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瓷鉴赏

合集下载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

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

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

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

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

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

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

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

底无款。

为康熙时烧造。

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中国五大名瓷概览

中国五大名瓷概览

中国五大名瓷概览中国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为世界所称道。

中国瓷器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在众多的中国名瓷中,有五款备受瞩目和推崇的瓷器,它们分别是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和景德镇瓷。

汝窑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

汝窑的特点是釉面如镜,釉色秀丽,细腻而丰富。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制胎、上釉等。

汝窑采用的材料以青料和白料为主,青料以净料为佳,以石磨磨捶得精细,白料以稻草灰、叶子灰为主,经过筛过滤。

汝窑的陶土需在高温下烧制,瓷体透亮而质地致密。

若在釉面上绘山水、人物等纹饰,更显得瑰丽绝伦。

哥窑是另一种备受推崇的中国名瓷,产于北宋时期。

哥窑的特点是釉色莹润如玉,质地坚实细腻,器形端庄典雅。

它的釉色主要以青釉和白釉为主,其中以青釉最具特点和欣赏价值。

哥窑青釉色泽独特,釉面感观清新雅致,显出沁人心脾的质感。

哥窑的烧制工艺也颇为讲究,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持续烧制,釉面才能达到玉质的效果。

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瓶、罐、碗等日常用器,也有座钟、灯盏等工艺品。

官窑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源自唐宋时期。

官窑的特点是釉色鲜艳、绚丽多彩,加上其严谨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官窑瓷器备受青睐。

官窑的釉色主要以青釉、黄釉和白釉为主,色彩饱满明亮。

其中,官窑黄釉以其独特的色调和釉面纹理而闻名,给人一种华贵典雅的感觉。

官窑的瓷器质地致密,透声如石,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钧窑是中国名瓷中的佼佼者,兴盛于宋元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而闻名于世。

钧窑的釉色以青釉为主,其中又以紫罗兰釉最为珍贵。

钧窑紫罗兰釉有着浓郁的宝石色彩,具有较高的光泽度和透明度。

钧窑瓷器的纹饰精美而别致,常见的有莲花、云纹、梅花等。

钧窑的瓷器造型也多种多样,从日常用品到工艺品皆有涉及。

景德镇瓷是中国名瓷中的瑰宝,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景德镇瓷器以其造型优美、釉色纯正和纹饰精美而闻名于世。

中国陶瓷赏析

中国陶瓷赏析

中国陶瓷赏析陶色瓷感,土火燃情陶瓷是神奇的,它的原料是泥土,经过火的洗礼,竟成为釉光璀璨,文彩斑斓,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器物;陶瓷本是泥和火的结合,泥,水,火的完美结合孕育了一种新的物质,创造出温润,洁净,雅致的陶瓷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发明陶器陶瓷使用粘土(陶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和火的结晶陶有:彩陶、白陶、灰陶、黑陶彩陶存在于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区别:商代——原始瓷器东汉——成熟瓷器隋唐——南青北白宋代——汝、官、哥、钧、定元代——青花瓷、釉里红明清——精彩纷呈的彩色瓷越窑青瓷被称之为“母亲瓷”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遗址,曾是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水一般紫艳宁青—宋之极致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宋瓷窑厂首推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汝窑——雨过天晴云破处汝窑瓷胎薄釉厚,特色为土质细腻、胎质坚硬、呈现香灰色、釉色润泽如潮水反衬出的蓝空,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给人玉石之感,釉面有很多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樽、盘等为主,他不同如钧窑的妖艳和张扬官窑——追求青铜器的造型和玉器的光辉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白、精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发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哥窑——巧妙利用短裂纹哥窑制品釉色以青为主,也有淡紫色;器型端庄大度,气宇轩昂,釉水肥腻滋润,如脂似玉钧窑——飞碧流火色欲滴,夕阳紫翠忽成岗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工艺是在青釉上施以铜红釉料,于摄氏1300度的高温中强还原烧成,用窑变的颜色构成幻觉美妙的图案,是钧窑最大的成功之处。

