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赫鲁晓夫改革的思想前提是打 破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为此 1956 年 2 月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B 与题干无关,C、D 说法不合史实。
答案:A
4.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措施是( )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 收入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作业 目标 作业 设计
1.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限时:40 分钟 满分:100 分
(Ⅰ)基础自测——第一时间反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反馈点1 赫鲁晓夫改革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表明在不发达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照样行得通, ① 不正确。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 败。 这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教训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 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故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D
反馈点2
勃列日涅夫改革
5.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 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 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 A.1925-1953 年 C.1965-1982 年 B.1954-1964 年 D.1982-1991 年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提示:(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 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 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 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思考: (1)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 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 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 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 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 行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项目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部分中小企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允许 取消自由贸易 商品交换 实行实物配给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2. 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 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 制
B
A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市Hale Waihona Puke 对经济的调节 济 作用) 4、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政 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比较: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经济领域 转向 政治领域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剧变并 最终解体 问题 未能从根本上 突破斯大林 模式限制 放弃了 社会主 义和苏共领导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优质课件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 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 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 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 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 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评价),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非
美国
拉
苏联
日本
西欧
东欧国家
瓦解着两极格局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 极 格 局 最 终 结束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历史 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 的结果?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 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的比较
概况:中国改革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 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 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
结果:经济增速和人民 生活水平下降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标志 着以两极格 局终结,极 大地促进了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使社 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 挫折与打击,同时也 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的失败,客观上 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 模式的探索。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苏共二十大
•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苏联共 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 会结束时,赫鲁晓夫作了《关于 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由 此造成的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会后,苏联陆续为在个人崇拜时 期遭受迫害的人平反。苏公“二 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有助于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 束缚和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原 因,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 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什么?
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 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 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 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 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 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 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 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 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 声日益高涨。
第21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知识聚焦
•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整理: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原因): 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2.内容(措施): 1)农业改革: 养牲畜,自留地;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 2)工业改革: “下放两个权力”——企业管理权,调整工资权; “遵循一个原则”——“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作用: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 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失败原因):①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②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 背景: 2.措施: 改革重点是农业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思维点击】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 原因是什么?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
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改变原有体制,只 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思维点击】材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 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 ,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 “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 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提示: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 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 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 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 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 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 条件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PPT课件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史论共 享)
(总体)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 经济改革。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 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 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
3、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 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3、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 发挥过积极作用。
教训:
1、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 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2、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 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
3、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 化的繁荣。
巩固苏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权 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
2、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影响
一方面: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
另一方面: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
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 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1、概念理解: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表现
政治上: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必要的监督,个人 崇拜盛行
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 下
苏联改革 WPS演示 演示文稿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普京梅德韦杰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列宁斯大林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
”“那就煮!”“没锅。
”“烤鱼!”“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一、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降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影响: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3、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改革内容◆农业改革(重点)①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工业改革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评价:(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重点:工业方面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重点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效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目的: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异:同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2021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课件】(41张)
3.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主张建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
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由各国黄金外汇储
备、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表决权则取决于会员国缴纳份额的数
量。怀特计划的提出
()
A.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B.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C.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D.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解析:③起于1947年,讫于199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 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故选C项。 答案:C
5.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提出“全球史观”,并呼吁要“重新估价
历史”。许多具有全球视野的著作相继问世,如麦克尼尔的《世界通
2.1978年,大平正芳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
想”:“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当
然要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日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C.多极化趋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 协作,当然要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可知此时日本谋求政治大 国、扩大世界影响的意图,说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的影 响力在日益扩大,日本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 选A项。 答案:A
3.冷战后,美国不仅运用军事打击与威慑、经济封锁与制裁等硬权力
手段,还运用软权力主导世界。软权力体现在生活和娱乐中“无微
不至”的美国影响;学习与工作中无所不在的美国方式;标准与规
则中无所不至的美国权力;等等。据此可知,美国
()
A.对外放弃“硬权力”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PT课件
你怎样看待赫鲁 赫鲁晓夫秘密报 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告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赫鲁晓夫经济领域的改革在哪些 部门展开?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成效如何?为什么?
赫鲁晓夫试图 改革农业,1954 年开始在西伯利亚 等自然条件恶劣的 地区开垦荒地,建 立大量的集体农庄。 这幅航空照片拍摄 的就是这样一个集 体农庄。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匈牙利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赫鲁晓夫 是在什么背景 下开始改革的?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上 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对此,赫鲁晓夫进 行了怎样的改革?
