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7)[49页]

合集下载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萧伯纳 第三节 劳伦斯 第四节 托马斯·曼 第五节 昆德拉 第六节 纳博科夫 第七节 海明威 第八节 索尔·贝娄 第九节 塞林格
2
第一节 概述
3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快速、锐气和新颖的表达模 式,实现了文学主潮的华丽转身,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延续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一、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他兼收并蓄地吸收马克思、尼采等人 的哲学思想和布莱克、易卜生等人的 艺术成就,确立了积极乐观的“创造 进化论”、针砭时弊的社会问题剧和 以反讽、悖谬及讨论见长的“萧伯纳 式”风格。
• 1925年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 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 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动的讽刺往往浸 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
萧伯纳
康拉德 高尔斯华绥 毛姆
戈尔丁
莱辛
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 法国文学
19世纪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的创作确立了现实主义的辉煌,随着20世纪 社会状况和审美观念的急剧变化,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已 经发生了很多变异。一是长河小说的涌现;二是描写空间的扩大。
罗曼.罗兰
纪德
杜伽尔
杜拉斯
最后伊莉 莎离开息 金斯,嫁 给了一直 追求她的 佛莱第。
二、最受观众喜爱的萧剧——— 《匹克梅梁》
• 《匹克梅梁》的情节引人入胜,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 多种解读,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关于人的社会身份问题。
✓首先,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社 会身份的差别。特权阶级与普通民众 在社会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区隔:一 方面表现为实在性的,主要指占有资 本或财产的多少;另一方面表现为符 号性的,即谈吐、举止、品位的差别。 萧伯纳在本剧中着意探讨的是身份的 符号性。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精品PPT课件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精品PPT课件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5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严密,创作方法 和艺术风格统一的文学思潮,虽然存在主义作家在探讨 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上有交汇的地方,但是 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手法运用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萨特 的哲学实质上是关于自由的哲学,因而在萨特创作的文 学中存在与本质、荒诞世界与自由选择是中心内容。加 缪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荒诞与反抗,而荒诞是他思想的核 心,反抗是在荒诞基础上的发展;加缪的这种哲学思想 在其许多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而西蒙娜·德·波伏娃 的思想则与萨特相同。她的作品总是把人存在的意义、 人生的选择、与他人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哲理思想同现实 生括结合起来,描写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困惑、追求和希 望。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胡景凯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1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 主义哲学,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 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 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 尔凯郭尔(1813~1855)。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 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 响之中孕育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 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4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 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 个满目创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 信仰、价值官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 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 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 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 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 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 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已的 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 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20世纪西方文学 PPT

20世纪西方文学 PPT

第二节 萧伯纳
1、生平及主要创作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英国20世纪杰出剧作家 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思想内容
❖批判讽刺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 会现实。 ❖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 ❖思考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人 性问题。
3、艺术特征
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 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2、思想特点及艺术特色
德莱塞 漫画
二、《美国的悲剧》
1、情节梗概及主要人物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成就的顶峰, “是对美国制度的一个控诉”。
2、艺术特色
❖ 将揭露“美国梦”的虚幻这一传统主题 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质朴无华的真实感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西方现当代自然科学成就 ❖ 物质的兴盛
三、艺术特色
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 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 它是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 的一种反拨,也显示了欧美文学在人文 观念上的新发展。
❖ 回到非理性状态 ❖ 对物质文明的反抗 ❖ “人道”、“理性”的否定与 复归
法国小说家、戏剧 家和散文家。
1915年,因“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 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 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 诺贝尔奖。
2、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
❖ 善于描绘个人的奋斗和思想探索历程。 ❖ “长河小说”
二、《约翰 · 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插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情节梗概及主要人物
2、艺术特色
传统与现代两重性
❖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 的复合式叙述。
❖在传统的“全知全能”的作者叙述中注 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意象的呈 现。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犀牛》的巨大成功使尤奈斯库真正声名鹊起,得到了评论家和 观众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也不断由小舞台走向大剧院,走向全 欧洲,走向全世界。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20世纪英国文学(课堂PPT)

