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1分析
人机工程学--第四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听觉
耳
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外部
报警,联 络 报警,鉴 别 鉴别
嗅觉
鼻腔顶部嗅细胞
挥发的和飞散的物质
外部
味觉
舌面上的味蕾
被睡液溶解的物质
接触表面
皮肤感觉
皮肤及皮下组织
物理和化学物质对皮 肤的作用
物质对机体的作用
直接和间 接接触
外部和内 部 内部和外 部
触觉、痛觉、温度觉 和压力等
撞击、重力和姿势等
报警
深部感觉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认识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有 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 感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 只根据其主要特征可将其 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知觉。 如,见到建筑群中的冷水 塔,电力工程师立即会将 该建筑群知觉为一个热电 厂。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接近 (4)连续
都不能引起视觉。)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
4.2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时,它 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差别感觉。
•
差别感觉阈限:为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对 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则为差别感受性,两者成反比关系。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感受性应用
•
4.2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不同的职 业又有各自不同方面的感受能力,如对音乐工作者,要求具有较高 的听觉分辨能力,对美术工作者及其某些行业的检验人员要求有较 高的视觉颜色分辨能力,而对自动化系统的监控人员,则要求视觉 和听觉都有较高的感受性。 感受性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工种的分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感觉能力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训练后,某些方面的 感受性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近年来,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
从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诸多表现,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走极端;二是少男少女性困惑;三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四是诱发错罪行为。
造成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有多方面:学校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迷乱;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同时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
迫在眉睫的现状,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实际入手,敏锐地作出反应,研究对策。
一、初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这个年龄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
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的特殊矛盾是: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1.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老师像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指导得那样具体细致了,而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自己的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这不仅可以减轻教育者一定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2.初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关系,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被领导者,在他们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志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
在对待初中生的态度上,不要把他们还当做小学生看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同他们商量,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又不能把他们当做成熟的青年来看待,要给予他们以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尚存在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5.3.3 记忆的特点
1. 记忆的过程 记忆可具有划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再现等阶段。
2. 记忆的种类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形象记忆、听觉记忆、动作记忆
5.4 想象与思维的特征
1.整体性:在知觉时,把由许多部分或多种属性组成的 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的特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接近/相似/封闭/连续/美的形态,见图5-5,图5-6
2.选择性:在知觉时,把某些对象从背景中优先的区分 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见图5-7
3.理解性:在知觉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 当前的知觉对象的特征(语言的指导性),见图5-8
5.4.1 想象 想象是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
过程 5.4.2 思维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 概括
5.4.3 思维品质
1. 人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敏捷性、灵 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称为思维品质。
2. 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与语言的不可分性
返回
图5-12
返回
图5-13
返回
图5-14
返回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B H M E L
式中,B-行为 H-遗传 E-环境 L-学习
5.1.3 行为反应
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 应三项因素研究,即
S
O
R
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
O-人体
R-行为反应
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见图5-2,图5-3,图5-4。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ppt课件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5)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 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
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 行为十分相仿。观众一旦走进展览室,就会停在头几件作品前, 然后逐渐减少停顿的次数直到完成观赏活动。由于运动的经济原 则(少走路),故只有少数人完成全部的观赏活动。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名称
间距
表现
亲密距离 (0--45cm)
接近态(0— 15cm)
正常态(1545cm)
这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亲密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 距离,具有辐射热的感觉,这是在家庭居室和私密空间里 会出现这样的人际距离
可与对方接触握手
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 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 间。
(1)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
的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 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如你在一群交谈的 人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 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 上。
