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的实验与分析_任智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性质的研究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性质的研究
滕弘霓;周秀婷
【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4)003
【摘要】通过测定AEO9/己醇/庚烷/水(或盐水)微乳液体系的相区和电导率,研究了盐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盐能一定程度地促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形成,盐离子借助于AEO9亲水基周围的水分子的作用而渗入界面膜内部,促使W/O型微乳液导电能力增大.微乳液的水相体积分数越大,界面膜越疏松,盐离子越易渗入界面膜内部,导电的活化能越低.
【总页数】4页(P196-199)
【作者】滕弘霓;周秀婷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7.2
【相关文献】
1.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的碳原子数相关性研究 [J], 滕弘霓;孙镛;黄斌;孔北;陈宗淇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热力学性质(Ⅱ)——醇类的原子数和活性剂的氧乙烯基团的影响 [J], 郝策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乳液热力学性质(Ⅳ)烷烃的碳原子数影响 [J],
郝策;石彩云
4.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Ⅳ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氧乙烯基团数目... [J], 郝策;陈宗淇
5.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Ⅱ)醇类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J], 郝策;肖贵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面活性剂对涂料乳液性能影响综述
表面活性剂对涂料乳液性能影响介绍在很多出版物中都讨论了乳液聚合的过程。
1-9在乳液聚合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在于削弱界面张力,从而使活性乙烯基单体发生乳化并且形成纳米尺寸级别的聚合物微粒稳定的胶体分散。
胶束中单体在乳液聚合的过程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助剂可以维持聚合物克利成核、生长的稳定性并且促进最终乳胶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可以强烈的降低水和空气之间的表面张力,以及水和其他不溶性(例如乙烯基单体)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
许多非水溶性单体之所以可以快速平稳地进行工业乳液聚合,原因在于其中存在有表面活性剂。
通常地,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都高于它们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
在这样的实际浓度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胶束从而可以“溶解”类似有机单体的非极性物质。
在工业乳胶的生产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乳胶在生产过程中以及生产结束后产品的稳定性。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表面活性剂对乳胶整体的稳定性存在影响。
因而在设计乳胶配方时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在乳液聚合中使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防止由于静电排斥作用引起的凝结现象,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可以防止由于空间稳定性引起的凝结现象。
富集在聚合物微粒以及相关的双层结构上的阴离子会发生相互排斥作用,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防止静电排斥作用引起的凝结现象。
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尤其是聚氧乙烯基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防止空间稳定性引发的凝结现象。
一些特殊的表面活性剂,例如醇醚硫酸钠、Disponil、FES,可以影响分子的静电稳定性以及空间稳定性。
同样地,众所周知,乳液聚合众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化学结构也会对转化率、微粒尺寸及分布、粘度、乳胶整体的稳定性以及洁净度有明显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也会对薄膜形成、粘结性、润湿性、耐水性以及发泡性等材料的最终性能有影响。
纳米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及其液滴聚并动力学研究进展
纳米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及其液滴聚并动力学研究进
展
赵文琪;邓燕君;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
【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24(75)1
【摘要】乳液是一种良好的分散体系,可用于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
纳米粒子可以有效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因此,纳米粒子稳定乳液及液滴聚并动力学研究对于稳定乳液的制备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粒子润湿性、尺寸、形状、浓度、携带电荷类型等均会对颗粒与液滴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液滴间的聚并行为。
对纳米粒子与液滴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对液滴的聚并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4页(P33-46)
【作者】赵文琪;邓燕君;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21.1
【相关文献】
1.SiO2纳米颗粒与聚氧乙烯对Pickering乳液的协同稳定作用
2.改性海藻酸钠活化SiO2纳米粒子稳定载药Pickering乳液及释药性
3.壳聚糖/三聚磷酸钠凝胶粒子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研究
4.盐离子对花生粕分离蛋白纳米粒子及其稳定
Pickering乳液特性的影响5.纳米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液聚合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APEO替代研究
b i g r a ng e d i s a b l e, n o n i o n s u fa r c e a c t i v e a g e n t wa s a g r e e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pr o t e c t i o n c h e mi c a l e x p e ts r e n g a g e d i n t he i mp o r t a n t t a s k o f e mu l s i o n.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ma r k e t o f n o n i o n i c s u fa r e t a n t g r e e n b a s i c a l t e r na t i v e t o AP EO,a n d APEO t h a n o r s l i g h t l y l e s s,b u t a l s o a c o mpr e h e ns i v e p e fo r m a r n c e wa s o u t s t a n d i n g a s S RNI E n o n —i o n i c s u fa r c e a c t i v e
L I N Ha n—z h a o,L I J u n
