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汇编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1)靶形红细胞
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 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
(2)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 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3)角形红细胞(Keratocyte)
在专业参考书中曾有介绍,近年教科书 很少提到。Wil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 胞分为12类17种,角形红细胞被列为12 类中最后。
单核细胞有的也含有巨大的嗜天青颗 粒。
CHS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白化病、畏光、易发感 染,晚期可合并淋巴瘤而肝、脾、淋 巴结肿大、贫血和有出血倾向。家族 中常有近亲婚配史,男女两性均可患 病。
4、异常结构
(1)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 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 数量不等,已证实它是核残余物。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环
卡玻氏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 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 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现认为系脂 蛋白变性所致。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正常。 由于白细胞空泡不伴有中毒性颗粒,容
易与感染时的白细胞空泡相鉴别。
2、Chediak-Higashi颗粒畸形
1940年 Chediak首先报道1例4岁女孩外 周血和骨髓粒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Higashi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后称为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
1500例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2)
1500例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外围血细胞形态检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6月进行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患者1500例,对其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1500例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中,1150例为形态异常和350例形态正常。
形态异常中白血病35例,有3例血液根系结果正常,其假阴性为8.6%;形态正常中有40例血液分析结果异常,其假阳性为11.42%。
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是一种能简单、快捷、准确检验患者病情的方法,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标签:血细胞;光学显微镜;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外周学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类。
通过外周血细胞检验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病情,并做出正确的治疗[1];是临床血液检验的一项重要项目,对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院将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检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5月—2013年6月就诊并进行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患者中选取1500例。
男性790例,女性760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44.2±4.1)岁。
所有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比较等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症状均表现为血常规异常、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等。
150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过程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验方法抽取患者静脉血液1—2ml,EDTA—k2抗凝,并制作有头体尾分布良好的的血片2张。
采用BC5800血球计数仪对EDTA—K2抗凝血标进行血常规检查分析。
将用BSAO瑞特染色后的血片置于光学显微镜油镜下于尾部开始观察全片,同时在血片染色良好体尾部计数100个白细胞。
1.3观察指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并间接计数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有无血液寄生虫[2]。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下面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6.5×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3.5-5.5×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4.2×10^12/L,属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15-150 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0 g/L,属于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 白细胞形态,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红细胞。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分布均匀,未见异常血小板。
三、结论。
根据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细胞,提示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四、临床意义及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次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正常,提示患者目前没有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定期复查以了解血液状况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外界干扰或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误差。
六、结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是指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的特征。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应该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但在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下,红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
一、正常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正常情况下,外周血红细胞呈圆盘状或椭圆形,直径约为7.5-8.5μm,厚度约为2μm左右。
其表面光滑平整,无核、无线粒体、无内脏器官等结构。
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呈现出明亮的双折射现象。
同时,在Giemsa染色后可见其呈现出淡紫色。
二、异常的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1. 红细胞性贫血:此种贫血类型是由于缺乏铁元素所致。
患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大小不规则且较小,并且表面不平整,有许多凸起和凹陷,甚至呈现出锯齿状。
这些红细胞的寿命较短,容易被破坏。
2. 非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此种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变得不规则、大小不一,并且表面粗糙、有许多棘突。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
3. 圆锥形红细胞:此种情况下,红细胞呈现出圆锥形或者尖头形。
这种异常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
4.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此种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正常,但是大小不规则、呈现出球形,并且表面光滑平整。
