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宴饮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饮食筵宴文化
第五章 中国饮食筵宴文化
二、中国筵宴的艺术与技术
典型的主题宴会有以下几种: (1)国宴 (2)喜庆婚宴 (3)生日宴会 (4)纪念宴会 (5)商务宴会 (6)庆典宴会
第五章 中国饮食筵宴文化
二、中国筵宴的艺术与技术
举办宴请要各方面都考虑周全,做好如下接待的准备工作: 1.确定宾客名单,安排好桌次与席位,提前发柬通知,备好 交通工具接送。 2.选择好宴会场所,布置餐厅,备齐器物,组织好接待服务 人员。 3.设计菜点,编排好宴会程序,准备有意义的纪念品。 4.拟定接待礼仪和服务细节及客人抵达后的接待工作。
第五章 中国饮食筵宴文化
三、中国筵宴的菜肴组成 筵宴菜点组成 冷菜、热菜、大菜、甜菜、点心、水果 筵宴菜点结构 冷盘10%,热炒40%,大菜与点心50% 筵宴菜单
紧扣主题 注重客人的口味及饮食习惯 体现饭店菜品特点 注重菜肴的季节性 控制菜肴数量 双数 合理的营养搭配
–
–
– – –
–
(1)国宴 国宴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庆典或为欢 迎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而举行的正式宴会。国宴的礼仪特别 隆重,要求特别严格,安排特别细致周到。宴会厅布置体现 庄重、热烈的气氛。国宴的形式有中式、西式、也有中西式 结合宴会。 (2)喜庆婚宴 婚宴是人们在举行婚礼时,为宴请前来祝 贺的宾朋和庆祝婚姻美满幸福而举办的喜庆宴会。婚宴主办 者对饭店提出的要求很高,要饭店提供精美的食品及最佳的 服务。 (3)生日宴会 生日宴会是人们为纪念出生日而举办的宴 会。做生日一般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喜人多、热闹。现在 为小孩过生日而举办宴会的也日益增加。 (4)纪念宴会 纪念宴会是指为纪念某人、某事或某物而举 办的宴会,要求有一种纪念、回顾的气氛。因此在宴会布置 时有特殊要求 (5)商务宴会 商务宴会在宴会经营中占有一定比例。国内 外商务客人要求饭店为他们提供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宴请 和业务洽谈、协议签约、资料信息交流的工作条件。商务宴 会的消费水准以中等偏上为多。 (6) 庆典宴会 是指企事业单位为庆贺各种典礼活动而举 办的各种宴会,如开业典礼、庆功宴会、颁奖宴会等。这类 宴会的特点主要有:宴会规模大,气氛热烈。
中国宴会的历史和发展
诈马宴(簇马宴)
元朝著名宴会之一,是宫廷或亲王在重大政治活 动时举行的宴会。赴宴的王公大臣必须穿皇帝赏 的同一颜色的质孙服,也称质孙宴、衣宴。 千叟宴
清朝著名宴会之一,宫廷专为老臣和贤达老人举 行的宴会,因赴宴者大多超过千人而得名。于康 熙五十二年、康熙六十一年、乾隆五十年、嘉庆 元年举行过四次。规模大,等级严、礼仪繁。
二、筵宴的种类与名品
自筵宴产生至今,中国出现了难以计数的筵宴 与宴会,种类与名品十分繁多,且始终处在变化 之中,几乎没有统一、固定的划分方式与标准。 可按使用的原料和风味特色进行分类。
1、按原料分: (1)以整个筵宴所用主料为标准划分的筵席:
①以一种原料为主制成的筵席如全羊席、全猪席、 全牛席、全鸭席、全鸡席、豆腐席、刀鱼席等;
4、宴会的著名品种
烧尾宴: 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 盛行于唐代,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烧尾一词源 于唐代,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 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尾巴;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 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 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 新之意,故取名“烧尾宴”。 是唐朝人们身份发生 变化后举行的重要仪式,非赏奢华。韦臣源在拜尚书 令左仆射时曾办烧尾宴献给唐中宗,留下的食单中奇 异者就有58道。
雅安的全鱼席:
冷菜:金鱼戏水、茄汁鱼柳、陈皮鱼丁、五香熏 鱼、炊炸凤菇、珊瑚雪莲、家常岷笋。 热菜:孔雀开屏、空心鱼丸、沙锅鱼头、姜醋雅 鱼、干煸高笋、金毛雅鱼、鱼茸珍珠、菠萝羹、 芙蓉鱼片等 重庆的全鱼席:
冷菜:五香熏鱼、葱烧鲫鱼、麻辣鳝鱼、椒盐炸 带鱼、茄汁鱼卷、鱼松。 热菜:原汤鲍鱼、叉烧大鱼、清蒸江团、干烧岩
满汉全席(满汉席、满汉大席) 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 宴席。清初满人 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 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全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 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 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200 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规格高、礼仪重 程序繁、菜品多 排场大、席套席
中国筵宴文化
❖ 进士们还有一种集体探花活动,各拿一个袋 子,里面装着钱绢和酒器等物,穿着新鲜的 衣服,骑马探花,遇到好花就停下来赏花饮 酒,孟郊中进士后曾说“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可见,他那天酒也没少 饮。
