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赏析答案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赏析答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其通过自然气象的描绘,寄寓了词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官之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暗示着人生的不如意和挫折。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人生哲理和感悟,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即从容淡定、豁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淡定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要探究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手法使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我们要探讨这首词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篇一《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宋代:苏轼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注释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
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
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
“坐客喜笑”,人花通情。
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
“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苏轼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尤以《定风波》一诗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篇文章将会就《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做一些探究。
《定风波》是苏轼在北宋末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有258句,以赞颂洛阳府太守韩忠州为主题,诗中包含了苏轼对当时时局、政治风云的看法,以及对自己人生、学问、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杰出作品。
在阅读《定风波》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诗歌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比如在诗的开头,他就借用了汉代刘彻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典故,以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这里的“落日熔金”比喻夕阳的光芒,而“一江数点鸥”则是指河中飞舞的几只鸥鸟,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苏轼在《定风波》中还运用了一些比喻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例如他在诗中对韩忠州进行了多次比喻,用诸如“铁门山外忠州卧,石柱山前忠州跳。
”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韩忠州刻苦锻炼、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例如苏轼将自己脱“序衣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路,不问曾经沧海横。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
“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拂衣秦汉诸侯客,犹忆李将军旧游。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奄忽垂阴数十载,骨化风刮泥土中。
”夕阳映照大江,数只鸥鸟自由飞翔。
就像是初次见面一般,人生仿佛只有那一刻。
怎能让秋风的呼唤,悲泣和画扇,失落于心?曾经亲密的朋友,容颜却改,心意也变。
定风波 苏轼解析

苏轼《定风波》解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的道理,用一个“轻”字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因为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是中国历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
通过描写一场声势浩大的风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控制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本文将从翻译和赏析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著名的文学作品。
一、翻译《定风波》一半是描述景象,一半是表现思想,汉语语言中的符号和象声字对于传达美学意义至关重要,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表达这些符号和意义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下面是一段英文直译:The wind stops, and the clouds end. Clear stream flows and birds remain. Sadly the hills are green, but the moon doesn't appear. Night falls, but the autumn breeze is cold. From now on the poor have no way out until the Yellow River's water dries up.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英译版本不仅没有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反而更多强调了节奏和韵律,从而丧失了准确传达意义和具体细节的重要性。
最近几十年,翻译学家对这首诗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翻译,如Zi -jung Lu 的翻译:The wind has stopped, the cloud has settled down;Under the clear stream, flowers are out in full swing;O, how green those hills are, from which no one ever looks back, And the moon is just sitting on the top of their peaks.二、赏析《定风波》是一首自然主义诗歌,在描绘自然现象的同时,充满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探讨和热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词鉴赏详解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词鉴赏详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此词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作者: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①吟啸:拉长高声吟诗。
②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③料峭:形容寒意。
④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背景】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5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课件

•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 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 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 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 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 一样豁达。
1、全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上片写雨中事,下 片写雨后感。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 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 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1、豪放风格。充分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 大方豪迈的形象;阔大雄浑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洁深婉,XXX 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 发展。(《蝶恋花》)
蝶恋花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 情恼。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 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夜, 短松冈。 【简析】以真情入词,或由苏轼始。宋神宗熙宁 八年,东坡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夜,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 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 的悼亡词。苏轼19岁娶同郡17岁王弗,后 出蜀入仕。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故乡。 苏洵告苏轼:“妇从汝于艰巨,不可忘 也。”
• 雨中东坡—笑对 人生风雨的达者
• 雨后东坡—堪破 人生晴雨的智者
• 词人是一个吟啸 徐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 风冒雨,不畏艰 巨、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形象。
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
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 雨,吟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 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 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 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 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词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即公元1077年写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定风波》的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抒发豪情的词。
整首词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和个人豪情壮志。
词的开头,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为引子,以借景抒怀的手法展现出自己无拘无束的心态,婉转地表达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接着,“竹杖芒鞋轻胜马”形象地描绘了苏轼步履轻盈的情景,从而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豪情。
下面几句中,苏轼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形容春寒,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旧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眷恋。
最后一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抒发了对过去的惋惜,又展示了对未来的从容。
整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言语表达了苏轼快意人生,不爱世间荣华的态度。
同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得词中的豪情壮
志更加真切可感。
这也是苏轼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苏轼《定风波》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
苏轼豪情壮志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同时展示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凡
尘不染的态度与情怀。
这也使得词作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
定风波是什么意思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作者】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 年)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 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 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 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⑴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 “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 句四仄韵,二平韵。
⑵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寓娘:王巩的歌妓。 ⑶柔奴:即寓娘。 ⑷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⑸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⑹皓齿:雪白的牙齿。 ⑺炎海:喻酷热。 ⑻岭:指大庾岭,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 ⑼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⑽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 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 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 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 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 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创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 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 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定风波》阅读及答案

苏轼《定风波》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案:(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3分)(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定风波 苏轼古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
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所作的诗词。
《定风波》 知识清单

《定风波》知识清单《定风波》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雨和人生逆境的描写,展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定风波》的相关知识。
一、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苏轼与朋友出游,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苏轼却泰然处之,写下了这首词。
二、原文及译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词牌特点“定风波”这一词牌,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其格律要求较为严格,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
四、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词中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小事的描写,引申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情景交融自然风雨与作者的心境相互映衬,风雨象征着人生的挫折,而作者的坦然态度则在风雨中得以展现。
3、语言质朴苏轼用词简洁明了,不加雕琢,却能生动地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4、表现手法多样运用了对比、象征、隐喻等手法,如“竹杖芒鞋轻胜马”,将简陋的装备与骑马相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物质的超脱;“一蓑烟雨任平生”,以“烟雨”象征人生的风雨,表达了作者对逆境的坦然。
五、思想内涵1、旷达超脱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风雨,苏轼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不为外界所干扰,坚守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2、随遇而安词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随缘、不强求的态度,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能从容应对。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
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
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困顿。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 表现他的人生态度 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 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 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 见出人生大哲理。
定风波
思想感情: 旷达超脱 艺术手法: 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 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 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 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①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 第三年时所作,作者在这首 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 度? ②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 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畅所欲言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欣赏词的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 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生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 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 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 都是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 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 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 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 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 意吗?
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一语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轻”字体现的是诗人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 内心的轻松。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自若的旷达情怀。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
定 风 波
苏轼
读(文) 析(情)
探(法)诵读要求•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风发。十年之后,苏轼死里逃生、万里北还,
的话:“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
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他的后半
生做一总结。何其悲催!何其无奈!
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 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 超脱精神。
欣赏词的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 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提示】画是十年前的画,画中的苏轼意气 再见到这幅画时,禁不住悲从中来,想到他 在黄州的五年,想到他在惠州的三年,想到 他在儋州贬谪的四年! 他用颤抖的手,在画像旁边留下了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