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文化底蕴_高考作文的新追求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摘要:只要有效的建立起人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一定基础,进而在教育方面实现新型理念。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改革1灌输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增强自身素养、提升道德观念、完善心灵净化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宗旨。
所以,发扬人文精神、以及灌输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中需得以体现,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教研人员需快速解决的现象。
1.1人文教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现阶段的重点现如今,我国经济飞跃发展,社会稳定进步,中国伟大繁华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也得以体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现代先进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中心。
高中语文教学以指导学生领悟突出的作品,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写作精华文学作品为重点。
综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结合,使语文教学在发扬人文精神,促进文化繁荣上成为重要方式。
1.2响应国家方针对人文精神的重要培养20xx年,国务院印发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德育优先、看重能力、鼓励发展全面。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灌输人文精神的目的是,解放学生思想,不拘束于应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稳步发展。
灌输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完善自身素养。
所以,学校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提升素质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灌输人文精神。
1.3人文精神教育在新课改中内容增多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力度在我国高中新课改中加强。
在课改内容上注重来源于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发挥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性、人文性及重要性。
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

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关于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
优秀的议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大国,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文人骚客更是多如牛毛。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无价之宝,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
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争相学习外国文化,岂不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可笑至极么?我有个朋友,关系很铁,有一次他来我家做客,由于太晚了,就住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他把我摇醒,我正在神游中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七月七,赶紧给你对象打电话!”我拿起了手机一看,顿时无语,7月7号,这位大神居然不知道七夕是阴历。
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古老的节日渐渐不重视,有多少人不看日历就知道清明节,端午节是农历几号?相反我要是说愚人节,情人节,可能你的脑海里会迅速反映出是多少号吧!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失。
西方节日的习俗我们却铭记在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现今不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好,都在火热的学习英语。
各种英语教辅层出不穷,相反《论语》,《老子》,《春秋战国》等书却是少的可怜。
《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我们这几代人有多少人还能背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又被多少人歪解?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话从小说到大,考试也好、人际交流也好肯定没问题,于是乎开始玩了命学习英语,跟上潮流。
我只能说太可悲了,谁敢说他自己国语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多少人英语说得是滚瓜烂熟,而中文却是颠三倒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幼儿英语,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我很费解,一个连中文都说得不利索的小孩学的哪门子外国话呢?在高中,很多中学生不重视语文,仅仅当作任务来学习,完成书本上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上课也是敷衍了事。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1200字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西方文化好处很多但也有许多弊
病,中国文化亦是如此,但是我们
答案 非得连通弊病一起学么?
很
显然。
国 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家需要发展,时代需要进步,如
果不想像几百年前那样被人轰开国门
就需要接受世界的潮流,国家
就需要与世界接轨。
关键词:文化,弊病,答案,国家,时
代,世界,潮流,学么,需要,想像,接受,接 轨,连通。 词语:文化 拼音:wénhuà 解释: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指 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 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晳《补 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 悠。”前蜀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 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 武威而平九有。”元耶律楚材《太 阳十六题》诗之七:“...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但是我认为学习外国是以不失去本
民族特色为前提的,诗
书礼仪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族
魂!外国人的思想开放,敢
政治 想敢做以及开放的
管理都是
榜样 我们的
。老夫子固然不好,
但是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去了解
先辈们的思想,毕竟那是经过五
千年洗刷所提炼出来的。
关键词:民族特色,前提,诗书,礼仪,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弊端 既然接轨,一些
也就会从中
产生,能不能使熊掌和鱼得兼,
不是一味的依靠政府部门过滤,
