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劝学习题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劝学》练习题(重点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劝学》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重点实词释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句式:)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句式:)二、理解性默写(一)真题1.(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2.(2020年高考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学完高中语文课文劝学后,准时地做好课后练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劝学课文原文: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知识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高一语文上册《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劝学》练习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C)A.常备不懈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E.求全责备2.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相同的一组是:(C)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②锲而不舍,朽木不折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⑤黑质而白章⑥吾恂恂而起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④⑤⑦ D.③⑥⑦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
备选答案:A.数词表示名量。
B.数词表示动量。
C.形容词,专一。
(1)骐骥一跃( B )(2)不能十步( A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C)(4)蟹六跪而二螯( A )4.这段文言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答:比喻、对比。
5.把这段文言文分为三层(在文中用“”标示),归纳每层的大意,并把第三层的译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层大意:第二层大意:第三层大意:翻译第三层:解析:分三层……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第一层大意:学习要长期逐渐积累。
第二层大意:学习要持之以恒。
第三层大意:学习要专心致志。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吃上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B)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A.蟹六跪而二螯古义指:今义指:B.用心一也古义指:今义指:解析: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B)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劝学》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劝学》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劝学》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高考阅读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老臣窃以为..之往来。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行李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8、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9、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得无衰乎10、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新高考《劝学》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劝学》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理解性默写题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劝学(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10 劝 学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以为轮“”同“ ”, 2.虽有.槁暴 “有”同“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 ”,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利{①金就砺则利 ②非利足也2.望{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先达德隆望尊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假{①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群响毕绝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佛印绝类弥勒5.于{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6.而{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③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义: 。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7.积善.成德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9.用心一.也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译文: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译文: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译文:5.以为轮。
特殊句式:译文: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特殊句式:译文: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每个老师打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
()2.“深远”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跬步..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高中语文劝学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劝学训练题及答案《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劝学训练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劝学训练题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靛蓝(diàn) 舟楫(jí) 輮以为轮(róu)B.槁暴(ɡǎo pù) 参省(cān shěnɡ) 金石可镂(lòu)C.须臾(yú) 跬步(ɡuǐ) 锲而不舍(qì)D.舆马(yú) 骐骥(qí jì) 跂而望矣(jì)2.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E.则知明而行无过矣F.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金就砺则利。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E.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F.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G.劝学。
( )H.木直中绳。
( )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假舟楫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说明下面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说明下面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7.下面三个句子是同一个句式,请你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句式?应该怎样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

《劝学》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荀子名,末期伟大的、、,是先秦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收在一书中,《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虽有槁暴.()跂.而望矣()假舟楫.者()假舆.马者()骐骥.一跃()蛟.龙生焉()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2)君子生非异也。
()通()(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4.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
(1)而青.于蓝古:今:(2)声非加疾.也古:今:(3)而致.千里古:今:(4)假.舟楫者古:今:(5)而绝.江河古:今:(6)金.就砺则利古:今: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吾尝跂而望矣。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 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蟹六跪而二螯。
7. 下列句子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二、阅读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选文出自,作者是。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劝学》同步练习题测试(附答案解析)

《劝学》同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ú)闻者彰(zhāng)B.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C.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D.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2.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8)而绝江河(隔断)(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A.⑴⑵⑷⑸⑹B. ⑵⑶⑹⑼⑽C. ⑴⑷⑸⑺⑾D. ⑹⑻⑼⑽⑾3.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操自江陵顺江.东下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③丈夫..不耕④能谤讥..于市朝⑤四体不勤,五谷..莫不私王..,若李广⑦宫女左右..不分⑥宿将爪牙⑧牺牲..玉帛⑨金.就砺则利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A.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B.①/②③⑤⑨/⑧⑩/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D.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4.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金就砺则利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輮以为轮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高中文言文《劝学》练习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劝学》练习附答案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练习1.下列对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B.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C. 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D.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2.说说你对此文对比手法的理解。
3.说说你对本文比喻手法的理解。
4.理解性默写题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3.“”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劝学》课后练习 (含答案)

《劝学》练习题(一)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舟楫(jì)舆马(yú)日参省乎己(xǐng)B.爪牙(zhǎo)跬步(kuǐ)蓼蓝(liǎo)金就砺则利(lì)C.驽马(nǔ)骐骥(jì)洞穴(xué)金石可镂(lóu)D.跂而望(qì)须臾(yú)二螯(áo)锲而不舍(qì)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君子生非异也生:生命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识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容身,安身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普通人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日: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高中劝学试题及答案

