愿再入浊世去做“池鱼”“羁鸟”。

归隐的生活,虽不富足,也总算心有可依,总算有南山可望,有菊花可采,有可以让心暂时休息的天空和白云,不似仕途如急流旋涡,一旦陷入,便难以脱身,不得安宁,甚至可能伤,可能死。

隐居是贫穷的,但毕竟隐居是相对平静和安全的。

他特别推崇黔娄那样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三、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其在许多诗文中都得以体现。

如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大意是说在叔父推荐下我被任命为彭泽县的官吏,小县城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

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

由此可见,诗人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即使有优厚的待遇和条件,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自然本性。

又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将诗人的漫长人生轨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从“性本爱丘山”到“误落尘网中”,从“守拙归园田”再到“复得返自然”,经过长期痛苦而又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可以这样概括:通过生活的磨砺和人生的感悟,涤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崇尚自然、亲近田园、追求自由,返归一个本性的“真我”。

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他通过自己的诗文作品铸造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并用以保护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也正是这种平淡自然的心态,成就了他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卢育三.老子释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3]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