而是建立起属于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部门,各行各业的老板
们,各个孩子的家长等等我们
这些人必须树立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价
文化 值观,接受外国优良
的同时,
代人 也要开始重视那被我们这
所
遗忘在角落里的中国国学。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讨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刻影响高中写作教学,在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是高中写作教学中老师常用的方法。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理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写作练习与文化知识不同,它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做到的,因此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老师的主角地位相应地被淡化。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仍然比较单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不能发挥出来,阻碍学生写作思维的发散,最终导致其写作思维僵化,写作时难免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再者,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对老师产生影响,对教育之下的学生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习惯老师一言堂、布置写作任务,习惯老师主动和自身被动。
但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学生写作优势没有被调动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心理都会出现问题,导致学生不会积极写作,从而降低写作效率,制约写作能力,不利于写作质量的提高。
引导学生自主命题在新课标背景下,老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主角,而是真正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传统文化,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命题,为写作奠定基础。
比如,给学生这样一个作文命题:“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认为重要的事情,然后在发言的过程中思考重要的真实意义,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有的认为保护环境是最重要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学生的思路。
加强课堂互动交流传统的教育课堂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人文底蕴高考范文

人文底蕴高考范文
人文底蕴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积累的人文智慧、优秀传统和精神
氛围,它是一种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识的集合。
在高考作文中,涉及人文底蕴的话题是常见的。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
伦理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展示人文底蕴在高考作文中的重
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这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举个例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它包含了许多经典
的典故、神话故事和名言警句。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引用这些传
统文化的元素来丰富文章的内涵。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成语和典故来
突出作文的主题和观点,让文章显得更加深入。
另一方面,在高考作文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展示人
文底蕴。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引用或分析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高考作文中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经典小说中的片段来支持观点,或是运用诗
词歌赋中的美丽抒情语句来增加作文的艺术性。
此外,社会伦理和思想道德也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伦
理和道德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文化内涵之谈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之谈内容摘要:语文教育不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还是一个文化过程,是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渗透着文化的精髓,包容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633.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文以其特有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始终保持着“天真浪漫”,充满着生命活力。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母语教育课程,则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人体成长的摇篮。
所以有人说,语文是文化的厚重沉淀,是生活的多次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
归根结底,语文“是一种文化中的意义载体,它有助于再现这个文化想要信仰的那些事物,并假定这些经验带有所需求的那类经验”①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充分领悟文化价值内涵,散发特有的人文之美。
一、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文本内容中的文化资源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唤醒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将语文教育理解成为一个文化过程,将学生视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对文化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权利。
如此,他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审视自身的文化素质,意识到哪些是自己所欠缺的,更主动地追求文化,积极地调整自身。
如此,当他面对文化时就不会束手无策,或只是将其当作单纯的文化知识来接受,而是能够放出眼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自己来拿对自己发展最为有利的部分。
经过这样反复的文化接触、文化体验历练,他对于自身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日渐深刻,不再耽于肤浅,会形成一种日渐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在对文化的选择、把握、理解、创新中能够做到能够做到清醒自知。
如此循环,文化眼光的犀利、文化品味的提高又使文化意识进一步明确、强烈起来。
给作文增加文化底蕴

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的写作方法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遥远的琵琶语》,深深地打动了评委。
