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7)[49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防守》中的主人公卢金难以融入学校和社会,他在象棋世界的搏杀和防 守中无法自拔,最终不堪其扰,跳楼自杀。
○ 《绝望》中生意失败的赫尔曼为骗取高额的保险费,走火入魔般 认定流浪汉费利克斯与他体貌相似,于是便把费利克斯当作他的替身, 精心策划、实施了对费利克斯的谋杀。
○ 《贵族女人》中玛萨为了得到丈夫德瑞尔的财产,与情人弗朗兹合 谋要杀死丈夫。他们计划了多个方案,想象着德瑞尔的多次死亡,但他们在 即将得手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最后,玛萨在精神狂乱中死去。
纳博科夫童年和少年时代:从贵族家族的庄园里无忧无虑、富裕安适的生 活巨变为全家惶惶不安的逃亡之路;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一切都成了泡影”。
• 纳博科夫的深层创作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人类生存无常的感受
• 纳博科夫曾指出,他的作品都是 “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 动的震波”。
○ 故国和家园的丧失,个人生活的破碎,流落异乡的孤寂,使纳博
• 人类的生活像飘忽茫然的梦,人们本以为不可能的或从未意料到 的事情却突然变成现实。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随时都会在 莫名的力量的无情辗轧下成为碎裂的渣滓,并不可抗拒地随着时 间的陀螺消失在空洞的混沌中。
○ 流浪期间,纳博科夫带着阴郁落寞的心绪看待欧洲,始终与西欧 社会有着隔膜
在他的笔下,俄国是一个由森林、河流、阳光和蝴蝶组成的诗意盎 然的世界,犹如光芒四射的天堂一般;而西欧则显得阴暗怪异、寒冷 肮脏,到处堆满腐臭发霉的垃圾
了一个俄国流亡者的形象。
• 虽然俄国流亡者生活在被故国和定居地排斥的 “孤岛”上,体 会着身处他乡的窘迫紧张与惶然不安,但他们极力摆脱日益虚幻 的故国回忆,也不再为适应周围环境而苦Biblioteka Baidu,而是转向对生命与 死亡的思考。
• 塞巴斯提安的弟弟对哥哥的生命轨迹的探寻,旨在从哥哥那里得 到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启迪。
• ○ 所以,西欧时期纳博科夫的创作主题:人与欲望和痴念之间 的徒劳无果的斗争,现实之 “我”与幻想之 “我”的纠缠使人 类精神走向混乱和崩溃
○ 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主题:探寻自我,立足于人类普遍生存境遇 的层面,表现人类生存的孤独感和精神无所归依的漂泊感
○《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提安·奈特是个流亡欧洲的俄国作家,后来死于心脏病。重塑
科夫展开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
俄国社会现实的巨变,使纳博科夫体会到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 和微不足道,人只是 “寻常自我的渣滓……仅仅是一个升华了的本体 的残余”
•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裂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 恒之间。”
• 纳博科夫在震惊中感到生存的茫然,他曾说:“我自己命运中的 断裂在回忆中给了我一种眩晕的快感。”
• 博科夫笔下的西欧人反常怪癖、不可理喻,拜金,利己。
• 俄罗斯流亡者们难以融入西欧社会,他们将自己闭锁在狭小的阁 楼、破败的旅馆、逼仄的房间里,精神萎缩,颓靡。
○ 社会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使纳博科夫在创作中就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
的情感与欲望,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激情和恣意狂放的幻想
○ 博科夫把自己比作歌唱的神鸟西林,要在写作中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而且他不愿沉溺在对以往惨淡经历的回忆中,而是要书写人类的梦幻并寻求精神 的自由。
○ 《洛丽塔》 一旦人们要把梦幻中的天堂在现实中复制出来,天堂就有可能转化为罪恶的深渊。
○ 身处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涯,这使始纳博科夫终被 “如迷乱的蝴蝶被释放于异 域,在错误的维度上,在陌生的植物之间”的心境所困扰。
○ 纳博科夫置身于周围的世界之外,观察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物。以独特的 穿透性的眼光,透过表象辨识出错乱的秩序和诡异的骗局,在所谓高雅和真实的 事物中参透庸俗和虚伪。
• 纳博科夫强调,还乡成为作家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永不中止的 梦——回归内心的精神天堂。
○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 “反地界”的地方,“地界”充斥 着专制独裁和战争杀戮,但 “反地界”中却有着弥漫着浪漫气息和充满着童话色彩的阿尔迪斯 庄园。
