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交趾烧”源自漳州窑素三彩瓷
素三彩
素三彩再经低温烧成。
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素三彩的含义“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
“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
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
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但又发明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黄地紫绿龙纹碗,承继万历所创之官品,延烧至今,以康熙制器最为精致,白地素三彩牡丹暗龙碗与白地素三彩三多纹暗龙大盘皆创自康熙时期,其造型庄重,胎细全洁,外壁刻龙施彩,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工艺甚为讲究,乃康熙素三彩器之精品。
墨地素三彩天圆地方瓶当属素三彩之佼佼者,型制中包含古人对天地理论之领悟,且制造时先涂绿釉,再施墨彩,即为墨地,再以深紫之笔白描花卉鸟兽、荷莲等图,填绘黄绿紫白各色,方式一器,工艺繁缛之极,故后世殊不敢仿。
民国时期,墨地素三彩器多为欧美诸国所夺,令国人所憾。
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
及“清三彩”等不同时期同类制品的专有名词。
假如比照“清素三彩”特征看,有些唐三彩称作“唐素三彩”也不为过。
如此说来,素三彩的早期发展应至少追溯到唐朝。
素三彩采用的刻划天才的工艺和唐三彩有承袭关系。
明代早期官窑曾生产过一些刻划天才的双彩器,成熟的素三彩是在明正德出现的。
制作步骤:a.瓷胎上刻划纹饰并高温烧成素胎。
b.素胎浇上地釉,刮去花纹中的地釉。
c.花纹中填色并第二次入窑低温烧就。
除正德外,嘉靖、万历也生产过一些素三彩。
清康熙时,素三彩得到很大发展,有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种:白地三彩——是釉下三彩,以素白器为底,划出纹饰后绘黄、绿、紫三彩图案,外罩白釉。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4期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穩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三代帝王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督陶官郎廷极、唐英等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种种原因促进了瓷器生产进一步提升,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本文选取了16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包括纯釉上彩瓷和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彩瓷,介绍如下。
杂釉彩杂釉彩,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或色釉和彩相配合的一类彩瓷。
传世品有白釉红彩、黄地绿彩、黄地红彩、黄地蓝彩、红地黄彩、绿地黄彩、绿地红彩、绿地紫彩、蓝地墨彩等。
黄地绿彩团龙纹碗(图1)清康熙,口径14.5、足径6.3、高6.8厘米。
此碗撇口,弧腹,圈足。
碗内外黄釉,外底白釉。
内壁光素无纹,内底一绿色戏珠立龙,周围衬托火焰纹,外周一绿色单圈;外壁绘四组绿色戏珠团龙,间隔处绘上下两组云纹;胫部一周绿色莲瓣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洒蓝釉描金诗句菊花纹盘(图2)清康熙,口径14、足径12.4、高3.5厘米。
此盘敞口,弧腹,圈足。
口沿酱釉,内里和外壁洒蓝釉为地,描金为饰,蝴蝶、菊花配菊花诗——唐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外底白釉,中心青花双圈内是青花花押款。
康熙洒蓝,以钻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仿明宣德洒蓝。
明代洒蓝,宣德所创,之后停烧。
清代康熙时期恢复生产,改进技艺并烧制成熟。
其工艺不是普通的蘸釉,而是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因此称为“洒蓝”;所露白色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色之中,因此“洒蓝”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瓷器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或釉里红装饰。
红彩双龙戏珠纹高足鸡盖碗(图3)清乾隆,口径15.5、足径4.2、高20.5厘米。
带盖的高足碗,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是为品茗时刮茶叶所用,天鸡高足碗式始见于明代永乐年间。
漳州窑研究(一)
漳州窑研究(一)漳州窑研究(一)一、引言笔者从2002年以来先后考察平和县明清古窑址数十次,窑址附近的村民多次带路等,并帮助采集标本,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故如有大的动土(如植树、修路、山洪等)都会电话通知我。
在此,我要再一次感谢他们。
漳州窑是明未清初贸易瓷的主要产地,平和窑则是漳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华南沿海明清时期一处重要的贸易陶瓷生产基地。
在平和窑未发现之前,海外学者将漳州窑生产的瓷器称为“汕头器”(SWATOW),日本则称青花为“吴须”、“吴州染付”;将五彩瓷称为“吴须赤绘”,都归之为“华南窑系”或产地不明;将素三彩称为“华南三彩”,日本称为“交趾陶瓷”等。
经文物考古部门的努力,部分谜底被解开。
但尚有部分争议和未解之谜,需古陶瓷研究工作者及文物考古部门共同努力。
二、平和县窑址概况平和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平原以西山区,古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
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置漳州府,元至治间(1321~1323年)析龙溪、漳浦、龙岩县地置南胜县,县治设今平和南胜镇,至正十六年(1356年)迁今靖城,更名南靖县。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朝廷准理学家王阳明所奏,取“寇平而人和之义”,析南靖、漳浦地置平和县。
1949年9月17日和平解放,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
