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的统计分析 (2)
中考语文考题讲解——图片、图表、漫画 解题技巧你会吗?
![中考语文考题讲解——图片、图表、漫画 解题技巧你会吗?](https://img.taocdn.com/s3/m/2a79c308fad6195f312ba6a1.png)
中考讲义语言文字应用·图片、图表、漫画教学目标会做图片、图表、漫画类型习题。
能通过读图捕捉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学习内容知识梳理一、命题热点当今时代,被人们称之为读图时代。
浏览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时会看到图表、图片、漫画类题目。
图表所选材料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尤其以调查表居多,如台州卷的“废旧电池回收”的问卷调查,苏州卷的“中小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泸州卷的“近三年市民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株洲卷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状况调查等。
读图材料涉及图徽、新闻、历史画面、漫画、招贴画等,材料鲜活,时事性强。
从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图表的类型主要有图片(人、物、景)、图标(徽记、标志)、漫画、表格等;从命题解题角度可分为:常识类、概括说明类、信息筛选类、写作类、活动类等。
二、解题技巧1.图表题答题技巧(1)观察分析,捕捉信息。
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所有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
读图表时应特别注意两点:①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
可能是材料的重要之处,也可能是观点的源头。
②图表细节。
图表中的一些细节往往起提示作用。
(2)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3)文字表达,扣住要领。
①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
如表达方式转换题,题干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上图显示”“用文字表述出来”“确切表述图表的内容”等。
在表述时要有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要直接客观地反映图表包含的信息;而信息推断题的题干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该图表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
②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
一是句式的限制,用单句表达只能含有一组主谓宾成分,用复句要标明句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字数的限制,在表达时要注意年号和数字的规范。
思想政治必修2 第四课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思想政治必修2 第四课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390806dc02768e9951e738b1.png)
1.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这表明()A.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B.按劳分配是最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C.分配制度取决于财富增加状况D.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的认识。
材料分别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角度说明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分配方式也不同,由此可以得知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下表为某国有控股企业工程师税后收入(单位:元),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年度工资奖金企业分红专利其他投资合计2018年48000 15000 2000 15000 5000 85000 2019年50000 20000 3000 17000 3000 93000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C.其收入受国家政策变动因素的影响D.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解析:从某国有控股企业工程师税后收入的构成可以推导出,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工程师的收入受国家政策变动因素的影响,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D3.从分配角度看,下列有助于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举措有()①改革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②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③降低创业成本,有效激发社会投资活力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差距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差距,这些都有利于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②④符合题意;收入分配公平不是均等化,①错误;降低创业成本,有效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与实现社会公平之间没有直接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B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8e5fd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4.png)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单选题(共50题)1、从调查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以反映调查总体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
这种调查方法是()。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答案】 C2、投人产出表的第I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A.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B.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C.各产业部门提供给某个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D.各产业部门生产中消耗某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答案】 A3、房屋拆迁活动属于()。
A.物业管理B.房地产中介服务C.其他房地产活动D.房地产开发经营【答案】 C4、常住人口是指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以上的人口。
A.3个月B.6个月C.9个月D.12个月【答案】 B5、就业人员应符合在调查周内为取得报酬或利润必须从事()的劳动条件。
A.1小时以上B.2小时以上C.8小时以上D.40小时以上【答案】 A6、在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不属于按用途划分的消费支出类别是()。
A.交通通信B.房屋购置C.衣着D.医疗保健【答案】 B7、某工业企业2012年有关资料如下:2012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1、2季度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均为50人,3季度平均人数80人,4季度平均人数60人;发放从业人员计时、计件工资120万元,奖金、津贴30万元;福利费支出3万元。
A.50B.60C.70D.80【答案】 B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总产值计算原则的是()。
A.“工厂法”原则B.成本法原则C.工业生产的原则D.最终产品的原则【答案】 B9、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是按照()划分大中小微型企业的。
A.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B.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C.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D.资产总额【答案】 A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转移性收入范围的是( )。
A.政策性生活补贴B.住户之间的实物馈赠C.政策性生产补贴D.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答案】 B11、我国农业普查每()年进行一次。
居民收入调研报告怎么写5篇
![居民收入调研报告怎么写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650f3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a.png)
居民收入调研报告怎么写5篇居民收入调研报告怎么写(篇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发展战略上长期实行重工抑农、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是日前城乡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建立工业化体系,在当时财力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只能采取剥夺农业的方式,长期运用工农产品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来积累资金,扶持工业的发展。
同时还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迁入城市,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迅速拉开了城乡差距。
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还存在于:当我国工业化体系建立之后,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重工抑农、以农补工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对农村和农民的掠夺采取了新形式。
如在城镇发展中,低价征用农村工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廉价占用上地资源途径,剥夺农民收入每年达几千亿元,20__年,各级城镇政府从上地一级市场获得收入1318亿元,企业从上地二级市场获得的收入高达7178亿元,从征用上地剥夺农民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剪刀差’。
