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全】【7-9】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1.包含关系若集合A包含于集合B,则AB=B;若AB=B,则A为B 的子集;若C为A和B的并集,则B包含于C;若A和B的交集为∅,则AB=∅;若AB=R,则A和B互为补集。
2.集合的子集集合{a1,a2,…,an}的子集个数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2个。
3.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p,则p是q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4.函数的单调性1)设x1≠x2,且x1,x2∈[a,b],则有:f(x1)−f(x2)>0 ⇔ f(x)在[a,b]上是增函数;f(x1)−f(x2)<0 ⇔ f(x)在[a,b]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f′(x)>0,则f(x)为增函数;如果f′(x)<0,则f(x)为减函数。
5.函数的性质如果函数f(x)和g(x)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f(x)+g(x)也是减函数;如果函数y=f(u)和u=g(x)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y=f[g(x)]是增函数。
6.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7.函数的对称轴对于函数y=f(x)(x∈R),若f(x+a)=f(b−x)恒成立,则函数f(x)的对称轴是函数x=a+b/2;函数y=f(x+a)与y=f(b−x)的图象关于直线x=a+b/2对称。
8.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1)f(x)=f(x+a),则f(x)的周期T=a;2)f(x+a)=−f(x),或f(x+a)=f(−x)(f(x)≠0),则f(x)的周期T=2a。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掌握数学公式和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中数学中常用的公式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一、基础知识点总结1. 直线与平面几何- 直线的方程:一般式、点斜式、两点式等- 直线与角的关系:平行线、垂直线等- 圆的性质:圆的方程、弧长、面积等2. 集合与不等关系-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不等关系的性质:大于、小于、等于等3. 函数- 函数的性质:奇函数、偶函数、单调性等- 常用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拐点、极值点等二、常用公式总结1. 代数式与因式分解- (a+b)² = a²+2ab+b²- (a-b)² = a²-2ab+b²- a²-b² = (a+b)(a-b)2. 几何与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基本关系:sin²θ+cos²θ=1- 角平分线定理:直角三角形中,垂直边上的高等于斜边上的高3. 二次函数与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 二次函数顶点坐标:(-b/2a, -Δ/4a)三、高中数学实例应用1. 解析几何- 坐标系、直线、圆等的相关性质- 平面图形的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2. 统计与概率- 统计学基本概念: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概率论基础知识:样本空间、事件的概率等通过本文的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高中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勤奋学习、不断总结经验,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取得优异成绩!。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大总结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大总结高中数学涉及的公式很多,不同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对应的公式,掌握这些公式是解题的基础。
下面将对高中数学中常用的各个章节的公式进行总结。
1. 代数基本公式:- 二次方程的根公式:对于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公式为x=(-b±√(b^2-4ac))/(2a)。
- 一次方程求解公式:对于一次方程ax+b=0,解为x=-b/a。
- 直线的斜率公式:对于直线y=kx+b,其斜率为k。
-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对于等差数列an=a1+(n-1)d,其中an表示第n个数,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对于等比数列an=a1*r^(n-1),其中an表示第n个数,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2. 平面几何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面积为长乘以宽,即A=lw。
- 正方形面积公式:面积为边长的平方,即A=s^2。
- 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为底乘以高的一半,即A=1/2bh。
- 三角形海伦公式:对于已知三角形三边长a、b、c,其面积可以由海伦公式计算:A=√(s(s-a)(s-b)(s-c)),其中s为半周长(s=(a+b+c)/2)。
-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2+b^2=c^2。
3. 解析几何公式:-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对于平面上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 y1)和(x2, y2),两点之间的距离为d=√((x2-x1)^2+(y2-y1)^2)。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直线Ax+By+C=0和平面上的点P(x0, y0),点P 到直线的距离为d=|Ax0+By0+C|/√(A^2+B^2)。
- 两直线夹角的余弦公式:对于直线y=k1x+b1和直线y=k2x+b2,两直线夹角的余弦为cosθ=(k1k2+1)/√((k1^2+1)(k2^2+1))。