境内陆势多向东、南倾斜,丘陵起伏,溪流密布呈放射状水系特征,闽南、粤东最主要的两大水系——九龙江和韩江部分源于此。
古窑址均为明清时期,窑址遗迹分布在南胜镇、五寨乡、文峰镇、九峰镇、小溪镇、大溪镇、霞寨镇、坂仔镇、霞峰镇等。
尤以南胜、五寨最多,南胜主要有花仔楼寨、窑仔山窑、碗窑山窑、田坑窑、蕉山窑、蝙蝠洞窑、码头窑、虎崆窑、金吊岭窑等。
五寨主要有窑仔山窑、大垅窑、二垅窑、狗头窑、通坑内窑(内窑仔窑)、通坑外窑、东山墩窑、蛤蟆石窑、后巷窑、田中央窑、杉仔下窑、扫帚金窑、泥鳅崆窑、虎仔山窑、螺仔山窑、考塘窑、洞口窑、城仔迹窑(十八窑)等。
交趾陶简介
交趾陶简介什么是交趾陶?它指的是一种低温烧制的彩釉陶。
中国的低温陶可上溯汉绿釉、唐三彩和宋三彩。
交趾」为一地名,唐代杜佑於其著作《通典》中记载著:「极南之人,雕题交趾」,因为当地人「足大趾开阔,并立相交」,因此名之以交趾(约於今之中南半岛)中国汉代设有交趾郡,清末脱离中国后称越南,交趾即指现今越北河内地区。
交趾陶为日语汉字,泛指中国东南沿海窑场生产的陶器。
日本桃山时期(明末清初),交趾航线船只将铅釉软陶带进日本,称交趾三彩。
台湾的交趾陶,为清末闽粤匠狮传入台湾,因叶王等人致力于创作,而成为台湾建筑装饰工艺特色,早年大多见于庙宇、宗祠和大富人家的建筑装饰,如今已逐渐成为赏玩工艺。
台湾民间称交趾陶为交趾或交趾仔,陶艺界和收藏家称它交趾烧或交趾窑,晚近才称交趾陶。
嘉义是台湾交趾陶的发源地,因而有“交趾陶的故乡”之称,日人又称之为“嘉义烧”。
交趾陶为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且包容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俗工艺,堪称民间艺术的国宝。
交趾陶是一种低温铅釉软陶,以亮丽的色彩及丰富的变化著称,又有「宝石釉」之美誉,其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泉洲与潮州.台湾交趾陶源於广东佛山的石湾陶为学界普遍共识,因两地所产之作品有著共同特徵,如重视捏,塑,堆,贴,刻划成形技巧,并成功的将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戏曲及小说神话做为表现题材.「交趾陶」制作技术乃是在清朝中叶,随著寺庙的建筑技术自广东一并移到台湾.其造型手法基本上以雕塑为主,但并无拘束,小件品利用模具制作能使作品更为细致,为台湾陶瓷工艺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项。
在日本知殖民统治时代曾被誉为“台湾绝技”的交趾陶,为台湾一项相当具代表性的民俗艺术,交趾陶的发展又以嘉义县新港乡为中心,台湾目前的交趾陶师父九成以上都出自于新港与大陆的交趾陶比较不一样的是台湾的剪粘师傅,除了烧制陶偶的功夫之外,还融合一项剪陶片的技巧,就是马赛克拼贴彩绘,将交趾陶与“剪黏”两种工艺结合,产生艳丽无比、[size=7][size=5]创意非凡的艺术品。
三彩陶瓷杂谈
三彩陶瓷杂谈说到三彩,在人们的脑海中一般首先会想到名扬天下的唐三彩。
唐三彩以其牛动逼真的造型,绚丽多彩斑驳淋漓的釉色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多样器物,形成具有古代中国独特风格的陶瓷艺术品。
其实除了唐三彩以外,还有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宋二彩、金三彩、辽三彩、元三彩和明清三彩等三彩陶瓷器。
另外,在唐三彩的影响下,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如古代朝鲜的新罗创烧了新罗三彩;日本在奈良时期仿烧成功了奈良三彩;在欧亚地区的陶瓷工匠还创烧了伊朗的波斯三彩、匈牙利三彩(16世纪)、意大利三彩(15世纪)和越南三彩(17世纪)等等。
三彩陶瓷以其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釉色而引人人胜,所谓三彩其实并不一定三种颜色,因为“三”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表示“多”的意思,三彩陶瓷的釉色一般是三至五种不等。
按胎体的材料不同,三彩陶瓷有陶胎和瓷胎的区别,像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金三彩、元三彩、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等均属于三彩陶,明和清两代生产的三彩主要是三彩瓷。
三彩陶瓷制作工艺一般是先索烧坯,再用釉料中含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等元素的矿物质作釉料着色剂,在釉中加入铅作为助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经800~900℃烘烧,形成赭、黄、深绿、褐红、茄紫等各种色凋,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唐三彩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唐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艺术巾的瑰宝,它诞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唐代厚葬风气下的产物,因此,唐三彩的用途主要是唐代人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唐三彩的前身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黄绿釉陶器,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彩陶。
彩釉陶发展至唐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型,斑驳艳丽的色泽而引人人胜,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三彩器在唐墓中是作为一种随葬品而风行一时的,时间约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可能是因为作为冥器使用,因此在历史文献典籍中鲜有记载,最早的记述应是在民国时期。
1905―1909年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北邙山一带,从一批被挖开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三彩陪葬器,随后这批三彩釉陶器被运到了北京文物市场,起初大家对这些陶质三彩器反应冷淡,但是却引起了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兴趣。
海外所藏“交趾瓷”窑口及有关问题讨论
海外所藏“交趾瓷”窑口及有关问题讨论作者:欧阳希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5期交趾瓷即是漳州窑素三彩瓷在日本,人们谈茶时所提到的“交趾”一般是指陶瓷器。
自古以来,茶文化界都笼统地认为它指的是原产于古代东南的交趾国(今越南)的舶来品,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交趾香盒。
绿、黄、紫等釉色鲜艳的各式香盒,其多姿多彩充满异国情调的造型,使人联想到热带南国。