接近态
这是亲近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仍可与对方
(0.45—0.75m) 接触,这是在家庭餐桌上的人际距离
个体距离
(0.45--1.3m) 正常态
可以清楚地看到细微表情的交谈。
(0.75—1.3m)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一个人心智与行为的所有特征
一个人心智与行为的所有特征一个人的心智和行为特征是由多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经历等。
在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基因得以传承,并形成了人们的心智特征。
而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所处的环境和亲近人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其行为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对一个人的心智和行为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遗传基因的传递,人们在基因层面上就具备了一些固定的心理特质。
比如,一些人天生就更容易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遗传基因有关。
此外,遗传因素还决定了一个人对于认知的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
有的人天生思维敏锐、逻辑清晰,而有的人则更偏向于感性和直觉。
这些都是因为遗传基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一个人心智和行为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包括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等。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心智和行为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一个乐观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积极乐观,具备优秀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能力。
而在一个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则更容易焦虑和紧张。
此外,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也会对他的行为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个父母以身作则、尊重他人、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行为特征。
相反,在一个没有得到适当教育和关爱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卑、攻击性和依赖性等不良行为特征。
而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会塑造一个人的心智和行为特征。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接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心智模式和行为准则。
比如,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可能会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一个人经历了成功和成就,可能会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个人经历和生活经验不仅是成长的积累,同时也是一个人心智和行为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一个人的心智和行为特征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经历的综合影响。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21页
3.智力:
我国传统上把智力分为观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和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关 键。智力是能力中普通能力。关于智力结 构,有以下几个理论:
(1)、斯皮尔曼二原因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 1927)利用原因分析法,把智力析分为普 通原因(G)和特殊原因(S)两种。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6页
经典气质类型与心理指标
气质类 感 耐 灵敏 可 情绪 倾 速 不随
型
受 受 性 塑 兴奋 向 度 意反
性性
性性 性
应
胆汁质 低 较 不 小 高 高灵 活
外快 强 向
多血质 低 较 灵 大 高 高活
外快 强 向
粘液质 低 高 不 稳 低 灵定 活
内慢 弱 向
抑郁质 低 低 不 稳 体验 内 慢 弱
• 3、主观心理原因:
• 4.性格动态特征:整体性、多面性、可塑性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16页
• 五、性格与管理: • 1、阿吉里斯、麦格雷戈观点
• 2.HRM中性格测试:
•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12页
• 三、性格类型:
• 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 、情感型和意志型
• 英国培因(A.Bain,1855,1859)和法国 李波特(Ribot,1906)按智力、情绪、意志何 者占优势
• 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 内倾型和外倾型
从组织行为学看现代人心理和行为特点
从组织行为学看现代人心理和行为特点一、组织行为学与人心理和行为的关系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是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研究的。
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一切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而是只研究工作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这种组织的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医院、农村等所有的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等组织,研究这种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旨在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人是企业的主体,在现代化的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企业最终要靠人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
现代化生产中,不仅在经营管理中,而且是在生产操作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要求员工进行更高级的脑力劳动,可是,目前对脑力劳动是难以用计量的方法来监督的,主要靠发挥脑力劳动者的主动精神和自觉地积极性。
组织行为学主张实行合乎人性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生产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讲个人需要、个人利益和个人兴趣,并且介绍了许多满足这些个人需要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我们吸取组织行为学中分析份的需要的理论中某些合理成分和调查了解员工需要的方法,对我们企业员工的个人需要做一番调查,找出他们在个人需要上的差别,并给与不同的满足,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把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结合的越好,并体现在工资、奖金和福利制度、人事劳动制度、组织设计和工作设计中去,就越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和建设事业更快的发展。
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课件
人-个体本身,“遗传”、“成熟”、
“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行为的基本模
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E-环境( Environment)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领域性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
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 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 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生存 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
基本模式:
环境
个体
目标
刺 激
作用
需 要
行为
反
作
欲
应
用
望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2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 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 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 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 进行设计的基础.