作家虚构了一个超然尘世的天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如双性同体般的灵魂契合。 然而纳博科夫将 “反地界”设定为与 “地界”相对立的世界,而不是让 “反地界”取代 “地 界”,显然这传达出作家的另一重思考:现实和梦幻之间存在着鸿沟,这并非指天堂之美是现实 无法企及的,而是指天堂之美只能被保持在人类的梦幻中。
• 纳博科夫或许要表达的是:每一个人都是追寻自我和思考生存的 “塞巴斯提安·奈特”
○ 将俄罗斯流亡者的怀乡主题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融合
○ 《普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不适应感以及对污浊庸俗的美国商业文化 的反感:
《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是一位在美国谋生的俄国老教授,他在一家学院 里教俄语课程。与妻子离婚后,他孑然一身,居无定所,常常住在旅馆、公寓或 别人家中。他努力适应美国生活,但陌生的环境让他吃尽苦头。他常受到同事的 嘲弄,随时面临失业的可能。他在困顿孤寂中回忆故国的往事,并钻进俄国古典 文学中寻求寄托。
第三讲 纳博科夫与 《洛丽塔》
○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2.《洛丽塔》:一部揭示围困人类的 “栅栏”的作 品 ○ 3.《洛丽塔》中艺术的自由游戏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纳博科夫曲折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 堡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法语和英语。
• “纳博科夫在 《尼古拉·果戈里》中坦言,他要探索更美好的事情: “在这超尘绝俗的艺术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强者或谴责强者 之类的事,它诉诸人类灵魂的隐秘深处,彼岸世界 的影子仿佛无名 又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
• “另一世界”:“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即人类心灵深处涌动着 活跃着的情感和幻想。
• 所以,西欧时期的纳博科夫,创作很少涉及流亡主题,民族色 彩也很淡。他的作品一般不进行现实的指涉。
○ 纳博科夫发现,人们在幻想中不断制造自身的影像,并以影像之 “我”
取代现实之 “我”,最终将在幻想世界中无数捉摸不定的影子的追逐下走向毁 灭。
○《黑暗中的笑声》中的欧比纳斯在情欲的支配下变得盲目愚昧,虽然深知 受尽欺骗和背叛,却无法摆脱情欲。
○ 《绝望》中生意失败的赫尔曼为骗取高额的保险费,走火入魔般 认定流浪汉费利克斯与他体貌相似,于是便把费利克斯当作他的替身, 精心策划、实施了对费利克斯的谋杀。
○ 《贵族女人》中玛萨为了得到丈夫德瑞尔的财产,与情人弗朗兹合 谋要杀死丈夫。他们计划了多个方案,想象着德瑞尔的多次死亡,但他们在 即将得手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最后,玛萨在精神狂乱中死去。
纳博科夫童年和少年时代:从贵族家族的庄园里无忧无虑、富裕安适的生 活巨变为全家惶惶不安的逃亡之路;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一切都成了泡影”。
• 纳博科夫的深层创作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人类生存无常的感受
• 纳博科夫曾指出,他的作品都是 “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 动的震波”。
○ 故国和家园的丧失,个人生活的破碎,流落异乡的孤寂,使纳博
• 人类的生活像飘忽茫然的梦,人们本以为不可能的或从未意料到 的事情却突然变成现实。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随时都会在 莫名的力量的无情辗轧下成为碎裂的渣滓,并不可抗拒地随着时 间的陀螺消失在空洞的混沌中。
○ 流浪期间,纳博科夫带着阴郁落寞的心绪看待欧洲,始终与西欧 社会有着隔膜
在他的笔下,俄国是一个由森林、河流、阳光和蝴蝶组成的诗意盎 然的世界,犹如光芒四射的天堂一般;而西欧则显得阴暗怪异、寒冷 肮脏,到处堆满腐臭发霉的垃圾
了一个俄国流亡者的形象。
• 虽然俄国流亡者生活在被故国和定居地排斥的 “孤岛”上,体 会着身处他乡的窘迫紧张与惶然不安,但他们极力摆脱日益虚幻 的故国回忆,也不再为适应周围环境而苦Biblioteka Baidu,而是转向对生命与 死亡的思考。
• 塞巴斯提安的弟弟对哥哥的生命轨迹的探寻,旨在从哥哥那里得 到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启迪。
• ○ 所以,西欧时期纳博科夫的创作主题:人与欲望和痴念之间 的徒劳无果的斗争,现实之 “我”与幻想之 “我”的纠缠使人 类精神走向混乱和崩溃
○ 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主题:探寻自我,立足于人类普遍生存境遇 的层面,表现人类生存的孤独感和精神无所归依的漂泊感
○《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提安·奈特是个流亡欧洲的俄国作家,后来死于心脏病。重塑