另外,分别用青、蓝、紫等色釉装饰了“堆线”花纹的壶、瓶等在日本也称为交趾。
至今在日本“涂有绿、黄、紫等彩釉的16至17世纪的中国陶瓷均被称为交趾瓷……除香盒外,这些陶瓷器被设想在中国南部所烧,故也多被称为华南三彩。
”以上日本人所言交趾瓷、华南三彩中,除“青、蓝、紫等色釉装饰了堆线”花纹的法花器外,我国习称素三彩。
素三彩的主要颜色有黄、绿、紫(或呈紫褐)三色,也用黑、白两色,因不用红色(荤色),素雅洁静,故被人们称为素三彩。
素三彩之名称出现于清末,宣统二年出版的《陶雅》有:“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
”民国初年《饮流斋说瓷》进一步说明:“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亦有连地统计者)。
”素三彩是在杂彩的基础发展并成熟的。
明成化元年已见素三彩,如《鸿禧集珍》中有一件素三彩足具,上楷书“成化元年孟秋吉日景德镇东山程氏静乐轩章靖公十一世孙节淳置为妻何氏足具用”。
如果说仅以一件传世品,不足为证,可能并不足以推翻《中国陶瓷史》的“正德时期……创制了‘素三彩’新品种”说。
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中发掘出土素三彩香薰,方座底部有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双方框款。
足以证明成化年间素三彩技艺已较为成熟。
有人也许会问,日本传世的平和窑素三彩香盒中何以能见到红色釉?其实所谓红色乃褐色,部分红色为漆上色,为出窑后上漆(也许是购者,也许是经销商),笔者曾见到盒盖上的鱼纹为无釉涩胎,《交趾香合》110页也见两件已施釉的香盒,盖顶无釉涩胎,涩胎处应为上漆用。
日本文献中即有涂漆的记载,《槐记》中记录了享保11年1月23日用于茶会的香盒“略长,呈素陶状,雕有蔓草花纹,盖上则有剑状菱形纹,涂有朱漆,乃为交趾,实为精美。
素三彩》“交趾烧”源自漳州窑素三彩瓷
素三彩》“交趾烧”源自漳州窑素三彩瓷明代“交趾烧”素三彩蛙型香盒》随缘轩藏品尺寸:长宽:15.5 *11.2cm 高:11.8cm净重:900 g》》》》》》》》》》》》日本江户时代茶道“添炭”燃香,多用陶瓷香盒盛装香片香团“交趾烧”源自漳州窑素三彩瓷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陶瓷在海外大名鼎鼎被奉为珍宝乃至国宝,但是这些陶瓷制造者的后人多年来却不认识。
日本收藏的至尊国宝,其中四件是“曜变”、“油滴”等“天目盏”,其中的“曜变天目”,俯视宛若灿烂星空,日本人称之“碗中的宇宙”,是饮誉世界的珍宝,烧成技术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后来我们终于弄清楚,“天目盏”就是出产自福建建阳的建盏。
详见海峡导报《收藏专刊》8月23日P20版专题报道。
此外,还有同安汀溪窑出产的“珠光青瓷”,在日本被尊为“茶汤鼻祖”。
详见海峡导报《收藏专刊》9月20日P19版专题报道。
至于享誉世界的德化“中国白”,就更是世界闻名。
其实,福建还有一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是大名鼎鼎,特别是在尊崇中华文化的日本,又是尊为珍宝,日本人称之为“交趾烧”。
考古发现,所谓“交趾烧”,出产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认为,参照相关陶瓷名称,所谓“交趾烧”,正式的名称应该是“漳州窑素三彩瓷”。
所谓“珠光青瓷”也罢,“交趾烧”也罢,还有大名鼎鼎的“克拉克瓷”等等诸多瓷器,在福建历史上都是外销瓷,基本上都是赚老外的真金白银的。
漳州平和田坑窑发现“素三彩”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田坑有一座小山丘,俗称“内窑”。
1992年春,村民林添元在“内窑”作业时,在山坡上、山路旁发现大批烧瓷模具:匣钵、陶范、支钉、烧残瓷器标本。
一处遗物分布范围达1000平方米的明代废弃窑址就此被发现。
1997年秋,福建省考古队正式发掘田坑窑。
在325.8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包括残窑炉、储土坑、工作台面、建筑基址、石护基以及附属磨坊遗址等遗迹多处,还有大量窑具、成品和半成品瓷器标本。
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
始于明正德年间,至康熙年间。
陶瓷界还有别的一种“素三彩瓷”的界说,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种类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必赤色。
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素三彩瓷器在康熙雍正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
早期的素三彩出现于唐代,最早人们俗称唐三彩,是素三彩的稚形,主要成熟期是明正德年间,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水平。
年月无情,唐代素三彩釉面饱受千年时光的洗礼会留下一些不简单发现却很分外的痕迹。
它们分别是:1.泥土的腐蚀痕迹。
还未见唐代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一样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办法。
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天然地呈现于釉表,或通体或有些呈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
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细心查询才可发现。
在放大镜下查询有些土咬细孔,其边沿的釉面有纤细的腐蚀过渡。
经药水处置土埋之后釉表会呈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矩,僵硬不天然,腐蚀程度较一起,没有腐蚀的过渡表象。
实习上高仿者在釉表的处置上很敌对,如果用药水处置,釉表的光泽又不天然,很简单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置釉面又太亮光新颖,参与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
在查询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构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如今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化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
2.过渡天然的腐蚀斑块。
有些唐代素三彩真品釉面还有一种特别的腐蚀方式也是高仿唐三彩无法仿制的。
那即是光润的釉表极薄的一层釉水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构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