人也具有 “领域性”, 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 但与动物不同。因为“ 领域性” 对人已不再具有 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
(2)领域性
“领域性”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域 性” 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的特点, 它倾 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或者得到承认 的“不动产”,“闯入者”将遇到不快。
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 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3-2。
1、刺激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 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 与行为的关系,见图3-3。
2、人体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3-4
3、反应
图3-2 刺激分析示意
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 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 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同时也是交 往空间的大小和 家具设备布置的 依据。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行为
返回 3
3.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 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 行为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即
BBff((PPEE))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个体本身,“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熟”、“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 行为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留 四种形式出现。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13
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对自己或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 色行为与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认识。
14
(3)社会知觉的特性
知觉行为的选择性:对于客观事物的不 同的知觉倾向. 知觉行为选择性的因素:与刺激物本身 的强度有关(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强度, 而是物体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 的大小,是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5
2.认知的特性
(1)选择性:认知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有 选择性的感知过程。这种选择的影响因 素表现在: ①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认知对象的强度和出现的频率。
6
②主观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个体的需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 以往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注意程度; 其他相关因素,如与个体自己的关系等。
44
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 访谈法:电话访谈 接待访谈 拜访有关人士 角色扮演法;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45
二、态度
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 价以及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46
(一)态度的成分
态度是在对事物的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它只是 一种评价,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一个人的态度并不能直接观察到,我们只能从一些外 在的语言或动作中去推测了解。 态度这个心理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 情感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喜恶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意向因素(行为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 为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三者既可是协调的,也可是矛盾的。
17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 一贯性标准:一贯的行为表现如何; 普遍性标准:与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 致; 特殊性标准: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可以解 释。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表现出的独特特点以及在行为上所呈现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是由个体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决定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同时也对个体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及成就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及其相关研究。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分为稳定特质和动态特质两个方面。
稳定特质指个体心理上长期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如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责任心等。
这些稳定特质主要受到个体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在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上。
动态特质则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的短暂性特点,如情绪状态、情感反应和心理态度等。
人的个性特征与行为密切相关,个体在行为上所呈现出的表现是其个性心理特征的体现。
比如,一个外向的人更容易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喜欢与人交流,乐于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忧愁;而一个内向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喜欢思考问题,对外部刺激的需求较低。
同时,个性特征也会在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上产生影响。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更倾向于勤勉努力,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则可能会对工作和生活某些方面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
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往往通过心理机制来实现。
比如,个体的认知方式、注意力分配、注意控制以及信息加工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个具有较高开放性的人,更趋向于接受新事物,思维灵活开阔,更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则更倾向于在习惯和既定的信念下思考问题,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较低。
此外,情绪与动机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心理稳定的人,更容易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动力;而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则可能会有情绪波动、行为不稳定等表现。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早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在长期中是相对稳定的,即使在不同的情境下也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个体心理及行为 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PPT教案学习
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的。 2.麦迪(S.R.Maddi)理论。 他认为,人们为了应付环境的压力,企图减低这种忧
虑的痛苦,因而就会逐渐发展形成各种适应的行为方式。
第7页/共36页
四种个性结构
高忧虑
低忧虑
外向 紧张、激动、依赖、 镇静、 有信心、信任人 爱社交、情绪不稳定 适应、热情、爱社交、依赖
3、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个性基本结构单元是特质(Trait)。特 质表示在不同时间和各种情况之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 (二)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 和阿德勒。
1.弗洛依德(S·Freud)理论即老心理分析论。 2.荣格(C.G.Jung)理论。 (三)承认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内在因素,但主张潜意识有两种:一种叫作个人 意识(PersonalUnconscious),
个体心理及行为 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 的人的行为特征
会计学
1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遗传因素
体质状况
生理因素
生理需要
生物节律规律
个人
心理活动过程:感觉、知觉、
主观
思维、认识
内在 心理因素 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价值观、理想、
因素
信念、态度
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 能力
经济因素 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第1页/共36页
群体:人际关系、信息沟通、
内聚力、 冲突、气氛
组织的 领导:领导素质、领导作风与方法、
激励方法与制度
内部环 整个组织:组织设计、组织结构、
规章制度、工作设计、
人因工程学第三章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