直到20__年,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后,加之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才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缩小的情况。
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还是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首先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生产领域,生产同种商品的众多生产经营者中,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其生产的商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发财致富;其生产的商品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得不到正常利润,甚至亏损和破产,沦为贫困者。
在流通领域,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不应求,其产品价格就上涨,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求平衡,则可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过于求,其产品价格就会下降,甚至卖不出去,生产者就得不到正常利润,甚至亏损或破产,沦为贫困者。
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数据专题报告2018版
![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数据专题报告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54ebef680203d8cf2f241c.png)
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数据专题报告2018版前言本报告针对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数据专题报告对关键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权威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
相信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数据专题报告能够帮助机构和个人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第一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现状概况 (1)第二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指标分析 (3)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 (3)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 (3)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比重统计 (3)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4)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4)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5)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5)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指标分析 (7)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 (7)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重统计分析 (7)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8)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8)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9)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9)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指标分析 (11)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11)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比重统计分析 (11)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12)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13)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指标分析 (15)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 (15)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比重统计 (15)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16)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17)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指标分析 (19)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 (19)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 (19)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重统计 (19)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20)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20)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21)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21)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现状统计表 (1)表2: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表 (3)表4: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比重统计表 (3)表5: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表 (4)表6: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表 (5)表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表 (7)表12: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重统计表 (7)表13: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表 (8)表14: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表 (9)表16: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比重统计表 (11)表21: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 (12)表22: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 (13)表24: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表 (15)表28: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比重统计表 (15)表29: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 (16)表30: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 (17)表32: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表33: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表 (19)表36: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重统计表 (19)表37: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 (20)表38: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 (21)表40: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22)第一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现状概况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7年):表1: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现状统计表第二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指标分析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表2: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表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现状统计表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比重统计分析表4: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元)占总值比重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5: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表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6: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9: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指标分析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表10: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现状统计表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重统计分析表12: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元)占总值比重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13: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表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14: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15: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16: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17: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指标分析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