它们出如今釉面上有一个明晰的开展进程,这一进程即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
唐三彩出土后腐蚀不再开展,进程停在了釉面上,给了我们区分的根据。
泉州博物馆馆藏平和窑青花大盘赏析
泉州博物馆馆藏平和窑青花大盘赏析作者:蔡珊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10期2010年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澳Ⅰ号”是在我国沿海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它为解决中国海外贸易、航海、制瓷等诸多学术课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证材料,为研究明代巾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这其中最引起收藏界关注的就是沉船上各式各样图案纹饰独特的叫代青花外销瓷器。
经过水下考古专家们对这批出水青花瓷器纹饰、款识、釉料、器形等多方面的研究,确定这批出水青花瓷器大部分产自福建省南部的平和窑。
平和窑在明代中后期外销规模极大,1600年沉没于菲律宾海域的“圣迭戈号”、1613年沉没于非洲西部圣赫勒拿岛海域的“白狮号”、南中国海区域、埃及的福斯塔遗址、日本的关西地区等都发现有大量的平和窑瓷器和其碎片。
2010年泉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明代平和窑青花大盘,并随即被福建省文物鉴定组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器物介绍泉州博物馆这件青花大盘的正式定名是明代平和窑青花凤穿牡丹克拉克大盘,泉州博物馆馆藏编号为QB5499,笔者个人意见定名应为明代平和窑青花锦鸡牡丹克拉克大盘更为妥当。
大盘口径为47.5厘米,器物底径24.8厘米,器物高10.8厘米。
敞口,深腹,弧壁渐收,大矮圈足,圈足内满釉沾有大量砂粒,足底刮釉露胎。
器型硕大,通体施釉,釉层莹润光洁,均匀洁净。
白地青花,通体釉色白中微泛青,青花呈色鲜艳明快,分际清晰,灵动活泼。
器物胎体厚重,胎质坚实。
纹饰虽然繁密,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
盘内壁饰六个青花开光,开光内或饰牡丹或饰菊花相间排列,且两两相对。
六个开光间饰以“卍”字纹,盘心打一圈,盘心圈内饰锦鸡牡丹图,盘外口沿饰一圈弦纹,弦纹下饰三组绶带纹,近底处饰一道弦纹。
锦鸡牡丹图案写意生动,简洁凝练。
两朵牡丹一怒放,一盛开,争奇斗艳。
锦鸡尾部高挑,曲颈向下,呈觅食状。
十四片绿叶点缀其间,相映成趣。
底部填充一块湖石。
千瓷百面—— 康熙素三彩
千瓷百面——康熙“素三彩”“素三彩”,因其无“红”而谓之“素”,言其素静幽雅。
其实,对素三彩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寂园叟先生的《陶雅》又说——“淡黄、大绿、茄紫三色为三彩,黑、白、绿及红、白、绿之属亦皆谓之”。
“素三彩”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瓷器,最早入炉彩、墨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的面,都超过殊的器物素三彩是在继承明,盘腹素三彩等,代成化素三彩的基础上内壁饰入窑低发展起来的。
康熙素三彩有若干品种,其区分主要由底色来定。
底色为白釉,即“白地三彩”;黄釉,即“黄地三彩”;黑釉,即“墨地三彩”;紫色釉,即“紫地三彩”等。
其中以黄地素三彩最为名贵,黄色象征着皇权,黄地素三彩如果同时又是饰以龙纹的,那就是宫廷用瓷,民间是没有的。
黄地素三彩花卉云龙纹盘(南京博物院藏)雕地龙纹素三彩花蝶纹碗(南京博物院藏)雕地龙纹素三彩瑞果纹碟(南京博物院藏)雕地龙纹素三彩瑞果纹盘(首都博物馆藏)素三彩暗刻龙纹三多盘(上海博物馆藏)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日本国立博物馆藏康熙素三彩花蝶纹碗康熙的素三彩时见仿品。
其实,真品和赝品是容易鉴别的,一是色彩,真品之色艳而淡,色彩很亮丽,而仿品的呈色则混而浓,黯淡无光,杂而浓烈。
此外,纹饰和暗刻上的破绽更为明显,真品线条流畅,暗刻繁而不乱,赝品的暗刻相对较为简单,草草了事,不敢费工也。
瓷器鉴定与欣赏之康熙年间素三彩素三彩瓷器观音像元青花瓷比较少,所以比较珍贵。
明时期的瓷器也很不错,有自己的特点。
清朝的瓷器也有自己的味道,我们都听过一个词:素三彩。
对素三彩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会知道,素三彩是康熙年代生产的比较文静、典雅的瓷器,而且数量不多。
素三彩之所以叫素三彩,明显字眼着落于素,相对于彩而言的。
康熙年间的瓷器,彩瓷比较绚丽多姿,很多人都喜欢,不仅国人有收藏的兴趣,连外国人也都纷纷在寻找。
素三彩可能在名字上没有彩瓷好听,但其实,它在宫廷的地位其实并不低,甚至可以用非常高三个字来概括。
从黄地素三彩看明清时期素三彩之发展
从黄地素三彩看明清时期素三彩之发展【摘要】素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黄地素三彩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在明清时期,素三彩逐渐兴盛起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审美趋向。
本文从素三彩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明清时期素三彩的影响因素、工艺特点、流行程度以及对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素三彩的研究,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素三彩在工艺技术和审美理念上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三彩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通过对明清时期素三彩的研究,可以启示当代文化艺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保持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黄地素三彩、明清时期、素三彩、发展背景、起源、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工艺特点、流行程度、当代文化艺术、影响、启示、中国传统工艺、价值。
1. 引言1.1 黄地素三彩的特点黄地素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釉色上。
黄地素三彩的釉色以黄色为基调,辅以绿色、褐色、紫色等多种色彩,呈现出浓重的古朴风格。
这些颜色在瓷器上的相互组合,使得整体色彩明快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古朴、清新的审美感受。