( G u a n g z h o u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s i g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G u a n g d o n g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4 3 0, C h i n a )
第4 1卷第 2 0期
苯乙烯细乳液共聚合乳胶粒稳定性
2008一07—21收到初稿,2008—09—08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单国荣。第一作者:曹志海(1979 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_05—
0512)。
Received
date:2008一07
21.
),男,博士研corr翻p蛐m吣鱼uthor:Prof.SHAN
shangr@zj u.edu.cn
长高增高www.51zhgao.com
第60卷第2期 2009年2月
化工
CIESC
学报
Joumal
Vbl.60 Februarv
No.2 2009
甲基丙烯酸3一三甲氧基硅丙酯/苯乙烯 细乳液共聚合乳胶粒稳定性
曹志海,单国荣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化工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研究了各聚合条件对甲基丙烯酸3一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St)细乳液共聚合体系乳胶粒稳 定性的影响。聚合条件包括引发剂类型、MPS/St比例、乳化剂用量、共稳定剂用量和体系pH值。通过动态激 光光散射测定初始液滴和乳胶粒的尺寸,气相色谱测定苯乙烯的转化率,总转化率由重量法测定。研究发现, 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体系,MPS/St比例为1:4时,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尺寸基本不变, 最终乳胶粑数与初始液滴数比值为o.97。相同MPS/St比例,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引发的体系,随 聚合反应进行乳胶粒尺寸增加,最终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仅为o.55,乳胶粒发生明显聚并。随MPs/st 比例增加,乳胶粒稳定性变差,乳化剂和共稳定剂量变化对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影响不大。在酸性或碱 性介质中,由于水解反应加剧,乳胶粒聚并严重,最终粒子数只占初始粒子数的O.25。 关键词:细乳液共聚合,杂化粒子{甲基内烯酸3一三甲氧基硅丙酯,稳定性
新型阳-非离子型聚氨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g l y c o l ( P E G 一 2 0 0 ) ,t h e e x c e l l e n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p e f r o r ma n c e o f P U S 一 1 w a s 0 b —
第4 5卷第 1 0 期
2 0 1 5年 1 0月
涂 料 工 业
P AI NT & COA T I NGS I NDUS T RY
Vo 1 . 45 No. 1 0 0c t . 2 01 5
新 型 阳一 非 离 子 型 聚 氨 酯 高 分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的 制 备 和 性 能 研 究
&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7 1 0 0 2 1 , C h i n a ; 2 . C o l l e g e f o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fS o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7 1 0 0 2 1 ,C h i n a )
S u n Z h e ,Q i a n g X i h u a i ,C h e n We i , C h e n Mi a o m i a o , H u a n g Q i h e n g 。
( 1 .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i s t r y a n d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S c i e n c e
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B规则研究
第35卷第5期2001年9月浙 江 大 学 学 报 (工学版)Jou rnal of Zhejiang U n 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V o l .35N o .5Sep.2001收稿日期:2000205214.作者简介:任智(1972-),男,湖南津市人,博士,从事药剂复配方面的研究.① Griffin W C .J Soc Co s m et Chem .1949,1:311.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 B 规则研究任 智,陈志荣,吕德伟(浙江大学材料化工学院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摘 要:研究了TX 系列乳化剂白油乳液体系稳定特性随HLB 值变化规律,测定了活性剂界面吸附层数,通过建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拔河模型,分析了界面活性剂吸附层的结构和组成(HLB 值)与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了HLB 规则的内在作用机制Λ实验还发现随着活性剂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体系的最佳HLB 值升高,并根据界面吸附拔河模型对此现象给予了解释Λ关键词:乳液稳定性;HLB 值规则;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吸附中图分类号:O 64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3X (2001)052047120820世纪年代末,Griffin ①发现对于确定的被乳化对象当所用非离子活性剂中的亲水基重量百分比为某一数值附近时乳液有最佳的稳定特性,这是HLB 规则的最早表述Λ目前HLB 规则仍然广泛地应用于乳液制备中,然而对于HLB 规则与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还很少Λ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乳液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的粘弹性和机械强度紧密相关,粘弹性和机械强度大,则相应乳液的稳定性高[1],而界面的机械性质显然与活性剂的吸附结构和吸附层数有关,一般认为活性剂在界面是单吸附层的,可用Gibb s 公式计算Λ然而当活性剂用量较大时界面上可能会出现多吸附层[2]及界面液晶相[3,4]Λ本研究就是试图通过考察乳液稳定特性随HLB 值的变化规律及相应界面活性剂吸附层数的测定,结合界面吸附结构的分析来探索HLB 规则作用的内在机理Λ1 实验部分1.1 试剂及设备本实验以15#白油(支链烷烃)为乳化对象,由杭州炼油厂提供;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TX 4、TX 12,CH 3(CH 2)95(O CH 2CH 2)n O H ,5指代苯环,n =4,12,HLB 值分别为9、14.2)为乳化剂,由浙江皇马化工集团提供;去离子水由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提供Λ设备为x ss 22型光学显微镜(带显微测微尺)[5]、CQ 250型超声波清洗器、Cou lter L S 230激光粒径分析仪、岛津高压液相色谱(U V 2vis detecto r )、M attler A E 200电子天平、数控超级恒温槽(±0.05℃)Λ1.2 乳液稳定实验将总量一定的TX 4、TX 12(活性剂总量分别为0.5g 和0.125g )按不同的配比(HLB 值)加入到2.5g 白油中,(混合乳化剂的HLB 值按线性加和计算)放置在35.0℃的恒温槽内保温1h ,然后将35.0℃、20mL 的去离子水用移液管加入到盛油的试管中,剧烈摇晃震动8次后上下颠倒1次,如此反复3次后将乳液立即放入装有流动恒温水(35.0℃)的超声波清洗器中,超声乳化5m in 后放回到恒温槽中Λ24h 后观察,乳液一般会形成三层(乳状液层、絮凝层、清油层),记录下乳液各层的高度、颜色并取样分析絮凝层的乳液粒子大小Λ以下称放置24h 后的乳液为拟稳态乳液Λ1.3 活性剂界面吸附量测定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定拟稳态乳液絮凝层中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层数Λ由于絮凝层形成后内部仍然进行着聚并过程,导致了总界面面积的下降,部分原吸附在界面上的活性剂可能在释放出来后重新吸附到界面上,从而导致界面吸附层的增加,因此此层中油水界面活性剂吸附层数可能高于乳状液层中油珠上的活性剂吸附层数,由絮凝层得出的吸附层数是最大可能的吸附层数Λ通过絮凝层的吸附层数分析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可以推测整个乳液体系中界面上的活性剂吸附层数Λ对于乳液体系中的絮凝层有以下的物料恒算式:C