表18: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现状统计表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比重统计分析表20: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元)占总值比重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21: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22: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2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24: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25: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指标分析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表26: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表2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现状统计表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比重统计分析表28: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元)占总值比重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29: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30: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3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32: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33: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六节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指标分析一、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表34: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表35: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现状统计表三、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重统计分析表36: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元)占总值比重四、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37: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38: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表39: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40: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41:新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b6d72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1.png)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以上。
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
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
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倍。
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
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https://img.taocdn.com/s3/m/e877e35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1.png)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收入中,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的部分。
可支配收入是判断一个城镇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等几个方面。
首先,工资薪金收入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城镇就业,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等就业机会增加的背景下,工资薪金收入成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劳动所得,居民可以覆盖日常生活的开支,并有一定储蓄能力。
其次,经营净收入也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来源之一。
城镇居民中有一部分经营者通过经商、创业等方式从事个体经营活动,通过销售商品获得一定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被视为可支配收入的来源,用于个人消费和个体经营活动的扩大。
另外,财产净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
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等金融投资收入以及房屋出租、土地征收等固定资产收益。
这类收入通常来源于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和资产,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其消费水平。
最后,转移净收入是由于转移支付、社会救助等因素而形成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
转移支付是政府为了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目标,通过向城镇居民提供社会保险、医疗补贴、养老金等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综上所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的多元化来源,包括工资薪金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体现了城镇居民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发展水平。
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实现城镇居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才能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总体状况
![2009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总体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9df4ab4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7.png)
2009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总体状况目录一、2009年居民收入总量及增长 (5)1.1 2009 年居民总收入增长9.8%,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51.2居民总收入增幅接近于GDP增幅 (5)1.3居民总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GNI)的45.3% (5)二、2009年居民收入来源的变化 (6)2.1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主要特点 (6)2.2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主要特点 (6)三、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7)3.1城乡居民收入总量比较 (7)3.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 (7)3.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 (7)四、当前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4.1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8)4.2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8)4.3政府调节收入力度不够 (8)五、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9)5.1 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状况 (9)5.2 2009年城镇居民总收入增长特点 (9)5.2.1工薪收入稳步增长 (9)5.2.2 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 (10)5.2.3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10)5.2.4转移性收入继续增长 (10)5.3 城镇居民总收入来源构成 (11)5.3.1 2009 年城镇居民总收入来源构成 (11)5.3.2 城镇居民总收入来源构成的变化 (11)5.3.3 城镇居民总收入构成的地区分布 (11)5.3.4 五等分不同收入组的来源构成 (11)5.4 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2)5.4.2 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12)5.4.3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内部收入差距略有加大,东部收入差距最大 (13)六、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13)6.1 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13)6.1.1 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速回落 (14)6.1.2 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幅“十五”最高 (14)6.1.3 工资性收入首次突破千元 (14)6.1.4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14)6.1.5 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长 (14)6.1.6 农民税费负担继续大幅度下降 (15)6.1.7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 6.2 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构成 (15)6.2.1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所占比重上升 (15)6.2.2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占比重下降 (15)6.2.3 