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的政府职能建设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把握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党校学习心得(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党校学习心得(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党校学习心得(最新)3月25日,省委党校X教授就《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社会治理专题课,26日我们还现场学习了南华西街的社会治理经验,感觉收获很大,对以后基层工作的思路也更加清晰。

X教授就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新思想作了具体的讲解,他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是全面共享,就共享的内容而言,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共享是共建共享,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享是渐进共享,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X教授还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观点作了阐述: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新时代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政治原则;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分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历史性的提出共同富裕实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时代社会建设规划了不断前行的历史任务。

通过X教授的讲解和南华西街的现场教学,我收获很大,作为来自于基层的干部,我感觉抓好基层的社会治理要抓好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作者:张广利濮敏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07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要求各社会组织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社会治理的成果。

为了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树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理念,促进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机制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智能化治理,并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智慧城市【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0.07.015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除了对生活物质的关注,人民对居住环境、社会公平、法治和民主等也有了新的要求。

[1]为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解决好人民关注的问题,处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同时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

新时代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在“十三五”規划中,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更加鲜明地展现社会治理的思想。

共建:共同参与社会建设。

现阶段社会共建有三部分内容。

一是社会事业建设。

这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政府和社会合作,密切联系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为其参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提供便利。

二是社会法治建设。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因此,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中,如何确保人民能够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使党和国家政府能够倾听民意,是确保社会法治共建的重要基础。

三是社会力量建设。

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社会与公益SOCIETY AND PUBLIC WELFARE封面文章COVER STORY一、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研究的新课题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课题,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改革理念之后,社会治理理念取代了社会管理概念,一字之别中蕴含着全新改革理念的转换与升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论述中,又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战略部署。

“全民” “共建” “共享” 等一系列突破性新理念的提出,不仅蕴含着当前和未来社会治理改革的诸多理论与实践命题,而且引导着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向“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转变。

这些全新理念都为未来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描绘了美好的愿景,提供了清新的蓝图。

贯彻落实以“全民共建共享” 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既需要新理念指引下的理论研究方面的跟进与创新,还需要体制机制和具体举措上的支撑与革新。

因此,如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应是社会治理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

特别是当“共享” 上升为“十三五” 发展的指导理念高度时,如何在理论上首先破题“全民共建共享” 的意涵和构建机制,更具迫切性。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由于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提法刚刚出炉,梳理相关文献就会发现,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与讨论多数还停留在化的理论或模式建构。

因此,如何通过理念的探讨和解析,定位“全民共建共享” 社会治理的系统理论基础,对于理解为什么要全民共建共享和怎样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其次,从实践角度来看,如果缺乏体系化理论的引导,政策实践很可能失去了方向,找不到现实路径。

为此,本文将聚焦“全民共建共享”,尝试从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关系框架出发,以治理与善治、公共性理论和共享价值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中蕴含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回答为什么要全民共建共享、什么是全民共建共享、如何全民共建共享等基本理论问题。

浅析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世纪桥2017·11浅析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耿剑利(中共晋中市委党校科研室,山西晋中030600)【摘要】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政府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

当前各级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缺位”“越位”等角色失调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理念更新,推进系统治理,强化依法治理,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的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政府;社会治理;角色定位【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90-02【收稿日期】2017-07-28【作者简介】耿剑利(1987-),女,山西昔阳人,中共晋中市委党校科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一、找准角色定位: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也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组织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社会结构由简单向复杂转变;社会需求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社会问题由生存性向公平性转变;社会矛盾由个体性向群体性转变。

在这种宏观变化面前,政府高高在上,大包大揽一切社会事务,以命令和控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管理已很难适应新情况,因此,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多元主体共治,通过密切合作实现有效管理已成为发展趋势。

从2003年提出社会管理,到2013年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历经十年,党和政府对社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客观实践,愈发要求社会治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组织、公民等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急需加强与他们的合作。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政府找准定位,发挥好作用,有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正视角色失调: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治理中,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解决好角色失调问题,具体应该改善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缺位”1.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失衡。

“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和问题显现,社会治理的挑战前所未有。

为了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我们需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共建”指的是政府和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城镇、乡村等层面的建设,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力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满足公共需求为目标,共建现代化社会。

具体操作上,政府应当加强在公共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

例如,政府能够整合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综合性社区,集护老、医疗、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促进社区居民文化交流,增进互相之间的感情,同时拓展社区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促进经济的发展。

“共治”指的是政府与各方力量共同合作,实现公共事务透明治理和社区内部自我管理的目标。

具体来说,要加强政府工作的协同、协调和整合,重视社区自修、自管和自赞,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支持和政策制定,以实现真正的“治理共建共治”模式。

例如,政府加强对社区治理、民主建设和基层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加强与支持,加强对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培养,重视对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协调,通过线上、线下等完善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共享”指的是推动资源的共享和社会福利的共享。

具体而言,共享意味着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产权改革,为公私合营以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合作共赢打下基础。

同时,政府能够转变管理方式,尊重信息公开、知识分享原则,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增强科技创新,促进各类社会资源的集成。

例如,政府推动公共财政向社区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劳动力等,帮助社区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共享互助的社会气氛,增进民生福祉。

总的来说,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强社会治理,打造‘新三化’,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与意义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与意义

社会视野农家参谋-179-NONG JIA CAN MOU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与意义符登霞(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湖南吉首,416000)党的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内涵,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说简洁凝练的“共建、共治、共享”三词,指明了未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

1 准确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内涵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社会的发展与管理是中央近年来的重要执政思路之一,当前党中央提出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且与“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不仅仅是社会治理指导思想和整个战略上的巨大进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厘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就是进一步分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要舍得将治理权力让渡给社会,全民共建共享,最终达到促进我们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1 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前提是深化理解社会治理的本质社会管理模式的发展:社会管理模式经历了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发展之路。

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强调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它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引入第三种力量或者说寻找到第三条道路,形成整个社会的三元权力博弈格局,也就是稳定社会的“铁三角”,从而达到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平衡,限制政府权能,形成建立在“有限的政府”“有边界的市场”“有组织的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和良性互动基础之上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

这就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所以社会治理归根到底就是一场政府改革,是还政于民和还权于民的过程,要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的转变,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转变。