全文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王昭君)的诗意,巧妙地借用王昭君的“琵琶”来弹奏自己的乡音乡曲,表达自己对“乡音”的独特感悟,非常艺术地诠释了“乡音”这个大赛规定的作文话题,充分显示出文章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横溢的文学才华,从而倾倒读者,打动评委。
请看文章的三个小标题:“千载琵琶作胡语”、“抚琴萧歌梦回乡”、“弦断有谁听”。
第一个直接用杜诗原句,第二个是杜诗“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另一种表述,第三个则是杜诗“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深化。
文中“作者紧扣‘琵琶’运思,‘作胡语’、‘梦回乡’、‘断琴弦’三幅画面在读者面前有序流动,传递了囿于异域,琵琶传声,梦里故乡,听不得乡音的遥远的思念。
”(大赛评委语)整篇文章流淌着凝重厚实的爱乡情思,显得遥远而又逼近,古老而又鲜活,把自己对“乡音”的感悟阐释得酣畅淋漓。
其构思之巧妙,意境之凄美,意蕴之深邃,实在使人无法不叹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人们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方法:“意境再现”。
聪明的小作者巧妙地把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借用”到写作中来,紧紧围绕“乡音”这个话题,扣住“琵琶”运思,把杜诗中的意境艺术地再现,使之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三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所构成的三幅“有序流动”的画面,其实也都是从杜甫诗中“截取”而来,再用“蒙太奇”手法把它们组合到一起。
但作者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简单地克隆复制,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
或者说是借古人之“东风”,来催开自己园中之花。
这是一种在前人成就基础之上的创新,是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创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取巧”,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可贵的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就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作文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作文你有没有想过,文化底蕴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口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超级重要的意义呢?先说说咱个人吧。
有文化底蕴的人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你看那些在各种场合都能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人,他们一张嘴,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就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
就好比是在一场聚会上,有人只能干巴巴地说今天天气不错,而有文化底蕴的人却能说“今日天公作美,恰似‘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之景”。
瞬间,格调就不一样了。
这文化底蕴就像是给我们的个人魅力加了一层厚厚的滤镜,让我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而且,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烦恼的时候,那些从文化中汲取的智慧就像小天使一样来帮忙。
比如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能让我们在倒霉的时候不那么沮丧,因为知道福祸是相互转化的。
再看看文化底蕴对一个民族的意义。
那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支柱啊!就像咱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不管我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一提起春节、端午这些传统节日,一说起孔子、李白这些文化名人,那种民族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而且,文化底蕴还是民族创新的源泉。
你想啊,我们站在这么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可以从古老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无数既现代又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东西。
像现在流行的国风歌曲,把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好听得不得了;还有那些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时尚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文化底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
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就好比在一个大家都尊崇儒家“仁爱”思想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友善、包容。
而且,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也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就像小树苗扎根在肥沃的土壤里,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要是没有文化底蕴,那可就像做菜没放盐,淡而无味。
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精神文化发展的珍贵宝藏,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高中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并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然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任重而道远,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去学习并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引言高中语文课程是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与一体,并融合了很多道德、艺术以及哲学思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获得心灵的启发,促进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语文教育中逐步渗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1.过度地依赖于教辅类古文书籍。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古文教学,尤其是古文诗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伦理道德等等。
然而,在古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生都过分依赖于文言文解析、诗词精解等教辅类古文书籍,完全忽略了对古文诗词的品读和感悟,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研究,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古诗词的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
而且,还制约了高中生的传统文化鉴赏能力的提高,阻碍了高中语文教育中构建文化底蕴的发展进程,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培养。
