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高度智慧的物种,我们与其他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优势。
然而,尽管我们有着智慧,但是人类的本质和人性却常常成为思考和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并思考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
人的本质是指人存在于世上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本质是具有生命力和意识的生物。
然而,仅仅以此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的本质还包括我们的灵魂、思维、情感等方面。
我们的思维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思考和创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美和善。
这些都是地球上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特质,也是人类与众不同的地方。
然而,人性是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的,它更加强调人的行为和品质。
理解人性的关键在于透过外在行为的背后看到内在的动机和因果关系。
人性可以包括人的善良、邪恶、自私、仁慈等诸多方面。
一个人的人性与其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社会的影响等手段来培养和塑造一个人的人性。
然而,人的本质和人性并非对立和分割开来的。
人性是建立在人的本质之上的,本质决定了我们的特质,而人性则反映了我们如何运用和发掘这些特质。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具有高度智商和创造力,但如果他们的人性不端正,可能会变得自私、恶意攻击他人。
另一方面,有些人天生可能相对普通,但由于他们的人性高尚和善良,他们会用自己的温暖和关爱来影响他人。
尽管我们的本质是相似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性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每个人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都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会偏向于利己主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加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性,我们才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艺术和思想。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话题。
它涉及到哲学、道德、社会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人性的善与恶的本质辩论
人性的善与恶的本质辩论人类的本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追溯至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时代。
他们对人类的本性进行辩论,提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人性本善,但也有人主张人性本恶。
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定论,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通过教育来改善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智慧,进一步实现人性的善。
相反,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天生都具有贪婪和自私的本能,需要社会和教育来纠正这种本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督教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
这一观点是从《圣经》中引出的,认为人类是堕落的,需要信仰和救赎来摆脱罪恶。
然而,现代心理学家却持有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是基于人们天生对于他人的关心和互助。
然而,无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划分为黑与白。
实际上,人类的道德和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的。
人性可能是多样并且复杂的。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展现出善良的行为,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展现出邪恶的行为。
既然人性有多样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善恶的本质?也许我们可以从人类的历史与社会经验中寻找答案。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种族屠杀和恶性犯罪给我们展示了最恶劣的人性。
然而,同样也有众多被英雄事迹鼓舞的人们。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他人的利益展现出了最善良的一面。
或许,人性的本质是一种平衡,同时拥有善与恶。
每一个人都有潜力做坏事和做好事。
当时刻面对纠结和抉择时,人们可以选择做善良的事情,也可以选择做邪恶的事情。
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选择而改变的。
最后,人性的善与恶的辩论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非简单地由其本性决定,而是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我们应该尝试培养和保持善良的本性,也要警惕和纠正邪恶行为。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人性的善与恶,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论人的本质与人性
论人的本质与人性侯子峰1周学智2(1.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2249)摘要:从生理、精神、实践等层面固然可区别人与其他物种之不同,但皆未正确揭示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站在社会性视域考察人,其突破性贡献不在于终结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讨论,而旨在为人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支撑。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历史事实使得人永远既包含人性又包含兽性;人性同人的本质一样具有稳定性特征,就具相而言,通常改变的只是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在人性中比例。
从某种维度上可以认为,人的本质内涵于人性之中,而人性中并不是所有部分都隶属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与人性之关键不同在于两者是从不同维度来考察人之存在。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性;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12-0036-03!作者简介侯子峰(1980-),男,河北邯郸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
周学智(1984-),男,湖南郴州人,哲学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
一、人的本质辨析古今中外对何谓人的探讨很多。
有诸多讨论是站在人与其他物种的区分这一维度进行的,这是因为,人虽有高于其他生物体之处,但从生理层面来讲,人本身就是一种生物体的存在。
对人与其他物种关系的讨论有助于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鉴于此,简要分析一下几种代表性观点:首先,从生理特征来区分人与其他物种。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是从具体形状上来描述人,即指出了人长相上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生物体。
柏拉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这也是从生理上来区别人类与其他物种:人不同于鸟类因人没有羽毛;人又不同于哺乳动物,因为人只有两只脚。
古希腊有个神话,称之为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问这是什么?答案是人。
人类的人本性质与人性的研究
人类的人本性质与人性的研究人本性质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共同特征,尽管个体的差异可能很大。
人性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本能和个体差异。
近年来,研究人类的人本性质和人性的探索已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类的人本性质与人性的研究,并讨论其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一、人本性质:本质与差异人本性质指的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是人类基本的本质属性。
虽然所有人都具备相同的人本性质,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人本性质涵盖了人类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认知方面,人类具有求知欲、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特点。