总体而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说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断走向良性化。

1.2 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关键是厘清“共建”“共治”“共享”三个关键词的逻辑关系“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又互为促进。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指国家、社会和公民通过各种方式来协调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和活动。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的全面化、多元化和参与化。

在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中,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扮演着不同角色,相互合作、互动,共同促进社会的平衡和发展。

一、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力量,形成共治共享的氛围。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单一机构来实施,公众对于社会治理的参与度较低。

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将社会治理视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社会组织、企业都可以参与社会治理,可以更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合力。

其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由于信息流动不畅、机构之间合作不顺畅等原因,导致社会治理效率较低。

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机制,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最后,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各方主体之间能够形成协同合作的局面,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施。

首先,要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提供保障。

其次,要加强社会治理的信息共享和公开。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开透明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正性。

再次,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最后,要加强社会治理的监督和评估。

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对社会治理的各方主体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的实践案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

加强社会治理凝聚共建共享共治的力量

加强社会治理凝聚共建共享共治的力量

加强社会治理凝聚共建共享共治的力量社会治理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体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

加强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凝聚共建共享共治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加强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共建共享共治的内涵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社会治理的必要性社会治理,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必须加强。

首先,社会治理可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显现,如果不加强治理,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危及社会的稳定。

其次,社会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通过治理,才能消除社会隐患,减少社会矛盾,为人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因此,加强社会治理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二、共建共享共治的内涵共建共享共治是加强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

共建强调的是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社会秩序。

共享强调的是公平公正、让每个成员都能够享受社会治理带来的成果。

共治强调的是多方参与、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共建共享共治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的优化和协调。

三、加强社会治理的实施路径为了加强社会治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格局。

其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公共管理能力。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意识,引导和协调各方的力量。

另外,加强公众参与,培育良好的社会文明和行为规范。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最后,加强法治建设,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四、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强社会治理,凝聚共建共享共治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者:郭太龙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5期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认识逐步加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五年来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追求的理想状态。

打造“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的力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做好法治保障等工作。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社会治理格局实质上指各主体的在社会治理扮演的角色、责任分工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成果享有方式。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五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探索创新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6年10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通过五年的探索,我国逐步明确了各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下,多元主体调动各种方式方法,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建设和治理。

“共建”要求主体多元化,“共治”是过程和方式,而“共享”是追求的结果,全民共同享有治理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体现了社会治理注重多元主体、民主协商、权责一致的要求以及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权益的核心理念。

二、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大力培育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理念的本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并最终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大力培育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理念生成机制。

因此,要改变政府治理的一元格局,培养公民参与意识,为多元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基本條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放在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要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水平。