图3-22 立姿弯臂时的力量分布
图3-23 立姿直臂时的拉力与推力分布
3-24
①照明 ②运动速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③年龄
(2)视野与视距
视野是指在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 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常以角度来表示。
视距是识别对象与操作者眼睛之间的距离或距离范围,能正 确地识别观察对象的视距称为识别视距。
实际上,能否正确识别观察对象的决定条件是视角。当观察 距离增大时,应增大相应字符的尺寸。一般来说,设计视距 在560mm处较为适宜,小于380mm会发生目眩,超过760mm时会 看不清细节。
(3)中央视觉与周围视觉 (4)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 (5)色觉与色视野 (6)暗适应和明适应
4.视觉特征
①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而且不易疲劳;一 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因此, 很多仪表外形都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②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 所以,仪表的刻度方向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
②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 的估计要准确得多,因而水平式仪表的误读率(28%)比垂 直式仪表的误读率(35%)低。
④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 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右上限、左下限,而右下限最差。 视区内的仪表布置必须考虑这一特点。
⑤两眼的运动总是协调的、同步的,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一只眼 睛转动而另一只眼睛不动;在一般操作中,不可能一只眼睛 视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视物。因而通常都以双眼视野为设计 依据。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和习惯性方式。
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间的差异很大。
以下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
一、思维特征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个体基于事实和合理推理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有些人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逻辑思维偏强的人一般较为理性和冷静。
2.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个体凭借直觉和感觉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具有较强直觉思维的人一般比较敏感、富有想象力,常常凭借第六感来做出决策。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能够独立产生新想法、新观念和新解决办法的能力。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般具有想象力、灵感和创造力,经常能够提出创新和独特的观点。
二、情感特征1.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指个体对于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情感表达较为外显,善于用言辞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有些人情感较为内敛,常常通过行为细节和微妙的表情来表达情感。
2.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于情绪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一些人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有效管理情绪,适度表达情绪,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而有些人情绪波动较大,情绪调节能力较弱。
3.情感稳定性:情感稳定性是指个体情感的稳定程度和持续时间。
一些人情感较为稳定,情绪波动较小,能够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而有些人情感波动较大,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意志特征1.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能力。
一些人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坚持自己的计划和决策,并且能够自我约束,克制不良冲动,而有些人缺乏自律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行为较为随意。
2.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选择时进行决策的能力。
一些人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能够理性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有些人决策能力较弱,常常犹豫不决,容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Ergonomic s
(1)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为了保护自身的私密性,人在公众空间中总会趋向尽端 区域。所谓尽端,是指空间中人流较少且安全有一定依托的 地方,通常表现为室内靠墙的座位、靠边的区域等。
在参观、就餐、工作选择自身位置时,就经常会体现出 尽端趋向。如:餐厅内类似车厢卡座的设立,就是为创造更 多的尽端区域,用以满足人们在公众空间中心理和使用的需 求。
Ergonomic s
个体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 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 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 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态(75—100厘米),是两人 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 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 等响度。
Ergonomic s
Ergonomic s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
(2)依托与安全感
在满足人们自身生活、生产和活动中的使用功能之外,在开阔 的公众空间中,不一定标志着空间的开阔是人们的趋向。相反, 在流动的空间中,人们则往往会寻找有依托的、安全性高的区域。
所谓依托,在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空间的构架支柱、实体或 稳定的壁面。如:人们在商场、娱乐场、候车厅内聚集的区域等。 依托性是人心理的欲求趋向,是安全感存在的基础。
Ergonomic s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1
2
2
心理现 象与行 为构成
室内环 境中人 的心理 与行为
Ergonomic s
3.1 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
3.1.1 心 理现象
心理学:研 究人的心理现 象的产生、发 展变化规律的 科学。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学
弗洛伊德(S. Freud ) 不但不放弃对意识的研究,而且特别重视潜 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变态行为是因为人有意地压抑了不为社会 所接受的欲望,而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成为潜意识后虽不被人知觉, 却仍然有能力支配人的行为。有时,潜意识又能通过梦、艺术创 作、失言、怪僻和心理疾病表露出来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理解性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恒常性
1 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 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错觉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注意与记忆特征 注意的模型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注意的特点
无意注意 受环境影响 有意注意 自身努力和生理因素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理论
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事物的规律理论可以预测事物。一个理 论可以为许多事件提供解释,同样可以归纳不同的解释上升到理 论的水平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心理学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从哲学到科学的发展可以看做是灵魂到 行为的研究过程。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从哲学到科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认为,灵魂和身体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人类的活动中。灵魂和身体相辉映。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创造性心理特点
创造性机理 “超剩余空间”的存在 使人人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创造力的五要素 知识、经验、才能、心理素质和机遇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创造性的三个推动力 创造性欲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创造性素质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激取消后,感觉可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4.2.2 知觉的基本特性
1
2
3
4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的知觉,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师应当考虑人在知觉上的共性,又要考虑到人的知觉的差异性。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认识成为一个具有一
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印象,这便是 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和区别