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15)6.2.4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16)6.3 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状况 (16)6.3.1 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量减少 (16)6.3.2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增加 (16)6.3.3 扶贫重点县、西部开发12省是农村贫困的主要集中地 (16)6.4 2009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 (17)6.4.1 2009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速度有所加快 (17)6.4.2 低收入与高收入农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176.4.3 地区间(三大经济地带)收入差距略有扩大 (17)6.4.4 大部分省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18)6.5 影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18)6.5.1 农村居民增收难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18)6.5.2区域内收入分配差距是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主要来源 (18)6.5.3 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日益突出 (18)6.5.4 不同类型农户群体内部收入分配差异形成原因不同 (19)七、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19)7.1 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19)7.2 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构成 (20)7.3 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状况 (21)7.4 2009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 (21)7.5 影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22)八、2009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状况 (23)8.1 全国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及变化趋势 (23)8.2 分经济类型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及变化趋势 (24)8.3 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的原因分析 (25)九、2009年居民金融资产状况 (26)9.2 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分析 (27)9.3 居民金融资产的地区和城乡分布 (28)9.4 如何看待当前收入分配对居民金融资产的影响 (29)一、2009年居民收入总量及增长2009年,我国居民收入总额为83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8%。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3c100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8.png)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愈加突出,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扩大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城镇化报告(2019)》指出,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比上年增长8.7%。
但同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持续存在,Gini系数持续在高位运行,远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因此,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揭示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对于推动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 研究目的(1)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趋势。
(2)探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
(3)提出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2.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探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对于了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推动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具有以下意义:(1)促进城乡居民融合发展。
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发展,少数民族以及贫困地区的居民也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2)拓展居民收入来源。
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收入构成,寻找新的增收点和机会,对于缓解收入不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3)推进社会公平和谐建设。
透明、公正和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机制是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石,本研究的政策建议能够对现有的收入分配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城镇居民收入构成分析。
(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分析。
(4)提出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详细查阅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政府报告、行业数据、社会调查等,深入了解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
(2)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其构成对分区域、行业、职业、性别等条件的影响。
2023年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
![2023年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51053c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d.png)
2023年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2023年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一、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关于2023年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的详细分析报告。
通过对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进行细致研究和整理,旨在为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以下将对该报告的各个章节进行具体介绍。
二、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报告和调查数据。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档所涉及的数据。
三、社会经济背景在2023年,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持续快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收入分配不均、消费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都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产生了影响。
四、城镇居民收入情况分析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具体分析2023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情况。
包括总体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和分析,以及对不同行业、地区等因素对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
五、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分析本章节将对2023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包括总体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品类等方面的数据和分析,以及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进行研究。
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在本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包括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相关性、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七、政策建议根据对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包括收入分配调整、消费引导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以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良性发展。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格、图表和调查报告等,详细附件请参阅相关附件文档。
法律名词及注释:1-收入分配不均:指社会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配不平等现象。
2-消费结构:指居民在消费中各种消费品的比例和结构。
3-良性发展:指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都具有积极影响的发展。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在线形考(第一至四次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pptx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在线形考(第一至四次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pptx](https://img.taocdn.com/s3/m/cf8f4db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1.png)
