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共63页文档
周仲瑛教授临证特色
![周仲瑛教授临证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e80882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9.png)
周仲瑛教授临证特色一、温清通补治胃痞胃痞以胃脘部自觉满闷阻塞为主症。
“痞”包括两层含义,一指满闷阻塞的症状,一指胃气不通的病理。
当今论胃病,多详于痛而略于痞,或痛痞混说。
然验之临床,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多种疾病,既可表现以胃痛为主,亦有痛痞并见,或痞而不痛者,以痛概痞难免失之浮泛。
痛为气滞不通,证多属实,痞为气机窒塞,病多虚实夹杂。
明确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必将有助于提高辨治水平。
胃痞多因外邪入里、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致寒、热、食、湿、痰、瘀内蕴,脾之升运不健,胃之纳降失司,清浊升降失常,胃气郁滞、窒塞不通而成。
病机有虚实之分,病证有气滞、热郁、湿阻、寒凝、中虚,或夹痰夹食多端,又每多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甚至寒热虚实杂呈,多症并见,表现为气滞湿阻、湿阻热郁、寒热错杂、气滞火郁、热郁阴伤、中虚气滞等证候。
治疗总以理气通降为原则。
虚者重在补胃气,或兼滋胃阴,补之使通,即《内经》“塞因塞用”之谓;实痞则应辨证采用温中、清热、祛湿、化痰、消食等法,泻之使通。
临证尤当针对虚实夹杂、寒热互结情况,通补兼施、温清并用,并根据虚实、寒热的主次及其转化,随机增损药物和用量以助提高疗效。
具体而言,周氏温清通补治胃痞有以下三种用法。
(一)寒热并用,温清互济适用于脾寒胃热,症见心下痞胀有阻塞感,脘中灼热,局部畏冷喜暖,纳呆,口干喜热饮,或呕吐黄浊苦水,肠鸣,便溏,舌苔白罩黄,舌质淡、边尖露红,脉弦。
治以清热散寒、和胃消痞,温脾阳而泻胃热,方选半夏泻心汤,药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砂仁、枳壳、陈皮。
寒甚加肉桂、附子,去半夏;热重加栀子、蒲公英,并适当调配姜、连用量比例;肠鸣、便溏加生姜;气虚神疲加党参。
若湿阻热郁,脘中满闷,口苦口粘,恶心,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濡数,当清热化湿,开结除痞。
方选连朴饮,药用黄连、黄芩、厚朴、苍术、白蔻仁、半夏、橘皮、竹茹等,苦温化湿以理气,苦寒清中以泄热。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https://img.taocdn.com/s3/m/f519126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4.png)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验案赏析摘要:随着人口的老年化,中风后遗症患者逐年增多,除了后期的康复治疗尚无特效疗法,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风历来是中医四大难症之一,其后遗症更是湿、热、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相兼,气血同病,脏腑功能失调,病机复杂,临床疗效欠佳。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内科临床大家,擅长采用复方大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文章分享周仲瑛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医案3则,探讨周教授常用的有效方剂及药物配伍,以期提高临床疗效,造福于患者。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随着社会老年化和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以下尊称“周老”)擅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现将周老治疗本病的3篇医案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抵当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大便秘结抵当汤出自《金匮要略》, 由大黄、桃仁、水蛭、虻虫组成。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曰:“妇人经水不利,抵当汤主之。
亦男子膀胱满急治有瘀血者”。
用于下焦蓄血证及妇人经水不利。
方中水蛭、虻虫直入血络,破血逐瘀;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泻热导瘀,为攻逐瘀血之峻剂,临床主要用于妇科、膀胱及肾脏瘀血疾病。
周老提倡经方的变通应用,认为抵当汤所主病症的病机关键为瘀热[2] ,只要辨证准确,可不拘泥于妇科、膀胱及肾脏瘀血疾病,特别是该方中的大黄,原著选用酒大黄,但在临床应用中可活用大黄的各种炮制剂型,以扩大适应症范围。
案1:患者某,男,66岁。
1999年10月29日初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多年,1994年6月中风,1995年3月突发癫痫,1996年4月再次中风。
当时CT查见左侧多发性脑梗死,右侧出血。
现病史:现行走站立不稳,难以自主,右手活动欠灵,有时足肿,大便干结,近来血压不稳定。
苔黄薄腻,舌质暗,脉细滑。
风痰瘀阻,气血失调。
西医诊断: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证属风痰瘀阻、腑气不通。
周仲瑛临证经验精华.