❖ 曲江大会时,长安城里的名流、贵族、富豪等都是 携儿带女地全家出游,齐集曲江观看进士。他们有 的为了一睹进士风采,有的是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 好立志读书,还有人是为了给女儿在进士中选婿。 那些待字闺中的名媛们,也都竭尽所能地想吸引到 令自己满意的新科进士,她们不仅盛装出行,还要 带上众多丫鬟仆妇,手里都拿着各类名贵鲜花,以 引起进士的注意。进士中喜好风流者在此时也都诗 兴大发,频频向路边的豪门名媛递献情诗,以其能 “携得美人归” 。
❖ 3.筵宴的蓬勃发展时期 ❖ 从秦汉到唐宋,名目繁多,规模庞大,菜点精美, ❖ 出现并使用高桌、交椅、桌帷等 ❖ 开始使用细瓷餐具,陈设更加雅致 ❖ 较普遍地使用酒令,气氛更热烈、欢乐。
❖ 唐朝:烧尾宴、闻喜宴、鹿鸣宴、大相识、小相识 ❖ 宋代:春秋大宴、饮福大宴、皇寿宴、琼林宴
烧尾宴
❖ 烧尾宴是唐代长安曾经盛行过的一种特殊宴 会。所谓“烧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 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 这一看来奇怪的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 说老虎变成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 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 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 (二)宴会的主要种类与名品 ❖ 1.宴会的主要种类 ❖ (1)以宴会的性质及举办者为依据进行分类: ❖ 主要有国宴、家宴、公宴等。 ❖ (2)以宴会的形式及举办地为依据进行分类: ❖ 有游宴、船宴、猎宴和普通宴会等。
❖
钱 塘 江 船 宴
❖ (3)以宴会的目的主要是习俗为依据划分: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文化与习俗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文化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不同的时期,中国人对待酒的态度和习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酒文化的演变。
1. 商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在商代和周代时期,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社交活动。
在这个时期,人们饮酒是为了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和家族的繁荣。
饮酒时,人们会先向神灵敬酒,然后再与亲友共饮。
这种饮酒礼仪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历史时期。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饮酒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饮酒文化开始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
饮酒成为了文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他们常常在诗歌、文章和书信中描述饮酒的场景和情感。
饮酒时,他们会一边品味美酒,一边吟诗作画,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饮酒文化。
3. 唐宋时期的宴饮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宴饮文化中,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和文化展示。
宴会上,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共饮美酒,互相娱乐。
这种文化在唐朝达到了高峰,许多宫廷和文人的诗词作品中都有对宴饮的描写。
宋代则更加重视琴棋书画和品茶,酒文化有所减弱。
4. 明清时期的饮酒习俗明清时期,饮酒习俗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礼节和风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跪九叩”的敬酒礼仪。
在宴会上,人们会按照先辈等级的高低,进行三跪九叩的敬酒仪式,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友人的友好。
同时,酒文化也进一步融入到艺术和文学中,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赞美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主题。
5. 当代酒文化的再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酒文化在当代得到了再次探索和发展。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会重现古代的饮酒礼仪和习俗。
同时,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中国的酒文化也在多层面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既有传统的酒文化的继承,也有新潮的酒文化的创新。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与习俗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从商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饮酒文化,再到唐宋时期的宴饮文化和明清时期的饮酒习俗,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筵宴文化
