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62c95c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6.png)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亲昵观察镜下图象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https://img.taocdn.com/s3/m/16abce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e.png)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摘要内镜黏膜下录(I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微创手术,其技术日趋发展成熟,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EMR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及其前驱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ESD/EMR标本的诊断结果影响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及精准。
在取材制片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ESD/EMR标本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本共识规范了ESD/EMR标本处理以及常规制片的方法,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正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是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由于ESD/EMR不进行淋巴结清扫且切除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对于一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ESD/EMR病理学评估后可能需进一步治疗,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和精准。
ESD/EMR病理学评估包括标本水平及垂直切缘状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是否浸润淋巴管和血管、肿瘤生长方式、溃疡瘢痕的形成、肿瘤芽等信息。
其中切缘的评估是为了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组织学类型、浸润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深度、溃疡瘢痕、肿瘤生长方式、肿瘤芽等评估是为了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而标本处理、制片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影响病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的伸展固定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标本的拍照、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是由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共同完成。
一.标本伸展固定由于黏膜存在张力,放入固定液中容易收缩,为了保持ESD/EMR标本的平整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病变离体前的状态和相对位置,避免黏膜肌层回缩、黏膜水平切缘内卷。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https://img.taocdn.com/s3/m/06da26a287c24028915fc3fd.png)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导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fd0b349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d.png)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现代内镜手术技术,其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一种发生在结肠侧壁黏膜下的肿瘤,其易于遗漏和发展为恶性病变,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ESD技术的出现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其取代了传统的手术切除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ESD技术的概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内窥镜手术技术,是在传统内窥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
该技术通过内镜观察下,将病变组织层层剥离,最终将整个病变组织彻底切除。
ESD技术的特点是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和范围,精准定位和剥离病变组织,并且可以在操作中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ESD技术已经在胃肠道黏膜病变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二、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ESD技术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一项由中国内镜医师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ESD术后3年的随访中,95%的患者术后未见复发和转移,百分之百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的情况。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ESD技术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ESD术后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疼痛轻、出院早、术后活动快,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ESD技术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还具有术后瘢痕少和功能保留的优势。
由于ESD 技术可以精确切除肿瘤,术后患者的瘢痕形成明显减少,术后肠道功能得到良好保留。
相比传统手术切除方法,ESD技术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术后瘢痕不明显,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ESD技术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其微创性、精准性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明显的优势,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防治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防治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79873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3.png)
防治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ESD)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论述防治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ESD术患者取样76例(皆为2020.01-2021.02在我院接受ESD手术治疗),随机信封分为试验组(n=37,综合护理)和参照组(n=39,常规护理),比较手术指标、满意度、SDS、SAS评分。