![周仲瑛临证经验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2692e3c30975f46527d3e132.png)
周仲瑛教授,男,汉族,1928年生,江苏省如东县人。
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院长。
对中医内科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精湛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乙型肝炎、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病有深入的研究,成绩卓著,饮誉海内外。
周仲瑛治疗重型肝炎经验(1)清热去湿,治有主次清热与祛湿必须兼顾。
湿去则热孤,热清则湿化。
针对湿与热的主次及动态转化,选药组方。
热重于湿者,当用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方;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藿香正气散合方;湿热并重者则用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合方,常用基本药为茵陈、桅子、黄柏、黄芩、田基黄、鸡骨草、蒲公英、垂盆草、连翘、苦参、郁金等。
热重加大黄、黄连、龙胆草、板蓝根等;湿重郁遏卫表,寒热,身楚酸困,胸闷,苔白罩黄加秦艽、豆卷、藿香、佩兰疏表祛湿、芳香化浊;湿困中焦,胸闷脱痞,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垢,口中粘腻加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白豆蔻等苦温燥湿;舌苔厚浊,腹胀满者,配草果、槟榔疏利宣泄;湿在下焦,小便黄赤热涩,量少不利,加茯苓、猪苓、泽泻、通草、车前草、碧玉散等淡渗利湿。
清热解毒,当分气血在气以黄疸、发热为主要表现,在血以出血、昏迷为主要表现,气血两燔则不仅以上各症并见,且症情更重,多脏受累,变症迭起,出现痉厥动风、烦躁谵妄等危重表现。
同时由于本病发展快速,邪在气分历时较短,很快涉及营分,波及血分,故还有清气分热毒为主、清血分热毒为主、气血两清的不同。
周学习周仲瑛老师治疗哮喘临证体会朱佳
![周学习周仲瑛老师治疗哮喘临证体会朱佳](https://img.taocdn.com/s3/m/24064c270722192e4536f617.png)
学习周仲瑛老师治疗哮喘临证体会朱佳曾随导师临证学习数年。
对于哮喘一症,导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哮喘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西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导师治疗此病,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推崇“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尤重视辨证施治,体现出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优势。
现将临证学习心得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注重风痰,分清寒热哮喘一疾,因其发作突然,传变迅速,故具有“风性善行面速变”的特性。
痰作为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常由风邪而引发。
故风痰伏肺是本病主要病因,风引痰动,痰随气升,气因痰阻,通畅不利,肺失宣肃,发为哮喘。
哮喘发作之前,患者常有眼、鼻、咽、耳等处瘙痒,或鼻流清涕,打喷嚏等,继而出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等症,无论外感风邪(风寒、风热)或内伤饮食过敏(古称脾风),中医认为与风邪有关。
导师习用苏叶、荆芥、防风、苍耳草、僵蚕、蝉蜕等以以祛风化痰,每获效验。
哮喘的发作,多由外邪触动“夙根”而发,并常因感邪的性质、素体的偏盛,而表现为寒热偏重不同,故宜针对病因,分清寒热,临床常见者有热哮,寒哮,寒包热哮三证。
寒哮(包括痰饮伏肺)以其痰多泡沫状为其辨证要点,方以小青龙汤为主;热哮以痰黄舌红苔黄为其辨证要点,方以定喘汤为主;寒包热哮,或痰饮化热,寒热错杂者,主以小青龙汤加石膏或麻杏石甘汤加减均可。
痰哮者,痰多色白质稠,则须降气化痰,方以三子养亲合二陈汤为主。
二、辨明虚实,标本兼顾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治疗哮喘的一般原则。
导师经验,发作未必尽治标,平时未必纯治本,关键在辨证。
如治一中年女子哮喘发作迁延不愈,每三天均需输液治疗,症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色白质粘,神倦乏力,腰酸肢冷,苔薄舌淡,脉沉细无力,拟方阳和汤加祛风化痰药调之,三剂而安。
所以,发作时未必尽治标,正虚者仍当固本,尤其是哮喘大发作欲作喘脱者,更应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失其救治良机。
哮喘的发病,多与过敏体质有关;儿童哮喘,因肺脏稚嫩,肺气不足,更易遇外邪而即发,其重要因素在于肺虚卫表不固。
周仲瑛:60年中医行医看诊之临床经验与案例
![周仲瑛:60年中医行医看诊之临床经验与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45546c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c.png)
