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唐诗五首
八上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 13 课的唐诗五首分别是《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野望》——王绩1.原文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心情彷徨,不知归依何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接着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树树都染上了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晖(“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然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没有相识之人,只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长歌以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主题与情感:表达了诗人在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1.内容:首联和颔联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展开,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颈联则转换视角,描绘了眼前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尾联在日暮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兴起思乡之愁,不知道故乡在何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主题与情感: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仙人的向往,又抒发了对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而最主要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
写出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烟的劲拔、 坚毅之美
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物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唯有黄河横贯其间
“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 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读准字音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精读细研
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 静 近景 动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 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精读细研
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抒发了诗人对于岁月易逝的感慨。
精读细研
颈联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请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 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 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精读细研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太平 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 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 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 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 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律
起 首联
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诗 的
承 颔联
紧承首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 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章 法 结
转 颈联
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 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构
合 尾联
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 全诗。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 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诗五首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情感。 3.品读诗歌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领会诗人谋篇 布局之精巧。(难点)
文学常识
律诗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在字句、押韵、平仄、 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 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1.两个“空”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①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第二个“空”,是“空荡荡”的意思;黄鹤已去,物是人非;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
2.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为什么?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嗦,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尤其二、三两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①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②角度:仰视→远眺②景物特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③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④赏析:a.对仗工整,运用叠词,充满音韵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明丽景象;b.乐景衬哀情,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反衬出作者孤独、惆怅和思乡之情。
c.视角由仰视转为远眺。
⑤作用: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①运用设问,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暮霭沉沉,不知乡关何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和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②“烟波”的作用:a.烟波渺渺,暮霭沉沉;b.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同上)③全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文,直抒胸臆,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缠绵的乡愁,点明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长大 河漠
落孤
日烟
圆直
学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习 目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境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 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 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 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写动态近景,动静结合,展现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 田园风光。
整体感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修 辞 :用典。
“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彷徨、孤 独和苦闷。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中,所以只好向 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2、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 境更显静谧。
诗句赏析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说这一句诗 的含意,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4、《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自主学习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 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 然。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自主学习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 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朗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主学习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 样的感慨?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 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自主学习
4、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 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 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 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 念故乡的感情。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山尽处白天已经降临,黄河水流入海。
我想望尽千里美景,只为再登上一层楼。
2.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仿佛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故乡。
3. 《登岳阳楼》 - 杜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古人曾乘黄鹤离去,留下黄鹤楼空空荡荡。
黄鹤离开后再也没有归来,长久以来,白云飘渺不定。
晴朗的小川边上有繁茂的树木,芳草丛生的鹦鹉洲。
夕阳西下,故乡的城关在何处?江面上烟雾氤氲令人感到忧郁。
4.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春天沉睡中毫不知觉,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夜晚时有风雨声,花儿掉落了多少。
5.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前方看不见古人,身后也看不见后来者。
思考着天地之间的浩渺无边,独自悲伤而流下了泪水。
以上为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五首唐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这份文档符合要求,共有855个字。
如果您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课件

白色的是烽烟、红色的是“落日”;具有图画的线条美,广阔的是大漠, 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富有图画的层次美,天边有 “落日”、空中有烽烟、地上有“大漠”“长河”。
完全展现了沙漠黄河地区广阔无垠、雄奇壮丽,意境开阔豪迈的 特点。
1.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三首诗的日暮之景充满了惆怅、哀愁、孤独 之情,请结合相关内容,说一说,诗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黄鹤楼
崔颢: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
崔颢
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句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
群诗整合,探究日暮之诗
(三)知人论世,感悟情感之美
2.诗人惆怅、哀愁、孤独之情是沉郁而绵长的,古诗词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情怀书 写,请仿惯例句,探求有同样情思的“古仁人之心”。
②“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久的,请读“日暮 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群诗整合,探究日暮之诗
(一)初读感知,体会格律之美
2.朗读:品律诗之格律美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这是一首七 律,朗读时应标出韵脚,韵脚要 读得饱满。
可按或“四三”式来 划分朗读节奏。还要把握感情 基调,这首诗带着淡淡的哀愁, 朗读时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 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 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 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 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 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湖上》
【作者】徐元杰 【朝代】宋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新课导入
贰 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
古诗欣赏:你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古诗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读赏析
叁 品读赏析
首联叙事——交游踪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点题,交代游踪,点明地点,从大处着笔, 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描写了山光水色, 写出春水初生的情态。(远景)
叁 品读赏析
首联:“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 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逐渐,慢慢地。 欲:想要。 才:刚刚。 没:淹没,盖住。