4. 概率与统计公式:- 事件的概率公式:对于事件A,其概率表示为P(A)。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大总结,附数学重点知识89条!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大总结,附数学重点知识89条!一、高中数学公式大总结1.集合与函数- 集合的表示法- 集合的运算-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基本初等函数- 函数的图像与解析式2.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 三角函数的求值与化简- 解三角形3.解析几何- 平面直角坐标系- 直线与圆的方程-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参数方程与极坐标4.高等数学基础- 数列的极限- 数列的求和公式-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无穷级数5.概率与统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离散型随机变量- 统计量与参数估计6.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7.极限与连续- 极限的性质与计算- 连续函数的性质与判定8.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 微分的定义与计算- 导数的应用9.积分与微积分- 积分的定义与性质- 定积分与不定积分- 微积分基本定理10.线性代数- 矩阵的运算- 线性方程组-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二、高中数学重点知识梳理1.函数与导数- 函数的性质与应用- 导数的计算与性质-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三角函数的性质与恒等变换- 解三角形的方法与应用3.立体几何-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判定-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4.数列-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数列的求和与求通项- 数列的性质与应用5.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的应用6.解析几何- 直线与圆的方程- 空间几何体的解析几何表示- 参数方程与极坐标7.概率与统计-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统计量与假设检验8.复数- 复数的性质与运算- 复数的应用9.向量与平面几何- 向量的性质与运算- 向量的应用10.极限与连续- 极限的性质与计算- 连续函数的性质与判定三、高中数学解题技巧与策略1.选择题与填空题。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1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a-b|≥|a|-|b|-|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_x2=c/a注:韦达定理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判别式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角公式sin(a/2)=√((1-cosa)/2)sin(a/2)=-√((1-cosa)/2)cos(a/2)=√((1+cosa)/2)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高中数学常用公式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2(n+1)2/41_2+2_3+3_4+4_5+5_6+6_7+…+n(n+1)=n(n+1)(n+2)/3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1集合一、集合概念(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大全
高中数学学考常用公式及结论必修1: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作A B⊆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空集:φ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A B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二、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奇函数<=>f (–x )=–f (x ),偶函数<=>f (–x )=f (x )(注意定义域)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二、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x ),若任意的x 1,x 2∈D ,且x 1<x 2①f (x 1)<f (x 2)<=>f (x 1)–f (x 2)<0<=>f (x )是增函数②f (x 1)>f (x 2)<=>f (x 1)–f (x 2)>0<=>f (x )是减函数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三、二次函数y =ax 2+bx +c (0a ≠)的性质1、顶点坐标公式:⎪⎪⎭⎫ ⎝⎛--ab ac a b 44,22,对称轴:a b 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1、幂的运算法则:(1)a m •a n =a m +n ,(2)nm nmaa a -=÷,(3)(a m )n =a m n(4)(ab )n =a n •b n(5)nn nb a b a =⎪⎭⎫⎝⎛(6)a 0=1(a ≠0)(7)nna a 1=-(8)mnmn a a=(9)mnmn a a1=-2、根式的性质(1)na =.(2)当na =;当n,0||,0a a a a a ≥⎧==⎨-<⎩.4、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R ;值域:(0,+∞)(2)图象过定点(0,1)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log ba Nb a N =⇔=(0,1,0)a a N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1对数的运算法则:(1)a b =N <=>b =log a N (2)log a 1=0(3)log a a =1(4)log a a b =b (5)a log a N=N (6)log a (MN)=log a M +log a N (7)log a (NM)=log a M --log a N (8)log a N b =b log a N(9)换底公式:log a N =aN b b log log (10)推论log log m n a a nb b m=(0a >,且1a >,,0m n >,且1m ≠,1n ≠,0N >).(11)log a N =aN log 1(12)常用对数:lg N =log 10N (13)自然对数:ln A =log e A (其中e =2.71828…)2、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0,+∞);值域:R(2)图象过定点(1,0)YX1a >1YX10<a <1Ya >1Y0<a <1六、幂函数y =x a 的图象:(1)根据a 的取值画出函数在第一象限的简图.例如:y =x 221xx y ==11-==x xy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八.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1)xy N p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 f x =,把使()0f x =的X 叫()y f x =的零点。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全总结(打印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一、三角函数【1】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 α=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r。