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

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

2018年7月中州学刊July,2018第7期(总第259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7ʌ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ɔ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薛瑞汉摘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㊁最直接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要举措㊂新时代,各地党委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创新举措,取得了实质性进展㊂不过,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风险㊂针对社会治理的系统性㊁复杂性㊁全局性和协同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多方面㊁多角度综合发力,进一步将制度建设㊁机制建设切实引入民生各个领域㊂关键词: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图分类号:C916.1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7-0068-05㊀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㊂共建共治共享,既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的根本特征㊂相较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增加了 共治 内涵,体现了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昭示着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㊂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实践,也是党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目标㊁新要求㊂一㊁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㊀㊀1.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丰富内涵格局是在一定范围或系统内形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协同关系的结构框架㊂治理格局作为一种结构框架,既是影响场域内实践者行动的重要力量,又是所有参与者共同行动的结果㊂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化体系,就治理主体而言,不仅包括国家㊁政府机构,而且包括非政府组织㊁公民和社会组织㊂简言之,社会治理格局是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治理秩序的一种结构性关系㊂共建共治共享是不可割裂理解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互为依存,都以全体人民为根本主体㊂共建是基础,强调制度建设㊁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㊁战略性地位㊂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是社会治理效果能够显现的基础性条件㊂共治是关键,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创新㊂最大限度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㊂共享是目标,强调以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为保障㊂让人民群众共享良好的社会治理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㊂共建共治共享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特征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既体现了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体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互为前提㊁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㊂收稿日期:2018-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化研究 (16BZZ022)㊂作者简介:薛瑞汉,男,河南省委党校学习论坛编辑部副主任,编审(郑州㊀451000)㊂86㊀㊀2.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现实意义第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㊂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突出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动力 全体中国人民㊂社会治理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社会的事情要想办好,必须有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仅源自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也源自对发展进程的亲身参与㊂第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诉求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㊂新时代必须把平衡协调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把社会公平正义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使人民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更加充实㊁更有保障㊁更可持续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实现好㊁维护好㊁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部署㊂第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㊂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㊂社会治理现代化更强调多元主体之间协商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反对单纯的命令和控制,倡导政府社会管理的透明化㊁法治化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政策制定㊂①要改善传统治理体系并着力解决好传统模式下制度建设滞后㊁治理手段滞后等问题,就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㊂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有效化解利益冲突,变冲突为协调㊁变对立为合作,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㊂二、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㊀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实践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成效显著;社会组织数量增速较快;党的建设在基层的推进力度普遍增强;民生领域的各种保障机制不断完善㊂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㊂1.社会治理创新机制运行不畅,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是社会治理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向保证,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治理充满活力的力量源泉㊂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够,依然保持行政管理思维,片面强调政府对社会的单向控制, 越位 错位 缺位 问题突出㊂同时,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尚缺乏成熟有力的引导和推动机制,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公众参与渠道狭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参与程度仍明显不足㊂就社会治理领域而言,在政府唱独角戏的情况下,政府主导和社会化之间的关系㊁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㊁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㊁均等化服务和多样性需求的关系等,都很难得到正确梳理和纠正㊂重政府作用㊁轻多元主体参与,重管理控制㊁轻协商服务,重行政约束㊁轻道德自律,重经济建设㊁轻社会建设,重人治㊁轻法治等问题,仍在社会许多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㊂如何将政府㊁社会组织㊁公众等治理主体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社会治理合力,是当前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㊂2.社会矛盾㊁风险增多,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凸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各地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风险不断增多,基层社会治理中长期积累的问题也开始凸显㊂一是失业风险加大㊂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㊁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但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㊂就业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规模的扩大㊁就业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调整,造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现象,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㊂二是失地农民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㊂一些失地农民既丧失了原有土地所带来的生活收入㊁就业保障㊁土地继承权㊁资产增值功效㊁直接受益功效等一系列利益,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陷入 种田无地㊁就业无岗 的游民状态㊂三是社会矛盾叠加特征凸显㊂因人口流动产生的社会矛盾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㊁户籍管理㊁社会保障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很多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难点㊂此外,非法集资㊁司法不公㊁粗暴执法㊁非法拆迁等问题依旧是一些恶性事件频发的导火索㊂四是官民隔阂固化的风险依旧存在㊂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在改革中失利的群体对改革逐渐产生怀疑甚96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至抵触心理,同时,一些地方政府 与民争利 的行为进一步激化了官民矛盾㊂而且,在 民仇官 现象还没有基本消失的情况下,基层又出现了 官仇民 问题㊂官民隔阂问题不仅使侵犯群众利益的事件极易演变成公共事件,而且会使一些与官无涉的社会事件因政府部门处置不当而转化为涉官事件㊂上述问题严重侵蚀了政府公信力,弱化了政府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主导性作用㊂3.社会组织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社工人才缺乏社会组织具备政府和营利性组织所没有的独特属性,在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的特殊作用㊂然而,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及其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㊂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发展较为滞后,服务社会的成效还不够理想㊂一是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均衡,地域差异较大㊂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组织在数量㊁质量上都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㊂二是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尚不健全,购买机制㊁评估机制不成熟,购买服务力度不大㊁范围偏小㊂三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力,整体素质不高,发挥作用有限㊂部分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治程度偏低,社会服务能力缺乏专业性㊁规范性和公信度㊂同时,社会组织的整体运行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有法不依㊁无法可依㊁乱收费㊁不参加年检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㊂大批有专业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社会治理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㊂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的缺口很大,高质量㊁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很有限,现有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亟须提升㊂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但大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社会工作的比例非常低㊂而且,由于社工的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职业晋升通道,发展空间较小,致使行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㊂4.安全生产状况有待改善,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亟须加强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更大挑战㊂一是安全生产的理念不足,意识不强㊂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重生产㊁轻安全,重进度㊁轻安全,重效益㊁轻安全等倾向依然存在㊂二是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的审批流程把关不严㊂个别地区的企业只有简陋的操作设备就能开工,有些生产单位甚至连基本的生产资质都不具备㊂三是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不完善㊂监管主体责任制落实不到位㊁监管职责不明晰等问题直接影响相关监管部门的队伍建设以及监管能力的提升,使监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㊂四是公共安全体系中多主体平等参与的共治格局尚需完善㊂当前,普通工人㊁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的社会力量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㊂比如,在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工人缺少参与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的能力与渠道,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督机制严重缺位㊂三、新时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的着力点㊀㊀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力㊂只有将社会治理放在全国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建设的大框架中,提升各领域政策㊁制度之间的协同性和配合度,才能形成辐射全局的社会治理合力㊂为此,应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㊂1.