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第一章先秦语文教育(陈志芬修改版)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第一章先秦语文教育(陈志芬修改版)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尝 试、验证、完善后,形成的相对规范、稳定的教 学程序,通常用于规范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稳 定性和整体性特点。随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 和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具有多元性。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模式
关键是教师的启发,要点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 态和把握启发的时机。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对此 模式最好的描述。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并实践启发式教学模式的 人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模式
2.实践发现式教学模式
墨家主要采用实践发现教学模式,主张“身观亲 知”。
(一)教学原则
先秦是中国古代教学原则的萌芽期。
教学原则指开展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或标准, 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经验既有联系也有区 别。它既没有教学规律那样抽象、思辨和根本, 也不像教学经验那样直观、具体和零碎。教学原 则是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 总结与概括。
墨家的探索对教学原则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原则
3.法家的教学原则
重视学用一致、知行统一原则,强调动机与目的 统一、赏罚并重的原则。法家主张教育要以“功 用为的彀”,“听其言必责其行,观其行必求其 功”;法制教育必须“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 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3.自然无为式教学模式
创始人:道家老子。
他认为教育要顺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顺序和规律,主 张教育者“希言自然”。
1语文学科教育-绪论、第一章
1、中学语文课的性质、目的、教学过
程、教学设计; 2、掌握中学语文教学基本的教法、学 法; 3、语文教学基本能力培养(试讲、编 写教案)
第五节 语文学科教育课程的 研究对象
1、为什么要教、学语文 2、教、学什么样的语文 3、怎样教、学语文
4、什么样的人教语文
人民教师“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 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 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们, 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封信》
语文教育类期刊
语文建设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学语文
语文月刊
语文天地
语文学习
第一章
中学语文科的性质、教学 目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性质
1、基本性质:基础工具性 2、重要性质:人文性 3、其他属性—— 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应用性、 综合性
正确认识中学语文科性质的重要意义
4、确定具体教学目的的依据
(1)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
(3)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的
知识、能力
第三节
中学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1、 阅读 2、 写作 3、 口语交际 4、 综合性学习 5、 课文
二、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 道德品质。 扩大知识面,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逐步形 成健全人格。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 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 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 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 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 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 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 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 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 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
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
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
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
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
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5
《百家姓》
2021/3/10
授课:XXX
6
《千字文》
《千字文》,古人多简 称其为《千文》,它在 “三、百、千”中虽排 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 却是最早的,也是“三、 百、千”中唯一确切知 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 部书。根据史书记载, 《千字文》是南朝梁武 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 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 周兴嗣。
《昭明文选》,又称 《文选》,是中国现 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 集,由南朝梁武帝的 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 同编选。萧统死后谥 “昭明”,所以他主 编的这部文选称作 《昭明文选》。
《文选》的内容
《昭明文选》一书,是萧统招聚文学之 士而编。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 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 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 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认为 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 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 重骈俪、华藻。
1949年至今则称为当代语文教育
2021/3/10
授课:XXX
3
一、古代语文教育
1、教材内容:
(1)蒙学读物: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它一 般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大多属于私学性质。
蒙学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以不 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 和程序,主要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为进 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作准备。
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 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
《文选》的地位
“选学”在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盛 极一时士子必须精通《文选》。
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 秀才半。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说。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补充)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包括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朝和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