【2】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1cos sin 22=+αα,αα22sec 1=+tg ,αα22csc 1=+ctg ;同角三角函数倒数关系: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同角三角函数相除关系:αααcos sin =tg ,αααsin cos =ctg 。
【3】函数B x A y ++=)sin(ϕ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π2=T ,频率是πω2=f ,相位是ϕω+x ,初相是ϕ;对称轴是直线)(2Z k k x ∈+=+ππϕω,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4】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x y sin =的递增区间是⎥⎦⎤⎢⎣⎡+-2222πππ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22ππππk k ,)(Z k ∈,ctgx y =的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Z k ∈。
【5】=±)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cos(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βαtg βαβαtg tg tg tg ⋅± 1【6】二倍角公式是:sin2α=ααcos sin 2⋅cos2α=αα22sin cos -=1cos 22-α=α2sin 21-tg2α=αα212tg tg -【7】三倍角公式是:sin3α=αα3sin 4sin 3-cos3α=ααcos 3cos 43-【8】半角公式是:sin2α=2cos 1α-±cos2α=2cos 1α+±tg2α=ααcos 1cos 1+-±=ααsin cos 1-=ααcos 1sin +。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整理新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整理新版)一、代数1.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0,其中a ≠ 0。
解为 x = b/a。
2. 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其中a ≠ 0。
解为 x =[b ± sqrt(b^2 4ac)] / 2a。
3. 一元三次方程:ax^3 + bx^2 + cx + d = 0,其中a ≠ 0。
解为x = [b ± sqrt(b^2 3ac)] / 3a。
4. 一元四次方程:ax^4 + bx^3 + cx^2 + dx + e = 0,其中 a≠ 0。
解为x = [b ± sqrt(b^2 4ac)] / 2a。
5. 分式方程:分子和分母均为多项式。
解法为将方程两边乘以分母的乘积,得到一个等价的整式方程,然后求解。
6. 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法为消元法或代入法。
7. 二元二次方程组:由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法为消元法或代入法。
8. 三元一次方程组:由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法为消元法或代入法。
9. 等差数列:首项为 a1,公差为 d。
第 n 项为 an = a1 + (n 1)d。
前 n 项和为 Sn = n/2(a1 + an)。
10. 等比数列:首项为 a1,公比为 q。
第 n 项为 an = a1q^(n 1)。
前 n 项和为 Sn = a1 (1 q^n) / (1 q),其中q ≠ 1。
二、几何1. 平面几何(1)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方程为 y = mx + b,其中m 是斜率,b 是截距。
(2)圆:圆心为 (a, b),半径为 r。
圆的方程为 (x a)^2 +(y b)^2 = r^2。
(3)椭圆:中心为 (a, b),长轴为 2a,短轴为 2b。
椭圆的方程为 (x a)^2 / a^2 + (y b)^2 / b^2 = 1。
(4)双曲线:中心为 (a, b),实轴为 2a,虚轴为 2b。
高中数学重点公式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重点公式归纳总结高中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如果能掌握一些学习的技巧,就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就要先掌握好数学公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数学重点公式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数学各知识点公式定理1.集合与函数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
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
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
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_是对称轴;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2.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
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
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庖缓扔诤竺媪礁S盏脊骄褪呛茫夯蟠蠡。
?nbsp;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
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
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
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
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
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3.不等式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高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好数学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高中阶段,数学被划分为必修一和必修二两部分,其中必修一主要包括代数、函数、数列和不等式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整理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常用公式,希望对大家学习和复习数学知识有所帮助。