20世纪英国文学(课堂PPT)
1
1.Historical Background
WW ( Word War One一战)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worker's movement. (经济萧条和工人运动) Irish nationalist movement (民族解放运动) WW (二战)
2
2.Cultural Background
3
Realism in 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 二十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改变了维多利亚时 期那种高雅温和的倾向,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 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的直面人生 的特点。
4
Modernism(现代主义)
11
Katharine Mansfield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 1888-1923
• Major Works: • Prelude《前奏》 • Bliss and Other Stories《幸福集》 • The Garden Party and Other Stories • 《园会集》 • 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 • 《鸽巢集》 • Something Childish and Other Stories • 《幼稚集》 • The Daughters of the Late Colonel《已故中校的女儿》 12
• Captain Courageous《勇敢的船长》
• Kim《吉姆》
8
Arnold Bennett(阿诺德 本涅特) 1867-1931
• Major works: • Anna of the Five Town《五镇的安娜》 • Clayhanger《克莱汉格》 • Hilda Lessways《希尔达 莱斯韦斯》 • These Twain《老两口》 • The Old Wives'Tale《老妇谭》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6)[70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6)[70页]
鼠疫的突然降临打乱了人们一成不变的生活秩序,死亡的肆虐令人不知所措。
“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地 不知所措。”
作家描写鼠疫的肆虐,实则在批判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与对人类生命的摧毁。
○ 世界并不像人类确信的那样属于人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陌生的
1.无可逃离的“围城”:人类生存的荒诞 ○ 荒诞为人类与世界发生联系时的必然遭遇:
人类和世界是独立的、互为异质的存在,对人类而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和谐融合的。
在 《鼠疫》中,世界仿佛蕴藏着一股人类无法抗衡的破坏性力量,随时会喷涌而出,无情地剿杀人 类生命,人类却只能听任世界的压迫和摆布。
4. 加缪在 《鼠疫》中表达出他以爱来建设人类社会的理想,并力图创造爱的艺术。
从本质上看,爱是对生命的守护,可唤醒人们生命的活力。人只有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才 能付诸行动,担负起保护自我与他人生命的责任。
从意义上看,爱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凝聚人类的力量, 对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邪恶力量进行抗争。
从目的上看,人们以爱为纽带联结起来,建构人们同仇敌忾、和谐共处 的人类共同体。
○ 爱的艺术与荒诞的艺术相对立
荒诞的艺术注重描绘个体对世界之荒诞的各种微妙感受,世界之荒诞似乎成为人们无法摆脱 的宿命。
爱的艺术是以最简洁、最朴素的方式,展现出人们从逃避畏惧鼠疫到积极应对灾难的精神历 程叙写人们从相互隔膜到彼此相爱的情感变化。
○ 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人们生活在 “围城”中,永远无法预知灾难的来临,只能被迫承受致命的浩劫。 人类只有对生活中的重重灾难毫不畏惧,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既然人类生存的荒诞是非历史的,那么反抗荒诞的行动也就贯穿在人类历史中。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新小说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新小说
“新自传”三部曲《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是罗伯格里耶所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 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
“新自传”呈现为一种体裁形式极为可疑,结构非常“松 散”的“混合”体。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读作小说、自传、 随笔、札记,甚至理论文集。
罗伯格里耶的“新自传”,把“我”的回忆和科兰特的 故事糅合在一起,把纪实和虚构熔为一炉,就从根本上改写 了游戏规则,扰乱了类型秩序,解构了自传体裁。
小说近14万字,描写旅行推销员马第 雅思到一个海岛推销手表的经历。上岛后, 他在寡妇勒杜克家的墙上,看见了一张酷 似女友维奥莱的生活照。照片拍的是这家 13岁的小女儿雅克莲。母亲告诉推销员, 这孩子正在悬崖边放羊。大约11点30分, 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从三岔路口驶向悬 崖方向。一个小时后,他再回到三岔路口, 重新逐家推销手表。第二天早上,人们在 悬崖下发现了小雅克莲赤裸的尸体。
✓再次,他有犯罪后的心理恐慌 和掩饰自己的举动。
✓最后,有人证、物证。
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有力的 证据反驳上述论证。
✓首先,有作案时间不等于作案。
✓其次,有性暴力臆想和变态性 心理,不等于性犯罪。
✓再次,在某地发生案件后,相 关的人即使没有犯罪也可能因产 生被怀疑的恐惧而掩饰自己的相 关行为。
✓最后,所谓人证、物证缺乏可 信度。
• 但新小说作家仍然有一些相近的美学追求与艺术个性。
二、“新小说”之“新”的表现
新小说是对小说本体的追求 新小说之“新”首先体现为一种文艺精神和小说观念的革新。小 说的本体性就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的那种特性,也就是小说 与其他文类不同的独立性表现。要体现小说的本体性,就要将小 说的潜在可能性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在内容上,新小说受到了 现象学的影响。在形式上,新小说也更注重小说形式的实验性。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表现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表现主义文学