黄地素三彩的釉色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变化,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泽感。
这种光泽感不仅令人着迷,还能够提升瓷器的整体质感,使其看起来更加高雅精致。
黄地素三彩的施釉工艺也非常精湛,每一个瓷器上的釉色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品味。
黄地素三彩以其独特的釉色和光泽感,展现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魅力。
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品种,还为后世的陶瓷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黄地素三彩的特点,将在后文中进一步展开介绍。
1.2 明清时期素三彩的发展背景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素三彩正是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文化氛围中崭露头角。
[康熙墨地素三彩]素三彩
[康熙墨地素三彩]素三彩素三彩一:关于中国瓷器的故事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独创的发明之一。
中国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制瓷工艺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
瓷器与陶器的烧制过程非常相似。
但瓷器与陶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瓷器的坯料是高岭土(也称瓷土)、正长石和石英混和而成的,胎表还要施一层有玻璃质的釉,然后在12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成品质地坚硬、吸水率极低、敲击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陶器的坯料一般是粘土,胎表多不施釉或施有低温釉,焙烧的温度在700度到800度之间,少数陶器可达到1000度。
陶器的质地不如瓷器坚硬,吸水性比较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清脆。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瓮、罐、瓶、尊、碗、豆等等。
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
从此以后,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代青瓷发展到顶峰。
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
唐宋时期,白瓷也发展到高峰。
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
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
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都饮誉中外。
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
上面我们极为简略地回顾了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下面我们讲两个瓷器的故事。
在200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彩绘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做瓷器。
他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但由于无法核实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
福建闽南地区古代陶瓷生产概述-厦门图书馆
福建闽南地区古代陶瓷生产概述郑东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古代南方重要的陶瓷产区,在陶瓷史上素有“黑建”、“白建”和“青建”之称,而闽南地区又是福建主要的古窑址分布区域,在福建古代陶瓷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闽南地区指福建南部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三市及所辖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漳州市及平和、南靖、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以及厦门市所辖地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由于闽南泉、漳、厦三市位于福建南部沿海,地理上互为相邻、风尚习俗相通相近,尤其是闽南语系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方言(少数为客家语系和潮汕语系),因此,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便习称“闽南”,延用至今。
闽南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随着近年来古窑址调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及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古窑址的科学发掘,古代闽南地区陶瓷生产的概貌愈来愈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据现有考古资料统计,闽南地区已发现各时期古窑址超过500处,生产陶瓷种类包括青釉、青白釉、白釉、青花、彩绘瓷及黑、酱、绿、蓝等单色釉瓷等,烧造年代始于南朝而终于民国,绵延1600余年。
闽南陶瓷产品享誉海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宋代同安窑系“珠光青瓷”、明代德化窑“猪油白”、明末清初平和窑“克拉克瓷”以及“吴须赤绘”、“交趾烧”和明清漳州窑“米色釉”等诸多品种。
可以说,闽南古代瓷业极为发达,数量品种丰富,产品大量外销,是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的源头之一。
一、宋代同安窑系青瓷和德化窑青白瓷青瓷是闽南古陶瓷生产的最大宗产品,年代最早的当属南朝晋江磁灶溪口窑,当时已经烧造出青瓷碗、盘、钵、瓮、罐、盘口壶、灯盏等①。
至唐五代,闽南地区随着移民的入迁、人口急增和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制瓷窑场纷纷开辟,甚至出现了遗物堆积范围达二万平方米的大窑场②;闽南窑业至宋元时达到鼎盛,窑址遍布,漳州地区20余处③、厦门地区15处④、泉州地区仅德化县就有42处⑤,产品以青瓷为主,另有白瓷、青白瓷、黑瓷,并出现黄绿釉、褐彩等,而且,同一处窑场往往兼烧几个品种。