一、代数部分公式1. 二次函数一般式:y=ax^2+bx+c2.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x=\frac{-b±\sqrt{b^2-4ac}}{2a}3. 重要恒等式:(a+b)^2=a^2+2ab+b^24. 二次方程判别式:Δ=b^2-4ac1. 定义域和值域的定义:- 定义域:函数能够取值的集合- 值域:函数所有可能的输出值的集合2. 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性质:- 奇函数:f(-x)=-f(x)- 偶函数:f(-x)=f(x)3. 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 复合函数:(f◦g)(x)=f[g(x)]- 反函数:f(f^(-1)(x))=x4. 函数的性质之一致性与不一致性- 一致性:若f(x)=g(x),则等式两边分别代入相同的值时,结果相等- 不一致性:若f(x)=g(x),则一定存在某一值x使得f(x)≠g(x)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frac{n(a1+an)}{2}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frac{a1(1-q^n)}{1-q}3. 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an=a1+(n-1)d- 等比数列:an=a1*q^(n-1)4. 递推公式:- 等差数列:an=an-1+d- 等比数列:an=an-1*q四、不等式部分公式1. 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a|<b等价于-b<a<b- |a|>b等价于a<-b或者a>b2.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 含有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ax+b|<c等价于-b<ax+b<c和-b>ax+b>-c3.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者ax^2+bx+c>0的解法以上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的部分公式,这些公式是我们学习数学时常用到的基础知识,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这些知识,为学习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免费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免费高考数学重要知识点( 一 ) 导数第一定义设函数 y=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增量△x(x0+△x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y=f(x0+△x)-f(x0); 如果△y 与△x 之比当△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f(x) 在点 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 f'(x0), 即导数第一定义( 二 ) 导数第二定义设函数 y=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变化△x(x-x0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变化△y=f(x)-f(x0); 如果△y 与△x 之比当△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f(x) 在点 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 f'(x0), 即导数第二定义( 三 ) 导函数与导数如果函数 y=f(x) 在开区间 I 内每一点都可导,就称函数 f(x) 在区间 I 内可导。
这时函数 y=f(x) 对于区间 I 内的每一个确定的 x 值,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这就构成一个新的函数,称这个函数为原来函数 y=f(x) 的导函数,记作y',f'(x),dy/dx,df(x)/dx 。
导函数简称导数。
( 四 ) 单调性及其应用1. 利用导数研究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1) 求 f ¢ (x)(2) 确定 f ¢ (x) 在 (a , b) 内符号 (3) 若 f ¢ (x)0 在 (a , b) 上恒成立,则 f(x) 在 (a , b) 上是增函数 ; 若 f ¢ (x)0 在 (a , b) 上恒成立,则f(x) 在 (a , b) 上是减函数2. 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1) 求 f ¢ (x)(2)f ¢ (x)0 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 ;f ¢ (x)0 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减区间全国卷高考数学知识点必修一: 1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 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 )2 、基本的初等函数 (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 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 必修二: 1 、立体几何 (1) 、证明:垂直 ( 多考查面面垂直 ) 、平行 (2) 、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公式:[ x = ]•求解步骤:1.确定 ( a ), ( b ), ( c ) 的值。
2.计算判别式 ( = b^2 - 4ac )。
3.根据判别式的值,判断方程的解的情况:–如果 ( > 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如果 ( = 0 ),方程有一个重根,即两个相等的实数解。
–如果 ( < 0 ),方程没有实数解,只有复数解。
分式方程•解决步骤:1.去分母。
2.求解得到的整式方程。
3.检验解是否满足原分式方程。
4.如果满足,即为所求解;否则,重新尝试。
二次不等式•解决步骤:1.将不等式转化为标准形式:( ax^2 + bx + c > 0 ) 或 ( ax^2 + bx+ c 0 )。
2.根据判别式 ( = b^2 - 4ac ) 的值,判断不等式的解集:–如果 ( > 0 ),解集为两个开区间的并集。
–如果 ( = 0 ),解集为一个开区间。
–如果 ( < 0 ),解集为整个实数集。