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禁私学”、“以吏为师”、“颁挟书令”等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但“颁挟书令”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这是秦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
“禁私学”、“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教育制度。
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秦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
汉初废除了秦时的书禁,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传授。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得到独尊的地位,经学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统治者使用经学治世,朝廷取士、学校育才均以经学为重要标准和基本内容,经学与古代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即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是一部以解释《五经》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写作于战国,成书于秦汉。
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
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
《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个,共19篇。
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
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作为教学用书,二是作为指导写作的“词语手册”。
扬雄《方言》两汉交替之时的语言学家扬雄,用27年时间所著《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
先秦语文教育
教学童书”,属于识字教学读本一类。其编排 体例大概是按意义间的关系编排而成,四字一 句,两句一押韵,便于学童习诵。
该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识字教学启蒙 读本,可看作是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的源头。
(二)识字教学方法
夏、商、西周时期,文字主要有陶文、甲骨文 和金文。商代的甲骨文、金文,据统计,已见 到的有4672个单字,其语法和句法也已系统化 和定型化。到了西周,单字增加得更多,写法 也繁杂起来,有的达20多画。 因此需要借助
习射、习舞、习乐等教育活动,这类活动往往 以言语为教育方式。
夏(前2100-前1600)、商(前1600-前1100) 西周(前1100-前771),史称“三代”。这是 2019/1/24 5 中国学校教育的创始时期,也是学校语文教学
动正式开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口语教学主要是 结合礼乐教育、射御教育和书数教育进行。如西 周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级。国学以诗、书、礼、 乐为主要学习内容,乡学以书、数为内容。当时 的课程门类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即 “六艺”。这些课程门类均须借助言语传授,没 有一门不是与语言教育密切相联系。况且,书包 括识字、写字课的内容,与语文教育直接相关, 借助语言来学习文字。
2019/1/24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写作教学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 诸子和各学派之间流行和使用着各种文体,奠 定了后世文体风格的基础 。同时,也是写作教 学的常用文体。主要有:
1、论说类:包括论、说、辩、议等多种文体, 主要是散文,尤其是诸子散文。最初产生的诸 子散文大都为语录体,尔后才向有组织、有结 构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论语》(语录体)— 庄子的《齐物论》 荀子的《天论》 —《荀子》 《韩非子》 (基本上奠定议论文的格局 )。
中国语文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多元与探索的时期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 束缚,开始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同时,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语言统一 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社会主义教育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详细描述
汉代的语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字、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传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扬雄、王充等,他们 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文化繁荣的时期,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 容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如讲解、问答、讨论、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强调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了语文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在改革 开放后,语文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03
当代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语文教育
传统与政治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题 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和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文字的书 写和意义。由于甲骨文、金文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 此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 括文字、语言的学习,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第二章秦汉语文教育(陈志芬修改版)
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
(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 1.识字写字教学 当时识字写字教材的特点:(以《急就篇》为例) (1)选字实用,集中识字 (2)以类相从,整齐押韵 (3)内容广泛,知识丰富
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
2.阅读教学 汉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经,也是通过传经来
巩固封建统治。在传经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 行阅读。所以传经的过程即是阅读教学的过程。
影响:秦代推崇法治,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为后代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借鉴经验。 但其对私家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以严重的打击,严 酷的镇压措施造成了学术思想的凋零。
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
(一)汉代
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分为西汉和东汉, 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背景: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 字、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趋于统一, 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诸子百家之学重新崛起, 私家教学活动相当兴盛。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 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 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