结果:试验组住院(7.59±1.46)d,手术(93.54±10.69)min,腹胀(7.93±1.65)h缓解,用时少于参照组,满意度(90.85±10.16)分,比参照组(81.08±9.75)分高,同时,试验组SDS (34.43±5.85)分,SAS(36.43±6.19)分,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ESD术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还具有提升患者满意度,缩短手术、住院、腹胀缓解时间的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分析效果;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护理方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能够完整获取病理组织标本,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清除彻底的应用优势[1],可减少患者复发情况,配合有效护理方案可切实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取得更优护理效果。
本研究则参考2020.01-2021.02在我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资料,分析探讨了ESD手术的护理方法及对患者恢复指标、手术指标、情绪指标、满意度的影响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ESD术患者取样76例(皆为2020.01-2021.02在我院接受ESD手术治疗),随机信封分为试验组(n=37,综合护理)和参照组(n=39,常规护理)。
参照组37至74岁,平均(54.73±4.28)岁,43.59%(17/39)女,56.41%(22/39)男,试验组38至74岁,平均(54.15±4.39)岁,43.24%(16/37)女,56.76%(21/37)男,(P>0.05)。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https://img.taocdn.com/s3/m/3a9e00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2.png)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治疗
患者情况
一名50岁女性,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小约 3cm,位于乙状结肠。
成功案例介绍及经验总结
手术过程
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 症发生。
经验总结
对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可实现根治性切除,且并发 症发生率低。
挑战与困难分析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ESD技术概述 • ESD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分析 • ESD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ESD实践经验分享与讨论
01
ESD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 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 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 切除。
技术难度高
ESD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 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并发症风险
ESD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
适应症限制
ESD适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粘膜下肿瘤等病变,对于晚期肿瘤或 淋巴结转移患者不适用。
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技术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 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 加先进的内镜设备和手 术器械,提高ESD的手 术效率和安全性。
复发率
ESD术后复发率较低,与 传统外科手术相当。
生存率
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 ESD术后患者生存率与传 统外科手术相当。
并发症发, 且易于内镜下止血。
穿孔
ESD术后穿孔发生率略高于传统外 科手术,但多数可经内镜下修补。
感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83da3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1.png)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
方法:选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护理,对比手术指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可以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改善手术指标,建议推广。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有所不同,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在患者的手术护理周期中,应分析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整体效果,采用术前术后护理配合取代传统的常规护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50例,每组25名。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13,平均年龄为(49.51±2.66)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4,平均年龄为(47.21±3.54)岁(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1)确保患者手术安全:监测患者术中出血率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2)无菌操作:患者应全程坚持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3)环境护理:手术室应进行环境干预,防止患者感冒等,帮助患者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
1.2.2观察组观察组进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护理:(1)术前护理:术前检查患者身体指标,确保术前安全,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态度,创建心理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安静的手术环境。
如果患者对手术有较高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用患者语气帮助患者开导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知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018123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6e.png)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知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能够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技术。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相关知识。
1. 原理
ESD技术通过内镜技术,取下消化道上皮病变组织实现治疗目的,常常用于较重度的消化道粘膜肿瘤,因为ESD可以取得更多的肿瘤组织以便分析经过体外切片后派上用场。
2. 操作步骤
ESD需要精确的手术技巧以及相关的设备,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将内窥镜插入口腔或肛门。
(2)在内窥镜的视野范围内,先夹取粘膜组织并注射生理盐水。
(3)注入生理盐水后继续注射肿瘤周围组织。
(4)使用切割线圈和电切器材进行切割和烧灼术,以分离肿瘤组织。
(5)将取下的组织送到实验室进行组织学检查。
3. 注意事项
ESD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手术技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同时也需要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