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abC ]•余弦定理:[ C = ]•圆的标准方程:[ (x - h)^2 + (y - k)^2 = r^2 ]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C = 2r ][ S = r^2 ]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正弦函数:[ x = ]•余弦函数:[ x = ]•正切函数:[ x = ]和差公式•正弦和差公式:[ (A B) = A B A B ]•余弦和差公式:[ (A B) = A B A B ]•正切和差公式:[ (A B) = ]二倍角公式•正弦二倍角公式:[ 2x = 2x x ]•余弦二倍角公式:[ 2x = 2^2 x - 1 ][ 2x = 1 - 2^2 x ]•正切二倍角公式:[ 2x = ]统计与概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
•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高中数学基本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基本公式大全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考试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细心用心加耐心,努力备考,定会考入理想院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基本公式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数学基本公式大全一复合函数如何求导f[g(x)]中,设g(x)=u,则f[g(x)]=f(u),从而(公式):f'[g(x)]=f'(u)_'(x)呵呵,我们的老师写在黑板上时我一开始也看不懂,那就举个例子吧,耐心看哦!f[g(x)]=sin(2x),则设g(x)=2x,令g(x)=2x=u,则f(u)=sin(u)所以f'[g(x)]=[sin(u)]'_2x)'=2cos(u),再用2x代替u,得f'[g(x)]=2cos(2x).以此类推y'=[cos(3x)]'=-3sin(x)y'={sin(3-x)]'=-cos(x)一开始会做不好,老是要对照公式和例子,但只要多练练,并且熟记公式,最重要的是记住一两个例子,多练习就会了。
复合函数求导法则证法一:先证明个引理f(x)在点x0可导的充要条件是在x0的某邻域U(x0)内,存在一个在点x0连续的函数H(x),使f(x)-f(x0)=H(x)(x-x0)从而f'(x0)=H(x0) 证明:设f(x)在x0可导,令 H(x)=[f(x)-f(x0)]/(x-x0),x∈U'(x0)(x0去心邻域);H(x)=f'(x0),x=x0因lim(x->x0)H(x)=lim(x->x0)[f(x)-f(x0)]/(x-x0)=f'(x0)=H(x0) 所以H(x)在点x0连续,且f(x)-f(x0)=H(x)(x-x0),x∈U(x0)反之,设存在H(x),x∈U(x0),它在点x0连续,且f(x)-f(x0)=H(x)(x-x0),x∈U(x0)因存在极限lim(x->x0)H(x)=lim(x->x0)[f(x)-f(x0)]/(x-x0)=lim(x->x0)f'(x)=H(x0)所以f(x)在点x0可导,且f'(x0)=H(x0)引理证毕。
【精编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_最新最全_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面,最详细)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抛物线:y = ax *+ bx + c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a > 0时开口向上a < 0时开口向下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还有顶点式y = a(x+h)* + k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h是顶点坐标的xk是顶点坐标的y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面积=(pi)(r^2)周长=2(pi)r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椭圆面积公式: S=πab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
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四倍角公式:sin4A=-4*(cosA*sinA*(2*sinA^2-1))cos4A=1+(-8*cosA^2+8*cosA^4)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五倍角公式:sin5A=16sinA^5-20sinA^3+5sinAcos5A=16cosA^5-20cosA^3+5cosA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六倍角公式: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七倍角公式: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八倍角公式: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 )九倍角公式: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 A^6+9*tanA^8)十倍角公式: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 4+210*tanA^6-45*tanA^8+tanA^10)·万能公式:sinα=2tan(α/2)/[1+tan^2(α/2)]cosα=[1-tan^2(α/2)]/[1+tan^2(α/2)]tanα=2tan(α/2)/[1-tan^2(α/2)]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n+1)/2)^2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图形周长面积体积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S=ah/2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半周长p,则S=√[p(p - a)(p - b)(p - c)] (海伦公式)(p=(a+b+c)/2)和:(a+b+c)*(a+b-c)*1/4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absinC/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r/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4r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则S=√{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a b 1 |S=1/2 * | c d 1 |△| e f 1 |【| a b 1 || c d 1 |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ABC| e f 1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平面图形名称符号周长C和面积S正方形 a—边长C=4aS=a2长方形a和b-边长C=2(a+b)S=ab三角形 a,b,c-三边长h-a边上的高s-周长的一半A,B,C-内角其中s=(a+b+c)/2 S=ah/2=ab/2?sinC=[s(s-a)(s-b)(s-c)]1/2=a2sinBsinC/(2sinA)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大全(最全面、最易懂)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大全(最全面、最易懂)抛物线:y = ax *+ bx + c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bx再加上ca > 0时开口向上a < 0时开口向下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还有顶点式y = a(x+h)* + k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h是顶点坐标的xk是顶点坐标的y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面积=(pi)(r^2)周长=2(pi)r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椭圆面积公式:S=πab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