现阶段很多高中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都局限于熟练诵读古文或者诗词名篇,忽略了对古文诗词实际含义的理解。
而且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古文诗词教学中,为了片面追求语文教学成绩,而过分地重视古文诗词知识结构的分析以及翻译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培养,不利于高中生深刻理解古文诗词的思想内涵,进而无法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化发展。
用文化底蕴打造高考高分作文

用文化底蕴打造高考高分作文高考作文走过的几十年间,人们对它的批评和责难从来就没有停止,因为,高考作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是病灶丛生!作文观念陈旧有误,教学效率低下,命题百孔千疮,内容缺乏真意,这些无疑会影响学生的作文得分。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高度重视。
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因为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能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笔者认为有“文化底蕴”的作文,一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二表现在文章的形式(主要是语言)。
一、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有:新解历史人物、故事、或经典著作,翻出新意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进行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物或事件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的个人独特见解。
也就是说,运用比较理性的视角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审视,从而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赤兔之死》《题乌江亭》就是这样的作文。
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箭锋上的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生用“浑厚的阅读功底和心思奇巧的想象”实现了一种对文本阅读颠覆式的“创新”。
对故事进行新编,借古讽今运用文化的眼光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也就是要表达考生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
这一点与上一点所不同的是:上一点侧重在对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就事论事;这一点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历史的文化观点来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褒扬好人好事,鞭挞恶人恶事。
因此要学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运用理性去评判,借以使人警醒。
这类作文更多的是带有批判性。
如高考高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韩非子的悲哀》,再如《相逢是一种偶遇――现代西游记》,还有河北高考满分作文《祭乌鸦文》都是运用对已有故事进行新编,借古讽今,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高中生如何将文章写得有文化底蕴——作文教学篇

如何将作文写得有文化底蕴——作文教学篇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诉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是人类社会学识修养和精神修养的总和。
文化底蕴不只是具体的人文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价值,是一种人生感悟、生命情怀。
它侵润着我们的内心,给我们焦灼、困惑的灵魂以慰藉,赐予我们心灵的快乐、自由与充实。
它可以是文学底蕴、历史底蕴、文言底蕴、名俗底蕴;具体表现为儒道互补、春秋笔法、修齐治平、佛理禅趣、家国天下、天理人欲、科学之光、经世致用、人文心声;还可以是民族、氏族、宗教。
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历法、纪时、风俗、艺术、文教、汉字、文献、衣、食、住、行、用等知识的构建。
那么文化写作从何而来呢?一、用文化的眼光审视写作对象清代张潮说有底蕴的人“因雪想高土,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
”作家韩少功对比古今,讽刺今人“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而想开发区批文”。
同样的旅游景点,余秋雨陛下是文化的苦旅,我们陛下是旅游手册式的地理说明,这就是差别。
创作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
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审视外物,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而不是纯客观纯理性地对待所见之物。
比如君子之风就渗透在多种自然物当中:兰,深谷幽兰,芳华自赏。
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
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
梅,欺霜傲雪,凌寒而放。
古人谓之为四君子,合而观之,皆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在观察兰,竹,菊,梅四君子时,从姿态看出其精神,作者笔下的四君子时情感的四君子,文化的四君子!二、用文化的视角透析话题内涵我们要习惯在构思上把写作对象、写作话题放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以文化的只会表心啊真善美,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视域、文化积淀、文化精神。
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作文题,提到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店主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关于文化底蕴文化修养的高考作文

关于文化底蕴文化修养的高考作文《文化的魅力》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这个超重要的事儿。
你们想想,文化就像一个超级大宝藏,里面藏着无数的宝贝。
它可不是那些摆在表面上的东西,而是深深扎根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呢!比如说,过年的时候咱们贴春联、放鞭炮,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呀。
咱就说那诗词歌赋吧,哇塞,那可真是太美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那美妙的画面,这多神奇呀!这不就是文化底蕴的体现嘛!就好像一个魔法师,用文字变出了一个个让人陶醉的世界。
还有啊,那些古老的建筑,像故宫、长城啥的。
它们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这背后蕴含着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呀!走在那些古老的街道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呢。
这就好比是一本厚厚的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那些有文化修养的人总是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他们说话有礼貌,做事有分寸,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
他们懂得欣赏艺术,懂得尊重别人,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这是长期受到文化熏陶的结果呀!