孔府宴
01
孔府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用于接待贵宾、上任、生辰家日、 婚丧喜寿时特备。宴席遵照君臣父子 的等级,有不同的规格。
02
为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 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 过数百年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套独 具风味的家宴。孔府宴礼节周全,程 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淡而 不薄
肥而 不腻
甘而 不哝
酸而 不涩
菜肴的设置应体现本地、 本店的特色,力求新颖别 致,展现独有的魅力。
应在用料、刀法、烹调技法、口味、质感、色泽等方面有所变化。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避免菜式的单调和工艺的雷同,努力 体现变化美。
在器皿的选择上也要做好杯、盘、碗、筷、盅的合理搭配。
筵宴中艺术美的体现——和谐美
02
千叟宴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 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 邻里、家庭等关系。
03
千叟宴菜品并不固定,与举办者的意 愿安排有关,往往会随组织者的考量 与兴趣而定夺。其主要目的为彰显组 织者的关爱。
满汉全席
01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 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 华;突出满族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 为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许多菜肴设计命名都与筵 宴主题相契合,形成一种 独特而和谐的风格。
精
巧
雅
优
要突出宴会风格,既不能 貌合神离、张冠李戴,也 不能面目全非、毫无个性。
设计一桌宴会菜,也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决不可宾主不分,甚至喧宾夺主。 筵宴是吃的艺术、吃的礼仪,需要处理好美食、美境与档次、参加人员的关系。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群,筵宴
“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 拜龙求雨的节日,也是作为庄稼人的 哈尼族人们最盛大的节日。根据哈尼 族历法,哈尼人把其作为新年的开始, 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
中华宴会文化
中华宴会的文化特征
1、精品追求:是宴会文 化的内在品质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孙中山先生说“辨味不精, 则烹调之术不妙”
2、美轮美奂
美:是宴会文化的审美特征, 它贯穿于宴会活动过程的每 一个环节。给人们带来审美 愉悦和精神享受。
3、情感交融
情:是宴会文化的社会心理功能 可以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朋友离合,迎来送往
4、礼仪隆重
礼:是宴会文化的伦理道德体现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精与美侧重于宴席的形象和 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 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这四个特征环环相生,完美 统一,形成了中华宴会文化 的最高境界。
中华宴会文化博大精深
宴饮文化源远流长
宴会起源于何时? 最早的文字记载《周的物质 基础 2、必须要有一定的先决 条件 祭祀、宫室、礼俗、节 庆
中华宴会的历史沿革
孕育雏形时期:夏商周、春秋战 国 逐渐成长时期:秦汉、魏晋、南 北朝 突破提高时期:隋唐、宋金、元 朝 完善成熟时期:明、清 发展改革时期:中华民国,中华 人民共和国
周代八珍宴 唐代烧尾宴
中国历代名宴
清代满汉全席
开国第一宴
开国大典之夜,中共中央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 军高级将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社 会各界知名人士、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将领、少数 民族代表,还有工人、农民、解放军代表,共600 多人出席了在北京饭店举办的新中国第一次国宴, 总共60多桌,此次宴会后来被称为“开国第一 宴”。
中国筵宴的历史与名品
•
②以筵席中的“头菜”所用主料为标准划分 的筵席:鱼肚席、海参席、鱼翅席、蒸窝席、 鲍鱼席等。
•
这类筵席中的头菜是其主菜,大多用料贵重、 烹制精细,而头菜又决定其它菜肴、点心的 搭配规格等,在质量上要求各谐统一,衬托 得体,因此所构成的筵席品质较高、烹饪较 精。
• 2、按风味特色划分: • 展示地方风味特色的筵席:如川菜席、鲁菜席、 粤菜席、苏菜席等; • 展示民族风味特色的筵席:如汉席、满席、满汉 席、维吾尔风味筵席、朝鲜族风味筵席、蒙古 族筵席等都各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 3、以地方饮食习俗为标准划分的筵席:如四川 田席、河南洛阳的水席等; • 4、以菜品数量为标准划分的筵席:如四六席、 八八席、六六大顺席、九九上寿席等; • 5、以季节为标准划分的筵席:如春季筵席、夏 季筵席、秋季筵席、冬季筵席等。
万寿宴 【菜谱】