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四倍角公式:sin4A=-4*(cosA*sinA*(2*sinA^2-1))cos4A=1+(-8*cosA^2+8*cosA^4)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五倍角公式:sin5A=16sinA^5-20sinA^3+5sinAcos5A=16cosA^5-20cosA^3+5cosA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六倍角公式: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七倍角公式: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八倍角公式: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 )九倍角公式: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 A^6+9*tanA^8)十倍角公式: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 4+210*tanA^6-45*tanA^8+tanA^10)·万能公式:sinα=2tan(α/2)/[1+tan^2(α/2)]cosα=[1-tan^2(α/2)]/[1+tan^2(α/2)]tanα=2tan(α/2)/[1-tan^2(α/2)]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n+1)/2)^2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直棱柱侧面积S=c*h 斜棱柱侧面积S=c'*h正棱锥侧面积S=1/2c*h' 正棱台侧面积S=1/2(c+c')h'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S=4pi*r2圆柱侧面积S=c*h=2pi*h 圆锥侧面积S=1/2*c*l=pi*r*l弧长公式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s=1/2*l*r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斜棱柱体积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V=s*h 圆柱体V=pi*r2h图形周长面积体积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S=ah/2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半周长p,则S=√[p(p - a)(p - b)(p - c)] (海伦公式)(p=(a+b+c)/2)和:(a+b+c)*(a+b-c)*1/4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absinC/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r/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4r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则S=√{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a b 1 |S△=1/2 * | c d 1 || e f 1 |【| a b 1 || c d 1 |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ABC| e f 1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平面图形名称符号周长C和面积S正方形a—边长C=4aS=a2长方形a和b-边长C=2(a+b)S=ab三角形a,b,c-三边长h-a边上的高s-周长的一半A,B,C-内角其中s=(a+b+c)/2 S=ah/2=ab/2?sinC=[s(s-a)(s-b)(s-c)]1/2=a2sinBsinC/(2sinA)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汇总总结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汇总总结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涵盖了许多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公式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中数学中的所有公式进行汇总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代数1.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y=ax^2+bx+c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x=\frac{-b\pm\sqrt{b^2-4ac}}{2a}3. 平方差公式:(a+b)^2=a^2+2ab+b^24. 定比分点公式:\frac{m}{n}=\frac{x_2-x}{x-x_1}5.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theta+\cos^2\theta=16. 余切的定义:\cot\theta=\frac{1}{\tan\theta}7. 对数运算规律:\log_ab=\frac{\log_cb}{\log_ca}8.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_n=a_1\cdot q^{n-1}9. 二项式定理:(a+b)^n=\sum_{k=0}^{n}\binom{n}{k}a^{n-k}b^k10. 质因数分解:n=p_1^{a_1}p_2^{a_2}...p_k^{a_k}二、几何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frac{1}{2}bh2. 圆的面积公式:S=\pi r^23. 圆锥的体积公式:V=\frac{1}{3}\pi r^2h4. 锥台的体积公式:V=\frac{1}{3}\pi(R^2+r^2+Rr)h5. 二面角余角关系:\alpha+\beta=180^\circ6.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a^2+b^2=c^27.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S=(n-2)\cdot180^\circ8. 