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
卡夫卡独到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 悖谬与怪诞: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全部 真理,因为作为一个认识的主体,他必 须在真理之外,而真理也就因此而不完 全了。于是悖谬和荒诞就产生了。
✓ 寓意性与多义性:由于作品本身的复杂 和作者意识的隐晦而使得人们几乎不可 能破译它,这就必然导致作品的多义性。
2024/10/6
弗内斯:表现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尼采的活力论、马里内蒂的未来 主义、惠特曼的泛神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以及柏格森 的直觉主义。
理查德·谢帕德:与其说表现主义者是预言家,不如说他们是幻 想家——炸掉因袭而来的真实,打破在人心周围形成的硬壳,以 便给囚禁在里面的活力以不受约束的表现。
2024/10/6
表现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expressus”,具有“抛掷出去”、 “挤压出去”的意思。
作为一个现代术语,它最早出现于 1901年法语界,当时被用来指称业余 画 家 朱 利 安 ·奥 古 斯 特 ·埃 尔 维 在 巴 黎 “独立沙龙”展出的八幅作品,其总题 目就叫《表现主义》。
✓ 《美国》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面对的还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 《审判》中的约瑟夫·K的活动场所就缩小到大街上、走廊上和工地上了
✓ 《城堡》中的K进而被限定在客栈与村庄里
✓ 老光棍勃鲁姆费尔德便只能龟缩在自己的房间里
✓ 绝食大师更进一步,被关在铁笼里
“耗子王国”的歌手——
✓ 杂耍艺人的世界就是一根秋千
表现主义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卡夫卡 第三节 尤金▪奥尼尔
2
第一节 概述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盛于 20年代和30年代的德国、美国等国。表现主义最初萌 生于艺术领域,随后扩展并演变为文学运动。表现主 义艺术着重描述并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不是自 然界的客观事实,或基于这些事实的抽象观念。表现 主义强调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主义文学在戏 剧和小说方面成就最大。

二十世纪文学(共7张PPT)

二十世纪文学(共7张PPT)

艾略特的故事 《美国》《诉讼》《城堡》
►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荒原》:《死者葬仪》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火诫》
《美国》《诉讼》《城堡》
《雷霆的话》 如何区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文学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的难读 ►象征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
►如何区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艾略特和《荒原》
——无望的探寻
《荒原》:《死者葬仪》 《对弈》
《雷霆的话》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卡夫卡及其创作
► 悲剧喜剧化 ——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及其创作
► 舞台的象征化 ——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卡夫卡及其创作
► ——现代人的困惑
《美国》《诉讼》《城堡》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 贝克特《等待戈多》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如何区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火诫》
《水淹之死》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从何而来 ►为什么“垮掉” ►“垮掉”了什么 ►凯鲁亚克
《在路上》
《美国》《诉讼》《城堡》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主题 《火诫》

《水淹之死》
《对弈》

外国文学史课件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课件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三、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
• 3、未来主义
• 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 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未来主义要凭借非理性的直觉,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直觉 本能击碎理性的坚硬外壳,获得最充足的感应和想象的自由。
• 未来主义将文学艺术定位于对“现代感觉”的把握,主张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反对凝固刻板的理性,创建以“运动”为核心,充分展示速度、力量、音响、 色彩的新型美学;崇尚对运动着的客体的认识及对神秘未知的探索,力图从 剧烈的运动变化中寻找通向未来的昭示;主张依靠直觉、潜意识、排斥理性 的体验与想象,通过直觉体验奔突狂放的动感,捕捉瞬息万变的形态,为此 不惜破坏语言结构的完整性、规范性,以求刺激效应。未来主义不缅怀过去、 不崇尚自然,而是肯定生产力的发展,歌颂现代机械文明和都市生活。代表 人物有意大利的马里奈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 1、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
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 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和心理 逻辑来组织故事。 • 2、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 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 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 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 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 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 3、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心理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标点 都有很大创新。
• 二、套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结构,并沿用《奥德赛》的漂泊-归家主题。 作品标题原本拟定为《忒勒玛基亚》、《尤利西斯的漂泊》《回家》。英雄 主题与爱的主题的对比。作品中三个主人公布卢姆(精神上的父亲。乔伊斯 论布卢姆:"我全方位地观察他,因此从雕塑的意义上讲,他是一个全面的 人。但他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好人。" )、斯蒂芬(精神上的儿子)、 玛丽恩(代表整个女性,象征繁殖力和生命)分别对应的是尤利西斯、帖雷 马科、潘奈洛佩。