高中劝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劝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位古代文学家的作品中?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名句,其表达的意境与劝学精神有何联系?A. 无联系B. 表达对学问的渴望C. 表达对爱情的向往D. 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3. 下列哪项不是劝学的目的?A. 修身养性B. 报效国家C. 追求名利D. 传承文化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名言?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韩愈5. 劝学精神在现代教育中有哪些体现?A. 强调应试教育B. 重视终身学习C. 忽视个性发展D. 只注重知识的积累6. 劝学精神对于个人成长有哪些积极影响?A. 增强自信心B. 培养创新能力C. 促进社会交往D. 所有选项都是7. 劝学精神在当代社会中有哪些新的内涵?A. 重视实践能力B. 强调个人主义C. 忽视团队合作D. 只追求物质利益8. 劝学精神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体现?A. 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B. 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C. 家长完全放任孩子自主学习D. 家长只提供物质支持,不参与学习过程9. 劝学精神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是什么?A. 没有关系B. 劝学精神是终身学习的基础C. 终身学习是劝学精神的延伸D. 两者互不相关10. 劝学精神对于国家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A. 提升国民素质B. 促进科技创新C. 增强国家竞争力D. 所有选项都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劝学精神在古代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请结合现代社会,谈谈劝学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指导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结合个人经历,论述劝学精神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作文题(30分)请以“劝学精神与现代教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C4. B5. B6. D7. A8. B9. B10. D二、简答题1. 劝学精神在古代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倡导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劝学试题及答案

劝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劝学”一文出自哪位古代文学家之手?A. 司马迁B. 孔子C. 荀子D. 孟子答案:C2. “劝学”一文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学习可以超越前人C.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D.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答案:B3. 在“劝学”一文中,作者认为学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A. 勤奋B. 谦虚C. 坚持D. 以上都是答案:D4. “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A. 学习需要积累B. 学习需要坚持C. 学习需要耐心D.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答案:A5. “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倡的学习方式是什么?A. 死记硬背B. 机械模仿C. 思考与实践相结合D. 只学习不实践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劝学”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荀子2. 文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中“道”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道理3. “劝学”中提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学习4. 文章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________。
答案:反省自己5. “劝学”一文中,作者认为学习可以________,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答案:明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劝学”一文中,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从而成为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2. “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到了哪些学习方法?答案:作者提到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坚持,以及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四、论述题(共20分)请结合“劝学”一文,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回答。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劝学》一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韩愈D. 王维2. 诗中“青青子衿”所指代的是什么?A. 年轻的学子B. 绿色的衣衫C. 春天的景色D. 年轻女子3. 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龙城飞将”指的是?A. 李广B. 王昌龄C. 岳飞D. 诸葛亮4. 《劝学》一诗中,作者提倡的学习态度是什么?A. 勤奋刻苦B. 随遇而安C. 顺其自然D. 享受生活5. 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表达的主旨是?A. 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B. 描述老年人的悲哀C. 强调健康的重要性D. 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二、填空题6. 《劝学》一诗中,“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7. 诗中“______,______”描绘了学子们勤奋学习的场景。
8. “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学习的重要性。
9. “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比喻的方式,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10. “______,______”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学习与不学习的不同结果。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劝学》一诗中,作者对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12. 《劝学》一诗中,作者通过哪些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对学习的看法?13. 请解释《劝学》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诗的含义。
14. 《劝学》一诗中,作者对年轻学子有哪些期望和忠告?15. 请结合《劝学》一诗,谈谈你对“学无止境”这一观点的理解。
四、论述题16. 结合《劝学》一诗,论述在现代社会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17. 以《劝学》为出发点,谈谈你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观点的看法。
18. 论述《劝学》一诗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提出你的见解。
19. 请结合《劝学》一诗,分析学习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 论述《劝学》一诗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和影响。
劝学练习题答案