哎呀呀,要是一个人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那可就像一朵没有香味的花,虽然看起来漂亮,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可不是为了装装样子的,它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东西呀!它能让我们更有内涵,更有品味,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得更稳、更远。
所以呀,我们都要好好地去学习文化,去感受文化的魅力,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的人!别再犹豫啦,赶紧行动起来吧!。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论文.doc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论文语文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语文作为一门根底性课程,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超越了仅仅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多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不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优秀品格,更好的塑造学生精神风貌,从而有益于全面推进我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中华民族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品格,这些珍贵的财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
在这一层面上,语文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使其更容易获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珍贵精神财富。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文章数量,增加文章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民主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在多元背景下产生的含蓄、包容的民族精神。
例如,通过对于木兰诗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花木兰为父出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的同时,更易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进对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应试当下由于语文学习的应试目的性越来越强,所以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地在进展语文教学时更加倾向于应试教学法,往往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语文应试模板以及古文应试知识要点上,忽略对于文章整体透露出来的民族精神君子气节的追求。
这种现实情况,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遗憾的是,忽略了传统文化作品中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二)学生学习古文缺乏独立求知精神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学习资料不断丰富,这在提升了学生学习古文的效率的同时也造成学生自我求知欲以及自学能力的下降。
古文学习需要追求自我探究的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然而触手可及的各种参考资料以及大大削减了学生自己对于文化的探究能力,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损失。
高中生中华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

【导语】上下五千年,中国⼀路风尘仆仆⾛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化底蕴,下⾯是⽆忧考收集整理的⾼中⽣中华⽂化议论⽂800字【三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 中国⽂化,博⼤精深。
今天我们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穿上汉服点上朱砂,来到了⽂化胜地—⼤⾜感受到了它优美的地⽅习俗与博⼤精深的古代⽂化,让我也体会到了中国⽂化是多么了不起啊! 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有观看⽯刻,有拜孔⼦,还有写⽣与参观博物馆。
最让⼈印象深刻的便是“茶艺”了。
馆内的桌⼦上摆着⼀道道功夫茶具。
在激动之下,我们仔细倾听着⽼师为我们讲述如何泡茶:1、将茶叶倒进茶壶之中,加⼊热⽔,没到茶壶的⼀半,端起茶壶,轻轻地左右摇晃,倒⼊分道杯﹙⼜名茶海﹚中,再分别倒进两个⼩茶杯之中,⽤茶夹夹起⼀端,慢慢的清洗,最后将茶⽔倒出。
⽼师告诉我们,第⼀道茶不能喝,是⽤来清洗杯⼦的。
2、打开茶壶,⽼师告诉我们,重新倒满热⽔,再微微摇晃,⽼师提醒我们,因为是倒满⽔的,所以⼀定要⼩⼼,不然会被热⽔烫到。
这⼀次,要在分道杯上添加⼀个过滤壶,把那些细⼩的茶渣给挡住,倒出的茶⾃然很⼲净、漂亮。
最后⽼师教我们喝茶的礼仪,左⼿托住茶杯的杯底,右⼿护住杯⾝。
第⼀步,品其⾹。
我看着⾯前这⼀杯泛着微红的茶,飘散着淡淡的红茶幽⾹,⽤⿐⼦轻轻的吸了⼀⼝,沁⼈⼼脾,世界⼀下⼦变得安静了。
第⼆步,尝其味。
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却只有涩涩的苦。
第三步,回味⽢甜。
再喝⼀⼝,两股不同的茶叶味道相撞击,居然产⽣了更奇妙的效果,是甜的!我惊讶起来,忍不住再喝两⼝。
这⼀杯茶⽔之中,不仅仅是红茶,还装满了祖先的智慧与同学们的⼀颗⼼。
以前我不喜欢喝茶,苦苦的、涩涩的,⼀点也不好喝,在喜欢上茶之后,只知道它不过是⼀种⽔罢了。
现在,我明⽩了,茶不是⽤来喝的,⽽是⽤来品的。
古⼈云:“⼀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
”这句赞美了茶美、具美的诗。
我觉得更是歌颂了那些为茶,为茶具付出了毕⽣精⼒的⼈。
当来来往往的⼈到街头的⼩茶馆坐坐,喝⼀杯下午茶,和周围的朋友⼀起摆摆“龙门阵”,多么惬意啊!喝这么⼀杯满怀情意的茶,茶⾥更是装着⽆数的匠⼈精神。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其深远、历史悠久等特点影响着新一代的新少年。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之举,此举既有利于高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使高中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不断进步,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人骚客借助古诗、散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者倾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
在古诗文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诗人、作者的心情,与其产生共鸣,又能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带来的魅力。
同时,透过古诗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在古诗词中提到的民俗、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
因此,教师应将古诗词教学作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之一,从古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让高中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单纯局限在理解古诗词背景、作者思想感情上,而是上升为更高的层次,从学习古诗词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既需要让学生从古诗词的语言和字词上下功夫,感受词句的魅力,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
例如,作者生活的背景、遭遇的变故等。
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通过这种方式指导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
例如,诗人杜甫借助《春望》表达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痛,杜甫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几句既表达了个人对国破山河的悲凉之感,又表达了对国家的大爱。