1968年苏军坦克驶上布拉格街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 夫对内改革时 背景下开始改 首先重点在哪 革的? 方面?效果如 何?为什么会 这样? 戈尔巴乔夫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谁能说说 戈尔巴乔 戈尔巴乔夫的 夫 在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根 改革上提出了 本变革”的含 什么“新思 意?这意味着 维”? 什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你如何看待 所谓 “新思 戈尔巴乔夫的 维外交”的主要 “新思维外交” ? 内容是什么? 如此下去,苏联 会是什么情况呢?
戈尔巴乔夫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 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 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课件(共34张PPT)
苏联食品短缺,人们排长队购买食品。
材料: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 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 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 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 增长负10%。
③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 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 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东欧国家改革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 (1)根本原因:
义道路,照搬苏联的做法。
(2)国内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严重恶化,广 大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②经济危机进一步导致政治危机 。 ③东欧各国执政的共产主义政党妥协退让,推行政治多元 化和多党制,使反对派的实力进一步扩大。④冷战扭曲了东欧 各国历史发展的道路
标志着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体 系的结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一超 多强”格局形成。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 趋势发展。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 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1922.12---1991.12)
斯大林
戈尔巴乔夫
马克思 列宁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生搬硬套苏联模式
大举外债,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戈的政策松绑,东欧寻求改革
政治多元化,局势动荡
各国共产党选举失利,国家制度发生变化
后果——政治版图的变化: (1)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2)南斯拉 夫分裂为五个国家。 (3)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 克和斯洛伐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业 中央放权,企业小权
承认职企,调动生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 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 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2、内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 管理方法代替行政 命令(实质: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作为改革的重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2、内容: 3、结果及影响:失败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 1、根本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苏联 的国情,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 2、重要原因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领导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斯大林模式进 行根本改革,只是修修补补; • 3、重要原因2:没有进行高度的理论创新,建 设社会主义时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 • 4、重要原因3:苏联没有正确处理经济比例关 系,美苏军备竞赛更极大消耗了苏联薄弱的经 济实力; • 5、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颠覆;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过渡人物(1982-1985年)
1、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3日-1984年 2月9日)
2、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 3月10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
历史: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 ,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的指令性______ 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给企业部分 权力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 ,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 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2 苏联解体说明了
A B C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 B )
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A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 有提高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
1970年的560亿卢布;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1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余粮征集制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 工业国有化 ,大中企业收归国 ②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2)内容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
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 原则。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评价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 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 权巩固。
②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史料印证]
1.史料二中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 答案 余粮收集制。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2.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实施效果上有何共性?
②农业
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a.扩大农庄_______
b.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 a.没有突破旧体制。 ②局限b.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a.与美国军备竞赛,最终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全国滑坡。 (1)背景 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斯大林模式 ”。 制,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
(1)判断: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经济
的复辟,是历史的倒退。
(× )
(2)选择:(2012· 江苏单科,17,改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 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 和方法”是对哪一政策特点的概括?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B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
异: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改革重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问题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重点)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 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 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 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 14.1%,农业则为1.5%。
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 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 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 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 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711975 6.4
5.7 7.4 2.5 4.5 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 的进步的因素同反 动因素之间的斗 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
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 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 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 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 到1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 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 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 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 上升到53%。
危机的发生
5、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
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D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 6、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
是( A)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导致了工农的不满 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B)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
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
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
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
成为超级大国 制的修补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后转向 政治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 放弃了马克思
终解体
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
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 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 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 不断改革来完善。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 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 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 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 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 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 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 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就
1军9事53科-1技9水58平年继间续,保农持业国产际量领平先均地增位长: 率19达536年.,8%苏,联农在民美年国收之入后从不平到均一每年户成 1功5爆0美炸元了增第加一到颗6氢0弹0美;元19。5179年5,0-又研 1制9出60世年界,上在第农一业枚人洲口际减导少弹了;1同10年0万, 的 苏情 联况 将下 人, 类农历业史产上量第仍一明颗显人增 造加 地。 球卫 1星9送51入~太1空96;5年19,61苏年联,工第业一的艘年载平人均宇 增 宙长 飞率 船达 也成10功.上7%天,。钢铁、煤炭和石 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都逐年增加。
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
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
自的国情4、苏联解体的根来自原因是:( B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
7、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其根本目的是( C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8、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