钧窑两次烧成,色彩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相交融会定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黒定”“紫定”。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古陶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陶瓷品种繁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一直备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古陶瓷的种类、特点、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

一、古陶瓷种类古陶瓷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根据历史时期和代表作品进行分类的示意:1. 先秦时期:主要有彩陶(如绘人图彩陶、舞蹈图案彩陶)、黑陶、红陶等。

2. 唐代官窑:包括定窑、钧窑、汝窑、宋徽、云龙窑、松洲窑等。

3. 元代官窑:主要有元青花、元官窑瓷器等。

4. 明代: 有青花瓷、五彩瓷、白瓷等。

5. 清代: 有粉彩瓷、釉里红、鹿顶等。

其中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瓷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表现手法多样,被誉为“万紫千红、包罗万象”。

二、古陶瓷特点1. 色泽:古陶瓷的色泽丰富多彩,有红、黄、绿、蓝、白等多种颜色,其中以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等为代表。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非常丰富,包括花卉、人物、山水、动物和抽象图案等。

其中青花瓷器以绘制人物、花卉和山水为主题,五彩瓷器则以鲜艳的颜色和鲜明的造型为主。

3. 制作工艺:古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技术手法,包括器物造型、烧制、定稿。

其中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更是独特,需要进行多次烧制,才能呈现出独特的青花纹饰。

三、古陶瓷的鉴赏方法1. 观察:古陶瓷鉴赏的第一步是观察,要仔细观察器物的形态、釉色和胎质等方面,从而初步判断器物的品质和时代。

2. 对比:在观察后,可以对不同的器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加精细地了解它们的口径、底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的差异。

3. 翻转:将器物翻转过来观察或倒立着看,可以进一步判断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品质等方面。

4. 摸感:用手去摸器物的质地和釉面,以此来判断它们的胎质和温度控制。

5. 气味:闻闻器物的气味,以此判断器物的材料和烧制时间等。

名瓷识鉴

名瓷识鉴

中国历代名瓷识鉴之元明青花瓷器鉴赏专业班级:电科11--1班学号: 311108002210姓名:付俊嘉时间:2013年12月12日青花瓷器鉴赏【摘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瓷器在中国也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青花瓷是一种工艺复杂、手艺精湛的一类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青花瓷有着独特的青蓝色纹饰,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清新淡雅的一笔,不奢华,但却有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冲击。

【关键字】中国青花瓷元代宣德景德镇绘画造型特点前言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瓷器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艺术品,汇成了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并成为中国的国粹,永远值得后人敬佩和引以为豪。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古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青花瓷是四大名瓷之首。

历史发展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陶瓷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与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以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

1.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瓷,产于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青瓷制作精美,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润泽,表面光滑细腻,被誉为“瓷中之王”。

2. 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的官方瓷器,以唐、宋时期最为盛行。

官窑瓷器制作精美,色泽瑰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有唐代的“三彩”和宋代的“官窑青瓷”。

3. 汝窑瓷器
汝窑瓷器产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是中国古代制瓷技艺中的珍品。

汝窑瓷器制作工艺独特,采用独特的红褐色釉料和高温烧制技术,色泽温润深沉,极具收藏价值。

4. 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名砂土制作的茶具,产于江苏省宜兴市。

宜兴紫砂壶制作精良,造型优美,质地细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5.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制作的一个经典系列,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中国陶瓷工艺的杰作之一。

青花瓷的制作需要先将白瓷坯烧制成形,
然后在瓷器表面采用青花颜料点缀,再次烧制而成。

代表作品有明代的“万历青花罐”和清代的“康熙青花花鸟纹盘”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中国历代明瓷之汝窑