圆心角与弦的关系:\theta=\frac{1}{2}m\alpha9. 角平分线定理:\frac{a}{b}=\frac{c}{d}10. 高度定理:h=\frac{2S}{a}三、概率1. 概率加法:P(A\cup B)=P(A)+P(B)-P(A\cap B)2. 条件概率公式:P(A|B)=\frac{P(A\cap B)}{P(B)}3. 互斥事件概率:P(A\cap B)=04. 独立事件概率:P(A\cap B)=P(A)\cdot P(B)5. 全概率公式:P(A)=\sum_{i=1}^{n}P(A|B_i)P(B_i)6. 二项分布概率:P(X=k)=\binom{n}{k}p^k(1-p)^{n-k}7. 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f(x)=\frac{1}{\sqrt{2\pi}\sigma}e^{-\frac{(x-\mu)^2}{2\sigma^2}}8. 期望的线性性质:E(aX+b)=aE(X)+b9. 二项分布的期望和方差:E(X)=np,Var(X)=np(1-p)10. 正态分布的期望和方差:E(X)=\mu,Var(X)=\sigma^2四、微积分1. 极限定义:\lim_{x\to a}f(x)=L2. 导数定义:f'(x)=\lim_{h\to0}\frac{f(x+h)-f(x)}{h}3. 导数基本法则:(Cf(x))'=Cf'(x)4. 高阶导数:f^{(n)}(x)5. 极大极小值判定法则:f'(x_0)=0\Rightarrow f(x_0)6. 不定积分线性性质:\int(kf(x)+g(x))dx=k\int f(x)dx+\int g(x)dx7. 分部积分法:\int u dv=uv-\int v du8. 定积分定义:\int_{a}^{b}f(x)dx=F(b)-F(a)9.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int_{a}^{b}f(x)dx=F(b)-F(a)10. 参数方程的曲线面积:S=\int_{\alpha}^{\beta}f(\theta)g'(\theta)d\theta五、线性代数1. 行列式定义:D=\begin{vmatrix}a & b\\c & d\end{vmatrix}=ad-bc2. 矩阵乘法:C=AB3. 矩阵转置:A^T4. 逆矩阵定义:AA^{-1}=A^{-1}A=I5. 矩阵行列式性质:|A^T|=|A|6. 向量叉乘定义:A\times B=|A|\cdot|B|\sin\theta n7.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d=\frac{|ax_0+by_0+c|}{\sqrt{a^2+b^2}}8. 埃尔米特矩阵:A=A^*9.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Ax=\lambda x10. 正交矩阵性质:A^TA=AA^T=I以上便是高中数学中所有公式的汇总总结,希朋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总结大全(精华版)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 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s=1/2*l*r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的科目,学好高中数学对于通识科学和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都有很大帮助。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高中数学中的常用公式和知识点。
一、函数1、基本函数公式:①y=kx:直线函数,其中k为斜率,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②y=x²:二次函数,开口朝上,开口为a。
③y=-x²:二次函数,开口朝下,开口为-a。
④y=√x:开口朝上的平方根函数,变化率最大的点为(0,0)。
⑤y=-√x:开口朝下的平方根函数,没有定义域对应值为负数。
⑥y=a⁽ˣ⁾:指数函数,a>0且a≠1,a>1开口朝上,0<a<1开口朝下,变化率最大的点为(0,1)。
⑦y=logₐx:对数函数,a>0且a≠1,其中a称为底数,x称为实参,y称为虚参,定义域为x>0,变化速率最大的点为(1,0)。
2、函数的性质:①奇偶性:对于函数f(x),若f(-x)=f(x),则称f(x)为偶函数;若f(-x)=-f(x),则称f(x)为奇函数。
二次函数和正弦、余弦函数平移后仍为自身即线对称的,即偶函数。
②单调性:单调递增指自变量增大时,因变量也增大,反之为单调递减。
③最值点:函数图像上最高点和最低点,即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函数的导数为0时得到。
④零点:函数值为0的点。
⑤导数:函数在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为y=Δy/Δx,y'=f⁽x⁾表示x变化一单位,函数值变化的速率。
二、三角函数1、基本定义:弧度制:弧长等于半径的一部分。
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2、基本公式:①正弦函数:y=Asin(Bx+C)+D②余弦函数:y=Acos(Bx+C)+D③正切函数:y=Atan(Bx+C)+D3、三角函数的运算:①和差化积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cos(a±b)=cosacosb-正bsinasinb②积化和差公式:sinacosb=1/2[cos(a-b)+cos(a+b)],sinasinb=1/2[cos(a-b)-cos(a+b)],cosacosb=1/2[cos(a+b)+cos(a-b)],sinacosb=1/2[sin(a+b)+sin(a-b)]4、三角函数的图像:正弦函数的图像为一条周期为$2π$的连续的曲线,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余弦函数也是周期为$2π$的连续曲线,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正切函数为无界函数,当$x=kπ-1/2π(k∈Z)$时,函数值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增
在 [2k , 2k 3 ] 上单调递
2
2
减
在 [2k , 2k ] 上 单 调 递 增 在 [2k , 2k ] 上 单 调 递 减
在 (k , k ) 上 单
2
2
调递增
对称 性 kZ
对称轴方程: x k
2
对称中心 (k , 0)
r
r
x
y
3、 sin , cos , tan 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和三角函数线的画法.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AT
5、 特殊角 0°,30°,45°,60°,90°,180°,270 等的三角函数值.
0
2
3
3
2
6
4
3
2
3
4
2
sin cos tan
单调 性
kZ
x 2k , k Z时,y 1
2
max
x 2k , k Z时,y 1
2
min
T 2
x 2k , k Z时,ymax 1 x 2k , k Z时,y 1
min
T 2
无 T
奇
偶
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2k , 2k ] 上单调递
对称中心、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3、会用五点法作图.
y sin x 在 x [0, 2 ]上的五个关键点为:(0,0)(,2 ,1)(,,0)(,32 ,-1)(,2,0).