漳州素三彩与台湾交趾陶对比之研究
图3 . 漳 州窑 遗址 之建筑 物
漳 州 窑 兴 起 还 有 一 个 重 要 的 因 素 ,就 是 月 港 的 兴 起 。 月 潜 在 崛 起 之 前 ,只 是 个 小 渔 村 , 淡 月
水 仙 宫 ,庙 中 亭 脊 ,雕 镂 人 物 花 草 , 备 极 精 巧 ,
港 的 地 理 位 置 极 佳 ,位 处 九 龙 江 入 海 处 , 为 海 、
育 的 中 心 , 寺 庙 的 兴 建 对 百 姓 而 青 足 极 为 承
的 ,所 以 对 于 寺 庙 的 建 构 与 装 饰 上 相 当 讲 究 , 此发展 出特殊的交 趾陶装饰 艺术 。 目前 最 早 有 关 台 湾 寺 庙 装 饰 的 记 载 , 为 清 代 黄 淑 礅 所 著 的 《台 海 使 槎 录 》 ,其 中 写 道 : 『 清
生 产 外 销 瓷 ,就 近 输 出 。 明 嘉 靖 乙 巳 年 ( 1 5 4 5 ) 县
令 谢 明 德 所 编 撰 的 《平 和 县 志 》 有 文 字 纪 录 : “ 瓷 器 精 者 出 南 胜 宫 寮 ,粗 者 出 草 埔 山 隔 。 ” 从 上 则 记 载 不 难 看 出 ,从 明 代 中 期 漳 州 平 和 便 以 出 产 瓷器而 闻名 。
级 的 商港 。明代 前期 因倭寇 侵 扰 , “ 片 板 不 许 下 海 ” 的 海 禁 政 策 , 这 也 造 成 民 间 走 私 严 重 的 状 况 发 生 。 明 朝 政 府 无 力 阻 止 民 间 走 私 , 不 如 开 放 海 上 贸 易 , 征 税 补 充 以 匮 乏 的 财 政 。 隆 庆 元 年 ( 1 5 6 7 年) 正 式 取 消 海 禁 ,开 放 漳 州 月 港 为 对 外 通 商 口 岸 ,准 贩 东 西 洋 ,从 此 月 港 成 为 我 国 东 南 沿 海 重 要 的 外 贸 港 口 ,迅 速 地 发 展 起 来 ,至 万 历 年 间
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初探
摘要本文章以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为研究对象,通过以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相关的考古文献资料、发掘报告、实地考察及相关的图片资料为研究基础。
藉对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的功用、制作工艺、装饰特点等来探寻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的装饰艺术特点。
田坑窑素三彩香盒兴于明末,衰于清初,在百年的发展历程里,传承宋元时代瓷器装饰的精细、工整的风格,又以其自身丰富的造型,色泽艳丽温雅,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写实与装饰巧妙结盒,突破了传统官窑的繁琐严苛的局限,脱去了宫廷器皿富丽极致的外衣,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通过对其艺术特点的研究,以期更进一步的了解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田坑窑素三彩香盒装饰AbstractThis article by zhangzhou field pit furnace plain tricolour incense box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field pit furnace plain tricolour pomander related archaeological documents, the excavation report, the picture of the field survey and related data as the research basis. Through to zhangzhou field pit furnace plain tricolour pomander function, manufacture craft, decorative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re field pit furnace plain tricolour pomander decorative arts features. Field pit furnace plain tricolour pomander is popul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ailure Yu Qingchu,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ne hundred years, passing on the song and yuan times fine porcelain decoration, neat style, and with its own rich modelling, colour and lustre is gorgeous wen ya, there are both change and unity, realistic and elegant junction box, break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kilns were harsh, take off the court vessel richly acme coat, created a unique style. Through the study of its art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zhangzhou field pit furnace plain tricolour pomander's unique beauty.Key wrods:TanKeng kiln Plain Tri-colored ceramic Boxpomander Decorate目录一、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时代背景及存世作品(一)时代背景---------------------------------------------------------------------------1(二)存世作品---------------------------------------------------------------------------1二、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的制作工艺(一)材料-------------------------------------------------------------------------------- 2(二)成型工艺------------------------------------------------------------------------- 2(三)烧成工艺------------------------------------------------------------------------- 