周仲瑛:60年中医行医看诊之临床经验与案例Δ 周仲瑛,1928年出生,江苏如东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2007年被聘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九字养生经: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周仲瑛教授(下称周老)不但外表非常年轻,鹤发童颜,脸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敏锐,而且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目前仍然坚持定期门诊,接待慕名而来的求医者,并传带他的弟子们。
周老的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可精炼为九个字“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
“吃得好”吃得好,并不是指周老经常吃什么山珍海味、滋补保健品,而是指周老十分重视饮食的规律性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什么都吃一点,但什么也不多吃。
遇高兴事,有朋自远方来,偶而也会小酌一两杯白酒,但决不贪杯。
周老喜爱饮用绿茶,并会依据季节与时令进行适当的饮食搭配,如在黄梅季节时,会在绿茶中加一两片家里栽培的藿香,以芳香化湿祛除湿邪。
周老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由老伴亲自制作的家常饭菜,很少在外应酬,这样也就保证了食品的卫生,减少了各种细菌损害胃肠道的机会,因此周老虽年至耄耋,但消化系统的功能至今仍非常好,粗茶淡饭他都能吃得津津有味,从来不挑食,更不暴饮暴食。
用周老的话说就是“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
“睡得香”周老起居时间非常规律,每天一般十点左右睡觉,早晨六点半起床,保证每天能有八九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不熬夜。
这是周老多年一直养成的良好作息习惯。
周老的“睡得香”还表现在睡眠质量好。
不管是忙碌紧张,还是相对空闲;不论环境安静,还是喧嚣吵闹,只要到了睡觉时间,他都能倒头睡着。
有一次,他到江苏省建湖县去会诊病人,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又正赶上道路整修,一路异常颠簸。
就在同行人都心烦气躁、怨天尤人时,周老却已经在前排的座位上进入梦乡了。
晚上,周老的学生和他住在一起。
周仲瑛从风痰瘀论治颅内炎性肉芽肿致头痛验案赏析
![周仲瑛从风痰瘀论治颅内炎性肉芽肿致头痛验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175dda89eb172ded63b75e.png)
周仲瑛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届国医大师,悬壶桑梓70余载,善治内科急难重症,屡起沉疴,临床辨治倡导审证求机,重视病机辨证,针对复杂难治疾病采用复法立方,据此辨治颅内肿瘤百余例,每多获效[1-2]。
笔者有幸跟师多年,兹撷取周老治疗颅内炎性肉芽肿导致顽固性头痛验案1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历摘要陆某,男,1969年生。
第一阶段诊疗:2006年5月29日初诊。
患者2005年11月初出现复视,2个月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饮水量多,先后在多家医院检查,上海五官科医院活检病理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并行手术治疗,病灶未能完全切除,后遗左目失明。
转而求治于上海华山医院,先后多次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双侧海绵窦及鞍区异常信号,符合双侧海绵窦炎。
曾使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双目失明,左耳失聪,右耳听力下降,血压升高。
就诊时患者头额疼痛,恶心,饥不欲食,手足心热,夜晚出汗,尿黄,口不渴,大小便尚调,面黄不华,两侧瞳孔扩大。
舌苔淡黄,舌质紫,有瘀斑,舌体右歪,脉细弱。
病机当属风痰瘀阻,上扰清空,肝肾亏虚,清阳失用。
治以祛风化痰散瘀为主,兼以滋肾养肝。
处方:天麻10g,川芎10g,葛根15g,制白附子10g,炙僵蚕10g,制南星10g,白毛夏枯草10g,炙全蝎6g,露蜂房10g,石菖蒲10g,川石斛10g,枸杞子10g,泽漆15g,海藻10g,白薇15g,天花粉10g,炮山甲9g (先),泽兰泻(各)15g,炙蜈蚣4条,法半夏10g,陈皮6g,炒六曲10g。
21剂。
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6月19日二诊:头额疼痛有所减轻,汗出减少,手足心热亦减,口中渗水,开始进食但仍有恶心,尿黄。
舌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弱。
上方去川石斛,改川芎15g、制南星15g,加熟大黄6g、桃仁10g、制川草乌(各)6g。
14剂。
2006年7月3日三诊:近来头痛基本缓解,但有昏胀不舒,进餐时先呕吐反出,然后方能进食,干咳咽痒,夜晚流涎,寐差,大便2日一行。
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
![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https://img.taocdn.com/s3/m/edbf19a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5.png)