翻译: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 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
贰 自主学习
读懂诗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不足:不够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hào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qī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3.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 《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 《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 太白集》传世。
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 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 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 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 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 《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 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 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 时的沿途景色。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 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圆。
作者诗风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 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 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鬼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教学课件(含配套教案)

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 什么景象?第七、八句 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第五、六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第七、八句:抒发了清冷的思乡之情
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 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 今之情,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
空间:虚无
时间:邈远
写景(芳、草):实写
抒情(日暮、烟波):点明主旨
板书设计 野望
首联:徙倚——彷徨 颔联:落晖——萧瑟 颈联:返、归——孤独 典故:采薇——知音难觅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 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 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 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 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 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______”词用得好,它 写出了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 它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漠 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 拔坚毅之美。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 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 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 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 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 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 车”相呼应。
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 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 喜爱之情。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 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水送人, 人思乡之情。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译文: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繁多的野花慢慢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 我最爱湖东风景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尾联: 用典,抒写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主旨归纳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风景描写中显露出诗人孤独抑 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崔颢
七言律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承)
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 意情绪。
颔联和颈联: 写出所见到的风景。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人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 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请赏析颔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乱”字贬词褒用,化静为动, 描画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画出初春小 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突出 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赏析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及解析(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及解析(人教版)1.野望王绩〔唐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重难点词语解释: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采食野菜。
简析:《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首联通过“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则以静谧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树影婆娑、山色如黛的安详画面;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连贯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2.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重难点词语解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代五首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代五首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一、《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乎泪沾襟。
翻译:边境上的鼓声打破了行人的前行,秋天的边疆只有一声孤雁的鸣叫。
夜露从今夜开始已经晶莹如白,皎洁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我的故乡。
我有几个兄弟都被分散在各地,没有一个家庭可以问候他们的生死状况。
我寄出的信件很久都没有送达,更何况我的衣襟已经被泪水打湿。
二、《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白天的阳光依山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继续登上更高的楼层。
三、《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泰山的山峰是如何的壮丽?齐鲁大地的青山绿水美丽绵延。
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显而易见,阳光和阴影交替划分了昼夜。
心胸忽然涌起千百感慨,泪水仿佛化作了归鸟回巢。
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峰之巅,俯瞰整个山脉就会发现其渺小。
四、《早发白帝城》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早晨离开白帝城,穿越美丽的彩云,一路上一日之内便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两岸的猿猴声音一直响个不停,轻舟已经越过了千山万水。
五、《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让人误以为地上结满了霜。
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起故乡。
以上就是《唐代五首诗》的古诗词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唐诗五首◇教材分析◇本文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
五首诗歌深浅有别,有的诗歌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理解其妙处,比如《黄鹤楼》《使至塞上》;有些学生自主阅读应能解决,比如《钱塘湖春行》。
因此,本课教学不必平均用力,可根据学情和诗歌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2.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二、了解文体知识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三、学习新课(一)《野望》步骤一:了解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范读,并校正读音和节奏。
东皋.(gāo)薄.暮(bó)徙倚..(xǐyǐ)犊.(dú)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4.教师注解重要字词,请同学翻译诗句,并注意提醒校正。
步骤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作者在薄暮中见到了怎样的景物?明确: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搭配得恰到好处。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明确: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步骤四:品味语句,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步骤五:教师小结《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二)《黄鹤楼》导入: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即《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步骤一:资料助读1.了解作者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2.了解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1.教师范读,强调注意节奏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互相译读。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步骤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有何作用?明确: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远去,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这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变化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明确: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原野上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
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步骤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3.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该如何理解?明确: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步骤五:教师小结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联想到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悠悠白云,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四、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3.完成《课时A 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一)野望{秋野图:萧瑟衰败 正衬暮归图:宁静安详 反衬}孤独无依 (二)黄鹤楼{ 首联:引传说颔联:发感慨 以景衬情 思乡思亲颈联:绘美景 情景交融尾联:抒乡情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集体背诵《野望》《黄鹤楼》。
二、学习新课(一)《使至塞上》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王朝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步骤一:资料助读1.了解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
人称“诗佛”,因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背景链接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3.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互相译读。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步骤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疆的将士)和经过的地方,为下面具体写景做铺垫。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苍茫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步骤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颔联中“蓬”“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