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示范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课中的重点句子和短语。
(3)能够独立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篇短文:《小英雄雨来》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雨来的勇敢行为。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篇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邱少云的英勇事迹。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第一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阅读第二篇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
六、教学内容:第三篇短文:《草船借箭》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和胆识。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篇短文:《景阳冈上的武松》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武松在景阳冈上的英勇事迹。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短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掌握短文的写作技能,包括通读原文、抓住主题、筛选材料和组织构思等;–能够写出符合短文要求的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和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短文类型的介绍和区分;•短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
难点•短文写作中如何抓住主题和筛选材料;•议论文写作中如何概括观点和分类讨论。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一个感人或有趣的小故事,并请学生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下来。
2. 知识讲解2.1 短文类型介绍短文是一种文体,主要由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构成,通常篇幅较短,主题突出,语言简洁。
1.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或故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具有情节性、可读性等特征。
2.说明文:通过介绍某种事物、现象或问题的特点、性质、功能、原理等,来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科普性、严谨性等特征。
3.议论文:通过论证某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读者思考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具有论证性、批判性等特征。
2.2 短文写作技巧和方法1.通读原文: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主题和中心思想,分析文中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2.抓住主题:确定短文的主题,明确中心思想,突出重点,创造反转点或高潮部分。
3.筛选材料:根据主题和中心思想,筛选相关的素材和信息,尽量做到精简、有力、简明。
4.组织构思:把筛选出来的内容按照逻辑先后、重点次序、起承转合的原则进行排序,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短文。
2.3 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写好短文之后,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主题是否明确,中心思想是否清晰;2.内容是否充实,材料是否典型;3.语言是否优美,表现手法是否得当;4.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
短文两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短文一:《少年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特点和分类。
2.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一些小事,从中体会到“少年的心”。
3.让学生能够通过仿写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少年心态,能够关注身边的小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仿写体会写作过程。
三、教法与学法1.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生自主学习法;交流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1.学生自主了解短文的特点和分类;2.分组合作完成“猜谜游戏”环节;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第二步、讲解新知1.教师简要介绍“少年的心”;2.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3.让学生认真阅读本文,感受心情波动。
第三步、合作探究1.学生小组探究,分析文中重点短语和结构;2.带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认识。
第四步、巩固应用1.学生仿写文章,增强写作能力;2.学生阅读彼此的作品,相互评价。
第五步、课堂总结1.回顾本堂课的重点;2.小结“少年的心”主题;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他人分享心得和感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新课的短文特点、分类以及如何关注小事提高写作水平进行探究,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团队工作合作精神和沉浸学习的能力。
短文二:《雾都孤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结构、人物、情节构造和背景等。
2.了解破产、弃儿、Dombey等历史背景。
3.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其对人生和人性的思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构造和背景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针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学生需要准确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三、教法与学法1.情感教育法;实证教学法;灵活导向教学法。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前置学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介绍文学作品《雾都孤儿》的背景;2.通过探究名称的由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和趣味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16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由两个短文组成。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富有深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手法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和欣赏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文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停顿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表达方式。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拼读和书写。
2. 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概括。
3. 朗读、讨论等学习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难理解的概念和表述。
2.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3. 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拼读和书写。
(2)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情节。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和书写生字词。
(2)理解短文大意,把握主要情节。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短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拼读和书写。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短文大意。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要情节,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短文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2)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个短文。
2. 结合短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于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教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教案【本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式。
2. 学会使用简单句子和连词进行短文的组织。
3. 学会模仿和背诵短文。
4. 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写作能力。
【本节课教学重点】1. 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2. 学会如何使用简单句子和连词进行短文的组织。
3. 学会模仿和背诵短文。
【本节课教学难点】1. 能否能够用简单句子和连词将短文写清楚。
2. 能否能够准确理解短文的意思。
【本节课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安排课堂教学。
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
3. 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教学过程】Ⅰ. 复习导入(5分钟)①回顾上一节课内容,让同学们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语文知识点,例如简单句子、复杂句子等。
Ⅱ. 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例如:1. 你知道什么是短文吗?2. 短文的组成部分是什么?3. 你知道短文的写作方法吗?4. 你会使用简单句子和连词进行短文的组织吗?5. 你会模仿和背诵短文吗?Ⅲ. 知识讲解(15分钟)1. 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短文是指篇幅不长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三个部分:开篇引子、中心部分和结论。
其中开篇引子是为主题铺垫,中心部分是表达主题的部分,结论则是对主题的总结和评价。
2. 学会如何使用简单句子和连词进行短文的组织。