§1.4.3、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记住正切函数的图象:
y
y=tanx
3 -2
-
-2
o
2
3
x
2
2、记住余切函数的图象:
y
y=cotx
-
-2
o
2
3 2 x
2
图表归纳: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y sin x
y cos x
y tan x
图象
定义 域
值域
R [-1,1]
R [-1,1]
{x | x k , k Z} 2 R
最值
周期 性
奇偶 性
第二章:统计 1、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较少) ②系统抽样(总体个数较多) ③分层抽样(总体中差异明显) 注意:在 N 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出 n 个个体组成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概率)均
为n。
N
2、总体分布的估计: ⑴一表二图: 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 1。 ⑵茎叶图: 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书写,相同的数据重复写。 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平均数: x x1 x2 x3 xn ;
5、诱导公式五:
sin
2
cos
,
cos
2
sin .
6、诱导公式六:
sin
2
cos ,
cos
2
sin .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记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
y=sinx
y
-4 -7 -3 2
-5 2
-2
-3 - 2
-2
1 o
-1
2
3 2
7
2 2 5 3
2
4
x
y=cosx
y
-4
-3 -7 2
-5 2
-2
-
-3 2
-2
1 o
-1
2
3
2 2
3 5 2
7
2 4
x
2、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弦、余弦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对称轴、
2、 诱导公式二: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3、诱导公式三: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4、诱导公式四: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⑶如果事件 A,B 互斥,那么事件 A+B 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 A,B 发生的概率的和,
即: P( A B) P( A) P(B)
⑷如果事件 A1 , A2 ,, An 彼此互斥,则有:
P( A1 A2 An ) P(A1 ) P( A2 ) P( An )
n
取值为 x1, x2 ,, xn 的频率分别为 p1 , p2 ,, pn ,则其平均数为 x1 p1 x2 p2 xn pn ;
注意:频率分布表计算平均数要取组中值。
⑵方差与标准差:一组样本数据 x1, x2 ,, xn
方差: s 2
1 n
n
(xi
i 1
2
x) ;
2k , k Z.
§1.1.2、弧度制 1、 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 1 弧度的角. 2、 l .
r 3、弧长公式: l nR R .
180
4、扇形面积公式: S nR 2 1 lR . 360 2
§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周期.
第三章:概率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⑴事件: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⑶随机事件 A 的概率: P( A) m ,0 P( A) 1 .
n
2、古典概型: ⑴基本事件: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基本结果; ⑵古典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⑶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共有 n 个,事件 A 包含了其中的 m 个基本事件,则事件 A 发生的概率 P(A) m .
标准差: s
1 n
n i 1
(xi
2
x)
注:方差与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数据越稳定。
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数据的稳定水平。
⑶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
y
bx
a
(最小二乘法)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 (x, y) 。
§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 平方关系: sin 2 cos2 1.
2、 商数关系: tan sin . cos
3、 倒数关系: tan cot 1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k Z ) 1、 诱导公式一:
sin 2k sin, cos 2k cos, (其中: k Z ) tan 2k tan.
1、 设 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Px, y,那么:
sin y, cos x, tan y x
2、 设点 A x , y 为角 终边上任意一点,那么:(设 r x2 y2 )
sin y , cos x , tan y , cot x
⑸对立事件:两个互斥事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则称这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 ①事件 A 的对立事件记作 A
P( A) P(A) 1, P( A) 1 P( A)
②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必修 4 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1、任意角 1、 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 2、 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n
3、几何概型: ⑴几何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无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⑵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 P(A) d的测度 ;
D的测度
其中测度根据题目确定,一般为线段、角度、面积、体积等。 4、互斥事件: ⑴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⑵如果事件 A1, A2 ,, An 任意两个都是互斥事件,则称事件 A1, A2 ,, An 彼此互斥。
对称轴方程: x k 对称中心 (k , 0)
2
无对称轴 对称中心 ( k , 0)
2
3、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切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中心、奇偶性、单调性、
周期性.
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 f x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 T,使得当 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 值时,都有 f x T f x,那么函数 f x 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 T 叫做这个函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