xw W xw+C xo W xo+#x W xo S x=M x,(1)式中:C x为活性剂的浓度;#x为絮凝层单位界面的吸附量;S x为絮凝层中单位质量白油的界面面积(由激光粒径分析仪根据乳液液珠实际分散度给出);W x o和W xw分别为絮凝层中油和水的质量;M x 为活性剂在絮凝层中的总量;下标w和o分别表示水相和油相,x表示絮凝层Ζ由于超声乳化作用使活性剂在体系中充分分散[6],并考虑到活性剂分子在清油层与乳状液层和絮凝层油珠间存在着交换平衡,故假定活性剂在清油层中的浓度与絮凝层和乳状液层中的油滴内的活性剂浓度是相同的,即C qo=C xo=C ro(下标q、x、r分别表示清油层、絮凝层和乳状液层)ΖC xo 可以通过测定清油层中的活性剂浓度来获得,因此所测定的体系必须有一定的清油层出现Ζ实验中用微量注射器取尽试管最上层的清油,并用甲醇萃取出其中的活性剂,通过液相色谱测定出其中的活性剂浓度(外标法,实验表明T X4和T X12有相同的响应因子),从而得到C qoΛ从絮凝层取样液放入2mL去离子水中稀释,轻微摇晃离心管使絮凝层充分分散,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分析其中液珠的粒径分布,并给出单位质量白油的界面面积S xΖ取出所有絮凝层,用甲醇萃取出絮凝层中的活性剂而使之完全破乳,分离出白油并称量得到W xo的取值,对萃取出的清油做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未见有苯环存在,说明萃取是彻底的,活性剂完全溶于到甲醇相中了Ζ用液相色谱测定出甲醇中的活性剂总量,得到絮凝层中的活性剂总量M xΖ对于剩下的乳状层液,取样分析粒径分布并得到S r,在恒定为105℃的烘箱中烘干其中的水分,烘干前后的重量差即为乳状液中水的重量W r w(实验前白油和TX类活性剂都在105℃下被烘干,直到前后两次的重量值不再变化,以驱除白油和TX中可能含有的微量水分),剩下的白油和活性剂混合物用甲醇做同样的萃取处理,分析出其中的活性剂总量M r,分离并称量清油层的重量W roΖ在求取C r w时需预假定此层液珠界面上的活性剂是单吸附层的,并且需要单个活性剂分子在界面吸附时的有效面积数据A(m2),这时单位面积界面上所排列的活性剂量为M S=1 A×N A,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ΖTX4和TX12分别取A值0.3、0.5nm2[7]是合理的,作为一种近似,混合活性剂在界面的有效面积由下式求出:A=0.3X+0.5(1-X),(2)式中:X为TX4占总活性剂量的摩尔百分率Ζ这样根据式(1)的变化式:C r w=[M r-C ro W ro-W ro S r (A N A)]W r w,(3)可以求出C xw=C r w,W xw可由水总用量(20mL水在35.0℃重19.943g)减去乳状层中的水量W r w 而获得,由C xo、W xo、S x和M x的实验测定值,通过式(1)能方便地求出#x值,并由下式:N=#x M S,(4)就能判断絮凝层的油水界面是否为多吸附层Ζ2 实验结果2.1 HL B规则在乳化实验中的具体表现乳状液液珠聚并、絮凝的宏观表现是破乳(coalescence)和分层(cream ing)[8]Λ乳化结束后,初始大液珠和聚并形成的大液珠在浮力的作用下易向上浮动形成絮凝层(聚并来源),同时乳液中的小粒径液珠也通过絮凝作用形成大聚集数絮凝体上升至絮凝层(絮凝来源)Λ显微观察表明,絮凝层中的油珠是呈球形紧密堆积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聚并最终会导致清油层的出现,可见体系出现清油层时,实际上已发生了大量的聚并过程,因此有些研究者对于仅用清油层的体积来表征乳液抗聚274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35卷 并稳定性的做法提出了质疑[9]Λ由于乳液体系的复杂性,同样的乳化体系和乳化方法下得到的乳液稳定特性在某些HLB 区两次重复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本实验在严格乳化条件的前提下,所有的实验点数据都是3次或4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Λ实验结果如图1,图1(a )、图1(b )分别是拟稳态乳液清油层和絮凝层体积随HLB 的变化规律图,图1(c )是絮凝层中10Λm 以上粒子的个数(个 mL )Λ由图1可见实验的两个体系都表现出了相似的HLB 稳定规律:清油层的高度随HLB 值的增加先增加继而下降,消失,在HLB 值接近最大值时又会出现少量清油层;絮凝层的高度则相反,随HLB 值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再增加(其中2号曲线在上升到最佳HLB 值点时出现了一个凹陷后,再上升)Λ从图1(c )可知HLB >13时大粒子的个数增加得较多Λ最佳HLB 值点选择的标准是无清油层并且絮凝层体积小,乳状液层颜色与絮凝层相似,分层不明显Λ对于上述两个乳液体系,最佳HLB 值分别为11.5、11Λ1-0.5g TX;2-0.125g TX图1 乳液稳定性随HLB 值的变化规律F ig .1 Stab ility character of em u lsi on via HLB value2.2 活性剂界面吸附量以0.125g 的TX 乳化体系作为考察对象,在整个HLB 值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5点,实验结果如表1Λ表1 表面活性剂分布关键数据和界面吸附层数T ab .1 Key distribu ti on data of su rfactan t and num ber of in terfacial layerHLB C x w(10-3mo l ・g -1)W x w g C xo (10-3mo l ・g -1)W xo g S x (m 2・g -1)M x 10-3mo l M xs 10-3mo l N 9.00.0051.0140.0391.0213.5500.1190.0203.68010.00.0100.5020.0270.9061.7970.0380.0090.98011.20.0090.6320.0191.6721.7050.0510.0121.10012.40.0080.6450.0111.9021.7070.0420.0140.82314.20.0060.8320.0022.1030.7040.0180.0051.490表2 不同活性剂用量最佳HLB 系统的粒径分布数T ab .2 D rop let size distribu ti on fo r op ti m um HLB system of differen t su rfactan t w eigh tTX g 初始乳液A(c m 2・g -1)D Λm 0.125346652.2210.5466521.9181534841.788 表中M xs 项是絮凝层中界面活性剂单吸附层所需的摩尔量(M xs =(W xo ×S x )(A ×N A )Λ由于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层数必然是单数的(双数意味着油滴最外层界面活性剂是以亲油基指向水相),对各HLB 值点体系的界面吸附层数有以下分析Λ表1中数据表明,对于HLB =9的实验体系,絮凝层界面活性剂是多层吸附的,显然在求C r w 时,界面单吸附的假定对此体系是不适用的,这会导致C xw (C r w =C xw )的偏高,不利于得出界面多吸附层的结论,因此上述处理所得到的多吸附层的定性结论仍然是成立的Λ由于HLB =11.2和12.4的乳液体系中在24h 内无清油层出现,故而将乳液体系放置72h ,待有少量清油层出现后再进行实验Λ由于实验的误差,表1中的吸附层数并不确切等于1或3,但374 第5期任 智,等: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B 规则研究这并不影响定性的吸附层数的判断Λ2.3 最佳HL B 值与活性剂用量本文采用TX 类活性剂在三种不同的用量下(0.125、0.5、1g )对白油进行乳化,找到各用量下的最佳HLB 值Λ从图2可见活性剂的用量越大,体系的最佳HLB 值是增加的,另外各用量下最佳乳液体系的初始乳液粒径分布如表2所示,初始乳液粒径随活性剂用量的增加而变小的趋势是明显的Λ完整的粒径分布如图3所示,随着活性剂用量的增加,初始液中小粒径液珠数目所占百分率是增加的Λ图2 最佳HLB 值与活性剂用量的关系F ig .2 R 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op ti m um HLB value w ith su rfactan t w eigh t 图3 初始乳液的粒径分布F ig .3 D rop let size distribu ti on of in itial em u lsi on3 分析与讨论一直以来,表面张力的物理根源是表面上分子从不同方向所受到的引力不同造成的,液相本体方向的分子引力总大于气相分子的引力,分子从液相本体扩散到表面时需要克服吸引力做功,表面张力起因的这种物理解释存在着两大缺点[10]:(1)处在平衡状态下的表面分子如何保持受力平衡;(2)如何解释表面张力是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的Λ基于上述缺点,Gu rney 等人[11]提出了以下的理论Λ首先表面层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与液相主体进行着不停的分子交换,在表面形成初期,由于表面层分子受到指向液相内部的引力而具有较高的势能,离开表面层的分子迁移速率大于进入到表面层的分子迁移速率,导致了表面层分子密度稀薄化,分子平均间距变大,分子间引力作用大于斥力作用,使表面分子处于张力状态,从而抑制了分子离开表面层的速率Λ当张力足够大时,单位时间内从表面进入液相主体的分子数与从液相主体迁入表面层的分子数相等,体系便在一定表面张力下达到平衡.