• • • • • • • • • • • • • • • • • • • • •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乾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 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莲子糕、 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乾、 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 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 寿字五香大虾、 无字盐水牛肉、 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 、明珠豆腐、 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 、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 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茉莉雀舌毫
中国筵宴文化
二、筵宴的发展过程
1. 先秦时期 根据《周礼》、《礼记》等书的追记,虞舜时期已出现“燕礼”。
这是一种敬老宴 。
进入夏朝,敬老之风尚存,还增添了“飨礼”。夏桀jié 当政,追
(1)出现高足桌和靠背椅,铺桌帷,垫椅单,开始使用细瓷
餐具。 (2)讲究借景为用,妙趣天成。注重情感愉悦和心理调适, 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 (3)唐中宗时出现大臣拜官后向皇帝进献“烧尾宴”的惯例, 这种贡宴菜品多达五六十道,为宋、清两代超级大宴的调排 奠定了基础。 (4)筵宴用料已从山珍扩大到海味,由畜禽拓展到异物,菜 肴花式推陈出新,烹调工艺品日益精细。 (5)乡土风味筵宴层出不穷。 (6)孕育在春秋、演化在汉魏的酒令,在此时发展很快,使 得筵宴的气氛更为欢悦。
此后,“筵席”一词逐渐由宴饮的坐具引申为 整桌酒菜的代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筵席必 备酒,所以又称“酒席”。 中国筵席是多人聚餐活动时食用的成套肴馔及 其台面的统称。 与日常饮食和一般聚餐相比,中国筵席有以下 三大特征: 1、以酒为中心安排筵席肴馔 2、注重席次安排,讲究进餐礼仪 3、筵席菜肴品种繁多,讲究搭配与出菜次序
第一,有了类似矮桌的条案,改善了就餐环境与卫生条件; 第二,筵宴的名目增多; 第三,随着佛教的流行,信徒茹斋成风。在此基础上,京畿地
区和江南孕育出早期的素宴,充实了中国筵宴的内容,使得中 国宴饮习俗日益在丰富多彩。
3、隋、唐、五代、宋、金、元时期 隋朝仅有两代,酒筵承上启下,只留下“云中宴”、 “湖上宴”、“龙舟宴”等少数席单。反映出隋炀帝 骄奢淫逸的生活,在筵宴史上是一个过渡阶段。 唐及五代,由于封建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文化相当发 达,对外交往频繁,国力空前强盛,筵宴的发展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主要表现在: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了从古代饮食方式到现代饮食习惯的转变,从原始狩猎采集到粮食种植养殖的进步,从大宴小酌到饮食文化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
1. 古代饮食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主要是以肉类和谷物为主食,酒食相融,餐饮文化初步形成。
在商代、周代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在古代,饮食不仅是生活必需,更是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许多有名的饮食品牌和饮食文化。
2. 粮食种植养殖的进步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开始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养殖禽畜,饮食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各地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形成,如川菜、粤菜、鲁菜等著名的地方菜系。
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饮食风格,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3. 餐饮文化的繁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餐饮业迅速兴起,各种餐饮场所如茶楼、酒楼、饭馆等纷纷出现。
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小吃、菜肴,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
4. 现代饮食习惯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改变。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健康饮食,追求绿色有机的饮食方式,提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同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融入中国的饮食习惯中,各种国际化的饮食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带来了新风貌。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传承古代饮食文化的精髓,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会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加丰富多彩。