❖ 从知觉的过程得知,客观事物是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 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事 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 正确。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 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反映。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 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 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称为 “感知觉”。
❖ 感觉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 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
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过程: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不
知 同感觉器官,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经大脑皮质联 觉 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图4-8 语言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返回Leabharlann 、知觉的恒常性人们总是根据已往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当前的知觉 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对象 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 大小恒常性: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的映象 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 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
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感 ❖ 感觉类型: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
觉
皮肤感觉、本体感觉等。本体感觉能告知操作者躯体
正在进行的动作及其相对于环境和机器的位置;而其
他感觉能将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给操作者。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 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4-2。
1、刺激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 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 与行为的关系,见图4-3。
2、人体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4-4
3、反应
图4-2 刺激分析示意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个体本身,“遗传”、“成熟”、
“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行为的基本模
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撞击、重力和姿 调整 势等
放置运动、直线运 动和摆动等
调整
返回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 (1)、产生感觉需要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刚刚能 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 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值成反比,即引起感觉 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即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值越低,绝对 感受性就越高,感觉越敏锐。
刺激起 源 外部
外部
外部
接触表 面
直接和间 接接触
外部和 内部 内部和 外部
识别外界的特征 作用
色彩、明暗、形状、 鉴别
大小、位置、远近、 运动方向等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等 香气、臭气、辣气 等挥发物的性质
报警, 联络
报警, 鉴别
甜、酸、苦、咸、 鉴别 辣等
触觉、痛觉、温 报警 度觉和压力等
2、感受性和感觉(感受)阈限
类型: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感觉类 型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 觉 深部感 觉 平衡感 觉
感觉器官
眼
耳
鼻腔顶部嗅 细胞 舌面上的味 蕾 皮肤及皮下 组织 机体神经和 关节 半规管
表4-1 适宜刺激和识别特征
适宜刺激
可见光
一定频率范围的 声波 挥发的和飞散的 物质 被睡液溶解的物 质 物理和化学物质 对皮肤的作用 物质对机体的作 用 运动刺激和位置 变化
接近
相似
连续、封闭
图4-5 知觉的整体性
返回
图4-6 (a)接近 (b)相似 (c)封闭 (d)连续 (e)美的形态
返回
2、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但人不能同时感知作用于
感官的所有事物或清楚地认识事物的全部。人们总是按照某 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物作为认识对 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象,而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 周围其他事物则呈现隐退模糊的知觉映象,从而成为烘托知 觉(认识)对象的背景,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也不同。如图4-7
图4-7 双关图
3、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
为知觉的理解性。
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会有不 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就 越深刻。在复杂的环境中,知觉对象隐蔽、外部标志不鲜明、提 供的信息不充分时,语言的提示或思维的推论,可唤起过去的经 验,帮助人们去立即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使之完整化。此外, 人的情绪状态也影响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如图4-8。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 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感 觉器官时,它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 能引起人的差别感觉。
❖ 差别感觉阈限:为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对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则为差别感受性, 两者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应用
❖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不同 的职业又有各自不同方面的感受能力,如对音乐工作者,要求 具有较高的听觉分辨能力,对美术工作者及其某些行业的检验 人员要求有较高的视觉颜色分辨能力,而对自动化系统的监控 人员,则要求视觉和听觉都有较高的感受性。
理解性强、选择性和整体性突出、恒常性稳定 4、错觉的有效利用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 物的整体。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过 程带有意志成分,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等因 素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
4.2.1感觉的基本特性
1、适宜刺激 ❖ 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人体的一种感
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 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如眼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而耳的适宜刺激则为一 定频率范围的声波)如表4-1。
定结构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 们在感知自己熟悉的 对象时,只根据其主 要特征可将其作为一 个整体而被知觉。如, 见到建筑群中的冷水 塔,电力工程师立即 会将该建筑群知觉为 一个热电厂。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接近 (2)相似 (3)封闭 (4)连续 (5)美的形态 见图4-5,图4-6
❖ 形状恒常性: ❖ 明度、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事物的 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5、错觉(听觉、心态、视觉、运动、空间)
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见图4-9
分割错觉
对比错觉
图4-9 几何图形错觉
返回
人对产品的知觉
1、人靠知觉选择产品 2、人的操作知觉 3、设计的知觉
❖ 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约需45分钟以上;明适应约需1-2分 钟;听觉适应约需15分钟;味觉和嗅觉适应分别适应约 需30S和2S。
4.相互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都将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由此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5.对比
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类的刺激物的 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 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运动的对象 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 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在荧光屏上显示 的变化着的曲线。
(3)、人的主观因素 如任务、目的、知识、兴趣、情绪不同,则选择的知觉
图4-3 刺激与行为关系示意
图4-4 行为的基本模式
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进入新的循环,因为又将有新
的刺激作用于人。故满足人的需要是相对,暂时的。行为和需
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行为的
基本模式:
环境
个体
目标
刺 激
作用
需 要
行为
反
作
欲
应
用
望
4.2 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感觉和知觉(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1分析
1
心理现 象与行 为构成
2
感觉与 知觉特
征
3
注意与 记忆的 特征
4
5
想象与 思维特
征
创造性 心理特
征
4.1 心理想象与行为构成
4.1.1 心 理现象
心理学:研 究人的心理现 象的产生、发 展变化规律的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