⑴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⑷出口1200亿元;
⑸进口1060亿元;
⑹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本次作业的说明:
(1)本次作业以非实时网上讨论(课程论坛发帖)的形式进行,可在上述讨论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讨论;主要发言字 数为800字左右。
(2)任课老师根据发帖内容进行成绩评定。
选题:(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相 比较,它们之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 在线形考(第一至四次形考任务)试题及答
案
国开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在线形考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4月;适用于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第一次形考任务
试题及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非实时网上讨论
(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答: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 鉴附录2-1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按20
08年世界各国GDP总置非名,中国已经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第三。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330中国人均GDP只有约3313美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00位之后。其实,所谓的世界经济排名,指的仅 仅是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这种按规模排名是不能真正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它所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影响。因 此,不能以排名就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了,目前的中国充其量是一个经济大国。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来源的因子分析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来源的因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0ca22e58fb770bf78a5549.png)
维普资讯
《 统代经济》 0 8年 第7卷 第4期( 第8 期 ) 0 总 6
各地 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来源的 因子分析
王叶超 , 王远 清
( 林 工学 院数 理 系,广西桂林 桂
摘
5 101 40 4
要 : 文 以全 国各 地 区城镇 居 民平 均每 人 家庭 收 入 来 源为 研 究 对 象 , 取 4项 收 入 来 源 为 指标 , 用 因子 分析 , 成 分分 析 和 本 选 应 主
Ab ta t Ba e o h a e a e n o s u c o n p r o , k n s f n o w r S lc e ,n u i g r c p l c mp n n s r c : s d n t e v r g ic me o r e f o e e s n4 id o ic me e e ee td a d sn p n i a o o e t i a ay i a d cu tr a a y i meh d ,t e p ro s mu t a a e t t t a a ay i s ma eT e r s l s o a b is d s n t e — n l ss n l se n l s to s h e s n l s l v r t s i i l n ss wa d .h e u t h w t t o vo it c x i i a sc l s h i
1 2 7 2.9
2 7 . 576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报告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1c3d23c67ec102de2bd89ac.png)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报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收入分配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21世纪以来,云南省国民收入获得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呈现出扩大之势。
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背道而驰。
因而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不断变化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年收入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比例一、问题的提出收入分配是整体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其运行状况良好与否,不仅影响整体国民经济能否稳健快速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尤其是居民辛勤的体力和脑力投入是否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只有合理的回报才能激发居民积极协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
二、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我们发出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具体如下:事业单位20份,党政机关16份,企业45份(其中:私有企业17份),个体工商户19份。
整个问卷调查覆盖面比较广,且具有代表性。
1.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情况。
(1)个人收入水平。
据调查数据测算,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主要集中在年收入[10000元,35000元]这一区间。
其中年收入在10000元~20000元所占的比重为28%,20000元~35000元所占的比例为33%,超过调查对象数量的一半。
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008年云南省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4952元,低于当期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而根据“贫困线”的计算方法:用适量的饮食费用除以恩格尔系数,可得出云南省的贫困线为18798.96元,根据居民年收入分布情况和以上两项数据,我们将年收入5000元一下定义为困难居民,5000元~10000元为低收入人群,10000元~20000元为中低收入人群,20000元~35000元为中等收入人群,35000元~100000元为中高收入人群,100000元~200000元为高收入人群,200000元以上为最高收入人群。
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
![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https://img.taocdn.com/s3/m/70920cab284ac850ad02425a.png)
SPSS统计分析案例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
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
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
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6b7df2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b.png)
00164 劳动经济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859215e009581b6ad9ebc7.png)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王月红摘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中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较为明显。
在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对于经济发展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在2020年要求城镇居民收入翻番,通过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来适应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问题。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得出,在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普遍存在消费增长潜力不足的情况,为了有效改善消费结构就要通过释放潜在的消费潜力来解决消费增长速度慢的问题,加快消费结构快速转型升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消费增长提供创新性发展环境,在消费结构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的影响因素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对分析统计中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由于相关的收入指标是通过普查得出的,对于进一步反映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情况有着较高的可参考性和依据性,相关结构指标和参数的变化,是充分反映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收入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拉动城镇经济快速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和城镇经济发展增长形成良性的互动。
应该通过收入结构方面的多元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增长,为城镇经济生产建设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提供较大增长空间。
同时在进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中,应该进一步对分析中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发掘,在选取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应该对影响分析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集中的抓取并,进行集中的归类处理,将影响因素中重要的影响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取。