早在1963年Pau l B echer [12]在研究非离子活性剂亲水基EO 链长对界面张力的影响中就提出过活性剂在界面上可能存在的三种构型(见图4中的A 、B 、C 构型),其中B 构型是最稳定的Λ另外,彼特洛夫[7]在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 烃界面吸附规律时发现,在饱和界面吸图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构型F ig .4 Po ssib le o rien tati on of a non i on icsu rfactan t at an o il 2w ater in terface 附层中,含短环氧乙烷链段的非离子活性剂的烷基链和环氧乙烷链在界面都近于直立排列,所占面积恒定在013nm 2,如果保持活性剂亲油基不变,加长环氧乙烷链到一定长度后,再增加亲水基的环氧乙烷链长会导致单个活性剂分子界面所占的有效面积的增加,彼特洛夫认为这是因为超过一定长度的环氧乙烷链形成了螺旋状线圈(图4D 构型)Λ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本文将表面张力的现代理论扩展到界面,提出了如下的界面吸附物理模型,其主要的内容为:(1)油水界面的两侧各存在着一个界面过渡层,在此层中的分子受到的合力方向指向各自的液相本体Λ越是靠近界面中心线,这种合力越大Λ过渡层之外,分子的受力同液相本体相同,各方向上作用力相同Λ(2)当活性剂分子吸附于界面时,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和亲水基都受到分别指向油相本体和474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35卷 水相本体的拉力,这种拉力可细分为两类:①液相本体分子对亲油基和亲水基的范德华吸引力(直接力);②过渡层中的受力不均的油(水)分子通过分别与活性剂的亲油基和亲水基的相互作用而转移给活性剂分子的拉力(间接力)Λ这两类作用力导致了活性剂分子被拉直并有效地降低了过渡层分子原有的受力不均现象,降低了界面能Λ此种情况与拔河类似,因此也称此为拔河模型Λ(3)对于亲油性活性剂,来自油相过渡层的拉力大于来自水相过渡层的拉力,因此出现了图1中的C 构型;而亲水性活性剂则相反,出现A 构型Λ上述两种构型中活性剂都对界面的正常结构产生了扰动,能态较高,属于不稳构型Λ(4)当亲油性活性剂与亲水性活性剂复配时,两者在界面存在着侧向的相互作用力f ,而当单独存在时A 和C 构型的活性剂分子在紧密排列时会出现E 构型,此构型的活性剂组合在界面的位置同构型B ,也是处于稳态的Λ(5)当活性剂的亲油基或亲水基长度超过了过渡层的厚度时,超出的部分由于不再承受拉力,因而易恢复自然的曲卷状态,从而增加了活性剂饱和吸附时单个活性剂分子的有效面积Λ4 乳化实验现象与拔河模型上述物理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P .B echer 的观点和彼特洛夫的实验结果,并且结合非离子活性剂乳化液稳定理论模型能对乳液稳定性随HLB 值的变化规律做出很好的解释Λ4.1 非离子活性剂乳液体系稳定理论乳液稳定理论主要分为两类:(1)建立在DLVO 理论或分离压理论基础上的能量耗散法;(2)流体力学方法Λ从两液珠粒子间作用能的角度看,两液珠间的作用能主要有3个成分,可由下式表达[13]:∃G t =∃G e +∃G v +∃G s ,(5)图5 两液珠碰撞中的各主要过程F ig .5 T he m ain p rocesses invo l 2ved in the co llison of tw o liquid drop lets式中:G e 项为粒子间的静电排斥能,对于非离子活性剂乳液体系,界面电荷来源于活性剂分子中的醚氧原子与氢离子结合,并进一步与水作用生成氧离子[14];G v 为范德华力吸引能,是乳液失稳的内因;G s 为空间位阻能,一般认为此项对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前两项Λ从流体力学角度来看,乳液粒子的布朗运动会导致相互的碰撞及液珠的变形以及界面膜的形成[15],如图5所示Λ界面膜在运动惯性作用下继续变薄,此过程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子过程:①分散介质从界面膜中被挤出而形成沟流过程;②分散介质的沟流对膜界面有剪切作用,导致了膜界面的流动或在膜界面上造成活性剂分子间距增大和不均分布从而形成界面张力梯度,张力梯度形成后可以对抗沟流的剪切作用(M arangon i 效应);③沟流对吸附于界面上的活性剂有拔出作用;④由于界面双电层的重叠或界面非离子活性剂层间的接触和挤压,存在着将活性剂推入油相的作用力,图5中只是画出了界面静电排斥对活性剂分子的作用Λ以上的①、②过程在文献中报道较多,而后两种效应则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Λ随着沟流的进行,活性剂分子通过②、③、④过程而离开其原有的平衡位置,在界面上形成无活性剂吸附的空穴区,当液珠界面膜厚较薄时,在界面波的扰动下,很容易在上述活性剂空穴区导致界面膜的破裂和液珠间的聚并[16]Λ4.2 拔河模型在乳液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根据乳液体系稳定特性随HLB 值的变化规律可将所研究的全部HLB 范围划分为5个区域Λ现以0.125gTX 乳化白油体系为例子,界面吸附层实验所选定的HLB 值点是这些区域中的典型取值Λ各HLB 值区实验点的絮凝层粒径分布如图4所示ΛHLB 1区(HLB =9附近),活性剂绝大多数是TX 4,易于规整地排列在界面并形成多吸附层,574 第5期任 智,等: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B 规则研究有利于提高乳液粒子抗聚并能力,但由于最靠近油相的界面第一吸附层活性剂分子呈C 构型,液珠碰撞中易被挤入油相,因而此区内,乳液的抗聚并能力并不强,表现为拟稳态乳液,出现了相当的清油层Λ另一方面由于多吸附层的存在,在乳液粒子的碰撞过程中,活性剂分子层在沟流剪切力的作用下从膜界面被剥落的过程都要消耗两液珠相向移动的动能,从而降低沟流的速率并减少了聚并的可能性,同时剥离下的活性剂由于沟流速率的下降无法立即排除界面膜,易导致它们在界面膜中的滞留和重排并将碰撞在一起的液珠粘在一起,导致絮凝作用,因此此区乳液的絮凝层量相对于HLB 2区较多且以小粒子(<10Λm )为主Λ图6 絮凝层的液珠粒径分布F ig .6 T 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 ti on in the flocu lated layerHLB 2区(HLB =9.5~10.4),此区内活性剂是单层吸附的,而且活性剂中的亲油性活性剂分子较多,大多数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是以C 构型存在,同样在液珠聚并中易被挤入油相Λ由于无多层活性剂的保护,此区内乳液抗聚并稳定性最差,清油体积最多ΛHLB 值在10~10.5时,清油层体积下降较多,体系的抗聚并稳定性差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絮凝层的体积增大和其中的大粒径液珠浓度增加,见图6.相应絮凝层中的大粒子(>10Λm )较多ΛHLB 3区(HBL =11附近),此区中亲水亲油活性剂分子比例适宜,活性剂在界面以E 构型存在,不仅界面能态低而且活性剂之间的侧向作用力较大,因此界面无论对正向的碰撞和界面切线方向的剪切作用都有相当的抵抗力,乳液体系稳定,此区是最佳HLB 区,乳液无清油层出现,絮凝层也较HLB 2区少,絮凝层的粒径分布也显示此区内的大粒径粒子较少ΛHLB 4区(HBL =11.5~13.5),随着亲水性活性剂的逐渐增多,界面上呈A 构型的活性剂分子增多Λ此区内界面上最大的特点是活性剂中有着较长环氧乙烷链的分子较多,液珠碰撞中在两球心距较远时界面活性剂的位阻效应就开始起作用,对碰撞的缓冲距离较长,不易导致聚并的发生,但在缓冲的过程中,由于界面活性剂外端亲水基之间的相互挤压和接触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相当数量活性剂亲水基间的缠绕,使得碰撞后的液珠不能有效反弹相互离开而形成絮凝体,因此此区乳液也无清油层出现Λ随HLB 值的增加,絮凝层增多,且粒径逐渐变大,说明沟流拔出作用逐渐显著起来Λ从图6中反映出了絮凝层中大粒径(>10Λm )粒子在HLB 4区内随HLB 值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ΛHLB 5区(HBL =14.2附近),此区内活性剂绝大多数是亲水性活性剂,在界面呈现A 构型,沟流拔出效应显著,因此液珠碰撞除了易导致絮凝外还易引发聚并Λ和HLB 4区相比,此区的抗聚并能力下降,体系中出现了少量清油层,絮凝层量和HLB 4区相当Λ4.3 最佳HL B 值与粒径实验研究表明,乳液的最佳HLB 值与活性剂用量是通过乳液粒径来关联的Λ利用上述拔河模型分别从能量和作用力两个角度对此加以分析Λ从能量方面看,在最佳HLB 值区,界面上全体活性剂分子两端所受到的综合拉力使活性剂分子层在过渡层中以E 构型存在,相应界面能态最小,界面最稳定Λ根据彼特洛夫的实验结果[13]和非离子活性剂的结构参数[14],对于水烃界面过渡层单侧厚度取为4.8nm