20世纪西方文学-PPT精品文档

20世纪西方文学-PPT精品文档
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 界与人之间关系视点的根本转变; 中西文化间的两种思维进路:和合学说与二元 分立 “人本主义”含义的变化 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 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 异化感日趋严重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 力图展示人类共同的命运,挖掘人类共同的本 质,要做整个人类的代言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西方文学的历史渊源
(1)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大量引用《圣经》典 故,作为创作题材。据统计,莎士比亚每部戏剧引 用《圣经》典故平均达14次; (2)密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 园》、《力士参孙》)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3)现代作家如王尔德、奥尼尔和福克纳,都 频频从《圣经》中汲取题材,进行创作。 作品的题材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文学样式来表 现的。就文学体裁而言,古代和中世纪文学早就为 西方近代作家所常用的一些基本文学形式奠定了基 础。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喜剧,中世纪的“道德 剧”、“傻子剧”、“笑剧”等形式,给莎士比亚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作为宗教的人道主义,来自远古的希 伯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经,继承和发展了希伯莱文化, 其核心是“基督教人道主义”。中世纪教会文学所宣扬的 “忍让”、“宽恕”、“博爱”等思想,开创了近代西方 文学“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先河。如雨果、托尔斯泰 (“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人类之 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忍受苦难,在痛苦中求 得灵魂净化,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现代主义经典作家艾略 特信奉僧侣主义,认为宗教应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 (三)美学理论 任何一种西方文学思潮,都有各自的美学主张和理论纲 领,众说纷纭,名目繁多,但在美学的基本问题——艺术 与现实关系上,却一直是围绕着“表现说”与“摹仿说” 而不断地演变着的。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宏阔的人类视野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具有人类视野。二是大量 描写国际题材,并在对战争等给人类带来灾难一类事件的反思中揭示人性,有时 更把人道主义发展为对人、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三是对人类精神性的弘扬,这 是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14
第二节 艾特玛托夫
15
1954年以后为第三阶段。1954 年12月,苏联作家协会第二次 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西蒙 诺夫提出删去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定义中的“用社会主义精神 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 民”,引发了旷日持久的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使 得现实主义文学活跃起来是俄国历史上最多彩多姿的时期。 西欧的各种思想纷纷涌入俄国 俄国开始形成自己形形色色的宗教哲学观念 工业化、都市化轰轰烈烈地展开 革命运动也蓬蓬勃勃地发展
作品探讨了精神、道德的堕落对人和 人类社会的影响,把对待大自然的态 度与人的道德问题联系起来,通过人 性化的狼与兽性化的人之间的错位描 写,引导人们去领悟、去思索、去疗 救。
二、《断头台》:寻找的是精神
《断头台》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 首先,小说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神话象征 等假定性手法相结合,在写实的框架中引 入神话、传说、《圣经》故事,虚实结合, 将现实生活描写升华为哲理思考,加强了 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
在艺术上,它打破了那种过分精致的结构, 而像生活本身一样广泛、跳跃,人物众多,线 索繁杂,结构庞大,气势恢宏,写法则跳荡灵 动,大胆独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 被誉为20世纪“真正的《战争与和平》”。
第三阶段
六七十年代,苏联现实主义文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工业 题材、农村题材、战争题材、道德题材等多方面专门题材的文学 作品。1985年后,现实主义文学更加多元化。代表作家有特里丰 诺夫、索尔仁尼琴、拉斯普京、阿斯塔菲耶夫等。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超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超现实主义文学