(一)双轨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
私学:
教学写字的老师称为“书师”,传经的教师统称 “经师”。
私学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私学与官学中的 太学旗鼓相当,那些是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 也有一些是属于小学阶段的,可分为两段,一是 蒙学,主要学习识字写字,称为“书馆”;第二 阶段则是学习《论语》、《孝经》。但这种划分 方式并不是固定的。
秦朝的大一统加强了汉语共同语的统一性。
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
(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
1.识字写字教学
汉代在蒙学阶段,主要学习识字写字的地方叫 “书馆”或“学馆”,老师被称为“书师”。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亦离不开自然的法则。
忽视这个特殊的规律,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研究。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兼顾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只有将这两个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严谨的划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将语文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从1949年以来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期随着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伴随而至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在这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人类语言。
正是这颗明珠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语文教育,而它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变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独立,人类都是在劳动中进行学习,经受教育,这一社会形态的语文教育称为“潜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的教育从劳动中分化出来,人们通过语言学习各种劳动的技能,这时的语文教育被称作“前语文教育”。
在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与劳动的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学校。
古代语文教育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二、近代语文教育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论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书评
论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书评一.本书整体评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历史的了解、把握和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创造新成果,填补学术空白。
语文教育亦是如此。
中国语文教育史在中国语文教育这一学科研究中所占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结构严谨,勇于创新。
纵观语文教育史发展历程,将中国语文教育史相关著作中不同分期观点进行比较,对近年来比较典型的语文教育历史分期做了详细归纳与总结。
包括叶苍岑《中国语文教学通论》、陈必祥《中国语文现代教育发展史》、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陈学法《语文教育学》等。
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是语文教育史上的大事件。
比如陈必祥《中国语文现代教育发展史》中就将语文历史分期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之前);近代语文教育期(语文独立设科至五四运动);现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
再比如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直接将中国语文历史分期以语文独立设科为线,分为传统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线进一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而耿红卫老师在本书中将语文教育历史分期划为古代语文教育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近代语文教育期(1840——1904语文独立设科);现代语文教育期(1904——1949);当代语文教育期(1949——20世纪末);今代语文教育期(2000年以来)。
“今代”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纵向按历史发展时间顺序展开,共九章,分别是先秦语文教育(远古到公元前221年);秦汉语文教育(公元前221——公元220);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220——581);隋唐语文教育(581——960);宋元语文教育(960——1368);明清语文教育(1368——1840);近现代语文教育(1840——1949);当代语文教育(1949——20世纪末);今代语文教育(2000年以来);从横向上来看,又分别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口语,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这六大领域阐述语文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补充)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包括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朝和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
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禁私学”、“以吏为师”、“颁挟书令”等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但“颁挟书令”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这是秦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
“禁私学”、“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教育制度。
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秦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
汉初废除了秦时的书禁,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传授。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得到独尊的地位,经学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统治者使用经学治世,朝廷取士、学校育才均以经学为重要标准和基本内容,经学与古代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即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是一部以解释《五经》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写作于战国,成书于秦汉。
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
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
《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个,共19篇。
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
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作为教学用书,二是作为指导写作的“词语手册”。
扬雄《方言》两汉交替之时的语言学家扬雄,用27年时间所著《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
1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
第一章语文课程演变“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此概念使用时间不长,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中国历史上包含语文要素的课程一并纳入“语文课程”这一概念。
这样,可以把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大略划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时期。