Λ对直径为1Λm 的粒子而言,水油体积比为[(5×10-7+4.8×10-9)3-(5×10-7)3] [(5×10-7)3-(5.0×10-7-4.8×10-9)3]=1.019(为简便起见忽略了活性剂分子所占体积,这并不影响定性的结论),而对于10Λm 的粒子,上述比值为1.002Λ对于0.1Λm 的粒子,比值会上升到1.217,显然当粒子越小而过渡层厚度不变时,过渡层中的油水分子数目之比是下降的Λ要将界面的能态降到最小则需要增大活性剂亲水基中环氧乙烷链段的数目,并且保证这些环氧乙烷链存在于过渡层中,以便与更多的过渡层水分子作用并降低它们的能态Λ因此达到最佳活性剂配比时亲水性的活性剂成分要增多Λ从受力作用的角度看,与大粒径的液珠相比,小粒径液珠所需的最佳HLB 值大,界面上亲水性674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35卷 活性剂组分多,这一方面使水相对活性剂亲水基的吸引作用增大了Λ另一方面亲油基在过渡层中排列更紧密,体积比率更大,油相本体对亲油基拉力中的直接作用力成分增多,导致了总拉力的增加,以平衡亲水基所受拉力的增加,从而使活性剂吸附层处在最佳的低能态界面位置Λ5 结果与讨论在界面活性剂吸附层数实验中,一个重要的假定为乳液层和絮凝层的油滴中活性剂浓度与清油层中的活性剂浓度是相同的Λ实验表明,在整个HLB 范围内,油相中活性剂的浓度在2.3×10-6~3.94×10-5m o l g 变化Λ活性剂在油相中可能是以反相胶束和单体的形式存在,如果假定其大小与水相中的胶束相当且呈球形,则其直径在4.5nm [18]左右,而粒径分析表明本研究体系中的乳液粒子的直径绝大多数都在0.4Λm 以上,两者相差近百倍,因此可以认为活性剂在清油层和油滴中所处的化学环境是基本相同的,此假定是合理的Λ另外在确定混合活性剂界面有效面积时所采用的假定(式(2))虽然并不十分确切,但并不影响对活性剂吸附层数的定性判断Λ各种实验现象都说明乳液稳定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界面第一活性剂吸附层在界面的位置(构型)Λ在不同的HLB 值区,乳液聚并和絮凝的原因是不同的Λ在HLB 2区,由于界面的静电排斥力或活性剂分子层间的接触、压挤使得活性剂被推入油相造成聚并,而在HLB 5区,情况相反,乳液粒子聚并是因为界面膜内的沟流过程将活性剂分子带出界面进入到水相造成的Λ另外在HLB 1区和HLB 4区的絮凝体的形成机制也不相同Λ根据现有模型,体系在最佳HLB 值区时界面能是最低的,界面张力也最小,也即最小的界面张力与最佳乳液稳定性是同时出现的,但通常认为界面张力与乳液稳定特性之间没有很大的关系,获得稳定的乳液体系可有不同的手段Λ因此这只是特殊的例子,与一般的结论并不矛盾Λ6 结 论(1)研究了乳液稳定性随混合活性剂HLB 值的变化规律Λ将整个HLB 范围划分为5个区域,并测定了每个区域中,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层数Λ(2)发现乳液的最佳HLB 范围,在一定范围内随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Λ(3)建立了表面活性剂界面拔河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乳液稳定性随HLB 值变化的规律Λ(4)利用本文模型,对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做了更形象的解释Λ参考文献:[1] I VANOV I B .Su rfactan t science series vo l 29,th in liqu id fil m [M ].N ew Yo rk and Basel M arcel :D ekkerInc ,1988.[2] D I XON J K .M easu rem en t of the adso rp i on of su rface active agen ts at a so lu ti on air in terface by a radi o trac 2er m ethod [J ].P roc Roy Soc A ,1950,203:42-55.[3] ST IG F ,M AND ELL L ,LA R SSON M .M esomo rphou s phase ,a facto r of i m po rtance fo r the p roperties ofem u lsi on s [J ].J Co llo id In terface Sci ,1969,29:155-156.[4] ST IG F ,JAN SSON P O ,CED ERBER G E .Su rfactan t associati on structu re and em u lsi on stab ility [J ].JCo llo id In terface Sci ,1976,55(3):614-623.[5] 祖若夫.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6] L IM K .A cou stic em u lsificati on [J ].J F lu id M ech ,1978,88(3):499-511.[7] PETROV A A ,PO SDN YSH EV G N ,KOLLO I D Z .Su rface activity and structu re of adso rp ti on L ayers ofalkylpheno l po lyglyco l esters at the w ater 2hydrocarbon in terface [J ].[s.n .],1967,29:569-575.[8] DR E W M .Su rfaces in terfaces and co llo ids [M ].N ew Yo rk :V CH Pub lishers Inc ,1991.[9] BO YD J ,PA R K I N SON C ,SH ERM AN P .Facto rs affecting em u lsi on stab ility and the HLB concep t [J ].JCo llo id In terface Sci ,1972,41:359-370.774 第5期任 智,等: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B 规则研究。
油包水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1 实验部分
1 . 1 实验试剂
Tw een80 , 化学纯 ( 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 司 ) ; Span80 , 化学纯 ( 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 ); 环己
收稿日期 : 2007 01 22 *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06025662)
作者简介 : 邹华生 ( 1957 ), 男 , 教授 , 主要从事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 . E ma i:l cehszou@ scut . edu. cn
微乳液是由水、 油、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在 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 . 与普通乳状 液相比, 微乳液外 观透明 稳定, 液滴粒径 小 ( 10 ~ [ 1] 100nm ) . 反相微乳液法作为近 10 多年发展起来 的一种制备纳米粒子的新方法 , 其突出优点是以水 相作为合成纳米级颗粒的 纳米微反应器 , 且高度 分散、 大小均一, 在纳米微粒的制备领域具有潜在的 [ 1 3] 优势 . 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微乳液法应用的操作难易程度及生产效率 . 本研究 采用表面活性剂 Tw een80 和 Span80 复配 , 环己烷为 油相制备微乳液 , 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 , 研究了表 面活性剂复配、 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用量比 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以及不同助表面活性剂与 温度、 盐度条件下微乳液的相行为, 为微乳液体系的 制备应用提供依据.
Tw een80含量 /% HLB 值 40 8 . 6 50 9 . 7 60 10 . 7 70 11 . 8 80 12 . 7
2 结果与讨论
2 . 1 表面活性剂最佳复配比分析
在不改变实验温度情况下, 通常使用单一表面 活性剂不易形成较理想的微乳液. 根据亲水 - 亲油 平衡的原则 , 实验用亲水型表面活性剂 Tw een80(亲 水亲油平衡 值 ( H LB ) 为 15) 与亲油型 表面活性剂 Span80( HLB 为 4 3) 进行 复配. Tw een80 和 Span80 结构中含有 多个 OH、 C O 及 O 基团 , 具有 形成氢键的条件 , 混合使用能发挥其亲水 - 亲油基 团的协同效应, 能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以氢键连接的 络合物 , 大大增加界面膜强度, 同时能有效阻止液滴 [ 4] 并聚, 使微乳液体系趋向稳定 . 在 30 ∀ 水浴中 , 以环己烷为油相, 研究增溶水 量与复配表面活性剂中 Tw een80 含量的关系 , 结果 如图 1 所示 .
