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论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1.新课改的提出(两个文件 三个时间)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正式启动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称“新课改”,即第
八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改革目标 与总体框架,同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
措施是落实( )
A. 全民教育
B. 终身教育
C. 素质教育
D. 个性教育
1.新课程是于( )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试验
区进行试验,次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
A. 1999 B. 2000
C. 2001 D. 2002
2.单选:新课程改革的要点是( ) A.协调国家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B.协调社会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 C.协调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D.协调教育与社会发展展之间的关系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 基本的表现 ●②独立性也称自主性。 ●③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了解)
●1.单选: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 但你不能强迫它喝 水。 ”这句话隐喻学生具有( ) ●A.主体性 ●B.客体性 ●C.被动性 ●D.强制性
传统课程
新课程
课程 功能
结构
传授知识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
四大学会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
“繁、难、偏、旧”
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 的联系
学习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方式
、机械训练
(四种能力)
评价
甄别与选拔
发展性评价
管理
集中
三级管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构建符合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内在需求(与学生发展、教学有关系)
(1)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 ——经验中心、能力本位
(2)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 要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第一节 新课程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了解)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 内容 ●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 . 从 小 学 至 高 中 设 置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并 作 为 必 修 课 程 ; ● ①信息技术教育②研究性学习 ● ③ 2020/4/30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④劳动与技术教育
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0220./4/30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
●(单)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 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0/4/30
第三节 评价观
● 一、 教育评价的概念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6. 单项: ●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
的 ●适应性实行( ) ●A.国家同意管理课程 ●B.地方、学校共同管理 ●C答.国案:家C、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A.人文教育 教育答案:C
B.全面教育 C.素质教育
D.现代
●4.单项: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答D.案体:现A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 单项: ●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 ) ●A.甄别适合培养的学生 B.选拔适合教的学生 ●答C.案促:进D学生成绩的提高 D.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2.单选: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 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 为( )
●A.创造性
B.独立性Hale Waihona Puke Baidu
●C.自觉性
D.主动性
●三、新课程的学生观 ★★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 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 课程理念是( )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传统:重教轻学)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020/4/30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 (1) 人口资源大国——人口资源强国 (2) 科教兴国 (3) 教育优先政策
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导思想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 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 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 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略) ●第二节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略)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
●一、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2)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
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 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国家层面
个体层面
1.2016年: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 展”,包含着三个方面含义,其中不属于这一含 义的是( )
A.以人的发展为本 B.强化基础教育
C答.倡案:导B全人教育
D.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2.单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B.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C.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D答.提案高:课C 堂教学效果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
宿,也是灵魂。
●六、性质和特点(了解)
●第二节 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了解)
第四章 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目的) 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传统:重视结论) 2.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传统:关注学科)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会做人,要关注学生“全人”发展。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重点) 过去: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 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 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 的需求。
1.均衡性: 过去:知识和生活相隔离 现在:改善学生实践能力低下(均衡≠平均)
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
据。
●二、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了解)
●四、地位与内涵

地位: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
●五、作用

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
2001年9月义务教育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1)知识经济(学习经济) (2)国际竞争(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 力)) (3)发展困境(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 —可持续发展)
补充: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 课程现代化三大代表: 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赞瓦布)
(单)下列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发展特征 的要求的是( )
A.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 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D.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单选)我国现今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答案:A
4.单项: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 )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答案:A
第二节 新课程的学生观
●一、学生的特点(主体、客体、非成人)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②依赖性、 ●③向师性。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1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包括创 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 2 )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 3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A.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B.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第二章 新课程结构与《义务教 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 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 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 依据的过程。
● 二、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
2.综合性:加强学科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综合实践 活动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 高中以分科为主) 3.选择性:改变一刀切、一锅煮
●(单选)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 征及调整原则是( )
●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 ④ 系统性 ⑤实用性 ● A. B. ④ C. ④⑤ D. ④⑤
答案:A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繁、难、偏、旧,过于注重课本知
识 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
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核心)
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取新知 识能力。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
系)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传统:传递和执行)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
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结果)
1. 单项: 以下与新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不相适应的课堂 教学是( ) 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 B.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C.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 D.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 制度

过去:过于强调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 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不断提高的
●(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 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