中国历代明瓷之汝窑

公选课中国历代名瓷识鉴结课论文题目:宋代汝窑赏析学院(系)班级姓名学号宋代汝窑赏析宋代五大名窑器物造型十分丰富,它一部分仿自古代青铜器,另一部分为日常用器。

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有鬲、鼎、壶、炉、觚等,只是实用功能已完全改变。

作为日常用瓷五大名窑之器,其形制则多采用仿生造型,如仿自然界中莲花、菱花、葵花、牡丹花等花瓣形的碗、盘、花盆等,这些显然受六朝佛教法器,和唐代金银器的影响,也是宋人喜好清雅闲逸生活的具体反映。

汝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汝窑为最。

五大名窑在宋代能够成为宫廷的陈设之瓷,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无过多的雕琢以哗众,也无妖艳的彩绘以媚人,唯以其古朴庄重的造型,温润如玉的釉质,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

这正适合宋代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也是五大名窑得以名标瓷史的重要原因。

五大名窑器物之间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一点主要反映在釉色方面。

以汝窑、官窑、哥窑为例,虽然他们都是以青釉为特征,但是汝瓷所呈现的那种美丽的天青色,在其他各窑中更具特色。

在色调上汝瓷的青色有时稍微深些,有时稍微浅淡些,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在色彩学上“天青”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清,又有绿色之温暖。

这种寒暖适中的和谐色调,以及素雅、清逸的色感,由于适应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所以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冠。

本世纪初,汝窑遗址于宝丰清凉寺的民宅下被意外地发现了,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为汝窑的揭秘提供了确凿证据。

实物表明,汝瓷的胎骨比较松软、质地欠润,不及同时代越窑、临汝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来得质地细润、坚硬,体量亦相对较轻。

于标本上可见,汝瓷胎质干枯、发涩,断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间隙和空洞,缺乏瓷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即瓷化度)。

汝窑瓷器的釉汝瓷的釉是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

汝瓷釉的烧成温度范围极窄,同窑不同窑位稍有温差,就呈不同颜色,所以烧制御用器时改用小窑炉,目的即在于减少温差。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1、汝窑(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5件(台北、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为21和20件,其余20余件分别流落在日、韩、英、美等国家)。

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

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

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史称“汝窑为魁,天下第一”。

2、官窑(河南开封)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

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

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3、哥窑(浙江)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

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4、定窑(河北定州)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

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

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5、钧窑(河南禹州神垕)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

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6、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中国十大瓷器的介绍

中国十大瓷器的介绍

中国十大瓷器的介绍1、宋瓷: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代,宋代瓷器以其特有的超卓的造型艺术、技艺和装饰艺术,得到了古代世界所有民族的赞赏。

宋瓷在形制、釉色和釉面上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有“天下第一瓷”之称。

宋瓷以白釉瓷器为主,以窑口乾隆窑、官窑等为代表。

2、元瓷:元代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兴盛时期,元瓷以其独特的造型、精巧的技艺,被称为“元瓷之王”,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瓷器。

元瓷以彩釉瓷器为主,以官窑萧家桥窑、精瓷窑为代表。

3、明瓷: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明瓷以其精致的造型、精巧的技艺、多样的装饰艺术,被誉为“明瓷之王”。

明瓷以彩釉瓷器为主,以官窑活泼的风格为主要特色,以官窑宣德窑、官窑崇禎窑为代表。

4、清瓷: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晚期,清瓷以其精美的装饰艺术、精致的技艺、讲究的工艺,被誉为“清瓷之王”,在古代世界各民族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清瓷以彩釉瓷器为主,以官窑青花窑、官窑三星堆窑、官窑汝窑等为代表。

5、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以蓝色釉料为主要成分而成的特殊釉料,由于其色彩浓艳、图案精美、工艺复杂,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瓷”之一。

景泰蓝以官窑为主,以官窑景德镇窑、官窑龙泉窑为代表。

6、五彩瓷:五彩瓷是以彩色釉料为主要成分而成的特殊釉料,由于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工艺复杂,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瓷”之一。

五彩瓷以官窑为主,以官窑汝窑、官窑景德镇窑、官窑白沙窑等为代表。

7、湘绣:湘绣是一种以绣花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特殊瓷器,由于其绣花的精美程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瓷”之一。