这种异常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
5. 溶血性贫血:此种贫血类型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红细胞被过早地破坏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同时红细胞形态也发生了改变。
这些红细胞通常呈现出充血、缩小、变形等异常现象。
总的来说,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医生在进行疾病诊断时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同时,患者也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影响红细胞形态的因素,以保持身体健康。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相关知识
3、棒状小体(Auer) :常出现在髓细胞性白血 病人的外周血中,有Auer 小体者对白血病的诊断 及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5
粒细胞中毒性颗粒,中性杆状核细胞内充满粗大染色深的颗 粒,提示感染。
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见8叶。
棒状小体(Auer )
(Ⅲ)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 2、染色质小体:巨幼贫、溶贫及脾切除后 3、卡波氏环:溶贫、巨幼贫、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溶贫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0
染色质小体(红)卡波氏环(黑)、嗜碱点彩红细胞(绿)
21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两个染色质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内有大量细小淡紫红色颗粒,分布均匀。
图1
图2
M3病人血片中见早幼粒细胞,图1 细胞的胞浆中见两个棒状 小体。图2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上多见柴捆样棒状小体。
慢粒血象
慢粒病人的WBC常>100*109/L,多见杆状以上细胞,嗜酸、嗜碱细胞偏高。
有核红
中幼粒 早幼粒
晚幼粒 有核红
明确病因 临床表现 WBC计数及分类
BASO、EOS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RBC、PLT 骨髓象 中性粒碱性磷酸酶 Ph`染色体
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1-2个 核仁,胞浆蓝色,一般无颗粒,偶有空泡。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Ⅰ型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 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
异淋Ⅱ型
异淋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椭圆形,胞浆多,蓝色,染 色不均匀,无颗粒,可见2个核仁。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文章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细胞在形态、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化,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贫血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1、红细胞: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状,直径为7.2-7.5微米,厚度为2.2-2.5微米,中央凹陷,内有胞质色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诊断贫血有很大的帮助。
2、白细胞:正常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00-11000个/μl,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它们的比例和数量来判断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情况。
3、血小板: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0-400×10^3个/μl,它们是无肌肉、无核的小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栓,以保护身体。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1、白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入侵病原体或出现炎症等状况时,白细胞会增加。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但比例不如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增多也可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造成的。
2、白细胞减少: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情时,白细胞会减少。
减少的白细胞包括多种类型,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中性粒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或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
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细菌的种类。
这种情况发生在肺炎、腹腔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中。
4、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中常常发生。
5、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肿瘤疾病等情况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8/87
空泡
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 常为多个,被认为是 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 着色所致。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9/87
杜勒小体
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 雾状,可能为核浆发 育不平衡所致,为细 胞严重毒性变表现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50/87
核棘突
胞核有各种形态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 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 射损伤等相关。
外周粒血细细胞胞形异态检常验: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呈7叶状58。/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叶
外周血到细2胞叶形为态止检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显著浓缩。
59/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两
外周叶血,细胞核形染态色检验质显著浓缩,如眼镜状。
拖外周鞋血形细胞红形细态胞检验,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41/8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2/87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现 象。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9/87
血涂片染色
● 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经典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现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份: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质有亲和
力(胞 浆),染成兰色; 伊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胞核), 染成紫红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报告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准备样本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本。
通常,医生会在患者的肘部内侧或手背的静脉附近进行采血。
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样本污染。
采集到的外周血样本通常需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 细胞涂片制备将外周血样本送至实验室后,需要制备细胞涂片以供观察。
