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文学作品高效精读教学 对话篇(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没有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就没有高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必须有科学的对话策略作保证:巧选对话的切口,优化对话的方法,找准对话的着力点,巧妙处理对话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优化与文本对话的方法

选准对话入口之后,还必须精选并优化对话的方法,才能保证阅读对话的扎实深入,卓有成效。现举几例,略加说明。

一、吟读法。

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就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接触文本,而亲近与接触文本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吟咏与诵读。唯其读,才能“明其言,会其声,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义。”因此在对话之初,一定要引导学生放开手脚,放声朗读,尽情吟咏。在吟读中去感受文本的言中之情,领悟文本的弦外之音,把握作者在文本中跳动的情感脉搏,静心去倾听作者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潺潺流淌的心灵声响。读出迥异的文风,读出鲜明的形象,读出甜畅的文气,读出严谨的文理,读出微言大义。充分的吟读是对话的基础。如果学生在与文本的审视中,感知不深,理解不进,自然就悟之不透,难以共鸣,难以沟通,对话也就无法进行.

二、体验法

文学作品就其情感来说,是作者生活体验的个性化表达。人类的情感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如果读者仍以体验之法,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的与文本及作者对话,最易切中肯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一首抒写人生体验的词,若以体验之法对之,极易和作者心灵共鸣——少时未经忧患,气盛神勇,登高赋诗,因不知愁为何物,却要说“愁”只能免强为之,这便是“强”字的由来。而历尽人生忧患之后,饱尝过人间的辛酸,愁海无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说还休之时,只能说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啊,……体验之法,还可以去休会隐藏在文字深处的作者情感。例如,川端康成《花未眠》中有这样一句颇为费解的话:“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为何却说它含有“哀伤”?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很难理解。若借用感性体验之法,联系人生的真切体验即可领会寄寓在这“哀伤”里的情思了。——它的“哀伤”来自无人发现,无人欣赏。凌晨四点海棠美丽芬芳,却无人喝彩,被人冷落,像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幽怨的嫔妃宫女,有一种“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伤。——它的“哀伤”来自对生命的眷恋与不舍。在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它只能拥有瞬间的芳华,这种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客,是一种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它的“哀伤”来自错过之遗憾。“一生都在追求美,然而真正的美却这样无声地从身边滑走”,人生有多少擦肩而过啊!对美的错过,就象错过了一场凄美的爱情……

由此可见,体验之法,可以洞穿语言的迷雾,体察文字的冷暖,填补文本的空白,丰富作品的意义,使阅读美不胜收。

三、比较法

比较之法往往能帮助读者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和文本的鲜活意趣。比如《阿Q正传》,如果把文中骂阿Q的话,略作比较,迥然鲜活的人物个性便会跃然纸上。

赵太爷(未庄以老一辈上等人的自居的土老财):“阿Q,你这浑小子……”骂声中散发着地主的霸气、老气和土气。

秀才:(在科举的阶梯上开始上爬的年轻地主),“忘八蛋!你反了……”俨然以官场人自命

了,骂人也是一种治人者的官样骂法。

王胡(身块大,有力气):“癞皮狗……你的骨头痒了么?”显然没把阿Q放在眼里,自信随时都有实力去敲阿Q痒了的骨头。

小尼姑(曾受阿Q调戏的弱女子):“这断子绝孙的阿Q!”

比较一下这种不同的骂人“艺术”,细细推敲骂人者的心理就能够准确把握这些人物性格了,同时也会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拍案叫绝。

四、还原法

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还原言语与语境的关系,就是把眼前的文本放回到它产生时的原始语境中加以审视和考量。比如陶渊明《饮酒》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世的读者单从全诗文本语境中就可以体会出,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纯真自然的向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与愉悦。这种理解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还原到时代的语境中去的话,就会惊喜地发现更深层次的隐性内蕴:在东晋那个“终日驱车走”的追名逐利的时代,东篱采菊,南山游目的悠然,本身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对当时世俗的一种无言的抗争。其实,这两句诗的表层情调越悠然,这种深层的抗争就越执著。而且,菊之于渊明,犹兰之于屈子,梅之于放翁,都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所以,把文本放回到创作的时代语境加以观照,其对话就会别有洞天。

五、探源法

为了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往往需要追根溯源,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倾向。比如,生活在积贪积弱的旧中国的鲁迅先生,他要唤醒麻木的国民,“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主张,“哀其不幸,其不争”的人文态度,就是读者打开鲁迅作品“意义黑箱”的金钥匙。另外,在阅读中探求文本所表达的人文精神,也是引导阅读对话走向深入、产生独特体验的重要策略。比如,了解一下沈从文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以及“追求散文诗效果”的唯美主义艺术倾向,以及他抒写单纯至真的人性之美的创作追求,再去和他的《边城》等作品所描绘的“湘西世界”去对话,那就容易多了。

六、变焦法

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和对话,会获得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对文本的变角对话,如同对同一事物的变焦观察,明暗虚实,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我们现在去读《庄子•庖丁解牛》实质上就是在庖丁解牛这一艺术形象的空筐中,去填充时代的内容。可以将文本解悟为庄子阐明了养生之道,即避开种种复杂的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就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也可以解悟为文本提出了一种哲学认识,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能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甚至可以认为文本从美学的角度,提出按照的美学原则,自觉地创造美好事物等等。变焦式的对话方式,可以在文本阅读中有层出不穷的生成,是阅读主体最能获得启悟和自我建构的对话方法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不仅仅是对话的对象,它还可以是对话中的话题、由头、触媒和起点,教材也就不仅仅是“例子”了。七、预测法

预测法就是利用原有的期待视野,预先推知和判断词句、情节、人物未来及结果。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本的预测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作品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与读者的预测完全一致,这时预测将加速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一种是在阅读富有创新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时,往往会出现预测遇挫的现象。这种遇挫一旦得到调整同化,就会极大扩充和丰富自己期待视野,并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无穷魅力。

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看到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读到这儿,学生自然预测下文的话,王熙凤接下来将要极力吹棒林的美貌了。但王熙凤却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大出学生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