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㊁法治化㊁智能化㊁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是根本㊂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㊁根本性作用,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制度保障㊂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㊁职责及其相互关系㊂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㊂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的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㊂党委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㊂要不断加强党的政治领导㊁思想领导㊁组织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居主导地位,是全局工作的统筹者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和各项职责: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制㊁政策和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㊂因此,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㊂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才能较好解决许多棘手的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㊂企事业单位㊁社会组织和普通群众都是社会治理主体,都需要在积极参与07中州学刊2018年第7期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发扬主人翁精神㊂法治对社会治理发挥着重要的规范㊁保障作用㊂要以法治理念引导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㊁执法工作,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将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着力点,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诉求㊁依法维护权益㊂总之,要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㊁法治化㊁智能化㊁专业化水平㊂2.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一,建立社会矛盾预防预警机制㊂要注重源头治理,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㊁信息化手段,探寻引发矛盾纠纷㊁影响化解成效的源头性㊁根本性㊁基础性问题,努力做到早发现㊁早预防㊁早处置,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研判㊁预警能力㊂第二,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㊂通过评估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要素,确定哪些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知晓哪些环节尚未达成共识,最后对社会风险采取防范措施,进而化解矛盾㊂当前,对直接关系群众利益且涉及面广㊁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决策事项,要把风险评估作为必经的前置程序,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㊂第三,建立畅通㊁合理的民众利益表达机制㊂政府应当为民众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当㊁规范㊁合法的渠道进入公共决策过程,让各种利益群体代表在与自身利益攸关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有话语权和参与机会,特别要注意流动人口㊁失地农民㊁下岗工人㊁残疾人等群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合法权利㊂当前,可以通过完善民意调查制度㊁信息公开制度㊁听证会制度㊁协商谈判制度㊁公民投票制度来保证利益表达的有效性㊂②第四,建立基层大调解工作体系㊂要加强人民调解㊁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联动机制建设,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有机衔接制度,努力汇聚矛盾纠纷化解的合力㊂既要充分发挥基层部门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的中心作用,又要鼓励第三方社会调解机构参与基层矛盾化解工作,提高矛盾纠纷调解的社会化公益服务水平㊂③3.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第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㊂要大力弘扬生命至上㊁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共安全知识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细化和落实各级党委㊁政府的相关领导责任,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多发领域的违法违纪㊁失职渎职行为,严格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 一票否决 ㊂第二,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㊂一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㊁考核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㊁落实到具体责任人㊂二是建立行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㊁化解和管控制度,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执法,推进安全保障和生产建设同步发展㊂三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灾害调查评价㊁监测预警㊁防治应急体系,全面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㊂第三,完善安全监管工作体系㊂一是明确综合监管部门与专项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将安全监管机构覆盖城乡,加强对监管队伍的培训,提高监管部门依法行政能力㊂二是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制定办公条件标准和专用设备设施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食品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㊂三是进一步理顺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之间的职责关系,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㊂四是要加快企业职工监督监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建设,并从制度上保护工人不会因行使监督权而受到打击报复㊂4.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公民人身权㊁财产权第一,推动网络信息防控体系建设㊂一是要加强公共安全视频体系运维办法的构建和实施,推进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交换的共享和协作,实现公共安全视频体系的有机平衡发展㊂④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㊁警务实战化㊁执法规范化㊁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防控的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安全方面的主动预防和打击控制能力㊂⑤第二,构建群防群治㊁联防联治的社会治安防控网㊂为此,治安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入社会化㊁职业化的组织管理方式,加强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保安服务业,积极建立居委会㊁警务室㊁流动人口管理站㊁调委会㊁物业管理站五位一体的社区治安管理和警民联动工作机制,完善警民共建网络,实现民众参与的常态化,全方位加强社区㊁街面治安防控能17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力和快速反应能力㊂5.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㊁理性平和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一,加强社会舆论引导㊂应大力弘扬对社会有利的基本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惩恶扬善机制,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优势,积极宣传先进典型㊁凡人善举,加大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力度,营造一种鼓励社会成员正向情绪能量释放的氛围㊂第二,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针对性㊁有效性㊂一是建立并实施社会心态第三方评价机制,及时评估公众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心态支撑㊂二是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丰富公众精神生活㊂三是依托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搭建社会心理综治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民社会心理沟通渠道建设㊂6.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第一,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㊂明确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坚持党组织对社区多元主体的领导,依法厘清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权责边界,建立社区㊁社会组织㊁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引导驻区单位㊁社会组织㊁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切实发挥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㊂第二,提供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㊂一是各级政府应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公共资源,拓宽直接登记注册社会组织的范围,降低社会组织成立门槛㊂二是拓宽社会组织的资金筹集能力,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社工机构㊁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㊂三是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形成政社分开㊁权责明确㊁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㊂四是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转移职能,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公益性社会组织㊂第三,发挥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作用㊂一是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从宏观上保障社工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提高社工待遇,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引导优秀人才向城乡社区服务领域流动,力争到2020年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拥有1名社区社会工作者㊂二是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晋升通道,探索优秀社区工作者向党政机关㊁事业单位流动的渠道和方式,为社区工作者发展拓展空间㊁创造条件㊁搭建平台㊂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培育多层次社会工作人才㊂注释①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0页㊂②参见唐亚林等:‘社会多元㊁社会矛盾与公共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8页㊂③参见郑永扣主编:‘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3页㊂④⑤参见李培林等主编:‘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07㊁308页㊂责任编辑:翊㊀明StudyontheSocialGovernancePatternofConstructingaCo-building,Co-governingandSharingintheNewEraXueRuihanAbstract:Tobuildasocialgovernancepatternofco-buildingandco-governingandsharingisaninevitablerequirementofthemodernizationofsocialistsociet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animportantmeasuretosolvethemostconcerned,directandreal⁃isticinterestsofthepeople.Inthenewera,localpartycommitteesandgovernments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workofsocialgov⁃ernance,haveimplementedaseriesofeffectivemeasuresofsocialgovernanceinnovation,andhavemadesubstantialprogress.Howev⁃er,Chinasocialgovernanceisstillfacingaseriesofseverechallengesandrisks.Inviewofthesystematization,complexity,overallsit⁃uationandsynergyofsocialgovernance,itisnecessarytobuildasocialgovernancepatternofco-constructionandco-governanceandsharing,whichrequirescomprehensiveeffortsinmanyaspectsandanglestofurtherintroducethesystemconstructionandmechanismconstructionintovariousfieldsofpeopleᶄslivelihood.Keywords:newera;co-buildingandco-governingandsharing;socialgovernancepattern27中州学刊2018年第7期。