在这里,语文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语文课程。
但许多内容都具有语文课程的性质。
原始社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学习内容大多已不可考。
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蜗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独尊一家,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学习的内容,与今天的语文课程大致对应:幼学启蒙-----集中识字;《四书》《五经》-----阅读教学;八股文习练----写作练习。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
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2、《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全书集姓氏400余个,后来不断增补至500多姓。
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校制度与语文教育
(一)学校产生的社会背景 1.经济发展迅速,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成为了促进学校产生的
重要条件。 3.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知识的日益丰富,为教育提
供了更便利的学习工具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 使学校有了存在的必要条件。
❖ 开始的学校仍是很原始的,且与行政机构并未明显划分, 春秋战国时私学的产生,才真正促进了教育的迅猛发展。
一、学校制度与语文教育
(二)私学的兴起及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奴隶制时代“学在官府” 局面被打破,其主要标志就是私学的兴起。
一、学校制度与语文教育
私学兴起的原因: 1.政治、经济的下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
断性。 2.学术文化的下移,为私学兴起创造了条件。 3.士阶层的崛起成为私学兴起的一个推动力
书识字等文化知识,然后才是初通《论语》等儒 家经典,具备作文的基本技巧,为将来进入官学 或参加科举考试打下基础
❖ “四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伦理 思想、哲学观点
❖ “五经”是我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被作为蒙学阶段 之后的重要教科书,也是历代各朝宣传宗法思想的重要 根据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墨家的探索对教学原则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原则
3.法家的教学原则
重视学用一致、知行统一原则,强调动机与目的 统一、赏罚并重的原则。法家主张教育要以“功 用为的彀”,“听其言必责其行,观其行必求其 功”;法制教育必须“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 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第一节 先秦语文教育概况
先秦语文教育概况
人类初始的教育活动十分原始,只能靠口耳相传, 年长的一代人将人类积累的生活和劳动的经验传 授给新一代。原始的教育活动多是在人们的劳动 和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的民俗活动、原始的宗教 活动都是教育的重要形式。
文字的出现以及语言的发展使教育成为了必要, 产生了最初的语文教育。先秦的社会组织以家族 为主要单位,强调明伦,尊亲敬老,一切以道德 教育为主导,使语文教育充分地体现传统文化的 个性。
一、学校制度与语文教育
我国古代“治道”,特别注重“教化”(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也由此出现了学校,学校的出 现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最早的学校出 现于夏朝,后经商、西周,逐步发展。不同时期 的学校有不同称谓。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
一、学校制度与语文教育
最早的学校侧重于明伦与养老。
2015
第一章 先秦语文教育
先秦语文教育
第一节
1.学校制度与语文教
先秦语文教育概况 2.先秦语文教育内容
3.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1.孔子
2.老子
第二节
3.孟子
先秦语文教育思想
4.庄子 5.荀子
6.墨子
7.《学记》
背景介绍
言语是语文最基本的内容,言语活动的传授可说 是语文教育的萌芽。
古希腊有句谚语:巧妙的言辞胜珠宝,但中国传 统的教育却并不强调口语教育,其根源就要从先 秦说起。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朝开始,学校萌 芽,教育制度产生,人们便开始了对教育的研究; 到了春秋战国,私学兴盛,百家争鸣,形成了丰 富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语文传统 教育的基础,影响深远。
古代教育主要为了识字,其中的识字教学可算语 言教学,但与现代意义的语言教学还有很大距离。 又由于整个教育体制是为思想文化教育服务的, 所以语言教学没有独立的地位,只能是为思想文 化教育服务的。因此,先秦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 综合性与丰富性特点。
二、先秦语文教育内容
综合性: 语文教育包含着经பைடு நூலகம்、史学、哲学、文学、文字
孔子的私学
一、学校制度与语文教育
春秋战国私学的创立的意义:
1.完成了学校独立化过程。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促进了我国古代文
化的传播和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礼 不下庶人”的局面)
3.促进了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4.私学的出现和兴起,促进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
二、先秦语文教育内容
(一)教学原则
先秦是中国古代教学原则的萌芽期。
教学原则指开展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或标准, 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经验既有联系也有区 别。它既没有教学规律那样抽象、思辨和根本, 也不像教学经验那样直观、具体和零碎。教学原 则是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 总结与概括。
学、伦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内容。 训练内容包括听、说、读、写、书(法)等
二、先秦语文教育内容
丰富性:
先秦的教学内容既与生活、宗教、思想教育紧密 关联。语文内容与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原始艺 术、原始记事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扭结在一起, 如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 的古代神话故事,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内容;
春秋战国,教育内容基本以“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为主,也有专门的识字教学, 包括了历史散文,如《国语》《左传》《战国策》 等,哲理散文,如诸子散文等。
二、先秦语文教育内容
先秦的教育内容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封建社会语文 教育内容的确定
如童蒙教育(强调常识教学与思想教育同步进行) 从小培养符合封建伦常道德品质、习惯,传授读
如《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 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 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以 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如《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 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 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 学。”这都是对当时的教育场所及其作用的 记载。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原则
1.儒家的教学原则
孔子对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结 合、知行一致等教学原则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 深入研究。
孟子、荀子结合自己的主张,对这些原则作了进 一步的阐发。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原则
2.墨家的教学原则
除了与儒家一样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 结合、知行一致等教学原则外,还提出了“强说 强为”的主动原则、“述而且作”的继承与创造 相结合原则、“量力所至”的量力性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