宴会起源和发展讲述
汉初,宴饮较为简单,后来国力殷实,宴乐又蓬勃兴起, 并且注重规范。宴会在餐位、气氛、礼仪以及菜点的质与 量上不断演化,由席地而食发展至入席对坐,凭桌而食。 有专业操办人员,有专职侍者斟酒分菜,有乐妓表演歌舞。 宴会由宫廷走向了民间,民间礼乐宴请之风兴盛起来。
魏晋时代,文酒之风兴盛,出现很多以文会友的雅宴,追 求雅境、雅情、雅菜、雅趣,对中国宴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 一 章
宴 会 设 计
宴 会 起 源 和 发 展
一、宴会的定义
宴会是因习俗或社交礼仪需要而举行的宴饮聚会。又称燕 会、筵宴、酒会,是社交与饮食结合的一种形式。人们通 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人际间的 交往。 筵席最早是古代的一种坐具,筵长、席短,先铺在地上用 蒲草、苇草编成的垫子叫筵,加铺于筵上的用蕉草编成的 垫子叫席。 筵席具体指一整套菜品,而宴会具体指包括宴席在内的专 场活动;筵席注重菜品内容,而宴会既注重菜品内容又注 重聚餐形式。 所以,宴会与筵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
三、认识宴会的类型
(一)按 宴会的菜 式划分
中式主题 宴会
西式主题 宴会
中西式合 璧主题宴 会
(二)按 宴会规格 和隆重程 度划分
正式宴会
便宴
冷餐酒会
鸡尾酒会
茶话会
(三)按 宴会菜品 的构成特 征划分
仿古宴会
风味宴会
全类宴会
素席
设计原则:尊重 历史、有根有据、 菜品为主、环境 为辅、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有机 融合、古为今用
地域性、民族 性
1、宴会所有菜品 均以一种原料, 或者以具有某种 共同特性的原料 为主烹制而成
进入春秋,礼崩乐坏,士大夫也敢“味列九鼎”,席面的限制不那么 严格了。这时候诸侯有筑台宴乐的风气,宴会常是通宵达旦。
中国酒文化介绍 古代酒文化起源
中国酒文化介绍古代酒文化起源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真正的酒文化是充满文化气息的,需要细细的去研究,而并非现代人曲解的酒桌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老优美的酒文化世界。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酒文化介绍,供大家参考。
酒文化简介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康永盛世文化传播中国是酒的王国。
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
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
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中国酒桌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中国酒桌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中国酒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演变过程。
它既是中国人交际、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体现社会等级和礼仪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源和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酒桌文化。
一、历史背景中国酒桌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将酒视为一种祭祀神灵、祭扫祖先的重要仪式之一,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社交礼仪。
在古代的宴会上,饮酒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尊重和彰显身份地位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酒桌文化受到礼仪的极大重视,饮酒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辞谢、举杯、碰杯等。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着不同的饮酒礼仪,这也体现了饮酒在社会等级中的重要地位。
二、起源和演变中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采用山泉水、小麦、米等进行酿造。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酒文化,如米酒、黄酒、白酒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酒文化也在演变,不仅体现了酿酒技术的提高,也融入了更多社会元素。
在古代,举行酒宴是一种重大场合,不仅可以庆祝喜事,也是进行重要外交活动的场所。
现代中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酒文化和酿酒传统,形成了多元化的酒文化。
无论是广东的潮汕菜、四川的火锅,还是江浙的顶级宴席,都少不了酒桌文化的参与。
三、酒桌文化的重要性酒桌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交际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联络感情的纽带。
在中国,上酒和下酒是一种传统,通过敬酒向其他人表达谢意和敬意,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如商务宴请、婚礼宴席等,酒桌文化更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深彼此的情感。