湘绣以官窑为主,以官窑湘窑、官窑白沙窑、官窑龙泉窑等为代表。

8、磁州窑:磁州窑是由明代皇帝朱棣命令在河北省开窑,以制作瓷器给皇室使用的官窑,由于其精美的造型、精巧的技艺、多样的装饰艺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瓷”之一。

磁州窑以白釉瓷器为主,以窑口磁州窑、窑口磁州集窑等为代表。

9、琉璃瓷:琉璃瓷是一种以琉璃为主要原料而成的特殊釉料,由于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工艺复杂,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瓷”之一。

五大名瓷

五大名瓷

曾 召 《 格 古 要 论 》
亦浓旧 有淡哥 紫不窑 口一者 铁 足
__
哥窑
稀世珍宝
嘉 靖 四 《十 七五 修年 类刊 稿刻 续 稿 》
以为章以为生弟章南皆哥 地龙生名哥一兄生宋此窑 名泉二故窑所各二时处与 也 所也 陶主 有州龙 陶 者一 章龙泉 者 窑 生泉窑 一县
——
哥窑
稀世珍宝
金丝铁线 哥窑胆式瓶
钧窑关键词: 两次烧成 窑变 蚯蚓走泥纹
钧窑 和光同尘 分外妖娆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为低温素烧,第 二次为高温釉烧。素烧后的坯体吸水力增 强,提高了吸釉能力,更可以将釉层施的 很厚。
钧窑玫瑰紫釉盆托
钧窑 和光同尘 分外妖娆
窑变: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 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 间,釉色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 各异的窑变,是钧瓷一大特色。
定窑云蒸霞蔚 如冰类雪
刻花 划花 印花
在瓷坯上用刀刻出花纹 用木刀等尖状工具浅浅划出的线条状花纹 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 胎上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 坯,使胎上留下花纹
白釉刻花折腰碗
定窑云蒸霞蔚 如冰类雪
刻花梅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云蒸霞蔚 如冰类雪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
稀世珍宝
哥窑菊口盘,宋代瓷器,因其面釉非常独特,肌理 被称为“白圾碎”。非常珍贵,价值百万以上。其 原址至今未被发现。
小结
1、“哥官不分”开片大为官窑,开片小为哥窑 2、同属青瓷系,既有釉色美,又有开片美。 3、官窑和哥窑代表着宋代官窑最高审美标准。
哥窑关键词:灰青、文武片、金丝铁线 官窑关键词:粉青、大开片、紫口铁足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宋代的单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窑遍布全国,其中最著名的为:“汝、钧、官、哥、定”。

五大名窑。

1、汝窑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

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

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

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

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

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

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

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

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

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

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2、钧窑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

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

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

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

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

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

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3、官窑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简述中国五大名窑及其特征

简述中国五大名窑及其特征

简述中国五大名窑及其特征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其中五大名窑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

它们分别是汝窑、官窑、定窑、钧窑和哥窑。

1. 汝窑:汝窑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宋代最著名的瓷器产地之一。

汝窑的特点是采用青灰色胎土,釉面厚重而沉稳,釉色分为青、白、紫、黑等。

汝窑的器型以瓶、罐、盘、碗等为主,造型古朴大气,给人以深沉内敛的感觉。

2. 官窑:官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唐代最著名的瓷器产地之一。

官窑的特点是釉色丰富、变化多样,有天蓝、海蓝、葱绿、绛红、紫色等。

官窑的器型以瓶、罐、盘、碗、花器等为主,造型精美细腻,以官窑白釉为底的“定窑白”被誉为瓷器中的“白玉”。

3. 定窑:定窑位于河北省唐县,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的特点是以白色、青色和黑色为主色调,釉面洁白润泽,具有一定的透明感。

定窑的器型以瓶、罐、盘、碗等为主,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极具时代特色。

4. 钧窑:钧窑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是元代最著名的瓷器产地之一。

钧窑的特点是釉色温润,变化丰富,有天蓝、青绿、鹅黄、紫色等。

钧窑的器型以瓶、罐、盘、碗等为主,造型精美,釉面有一定的流淌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5. 哥窑:哥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明代最著名的瓷器产地之一。

