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平台课程。

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科学。

本课程既具有基础性,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分析计算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即它为协调新能源技术类的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光伏发电设备等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

它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是工程技术人员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初步学会应用静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力学模型,并应用强度、刚度、稳定性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用力学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项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把简单的工程实际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并能从简单的物体系统中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熟练地画出受力图;能熟练运用截面法分析杆件的内力,并能画出内力图;掌握静定杆件在基本变形情况下的应力计算,能对杆件进行强度验算;能对压杆进行稳定性的校核和设计。

(2)能力目标具备对风力发电系统或者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具体构件进行简单设计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静力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几种典型的约束及其约束性质和约束反力。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会画受力图。

主要知识点:1.力的基本概念2.力的基本运算3.约束与约束力4.物体的受力分析、受力图教学重点:各种约束反力的画法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板演第二章平面力系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及简化结果,深入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并能正确计算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工程力学二、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工程系学生提供力学知识,包括基本的力学定律、掌握杆件受力分析方法、了解杆件中应力分布特点、掌握平衡分析的条件、解决受力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掌握力学基本定律,了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 掌握矩形截面、圆形截面等常用截面中应力分布的特点;3. 掌握平衡分析的条件,能够分析平衡条件下结构体系内部力的分布;4. 能够绘制受力分析图,分析受力问题并求解;5. 熟悉一些常见的机械结构及其原理,了解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四、主要内容1. 基本力学概念(1)物理量及其单位(2)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立方体定律与平行四边形定律2. 杆件受力分析(1)支反力计算原理(2)平衡方程的推导(3)杆件内部力分布与应力分析3. 应变状态分析(1)应变分量的定义和计算(2)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等常见截面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状态分析4. 平衡原理(1)平衡分析的条件(2)平衡方程的应用(3)刚架分析与力偶原理5. 受力分析方法(1)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2)计算机辅助受力分析(3)部分力叠加原理6. 典型机械结构(1)平面机构的构建和分析(2)各种机械连接件的原理与应用(3)弹性元件的原理与应用五、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讲解各个知识点,解析相关定理,并阐释其实际应用。

2. 课堂演示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和原理,加深师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和认识。

3. 实验操作使用压力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仪器,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

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并理解力学定律。

4. 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提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材1. 《工程力学》,作者:紫鹏、黄大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工程力学习题解答与分析》,作者:张宇、冯德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评分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占总成绩的4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工程力学 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 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力学原理来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

它是工程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工程力学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力学思维能力: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工程力学,学生能够培养出扎实的力学基础,以及运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和工程项目的设计。

这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力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设计理念,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课程内容安排1. 静力学: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静力矩、力的传递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静力学可以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2. 动力学:包括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动力学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3. 应力与应变:包括应力的概念、应力分布、应变的概念、应变分布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应力与应变可以了解物体受力后的变形情况,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4. 弹性力学:包括弹性体的应力分析、弹性体的应变分析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弹性力学可以了解材料的弹性特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5. 稳定性分析: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杆件的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稳定性分析可以了解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力学实验和工程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结果解读,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Engineermechanics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40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30%,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比70%.中文简介:工程力学作为高等工科学校的一门课程,是其最基础的部分,它含盖了工程静力学和弹性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工程静力学是工程构件静力设计的基础。

弹性静力学主要涉及力和变形之间的物性关系,以及弹性体的失效、与失效有关的设计准则。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工程力学不仅与力学密切相关,而且紧密联系广泛的工程实际,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也离不开工程力学的运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刚体静力学部分第一章工程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物体受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会受力分析2 .了解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第二章力系的等效与简化目的与要求1 .会求力系的主矢和主矩2 .学会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偶的性质与应用第三章力系的平衡目的与要求1 .求力系一般情况下的平衡方程2 .力系的平衡方程用于各种特殊情形3 .平面的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刚体静力学专题目的与要求1 .学会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2 .会求有摩擦的问题,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弹性静力学部分第五章静力学基本原理方法应用于弹性体目的与要求1 .掌握弹性变形的内力变化2 .将刚体静力学的等效,简化以及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与弹性体3 .掌握弹性体的应力分析第六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2 .了解弹性静力学对于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第七章简单的弹性静力学问题目的与要求1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基本受力与变形情况2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内力与应力3 .材料在拉伸、压缩时的强度设计第八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了解材料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2 .得出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第九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习材料扭矩和剪力对应的切应力方法的不同点2 .得出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第十章压杆的平衡稳定性与压杆设计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体平衡构件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 .微弯的屈曲平衡构形下得出的平衡条件和小挠度微分方程3 .确定不同刚性支承条件下弹性压杆的临界力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门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是运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通过举例,讲解习题,检查作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答学生的难点和疑点。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编码:x404135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学科,而且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材料力学研究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应力、应变、变形等基本概念,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等。

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工程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四、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静力学部分:(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图了解力和刚体的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熟练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难点:画受力图。