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字词用法或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而无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无法使高中生真正融入诗词所描绘的详细场景,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诗词课堂教学中,也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到达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需要借助工具或者通过课下探讨等方式研宄古诗词中的语言构造以及文字表达,从中挖掘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融合。
《文化底蕴的文章 让文章多一点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的文章让文章多一点文化底蕴》摘要:“作文的文化底蕴”,是指考生在文章中谈古论今,能反映出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关键词:文章文化底蕴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文化认知是文化底蕴文章写作的追求。
那么,怎样来写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呢。
一是作文的内容,二是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语言。
具体写作的方法有:一、善引名言即考生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以此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但要注意:这里的“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切记,是自然融合,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不是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具体方法是直接引用和化用例:意气,是李白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气,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朴”;意气,是xx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样直接引用,让人觉得很直白,没有意蕴,所以在引用名句后一定要有解说(意境、品德、其它);所以上面语段应改为:意气,是李白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朴”的肺腑之言;意气,是xx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化用诗句的准确表达式为:名句直接化用名人+名言+解说其实学生平时就写出过这样的例子: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沿着载满离愁别绪的滚滚长江,寻找塞外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的雪景,让凄清的号角伴着西风吹过孤城。
(王东东)我们从元曲羌笛中的音韵中走来,和着小桥下弯弯的流水,看桥边红药的寂寞悲哀,让思乡的愁绪将西下的夕阳拉长。
(沈婉莹)练习。
以“挫折”为话题,续写两句话。
屈原经历了风雨,于是可以“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司马迁经历了风雨,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xx经历了风雨,三落三起铸就了人生的辉煌、中国的辉煌。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摘要】本文将探讨文化底蕴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传统文化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然后探讨现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体现。
接着分析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表达方式,以及文化底蕴对作文思想内涵的启示。
最后提出如何在高考作文中体现文化底蕴的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灵魂,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底蕴的核心,同时指出文化底蕴的体现需要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创作能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底蕴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们在作文中更好地展现文化底蕴,提升作文素质和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文化底蕴、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多元文化、思想内涵、融合、传承、创新、深度思考、创作能力。
1. 引言1.1 文化底蕴对于高考作文的重要性文化底蕴对于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底蕴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为作文增添深度和内涵。
通过体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多元文化,学生可以展示对文化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作文的质量和水平。
文化底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精神世界的结晶,是作文的灵感源泉之一。
文化底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通过在作文中体现文化底蕴,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提升自身素质。
文化底蕴对于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作文的灵魂,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考作文中,如何体现和表达文化底蕴是每个学生都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文化可以作为高考作文的题材来源。
通过引用古人诗词、典故或者古代故事,可以为作文增添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文化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倡导或者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解读,可以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
高中优秀作文的文化底蕴

高中优秀作文的文化底蕴说起高中优秀作文的文化底蕴,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就拿我高中时候的一次作文经历来说吧,那可真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当时,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看到这个题目,我一开始真是有点抓瞎,脑袋里空空如也,不知道从哪儿下笔。
但我知道,要想写好这篇作文,不能只是空洞地喊口号,得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
于是,我开始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线索。
突然,我想到了每年春节回老家过年的情景。
我们老家在一个偏僻但美丽的乡村,那里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过年习俗。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红灯笼,那火红的颜色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格外温暖。
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小孩子则在一旁兴奋地玩耍。
年夜饭是最让人期待的时刻,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每一道菜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比如,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
但与此同时,现代的元素也在逐渐渗透进来。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只是坐在家里看电视,而是拿着手机到处拍照、发朋友圈。
村里的小卖部也开始卖起了各种新奇的玩具和零食,那些在城市里流行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小乡村也能看到。
想到这里,我心里渐渐有了底,开始动笔写作文。