哥窑的特点是釉色艳丽,变化多端,有鲜红、翡翠绿、紫罗兰、黄色等。

哥窑的器型以瓶、罐、盘、碗等为主,造型灵动秀美,给人
以柔和雅致的感觉。

总体来说,五大名窑各有特点,但它们都以精湛的工艺、细腻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人所称赞。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的珍品。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瓷器,这个词听上去就让人感觉高大上,仿佛身边的小物件都带着几分古典气息。

不说不知道,瓷器的历史可是相当悠久哦,各个朝代的瓷器各有千秋,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朝代瓷器的特点,以及如何鉴别它们,让你在这场瓷器盛宴中大快朵颐!1. 唐代瓷器:开创之初的风范1.1 特点首先,唐代的瓷器可是开创了中国瓷器的辉煌之路。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追求“美”的极致,陶瓷也不例外。

唐瓷以其胎体厚实、釉面光滑著称。

你想啊,那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釉面,简直能把人迷得晕头转向。

再加上唐代人喜欢各种花纹装饰,特别是五彩瓷,真的是艳丽得让人心醉。

1.2 鉴别方法想要分辨唐代瓷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颜色和釉面。

唐瓷的釉色多样,特别是白釉和青釉都相当有名。

而且唐瓷的纹饰,往往是比较夸张的花鸟图案,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细节可丰富了。

你如果碰到一个光滑得像镜子一样的瓷器,那很可能是唐代的哦。

2. 宋代瓷器:雅致与宁静的代名词2.1 特点转眼来到宋代,瓷器进入了一个艺术巅峰。

宋瓷讲究的是“简约而不简单”,那种淡雅的感觉,简直能让人心静如水。

特别是汝瓷、哥瓷,都是极其珍贵的品种。

它们的釉面有种柔和的光泽,仿佛是晨曦中的湖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就像是品一杯好茶,淡淡的香气在口中缭绕,余韵悠长。

2.2 鉴别方法鉴别宋瓷,首先要看看釉色和胎质。

宋代的瓷器通常胎质比较细腻,特别是汝瓷,摸上去像丝绸一样滑。

而且宋瓷的釉色多是素雅的青、白、黑三种,绝对不花哨。

最重要的是,宋瓷的器型通常比较低矮,像是一个小朋友的笑脸,亲切又可爱。

3. 明代瓷器:繁华与炫丽的舞台3.1 特点接着来到明代,瓷器的世界真是热闹非凡!那个时候,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青花瓷,简直是家喻户晓。

明代瓷器的特色是颜色鲜艳、图案生动,像是一个个小故事在诉说。

你要是把明代的青花瓷放在桌上,简直能吸引所有的目光,仿佛它在说:“快来看看我!”3.2 鉴别方法想辨别明代瓷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图案和底款。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2016-07-23 古玩收藏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快来一饱眼福吧~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釉莲花尊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

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

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

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

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

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

造型挺拔而丰满。

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

通体施青釉。

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

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

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

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宋,高25.8CM,口径7CM。

底径7CM 圆口,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

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

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

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优秀陶瓷作品介绍鉴赏

优秀陶瓷作品介绍鉴赏

优秀陶瓷作品介绍鉴赏1. 陶瓷艺术的魅力好吧,先给大家普及一下,陶瓷可不是随便弄弄就能成的,它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简直是“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艺术形式。

你想啊,从早期的青瓷到现在的彩陶,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风格,就像时尚界的轮回一样,真的是“千变万化”!这些陶瓷作品就像一部历史书,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每一件陶瓷作品背后,都是匠人们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想想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1.1 经典青花瓷青花瓷,哎呀,真的是陶瓷界的“明星”!你见过那种洁白的底子上,蓝色的花纹像是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涌来吗?简直美得让人心醉!这种工艺源自元代,后来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想象一下,古代的工匠们用小笔蘸着蓝色的颜料,细致地勾勒出山水、花鸟,真是“心灵手巧”啊!而且,这种瓷器还特别耐用,不容易破,拿到家里不仅好看,还能用来装点生活,简直是家居的“必备良品”。