2024/10/6
二、超现实主义理论的“立法者”
• 1942年布勒东发表《第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 第三次与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旨在
坚持超现实主义独立自主的行动方针,一方面反对脱离社会政治 斗争,另一方面又坚持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法共的制约。
• 《论活生生的作品之中的超现实主义》 ❖ 布勒东除了重申“自动写作法”“与美学标准毫不相干”以外,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 实”,“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 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 的种种变幻"。
✓布勒东不仅推崇梦境,同时把梦境、 幻觉、无意识视作创作的源泉。
✓与上述主张相应,在创作上他倡导 采用“自动写作法”进行写作。
✓同时,在宣言中他还以深恶痛绝的 口吻,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彻底批判 和否定。
✓布勒东还进一步阐发超现实主义对旧的文 学传统特别是现实主义的彻底否定和拒斥的 态度,主张打破一切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 规范,大胆进行各种新的文学实验。
“我们反对任何一种沉溺 于诗意之中的麻木不仁;反 对以艺术为消遣;反对旁征 博引式的探讨;反对纯粹的 推理;同那些养精蓄锐、不 肯动脑筋的人(不管他们表 现得气量狭小还是气度恢 宏),我们不愿有任何共同 之点。任何背弃、任何逃跑、 任何叛卖都不能阻止我们去 结束这一套混账制度。”
• 查拉在苏黎世发起达达运动时,他与阿拉贡、 艾吕雅、苏波等人也组织起法国的达达团体, 并在1919年创办《文学》杂志,予以响应。
• 1924年发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与 达达主义分道扬镳,同时出版实践超现实主 义理论主张的诗集《可溶解的鱼》;1928年 出版超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娜佳》。
• 1966年9月28日,布勒东为超现实主义奔走 呼号、奋战几十年之后与世长辞,法国的超 现实主义运动也寿终正寝,落下帷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色 彩也很淡。他的作品一般不进行现实的指涉。
○ 纳博科夫发现,人们在幻想中不断制造自身的影像,并以影像之 “我”
取代现实之 “我”,最终将在幻想世界中无数捉摸不定的影子的追逐下走向毁 灭。
○《黑暗中的笑声》中的欧比纳斯在情欲的支配下变得盲目愚昧,虽然深知 受尽欺骗和背叛,却无法摆脱情欲。
科夫展开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
俄国社会现实的巨变,使纳博科夫体会到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 和微不足道,人只是 “寻常自我的渣滓……仅仅是一个升华了的本体 的残余”
•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裂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 恒之间。”
• 纳博科夫在震惊中感到生存的茫然,他曾说:“我自己命运中的 断裂在回忆中给了我一种眩晕的快感。”
• 博科夫笔下的西欧人反常怪癖、不可理喻,拜金,利己。
• 俄罗斯流亡者们难以融入西欧社会,他们将自己闭锁在狭小的阁 楼、破败的旅馆、逼仄的房间里,精神萎缩,颓靡。
○ 社会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使纳博科夫在创作中就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
的情感与欲望,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激情和恣意狂放的幻想
○ 博科夫把自己比作歌唱的神鸟西林,要在写作中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而且他不愿沉溺在对以往惨淡经历的回忆中,而是要书写人类的梦幻并寻求精神 的自由。
了一个俄国流亡者的形象。
• 虽然俄国流亡者生活在被故国和定居地排斥的 “孤岛”上,体 会着身处他乡的窘迫紧张与惶然不安,但他们极力摆脱日益虚幻 的故国回忆,也不再为适应周围环境而苦恼,而是转向对生命与 死亡的思考。
• 塞巴斯提安的弟弟对哥哥的生命轨迹的探寻,旨在从哥哥那里得 到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启迪。
纳博科夫童年和少年时代:从贵族家族的庄园里无忧无虑、富裕安适的生 活巨变为全家惶惶不安的逃亡之路;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一切都成了泡影”。
• 纳博科夫的深层创作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人类生存无常的感受
• 纳博科夫曾指出,他的作品都是 “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 动的震波”。