一种新的非离子型乳化液膜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高 校
化
学
工 程
学 报
NO. 、0 . 4 2 ,I 2
J u a fCh m ia gn e igo n s iest s o r lo e c lEn ie rn fChie eUnv rie n i
Ap . 2 0 t 01
而分别以专用乳化剂 S a 0 NJ32 、兰-1A制备 的乳液在 6 " 下加热 6 n仍不 能破 乳。通过控制适当条件 , pn8 、E -0 9 13 0( 2 0mi
可 以制备 常温稳 定性好而加热条件下容易破乳 的乳化液膜体系 。
关键 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乳化液膜 ,稳定性 ,破乳 ,溶胀
文章编号 :10 ・ 1 ( 1)20 9 .6 0 39 5 0 0 — 的稳定性研 究
龚福忠 白永庆 阮 , ,
恒 周立亚 。 李仲 民 , ,
(. 大学 化 学化 工学院, 广西 南宁 3 0 4; 2广西化 工研 究院 广西 南宁 5 0 0 ) 1 广西 5 00 . 30 1
(.co l f h m sy&C e cl n i ei , un x U i ri, n i 3 0 4 C ia 1 h o C e ir S o t hmi gn r g G ag i nv sy Nann 5 0 0 , hn; aE e n e t g 2G ag i eerh ntue f h m cln ut , n i 3 0 1C ia .un x R sac s t C e iaId s yNan g5 0 0 , hn) I ito r n
h rpa d ELM swe e su e y me s rn t o d c a e ee li n r to r a a ai ,s lig t e p e re r t did b a u ig isc n u tnc ,d -mu sf g ai ,b e k ger to we l yi n r t d d o lt sz .As o a io ,t e d .mu sfc in e p rme t t e h e /O mu so ai a r p e ie on a c mp s n h e e li a o x e i n s of o h r tr e W r it e lin s se e re y e li e s S n 0 y tmsprpa d b mu sf r pa 8 ,ENJ3 2 d La - 3 i 一 0 9 a n l A,r s e t ey n 1 e p c i l,wee a s are u .Th v r lo c r id o t e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的实验与分析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的实验与分析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的实验与分析
实验考察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和AEO乳化白油所得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随电解质浓度和表面活性剂HLB值的变化规律.针对上述体系建立了两液珠间的静态力学模型. 利用模型考察了界面电位和电解质浓度对两液珠间作用力的影响.通过分析上述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验现象之间的矛盾,指出在液珠的碰撞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静电排斥力的作用下,存在着被挤入到分散相液珠内的趋势,从而导致了界面的变形和表面活性剂空穴区的形成,阐述了乳液珠滴发生聚并的一种微观机制.
作者:任智陈志荣吕德伟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材料化工学院联合化学反应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 刊名:化工学报 ISTIC EI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 年,卷(期):2002 53(3) 分类号:O648.14 关键词:乳液稳定性表面活性剂 DLVO理论 HLB规则。
乳液体系中_活性_控制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3063)资助;作者简介:尹德忠(197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E 2mail :dezh -yin @ ;3通讯联系人:E 2mail :qyzhang @nw .乳液体系中“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尹德忠,张秋禹3,张和鹏(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西安 710072) 摘要:“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CRP )可用于合成具有精确结构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
乳液聚合具有环保、经济、易控的优点,但乳液体系为多相体系,控制试剂的相间分配和迁移较均相系统复杂,这使乳液“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面临一些挑战,诸如控制聚合特征差、乳液稳定性下降等。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乳液体系中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和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的研究进展,包括体系的特性、面临的挑战、解决的方法,以及工程与商业运用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非均相体系;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引言活性聚合[1]是无不可逆链转移及链终止的聚合过程,此时,聚合物链以等同速率增长,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线性增长,呈现低分散性,称为控制聚合。
因自由基不可能完全避免链终止和链转移,故称为“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CRP )。
CRP 的核心是建立活性自由基和休眠链之间的动态平衡[2],可通过可逆链终止和可逆链转移两种途径来实现,前者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报道最多,后者主要是指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
乳液聚合环保、经济、易控,是工业上生产聚合物的重要方法。
但传统乳液聚合中自由基链终止速率常数为107~109m -1・s -1,比相应的链增长速率常数高5个数量级[3],不是“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
本文从反应体系的特征出发,总结了乳液体系中ATRP 和RAFT 的研究进展。
1 乳液体系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乳液体系是一个包含乳胶粒、胶束和单体液滴的非均相体系,引发剂Π催化剂Π配体组合和乳化剂选择都会影响聚合特征的实现,活性种、休眠种和催化金属离子配合物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和传递非常重要。
表面活性剂对葡甘聚糖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Influence of Surfactants on Emulsion Stability of Glucomannan/ethyl Cellulose 作者: 汪梦非;程威;孙婷;周亮;倪学文
作者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湖北武汉430068
出版物刊名: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页码: 64-6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乳化剂;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稳定性
摘要:以 Span、Tween 系列非离子活性剂为乳化剂,葡甘聚糖(KGM)和乙基纤维素(EC)为分散相,考察 KGM/EC 乳液体系的抗聚并稳定特性。
根据乳液稳定性理论分析,认为非离子活性剂分子亲油基团的结构及其与油相分子的相似度对乳液油水界面粘性及相应乳液抗聚并稳定性会产生较大影响。
详细讨论了不同 HLB 值对 KGM/EC 乳液的冻融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非离子微乳液制备及其对钻井液堵塞的解除作用
非离子微乳液制备及其对钻井液堵塞的解除作用
蓝强
【期刊名称】《钻井液与完井液》
【年(卷),期】2016(033)003
【摘要】针对钻井过程中存在的固相堵塞、水锁、粗乳液、近井壁地带润湿性等伤害严重问题,基于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的非离子微乳液,对微乳液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微乳液对钻井液堵塞的解除作用.研究表明,研制的微乳液具有界面张力小于0.1 mN/m、可快速增溶高黏原油,pH值、离子类型、矿化度和温度对其增溶能力影响小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液可有效清除乳液堵塞,清除泥饼中的原油分子,使孔隙的润湿性发生反转,从而恢复储层渗透率;微乳液解堵效率高,泥饼清除效率大干90%,渗透率恢复值在95%以上.