2三、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的功用及器型(一)功用--------------------------------------------------------------------------------- 3(二)器型--------------------------------------------------------------------------------- 4四、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的装饰(一)装饰题材--------------------------------------------------------------------- 5(二)构图方式------------------------------------------------------------------------- 5(三)装饰手法------------------------------------------------------------------------- 6五、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的艺术特点(一)工艺考究精致------------------------------------------------------------------ 8(二)器型灵动活泼------------------------------------------------------------------ 8(三)色釉清新脱俗------------------------------------------------------------------ 8 结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一、 田坑窑素三彩香盒时代背景及存世作品(一)漳州田坑窑素三彩香盒时代背景漳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适宜人群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三彩》“交趾烧”源自漳州窑素三彩瓷明代“交趾烧”素三彩蛙型香盒》随缘轩藏品尺寸:长宽:15.5 *11.2cm 高:11.8cm净重:900 g》》》》》》》》》》》》日本江户时代茶道“添炭”燃香,多用陶瓷香盒盛装香片香团“交趾烧”源自漳州窑素三彩瓷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陶瓷在海外大名鼎鼎被奉为珍宝乃至国宝,但是这些陶瓷制造者的后人多年来却不认识。
日本收藏的至尊国宝,其中四件是“曜变”、“油滴”等“天目盏”,其中的“曜变天目”,俯视宛若灿烂星空,日本人称之“碗中的宇宙”,是饮誉世界的珍宝,烧成技术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后来我们终于弄清楚,“天目盏”就是出产自福建建阳的建盏。
详见海峡导报《收藏专刊》8月23日P20版专题报道。
此外,还有同安汀溪窑出产的“珠光青瓷”,在日本被尊为“茶汤鼻祖”。
详见海峡导报《收藏专刊》9月20日P19版专题报道。
至于享誉世界的德化“中国白”,就更是世界闻名。
其实,福建还有一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是大名鼎鼎,特别是在尊崇中华文化的日本,又是尊为珍宝,日本人称之为“交趾烧”。
考古发现,所谓“交趾烧”,出产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认为,参照相关陶瓷名称,所谓“交趾烧”,正式的名称应该是“漳州窑素三彩瓷”。
所谓“珠光青瓷”也罢,“交趾烧”也罢,还有大名鼎鼎的“克拉克瓷”等等诸多瓷器,在福建历史上都是外销瓷,基本上都是赚老外的真金白银的。
漳州平和田坑窑发现“素三彩”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田坑有一座小山丘,俗称“内窑”。
1992年春,村民林添元在“内窑”作业时,在山坡上、山路旁发现大批烧瓷模具:匣钵、陶范、支钉、烧残瓷器标本。
一处遗物分布范围达1000平方米的明代废弃窑址就此被发现。
1997年秋,福建省考古队正式发掘田坑窑。
在325.8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包括残窑炉、储土坑、工作台面、建筑基址、石护基以及附属磨坊遗址等遗迹多处,还有大量窑具、成品和半成品瓷器标本。
田坑窑出土的这一大批半成品瓷器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清一色的未施釉小瓷盒,口径2.3-5.6厘米。
盒子形态各异,器身刻划或模印各种精美的动、植物纹样。
根据某些成品盒施“黄、绿、紫”三色釉,初步认定,这些瓷盒釉色可能属于明清时期烧制的“素三彩”器系列。
传世的明、清素三彩器(或称“华南三彩”)较为罕见,其精品有碗、钵、炉等,仅见于故宫博物院等少数藏馆。
平和田坑窑出土素三彩瓷盒,印证了史志关于南胜生产瓷器的记载,填补了明清时代福建生产素三彩瓷器的空白。
素色入瓷故名素三彩叶文程教授向导报记者提供了一本书,厦门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研究员陈娟英编撰的《漳州窑素三彩瓷》。
该书论述全面详尽,图文并茂,叶教授认为足够导报记者参考引用。
“素三彩”,一般是指明清两代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新器种,其工艺受唐、宋三彩的影响,至明朝正德年间已极为精致。
素三彩瓷色彩中不用红色,一般用白、蓝、绿、黄、黑等颜色,统称“素色”。
素三彩瓷器装饰工艺,先用高温烧成素瓷,再在胎上浇釉作底色,釉水干后剔出花纹、图案,填以所需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叶文程教授翻开《漳州窑素三彩瓷》,指着第一页交趾烧香盒彩图说,这是素三彩的代表性器型。
根据《漳州窑素三彩瓷》,素三彩香盒盒盖部分纺织龟、鸟、鸭、象、蛙等各种动物,造型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交趾瓷源自漳州窑素三彩1997年春天,日本京都里千家茶道资料馆学艺部长、古陶瓷专家赤沼多佳女士一行,在闽南一次学术考察,看到平和田坑窑出土的素三彩瓷盒标本。
她认真考察之后,惊喜发现,田坑窑素三彩瓷盒,与17世纪开始风靡日本国被称为“交趾香盒”的一类茶道具,无论在胎质、造型、纹饰、釉色诸方面均有相似之处,说明平和南胜的田坑可能是此类“交趾瓷”的产地。
叶文程教授表示,至今为止,仅在平和田坑窑出土素三彩瓷,尚未在其他地方有类似考古发现。
所谓交趾,即今越南北部古地名。
《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
”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
《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交胫国”之记载,“其人交胫”,交胫不能行,只能坐,故“交胫国”即“交趾国”。
古时贸易船携带包含素三彩在内的陶瓷器运销日本。
日本人以为素三彩来自交趾,故称“交趾烧”、“交趾瓷”、“交趾香盒”。
除了日本,平和素三彩还行销东南亚各地。
日本多弘氏收藏的120件交趾烧精品,多半在印尼的苏拉威西sulawesi岛出土。