(1)患者术前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判断是否适合ESD治疗。
(2)ESD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需要在院观察1-2天。
(3)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身体状况,避免出现并发症。
ESD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比传统治疗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不过,ESD仍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操作,需要有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https://img.taocdn.com/s3/m/053b725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a.png)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SD是一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方法,可以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效果。
该方法使用高频电刀和专用器械在内镜下逐步剥离胃肠道病灶及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以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
ESD相比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ESD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其次,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ESD 的优点还包括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
此外,ESD能够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在疗效评估上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ESD的适应证包括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和胃肠道早癌。
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均可以应用ESD切除。
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如何,ESD 都能够进行治疗。
在日本,ESD已被确立为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切除的标准方法。
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适应证为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发生;溃疡、分化型黏膜内癌,病变直径<30mm;sm1浸润分化型腺癌,无溃疡发生,无淋巴即血行转移,病变直径小于30mm。
在抬起的黏膜下层切缘,使用IT刀或钩形电刀进行切割,渐进式切除病变组织。
2023最新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 )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ppt课件
![2023最新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 )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0fb58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0.png)
02
。
• 告知患者出院后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如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
03
累等。
05
结论
结论
• ESD手术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具有重要意 义,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 完善的护理措施是ESD手术成功的重要保 障,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2。
• 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具
ESD手术适应症
01
• 早期消化道肿瘤,如早期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 消化道癌前病变,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等;
02
• 直径小于2cm的黏膜下病变。
03
ESD手术基本步骤
• 胃镜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 • 超声内镜确定病变层次; • 注射针注射美兰和生理盐水,建立黏膜下层剥离空间; • 使用特殊器械,如刀、钩、铲等,对病变进行逐层剥离; • 取出剥离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 创面处理,止血、缝合等。
• 术后患者需禁食,并观察吞咽情况,以免 发生喉头痉挛和出血。
1
• 术后常规给予止血药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以预防出血和胃部不适。
2
•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 心率、呼吸等,以及疼痛程度和腹部体征等
3。
病情观察
•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
01
,以及腹部体征和排便情况等。
2023最新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 理要点及健康教育
contents
目录
• 简介 • 术前准备 • 术后护理 • 健康教育 • 结论
01
简介
ESD手术定义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种在胃镜引导下,使用特殊器械对早期消 化道肿瘤进行完整剥离的微创治疗方法。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https://img.taocdn.com/s3/m/3dba8f0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c.png)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展开全文ESD即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起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
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粘膜剥离。
切除深度:粘膜全层,粘膜肌层及大部分粘膜下层。
通过ESD可完整的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EMR不能整片切除的超过2cm的癌前病变或淋巴结转移的早期癌,以及超过2cm的平坦型病变食管病变:1.Barrett食管2.早期食管癌: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期食管癌3.食管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4.食管良性肿瘤:包括息肉、平滑肌瘤、食管乳头状瘤等胃病变:1.早期胃癌①肿瘤直径≤2cm,无合并存在溃疡的未分化型粘膜内癌;②不论病灶大小,无合并存在溃疡的分化型粘膜内癌;③肿瘤直径≤3cm,合并存在溃疡的分化型粘膜内癌;④肿瘤直径≤3c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粘膜下层癌。
2.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3.良性肿瘤如胃息肉、胃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等,包括部分来源于有肌层的肿瘤。
大肠病变:1.巨大平坦息肉直径<2cm的息肉采用EMR,直径>2cm的平坦息肉建议采用ESD治疗,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
2.粘膜下肿瘤来源于粘膜肌层或位于粘膜下层的肿瘤,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来源于固有基层的肿瘤,不主张勉强剥离。
3.类癌尚未累及肌层的直径<2cm类癌可以通过ESD完整切除,位于直肠的类癌一般可以切除。