浅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浅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0期(总第496期)在全球性问题加剧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背景下,国内外各种思想的交汇使得人们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利益格局愈加复杂化,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不断涌现,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

社会建设理念必须不断调整与创新。

1 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与政府角色1.1 社会治理的新时代要义社会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沟通和协商等方式,对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依法进行引导和规范。

冲突予以化解和利益得到协调,最终带来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面对新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转型和日益增强的流动性,“秩序”尤为珍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

伴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们对良好社会秩序的期待更高。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重要环节。

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传统的“管理”强调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权威性和单一性,新时代“治理”则重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合作,重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重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用“治理”取代“管理”体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是理念、手段、方法和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

1.2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要求社会治理中,原来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理念转化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理念,转化于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合作治理,重心向社会倾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项关键性任务。

为了应对治理挑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本文将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打造这一社会治理格局。

一、共建“共建”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共同建设和维护一个和谐、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共建社会治理的方法包括:1. 建设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单元,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全民参与、企事业单位支持、政府领导的机制。

在这一体系下,社区居民能够自主参与管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2.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提高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3. 推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承担重要职责,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提供公益服务、参与社会监督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治理的公正性和效率。

二、共治“共治”是指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监督和共同实施。

共治社会治理的方法包括:1. 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

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和行业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对企业和行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倡导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发挥法治的功能。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政府应该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推进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法治文化的普及,构建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提高法治领域的治理质量和水平。

3. 推动社会自我治理。

社会自我治理是共治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创造条件和氛围,支持和引导大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自我治理的建设。

三、共享1. 改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福利保障,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确保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合理利用。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时代价值、架构与实践路径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时代价值、架构与实践路径