此外,酒桌文化也能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规范。
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之间,饮酒仪式有着明确的规定,通过这种仪式来彰显上下级之间的尊重和身份差别。
总之,中国酒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演变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交际方式,更是体现社会等级和礼仪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
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为了独特的饮食传统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采集、狩猎和农耕,逐渐形成为了以粮食为主要食物的饮食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烹饪食物,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食材搭配方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地域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
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等;西南地区以辣椒和酸味为主,如川菜、湘菜等;东北地区以大米和小麦为主,如东北菜、鲁菜等。
每一个地区的饮食特色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和历史传统。
三、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早餐普通以面食或者米粥为主,如包子、馒头、稀饭等;午餐和晚餐则以主食、荤菜、素菜和汤羹为主,如炒菜、炖肉、煲汤等;夜消则以小吃和夜市食物为主,如烧烤、炸串、煎饼果子等。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如过年时吃饺子、端五节时吃粽子等,这些习俗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份。
四、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交往。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讲究和礼仪,如宴会上的敬酒、年夜饭上的团圆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菜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菜系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也深受世界各地的爱慕。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饮食习惯和文化影响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和传承,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国传统宴会的起源简述
中国传统宴会的起源简述摘要]“中国传统宴会”萌芽和起源的过程,并不十分清晰。
通过对传世文献的钩稽排比,梳理出较为明晰的线索:中国传统宴会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经过夏商两代孕育,到春西周随着礼乐文化的成熟而定型。
在此之后,中国传统宴会按照这些类型开始不断繁荣与丰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关键词]传统宴会;宴席;起源1 “中国传统宴会”之概念“宴”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道:“安也,从宀,妟聲。
”即“宴”字本义是指安闲,安逸,安乐。
《周易·需·象传》中有“君子以饮食宴乐”,其中的“宴”即是“安”的意思。
《左传·闵公元年》中有“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这里的“宴”、“安”连用,也是表示安逸、安乐。
此外,《周易·随·象传》中的“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等,也是这个意思。
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引申出了安居、安定、宴请、酒食以及宴会等等含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安也,引伸爲宴饗,經典多叚燕爲之。
”也就是估计之中,常常用“燕”字代替“宴”,表示宴会、宴请的含义。
我们日常也有用“筵”字表示酒宴的。
“筵”字,《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竹席也,从竹,延聲。
”可见,其本意就是竹席。
《周礼·春官·序官》中有“司几筵下士二人”,郑玄解释道:“筵亦席也。
铺陈曰筵,藉之曰席。
”贾公彦疏:“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
”[1]也就是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竹席子往往不止一层,紧靠地面垫底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
只不过到后来,“筵”“席”通用,没有这个区别了。
《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这里也出现了“筵”“席”。
后来,“筵席”一词逐渐由宴会活动上的坐具演变为专指宴会,并沿用至今。