我详细地描述了老家过年时传统习俗的热闹场景,比如写贴春联时,大人们如何小心翼翼地把春联对齐,孩子们在一旁叽叽喳喳地帮忙递胶水;写年夜饭时,描绘那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以及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的画面。
然后,我又写到了现代元素的出现,比如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以及那些新奇零食和玩具带来的变化。
在描述这些细节的时候,我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词藻,而是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真实地写了出来。
我写道:“那春联上的墨香,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一笔一划都透着对新年的期盼。
可旁边的弟弟妹妹们,却只顾着拿着手机拍这拍那,嘴里还念叨着什么‘点赞’‘评论’,让我这个老姐姐都有点跟不上时代啦!”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的作文变得越来越生动,仿佛把老家过年的情景活生生地搬到了纸上。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1. 引言1.1 文化底蕴对高考作文的重要性文化底蕴对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作文的灵魂和内核。
作文是展示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式,文化底蕴可以为作文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境。
通过文化底蕴的传达,一个作文才能体现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展现出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
文化底蕴还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少,增加作文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和共情。
文化底蕴还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和表达手法,让作文更有深度和广度,提升作文的品质和价值。
文化底蕴对高考作文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升文化底蕴,才能写出更具有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高考作文。
2. 正文2.1 文化底蕴的定义和涵义文化底蕴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和传统。
它包括了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文化底蕴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信仰和道德观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文化底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历史传统,是民族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凝结。
文化底蕴在高考作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使作文更具有深度和内涵,还可以为作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通过展现文化底蕴,作文可以更加生动、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底蕴也可以让作文更有力量和说服力,使其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
在写高考作文时,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底蕴,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来丰富和深化作文内容和表达。
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能更具有独特性和深度,才能引起评阅老师的关注和赞赏。
【字数:234】2.2 传统文化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传统文化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传承。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和事件,比如经典诗词的引用、传统节日的描写、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等。
高中作文_选材与文化底蕴

古代文化题材在高 考作文中的巧妙化 用片断欣赏: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甲卷)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 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 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 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 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 例 6·选材“苏轼”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 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 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 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 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 一份收获。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 读惯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窈窕, 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 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无傲凌沧 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 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 追本溯源,却是那乱离之世,家国之恨,才使 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些年轻的心脏,有 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滚滚湘江、一弯残 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 月,把浅唱低吟换作了仰天长啸。” 《意外 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花开情理枝头》(河北05高考范文) ” 《圆润锋芒》(福建高考范文)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闪烁 着智慧光辉的话告诉了我们君子的标准。 拿破仑是君子,他历经坎坷,凭借“不想 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信念,在凯 旋门上写下了永恒的功绩;双腿残疾的史 铁生是君子,因为他懂得“死是个一定会 到来的节日”,“不必着急”,他“走” 出了命运的阴影,用笔写出了人生的精彩 ;身受宫刑的司马迁是君子,“人固有一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用笔 倾吐的不仅是对人生价值的颖悟,更是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底蕴:高考作文的新追求
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因为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能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浙江省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栖息江南》有这么一段。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
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
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
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是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
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文章通过对传奇女子三毛,江南巨贾沈万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文化古镇周庄的描写,就有了沉甸甸的文化感。
有了这样的文化感怎能不让在文化大省中生活的阅卷老师心动呢?