科夫展开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
俄国社会现实的巨变,使纳博科夫体会到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 和微不足道,人只是 “寻常自我的渣滓……仅仅是一个升华了的本体 的残余”
•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裂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 恒之间。”
• 纳博科夫在震惊中感到生存的茫然,他曾说:“我自己命运中的 断裂在回忆中给了我一种眩晕的快感。”
• 博科夫笔下的西欧人反常怪癖、不可理喻,拜金,利己。
• 俄罗斯流亡者们难以融入西欧社会,他们将自己闭锁在狭小的阁 楼、破败的旅馆、逼仄的房间里,精神萎缩,颓靡。
○ 社会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使纳博科夫在创作中就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
的情感与欲望,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激情和恣意狂放的幻想
○ 博科夫把自己比作歌唱的神鸟西林,要在写作中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而且他不愿沉溺在对以往惨淡经历的回忆中,而是要书写人类的梦幻并寻求精神 的自由。
○ 《洛丽塔》 一旦人们要把梦幻中的天堂在现实中复制出来,天堂就有可能转化为罪恶的深渊。
○ 身处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涯,这使始纳博科夫终被 “如迷乱的蝴蝶被释放于异 域,在错误的维度上,在陌生的植物之间”的心境所困扰。
○ 纳博科夫置身于周围的世界之外,观察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物。以独特的 穿透性的眼光,透过表象辨识出错乱的秩序和诡异的骗局,在所谓高雅和真实的 事物中参透庸俗和虚伪。
• 纳博科夫强调,还乡成为作家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永不中止的 梦——回归内心的精神天堂。
○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 “反地界”的地方,“地界”充斥 着专制独裁和战争杀戮,但 “反地界”中却有着弥漫着浪漫气息和充满着童话色彩的阿尔迪斯 庄园。
作家虚构了一个超然尘世的天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如双性同体般的灵魂契合。 然而纳博科夫将 “反地界”设定为与 “地界”相对立的世界,而不是让 “反地界”取代 “地 界”,显然这传达出作家的另一重思考:现实和梦幻之间存在着鸿沟,这并非指天堂之美是现实 无法企及的,而是指天堂之美只能被保持在人类的梦幻中。
• 纳博科夫或许要表达的是:每一个人都是追寻自我和思考生存的 “塞巴斯提安·奈特”
○ 将俄罗斯流亡者的怀乡主题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融合
○ 《普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不适应感以及对污浊庸俗的美国商业文化 的反感:
《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是一位在美国谋生的俄国老教授,他在一家学院 里教俄语课程。与妻子离婚后,他孑然一身,居无定所,常常住在旅馆、公寓或 别人家中。他努力适应美国生活,但陌生的环境让他吃尽苦头。他常受到同事的 嘲弄,随时面临失业的可能。他在困顿孤寂中回忆故国的往事,并钻进俄国古典 文学中寻求寄托。
第三讲 纳博科夫与 《洛丽塔》
○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2.《洛丽塔》:一部揭示围困人类的 “栅栏”的作 品 ○ 3.《洛丽塔》中艺术的自由游戏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纳博科夫曲折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 堡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法语和英语。
• “纳博科夫在 《尼古拉·果戈里》中坦言,他要探索更美好的事情: “在这超尘绝俗的艺术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强者或谴责强者 之类的事,它诉诸人类灵魂的隐秘深处,彼岸世界 的影子仿佛无名 又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
• “另一世界”:“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即人类心灵深处涌动着 活跃着的情感和幻想。
• 所以,西欧时期的纳博科夫,创作很少涉及流亡主题,民族色 彩也很淡。他的作品一般不进行现实的指涉。
○ 纳博科夫发现,人们在幻想中不断制造自身的影像,并以影像之 “我”
取代现实之 “我”,最终将在幻想世界中无数捉摸不定的影子的追逐下走向毁 灭。
○《黑暗中的笑声》中的欧比纳斯在情欲的支配下变得盲目愚昧,虽然深知 受尽欺骗和背叛,却无法摆脱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