D O I :10.19702/j .c n k i .j s e m c .2019.06.002中图分类号:C 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988(2019)06 0008 07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时代价值㊁架构与实践路径秦 寒(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宿州234000)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㊂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治理领域的探索进行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未来社会治理的崭新谋划㊂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走进了公众的视野㊂它既是对我国社会建设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积极回应,更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适应和适时调整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应从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共治的角度来把握 共建共治共享 格局的架构,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㊂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收稿日期:2019 04 15作者简介:秦寒(1982-),女,河南镇平人,中共宿州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㊁人力资源管理研究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获得了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激活了社会力量,培育了社会组织,社会建设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很大成绩㊂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及 社会管理 ,并指出要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㊂[1]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 社会管理 明确为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 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㊂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全 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并在上述的16字方针中加入 法治保障 ㊂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 社会治理 ,由原来的 社会管理 变为 社会治理 ,标志着社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完善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着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㊂这既是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方面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崭新谋划㊂一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价值(一)共建共治共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社会是一个有组织能力的有机体,具有自我生存㊁自我发展㊁自我纠错和自我修复的功能,社会治理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7卷第6期2019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E c o n o m i c M a n a g e m e n t C o l l e g e V o l .17N o .6N o v .2019应该遵循这一特质㊂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两大任务,一是改善和保障民生,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㊂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有效手段,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㊂新时代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未来发展的方向㊂长期以来,我国对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忽视,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同化于政府管理中,我国的社会建设同政治建设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建设等高度叠加和深度融合,发展转为缓慢㊂从改革开放起到十八大,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重视,但社会发展往往须让位于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成长速度比较慢,公共精神的培育也很缓慢㊂党的十八大后,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社会治理理念被提出,政府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水平[2]㊂多年来对社会治理的不断探索,从管理到治理,从共建共享到共建共治共享,凝聚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对我国社会治理该如何进行,适用什么样的科学有效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㊂(二)共建共治共享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积极回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我国稳步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㊂我国2017年的人均G D P为8836美元,已经踏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主观感受和价值追求的重视㊂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在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快捷高频实时交互的同时,由于网络海量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人们的心理也会感到孤独抑郁㊁缺乏社会信仰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㊁法治㊁公平㊁正义㊁安全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㊂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㊁更稳定的工作㊁更满意的收入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㊁更优美的环境㊂这个变化要求党和政府调整社会建设的重心和工作方式,不断提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断改进社会服务,更好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㊂(三)共建共治共享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适应和适时调整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市场经济,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和价值规律㊂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㊂从2013年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8%㊁7.3%㊁6.9%㊁6.7%㊁6.9%;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跌破7%,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2016年加快0.2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首次回升㊂2013年到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7%㊁47.8%㊁50.2%㊁51.6%㊁51.6%,稳步增长;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 的比重(46.7%)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4.0%),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50.2%)首次超过一半㊂由此看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附加价值低㊁规模小㊁多样化和灵活性等特点,吸纳了大批人员就业,人民收入增加,一大批人涌入中层收入群体,穷人相对变少了,这都在无形中改变着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㊂可以说,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社会阶层的变化㊂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从 土字型 向 橄榄型 转变,而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说富人很少,穷人也很少,中层收入群体多㊂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 人们对自己主观社会阶层层级的评估从过去㊁现在到未来,呈现逐渐上移的特点㊂当前的主观社会阶层以中层偏中下为主,而人们回想自己5年前或刚参加工作时的社会阶层,则表现出中下偏低的阶层认同特点㊂在预期自己5年后的社会阶层时,人们的社会阶层认同以中层偏中上为主,而预期自己下一代的社会阶层时,认为下一代会处于社会中上层和上层的人占多数㊂ [3]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打破原有的固化的利益藩篱,难度较大,须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获得更巩固的群众基础,必须重构社会阶层结构,改变失衡的利益博弈格局,这也需要转变社会治理的方式和体制机制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得以适时提出,可以说共建共治共享是上层建筑对我国经济基础的积极适应和适时调整㊂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架构(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分析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㊂[4]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一种稳定的结构性关系,体现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共同建设社会事业㊁共同治理社会活动,共同分享社会成果㊂共建共治共享是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依存:共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准备,强调制度建设㊁体制机制创新,侧重于社会主体建设,包括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共治是社会治理的中心环节,是关键任务,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多渠道最大限度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㊁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享是社会治理的最终归属,首先要求 均衡享有 ,强调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㊂共建共治共享要坚持服务人民的立场,提升共同参与的核心意识,以共同参与克服社会疏离,以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以共同参与汇聚人民共识,共同参与协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法,集过程和结果于一体,体现权责利的有效分配,是实现好㊁维护好㊁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部署㊂(二) 三共 格局的结构调整1.主体结构调整:从 一家独大 到 多元共治通过理顺主体间关系,明晰各主体的权责利,确定各主体间的角色定位,形成主体间有效的行为集合㊂ 共建共治共享 格局是打造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政府来组织和主导,吸纳社会组织㊁企业和群众来共同参与社会事务,共同进行社会治理活动㊂2.利益分配结构调整:从 利益分化 到 利益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㊂贫富差距拉大,群体利益鸿沟出现,部分群体利益分配中存在不公现象,凸显了市场机制过度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㊂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对公共利益分配的再考量再平衡,使人民群众均衡享有所取得的社会实体财富和智力成果,更好地培育公共精神㊁公共价值,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让全体人民能够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好㊁维护好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㊂3. 共建共治共享 格局的主线: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让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组织㊁群众等主体在党的领导下都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做到治理问需于民㊁问情于民㊁问计于民,尊重并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现代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㊂ [5]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速度和质量的不平衡㊁大和强的不平衡㊁区域性要素和群体性要素间的不平衡㊂我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体现在发展内涵的不充分,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充分,发展成果的普惠性㊁共享性不充分㊂而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㊁更稳定的工作㊁更满意的收入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㊁更优美的环境㊂这都是 共建共治共享 格局需要考虑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 共建共治共享 格局的出发点就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解决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带来的问题㊂例如:有的人已经富起来了,有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人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城乡之间㊁中西部和东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教育尚未均等化所引起的高考移民㊁学区房的价格虚涨等问题㊂要实现 使人民的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更加充实㊁更有保障㊁更可持续 的目标,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来打造治理格局㊂所以 共建共治共享 格局的主线就是从人民的需求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㊂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路径(一)更加注重开放共治,构建多元合作的共建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完善党委领导㊁政府负责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㊂ 党委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政治保障,政府负责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动力,社会协同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㊂在共建机制中,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好企业的社会功能,让公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利用 互联网+ 及大数据打造治理平台㊂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党委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党领导一切,要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㊁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6],提升各级党委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能力,规范党委㊁党政各职能部门㊁社会组织㊁企事业单位在社会治理中的权责利,形成权责清晰㊁奖惩分明㊁分工负责㊁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㊂[7]2.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有限政府㊁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理念,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职责,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幼有所育㊁学有所教㊁劳有所得㊁病有所医㊁老有所养㊁住有所居㊁弱有所扶㊂3.催化和细分社会组织,形塑社会治理的多主体面貌社会事务的类别细分,需要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来承担相应的功能㊂社会组织之间的界限也愈加明晰㊂由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给出的信息可知,截至2018年11月,入库的全国各类各级社会组织情况为:总计753595个,社会团体344917个,占比45.77%,民办非企业单位402364个,占比53.39%,基金会6314个,占比0.84%;社会组织部级占比6.58%,省级22.22%,市级29.45%,县级41.75%㊂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也不断分化㊂应尽快确立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扭转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催生和细分社会组织,使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治理名副其实的主体㊂4.发挥企业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刻板印象:企业无利不起早,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㊂公共资源本身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而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一定的失灵现象,企业能否胜任社会治理的角色受到了质疑㊂然而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企业的作用却不容忽视㊂企业如何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㊁私营企业,须转变理念,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荣,不履行社会责任为耻,化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 要我做 变成 我要做 ,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主动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实现从 外生型 到 内生型 的转化㊂要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㊂具体表现为: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㊁契约精神;注重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㊁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降低和减少污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组织员工参与保护环境㊁垃圾分类㊁支持慈善事业㊁帮助困难群体等等社会公益项目,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社会公益与企业利益共赢的局面㊂5.打破 数据孤岛 ,共建大数据社会治理大平台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㊁制度体系不健全及政府部门条块分割,许多公共信息,尤其是涉及民生服务的信息诸如住房㊁交通㊁医疗卫生㊁就业等领域的信息处于零散㊁封闭㊁分割的状态,形成了数据孤岛㊂政府㊁市场和社会多主体需共建大数据治理平台,完善大数据基础建设㊂政府部门之间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规范政府数据采集的标准,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不断推进基础数据资源跨区域㊁跨部门共享㊂另外,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也应成为收集大数据的排头兵㊂普通居民在互联网互动中不断产生数据,需不断更新大数据库㊂因此要推动政府㊁企业和民众多元参与㊁优势互补,共建开放竞争的大数据治理平台,形成信息资源共建㊁共享和共同利用㊂(二)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共治机制现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多元,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对民主㊁法治㊁公平㊁正义㊁安全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㊂在打造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类型的矛盾,尤其是调整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时,矛盾更大㊁冲突更明显,创新社会矛盾化解的共治机制迫在眉睫㊂1.净化社会治理环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权利㊂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则公平㊂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科学处理好政府㊁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制度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健全立法公正的保障机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㊂二是全面深入推进从严治党,摒除人为因素对公平正义的干扰㊂当前,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㊂要打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让黑恶势力在阳光下消弭,不断净化社会治理环境㊂2.加强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建设㊂加强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的建设已迫在眉睫㊂一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㊂利用大数据及时汇聚整合各领域的矛盾信息,挖掘重大难点热点的民生问题及矛盾隐患,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及时预警㊁化解各种矛盾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㊂二是推广 枫桥经验 ㊂ 枫桥经验 为社会矛盾的治理解决㊁治安综合防控提供了典型的实践样本,也是社会治理的东方模式,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的治理理念在新时代也彰显着自身活力,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独特作用㊂3.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㊂一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㊂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公示㊁座谈会㊁听证制度等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表达个人意见,并适时汇总,及时反馈听证会或座谈会后的意见采纳情况,避免听证会座谈会流于形式㊂二是改革信访工作㊂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信访陪跑员制度,全程服务于上访户,及时了解上访户的思想动态,建立和上访户间的信任关系,尽可能地把问题消除在上访过程中,尽快落实上访户的合理合法要求,在小处实处做好工作,避免矛盾激化㊂(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全民共享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并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共享,还包含公共利益㊁公共精神的共享㊂社会治理需要构建物质化的硬件设施,亦不能忽略公共利益最大化,只有实现公共利益㊁公共精神的共享,才能最终实现物质成果的共享㊂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抑或是企业,都具有价值共享的基础和期待㊂共享让所有参与者都能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真正增进社会福祉㊂1.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共筑治理的共享愿景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利益分化,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㊂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就是要通过做大社会财富这个 蛋糕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垄断行业的利益分配制度,完善再次分配制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城乡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不均状况;充分利用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做好信息沟通与交换,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增强各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共筑治理的共享愿景,有力保障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实施和平稳运行㊂2.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提升公民的涵养公共精神是联结人与人㊁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整个世界的情感与文化的纽带,是现代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内在动因和生命力㊂公共生活㊁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会孕育㊁养成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精神形态㊂[8]长期以来,公民作为个体,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局外人㊁旁观人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的公共精神㊂当前,公共文明认知提升与公德意识淡薄并存,公众参与意识增强与效度偏低并存,再加上公共领域的 形式化 的不良影响,公共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远㊂一是注重学习㊂对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内化于心㊁外化于形的双向过程,需通过学习公共精神相关理论知识,对公共精神形成认知;通过学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例,感受公共精神的力量㊂二是培养公共意识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优良道德传统中的公共精神进行凝练和转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不断提升公民的公共性认知,内化公民的精神追求,彰显公共精神的魅力㊂三是遵循社会规范㊂不断发挥市民公约(乡规乡约)㊁行业规章㊁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㊂对违反法律法规社会规范的公众行为,比如中国式过马路,排队中的插队现象,加强舆论宣传导向㊂四是丰富公民的公共活动㊂开展主题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比如文明交通行㊁植树活动㊁垃圾分类的倡议和践行,等等㊂参考文献:[1]周进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中国话语与行动体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7):88-94.[2]颜克高,任彬彬.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价值㊁结构与推进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8,(5):46-52.[3]王俊秀.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85(2018)03—0112—07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1]张 特[2] 何长春[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性地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全新概念。