制备细胞涂片的步骤包括:取一滴外周血样本,将其均匀涂布于玻璃载玻片上,然后用另一片载玻片将其横向涂开。
制备完毕后,将载玻片晾干。
3. 染色制备好的细胞涂片需要进行染色,以增强细胞形态的对比度。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染色、Giemsa染色等。
染色液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标准制备或购买。
将细胞涂片浸入染色液中,一般需要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时间,然后取出并用水冲洗。
4. 镜检观察经过染色的细胞涂片可以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观察时,可以使用低倍镜(如10倍或20倍)进行初步扫描,然后再切换到高倍镜(如50倍或100倍)进行详细观察。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识别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5. 形态分析在观察细胞时,需要注意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核形态等特征。
例如,红细胞的正常直径约为6-8微米,呈双凸形,中间凹陷,颜色为淡红色;而白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则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过比对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正常值的对比,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6. 结果分析根据细胞形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如,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数量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形态异常等都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
医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注意事项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采血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以防止样本污染。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1:10 1:20 1:50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0-100 20-50 5-10
<5
白血病,增 生性贫血 健康人,贫
血 造血功能低 下,部分稀
释 再障,完全
稀释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巨核细胞体积大,全片数量少(尾部等边缘 部位较多),故巨核细胞计数一般在低倍镜 下进行。
4.观察全片有无成堆分布异常细胞
2.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至少100 个),同时注意观察各细胞形态,并要全片观 察血涂片的其他部位(尤其尾部等血膜边缘 处)。
粒细胞系统
观察各阶段粒细胞的数量(50%-70%) 及形态,注意有无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 棒状小体、粒细胞毒性改变、粒细胞分叶过 多或过少等。
淋巴细胞系统
当发生干抽时,在针头中有时可以有少量 骨髓组织,如用针心将其推出,可以制作 一张涂片,仍可供检查。一般可更换部位 再行穿刺,部份病例(如骨髓纤维化)须 作骨髓活检
骨髓涂片的制备
与血片制备基本相同
每次制备4-6张,选取制备良好的 染色
低倍镜观察
1.观察涂片质量
观察涂片厚薄、骨髓小粒多少、油滴、染色 等,然后选择满意的区域进行有核分类、计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主要 发生于儿童,少数散发于成人。1941年由 Smith将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区别开来。 本病的特征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其 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持续时间较长,症 状较轻且为非特异性,部分无症状或体征而 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变化显著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其中 最简单、最实用的是普通显微镜检查,是诊 断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白细胞形态异常
要点一
总结词
白细胞形态异常是指白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核形 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白细胞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和核 形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大或 缩小;形态异常表现为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增多 或减少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浅;核形异常表 现为核沟、核泡等改变。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肿瘤等原因所致,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 断。
血小板形态异常
总结词
血小板形态异常是指血小板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等有关。
详细描述
血小板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状异常和染色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大血小板或 血小板减少;形状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呈圆盘状、球状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 浅。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所致,需要结
05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的 注意事项与未来发展
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血样新鲜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需要使用 新鲜血液样本,因此采集后应
尽快进行观察。
避免污染
观察前应确保血样未受到污染 ,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标准化操作
观察时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异常细胞的识别
红细胞体积增大,核分叶过多等。
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总结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在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观察,可以对白血病 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
详细描述
白血病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常出现异常。通 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形态、核分裂象以及细胞群的分 布特征,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例如,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数量增多,以小淋巴细胞 为主,核分裂象活跃;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 数量明显增多,以粒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减少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正常人外周血偶见异型淋巴细胞。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
β - 链球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和接种疫苗都可引起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5) 细胞 ( degeneration ) 和核变性 (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 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 apotpotic body )。
(1) 核象左移( 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象左移。核象左移是机体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在感染时易发生,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
核象左移时白细胞数可增高,也可不增高甚至减低,但以增高者多见。