(二)平面汇交力系了解工程中的平面汇交力系,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合成。

重点和难点:列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

(三)力矩平面力偶系理解力对点之矩、力偶对力偶矩,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掌握力偶的等效。

重点: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难点:列平衡方程。

(四)平面一般力系了解工程中的一般力系问题;理解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掌握利用平衡方程进行计算的方法。

重点:列平衡方程;难点:物体系平衡问题。

(五)空间力系了解工程中的空间力系问题;理解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掌握列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未知的约束反力方法。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工程力学是一门工科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为传统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少量介绍部分结构力学知识。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对上述内容有所增减,如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内容由于大学物理中已经学习,一般只作简单介绍。

该课程既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又独成体系,可以独立的解决一些工程问题,且在理论推导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夹杂有大量的思维方式训练,所以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就不仅仅是打好基础、解决工程问题,还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完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后学习,并为后续的岩石力学等课程提供基础。

二.基本要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受力分析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建立力学模型并求解出约束反力。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材料强度分析能力,能根据强度条件设计截面尺寸并对结果进行校核。

三.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静力学基础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静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公理,约束类型与约束反力,物体的手里分析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工程力学课程的内容、性质和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静力学的研究对象刚体的理想性,静力学公理的意义等;使学生掌握各种约束的性质和其约束反力的画法;使学生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物体受力分析(特别注意系统受力分析时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思维方式训练重点: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简化问题教学方式:讲授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与解析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力系的分类方法和各种力系的特点;使学生理解矢量合成与分解的几何法;使学生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解析法平衡条件的灵活应用思维方式训练重点:发散思维训练(合力投影定理)教学方式:讲授第三章:力矩与平面力偶系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力矩的概念与计算,力偶的概念、计算与性质,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矢量矩的概念(空间)使学生理解力的运动效应(平动与转动);使学生掌握力矩、力偶矩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的应用。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和运动规律,理解力学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本课程内容涵盖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应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力的测量、平衡实验等;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知识1.1 点、线、面的概念及其力的表示1.2 作用在力学系统上的力的特点1.3 力的合成、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1.4 受力分析及受力平衡条件2. 静力学2.1 一维运动和二维平面力学2.2 统一力学原理及其应用2.3 刚体平衡2.4 结构受力分析3. 动力学3.1 物体的运动3.2 牛顿力学3.3 动力学定律及其应用3.4 能量、功率和机械效率3.5 动量定理及冲量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由教师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典型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习力的测量方法、平衡实验等,掌握实践技能。

3. 小组讨论:根据教师安排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提交解决方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参与)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考核)3.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4. 课程设计报告(工程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5. 期末综合考核(综合理论和实践能力)六、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原理》等2. 实验设备:平衡实验台、万能试验机、数据采集仪等3. 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学术期刊等积极探索和学习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七、教学保障1. 专业师资: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2. 实验室支持: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团队3. 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保障学生学习需求八、总结和展望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材料专业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材料专业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材料专业一、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是材料科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以及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大纲旨在为材料专业学生提供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

2. 理解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 静力学基础: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矩的计算方法。

2. 刚体运动学:掌握刚体的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规律,理解刚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3. 材料力学基础: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掌握杆件拉伸、压缩、弯曲和剪切等基本变形形式的应力与应变分析方法。

4. 弹性力学基础:理解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掌握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的求解方法,了解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 材料力学性能与本构关系:了解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参数,理解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6. 实验与实践: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加深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互动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习题与作业:布置适量的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习评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和考试等。

五、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1. 静力学基础(6学时)2. 刚体运动学(6学时)3. 材料力学基础(18学时)4. 弹性力学基础(12学时)5. 材料力学性能与本构关系(12学时)6. 实验与实践(18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 72课程学分: 4学分开课专业: 工程管理开课学期: 第2学期参考教材:1. 《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主编:单辉祖,谢传锋)2. 《工程力学》,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7月(主编:孟凡深)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后续其它各门力学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直接应用。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具备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

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

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二)职业技能目标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三)素质养成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四、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教学学时数:1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国内外力学发展史及概况,并对其发展与展望作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2、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教学难点: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三、主要教学内容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2、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3、国内外力学发展与展望简介四、考核点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静力学基本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公理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力、刚体、力系、平衡;静力学公理。

(二)教学难点:静力学公理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力、刚体、力系、平衡。

(二)主要内容:静力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静力学公理。

四、考核点刚体、力系、平衡的概念。

静力学公理。

第二节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约束与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二)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约束与约束反力。

(二)主要内容:受力分析;画受力图的步骤与方法。

四、考核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第三章平面汇交力系第一节平面汇交力系教学学时数:3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和解析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解析法。

(二)教学难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几何法。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二)主要内容: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四、考核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第四章一般力系的简化第一节力矩、力偶教学学时数:4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力偶与力偶矩、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掌握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二)教学难点: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