1.2 五彩缤纷的彩瓷除了青花瓷,彩瓷也是陶瓷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那种五颜六色的花纹,仿佛是把整个春天都装进了瓷器里。

你见过那种用多种颜色绘制的陶瓷吗?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绝对不会撞衫!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心情一下子就明亮起来了。

而且,彩瓷的图案一般都寓意吉祥,比如“福”、“禄”、“寿”,送人特别合适,绝对是“贴心之选”。

2. 欣赏陶瓷作品的小窍门欣赏陶瓷作品可不是随便看一眼就完事的哦!首先,咱得仔细观察它的质感。

高质量的陶瓷,手感一定是光滑细腻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抱着块“宝贝”。

其次,花纹的细致程度也很重要。

你要是发现上面的图案清晰且富有层次感,那绝对是“顶级好货”。

再者,看看它的釉面,光泽度高的瓷器就像是给人涂了层“闪亮亮”的保护剂,光彩夺目。

2.1 陶瓷的制作工艺除了欣赏,了解一下陶瓷的制作工艺也是乐趣无穷哦!从选土、捏造,到烧制,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听说好的陶瓷土要经过多次筛选,甚至还要进行“试验”,可见工匠们真的是“心细如发”。

历代陶瓷器介绍

历代陶瓷器介绍

历代陶瓷器介绍历代陶瓷器介绍汉代陶瓷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周⾄汉早期制瓷业并⽆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使⽤精细的⾦银器或青铜制品,⽽⼀般劳苦⼤众则多⽤⽵⽊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的发展,当时东南⼀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

釉料也有了⼤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经对浙江出⼟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孔及吸⽔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厘⽶,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管所的⼀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短颈、溜肩、⿎腹、平底,胎质灰⽩细腻,釉⾊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唐朝陶瓷⽬录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唐朝陶瓷-越窑唐朝陶瓷-邢窑唐朝陶瓷-唐三彩唐朝陶瓷-实物赏析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坚硬或半透明,⽽最⼤的关键在於⽕烧温度。

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烧温度能达到摄⽒⼀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同科学技术、⽂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的两⼤瓷窑系统。