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周仲瑛 > 周仲英讲中医临证技巧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复法就是复合立法,主用于证的交叉复合,有时单一的证也需通过复合立法,求得相互为用,以形成新的功效,如温下法、酸甘化阴法等。
此外,还可借复法取得反佐从治,或监制、缓和其副作用。
应用复法的重要意义错综配伍,各奏其用体虚者,纯补则邪愈恋,纯攻则正愈虚;寒热错杂者,单用寒药除热则寒益甚,用热药除寒则热者更热。
因此,临床中必须复合为法,以求发挥各类药物的专长,使虚得以补,实得以泻。
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兼施,消补并用,寒热补泻并施等。
配合立法,相互为用按照立法要求,将两类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配伍组合,以形成新的作用,如温下法、交通心肾法、酸甘化阴法、甘苦合化法等。
复合立法,取得监制根据立法需要,选用某类药物,缓和另一类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如补中寓泻,泻中寓补等。
错综立法,取得反佐凡治疗寒极或热极之证,用少许相反的药,可以起到从治诱导作用,避免格拒。
采用各种复法,必须有主有次。
应用复法的体会升降结合升降是人体脏腑气机运动的一种形式。
人体脏腑气机的正常活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升发与疏泄、脾气的升清与胃气的降浊、肾水的上升与心火的下降等,都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行的具体表现。
临床所见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很多,如肺失宣肃、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脾不升清、胃失和降等,但其病理变化不外升降不及、太过和反常三类。
升降不及是指脏腑虚弱、运行无力,或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如肺虚之咳嗽无力;脾虚之便溏、头昏乏力;肠腑气虚之便秘等。
升降太过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虽然与其主导趋势一致,但却已超过正常程度,如肝气升发太过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等。
肠腑、膀胱气机泄降太过所致之泄泻、尿频失禁等。
升降反常是指脏腑气机升降运行与其正常生理趋势相反,亦即当升不升而反下陷,应降不降而反上逆,如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阴挺、内脏下垂,胃气上逆之呕恶、嗳气、脘胀,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等。
周仲英医案心得
![周仲英医案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ce5a5c751eb91a37f1115c34.png)
周仲英医案心得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从事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60余载,对内科疑难杂症擅长“辩证求因”,灵活施治,有幸研读周老医案,略有心得。
(一)疑难杂病,难的就是杂疑难杂病,难的就是症状复杂,很多病人都是四处求医,多次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很多时候可能已经经过了失治误治,使病情缠绵难愈或越来越重,西医检查不能确诊,无法用现代高科技如核磁共振、核素扫描、免疫组化等检查方法检查出具体的病灶部位在身体什么地方,便认为无法治疗。
而在中医看来。
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
难,却不代表不能看,周老就总结出了治疗疑难杂病的十条学术思想:1.疑病多郁,演变多岐;2.难病多毒,毒有多种;3.怪病多痰,无形多变;4.久病多瘀,轻重虚实;5.急为风火,卫气营血;6.湿热缠绵,弥漫三焦;7.瘀热相搏,不唯外感;8.癌毒流注,邪正虚实;9.津血失输,痰瘀同病;10.多脏相关,数病丛集。
可见杂病难就难在多证合并后辩证不清,而就我来说,很多病案看下来,能辩出其中的一两个证,并不能够都分析出来,就如上课时讲到的一则治疗高血压的病案,患者血压难以控制,波动在140-160/90-106mmHg,间有头昏头痛,口干,饮水较多,手足不麻不胀,经潮正常,舌苔薄黄,舌质红,寸口脉细。
周老辩证为肝肾阴虚,阴不涵阳,气血失调,我可以从口干、饮水较多、舌质红、寸口脉细辩出肾阴虚,但是也会认为是肝阳上亢证,患者间有头昏头痛,可是手足不麻不胀,又不像是肝阳上亢证,可能这就是我资历尚欠,看不了疑难杂病的原因了,后看老师讲解,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之根本,而阴阳失调的表现方式是脏腑气血失调。
就我而言,看完这一医案,深觉自己基本功不够扎实,之前自觉中药、方剂背的熟,跟师能看懂方子就好了,然并非如此,能看得懂方子,却不能理解为何用此方,不能辩证的分析患者病情,仅仅注意在患者舌苔脉象上,却忽视了患者很多的症状。
思虑及此,我应该认真的、好好的看看中医诊断学,辩证不是说你能认出书本上的就够了,临床上的病人不会按照书本去生病,多病掺杂后,那到底还能不能认出来呢?经典书目也是不可废弃的,虽然很枯燥,但是都是古人千百年试验后留下的经方,我们更应该把它捡起来,好好研究,临床运用,把它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子。
【精美制作 独到分析】国医大师周仲瑛淋证医案分析
![【精美制作 独到分析】国医大师周仲瑛淋证医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e677db84254b35eefd34f7.png)