本文围绕这个概念,探讨如何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深刻内涵,揭示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一)社会治理格局的含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出现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在社会管理模式中,唯一能够进行社会管理的主体就是政府,强调政府的命令与社会的服从,政府的行政管理维持社会的运行,并决定社会总体的发展方向。

而社会治理,其视角是从全社会的高度俯瞰每一个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对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

从本质上讲,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以最优的方案将经济、社会、人口、军事、行政、法制、科学、教育、人才等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整体中的各要素在不同情况下动态平衡、相互促进,将社会向有利的发展方向上引导。

社会治理格局,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态,它的功能是要长期有效地为社会治理主体进行社会治理活动提供平台。

如果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不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社会治理主体的长期存在就无法得到保证,也就无法长久地实现社会治理。

为了使社会治理格局具有稳定性,就必须要有法律构架、政策维系、人民支撑。

(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全新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其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读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读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读作者:马庆钰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8年第3期[摘要] 共建共治共享是执政党治理理念不断提升和治理实践不断拓展的结果,体现了执政党对公共治理理念的吸纳认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调整、国家治理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回应。

既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建设方向,也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提供了依据。

党政决策者和职能部门应借此顶层设计指引,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国家社会治理中健康成长和担当使命营造良好的“善制”环境。

[关键词]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社会组织;制度环境[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我国社会治理格局的理想目标,体现了党对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

从党的十七大以前一直使用“管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使用“治理”;从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表述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时调整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路走来,渐入佳境。

这并非是文字和概念的变化,而是党和国家领导者社会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和进一步升华,其丰富的内在意涵和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值得解读和挖掘。

一、社会治理格局之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进步价值共建共治共享是执政党对公共治理理念的吸纳认同。

“公共治理”作为一种公私权关系模式,是工业文明发生以来,全球各国公私权关系模式的又一次调整,它是继重商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罗斯福凯恩斯主义,和撒切尔里根邓小平主义政社关系模式之后的又一次改进。

“治理”在世界银行创生,此后经历国内外十几年的讨论,之后在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执政党纳入顶层设计并逐步付诸治理的实验。

治理比管理的进步所在是,这个概念更全面具有利益相关者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互动、协商的民主元素。

从这个意义上看,理论和实践中无论怎样异彩多样,共建共治共享的提出,无疑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都是里程碑性质的大事。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种新的发展大背景下,有许多新的问题和
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新形势,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我们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共建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社会的
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动共建社会治理格局,让
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群众参与进来,共同协助政府完成公共事务的治理工作。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模式,让各方面力量均衡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治
理格局。

第三,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共享就是指各方面主体在治理中能够平等参与,共享成果,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社会治理方面,共享就是将治理成果、收益和利益平等分配、共同受益。

因此,我们需要打造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让广大人民群
众共同受益。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各方面主体提供保障和福利,让各方面主体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总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

我们要积极
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创新,建立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共同受益的新型社会治
理体系,实现全面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者:张毅慧来源:《新长征》 2018年第4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治理”概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转变,标志着公民在社会治理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什么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管理当中各种力量和主体的分工与协作的组合方式,也就是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公众等在内的多元化的主体,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他们各自发挥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格局。

“共建”指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共治”指调动各种手段。

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日益凸显,因此,党和政府要为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创造条件。

“共享”指全民共同享有治理成果。

社会治理不是为了某个阶层,而是为了让所有人享受安静团结的氛围。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符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法理,这为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共建”是指参与主体的全民性;“共治”是指过程,是手段;“共享”是目标,为促进“共建共治”提供动力和指引。

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是以多层次、网络化、预防性为特征的社会管理。

一是多层次。

社会治理的内涵比社会管理更加丰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均有涉及,如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等。

二是网络化。

过去,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层级制,即按照政府机构设置,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层层传导。

共治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共治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共治共建共享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共治共建共享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建设美好社会,共享社会资源。

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共治共建共享理念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其实施方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 加强社会各界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社会共建共享的积极氛围。

3.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三、实施方案。

1. 建立共治机制。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

建立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商机制,促进多方共治。

2. 推动共建行动。

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意识,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建立社会组织与居民的沟通渠道,促进社区共建。

3. 促进资源共享。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企业开展公益活动,促进企业与社会资源共享。

四、实施措施。

1.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共治共建共享中的责任和义务。

2.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共治共建共享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3. 建立监督机制。

建立共治共建共享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各方参与的监督和评估。

4. 加强组织协调。

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实施效果。

1. 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 社会各界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提升,促进社会共建共享的积极氛围。

3. 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六、结语。

共治共建共享实施方案的落实对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期待在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美好社会,共享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作者:崔绍亚来源:《群众》2016年第10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指引。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正在重塑,社会矛盾日益多样多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治”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科学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体系以新理念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以“全民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全新社会治理理念,是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中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治理模式应从单纯依靠政府进行管理向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注重协调、协商、合作转变。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以新体制保障多元主体有效参与。

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利益和机制关系,强化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从而形成各主体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社会共治局面;通过推进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充分尊重民意,顺应人民广泛政治参与的需要,让人民群众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创造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政治、社会环境。

以新模式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快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只有社会各治理主体比较充分地参与,进行比较充分的协商,达成尽可能广泛的共识,进而采取相互配合的治理行动,才能有效化解利益冲突,促进和实现利益共享,构成良好的治理关系,实现良性社会秩序,进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要的共享制度着力完善保障共享的基础制度。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者:李强温飞来源:《前线》2016年第02期我国是超过13亿人的超巨型人口社会,而且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在这样一种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进行社会治理,难度巨大。

怎样才能实现超巨型人口社会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这是探索实现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

全民共建共享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从我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看,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重视对于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处理。

当时,它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我们在关注经济领域的同时,也密切重视社会领域的建设与管理;我们不仅需要经济管理创新,也需要社会管理创新。

经历了大约九年的实践,我们又逐渐意识到,在社会管理的概念下,“管”的特点和成分比较突出,凸显了从上到下的管控思路,突出了党和政府承担的职责,但也容易忽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实践中,按照社会管理的思路,在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时候,容易被理解成:有些人处在管理的位置上,而多数人处于被管理的位置上。

如果广大群众不参与到社会事务治理中来,如果不能发挥13亿人民积极性,社会事务就难以处理好。

所以,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起,中央文件中用“社会治理”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管理”概念。

这说明,通过比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为标志的社会建设理论一步步发展起来。

从社会治理又到“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为标志的社会建设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更是明确提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更加明确了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的政府职能建设作者:万继蓉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十九大在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同时,明确要求“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体现了未来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方向。

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作为国家治理与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要以服务、责任、法治为价值取向,加强自身职能建设。

关键词:全民共建共享政府职能十九大在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同时,明确要求“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无疑是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方向。

而政府治理与职能转换又是国家治理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府主导下的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互相协作、补充的国家治理格局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理应成为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一条主线。