人们渴望了解世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情感方面,人本性质囊括了人类的情感共鸣、亲社会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人们具有共情的能力,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并有意识地展现自己的情感。
在行为方面,人本性质表现为人类的社会行为、道德选择和愿望实现等。
人们倾向于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合作和支持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二、人性的多元性与塑造相比于人本性质的普遍性,人性则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人性是指个体内在本性和独特的特质。
人性是由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遗传因素在形成人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的基因组合不同,决定了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一些人天生更加乐观开朗,而一些人则更加内向谨慎。
环境和社会因素也对人性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都会对个体的人性产生影响。
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人性。
然而,人性并非完全受到遗传和环境的限制。
个体还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塑造来发展自己的人性。
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个体可以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和道德意识等。
三、人本性质和人性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人本性质和人性的研究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了解自身的人本性质和人性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的需求和优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而人性则是人的行为、想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流露。
两者不同,但又相互影响。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一、传统理解中的人性和人的本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合作和社交性。
儒家思想则重视人的仁义道德,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
而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神赋予每个人自由意志和原罪,人类天生面临道德选择和罪恶的深渊。
二、现代社会中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强调个体内心的欲望、压抑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行为心理学家也研究了人类行为的原因和特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人性和人的本性如何应对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不公、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正视人的本性倾向,认识到人类有自私和利己的一面,因此需要建立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次,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弘扬人性中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一面,引导人们积极面对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人性和人的本性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个体成长过程中,人性和人的本性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交往。
五、未来人性和人的本性的新认识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也会不断更新和丰富。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本质,人体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的生命和道德问题等等。
总结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是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人性与人的本质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人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每个人对人性和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本文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基因和遗传的产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带有一套特定的基因,这将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和倾向。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具有优势的身体能力,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擅长思考和分析。
这些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的生理特征,还可能对我们的性格有所影响。
然而,尽管基因对我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生物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社会环境对塑造人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和认识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我们接受了各种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
这些社会规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性的表现。
然而,人性并不是被完全决定的。
虽然我们的基因和社会环境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我们还有意志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并努力改变和成长。
人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
除了生物学和社会因素外,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没有固定性的,它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责任面前的存在方式。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观点下,人性的本质是存在于个体的选择和责任之中的。
最后,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人的本质既受到基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塑造。
即使在相同的基因和相似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的人性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经历。
【政治课件】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人性与人的本质
论人性与人的本质浙江工商大学黄宏伟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关于人的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性、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种种片面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
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古代区分人性与物性的直观认识阶段。
从古代神话、原始宗教直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及中世纪的基督教,都属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体质特征,柏拉图就把人定义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意识特征。
如,基督教把人看作“信仰的生物”。
第二,近代寻找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阶段。
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
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性,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认为人性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性。
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它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二者的倾向。