【总页数】6页(P1-6)
【作者】蓝强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54.3
【相关文献】
1.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石蜡微乳液 [J], 李凤艳;代党会;赵天波
2.超声波解除岩心钻井液堵塞实验研究 [J], 谷潇雨;蒲春生;王蓓;李天太;许洪星;胡晓龙
3.钻井液用非离子型微乳液WR-Ⅰ的研制及其封堵和润滑作用 [J], 张虹
4.以单一非离子型乳化剂制备氧化聚乙烯蜡微乳液 [J], 刘清泉;周仕祥;杨震;瞿作明;杨萍;周建华;高敬民
5.非离子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单分散可控粒径纳米二氧化硅微球 [J], 韩群;吴礼华;陈静;丁师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乳液稳定性之间关系研究
相分子的相似度对乳液油水界面粘性及相应乳液抗聚并稳定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 键 词 A乳 液 抗 聚 并 稳 定 性 S非 离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S界 面 流 体 力 学 特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ALTUV
文 献 标 识 码 AK
文 章 编 号 A#%%VBD"!N&$%%!’%#B%%"VB%U
二 辛 酯 3[\]42采 用 的 活 性 剂 都 为 非 离 子 型 的 P它 们 包括N
394^_\ 类 3十 二 烷 基 聚 氧 乙 烯 醚 4N^_\‘ 3a2‘4P^_\b39‘2c43下 标 ‘db是 环 氧 乙 烯 链 段 数P 括 号 内 的 数 值 是 此 活 性 剂 的 efg值P采 用 h>7??7; i 2j计 算 法 P以 下 同 4I
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已证实界面粘度与乳 液 稳定性 关 系 密 切F一 般 来 讲F界 面 粘 度 大F乳 液 体 系 的 稳 定 性 就 较 高1#2S然 而 对 于 如 何 获 取 高 的 界 面 粘 度 则 缺乏系统 的 研 究?非 离 子 活 性 剂 的 亲 水 基 多 为 环氧乙烷链段F不 同 的 非 离 子 活 性 剂 之 间 的 结 构 差 别主要集中在 亲 油 基 链 段 上F因 此 比 较 适 合 于 用 来考察活性剂分子结构对界面粘度和乳液稳定性的 影响?本文采用 多 种 非 离 子 活 性 剂 乳 化 不 同 的 油 相 以 考察相应乳液 体 系 之 间 稳 定 性 的 差 别F根 据 乳 液 稳 定 性 理 论F阐 明 影 响 油B水B非 离 子 活 性 剂 界 面 粘 度及相应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乳液稳定性实验体系和方法
图 5 表面活性剂界面质量和切向应力平衡 67829 :;<=>?@A7@BCD>?@A<@;<E@CCF@B@;A=@;G<@;8=;<7@B
表面活性剂在乳液稳定性控制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乳液稳定性控制中的应用乳液是由两种或多种互不溶解的液体相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种相为连续相,另一种相为分散相。
乳液分为乳状液和浆状液两种。
在工业生产中,乳状液的稳定性是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而乳状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进行控制。
表面活性剂,也称为表活剂或表面活性物质,是由一部分亲水基团和一部分疏水基团组成的化学物质。
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面的表面张力,从而改变液体间的相互作用,促使不同液相相互混淆。
在乳液稳定性方面,表面活性剂具有以下作用:1. 降低液-液界面张力乳液的稳定性取决于液-液间的界面张力。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液界面张力,使分散相以细小的、均匀的形式存在于连续相中,从而使乳液稳定。
2. 产生电荷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中含有部分离子基团,它们能够在液中形成电荷,从而产生静电吸引力或静电斥力作用。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产生电荷作用,使分散相之间或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稳定乳液。
3. 调节溶剂表面活性剂在液-液界面处形成的分子层称为吸附层。
吸附层中的分子既与连续相相互作用,又与分散相相互作用。
吸附层的存在调节了液体相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乳液的稳定性。
4. 润滑剂作用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液体相的粘度,使其滑动阻力降低,从而起到润滑剂作用。
总之,表面活性剂在乳液稳定性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表面活性剂、调节合适的配方和生产工艺,能够有效地控制乳液的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D4阳离子乳液聚合的研究
第 6期
朱宝光 : 离子表面 活性剂存在 下 D 非 阳离子乳液聚合的研究
乍 离子表面活, 性剂存在下D 4阳离子乳液聚合的研究
朱宝 光
( 河南化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河南 开封 45 0 ) 7 0 2
摘 要 : 究了八 甲基环 四硅氧烷 ( 研 简称 D ) 在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 阳离子 乳液聚合 ; 讨论 了温度 、 乳化 剂 、 电解质等因素对反 应速度 的影响以及 不 同条件下乳液聚合的动力 学数据 ; 探讨 了非 离子表 面活性剂存在 下的阳 离
0 1o 0 2o 3 4O 5o 0 0o O 0 6o 0
反应 时间 /mi n
图1 D 非 离 子一 阳 离 子 乳 液聚 合 反 应 温 度 与 转化 率 的 关 系
作者简介 : 朱宝光 (9 1一) 女 , 17 , 讲师 , 从事化学化工教学和研究 工作 , 电话 :0 7 ) 2 86 。 ( 38 5 86 0
皮革 、 医药 、 品 、 食 纺织 、 工 、 化 日用 品等工 业领 域 , 并
涌现 出众 多关 于 D 皮革 阴离 子乳 液 聚合 的 文 章 和
2 结果与讨论
21 D . 非离子 一 阳离子 乳 液聚合 反应 过程
专利 , 但关 于在 非离 子 表 面 活性 剂 存 在 下 的 阳 离 子 聚合 的文献 却少 有报 道 。本 文 详 细 地 研 究 了 D 在 非离 子表 面活性 剂存 在下 的 阳离子乳 液 聚合 的动力 学 , 得 了可信 的数据 , 取 并对 D 在 该 条 件 下 的 阳离
子 乳液 聚 合 的反 应 机 理 。
关键 词 : 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 离子乳液聚合 非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的应用与工艺改进研究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的应用与工艺改进研究摘要: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是一种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药品生产中。
聚山梨酯80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润湿和增稠性能,能够提高药品的品质和稳定性。
在药品中,聚山梨酯80主要应用于制备药物微粒和纳米粒子。
通过加入聚山梨酯80,可以使药物微粒和纳米粒子的粒径变小,表面能降低,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本文主要研究了聚山梨酯80还可以作为药品中的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能够使药品更加均匀、稳定和易于使用。
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在药品产的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药品的品质和效果,为药品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关键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药辅产品;生产应用;工艺改进0引言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在药品的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优化聚山梨酯80的应用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稳定性,为药品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具有广泛应用,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优化乳化剂的使用,优化分散剂的使用,优化稳定剂的使用。
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聚山梨酯80还可以作为稳定剂。
优化稳定剂的使用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耐储存性。
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制备工艺选择合适的稳定剂,同时控制稳定剂的用量和稳定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此外,聚山梨酯80还可以与其他助剂和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形成复合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1]。
比如,聚山梨酯80可以与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等助剂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制品的黏附性和流动性;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等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可以增强产品的表面活性和分散性。
因此,优化聚山梨酯80的应用生产工艺和与其他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的配合使用,可以为药品的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为药品生产带来更多的优势和竞争力。
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的概念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是一种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称为Tween 80,是一种黄色至棕色的液体。
乳液聚合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APEO替代研究