再生性核象左移: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如平素健康者在遇到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时。
( 4 )双核( dual-nuclei granulocyte )和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ring-shaped nuclei granulocyte ):中性粒细胞内出现两个细胞核和闭锁环形杆状核粒细胞。常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和粒细胞白血病,也可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片上见到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有卡波氏环的红细胞。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可见豪周氏小体,双核,卡波氏环,嗜碱彩。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活体染色),见丝球 型、网型、破网型、点粒型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的人为变化:
棘形红细胞 面包圈形红细胞 假性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的人为变化:面包圈形红细胞。
红细胞的人为变化:假棘形红细胞。
红细胞的人为变化:假性椭圆形红细胞。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 象。 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以 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的现象。
红细胞凝集:红细胞不规则地聚集在一起。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 正色素性:有中央淡染区。 低色素性:中央淡染区扩大。 高色素性:中央淡染区消失。 嗜多色性:细胞较大,中央淡染区减 少,染 色偏蓝。 双相性:正色素红细胞和低色素红细胞群混合 存在。
正色素性红细胞,有中央淡染区。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低色素性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中间淡染区消失。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中间淡染区消失。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中间淡染区消失。
椭圆形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异常:球形红细胞(左上),椭圆形红细胞(上), 口形红细胞(左下),棘形红细胞(右下)。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红细胞碎片,泪滴形红细胞,锯齿形红 细胞,盔形红细胞,镰刀状红细胞。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晚幼红内有数个豪周氏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三个豪周氏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两个豪周氏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内有大量细小淡紫红色颗粒,分布均匀。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有较多淡紫蓝细小颗粒,分布均匀。
中性粒细胞:晚幼粒、杆状及分叶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幼粒、分叶核细胞。
早幼粒细胞及中性杆状细胞。
粒细胞形态异常: 粒细胞中毒性颗粒:细胞浆内有粗大,着色深染的 颗粒。 粒细胞空泡变性: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1个或多 个空泡,也可出现在细胞核上。 杜勒氏小体(Dohle小体):细胞胞浆内呈蓝色云 雾状,梨形或圆形,单个或多个,常位 于细胞边缘。 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体积大,核分叶过多,超 过5叶,核肿胀,染色疏松。 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中性分叶核分 叶到2叶为止,圆形或卵圆形、肾形、 哑铃状,核染色质显。(假性佩尔格尔 休特异常)
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形态:直径7.2-7.6微米, 厚2微米,呈双面 凹陷圆盘状。
正常红细胞:圆盘状,双面凹陷。
红细胞的形态异常: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直径<6微米 大红细胞 直径>10微米 巨红细胞 直径>15微米
红细胞大小不等:红细胞 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红细胞大小不等,细胞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区小冰
涂抹标本的观察方法: 肉眼观察 低倍镜下观察 油镜下观察
A:染色偏酸,细胞核、颗粒结构不清楚,红细胞染色偏红。 B:染色较好,细胞结构、颗粒、胞浆清晰,红细胞染粉红色。 C:染色偏碱,细胞核、胞浆染色太深,细胞不易辨认,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细胞 嗜碱细胞 血小板 寄生虫 真菌
红细胞大小不等,见大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等,见大红细胞及小红细胞。
巨红细胞:红细胞大,染色偏蓝,中间淡染区消失。
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球形,均厚度 增大,直径缩小,中心淡染区消 失。 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短径/长 径<0.78。 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条缝状,形如嘴唇。 靶形红细胞:边缘部分和中央部分染色 深,看 上去象“靶”。 镰形红细胞:细胞细长,呈两端尖的新月形。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高色素性红细胞,中间淡染区消失。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嗜多色性,细胞较大,中央淡染区减少, 染色偏蓝。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嗜多色性,细胞较大,中央淡染区减 少,染色偏蓝。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双相性,正常红细胞和低色素红细胞 群混合存在。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双相性,正常红细胞和低色素红细胞群 混合存在。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棘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靶形红 细胞,环形红细胞,半岛形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等。
分布异常: 红细胞缗钱状:红细胞象铜钱串起来 被推倒后仍连在 一起 的现象。 红细胞凝集:红细胞不规则聚集在一 起。
红细胞分布异常:红细胞缗钱形成。
红细胞分布异常:红细胞缗钱形成。
红细胞凝集:红细胞不规则地聚集在一起。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靶形红细胞,半岛形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 拖鞋形红细胞,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刺形红细胞(棘状、锯形):细胞表面不规则的 刺状突变起,间距不规则,突起长 宽不一。
泪滴红细胞:细胞长形如水滴、逗点状。 裂片红细胞(红细胞断片,破碎红细胞): 细胞
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呈盔形、 带刺、三角形等。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靶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环形红细 胞,盔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大小不等。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靶形红细胞,半岛形红细胞,泪滴形 红细胞,环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大小不等。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环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红细胞 碎片,红细胞大小不等。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半岛形红细胞,锯齿形红细胞,环 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大小不等。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内见核。 豪周氏小体:红细胞内有一个或多个紫红色的碎 片。 卡波氏环:红细胞内有淡紫色红色环状物。 嗜碱点彩:红细胞内有大量淡紫色细小颗粒,分 布均匀。 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内有大量淡紫色颗粒和丝状 物,分布不均匀。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见核仁(有核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