劝学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劝学》一诗中,作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请问,作者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A. 读书破万卷B. 行万里路C. 交游广博D. 以上都是2. 在《劝学》中,作者提到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读书是立身的基础B. 读书是立学的基础C. 立学是立身的基础D. 立身是立学的基础3. 作者在《劝学》中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学习需要思考B. 思考需要学习C. 学习与思考同等重要D. 学习比思考更重要二、填空题1. 《劝学》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2. 作者在诗中提到“ ”,意味着学习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努力。
3. “ ”是《劝学》中对学习态度的描述,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劝学》中作者对学习的看法。
2. 请解释《劝学》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3. 《劝学》中,作者如何描述学习的过程?四、论述题1. 论述《劝学》中作者提倡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结合现代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2. 根据《劝学》的内容,谈谈你认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C二、填空题1. 不断2. 学海无涯苦作舟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简答题1. 作者在《劝学》中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提倡勤奋学习,不断进步,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事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味着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考,那么学到的知识将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最终变得毫无意义。
反之,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学习,那么思考也将变得空洞无物,无法形成真正的见解和智慧。
3. 《劝学》中,作者描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过程。
高一语文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劝学测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劝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劝学》一文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B2. 《劝学》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意思是?A. 青色比蓝色更美B. 学习可以超越前人C. 青色是蓝色的一种D. 学习可以改变自然答案:B3. 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C. 温故而知新D. 学以致用答案:D二、填空题4. 《劝学》一文中,荀子提出“_________,不亦说乎?”来强调学习的乐趣。
答案:学而时习之5.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三、简答题6. 简述《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观点。
答: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
荀子还指出,学习应当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7.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了哪些学习方法?答:荀子在《劝学》中提到了多种学习方法,包括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循序渐进等。
他强调了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巩固新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成果,以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学习。
四、论述题8. 结合《劝学》的内容,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答: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荀子在《劝学》中所提倡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反思和总结,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五、翻译题9. 将《劝学》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如果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如果不积累小溪,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高一语文《劝学》练习题与答案

高一语文《劝学》练习题与答案高一语文《劝学》练习题与答案篇1一、理解性默写1《劝学》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多用比兴手法,因而取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2《劝学》中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说明人的资质差异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解: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完毕B.木直中绳中:符合C.輮以为轮为:成为D.金就砺则利就:凑近解析:A.已,停止。
答案:A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A.“知”通“智”,B.“有”通“又”,D.“生”通“性”。
答案:C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及词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取之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吾身寒于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 相同,不同B. 不同,相同C. 不同,不同D. 相同,相同解析:于,介词,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 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C5.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A.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了这个样子。
劝学考试题及答案

劝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劝学”一文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论语》B.《孟子》C.《荀子》D.《大学》答案:C2. “劝学”一文中,荀子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A. 修身养性B. 治国平天下C. 获得财富D. 获得名誉答案:B3. 在《劝学》中,荀子提倡的学习态度是?A. 被动学习B. 主动学习C. 随意学习D. 无目的学习答案:B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出自《劝学》的哪一部分?A. 开篇B. 中间C. 结尾D. 未提及答案:A5. 《劝学》中提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里的“参省”指的是?A. 反省B. 学习C. 思考D. 讨论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劝学》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
答案:不知道2.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
答案:金就砺则利3.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__________”。
答案:知之4. 《劝学》中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________”。
答案:须臾之所学也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__”。
答案:乐之者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劝学》中荀子对学习的态度。
答案:荀子在《劝学》中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2. 阐述《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比喻了学习的重要性,意指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了学习可以使人不断进步和超越。
3. 荀子在《劝学》中是如何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答案:荀子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基础,而思考则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消化。
他强调了学习后要进行反思和思考,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4. 根据《劝学》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练习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跬步( )骐骥()埃土()螯()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古义:今义:(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5)用心一也()古义:今义:(6)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闻博闻强识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能称前时之闻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挽弓当挽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绝以为妙绝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佛印绝类弥勒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日夜望将军至望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8.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无以至千里9.翻译重点句子(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随堂检测(一)语基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9.名句名篇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二)阅读检测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3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7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渐.之滫渐:渐渐B.形.乎动静形:体现C.游必就.士就:接近D.端而言蠕.蠕:微动1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教使之然.也輮使之然.也不扶而.直蟹六跪而.二螯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B.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C.两个“然”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16.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⑵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译文:⑶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译文: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1)况卿儒制天命而用之(2)战国末期32 语录体有标题的论文2.字音diàn liǎo zhòng gǎo pùcān xǐngkuǐjìāi áo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停止(2)合乎(3)晒干(4)磨刀石(5)清楚(6)借助,利用(7)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浮躁,不专心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2)“知”通“智”智慧(3)“生”通“性”资质、禀赋5.古今异义词辨析(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2)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6)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3)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5)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听见借闻见闻,见识假凭借,借助声誉,名声假如,如果与“真”相对,不真终止隔绝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有力的弓强强大有余竭力,勉强向远处看望盼望,希望名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8.文言句式(1)判断句(2)判断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5)介词结构后置句(6)定语后置(7)被动句(8)固定格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9.翻译重点句子(1)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君子的本性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和智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4)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二.随堂检测(一)语基检测1.B(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作qi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