○ 故国和家园的丧失,个人生活的破碎,流落异乡的孤寂,使纳博
○ 《防守》中的主人公卢金难以融入学校和社会,他在象棋世界的搏杀和防 守中无法自拔,最终不堪其扰,跳楼自杀。
○ 《绝望》中生意失败的赫尔曼为骗取高额的保险费,走火入魔般 认定流浪汉费利克斯与他体貌相似,于是便把费利克斯当作他的替身, 精心策划、实施了对费利克斯的谋杀。
○ 《贵族女人》中玛萨为了得到丈夫德瑞尔的财产,与情人弗朗兹合 谋要杀死丈夫。他们计划了多个方案,想象着德瑞尔的多次死亡,但他们在 即将得手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最后,玛萨在精神狂乱中死去。
第三讲 纳博科夫与 《洛丽塔》
○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2.《洛丽塔》:一部揭示围困人类的 “栅栏”的作 品 ○ 3.《洛丽塔》中艺术的自由游戏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纳博科夫曲折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 堡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法语和英语。
• 人类的生活像飘忽茫然的梦,人们本以为不可能的或从未意料到 的事情却突然变成现实。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随时都会在 莫名的力量的无情辗轧下成为碎裂的渣滓,并不可抗拒地随着时 间的陀螺消失在空洞的混沌中。
○ 流浪期间,纳博科夫带着阴郁落寞的心绪看待欧洲,始终与西欧 社会有着隔膜
在他的笔下,俄国是一个由森林、河流、阳光和蝴蝶组成的诗意盎 然的世界,犹如光芒四射的天堂一般;而西欧则显得阴暗怪异、寒冷 肮脏,到处堆满腐臭发霉的垃圾
• 纳博科夫或许要表达的是:每一个人都是追寻自我和思考生存的 “塞巴斯提安·奈特”
○ 将俄罗斯流亡者的怀乡主题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融合
○ 《普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不适应感以及对污浊庸俗的美国商业文化 的反感:
《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是一位在美国谋生的俄国老教授,他在一家学院 里教俄语课程。与妻子离婚后,他孑然一身,居无定所,常常住在旅馆、公寓或 别人家中。他努力适应美国生活,但陌生的环境让他吃尽苦头。他常受到同事的 嘲弄,随时面临失业的可能。他在困顿孤寂中回忆故国的往事,并钻进俄国古典 文学中寻求寄托。
• “纳博科夫在 《尼古拉·果戈里》中坦言,他要探索更美好的事情: “在这超尘绝俗的艺术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强者或谴责强者 之类的事,它诉诸人类灵魂的隐秘深处,彼岸世界 的影子仿佛无名 又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
• “另一世界”:“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即人类心灵深处涌动着 活跃着的情感和幻想。
• 纳博科夫强调,还乡成为作家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永不中止的 梦——回归内心的精神天堂。
○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 “反地界”的地方,“地界”充斥 着专制独裁和战争杀戮,但 “反地界”中却有着弥漫着浪漫气息和充满着童话色彩的阿尔迪斯 庄园。
作家虚构了一个超然尘世的天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如双性同体般的灵魂契合。 然而纳博科夫将 “反地界”设定为与 “地界”相对立的世界,而不是让 “反地界”取代 “地 界”,显然这传达出作家的另一重思考:现实和梦幻之间存在着鸿沟,这并非指天堂之美是现实 无法企及的,而是指天堂之美只能被保持在人类的梦幻中。
○ 《洛丽塔》 一旦人们要把梦幻中的天堂在现实中复制出来,天堂就有可能转化为罪恶的深渊。
○ 身处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涯,这使始纳博科夫终被 “如迷乱的蝴蝶被释放于异 域,在错误的维度上,在陌生的植物之间”的心境所困扰。
○ 纳博科夫置身于周围的世界之外,观察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物。以独特的 穿透性的眼光,透过表象辨识出错乱的秩序和诡异的骗局,在所谓高雅和真实的 事物中参透庸俗和虚伪。
• ○ 所以,西欧时期纳博科夫的创作主题:人与欲望和痴念之间 的徒劳无果的斗争,现实之 “我”与幻想之 “我”的纠缠使人 类精神走向混乱和崩溃
○ 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主题:探寻自我,立足于人类普遍生存境遇 的层面,表现人类生存的孤独感和精神无所归依的漂泊感
○《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提安·奈特是个流亡欧洲的俄国作家,后来死于心脏病。重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