(二)主要内容:力偶及其性质;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四、考核点力对点之矩;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第二节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教学学时数:4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力的平移定理;简化中心;主矢和主矩;简化结果分析。

(二)教学难点:简化结果分析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力的平移定理;简化中心。

(二)主要内容:主矢和主矩;简化结果分析。

四、考核点简化结果分析。

第五章一般力系的平衡第一节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以及平衡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二)教学难点:平衡方程的几种形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二)主要内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平衡方程的几种形式。

四、考核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二节一般力系平衡方程应用举例教学学时数:4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求解单个物体的平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求解单个物体的平衡。

(二)教学难点:列平衡方程。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求解单个物体的平衡。

(二)主要内容:相关例题。

四、考核点求解单个物体的平衡。

第三节物体系统的平衡教学学时数:4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求解系统的平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求解系统的平衡。

(二)教学难点:分离体的选择顺序,列平衡方程。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分离体的选择、受力分析分离体。

(二)主要内容:列平衡方程。

四、考核点求解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六章材料力学基本知识第一节材料力学基本知识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明确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学习方法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二)教学难点: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二)主要内容: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

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四、考核点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七章轴向拉伸与压缩第一节轴向拉伸和压缩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轴向拉伸压缩概念、能理解工程实例中的轴向拉伸压缩问题。

掌握轴向拉伸压缩内力的概念以及截面法求指定截面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轴向拉伸压缩概念;截面法求指定截面内力。

(二)教学难点:截面法求指定截面内力。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工程实例: 机构连杆、螺栓、桁架、房屋立柱、桥墩。

(二)主要内容:轴向拉伸压缩概念;截面法求指定截面内力。

四、考核点截面法求指定截面内力。

第二节轴向拉压杆的应力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应力的概念。

能用简便方法绘制杆件轴力图,从而求解指定截面上的应力。

理解轴向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求解指定截面上的应力。

能用简便方法绘制轴力图。

(二)教学难点:能用简便方法绘制轴力图。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简便方法绘制杆件轴力图。

(二)主要内容:求解指定截面上的应力。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四、考核点求解指定截面上的应力。

第三节材料拉伸、压缩时的力学性质教学学时数:4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低碳钢的拉伸试验过程的几个阶段。

掌握应力应变曲线图及其特征点。

了解铸铁的压缩试验及应力应变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低碳钢的拉伸试验过程的几个阶段。

应力应变曲线图。

(二)教学难点:应力应变曲线图。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低碳钢的拉伸试验概述。

应力应变曲线图及其特征点(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

(二)主要内容:铸铁的拉伸试验概述。

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试验概述及应力应变图。

四、考核点应力应变曲线图及其特征点。

第四节许用应力、拉压强度条件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会应用强度条件对轴向拉压杆件进行强度计算;掌握胡克定律及其应用,会计算轴向各拉压杆件的轴向变形;了解超静定的概念,会解简单的一次拉压超静定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对轴向拉压杆件进行强度计算;简单的一次拉压超静定问题。

(二)教学难点:简单的一次拉压超静定问题。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许用应力的确定。

拉压强度条件。

(二)主要内容:静定问题与超静定问题概念。

超静定问题的解题思路。

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解法举例四、考核点对轴向拉压杆件进行强度计算。

第八章剪切和挤压第一节剪切和挤压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会对铆钉等连接件进行受力分析和进行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了解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拉(压)杆连接章的强度计算。

(二)教学难点:剪切和挤压面积的计算;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及扭矩图。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拉(压)杆连接件的强度计算。

(二)教学难点: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

四、考核点剪切和挤压面积的计算;胡克定律。

第九章扭转第一节扭转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会用截面法求杆件横截面的扭矩,熟练画出杆件的扭矩图;会计算圆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和对杆进行强度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扭转·扭矩和扭矩图。

2、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二)教学难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扭转·扭矩和扭矩图(二)主要内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四、考核点扭转·扭矩和扭矩图第十章截面的几何性质第一节截面的几何性质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静矩、惯性矩、惯性积、主轴、形心主轴、主惯性矩和形心主惯性矩的定义;会计算矩形和圆形截面的形心主惯性矩;正确应用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会计算简单组合截面的形心主惯性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静矩的概念。

2.惯性矩的概念。

3.惯性积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惯性矩的计算方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静矩、惯性矩、惯性积的概念;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

(二)主要内容: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简单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

四、考核点静矩、惯性矩、惯性积的概念;简单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

第十一章梁的弯曲第一节梁的内力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弯曲的概念,理解弯曲内力;会用直接计算法求梁任意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弯曲内力;直接计算法求梁任意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二)教学难点:直接计算法求梁任意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平面弯曲的概念。

平面弯曲的工程实例。

(二)主要内容:梁的内力求法。

梁的内力符号约定。

四、考核点求梁任意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