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进一步突出了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
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
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
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人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人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即从本身讲,从人和自身的条件的关系来讲,从人的将来发展来讲,也就是人的本质、人的地位和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有三个含义相近的概念必须分辨清楚,即人的属性、人性和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是表层的东西,属于存在的范围,前面所描绘的人的图景实际上列举了人的属性,人性和人的本质则属于本质的范围,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它们当然也是人的属性,但同其他属性相比,它们能表明人之所以为人而根本区别于其他动物。
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人的根本的属性。
人性和人的本质在历史上是不分的,如果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最根本的属性,而人性是人的许多根本属性,则可以澄清许多理论上的混乱。
人的属性可以区分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也是社会属性。
作为血肉之躯,人像其他高等动物一样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和本能,但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等同于其他高等动物的自然属性和本能,因为人的有些自然属性和本能是其他高等动物所没有的,而那些与其他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自然属性和本能是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不能不带有社会的印记,但单凭自然属性和本能,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某些社会属性(包括某些精神属性)则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这种属性实际上就是人性,如思维、说话、审美、社会交往等。
人性是多种多样的,历史上关于人性是什么的许多观点都是相容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问题在于最根本的人性是什么?最根本的人性即人的本质:它只能是一个。
食与性曾被称为人的本质或自然本质,这是不确切的。
食与性只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质,即动物的本质,对于人是不可少的,是人的自然基础,但不能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不是人作为人的本质。
理性也曾被称为人的本质,这也是不确切的。
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人性之一,但在诸人性中不是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是劳动或物质生产,具体说,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使用人自己创造的工具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人性,产生人和人类社会。
理解人性揭示人类的本质
理解人性揭示人类的本质人类作为高度进化的生物,拥有复杂多变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人性这一概念涉及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本质特点。
理解人性是深入探讨和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的重要一环,它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人性的多面性人性包含了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中的多种特质和特点。
首先,人性具有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彼此相互依存,无法孤立存在。
社会性驱使着人们追求与他人的互动和联系,从而形成人类社会的基础。
其次,人性还涵盖了善良和恶行的两面性。
人类一方面具备着天生的善良倾向,对他人产生同情和共情的能力,热爱和平与和谐。
另一方面,人类也具备着强烈的攻击性和竞争性,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会有悖道德的行为。
最后,人性还具备对于美和真理的追求。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驱使着他们寻找美的存在和真理的本质。
人性的本质特征理解人性能够揭示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首先,人性体现了人类的本能倾向。
人类从生物学层面上具有对生存与繁衍的本能追求,追求食物、水源和繁殖机会。
其次,人性还展现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人类有意识地思考自我的存在和意义,并通过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探索来追求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人性在道德与伦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对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产生兴趣,通过道德选择和伦理思考来指导行为。
人性的塑造因素人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决定了人性的基本特征。
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制约和规范。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人性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塑造,对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心理动力因素亦是决定人性的重要因素。
人的欲望、动机和情感推动了人性行为的发展和改变。
人性的发展与超越理解人性并不仅仅是了解其本质特征,更包含着对人性的发展需求。
人类通过教育、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心的成长来实现对人性的理解和超越。
人性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挑战自我,通过文化、哲学和宗教的思考来超越短浅和狭隘的人性价值观。
第5章 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
• • • • • • • •
3、两面性 ① 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 ② 人有善良的一面,又有邪恶的一面 ③ 人有聪明的一面,又有愚蠢的一面 ④ 人有多情的一面,又有无情的一面 ⑤ 人有脆弱的一面,又有勇敢的一面 ⑥ 人有高傲的一面,又有自卑的一面 如此等等
• • • •
三、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性——道德人性 1、道德人性是什么 道德行为无非四种:利人、害人、利己、害己 道德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因是人的情感欲望 —— ——爱和恨 • 道德行为的根本心理动因是人的道德人性 —— ——人在根本上是利己的
• • • •
3、认识道德人性的意义 其一,是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依据; 其二,是行为规范设计的前提依据; 其三,是促进社会和人健康发展的前提依据。
第二节 人的本质
一、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 其一,人是自然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 • 其二,人是理性的存在还是非理性的存在。 • • • • •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评析 1、人的本质是什么 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 代表性观点:人性—— • 恒久为自己,偶尔为他人; •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 这一结论可以用同心圆来表示:
• • • • • • • • •
2、中国哲学中的人性善恶观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告子是性无善恶论的代表 世硕是人性亦善亦恶论的代表 董仲舒、韩愈提出“性三品”说 今之结论:人性—— 主观无善无恶,客观恶多善少 做人可善可恶,善恶可多可少
• • • • • •
二、人性的内容特点 1、层次性 一级人性:“物性” 二级人性:生物性 三级人性:动物性 四级人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独有的特性
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问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人性:
1.人的全部属性(最广义的:吃喝拉撒睡)
2.人的特有属性(狭义的)
3.人的本质属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人性——社会性——阶级性(政治动物)
个人:
普通人物——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反)——杰出人物(正面人物、积极、促进)——无产阶级领袖人物
唯心史观(两大缺陷)——唯物史观(两大特征)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同样强调社会意识的作用:看到他的被决定性的同时,重视他的相对独立性——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并非“见物不见人”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终极原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表现:
阶级斗争——改良、改革、社会革命
社会历史毕竟是人的历史——应该人的作用
——群体的作用、个体的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
个人: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同个体)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_陈新夏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陈 新 夏一、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只承认人的本质而否认人性。
对此,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和关于文本的当代性重释的结合上,对马克思关于人性及其与人的本质关系的理解作出重新考察。
考察将从两个路径展开:一是考察马克思是否承认人性;二是考察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是否意味着否定人性。
关于马克思是否承认人性,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对人性的论述在其著作中并不鲜见:他不仅多次正面地提及人性,还对人性作出了新的、独特的理解。
在《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中,马克思就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414页)这里已经在与“专制制度”和“兽性”相对立的意义上肯定性地提到了“人性”,将其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据,作为批判专制制度的尺度。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复归人性”的诉求:“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第81页)此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再次提到“合乎人性”及“适合人性”,并在《资本论》中提出“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版,第928-929页)马克思一再提到“合乎人性”或“适合人性”,表明“人性”一说在他那里绝不是偶然的,反映了他关于所有的人都应当并同样具有普遍的人的类本性的主张,表明他肯定人性的存在;至于将“人性”、“天性”与“合乎”、“最适合于”等词连用,则表明他对人性持正面的、赞同的态度。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时,为了说明异化劳动使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以及使类同人相异化,提出了对人的类特性即人性的理解,指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浅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理论——兼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具有的历 史性 、 实性、 现 社会性 , 着重要 物质的 、 有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 的界限 、 提和 关 系 的 总和 , 人 类 活 动方 式 的一 切 社 会 前 而
哲学系编 , 京大学 出版社 18 北 9 3年版 , 5 4 个 人 ” 基 础 之 上 。从 而 为 认 识 人 、 性 、 过 程 中 的 人 即 现 实 的个 人 。 的 人 其次 , 我们要理 解现 实的个 人必 须 明 页 ) 人 的本 质 等 诸 多 “ 的 问题 ” 定 了 科 学 的 人 奠 基础 那 么应 该如 何 理解 马 克思 提 出 的 白 现 实 的个 人 是 在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产 生 的 , 二 、 何看待 建立在 “ 实的个 人” 如 现 的 实践是人 的存在方式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 “ 实的个人” 现 ?如何 看待建 立在 “ 现实 的 基 础 之 上 的 人性 与人 的本 质 ? 得 个人” 的基 础 之 上 的 人 性 与 人 的 本 质 ?研 生物学 的角度 解答 了人类起 源 的问题 , 人性 与人 的本质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个 出人类是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结论 。但 是人 究现实的个 人有 何伦 理意蕴?本文试 图从 并不是 抽象 的。通 过上 文 类 的产生 并 不是 一个 简 单 的生 物进 化 过 人 的基础 之上 , 以上三个问题 开始着手探讨 。 对现实 的个人 的理解 , 我们 知道 人性与人 程, 而是一个从 自然 界 向人 类社会 飞跃 的 如 何 理 解 “ 实 的个 人 ” 现 ? 根 本 质 变 。在 这 一 根本 质 变 的过 程 中其 关 的本 质 也 应 该 是 在 实 践 中不 断 生成 与发 展
再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再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所谓人性,是指一切人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也就是人之为人,并区别于动物的属性。
而人的本质则是指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
根据这种内在规定性,我们不仅能够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能把不同的人相互区别开来。
许多人把人性与人的本质混淆起来,对人性的抽象讨论来代替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等等,这些都是抽象的讨论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决定人本质的社会关系都是具体的,每个人在社会关系所处地位的不同,他们的本质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是历史的,则是因为规定人本质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因此,对人的本质必须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一切现实的人都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根本无法理解和说明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数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注:在其现实性上。
这句话内涵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已外化在了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了。
这句话把人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智商情商)排除在外或融烙在“在其现实性上”了,抽象提取出“一切社会关系之和”才是人的本质概念。
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在于其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前提。
它们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并不构成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关于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提出过许多论证与说明。
同时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解读和理解的差异,国内外就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也争议很多,本文就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标签:人性人的本质关系一、人性中国古代社会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则有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1.中国古代“人性”思想就人性而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性本来相近,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谈到人性问题时,中国早期思想家往往是从性恶论或者性善论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谈起---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有善,水无不有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认为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而“富岁子弟多懒、赖。
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其本性的表现。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如果顺从放任这种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与违反等级名分,扰乱法度礼义的行为一起从而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美好品德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国家的立法人们才能遵守,国家最后才能走向安定太平。