尿液颜色(GOL)
浅黄色至深黄色
黄绿色、尿浑浊、血红色等就说明有问题
两个处方的分析
大补阴丸 犀角地黄汤
【辨证】热入血分证,热迫血溢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 皮(9克)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 方
【辨证】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组成】 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 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板 (酥炙)各六两。上为末,猪脊髓, 蜜为丸。每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 下。 【用法】口服蜜丸。一次1丸,一日 2次。 【出处】《丹溪心法》卷三方
淋证病案选析
内容梗概
1
2 3 4
本案背景知识 教材医案分析 相关问题解答
本案独特看法
周仲瑛医案——背景知识
周仲瑛
家世业医,自幼随父著名中医专家周筱斋学习,出道后悬壶乡里。 求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 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 美国普士顿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美国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会编委、《美国综合医学杂志》编委会编委。
丝虫病。曾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刻诊尿液混浊殷红,排尿有灼痛感,腰酸腿软, 下肢轻度浮肿,面色萎黄,舌红苔薄,脉细兼数。 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 证属阴虚火灼,损伤血络,肾失封藏。治从大补阴丸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盐水炒知柏各10 克,大生地 克, 龟板12 克(先煎),明阿胶10 克(洋冲),大小蓟各12 克,萆薢10 克,水蜈蚣30 克,飞 廉10 克,墨旱莲10 克,六一散15 克(包煎)。
知常达变 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
![知常达变 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https://img.taocdn.com/s3/m/21aa202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5.png)
知常达变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周仲瑛 > 周仲英讲中医临证技巧知常达变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证的五性即特异性、可变性、交叉性、夹杂性、非典型性,掌握证的五性对于提高认证的精确度、加强辨证的预见性大有裨益。
特异性证与证都是互相区别的,每一个证的概念都有其特殊内涵,即特异性。
但从组成证的各个症状和体征看,其中不少既可出现在本证,也可出现他证,并非均带有特异性。
在临证中,要特别重视组成此证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以及这些特异性症状、体征的特异程度和数量。
临床实际所见之证,也存在特异性程度的差别。
对特异性程度较低的证的治疗也不能忽视。
如外感少阳证,须具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等症。
若分解看,往来寒热的特异性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即使有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数症也不能轻易断为少阳证。
如曾治一例杨姓肝癌患者,肝功异常,肝脏肿大,腹水明显,笔者抓住患者舌质光红无苔、口干少津这一特异现象,重用养阴的生地、天麦冬、玄参、鳖甲甘寒、咸寒药,伍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品,水消胀缓。
据症化裁,前后服药两年,肝功正常,随访5年仍然健在。
可变性证是具有时效性的诊断概念,随着时间推移,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比而言,较西医诊断的时相概念要强烈得多。
在急性病中,证旦夕可变。
即使慢性病,随着患者的体质内环境、治疗等外在条件的不同,也可错综演化。
在许多情况下,注意掌握证势、病势,对证的可变性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谓证势,即指一种证向另一种或若干种证转化的通常趋势。
如肝气郁结可化火、生痰,故气郁证每多转化为气火证、痰气郁结证等;在外感疾病中,卫分证可向气分证传变,气分证又可向营分证、血分证传变等等。
但因证势在很多情况下尚不足以把握疾病转归,故探求病势的问题必须兼顾。
所谓病势是证势的特殊规律,即指一些疾病,证的转化有自己的特殊趋势。
如肺痨病的肺阴不足证往往出现在初期,而风温病的肺阴不足证则多见于恢复期。
周仲瑛:辨治盗汗经验
![周仲瑛:辨治盗汗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7a45ef3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8.png)
周仲瑛:辨治盗汗经验周仲瑛教授辨治盗汗经验举隅作者/周奎龙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学验俱丰,临床用药独具特色。