对于影响因素中对本次统计分析不重要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的统计分析 (2)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的统计分析 (2)](https://img.taocdn.com/s3/m/fbbc9cb865ce0508763213d1.png)
经济水平较第一类城市发展缓慢。
表5
聚类成员
案例号 1
地区 北京
聚类 1
2
天津
1
3
河北
2
4
山西
2
5
内蒙古
2
6
辽宁
2
7
吉林
2
8
黑龙江
2
9
上海
1
10
江苏
1
11
浙江
1
12
安徽
2
13
福建
1
14
江西
2
距离 4497.949 3529.478 50.154 74.558 2966.475 3047.979 255.595 2933.227 8028.309 3285.051 2027.949 584.023 5006.677 657.510
表6
解释的总方差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成份 合计
方差 的%
累积 %
合计
方差 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 的%
累积 %
1
2.017 50.418 50.418 2.017 50.418 50.418 1.708 42.711 42.711
2
1.309 32.725 83.142 1.309 32.725 83.142 1.617 40.432 83.142
3
.435 10.886 94.029
4
.239 5.971 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解释的总方差,我们通过表6初始特征值可以看出只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所
以提取前两个公因子,提取平方和载入显示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
SPSS统计分析报告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地统计分析报告)
![SPSS统计分析报告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地统计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7cf2c74b73f242336c5ff4.png)
合用标准文案SPSS统计解析案例专业:经济学姓名: 000学号: 00000000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近来几年来 ,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 , 经济睁开速度加快 , 居民收入牢固增加 , 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所、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推行“刺激花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加〞经济政策的影响下 , 全国居民的花销支出也激烈增加 , 花销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 花销结构不合理现象获取了必然程度的改进。
本文经过相关数据解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花销表现丰饶型、娱乐教育文化效劳类花销爬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花销结构的横向解析第一 , 食品花销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
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过分悬殊, 城镇最低收入户方才解决了饱暖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依照恩格尔系数的议论标准早已到达了丰饶型, 甚至凑近最丰饶型。
第二 , 穿着花销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 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 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
穿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加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 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穿着花销的引申。
随着收入的增加, 穿着支出比重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事实上 , 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饰业的睁开水平下, 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必然限度的, 而且居民对穿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量膨胀的, 即使收入水平连续提升, 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率用于购置服饰用品了。
第三, 家庭设备用品及效劳、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效劳和杂项商品与效劳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 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和改进。
第四 , 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升表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这是由于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定支出, 无论居民生活水平上下, 都要将必然比率的收入用于保持自己健康, 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 , 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 , 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样行业、不同样系统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异, 所以不同样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异不大。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5ffe363169a4517723a31b.png)
课程设计论文学院: 理学院专业: 统计学课程名称数据分析与统计建模课程设计题目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队号学生姓名吴健健学号1408064152 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1408064120 学生姓名杨淼学号1408064129 学生姓名于明洋学号1408064140 指导教师2017年6月摘要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摘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反映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研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我国经济建设、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地区与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参差不齐,省情差异较大。
因此为方便分析,首先选取指标对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进行Ward法聚成三类,从每一类中选取出一个典型代表省市。
然后查阅资料,选择影响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并截取2000-2011年数据,对每一个典型省市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发现自变量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多次尝试最终采用岭回归。
用R语言计算广义交叉验证法得出的岭参数,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岭回归的主观性,再带入到spss中进行岭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对方程以及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然后将2012年的指标数据带入回归方程与真实值进行比较,误差很小,说明方程较好。
随后采用GM(1,1)模型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两种方式的预测。
第一种是直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预测,与2012年真实值比较;第二种是预测2012年因素的值,带入回归方程中得出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并与真实值比较,两种方式拟合精度都很好。
最后得出。
目录1.引言 (I)1.1背景及意义 (I)1.2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I)2.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 (II)2.1模型准备 (II)2.1.1 名词解释 (II)2.1.2基于离差平方和法的系统聚类法 (II)2.2我国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聚类分析 (III)3.因素分析与预测 (IV)3.1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的选取 (IV)3.2模型准备 (V)3.2.1多元线性回归 (V)3.2.2岭回归 (VII)3.2.3 灰色预测的(11)GM模型 (VIII),3.3对典型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XII)3.3.1 对甘肃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XII)3.3.2 对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XVII)3.3.3 对北京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XX)3.4对典型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XXVI)3.4.1 对甘肃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XXVI)3.4.2 对广东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XXIX)3.4.3对北京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XXXI)4.结论 (XXXIV)论文中的公式 (XXXIV)1.引言1.1背景及意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6
解释的总方差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成份 合计
方差 的%
累积 %
合计
方差 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 的%
累积 %
1
2.017 50.418 50.418 2.017 50.418 50.418 1.708 42.711 42.711
2