南⽅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地区主要烧制⽩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来”这脍炙⼈⼝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诗句中的“千峰翠⾊”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釉用原料(高温)
长石:起熔剂作用 石英:玻璃体的形成物 高岭土:起悬浮作用
(二)釉用原料(高温)
碳酸钙(CaCO3): 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等 碳酸镁(MgCO3): 白云石(CaMgCO3):
滑石(3MgO ·4SiO2 ·H2O):
起熔剂作用
(二)釉用原料 (低温)
石英:玻璃体的形成物 长石:起熔剂作用 高岭土:起悬浮作用 氧化铅(PbO):低温熔剂
陶 瓷 制 作 工 艺 流 程
一.陶瓷坯料制备
(一)坯用原料 粘土 石英 长石 瓷石
---粘土 1.可塑原料
(Al2O3 、 SiO2 、 H2O 、 Fe2O3 、TiO2 )
具有可塑性
高岭土(Al2O3 、 SiO2 、 H2O 、 Fe2O3 、TiO2 )
高岭土俗称瓷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在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先有陶后有瓷
陶瓷结构
胎体 装饰层 釉
主要由莫来石晶体、 石英晶体 、玻璃质及 少量气孔组成
赋予陶瓷制品以一定 的形状和强度等
பைடு நூலகம்釉上彩 釉下彩 釉中彩
附着在陶瓷胎体表面的
玻璃质层.
使陶瓷表面光滑,不透 水,易清洁,并提高陶 瓷的装饰性.
陶瓷制作基本知识
一.陶瓷原料 二.泥料的制备 三.成型 四.釉的制备 五.烧成 六.彩饰
绞泥
它是将两种以上不同色泽的泥料板有规律地 叠加在一起,它的剖面则出现有规律的纹理.
现在:原料检选→机械破碎、粉碎→ 配料
→ 球磨→除铁 →过筛→榨泥→抽真空练泥
(三)成型
圆器---指能在陶轮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碗、
碟、盘等。
琢器---指不能在陶轮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
瓶、尊、罐等。
浇釉: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施釉方法。
涂釉:
又称“刷釉”。方法是用毛笔或刷子 蘸取釉浆均匀地涂在器体表面,多用于长 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补釉,或 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釉料等情况。
洒釉又称洒彩:
在坯体上先施一种釉,然后将另一种釉料洒 散其上,使两种釉色产生网状交织、线面对比、方 向变化的纹理。
釉下彩所用着色剂:过渡金属(铁,铜,
钴,锰等)或稀土金属的化合物或用这些化 合物合成的矿物.
装饰方法:将色料绘于坯体上,然后施
釉烧成.
特点: 呈色淡,颜色种类少,不脱落.
贴花:将印好的花纸贴粘在制品上
喷花:用镂空的模板(纸或塑料薄膜)贴在 制品上,色料用压缩空气通过喷枪喷出
印花:用印包或皮印将花纹印到制品上
吹釉:
吹釉工艺为明代所创。
喷釉:用压缩空气将釉浆变成雾状,附着在坯上
轮釉
晒坯(干燥)
坯施好釉以后放到料板上,移到晒坯架上干燥。
三.烧成
祭窑神---童宾
五百年未断火的龙窑——广东佛山南风古灶
龙窑:也称蛇窑、
蜈蚣窑。依山的坡度 而建造,形状像龙, 故取名为龙窑。
龙窑内部
登窑:也称阶级窑,阶梯窑
陶瓷---民族文明史的物质载体
陶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造材料 陶瓷材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陶瓷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陶瓷材料的耐腐蚀性好
/ /
鉴赏中国古陶瓷是审美体验,也是一 种技能;收藏中国古陶瓷是一种优雅的 情趣,也是稳妥的艺术品投资。
硼砂(Na2O·2B2O3·10H2O):低温熔剂
(三)釉的制备
陶器釉的配料:氧化铅+石英+少量粘土 瓷器釉的配料:长石+石灰石+石英+少量高岭 土
釉的制备: 按比例称量后磨成细浆可。 釉的细度是坯的十分之一。
(四)施釉
蘸釉:将坯浸入釉盆里,当口沿与釉面平齐时立即提出。
荡釉:将釉浆注
入坯内晃动,使 上下左右均匀上 釉,然后迅速倒 掉过剩的釉浆.
2.土釉(如紫金土与乌金土):
一般就地取材,选择黄色的易熔粘土等制成。
3.无色釉和色釉:
4.无光釉:
釉的表面没有玻璃那样的光泽,只在平滑的表面上 显出丝状绒状或硬玉似的或脂肪似的半木光,