2.马克思“人性”思想---将人性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回顾历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提出了复归“人性”的诉求:“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
从宏观来看,马克思把人性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階段:2.1人的依赖占主导地位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在这个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处于氏族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的人身依附中。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原始关系相矛盾的”,在这个阶段是人性不但是得不到解放和自由的,而且往往是受到摧残和压制的,例如原始社会巫术盛行,奴隶社会的尊卑准则的排他性,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2.2物的依赖占主导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物的依赖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形成商品社会,大资本家以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一切以交换为目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人成为物的牺牲品。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私有制下人劳动者的产品被剥夺占有并异化为与劳动者对抗的东西;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痛苦;劳动变为被迫维持生存的手段而不是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样的异化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前提下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这个阶段人性在物的关系中被异化扭曲。
2.3人的个性自由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个性自由阶段,对应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是其价值观和自由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是: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旧式分工彻底消失,工作不再职业化,人的活动不再被限定在特定的领域,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各个领域进行活动,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本身能力的发展成为第一目的,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一崇高的社会理想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
在这一阶段,人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释为革命的实践”,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创造人,人和环境共同的基础是实践;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性不是先验的,即并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是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活动的总和。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根据其著作及其逻辑理论发展完善的顺序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类”的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而劳动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类本质,人的劳动生产的实践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能动的类生活”。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对人自身的关系,或者,说的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关系”。
费尔巴哈把宗教(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认为人的宗教信仰是人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表现,是人对苦难欢乐的异化反应,神是人根据自身创造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是所有人共有的特性,即人的理性、感情和爱。
一方面他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但是却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的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割裂了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实际上人是具有社会阶级属性的现实的人,宗教感情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宗教感情。
脱离政治和社会实践,只在人本学范围内批判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在社会史领域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
鉴于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尤其针对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上的错误观点做出了一针见血的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人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他从人和人的关系方面、生产关系方面去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人作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而现实的个人是从他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确认的,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人的生产活动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步。
且现存的感性世界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历史的实践的产物,是生产活动作为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的一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们所面临的生活条件,都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历史的自然,我们所面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也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人的活动创造的。
所以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人类社会历史也创造人本身,进一步深刻的阐明了其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思想。
三、人性与人的本质关系1.区别人性与人的本质从它们的含义,衡量角度和属性来看具有根本的区别。
1.1含义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乃针对现象而言,它表明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最根本的特性。
“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根本特征,不仅划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且是人类其他特性存在的基础。
1.2衡量角度不同研究人的本质时是将人作为“类”与其他“类”比较而言而相互区别的;而我们在研究人性时基于人类社会内部根据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等来考察其性质的不同,因此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例如根据马克思划分的人类社会三个阶段下人性的发挥与实现的程度是不同的,奴隶社会的人性总比原始社会的人性进步的多。
也正如鲁迅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太婆身受的心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1.3属性不同人的本质是稳定不变的,而人性是变化的。
所谓本质,应该是事物各种特质中的根本的质,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规定性,即一事物存在的内在依据。
根据黑格尔“某物的存在,必有其成分的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