在现代汉语之中,“筵席”和“宴席”,含义大致相同,都是宴饮活动的时候席面上盛放着的成套的菜肴饮品,也可以包括席面上的餐具饮具以至于看盘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宴饮文化的历史背景
摘要:中国宴饮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宴饮礼仪、宴饮游戏无不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文化宴饮文化宴饮礼仪宴饮游戏丝竹管弦、珍馐佳酿、贤主嘉宾、共同构成了气氛热烈的宴饮场景。
所谓宴饮不仅仅是“宴”或“饮”而是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社交方式。
宴饮之于人们是交流情感,享受生活的很好方式。
宴饮之乐古则有之,发展到现在成为了
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
中国社会历来尊崇儒家文化传统,有较强的礼仪观念,而如孔子言“礼始诸饮食”做为礼之根本宴饮更是要严尊礼仪的。
一般古代宴饮是有规定的流程的,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宴席备毕,导客如席,邀客用餐;席后,备茗待客;席散,宾主互道谢,主送客归。
宴席也是有多种多样的,有政治性的;娱乐性的;情感交流性的,甚至一般家庭宴席都是谨尊礼仪的。
古代宴席称为“筵席”筵为苇蒲编织物,席为草或皮料编织物,席置于筵之上因此得名。
席上人们以“跽”姿用餐,就是双膝着地,脚低朝上,上身挺直跪坐。
古人实行分餐制,没个人有自己的一份餐点独自享用,这是在桌椅发明之前的宴会形式,有了桌椅后宴席就是围桌而坐,共餐而食。
古代筵席的座次也极为讲究一般为四人位,在堂上以南向为尊,主人、副宾、主放陪同、主宾的为次为,东、南、西、北;在室内,则以东向为尊,位次为北、南、东、西。
筵席开始前宾主还要有准备工作,第一项就是荐祭先人,称之为“汜祭”,其后是“摄衽盥漱”,“摄衽”就是系好衣带,整理好衣襟;“盥漱”就是洗干净手。
古人极其注重用餐形象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筵席之中,用餐的顺序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先食后饮;先菜后肉;先饭后果品。
席间饮就助兴也是必不可少的,宾主之间互敬共饮。
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之为“献”,客人不可将酒喝完,小酌一口即可;主人权客人喝酒称为“酬”;客人向主人敬酒称为“酢”;客人独酌称为“醮”。
其中古人还比较喜欢罚人喝酒这个称之为“浮”。
在古代筵席上,还有很多是禁忌不可犯的错误。
有“毋搏饭”,就是用手来直接拿取饭食迟;“毋放饭”,就是把没有吃完的饭在放回碗或盘子里面;“毋吒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发出不雅的吧唧声;“毋扬饭”,就是不能把饭扬起来使它变凉;“毋刺齿”,就是不是在筵席上当着众人剔牙齿。
这些禁忌如果犯了就会让筵席上的众人觉得此人是没有良好教养的,非君子所为。
古人注重餐桌礼仪,因为良好的餐桌礼仪不仅是对宴会主人和在场嘉宾的礼貌和尊重,还是自身修养于品德的体现。
在家族观念非常重的中国古代社会,个人的行为举止往往还是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象征,所以古人对于个人礼仪的体现看得重要而神圣。
贤主嘉宾齐聚,在欢歌雅乐、曼妙舞姿中,品香茶、美酒、佳肴。
这已是很完美的聚会了,可君子相聚定不能少了风雅的宴饮游戏。
“投壶”,寻一壶立于正中,宴会上的各个客人轮流向里面投置长签,为投中者就接受惩罚,或罚酒或赋诗。
投壶之戏一直都被视为宴会上能热烈调动气氛的游戏。
文人雅士聚会,少不了“流殇赋诗”。
野外的宴会,文人聚集,在环境清幽的地方找一条小河宾客在岸边排列而立,从上游把装有酒的酒杯顺流放下来,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拿起来饮酒赋诗一篇。
兰亭集会“列坐其次,流殇曲水”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
羯鼓传花也是一种有趣的宴饮游戏,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击鼓传花。
客人们坐在座位上,随着鼓声顺序传递花声停止拿到花的人
就要受罚。
羯鼓传花相对来说是比较随性的宴饮游戏,它的惩罚可以是讲笑话、猜谜等多种。
《红楼梦》中贾府中秋宴会就是用羯鼓传花来助兴。
这些都是广意上的宴饮游戏,还有一种狭意的游戏就是诗令。
诗令是更加文雅严肃的一种宴饮游戏,分为某字诗令;左右离合令;段章取义令。
其中某字诗令就是指定一个确切的字,宴会上的人或背或作与这个字相关的诗,这个是比较简单好理解的诗令。
左右离合令也是常用诗令,它主要是利用汉字的结构左右拆解。
左右离合令来源与隋炀帝,炀帝于宫中宴饮,行拆字令,以左右离合为格。
炀帝妃沓娘坐于他身侧,炀帝拆“沓”字为“十八日”,沓娘拆“罗”字为“四维”。
炀帝对另一个妃子说“尔能拆“朕”字乎,不能则醉一杯”。
妃子说:“移左画居右,岂非“渊”字乎”。
由此可见,诗令作为一种宴饮游戏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所共同喜爱的。
还有一种诗令是段章取意令,所谓断章取意就是指定一个主题,从诗文中取出与之相关的一段或一句。
例如,主题为爱情,就取《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令中最为简单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宴饮文化蕴含着古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宴饮的礼仪规则体现了古代的理乐制度和中国古代人们思想观念。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也渗透在宴饮文化中。
宴饮游戏也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