5.花釉:
两种以上 的颜色釉 交织而成.
三阳开泰
6.乳浊釉:
釉呈不透明的 乳浊状,一般用 于遮盖胎体的 不良呈色.
柴窑:古代烧窑常用木柴作为燃料
宋代双乳状馒头窑
圆窑:也称煤窑,窑顶呈半球体,窑身
呈圆柱体,很像蒙古包。
隧道窑:窑体呈隧道状,铺有运行铁轨,陶瓷制品 装在窑车上,窑车连续进入,经过预热区、烧成区、 冷却区,然后出窑,最适合产业陶瓷的大批量生产。
推 板 窑
辊道窑:近年发展起来的快烧陶瓷工业窑炉,
可塑原料---瓷石(K2O 、 SiO2 、 Al2O3 、 H2O 、 Fe2O3 、 TiO2) 可单独成瓷
陶器配料:粘土
粘土+石英砂
瓷器配料:瓷石
瓷石+高岭土 高岭土+石英砂+长石
(二)泥料的制备
古时:从矿区采取瓷土或瓷石后,先以 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经 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 砖状的泥块,称为“不(音敦)子”或“白 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然后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 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陶器
炻器
瓷器
烧成温度低 (1000-1200℃) 吸水率高 (4-12%); 无釉、有釉 强度低; 能经受温度急变
烧成温度 1200-1300℃, 吸水率在3%以下; 色白或黄白,胎厚不透明; 胎体上有各种颜色釉; 能经受温度急变; 不易碎,适易机械化洗涤
烧成温度高 (1250-1450℃), 吸水率在1%以下; 色白,胎薄有透光性; 胎体上有无色透明釉; 不能经受温度的急变; 质脆易碎.
达到全自动化。
梭式窑:尤其适合陶瓷作坊、个人陶艺工作室、
工艺实验室。
烧成工艺:温度 气氛 时间
温度:根据坯料组成选择温度的高低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
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
气氛:氧化气氛、还原气氛和中性气氛。
四.釉上彩饰
釉上彩所用色料组成:着色剂(铁,铜,钴,
锰,金等的化合物)和铅熔剂制成. 绘于成瓷上,彩烤温度低(800℃左右),
5.压制成型
目前日用陶瓷生产中规则器形普遍使用的成型方法
(四)装饰---浮雕
贴塑
用模子先印好并浮雕出纹饰或采用手工捏塑 出浮雕纹饰,贴在未干的器皿胎上
印纹
这是在未干的器皿 胎体上,压印出纹 样的一种装饰方法。
刻图案
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 体上刻画出花纹。或将花纹刻在模型上.
(四)装饰---彩绘
呈色鲜艳,但易磨损.
釉中彩所用色料组成和釉上彩相似.
绘于成瓷上,彩烤温度高(1100℃左右),呈 色淡雅,不易磨损.
彩烤
釉上彩和釉中彩需二次烧,温度分别 为800℃左右和1100℃左右.
红炉
/ /
不能单独成瓷,用量40~60%.
瘠性原料-石英
主要成分:SiO2
作用:降低坯收缩,减少干燥和烧成变 形;增加瓷的机械强度、白度和透光度.
加入量20%~30%
熔剂性原料-长石
钾长石:K2O SiO2 Al2O3 Fe2O3 TiO2 钠长石:Na2O SiO2 Al2O3 Fe2O3 TiO2
作用:1100℃以上,熔融成玻璃态,并熔解其他 物质,降低成瓷温度,减少气孔,增加半透明度; 在釉中是主要熔剂.加入量10%~25%。
7.虹彩釉: 釉表面有一很薄的金属层,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互干涉, 使制品表面呈一种特殊的虹彩,如贝壳内部的光泽.
8..盐釉: 将食盐从火孔中投入窑内,盐即刻变成雾化,
盐内的钠和同未施釉的坯中的氧化硅化合成釉 质。
9.生料釉:
直接用矿物原料或化工原料制成釉浆.
10.熔块釉:
溶于水的和有毒的组分先烧熔,再和其它组 分一起制成釉浆.
素胎
彩绘后
彩烤后
二.陶瓷釉及其制备
釉是附着在陶瓷胎体表面的玻璃 质层,使陶瓷表面光滑,不透水, 易清洁,并提高陶瓷的装饰性.
釉的熔融温度必须与坯体的烧成温度相适应 釉和坯体的膨胀系数尽可能地相符合
(一)釉的分类
1.灰釉: 灰釉是用稻草、谷壳灰等配制而成。
/ /
成型方法
拉坯成型
滚压成型
泥条盘制 粘接成型 模具注浆成型
圆器成型 琢器成型
1.泥条盘制的方法
泥条盘筑成形法是制陶技法中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早在仰韶文化 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大量采用盘筑泥条作为陶器的成形法了。
2.手工拉坯
印坯
利坯
3.印模粘接成型
4.模具注浆成型
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