据说,交趾烧香盒在该岛是用来装槟榔的容器。
《漳州窑素三彩瓷》认为,平和素三彩窑是“中国陶瓷的一次重大发现”,“为东南亚各国和日本收藏甚多的各类素三彩瓷找到了归宿”。
交趾烧是茶道燃香盛具根据《漳州窑素三彩瓷》,日本江户时代,茶道进入成熟期,正式茶事都有“添炭”表演,使用的香料有香木片,也有香木、麝香等多种香粉加蜜调和的香团,盛具叫“香盒”,材质有木雕、漆雕、海贝、金属等,陶瓷为多。
平和素三彩香盒在日本茶道中起重要作用。
交趾瓷在台湾生根开花交趾瓷传入台湾,叶文程教授认为是运输贩卖途经台湾,就此留在台湾并生根发芽。
也有认为是清时随移民传入台湾,约150年。
台湾早先称为“南烫”,或“淋汤”,这是台湾的语音。
早先发源于嘉义,嘉义称“交趾陶的故乡”,日人因称“嘉义烧”。
台湾交趾陶集设计、捏塑、彩绘、烧窑等手工艺术于一体,,主要用于传统庙宇或华美建筑的精美装饰,多饰于庙宇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
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惩恶扬善及吉庆祥瑞等为主。
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
人物、鸟兽、花卉造型、用色十分鲜艳、生动活泼。
》》》》》》》》》》》》》》》》》海外所藏“交趾瓷”的窑口及有关问题讨论欧阳希君原文2007年发表于《收藏快报》,收入《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续集》一、交趾瓷即是漳州窑素三彩瓷在日本,人们谈茶时所提到的“交趾”一般是指陶瓷器。
自古以来,茶文化界人士都笼统的认为它指的是原产于古代东南的交趾国(今越南)的舶来品,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交趾香盒。
绿、黄、紫等釉色鲜艳的各式香盒,那多姿多彩的充满异国情调的造型,使人立刻联想到热带南国。
另外,分别用青、蓝、紫等色釉装饰了“堆线”花纹的壶、水瓶等在日本也称为交趾(清水实:《关于交趾》,《特别展〈交趾香盒——福建省出土文物与日本的传世品〉》,日本茶道资料馆,1998年。
)。
然而,至今在日本被称为交趾的还有“涂有绿、黄、紫等彩釉的16至17世纪的中国陶瓷均被称为交趾瓷……除香盒外,这些陶瓷器被设想在中国南部所烧,故也多被称为华南三彩。
”(赤沼多佳:《交趾香盒——传世品与出土物》,《特别展〈交趾香盒——福建省出土文物与日本的传世品〉》,日本茶道资料馆,1998年。
)以上日本人所言交趾瓷、华南三彩中,除“青、蓝、紫等色釉装饰了“堆线”花纹的法花器(笔者认为:日本人所言的青、蓝、紫等色釉装饰了“堆线”花纹之器,应为三彩法花。
)外,我国习称素三彩。
素三彩的主要颜色有黄、绿、紫(或呈紫褐)三色,也用黑、白两色,因不用红色(荤色),素雅洁静,故被人们称为素三彩。
素三彩之名称出现于清末,宣统二年出版的《陶雅》有:“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
”[7]民国初年《饮流斋说瓷》进一步说明:“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亦有连地统计者)。
”[8]素三彩是在杂彩的基础发展并成熟的。
明成化元年已见素三彩,如《鸿禧集珍》中有一件素三彩足具,上楷书“成化元年孟秋吉日景德镇东山程氏静乐轩章靖公十一世孙节淳置为妻何氏足具用”[9]。
如果说仅以一件传世品,不足为证,可能并不足以推翻《中国陶瓷史》[10]的“正德时期……创制了‘素三彩’新品种”说。
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中发掘出土素三彩香薰,方座底部有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双方框款[11]。
足以证明成化年间素三彩技艺已较为成熟。
有人也许会问,日本传世的平和窑素三彩香盒中何以能见到红色釉?其实所谓红色乃褐色,部分红色为漆上色,为出窑后上漆(也许是购者,也许是经销商),笔者曾见到盒盖上的鱼纹为无釉涩胎,《交趾香合》[12]110页也见两件已施釉的香盒,盖顶无釉涩胎,涩胎处应为上漆用。
日本文献中即有涂漆的记载,《槐记》中记录了享保11年1月23日用于茶会的香盒“略长,呈素陶状,雕有蔓草花纹,盖上则有剑状菱形纹,涂有朱漆,乃为交趾,实为精美。
”[13]谈到素三彩,以往仅知它是景德镇明、清两代生产的[14]。
1992年春,福建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居民林添民写信给平和县博物馆,报告了该村发现一处古窑址(平和县博物馆等:《福建平和县田坑素三彩窑址调查》,《福建文博》1997年1期。
而《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1期)却说该窑发现于80年代初,注引料却出自最初的《福建平和县田坑素三彩窑址调查》。
为此,不少论文却从“80年代初”误说。
)。
福建平和县田坑素三彩窑终于发现,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在日本,“交趾香合”的称呼已存在了200余年近300年。
但产地窑口一直误为越南。
1992年,日本学者森村健一访问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看到了平和窑的陶瓷标本,判断圈足带细沙的青花瓷和素三彩香盒就是日本所称的“汕头器”和“交趾香合”(庄景辉:《论明末清初福建与日本陶瓷贸易研究》,《泉州港考古与海外交通史研究》,岳麓书社,2006年。
)。
1997年田坑窑的发掘,证明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的重多被称为“交趾瓷”、“华南三彩”的素三彩,实为平和县明末清初产品,为长期悬而未决的海内外众多的此类陶瓷的窑口问题提供了证据,找到了归宿。
为此,中日双方合作举办了“交趾香盒——福建省出土文物与日本的传世品”特别展,并出版图录,影响甚巨。
二、素三彩的外销与“交趾瓷”得名交趾是今越南北方红河下游地区古代的称谓,唐初已更名安南,10世纪后始分离成为独立国家越南。
关于交趾一词的来龙去脉,古今解释有多种。
最早解释的是《后汉书·南蛮传》曰:“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
”《山海经》则列举了南方数十国的名称,称:“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
”郭濮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
”唐人杜佑《通典》云:“南方夷人,其足大,趾开广,若并足而立,其指则交,故名交趾。
”越南陶文英《越南古代史》认为:交趾之名是从蛟龙图腾引申而来的。
《交趾探源》(田晓雯:《交趾探源》,《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论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则认为:交趾一词的由来同古代天文历法相关,可能得自与日影相交或南北相交的中心点。
笔者以为,不管作何解,交趾是指越南。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交趾,今安南地,及汉唐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