短文的组织和结构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是为了保证短文的连贯性和主题性,我们通常使用简单句子和连词进行短文的组织。
简单句子通常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通过正确使用简单句子的主次关系,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连词则可以使文章句与句之间产生联系,帮助文章衔接流畅。
Ⅳ. 操作演练(30分钟)1. 模仿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篇简单的短文,让学生模仿其结构和格式,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一篇自己的短文。
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写一篇可以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文章。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通过问答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短文:选取两篇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短文,要求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难度适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短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3. 信息提取: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从短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和细节,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
四、作业布置1.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2. 根据短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故事梗概。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短文》优秀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2、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
(包括《第一次真好》)三、整体感知1、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3、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⑴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⑵ 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课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3)学会使用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2)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2. 生词和重点词语:3. 句型和语法结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正确拼读和书写。
(2)短文的大意理解和文章主要信息的把握。
(3)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词和重点词语。
(2)教师讲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跟读。
3. 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短文的大意。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总结文章的主要信息。
4. 句型和语法结构的学习:(1)教师示例,讲解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正确运用。
(2)学生跟读,模仿练习。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6. 拓展活动:(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词和重点词语。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文出现的生词。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掌握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七年级下册英语课本中短文两篇。
2. 教学重点:生词的正确拼读和书写,短文的大意理解,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等。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问答、情景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3.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生词拼读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课堂,给予个别辅导。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短文大意,分析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
5.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梳理,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训练: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词,巩固记忆。
2.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阅读理解练习。
3.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学生对短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设计**中学***一、教材分析: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
《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
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
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
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
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
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
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
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3、经典神话,我解说同学们的资料找的非常多,也非常详细。
对课文背景的阐述非常透彻了。
夸父,共工两位神话人物如此具有吸引力,那课文到底是怎么描述他们的故事的呢?请听朗读,并结合课文注解,尝试翻译课文。
两篇短文的故事性很强,等会请大家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翻译。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下了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夸父逐日》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触不周山》4、神话人物,我探究大家翻译的很好,讲的也很到位。
故事情节相信都已了然于胸。
那么,请问大家,透过这两个故事,大家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与共工?讨论一下,等会小组发言。
(1)《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你们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行为?(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会有学生认为夸父是自不量力,我觉得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志向。
)①消极方面:自不量力。
②积极方面: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③老师小结:此乃勇哉,夸父!让我们在齐声朗读中,领会勇者之气。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请大家推测共工战败后的心理,从而说明,在你们心目中,共工是怎样的一位神。
(古人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个“怒”字入手,探究人物就能抓住关键。
)第一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和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出共工庞大的气势。
第二问: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老师小结:共工一怒撞山,天下为之改变。
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有伟大神力的天神。
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叹,再读共工。
5、比较阅读,我论述大家的评述很到位,通过分析,我们读到了很有个性的夸父与共工。
但既然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我们学习,那么这两位神话人物有没有共同点呢?大家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等会小组发言人上台展示结果。
学生可能会归结为以下三点:(1)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2)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3)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老师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做出如此生动神奇的解释,体现了先民们的求索精神,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6、拓展延伸,我分享通过这个神话,我们不仅认识了富有个性的夸父和共工,还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人类的优秀品质。
那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类似的神话故事,说出来大家分享分享。
例:1、嫦娥奔月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一天,后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2、后羿射日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
它们同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
后来,十只三足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
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
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
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天上的神仙)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一方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