笔者有幸随周教授临床侍诊,收集并总结了数个辨治盗汗的典型病案,现将其辨治经验介绍如下。
1 肺虚热蕴案例1:熊某,男,39 岁。
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且每次均要持续半月,甚至逾月方愈。
近日来夜寐盗汗,多在夜半发作,面黄不华,神疲乏力,稍有咳嗽,无痰,口干不著,舌淡红、苔薄黄,脉弱无力。
周教授辨为盗汗,证属肺虚热蕴,营卫空疏。
治拟清阳补肺,固卫止汗。
处方:生黄芪、糯稻根各15g,煅牡蛎(先煎) 30g,白术、桑叶、南沙参、白芍、法半夏各 10g,黄芩、防风各 6g。
每天1 剂,水煎服。
服药 7 剂,盗汗得止。
按:患者素体肺虚卫弱,腠理不固是其本,故用玉屏风散加煅牡蛎、糯稻根、白芍、半夏益气固表止汗;又因近日除盗汗外,尚有肺热内蕴之表现,而配用桑叶、黄芩、沙参以清肺热,药后盗汗即止。
2 气阴两虚案例2:高某,男,60 岁。
患者经常夜寐盗汗,汗出湿衣,梦多易醒,怕风畏寒,口干而苦,便意频频,但大便尚属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带数。
周教授辨为盗汗,证属气阴两虚,心肺蕴热。
治拟补益气阴,实表固卫,佐以清肺养心。
处方:生黄芪、糯稻根各20g,白术 15g,防风 6g,黄芩 5g,太子参 12g,麦冬、瘪桃干、酸枣仁各 10g。
每天 1 剂,水煎服。
服 7 剂汗止。
按:患者中气虚弱表现非常明显,阴伤现象亦很显著,虽然仍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但方中黄芪、白术的量较大,意在益气固表的同时又能健中扶土;并配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因其有寐差、口苦、苔黄等心肺蕴热表现,故加酸枣仁宁心安神;少量黄芩以清肺热。
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取效甚捷。
3 营卫不和案例3:陶某,男,23 岁。
近三、四年来,常感胃脘部不适,时或痞胀,神疲乏力。
上消化道X 线钡餐、肝胆B超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3 天来寐中盗汗,醒后汗止而畏寒怕冷,睡眠不实,舌偏淡、苔薄白,脉细。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四)中医辨证的内容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四)中医辨证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f78374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a.png)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四)中医辨证的内容辨病名根据中医有关病名的认识,抓住主症(可有一个或若干个)及其临床特点,确定可能的病名尤其是非症状病名,有利于针对疾病特点进行分别治疗。
如有些病在一定阶段都可表现脾胃湿热证,但黄疸宜用茵陈篙汤,湿温宜用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泄泻宜用葛根芩连汤,痢疾则宜用芍药汤等。
这些方药的治则虽然基本相同,但对病的针对性是有区别的。
辨病因辨病因是根据中医有关病因的理论,抓住发病的季节、环境,发病前后的有关因素、生活习惯等等推理而得;或从证候表现以“审证求因”,作为病理分析的基础,结合病程新久,分清外感或内伤的类别,以决定采用哪一种辨证方法(如六淫、卫气营血、六经或脏腑经络、气血)。
同时,疾病又是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病因对治疗有直接的意义(病因学治疗,如虫积内扰的要驱虫,痨虫蚀肺的要抗痨)或间接的意义,即消除病因造成的病理后果,如郁怒可以伤肝,肝病可能出现肝气、肝火、肝风等病理转归,治疗可分别采用舒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息风等法。
辨病位根据中医病位的认识(如表里、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从证候表现判断病变所在,了解涉及的有关脏腑,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病机,提供“归经”用药的依据,使同类药物的选择提高了针对性。
如火盛所致出血,“咳血──肺热──黄芩、知母、桑皮、地骨皮”,“吐血──胃热──生石膏、黄连、地榆、生地”,“便血──肠热──槐花、地榆、荆芥炭、侧柏叶”,“尿血──肾、膀胱热──黄柏、瞿麦、大蓟、小蓟”等。
辨脏腑病机根据中医有关脏脏、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理论,抓住临床表现,分析综合证候的发生机制,了解脏腑、气血失调状态下的病理演变,可以掌握证与证之间的转化规律,对指导当前治疗和制定下一步诊疗计划有重要作用。
如外感咳嗽可表现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等证,但肺除主气司呼吸、调节卫气外,尚有通调水道、治节血脉等功能。
若邪壅肺气,肺失通调,可以出现水肿病。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https://img.taocdn.com/s3/m/ec721268af1ffc4ffe47ac48.png)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1)国医大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国家级代表传承人周仲瑛教授医术精湛,临证善抓病机,创病机证素新论,立审机论治之说,在中医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病领域建树颇多。