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征阴性,有胃肠镜检查禁忌症者,肿物表面有明显溃疡或瘢痕者,超声内镜提示癌已浸润粘膜下⅔以上者术前准备1.一般护理:术前无明显不适的患者可正常活动,适当增加卧床休息时间,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富含高蛋白、各种维生素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
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
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
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
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
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
2. 胃肠道早癌
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淋巴结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如何,均能应用ESD切除。
在日本,ESD已被确立为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切除的标准方法。
目前ESD 治疗早期胃癌适应证为:
(1)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发生;
(2)溃疡、分化型黏膜内癌,病变直径<30mm;
(3)sm1浸润分化型腺癌,无溃疡发生,无淋巴即血行转移,病变直径小于30mm;
(4)低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发生,病变直径<20mm。
对于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证或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可视为相对适应证。
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L)是指一大类消化道上皮以下组织起源的实体肿瘤,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类癌、异位胰腺、囊肿、静脉瘤等,对于直径>2 cm的黏膜下隆起需ESD治疗。
表1 胃癌ESD治疗的适应证
上图:食管病变ESD适应证
表2 结直肠病变 ESD 适应证
三、ESD的禁忌证
1.病变隆起试验阴性(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后局部无明显隆起),提示病变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基层间有粘连,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组织。
2.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治疗。
3. ESD在肿瘤剥离过程中技术难度高,耗时较长,清醒状态下患者难以耐受,手术过程中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及胃腔内血性液体、染色剂等易造成患者呛咳、误吸、窒息等。
手术在全麻、气管插管的状态下进行较为安全。
四、ESD的准备
1.ESD的常用物品
常用物品:
消化道治疗内镜、高频电发生器、针式切开刀、末端绝缘手术刀(IT刀)、钩形电刀、圈套器、透明帽、热活检钳、氩气刀、金属钛夹、注水泵等。
常用的黏膜下注射液有:
生理盐水、20%葡萄糖溶液、甘油果糖、生理盐水稀释四倍的透明质酸盐、甘油稀释四倍的透明质酸盐、纤维蛋白原、1:200000肾上腺素以及1:20000靛胭脂等。
2.ESD的术前准备
掌握无痛内镜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有无心肺疾患及高血压病史,了解药物过敏史,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
应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无痛内镜下ESD的目的、治疗过程、安全性及其优越性告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介绍成功的病例,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嘱患者前一晚进清淡、易消化食物,术前12h禁食。
五、ESD的基本步骤
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
下面详细讲解:
1.标记:
应用针形切开刀或APC于病灶边缘0.5~1.0cm进行电凝标记。
2.抬起:
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每点约2ml,可重复注射,直至病变明显抬起。
上消化道黏膜下注射原则先肛侧后口侧,下消化道黏膜下注射先口侧后肛侧。
3.切缘:
应用针形切开刀、HOOK刀、IT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黏膜。
缘切开时会引起出血。
一旦出血要及时处理,可用治疗器械电凝止血或热活检钳电凝止血;边缘切开过深时,会造成切开部位穿孔,可应用金属夹夹闭,不必终止ESD治疗。
4.剥离:
应用IT刀或HOOK刀沿切缘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切除病变以大头针固定后送病理检验。
5.创面处理:
完整剥离病灶后要对创面进行处理,对出血点要进行止血:
面积较大或侵犯层次较深的创面,要应用金属夹夹闭,防止术后穿孔的发生。
患者术后严格禁食,给予抑酸、抗炎、止血和保护黏膜等药物,逐步开放饮食。
一般经过8周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术后较大的创面基本能愈合。
术后定期内镜随访可了解创面愈合程度及病灶有无复发等情况。
六、E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1.出血
出血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24h内,操作中黏膜下反复足够注射有助于预防ESD术中出血;剥离过程中,少量渗血可直接用0.9%NaCl溶液或
2%冰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冲洗,微小的出血可通过电凝治疗,大血管选用热活检钳烧灼,必要时可使用金属夹进行夹闭治疗。
在ESD术后应对创面所有裸露的小血管进行处理,必要时金属夹夹闭创面,在创面处理时应特别注意,尤其是位于固有肌层病变,切除后残余的肌层非常薄,使用APC对创面血管进行电凝时易造成穿孔。
现不主张以APC方式进行创面血管的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静脉点滴)3d,可有效降低迟发型出血的概率,口服8周,可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穿孔
较小的穿孔可采用金属夹夹闭并留置胃管观察,穿孔较大内镜不能闭合创面,或同时合并出血,应及时中转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
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的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如胃肠减压、禁食水和PPI治疗后愈合,极少数较大穿孔需外科手术治疗。
避免术中发生消化道穿孔最重要的一点是在ESD术中始终保持操作视野清晰。
3.狭窄
狭窄形成主要是食管ESD后的并发症,也可能见于胃贲门及幽门前区ESD术后。
切除病灶的面积及周长与狭窄形成的风险高低有关。
食管环周ESD术后的狭窄发生率接近100%。
ESD术后导致的狭窄可通过应用激素以预防,治疗可通过食管扩张。
七、ESD的术后护理
1.做好患者复苏护理,做好交接班;
2.病理标本及时送检;
3.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24h,避免大幅度活动,观察有无发热、心悸、冷汗、腹痛、便血等感染及出血并发症;
4.术后禁食48~72h,然后改为温凉流质(米汤、面汤\牛奶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面条、粥等),禁食粗糙辛辣食物,半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出血且创面较大患者延长禁食时间,遵医嘱给予营养、抗感染、制酸药物应用;
5.ESD术中使用的金属夹会随着创面的愈合而自行脱落排出,做好患者解释,消除患者顾虑。
手术创面会形成溃疡,一般1~2个月后完全愈合,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内镜。
6.术后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黏膜下层浅层癌有局部残留及复发风险需密切随访。
间隔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1年、1年共6次随访,必要时追加腹部增强CT,如有局部复发可以及时内镜下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