乳液聚合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APEO替代研究林汉昭;李俊【摘要】就几种不同的环保或不环保的(含APEO)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乳液聚合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寻找APEO的替代品及乳液聚合过程中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特别是非离子型)是乳液聚合中的重要助剂,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乳液的最终性能:乳液稳定性、乳液粒子粒径大小、成品性能(耐水性、成膜性能、力学性能、粘结性能等)等等[1],由于传统性能优异的APEO越来越大范围禁用,选择绿色环保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从事合成乳液的化学专家重要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上绿色环保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基本可替代APEO,效果与APEO比或稍有不如,也有综合性能较为特出的如SRNI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明显比APEO优胜.【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3(041)020【总页数】3页(P92-93,135)【关键词】乳液聚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EO替代;单体直接滴加【作者】林汉昭;李俊【作者单位】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广东广州 510430;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广东广州 5104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3.2常见的乳液聚合,如聚醋酸乙烯、醋丙、纯丙、苯丙等的乳液聚合,经常会用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EO)+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体系来获得稳定的乳液[2-3]。
APEO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Alkylphenolethoxylate)的简称,包括烷基酚(Alkylphenol,简称 AP)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lkylphenolethoxylate,(简称APEO),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代表。
Nonylphenol(简称NP)壬基苯酚,Octylphenol(简称OP)辛基苯酚,APEO具有良好的润湿、渗透、乳化、分散、增溶和洗涤作用,如代表性化合物OP-10,广泛应用于洗涤剂、个人护理的日用化工、纺织、造纸、石油、冶金、农药、制药、印刷、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等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3 卷 第 3 期 任智 等 :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的实验与分析 · 259 ·
忽略空间位阻的作用而只考察乳液表面活性剂吸附 层未发生重叠的情形 . 此时乳液珠滴间作用力可根 据 DLVO 理论来求取 . 2. 1 模型的建立 2. 1. 1 液珠间的范德华吸引力 图 3 描述了模型 研究的物理体系 . 对于两相距为 s , 表面活性剂吸 附层厚度分别为 δ 1 和 δ 2 , 半径分 别为 r 1 和 r 2 , 并处于某种分散介质 m 中的两液珠 , 它们之间的 范德华吸引力是 4 个子体系间的加和[ 7]
ΔG total = ΔG el +ΔGvan +ΔGst ( 2)
上式右边的 3 项分别依次表示乳液珠 滴间静电斥 力 、 范德华吸引力和空间位阻作用力 . 其中空间位 阻作用力只在两液珠界面上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层彼 此发生相互压挤和重叠后才产生 . 由于某些关键物 理参数获取上的困难 , 有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稳 定的乳液体系的静态力学研究报道不仅极少而且存 在严重缺陷 . 例如在求取空间位阻作用力时对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环氧乙烷链段与分散介质水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参数取值的准确性难以确保 , T ajima[ 6] 的模型中其值为 0 . 499 , 而 Elwort hy[ 1] 的模型取值 则只有 0 . 25 . 鉴于以上情况 ,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ANTI COALESCENCE OF EMULSION STABILIZED BY NON IONIC SURFACTANT
REN Zhi , CHEN Zhirong and L Dewei
( Unilab Chemical Reaction Institute ,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 hou 310027 , Z hejiang , China)
Abstract A static force model w as proposed for the above emulsion sy stem s and the ef 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salts and interf acial zeta potential on emulsion stabilit y w ere analyzed wit h this model .T he cont radict ion bet ween experimental phenomena and modeling results w as explain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during t he collision of tw o liquid droplets in t he presence of interfacial zeta potential the interfacial surf actant molecules on the tw o approaching droplets repelled each other so strongly t hat it leads to the coalescence betw een t hese tw o droplets . Keywords emulsion st abili ty , surfactant , DLVO theory , HLB rule
引 言
乳状液是两不互溶的液相之一高度分散在另一 液相中所形成的热力学亚稳定体系 , 在农药施洒 、 医药 、 三次采油 、 食品 、 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获得了 广泛的应用 . 由于乳液在上述的应用体系中只有在 保证乳液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 因此 乳液稳定性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意义 . 乳液体系 主要有聚并和絮凝两种失稳方式( 下文分别称乳液 抵御这两种失稳过程的能力为抗聚并稳定性和抗絮 凝稳定性) , 目前对乳液聚并过程的研究数量和了
Fig . 2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salt on stability of emulsion emulsified by T X
n NaOH/ mol·m -3 :◆ 0 ; ★ 1 ;■ 100
2 乳液珠滴静态力学模型
当乳液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完成以后 , 乳液珠滴在布朗热运动 和重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 , 此时乳液珠滴间的相互 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对分析乳液的稳定性是十 分重要和基础的信息 .通常用下式来表达体系的自 由能随两者距离的变化
( 3)
+ H p2 s1
/2 A1 p
2
/2 - A1 s
2
-
1/ 2 Am
界面上的扩散电层发生重叠 , 彼此间的静电斥力就 变得显著起来 . 图 5 表示两平板界面间扩散电层的 重叠情况 : 图中的虚线表示两平板相距无限远时 , 两界面电扩散层互不干涉的情形 , 而实线则表示相 互重叠后的电扩散层 .在考虑两液珠电扩散层形态 时通常进 行两种简化假设 :①恒界面 吸附量的假 设 ;②恒界面电位的假设 .图 5 实际上已经包含了 恒电位的假定 . 由于这种假设给计算处理带来了极 大的简化 , 所以目前文献中在考察两珠滴间电排斥 力时大都采用了这种假定 .这样对于两个单位面积 界面电位都为 ψ 0 的平板来说 , 彼此间的排斥力可 由下式给出
+
Fig . 3 T wo liquid dro plets with adsorbed surfactant layer in medium m - 12 GA = H s A s -A m
1
1/ 2
1/ 2
1 2
s
As
1/ 2
1
1/ 2
2
- Am
1/ 2
2
1/ 2
+ Hp + Hp
1 2
p
Ap Ap
Received date :2000 -06 -15 . Corresponding author :R EN Zhi .
[ 1]
化 工 学 报 2002 年 3 月 · 258 ·
乳液体系的抗聚并稳定性随体系电解质浓度和表面 活性剂 HLB 值的变化规律 , 结合相应体系的静态 力学模型分析 , 来说明液珠变形和表面活性剂空穴 区形成的问题 .
式中 W % 为质量分数 , 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采 用 Griffin[ 5] 的计算法 . 1. 2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将总量一定的高 HLB 值 和低 HLB 值表 面活 性剂( 表面活性剂总量均为 0 . 125 g ) 按不同的配比 ( HLB 值) 加入到 2 . 5 g 油相中 , 放置在 35 ℃的恒 温槽内保温 1 h , 然后将 35 ℃、 20 ml 的去离子水 ( 或电解质溶液) 用移液管加入到盛油的试管中 , 剧 烈摇晃震动 8 次后上下颠倒 1 次 , 如此反复 3 次后 将乳液放入装有流动恒温水( 35 ℃ ) 的超声波清洗 器中 , 超声乳化 5 min , 然后放回到恒温槽中 . 24 h 后观察到 O /W 类乳液 一般会 由下 至上形 成 3 层 ( 乳状液层 、 絮凝层 、 清油层) . 利用微量注射器取 出上部清油层 , 得到其体积数 , 主要以此来表征乳 液的抗聚并稳定性 . 电解质浓度对以 AEO 和 T X 为乳化剂的乳液 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如图 1 、 图 2 所示 .不难发现 , 电解质的加入只是对低 HLB 区乳液的抗聚并稳定 性作用显著 . 对于 AEO 白油乳液体系 , 在 HLB < 11 . 5 的区域内 , 电解质的存在使拟稳态乳 液中的 清油层体积增加约 0 . 05 ~ 0 . 1 ml , 而对 T X 白油乳 液体系 HLB <10 . 5 时电解质的加入所导致的清油 层体积的最大增量竟高达约 2 ml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这些 HLB 区在无电解质时也是乳液清油层较 多的区域 , 说明电解质的加入只会对抗聚并稳定能 力较差的乳液体系产生明显的影响 .
HLB = HLB 1 × W 1 % + HLB 2 × W 2 % ( 1) Fig . 1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salt on stability of emulsion emulsified by AEO
★ 1 ;■ 100 n NaOH/ mol·m -3 :◆ 0 ;
1/ 2
1
- As -A s
A p - As
1/ 2
2
1/ 2
2
Fig . 4 Interfacial electrical structure of non -ionic surfactant layer
1/ 2
1
1/ 2
1
1 2
s
As - Am
1/ 2 As
1
1/ 2
当两个带电液珠相互靠近到一定程度时 , 各自
1 乳液抗聚并稳定性实验
1. 1 实验体系 用十 二 烷 基 聚氧 乙 烯 醚 ( AEO3 HLB =8 . 3、 AEO 9 HLB =13 . 6 )和 壬 基 酚聚 氧 乙 烯醚 ( T X4 HLB =9 、 TX 12 HLB = 14 . 2) 乳化白油 , 考察电解 质浓度( 0、 0. 1、 0. 001 mol·L -1 的 NaCl 溶液为分 散介质) 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每次实验中通过调 配高 HLB 值表面活性剂与低 HLB 值表面 活性剂 之间的比率来获得不同的 HLB 值表面活性剂混合 体系
着明显的 等电点 ( T X 体系为 3 . 4 , AEO 为 2 . 5) . 上述实 验说 明在 OH - 和 H + 离子 的浓 度相等 时 , OH 比 H 更容易和亲水基团相结合而使界面带上 负电荷 . 界面双电层模型是求取液珠间静电斥力能的必 要信息 , 本文的界面双电层模型如图 4 所示 .模型 中界面的滑动 层与活性剂吸附层的外 缘是相重叠 的 , 即电泳 测定 的 滑动 面 电位 ζ等价 于 界面 电 位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