一、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特征、鲜明特色与实现进路。

以“治理”代替“管理”的概念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其表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既意喻着中国对社会治理的认识不断走向成熟,也是社会治理实践的迫切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全民,即全体人民或全体公民。

全民一般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或者作为人的集合体;但是从国家治理角度的来讲,若将全民仅仅解释为个体或是集合体,概念容易泛化,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地。

在现代组织化的社会中,参与共建共治的全民,更应该理解为各类社会组织或机构中的人,即个体是通过组织或者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这些组织或机构应当包括政府、社会、企业。

“全民”的概念体现了现阶段我们强调广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

共建与共治,即全民共同参与多领域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目前我们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体制、社会治理方式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与思想观念的变化,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必然伴随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社会治理面临必须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这种情况下都不可能依靠政府、企业或是个人、社会组织单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些复杂情况复杂问题。

共建与共治就是主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机制,吸引与鼓励多方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承担风险,形成多方互补的治理格局。

当然,社会治理关系到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共建共治也是回应公民对知情权、民主参与权的要求。

共享,即治理主体共同享有社会治理的成果。

“共享”是“全民共建”的价值目的与前提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发展成果却没有很好地惠及每个人每个家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的状况不符合发展的目的,也影响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共享治理成果就是协调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渐缩小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差距,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公民生存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不同社会群体能够公平获得公共服务资源,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二、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的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 作为“负责”的政府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政府职能建设取向对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一格局中,政府职能要紧紧围绕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来定位,其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为六个字:服务、责任、法治。

(一)服务。

共建共享要求政府以公民为本位,以服务公民公共需求、维护和实现公众利益为目标,其主要特征是“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具体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公仆意识,从主要依靠行政强制权力的权威政府转向主要依靠提升服务公众能力的平等政府,努力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政府的服务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服务至上。

服务至上就是要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适应社会变化、贴近群众需求,改进和完善政府服务的工具、手段和方式,而不是从方便政府管理控制社会出发,要求群众和社会适应政府。

要更加关注民生,将公共服务融入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财政支出要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主要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二是服务高效。

政府服务注重结果、追求绩效,行政成本低,行政效能高,人民满意度高。

三是公众参与。

政府需要主动为之,建立有利于公众参与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政府着力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企业、社会和公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责任。

政府的公共服务性质决定了现代政府的“责任”特征。

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权力与责任必须对称。

由于政府权力大、功能强、部门多,通常处于强势地位,更要从体制机制法制和社会及公众监督等方面加强对其责任制约。

其主要特征就是“务实高效、勤勉创新”。

具体来说,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从权责脱节的全能型无限政府转向权责对等的规制型有限政府,不能被动任意扩大和包揽各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明确职能,恪尽职守,勇于创新,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政府的责任内涵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责任设定科学。

政府与社会的职责界定合理,不包揽、不替代应由个人或社会应做的私人或社会事务,政府内部权责关系明晰,工作主体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到位,避免职能交叉、权责分离、运作不畅等现象。

二是政府信誉良好。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是个重信守诺的政府。

只有做到令出必行,言出必践,诺出必果,社会和公众才能信赖和依靠政府。

要积极履行所负的责任,一切行为以民意为依据,及时回应社会、民众要求,真正服务于公民和社会。

三是责任考核严格。

逐步形成全方位监督机制,健全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与责任追究机制。

(三)法治。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是法治社会,复杂的社会在法律的规范下才健康有序。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核心是政府权力的组织与运行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政府行为受到法律约束,以保障政府权力不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其主要特征是“公正严明、规范有序”。

法治政府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授权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把政府运行的全过程、各环节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运转的轨道,严明法纪、公正执法、规范行政。

政府职能的法治化标志是:一是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和培育依法执政的能力。

将法律水平纳入政府工作人员录用与考核体系,要求工作人员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按章办事,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务。

二是政府运行法制化。

只有政府的一切行为都用法律加以规范,才能保证权力能够正确有效地服务于权利,确保政府避免不当干预的情况下依法保护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

政府行为法制化要做到政府职权、行事程序法定,正确全面实施法律法规,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三是形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公民的意愿与诉求得到及时反映,重大决策制定严格经过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程序,做出的决定要相对稳定。

服务、责任、法治这三方面组成了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

其中,服务是核心,是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国家治理格局中的政府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

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这就决定了政府的责任义务,界定了政府服务内涵,要求政府勤政廉政,回应公民需求。

责任是前提,只有政府职能有限、集中、明确,机构精干、高效、节约,才能实现服务优质、便捷,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公信力强。

法治是保障。

行政机关的权力法律设置、行政行为遵守法律、行政违法承担法律责任,用法制的刚性确保政府服务目标实现,推动政府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三、以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的政府职能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形成,既是对传统“行政中心主义”的反思,也开启了这一理念下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

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总体目标下,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历次中央全会都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率等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

具体来说,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政府职能建设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设定政府职能边界。

在经济领域,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减少行政干预,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为市场主体维护良好的运行环境;在社会领域,在加强社会管理的同时,将提供公共服务放在首位,使政策支持、财力保障进一步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引导建立协调和谐的社会环境。

重点来说,1、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要坚持“四个优先”的原则,即企业自主优先、市场调节优先、社会自律优先、事后监管优先。

政府要坚决放开应该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机制有效调节、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自我管理的各类事务。

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日常监管和服务上,减少事前行政审批,尽量采用事后监管。

2、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

培育各类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各种社会组织,尽可能把适合由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承接履行的政府职能(比如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事务等)转移给它们行使,政府转而购买这些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3、完善政府主导下社区管理水平。

合理设定各级政府的管理边界,推动各级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同时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强化社区建设,提高基层为民办事的能力整合和充实资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

4、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政府的财政职能必须按公共取向重新确定,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将更多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和促进转型发展上。

深化各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财力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建立回应公民多样化需求的制度平台。

(二)着力提高行政效率。

效率是衡量政府服务水平的最重要标尺。

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各环节同时入手,改进方式,完善制度,厘清职责,优化机制,全方位提升行政运行效率。

1、完善政府运行机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总体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三项权力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决策集中、实施专业、监督独立”,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间的职责关系,建立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