1.309 32.725 83.142 1.309 32.725 83.142 1.617 40.432 83.142
表4 残差统计表
残差统计量a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 偏差 N
预测值
18731.8574 43712.1250 25531.8051 6342.34393
31
标准 预测值
-1.072
2.866
.000
1.000
31
残差
-1049.5614 808.72717
.00000 391.09310
31
0
标准 残差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居民收入的来源及各个收入来源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情况,有利于:一、找出在居民收入来源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保持稳定的增长;二、 得到各个收入来源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情况,其影响最大的给予支持;三、根据我 国各省会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不同,对省会进行排名;四、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 的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经济水平较第一类城市发展缓慢。
表5
聚类成员
案例号 1
地区 北京
聚类 1
2
天津
1
3
河北
2
4
山西
2
5
内蒙古
2
6
辽宁
2
7
吉林
2
8
黑龙江
2
9
上海
1
10
江苏
1
11
浙江
1
12
安徽
2
13
福建
1
14
江西
2
距离 4497.949 3529.478 50.154 74.558 2966.475 3047.979 255.595 2933.227 8028.309 3285.051 2027.949 584.023 5006.677 657.510
表2
表3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1)最终的模型表达式为:可支配收入=1046.089+0.835*工资性收入+0.917*
转移性支出+1.090*经营净收入+1.110*财产性收入; (2)最终的模型拟合优度较好,修正后的样本可决系数为0.996,接近于1; (3)模型中各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 (4)在得出的模型中“工资性收入”的回归系数较小,说明“工资性收入”
3
.435 10.886 94.029
4
.239 5.971 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解释的总方差,我们通过表6初始特征值可以看出只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所
以提取前两个公因子,提取平方和载入显示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
50.418%,前两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总和共占83.142%,可见提取前两个公因
综合得分=FAC1_1 * 0.42711 + FAC2_1 * 0.83142,这一变量将代表这个城市的居
民可支配收入的综合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地区 浙江 福建 广东 上海 江苏 云南 湖南 山东 北京 全国 辽宁 内蒙古 江西 广西 海南 安徽 重庆 贵州 四川 天津 河南
没有明显偏离正态性假设,因此可以认为回归模型是恰当的。
图3
图4 2.2 聚类分析
利用 K—均值聚类法,通过表 5 可以看出把所有的城市分为两类,其中“北
京”、“天津”、“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分为第
一类,其余的各市分为第二类,充分说明了第一类成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
说明他们的经济结构相似,属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地区,然而其他几个地区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的统计分析
摘要 本文采用 2014 年我国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来源的统计数据,首先利用 基本的饼图和条形图分析各收入来源所占比例和各城镇收入水平的比较,得到在 四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最多,财产性收入最少,说明我国居民渴望稳定的收 入,同时得出我国北上广等几大城市居民收入较高,而其他几所城市居民收入相 对较低;然后运用回归分析得出可支配收入与各收入来源之间的回归关系,得到 回归模型,得出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影响较大,工资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影响较 小;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把所有的城市分类,得到收入比较高的几个城市和其他各 个城市的区别;最后对各地区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综合得分对各城镇进行排 名,比较各城镇居民的收入情况,通过分析可知我们在坚持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的同时,适当增加财产性收入。 关键字 可支配收入 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24% 3%
64% 9%
图1 通过图 2 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的所有城市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 福建和浙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前,而其他各城市的居民收入则比较 低,这说明了在我国众多城市中北上广等几个城市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迅速, 居民收入普遍偏高,其他几个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坚持发 达地区更加发达,不富裕地区加大发展力度,适当政策倾斜。
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由于这两类收入比较稳定不容易变动,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
“确定性收入”,第二主成分包括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由于这两类收入容
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人为因素等,因此可将这部分收入命名为“变动性收
入”
表8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成份
1
2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530 -.105 -.013
27
陕西
2
328.180
28
甘肃
2
3565.414
29
青海
2
3031.652
30
宁夏
2
696.862
31
新疆
2
2656.422
2.3 因子分析
我们通过回归分析已经得出了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回归方程,
初步判定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影响较小,财产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较
大,说明在居民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比较稳定,除非发生重
-2.498
1.925
.000
.931
31
a. 因变量: 可支配收入
表4给出了回归分析的残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预测值及标准化的预测值、
残差及残差预测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和样本数。这些数据中无离
群值,模型比较符合要求。
除了分析残差统计外,还可以直接做出标准残差的直方图和正态P-P图来观
察其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模型的残差较好地服从正态分布,
大意外,否则工资性收入不会大起大落;但是财产性收入虽然在可支配收入中占
据很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不确定性是其对可支配收入影响比较大。同时通过
聚类分析我们把我国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几个城市分为一类,同时把其余的分为
一类,一目了然。
因子分析时我们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对构成可支配收入的各个变量提取公因
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然后再对各个城市进行排名。
15
山东
2
5733.908
16
河南
2
132.162
17
湖北
2
376.233
18
湖南
2
883.798
19
广东
1
2733.001
20
广西
2
775.186
21
海南
2
398.712
22
重庆
2
2685.935
23
四川
2
162.559
24
贵州
2
1863.117
25
云南
2
705.335
26
西藏
2
2506.842
其中工资性收入是拉动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 年以来由于国
家政策的原因使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加大,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城镇居民就业观念的转变,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 大,个体经营活跃,经营性收入增速加快,经历了 2007 年的大牛市至今经济的 快速发展,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居民家庭收入的日益增加及证券市场的复苏使我 国居民的投资热情高涨,使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 1.2 研究目的
子足够代替所有的变量。
表7
旋转成份矩阵a
成份
1
2
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926 .907 .021 .168
.008 .191 .895 .882
提取方法 :主成份。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
旋转法。 a. 旋转在 3 次迭代后收敛。
通过旋转得分矩阵表7我们能很容易的看出第一主成分包含两方面,转移性
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较小,比较符合我国居民的基本情况,大部分居民工作稳定, 收入基本维持居民日常生活;然而“财产性收入”的回归系数较大,说明“财产 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较大,对于我国居民来说“财产性收入”来源于投 资理财所获得的偶然性收入,在很大范围上影响了可支配收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居民生活水平有了 很大提高,但是工资性收入增加了,却在本质上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不大,关键 是财产性收入,只有财产性收入的真正增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可支配收入。因此 国家应该支持经融行业的发展,提出以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对于改 善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