本文拟从风病善变、寒多阴伏、火热急速(温暑同类)、湿性缠绵、燥胜伤津、痰病多怪、水饮同源,瘀有多歧、郁病多杂、虚病多久、毒多难痼、疫为戾气、多因复合等十三个方面对周老审证求机辨治内科急难病症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探讨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一、风病善变风有内外,涉及肺肝。
外风为六淫之首,属春令主气,流动于四时之中。
“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首当其冲。
其他外邪伤肺,也常以风邪为先导。
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藏血,主筋。
肝病则风从内生,故有“肝风内动”之说。
周老认为风病之所以善变、善动,与“风为百病之长”的特性有关。
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风为先驱,即使是内生五气也多因风而起,因肝为风木之脏,乃五脏之贼,故临床上不但有风寒、风热、风温、风火、风湿、风水、风燥、风痰、风毒等诸多病邪乘“风”作乱,而且还有肺风、肝风、脾风、肾风、脑风、肠风等诸多脏腑因风为患。
风病善变不但表现在易与它邪复合为患,而且还易相互转化,变化多端。
如阳热素盛的病人外感风寒,极易转为风热,风热进而可以变生风火,风火相煽则易引动肝风而出现高热、抽搐。
尽管“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风苛毒”来势强劲,或与它邪复合为患,其病变范围可涉及周身上下,表里内外。
外风首犯肺卫,因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卫表,临床常以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为最常见。
内风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晕、振颤、肢体麻木、不遂、痉厥为主,有虚、有实。
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但虚实每多兼夹,因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13)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13)](https://img.taocdn.com/s3/m/b422ed1e02020740be1e9b25.png)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13)十三、多因复合临床上较为单一的病机病证固然存在,但病证交叉、复合相兼的情况更为多见。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心理、环境、遗传、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
也就是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病因可同时或先后侵袭人体,致使气血失调,多脏同病,病机交错多变。
(一)风火相煽风和火是危急重症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虽有外因、内因的不同,但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伤之病,火为最烈。
二者单独致病或和合为患,都具有发病暴急,变化迅速,病势猛烈的特点。
风火同气,皆为阳邪。
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动”,故致病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且为“外六淫”之首,每多兼夹它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为病发病亦快,变化较多,病势较重。
而外感之邪,又每致“五气化火”。
若风与火两阳相合,则为病更烈,为害更广。
“风能化火,火能生风”,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而加剧病情。
如昏闭卒中、痉厥抽搐、动血出血、高热中暑等急重危症均直接与风火病邪有关。
风火是危急重症中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火邪气的特性,决定了其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点。
风胜则见抽搐、手足蠕动、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肢体不遂。
火盛则见身热、渴饮、面红目赤、身发斑疹、狂躁妄动。
若风火相煽则常高热、抽搐并见。
治疗虽以熄风泻火为原则,但要区别病机病症的虚实分治。
(二)瘀热相搏周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慢性内伤杂病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
为探求其内在规律,周老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并经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较为系统地提出“瘀热相搏证”这一重要证候及其主要内涵,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