这里先解释一下“文化”和“底蕴”两个概念。
所谓“文化”,按《现代汉语词典》,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②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之意;所谓“底蕴”,按《现代汉语词典》,有“详细的内容”之意。
因此,有“文化底蕴”的作文,一来自文章的内容,二来自文章的形式(主要是语言)。
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有。
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
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以此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我们说的“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是一种自然融合,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面对大海》,再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灵魂的膜拜》。
2006高考优秀作文《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有这样一段的描写:
“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这是老舍的文学,这是北京的文化,也是考生的文化。
新解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翻出新意
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个人的独特见解。
也就是说,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赤兔之死》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也是。
2006年江苏省优秀作文《人与路》的“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
《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就是一个经典的著作新解。
专家是这样评点这篇文章的:此文观点新颖独到,论说分合自如,是一篇情、理、趣、彩天然融合的优秀议论文。
作者把悟空、八戒、沙僧作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来写,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令人抚卷沉吟。
即使放置到《西游记》研究领域,此文也颇具个性。
全文逻辑谨严,一气呵成,时有闪光妙句。
(骆冬青语)
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箭锋上的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生用“浑厚的阅读功底和心思奇巧的想象”实现了一种对文本阅读颠覆式的“创新”。
故事新编,借古讽今
运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也就是要表达考生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这一点与上一点所不同的是:上一点侧重在对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就事论事;这一点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历史的文化观点来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褒扬好人好事,鞭打恶人恶事。
因此要学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运用理性去评判,借以使人警醒。
这类作文更多的是带有批判性。
如2003年高考作文《孙悟空下岗记》、《韩非子的悲哀》,再如《相逢是一种偶遇——现代西游记》。
2006河北高考满分作文《祭乌鸦文》讽刺了当今东施效颦的可笑。
弟不幸闻其遭际,念之不胜悲恸。
鸦兄尝学歌于桂枝,如何又闹出了东施效颦的故事?况君英明一世,奈何糊涂至此?而今落入人手,弟不悉尔生死沉浮,故聊作文一篇,生则驱邪,死则谢后世。
吾尝闻兄偶遇鹰抓羊,便有此念头。
鸦兄好不糊涂!先者,鹰本天生食地游者,利爪钢嘴君有之乎?其器不备,此君遭患第一原因也。
再者那鹰自鹫峰如天降陨石,君有如此之势乎,所谓力不足而强为之,不败则已矣,即败悔之晚矣。
君当思己之利,虑己之能,不可 妄自揣摩他人,做好分内之事亦足矣。
从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语言)看,主要有:
巧选句式,善用修辞
行文中,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
同时,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它
可以百川汇海,激清澎湃;也可以轻风拂琴,嘤嘤成韵。
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
写人状物,可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
巧选句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
《斜风细雨不须归》(2006浙江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06福建省)、《草色遥看近却无》(山东省)都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古诗句,给文章增色不少。
妙语连珠,凸现睿智
作文语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蕴”。
也就是要做到语句内涵丰富、深刻,且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富于暗示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即“意不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
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要写哲理句。
哲理句,内涵丰厚,点题明旨,精辟蕴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令人遐思迩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怎样写哲理句呢?或者说怎样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蕴呢?其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写景状物、写人叙事,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以此来反映考生对事物的某种态度、体验和情感,充满辩证法和人文精神。
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月圆是画月缺是诗》题目本身就是哲理之句,韵味无穷。
2006山东高考作文《美,距离的忧伤》有精彩的一段: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摹拟文言,借用古体
如2003年高考作文《吊屈原赋》,从文体看采用“祭文”的形式,又符合“赋”这一文体要求,别具一格,新颖独特。
而且,全篇采用文言的写法,几乎无错,令人耳目一新。
全文巧妙地借用或者化用课本中的故事、名言,作为自己文章的内容,而且,标题借用古文题目,颇具匠心。
纵观全文,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失为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
2006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的语言颇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2006河北高考满分作文《祭乌鸦文》更是由人及鸟,极尽比拟之能事。
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使用,有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神似”与“形像”。
无独有偶,同样是河北考生写出了《刘备诫子书》这样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