所谓瘀热相搏证,是指在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以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候。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高血压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高血压验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af8d3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e.png)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高血压验案赏析高尚社【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16【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周仲瑛;验案;高血压【作者】高尚社【作者单位】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正文语种】中文按语:为了弘扬国医大师名医文化,学习国医大师高尚医德,传承国医大师临床技艺,特设此栏目。
请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稿之模板撰写论文。
凡此类论文,均将列入“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中统一管理,欢迎来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熟谙中医四大经典,理论功底深厚。
深研中医四诊八纲,诊疗技术精湛。
技冠江南,名震华夏,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方面验识俱丰,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匠心独运,疗效卓著。
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对周仲瑛教授治疗本病验案赏析,冀以弘扬周老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传录仁术。
对于本病的病因,李彦知[1]等认为,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研究提示,高血压病与遗传,食盐摄入过高,长期精神紧张、肥胖、吸烟和饮酒及某些营养成分缺乏等有关。
卢焯明[2]等认为高血压病是七情过激,内伤虚损,饮食失节、以及先天禀赋不足、妇女冲任失调等,导致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失调,清窍失于濡养,产生头晕、头痛、项背强急、手足麻木、口眼歪斜、面红目赤、记忆力下降等。
曹晓岚[3]认为肝藏血,以气为用,其脉连目赤,与督脉会于巅。
肝病而眩晕者临证颇多,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气不疏,肝火上扰,肝风内动,风阳上僭是肝病作眩之常见病机。
又胆附于肝,胆气升发,十一脏随之而调和,胆气不舒,则肝气失和。
故本病病位在肝胆。
张兰凤[4]将其病因归结为肝火上炎、痰湿内阻、瘀血内阻、阴虚阳亢、肾精不足、气血两虚、冲任失调等七种。
玉林玉[5]认为其病位与肝、肾、心三脏相关,以肝肾为主,证属阴虚阳亢,本虚标实。
周仲瑛临证医案参附药对经验解构
![周仲瑛临证医案参附药对经验解构](https://img.taocdn.com/s3/m/6826189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7.png)
周仲瑛临证医案参附药对经验解构黄磊;朱垚;陆明;郭立中【摘要】目的:研究周仲瑛教授临床运用参附药对经验.方法: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对医案采用计量性趋势数据解构研究.结果:研究病例112人次,154诊次,病种101种,病机117条,治法19条.结论:周仲瑛教授临证使用参附药对以“泄泻”“慢性肠炎”等为主,特异证为“怕冷便溏”,相关舌脉为“舌质暗苔黄”、“脉细滑”,核心病机为“脾肾两虚”,常用复法为“温肾健脾”,常用复方为“附子理中丸”、“玉屏风散”.【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6【总页数】3页(P863-865)【关键词】临证经验;党参;附子;药对;医案解构;国医大师;周仲瑛【作者】黄磊;朱垚;陆明;郭立中【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南京210029;南京医中科技中医数据挖掘中心,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周仲瑛教授系国医大师,其临证时应用药对的经验值得探究。
现结合计量性趋势数据解构技术,对周仲瑛临证运用参附药对的医案进行分析。
1.1 医案资料来源临床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周仲瑛诊疗医案实时记录,构建周仲瑛医案数据库,以“党参”、“附子”为核心检索词,检索时间段设置为2003年8月15日至2010年4月22日,进行库内多维度数据检索,将数据结果导出为二级参附药对专库,对用药经验解构分析。
二级数据药对专库数据结构为13个字段,依次为编号、姓名、年龄、症状、舌苔、脉象、理化检查、病种、证型、病机归纳、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备注等。
数据库导出后,对医案信息中的症状、证候、药物等项集进行规范和清洗。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处方中包含“党参”、“附子”主题词,首诊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